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从目前情况分析,很多高校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所有学生必修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由于学生计算机技术基础存在差异性,因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及模式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中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大学生计算机技术课程存在的教学弊端,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策略,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课程定位阐述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这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对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基本掌握能力,在操作使用方面也相对得心应手,具有基础能力。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设置需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次要的,这种思想存在认知上的偏离,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起到指引作用,告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继而激发学生思维及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这一特点。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促使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跟随时展脉搏,从而将这部分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素养,为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学计算机课程基本上涵盖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实践知识,针对理论知识部分来说,其主要阐述信息技术处理方面的知识,包含概念、技术、原理等等;实践部分,重点在于计算机使用,还教授学生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基于信息技术处理层面来说,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并且存在很多知识点,在有限课时之内,教师要优化课程安排,确保课程进度不会受到影响。针对学生之前涉列过的知识可以适当删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与组织教学,达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目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学,要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与认知,能够将所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基于实践教学来说,教师要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合理安排,将其与理论知识进行完美融合,优化教学进度安排,并且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印象,与此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更全面的学习信息技术,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三、课程教学模式

从现状分析来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知识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讲解内容更为生动,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学生学习相对较为被动,自主学习热情度不高,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准备一连串的课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播出,这其中蕴含着较多的信息量,而且速度极快,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收到的知识相对较多,他们在一节课之内根本不能完全吸收,知识连贯性无法得以保障,这使得学生难以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感兴趣,长久下去将会产生厌恶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控,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松弛有度。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做好复习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存在着差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及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可谓是参差不齐,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加大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联合教学目标,并且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要选定多层次,且多取向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从学生具体情况着手,积极调整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课后作业可以在一起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从而降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实践课程教学中,首先明确教学任务,筛选教学内容,然后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计算机及互联网除了可以带给学生应用技术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娱乐功能,这部分内容必将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因而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部分知识,信息因势利导,实践课程教学中融入娱乐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方法

从某种层面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将其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并积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信息素养,因而在进行期末考核时不能依靠单一的考核形式,需要从全面性的角度对学生整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针对课程考核而言,需要引起更多的考核模式,例如:日常教学中,采取提问方式,或是增加部分测验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强化其知识复习能力,上机实践操作中,需要设置综合类的实验,提升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知识,还能不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大面积提升。根据平时考核,学生实际掌握能力教师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知,通过分析及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给予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五、课程教材建设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筛选上准确掌握时展步伐,从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远远不如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多教材涉及到的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已经得以升级改造,与此同时部分软件升级速度较快,而教材中则还停留在旧版本,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而且促使其在实践操作中难以真正开展实际操作。因而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需要不断优化,针对基础概念及原理部分,教材中可以适当保留,而对于实践软件使用,或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技术,教师可以以网络课件形式得以呈现,网络中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更新速度较快,通过网络形式更为便捷,学生能够从中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操作,掌握前沿技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提升学生日后社会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本文中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及内容筛选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宇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2]吴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

[3]董高原.浅谈有效教学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0(22).

[4]孙庆英.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4).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65-01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两部分,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大部分高校文科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拿到学位证书需要通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内容。纵观我校文科学生历年的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成绩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在计算机一级考试的理论部分的及格率远大于机试操作部分的合格率,也就是说机试操作部分的合格率影响了全校文科学生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整体通过率。

为了培养学生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上机实验部分的自主学习能力,兼顾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能力的差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遵循“则重实践,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够用即可;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提高”的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知识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课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为教学目的。

1.1 营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工具,例如,影像,音乐,图片等,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产生兴趣,通过教学让学生改变观念,对计算机有更新的认识,了解计算机在办公、生活、娱乐、学习等方方面面对他们有着不同的帮助,使学生自发的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只有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愿意进机房,愿意动手上机操作,才能根本解决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1.2 提高课程可操作性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必要的讲解,要充分的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提高知识的学习效率。让书本的文字变成可以看的到、摸得着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计算机的熟悉。提高上机操作的比例,在教学课程中对操作机器的时间按比例提高,让学生更好的熟悉计算机。

1.3 通过优化教学最终培养学习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成立学习小组,在教学练习中按易、中、难分组实践,对完成质量好的同学可以享受激励机制,比如,上网或游戏等。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利用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服务

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渗透,其中包含按需服务的云计算技术、虚拟技术等。我们应充分的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来提高我们教学的水平,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来激发和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1)云计算技术是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其特性是门槛低,按需计算、随时随地获取等,利用云计算技术配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教学的目的,构建网络教学环境,将教师、学生通过网络与优质教学资源连接。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根据自己水平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完成对应的学习目标。并且可以随时查询结果,进行评价和改进,无论是选择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可以通过云端平台获得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支持。通过互动,紧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全球教育资源,引用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在课堂上不仅利用传统教学,更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多种教学模式互补。例如,网络平台上的开放课程,视频讲座等。使学生看的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时俱进,让学生进一步的与世界先进知识接触,开阔眼界,保持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3 构建创新实验室教学体系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要求都各不相同,要合理安排教学。

