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商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5.12.104

1引言

近年来商业地产发展迅速,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商业地产的市场投资额增长迅猛,年投资均速达到了30%。2014年更是商业地产的关键一年,首次打破多年以来相对于住宅地产发展滞后的局面,目前其投资增速已超过住宅地产的投资。商业地产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过几轮的调控,对整个住宅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开始转型,提高了对商业地产的持有比例,商业地产成为市场热切的关注点;另一方面是受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占比在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催生了对写字楼的大量需求。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了商业地产的需求。

2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2.1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商业地产呈井喷式发展

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单一的商业氛围难以满足居民对消费多样性的需求,而城市综合体正符合现代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项目的建筑功能与商业功能融入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对该区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另外,由于城市化率的提高,人口扩张,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居民个人的生活成本增加,而城市综合体能够在空间形态上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化开发,在立面空间上能够融合不同功能。正是基于此原因,国内许多城市的商业地产都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形态出现。

根据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年,将步入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阶段,虽然2013年我国人均 GDP为6767美元/年,排除地广人多这一因素,以及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现今国内大多数的重点城市都已迎来城市综合体的大发展期。

就目前来看,各城市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数目都在处于增长的趋势,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部分区域存在供应过剩。据统计,2013年全国50个热门开发城市中,其中有11个城市的城市综合体规模(除住宅外)超过1000万平方米。从现有土地供应与规划来看,这50个城市的综合体个数及规模还将持续大幅攀升,预计到2015年非住宅总体量将达5.64亿平方米,较2013年增长达77%。而到2015年在这50个城市中,将有26个城市的城市综合体规模(除住宅外)超过1000万平方米,见表1。国内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一批二线重点城市已进入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期,新区建设、旧区改造等城市的更新,为城市综合体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动力。

2.2商业地产总量过剩,区域性过剩已成必然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商业地产并不能无限发展而是有一定的市场容量,需考虑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的能力。一般而言,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与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相应的对零售商品的需求量也较大,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也较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该城市的居民的收入水平会有所提高,而使收入成为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会加大对各类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量,扩大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人均商业建筑面积与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着人均商业建筑面积的大小(见表2)。根据资料显示,世界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或国家的城市人均商业建筑面积一般在1.2平方米左右,例如香港为1.3。相较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建筑面积则较高,一般为1.2至1.7,如纽约和东京就达到1.7以上。这也说明商业地产是有市场容量范围。孙斌艺、张永岳、谢福泉(2012)基于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以上海经济人口承载力为基础,通过模型预测了上海市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结果表明2003―2008年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容量增长速度与商业网点面积基本协调,2009年以来上海市商业地产整体规模存在偏大的倾向,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商业面积已达到饱和。而在国内的一线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均商业物业面积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上海的人均商业建筑面积甚至超出了2平方米,部分二线城市也正在向这一数字靠近,区域性过剩明显。

2.3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商业地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购物空间的立体化;二是购物时间的零碎化;三是购物方式的移动化;四是信息传播的快速化。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将改变之前在特定时间及地点的传统消费习惯。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以其不限时间、地域的限制及购物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购物消费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网购的消费倾向颇高,消费模式也逐渐从线下向线上转变。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0.2万亿元,与2012年的8.5万亿相比增长了近30%。其中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交易额为1.9万亿元,与2012年的1.3万亿元增长了42.8%,在社会总消费品零售额中占了8.0%左右。而2014年的“双十一”当天的总销售额为571亿元。种种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传统的零售商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着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地产业态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3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3.1发展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它能够满足社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包括购物需求、各类服务需求及休闲娱乐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社区商业将会是商业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社区消费约占整个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40%左右。目前社区商业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形态比较单一,基本都是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混合形式,且缺少一套完整且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研究理论。但社区商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国内一线的部分地产开发商如万科、保利及金地等开始关注社区商业,并加大了对其的投入。要使社区商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是要考虑到传统模式的存在,加快对该模式的改造,对原先商业设施的业态组合及经营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可以引进一批先进的零售业态,基于社区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增加服务项目,增设休闲娱乐项目,满足社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借鉴国际成功的案例经验,促进现代化的社区商业的发展,规划新的业态形式,满足社区居民集购物、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全方位需求。

3.2增加体验式商业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心态的日趋成熟,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将单纯的购物需求转向情感层面的需求满足感,逛商场不仅仅只是购物,更多的是出现了休闲、娱乐、餐饮、运动、培训等多样性的消费诉求。未来的消费者更愿意在环境、服务、情感等方面买单。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的统计,消费者在商场的一般逗留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而在一个具备体验功能的现代购物中心的逗留时间约为2.5小时到3小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而不是购物。体验式消费也在此背景下受到重视,它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延长消费者的逗留时间,而且进一步促进商圈的成熟度。实际上,国外有不少成功的体验式购物中心的案例,诸如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英国伦敦牛津街等。国内一些房企也开始注重体验式商业,万科正在重新整合商业业态组合配比。2013年以来新开业的万达广场增加了体验式业态的份额,比例将达到55%左右,而计划在三年内该比例将达到60%。

3.3转变商业地产盈利模式

商业地产从起步到成熟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阶段一是商业地产的开发销售,该阶段主要以产权式商铺为导向;阶段二是租售结合,通过销售和自持商铺实现;阶段三进入到商业地产的金融阶段,表现为金融证券化影响物业持有主体。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对于商业项目盈利模式的选择,较多的开发商会选择销售或租售结合,这样

可以减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选择自持则需要开发商具备足够的资金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过,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与完善,金融市场的改革,传统的商业地产盈利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要求。像国外的商业地产市场,REITS的有望成为主角持有商业物业,一方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通过估值盘活资产,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可以稳定项目的现金流。

3.4注重商业地产的运营

商业地产的运营是指在招商完成后,基于商业项目的不同规模、业态规划和主题定位,对商业项目进行一个有序、有效的经营管理。一个商业项目能否健康可持续的运营,除了正确的市场定位与招商外,关键还要看运营管理。而随着商业地产的不断成熟发展,运营的作用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发商逐渐会从重招商转向重运营。但就我国目前来看,商业地产更侧重于招商部分,忽略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而国内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水平也比较低下,参差不齐。与招商相比,收益较弱、见效也不够快,因此比较重招商。不过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够提升商业地产收益和物业价值。现代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就是将松散的经营单位、不同的消费形态以及多样的业态组合统一为一个相同的经营主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本质是把投资者、经营者与管理者三者直接联系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商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斌艺,张永岳,谢福泉.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容量及合理规模研究[J].科学发展,2002(2):70-79.

[2]马文杰.商业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房地产,2011(11):55-56.

[3]张晓炜.我国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探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4):3-4.

[4]吴步鉴.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6):88-89.

[5]吴步鉴.商业地产的市场定位分析[J].经济研究,2008(8):46-47.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目前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商业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由于商业地产业上下游关联的产业链条广泛,一直以来商业地产业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先环节。一直以来,每一个地方经济实体都把发展商业地产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这一方面引导促进了我国商业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一方面过度的产业引导也使得商业地产业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地产业在历经将近10年的快速发展趋势后在近期呈现出发展速度大幅度下滑甚至个别地区倒退的局面。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刚性住房需求与投资性住房需求不断强劲,加之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商业地产业经历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这一阶段商业地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高利率的产业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性甚至投机性资金主导了一部分商业地产市场的走势,同时大量城镇化的新增人口刚性住房需求巨大,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满足,加之国家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造成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裕,进一步放大了商业地产的需求。

其次,快速发展的商业地产市场的超额利润使得许多不具备商业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进入了商业地产市场,造成商业地产市场企业质量良莠不齐。房价的过快上涨也促使了更多的土地以各种形式流入到商业地产市场,一些林地,农耕地也通过非法的变更土地性质开发商业地产,使得我国本来就匮乏的土地资源更加不合理利用,很多情况下的强拆,强占行为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二、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首先商业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存在,未来商业地产将会持续下行发展。中国家庭购房主要需求仍然来自投资性需求,但由于大量空置房的存在,同时商业地产市场将在未来5-10年持续处于下行趋势,目前已不是买房投资的好时机,未来真正健康的商业地产市场将是改善型需求为主。未来我国商业地产市场将持续缓慢下行。

第一,产业利润的下降促使商业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

在传统住宅行业面临拐点的前提下,商业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快。商业地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围绕商业地产的不同行业进行布局,包括商业、养老和文化旅游地产。另一方面,商业地产企业积极参股或控股其他行业,实现主业的多元化或彻底转型。由于行业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中小房企的多元化经营趋势将加快。未来,大型商业地产企业的转型也将逐步落地。