(1)想依照兴趣和需求自行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周末开放实验室,让不熟悉的学生多点时间操作,让没有电脑的学生能有平台操作。让学院实验室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整合学院教学资源保障学生的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2)创新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作为指导者辅助学生,计算机学习中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需要让学生先进行自学摸索,待出现问题后,再引导解决,获得真知。老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使用程序中的帮助、利用网络自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思考教学要点、操作要点和实验操作与学生互动的手段,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愿意计算机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学习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奖励机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按学生的进度不同给予不同的奖励,更好的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延展课堂教学,传递教学内容,探讨式的教学、合作式的教学、案列式的教学等多种方式,合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引言

所谓分层教学,[1]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理论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以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如何在最近发展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分层教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高中生、中职生、民族生、企业青年和复转军人等。调查显示,不同生源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上。

基于以上现状,如果还采用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会认为计算机知识简单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但若盲目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又可能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适应,跟不上教学进度。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2.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过程,最后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

2.1 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必须由学校统一负责命题并组织考试,采用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作为分层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考试题目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尽可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试结束后,再根据成绩进行分层。我校将所有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B两种类型针对普高生、艺术生、单独招生学生以及对口单招学生开设,其中,分层考试成绩在前40%的学生划分到A层,其余划分到B层。C层针对民族生、企业青年、复转军人等复杂生源学生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层次划分的更加细致,比如将成绩在前10%以上的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分为“优秀”层,享受“免修”计算机课程的待遇。

2.2 分层教学目标设置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在教学中取得同样的成功,必须精心制定适合这三个层次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

我校对各层次的课程总学时设定都是72学时,但在学时的分配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很大区别。B层学生要求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包括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的基本操作,完成相关实训任务。而A层学生除了以上要求之外,还要加入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如C、VisualBasic、VisualFoxPro、C++语言等),能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问题,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对于C层学生则适当减少理论知识范围,多加练习,要求其学会部分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能用计算机实现简单应用即可。

2.3 分层教学环节

分层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分层有质,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3]。整个教学过程要经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实验及分层考核四个环节。

分层备课。根据以上设定的分层教学目标的要求,备课时需要明确每一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潜心研究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方法,精心备课。

分层授课。教学中采用不同的过程培养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分层进行。如课堂提问,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4]。课后练习也要分层进行,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也可以同一练习内容,分层要求。

分层实验。计算机课程中,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我校为例,实验时A层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再设计一些课外的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B层次学生精讲精练,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C层次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增加教师辅导的时间。

分层考核。可采用“日常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日常考核主要体现在考勤、练习和作业几个方面,加强过程考核也有助于分层教学的过程的顺利实施。期末考核则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分层次分批设置考试,不同层次的考试内容和难度都不相同。

2.4 分层效果评估

分层效果评估是对以上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评价,其结果将直接反映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评估工作一般只能纵向进行,与未分层之前比较或者与往届分层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从全校角度或各层次角度进行。如果评估以上指标表明教学效果不理想,则要科学反推问题究竟出现在哪个环节,及时进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3.问题和反思

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分层教学课程建设中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层次的划分,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造成等级观念。低层次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差生,学习积极性极大受挫;高层次的学生,则容易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其二,缺少榜样。学生之间需要互帮互学,没有了榜样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层次较低的学生,找不到引领他们前进的目标,遇到问题也不能得到帮助,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

3.2 教学管理上有很大难度

分层教学首先需要组织一场分层考试,然后需要将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的班级拆解开,再组织学生选课重新组合成新班级,此外,后续的工作还有排课、分配教室、分配实验室、教学监控、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等,这些环节的处理难度和复杂度,与普通教学相比无疑是巨大的。

3.3 教师备课难度加大

实施分层教学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打破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一致的教学进度,而改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方法。如果每个老师都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将是原来的若干倍,备课难度可想而知。

从总体上看,尽管分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还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值得推广。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采用,仍需我们不断总结完善,解决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周香英.《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方案的探讨[J].科技广场(管理科学),2006.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第4篇

为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适应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改进和提高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显得十分迫切。医学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建设作为医学专业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现代医疗结合的新兴学科,是提高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推进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

1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开设《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施行和医院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医疗卫生部门急需更多的医学信息化人才。医学类专业人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才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并不多,计算机类信息人才进入到医药卫生行业中,要经过漫长的适应和熟悉的过程。当前医学类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未来的社会需要这种医学和信息学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没有掌握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护人员很难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县级以下医院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培养既熟悉信息系统,又掌握医学专业技术、同时了解医院业务情况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新医疗改革方案实施,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该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没有经过医学信息学相关培训直接上岗。授课教师对医学信息技术缺少深层次的理解,导致医学信息教学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软件的应用上,不能与专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缺少实验环境、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检测方法单一等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3 改进《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对策