第二,投资性买房需求较少,未来房价由市场决定。

房价的问题一直以来牵动着几乎所有国人的目光和神经。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短期内由供求关系决定,长期主要由其成本因素决定。但在中国,除此这外,政策因素不仅不能忽视,有时还起着主导作用。十后,新一届政府坚持放开市场无形之手,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有目的地让市场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政策因素减弱后,根据每个城市或区域的住房供求状况、城市化推进节奏、家庭收入改变的情况等因素判定房价短期内的升降;按照土地价格、建材价格、劳动力和管理费水平、资金成本水平等房价构成的成本因素变化趋势,判断房价的中期甚至长期的走势。

第三,创新与互联网将是商业地产业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正在改变各个层面的传统行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商业生态系统逐步发生着变化。开发商未来将要学习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规划企业的经营行为。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趋势下,按揭贷款证券化、土地银行、住宅银行、社区银行离我们不再遥远。围绕客户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金融产品也将层出不穷,一个商业地产金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到来。

三、结论

虽然我国商业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整体趋于缓慢下行,但这是一个产业从野蛮发展到健康发展的必然过程。未来政府和商业地产企业更多的应该是抓住市场的力量,避免过度政策性干预,努力做到调整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商业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有效,也许商业地产行业本身的规范和竞争,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商业地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74.

[2]戴胜兰.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279.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社区学前教育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视,社区学前教育属于社区教育的范畴,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学前教育范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起步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渐兴起。例如,城市方面,在社区中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居委会同时建立家庭辅导站,并开展学前教育最优化研究;农村方面,在人口集中地区建立学前班和混合班,在人口少的地区建立巡回辅导站等。不同地域都在探索适合当地的社区学前教育发展途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然而,正因为起步较晚,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认识亦不够明确,我们的社区学前教育之路仍有很多挑战与困难,因此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社区学前教育之路势在必行。

一、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对于社区学前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就社区来讲,首先,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多为自上而下由教育系统推动,实施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社区的幼儿园或有先进思想意识的领导,未能使全体居民在思想意识上对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有统一的认识,也就不能调动起全体居民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利用社区内多种资源。其次,部分社区以在社区学前教育活动上拍照存档,上交应付上级检查为目的;同时,由于对社区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认识不够明确,使得开展的社区亲子活动、家长会等社区教育活动徒有其表,场面热闹但意义不明。幼儿园方面,平时的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要协调园所、家庭与社区多方关系,过多的社区教育活动不免成为幼儿教师的负担,因此社区教育活动的质量就难以保证;此外民办幼儿园我国幼儿园总数中占较大比重,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从园所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社区学前教育活动属于公益性质,很难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

(二)对于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

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要以丰富的社区资源为基础。社区教育资源不应该局限于马上即可看见教育效果的资源,而忽视了社区内其他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自然景物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网络文化、医院及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对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优化,即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力的支撑。但目前,由于社区内各部门协调不够,使得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二、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类型及发展建议

(一)以幼儿园为中心。

幼儿园是教育3-6、7岁幼儿的专门机构,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专门的教育。以幼儿园为中心,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即是把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及协调组织作用,使幼儿园成为社区教育的主体,以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经验以及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支撑,整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社区学前教育活动。但当前大部分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都是依靠区内幼儿园或教育机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发展水平不高,不能承担带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任务,此时社区内就缺乏一个系统的教育实体,以及有经验的专门的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者,这使得社区教育活动缺乏系统的组织与规划,社区、家庭及幼儿园缺乏良好沟通,社区教育难以开展。因此这种范式主要适用于社区内幼儿园物质基础雄厚、教育资源充分、教育质量较高的情况,可以利用高水平教育机构带动社区内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该情况普及性不高,发展起来有较大的局限性,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以社区为中心。

我国的省市行政区划层次依次为省-市-区-街道-居委会,社区活动大多以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进行。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社区学前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在社区内附设或独立设置社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作为社区学前教育实体,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各方面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或看护人的教育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其协调组织作用,整合与优化社区内物质环境资源,例如自然景物、地理环境、医院、公园、博物馆等,以及社区内的人力资源,例如教育工作者、管理者,专家、学者、退休干部、有专长的居民等,将其作为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其次,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引导家长与社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及幼儿园相互沟通,开展家庭文化,向家庭普及优生、优育、优教,“三优”知识,使社区、幼儿园、家庭三者教育影响相一致。再次,联合社区内幼儿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由社区、幼儿园、家庭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共同商定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具体组织形式以及活动评价。以幼儿园作为指导者,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同时引进最新的教育理念;家庭及社区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要,避免进行重复的教育内容以及无意义的教育活动。最后,采取多种方式,保证经济支撑。国家政府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事业提供财政支持。但我们不需要局限于政府支持,也可以考虑其他方式。例如与企事业单位、社会上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企业家联合,或引入商业因素,为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共同努力。同时还可以促进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形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社区教育范式,使社区、家庭、幼儿园三者相互合作,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者:李宝茹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文琪,卢清.我国社区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卢丹丹.浅析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0(1).

[3]王永峰,李勇.生态化:社区学前教育模式的新视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3).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年;公益创业;困境;建议

近年来,青年人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心社会和民生,关心生存环境和弱势人群,关心公共事件和社会治理。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优惠的政策条件和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促使了青年创业的崛起。特区对外交流的有力条件,加上本土传统的助人文化,孕育出深圳青年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1990年,在我国深圳市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注册义务工作者社团。经过20多年的志愿服务发展,一批活跃在公益领域的青年人将爱心与商机巧妙结合,孕育出一场新的青年公益革命――公益创业的崛起。

“公益创业”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领域,正逐渐成为一个吸引公益人、企业人和青年人的创业平台。即使在欧美,这个词也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美国学术界最早定义这个字眼是在1998年。在国外,公益创业指个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非盈利领域援用商务领域的专业作风,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在争取慈善资金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不同于单纯以获得经济利益,目标的商业创业,公益创业是个人或社会组织在创业与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进行创造性融合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从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和繁荣公益事业的角度出发,出台了一些鼓励公益创业的措施,如健全政策法规、放宽社会组织登记、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等。致力于公益创业研究的学者将公益创业的类型划分为公益需求创业、公益实践创业、公益兴趣创业、公益志向创业、公益智慧创业、公益机遇创业、公益合作创业、公益网络创业等多种类型。尽管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青年公益创业的意义和价值仍然受到重视。谭建光认为青年公益创业具有促进青年发展成才、推动青年参与社会创新的双重作用。由此可见,研究青年公益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2014年8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的青年发展调研为基础,重点梳理当前青年公益创业的现状,总结发展困境,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供国内其他城市参考借鉴。

一、龙华新区青年公益创业发展现状

龙华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特色,吸引大批青年前来创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截止2013年底,龙华新区常住人口141万人(实际管辖291万人),其中本地籍贯青年仅5.2万人,青年工人群体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80%。青年工人中,有的如第一代农民工一样选择到企业打工,有的则“下海”创业经商,有另外一些青年选择公益创业作为自己的事业。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龙华新区青年公益创业已初见雏形但不成熟,类型和领域较单一。

(一)义工事业蓬勃发展,公益创业零星起步。深圳是志愿服务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深圳志愿服务事业的一大亮点。龙华新区现有办事处一级义工服务中心(义工联)4个,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2.7万人,其中活跃志愿者人数为1700余人,2010年至2012年服务总时数超过52万小时。此外,龙华新区现有注册志愿服务组织7个(龙华新区义工联、大浪义工联、大浪小草义工服务协会、大浪沐恩义工服务协会、大浪爱心之家、大浪心连心义工队、民治丰润长青义工队),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45支、安全生产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13支。在深圳市努力打造“志愿者之城”的过程中,龙华新区也涌现出了很多志愿服务典型人物,目前共有深圳市“百优义工”9人,五星级义工161人。

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公益创业的现状则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的义工利用业余和休息时间从事志愿服务,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仅仅将志愿服务或在公益机构的劳动付出看作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也并未将之视为一份与谋生相关的事业或工作。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涌现出一批青年公益创业的案例,如广州的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骑天下”、惠州仲恺高新区的外来工志愿服务队、“麦田教育基金会”等。相比之下,深圳市本土的青年公益创业却甚少出典型,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类型单一、专业性不强。