3.1 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开设课程

加强学校、医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使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要。我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分析,对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这批学生熟悉医院的各个流程,进入医院实习后能迅速融入工作岗位,熟练使用计算机医学信息系统来进行各种操作,受到了实习医院的好评。我院2012年修订了教学大纲,针对医学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开设了《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该课程包含了医学信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等五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疗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操作能力。我院组织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MILC),使学生不仅获得学历证书,同时能获得技能认证,满足了学生就业多样化的需求,为提升岗位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3.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力量

医学信息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还要懂得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所以,学校要创造条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件通过岗前培训、集中培训、定向进修、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并形成制度化,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健全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制度,分批次对部分计算机教师进行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MILC)培训。此举对提高师资力量、促进课程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3.3 合理安排授课计划,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3.1 合理安排授课计划

在安排授课时本着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结合专业的原则,同时兼顾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课程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医学生培养的需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内容。②医学信息基础,包括医学信息及信息系统的概念、医学信息标准化等;③医学信息学的实际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护理信息系统(NIS)、电子病历(EPR)、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的学习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医学信息基础和医学信息学的实际应用上,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由于卫生信息化发展比较快,且本课程包含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我院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就开设了本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生入学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医学专业知识还处于启蒙阶段,许多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融合时比较困难。如果在学习专业课基础课之后实习前开设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可使学生了解到医学信息学及医学信息系统的前沿知识,相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

3.3.2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尤其值得重视。多年来,我院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采取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措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信息系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院拥有设备先进、配置合理的计算机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充分利用院内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医学知识又能使用计算机操作医学信息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医疗部门。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以服务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3.4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展开。运用探究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相关案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时,链接到“国家卫生计委应急办公室”网站,讲授我国对突发公共卫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生事件的处理办法和对其他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等。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我国的公共卫生医疗建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护理信息系统的讲授中,利用“九阵医院管理系统”的操作与演示,以护士工作站为主开展模拟场景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在教授中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实际工作内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带着任务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护理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各科室信息管理的日常操作技能,培养了自身的职业价值感,也提升了自我社会认同价值感和成就感。

3.5 改革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考核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我院主要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方式,具体有:①课堂提问;②章节测试;③利用网络构建自动化考试平台,以机考代替笔试进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法重点是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参考文献:

[1]代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

[2]姜辉.新医改背景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8):71.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o explore

Huang xiang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athematics course conformity will br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and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caused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integrate the modern education thought idea and education art, might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the initiative, developed the student open thought the raise, caused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rue realization reform.

Key word: Mathematics teaching;Computer;Information technology;Conformity;Inquisition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定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当把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器、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得学生可以借助它们完成复杂的数值计算、处理更为现实的问题、有效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最终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加强数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整合。”

新课程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数学新课标》的实践,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理念之一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对我们的教学颇具实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让数学课堂更加有趣及具有高效率“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践这一理念呢?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转变教学模式。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材料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1、在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比更感兴趣。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从而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材“活”起来。例如:我们在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图像的变换,这样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的效果也非常良好。

2、在我高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交流功能、探索功能。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是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促使教学形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形成以下特性:⑴、信息存储的大容量性;⑵、学习内容的不一致性;⑶、知识选择的自主性;⑷、学习过程的独立性;⑸、学习形式的多样性;⑹、个体成功体验的差异性。

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如果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很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问题提出模式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解决问题这种单一式模式。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特别动画追踪,数形结合,抽象变形象,改变传统教学“黑板+粉笔”的枯燥与单调的老模式,增强图象动画,以及图象之间的变化联系。以“静态”变“动态”,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加工“知觉信息”,完成认识过程。

2、结合多年的教学,学生反映比较多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写,满黑板都是字,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写字,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而且坐在前面的学生还要用手掩住嘴来听课,免得多吃粉笔灰;满堂塞,没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的思考问题;适当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减少一些板书、画图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加强师生感情,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探索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研究问题,使其“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打破传统的“讲、练、记”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开展数学研究。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应注意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否比其它教学手段高效,要视乎教学内容、教师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高中部分知识量大,大部分知识还是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完成,如果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能会适得其反,会由于灌输量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所于我们要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也要讲究“度”。

信息技术并不排斥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会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加良好,真正达到高效教学。因此,教学中,只有在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在数学课堂教与学带来巨大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确定好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地位,而不是做样子过场,一味追求繁杂华美会弱化数学精神、思想和实质,只有在精心设计,适当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会变得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开阔学生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培养学生的探索、发展合作研究、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炎/寻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数学教学通讯2006、3);2、陈华安/新课程理念下重构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差异发展(数学教学通讯2006、2);

3、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小学生数学课业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训练指导(上、中、下)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