(二)以外来务工青年为主体,以社区服务和青工服务为特色。龙华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突出,外来务工青年是新区经济建设的主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工在互助中受益并逐渐发展为志愿服务队伍的负责人和活跃分子,已经成为龙华新区志愿服务事业和公益创业的主力军。本地户籍青年多数选择传统的就业或工商创业,在公益创业主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从青工参与志愿服务的历史来看,最初是分散化、个人化的助人行为,一些来深工作多年的资深青工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和资助来帮助那些初来乍到遇到困难的新青工,而新青工又慢慢从受益者转变为施助者,义工队伍“滚雪球”似的慢慢壮大形成规模并最终正式注册获得合法性。从这些义工队伍所开展的服务内容来看,主要是以社区和青工为服务对象,比如观澜义工服务中心先后开展了“为奉献者奉献”、“爱心满观澜”助学行动、华阳特殊儿童关爱服务、观澜河清洁整治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立足于社区的服务项目,外来务工青年更好地了解并融入当地社区。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综述现有的研究归纳出智能快递柜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快递柜具有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和O2O商圈引流模式四种盈利模式;同时提出智能快递柜单一自提模式较难盈利,必须拓展其他增值和辅助功能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收益。

 

一、智能快递柜发展契机

 

快递服务业在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下得以迅猛发展。末端配送服务,特别是投递服务是快递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快递和电商服务的满意度的提升。末端配送物流存在服务区域分散、需求随机等特点,随之而来的高破损率和难控的服务质量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末端配送服务中实现突破与创新,如何更好地来提升快递服务水平,成为各快递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社区O2O门店、第三方服务合作、校园配送等末端配送模式不断涌现,而智能快递柜是一种新兴的快递投送模式,安全而高效,随时取件,有效保护业主隐私,且实现了集中投递,也能有效减少快递员工与物业之间的冲突。智能快递柜是末端配送创新物流服务的重要手段,基于智能快递柜的末端配送模式是必然趋势。

 

二、智能快递柜模式研究现状

 

智能快递柜的发展正处于投资探索阶段,因而针对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大多研究的是“自提服务”,国内目前多以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现状研究、智能快递柜的推行问题研究以及发展对策建议研究为主。而针对运用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研究处于空白,现阶段也没有学者对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末端配送收益分配模式进行相应地研究。

 

1.末端配送研究综述

 

目前众多学者末端配送模式进行了详细而且深入的研究。杨朋珏[1]在对比分析便利店、共同配送门店以及自提柜三种典型的末端共同配送模式的优越性以及局限性后,设计出末端共同配送网点模式,丰富了物流配送理论意义。武晓钊[2]提出在传统物流的困境下,物流产业必须创新模式以寻求发展,现有的末端配送模式包括:百世汇通在京沪实行智能快递柜、顺丰O2O社区生活服务平台、社区物流。

 

王艳详细阐述了社区物流共同配送站模式、物业代收模式、顺丰嘿客模式、便利店合作代收模式以及智能快递柜模式的优缺点,指出智能自提柜已经成为社区末端配送的主力。郑捷扬,徐杰对比了国内外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模式,指出国外末端配送主要包括储物柜服务和包裹暂存服务模式、网络+杂志+地面自提点模式,国内即以亚马逊的外包物流+储物柜、京东商城的自营物流送货以及终端配送公司为主,必须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理的末端配送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快递行业不断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现已偏重物流服务品质的竞争,末端配送作为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更要考虑顾客满意度以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末端配送模式逐渐趋于智能化,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模式的良好践行方式,在未来将成为物流企业的重点发展对象。

 

2.智能快递柜研究综述

 

智能快递柜现处于建设初期,无论是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理论研究还是智能快递柜的运营模式研究等都处于空白期。针对我国智能快递柜的发展情况,将针对智能快递柜的研究主要分为智能快递柜的发展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和智能快递柜的选址布局以及运营模式研究。

 

(1)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在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方面,学者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王嘉琦等通过分析提出智能快递柜存在价格高、无合理盈利模式以及消费者业务认知度较低等问题。梁欢欢指出智能快件箱受信息共享、盈利模式、行业规范等条件的限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而胡治杰等以配送成本和客户满意度作为出发点探讨了智能快递柜的可行性,指出智能快递柜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智能快递柜选址布局以及运营模式研究

 

在智能快递柜的网点布局和运营模式研究方面,学者们正在逐步进行深入的研究。施书彪等以智能快递柜固定租金费用、快递公司配送和成本方案惩罚成本最低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探讨智能快递柜的最优布局点。冯斌分析了智能快递柜的市场份额,然后确立精确的布局点,最后根据选址规模探讨了智能快递柜的投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学者进行智能快递柜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3)智能快递柜研究概述

 

对智能快递柜的研究局限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够拓展末端配送服务的功能与质量,不能实现快递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模式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智能快递柜尚处于投资建设初期,无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且作为单一的自提方式很难获得盈利,且智能快递柜的使用也没有明确的规范。

 

张博语等认为现有的智能快递柜模式受维护成本、自提商品以及盈利模式等限制未能取得良好发展,智能快递柜的发展必须借助合理的布局、良好的政策保障制度、优质的宣传以及合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变。智能快递柜的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创新盈利模式,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根本上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寻求新的利润点,实现合理的预期收益,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三、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分析

 

以智能快递柜进行电子商务物流末端配送能够真实而近距离地接近顾客群体,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末端配送通过掌握每个社区的人群的大数据,能实现物流资本的融合以及资源的整合。因此智能快递柜经过几年的探寻发展,现今已得到诸多企业以及投资者的认可。

 

然而,由于智能快递柜的投资建设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智能快递柜制作成本、先期投入、研发成本高且较难收回;且各大不同投资主体由于不同的投资目标,在智能快递柜的投入运营中缺乏理性以及合理而完善的投资合作机制。因此必须探寻较为合理运营模式,真正凸显智能快递柜在末端配送中的作用。

 

1.智能快递柜盈利点分析

 

智能快递柜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智能快递柜制造研发商、开发商、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广告商以及物业(各大社区、写字楼、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运营主体不同则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不同。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选择必须明确智能快递柜的利润对象和利润点。

 

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包括基本功能、辅助功能以及增值服务功能带来的不同收入。智能快递柜的基本收入主要包括快递计件收入和逾期取件收入。而智能快递柜的主要收入将寄托于增值服务,智能快递柜的增值服务主要与智能快递柜的功能设置有关,利用智能快递柜创造箱体广告和显示屏广告收入;通过网络后台接口连接相关平台,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自助缴费功能等;智能快递柜也可提供社区生活信息等增值服务。

 

2.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分析

 

智能快递柜现期的使用情况以及自身功能布局都不够完善,这种情况是由智能快递柜的投资运用主体决定的。不同的投资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进行智能快递柜的推广,在推广过程中根据智能快递柜的功能设计,与合作企业共同决定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1)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

 

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的运营主体是快递企业,如顺丰和韵达快递。这种模式能够优化快递投递渠道,使得客户能够随时存取包裹,快递企业可以在业务量较为集中的区域节约物流服务成本,并据此建立新的服务渠道。快递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客户群并积累相关行业经验,但是由于自建自用具有排他性,因此当快递业务量较少的时候难以实现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的实现,不能实现规模效应。

 

(2)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

 

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的运营主体是电商企业,典型代表京东商城。该模式通过智能快递柜给线上购物的用户提供便利的自助取货服务,让用户体验差异化服务从而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实现竞争力的提升。电商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快递柜进行产品的宣传,与网购市场深入结合,及时而有效地掌握网购信息,通过分析顾客的消费热点调整发展策略。

 

(3)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

 

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的主要代表有速递易、宝盒快递柜等,该模式对所有的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开放智能快递柜,其选址布局规模和宣传推广力度都要优于自建自用模式,能较好的聚拢客户。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面对前期投资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度大以及市场风险难以预测等问题,必须通过规模经济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

 

(4)O2O商圈引流模式

 

2016年是智能快递柜行业发展社区O2O平台,实现互联网+快递柜盈利模式的关键期。O2O模式利用智能快递柜发展出自己的商圈闭环,精确地锁定消费群体和线下网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实现盈利。O2O模式在创立初期必须明确商业资源的来源以及衔接资源的方式方法,制定合适的服务策略以及定价策略,推动用户规模增长,为特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四、小结

 

如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深入挖掘末端配送服务潜藏的商业价值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单一的智能快递柜自提模式较难盈利,必须通过拓展其他增值和辅助功能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预期收益。由当前的盈利模式可知,O2O模式与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可培养客户群进行消费者偏好的数据分析,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与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则较难实现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总体来看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并没有综合考虑可能的利润点以及相应的预期收益,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的主要方式,必须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无论是布点还是培养优势客户的粘性,必须建立基于智能快递柜的为快递企业、电商企业以及各类商家提供聚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开放性平台,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为智能快递柜的利益群体创造更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