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一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在学习上,记得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时候,高中就已经建立起来的满腔自信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考进大学之后,更要充分利用大学里的广阔的学习资源,不断的积累知识,认真学好专业课!一定要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自己的人生之路铺好稳固的路基!

大一上学期总的学习态度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也许是因为曾经的高中学习的影响,我还有一点的学习热情,再加上上学期的课程本身就不是很多,空余时间足够让我慢慢把该学的课程都过了,半年来结合其他同类人的学习态度,感觉出了这样一句话:以前考试争取考高分,大学考试争取考及格!呵呵,想想都可笑,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大学学业,怎么可能学出一番成就,怎么可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怎么可能抓住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我从心里十分反感这种话,但是身边的同学却都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潜移默化中,我似乎也慢慢的适应了这种不成熟的学习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大一下学期!

下学期的我从一开始状态就不太佳,具体来讲应该是受到一些情感因素的影响吧,控制不住自己,这也就导致了我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思考,上课也是经常走神发呆,还经常玩手机,当然课上的内容是根本就听不进去了!课余时间用来上网,虽然不玩游戏,但是借助于qq聊天,qq空间和校内足以打发无聊的空余时间,看到那些天天泡图书馆的同学,有点惭愧,却不曾向他们学习,依然我行我素!期中考试的时候,把问题直接一览无余的暴露出来了,微积分,大学物理及c语言都破天荒的考了历史最低分!处于倒数位置,当时就懵了,从往年的学习尖子堕落成现在这副德行,我实在是无法面对!于是乎在期中考试之后,平静的进行自我剖析和深入检讨,从期中到期末那段日子里,我放弃了玩的机会,控制住自己不成熟的情感,捧着大学物理和微积分,还有c语言拼命地补习,特别是快要临近期末考试的那几天通宵熬夜,终于苦尽甘来!大学物理和微积分都过了,而且不是险过!这一点给了我些许安慰,至少半个学期以来的狂补不是白费的!但是事情总没有那么完美,c语言还是挂了,不及格,很厉害!相当低的分数,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承认成绩单上的叉叉!看到自己成绩之后又是一阵强烈的失落感和悔恨自责感,觉得自己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老师,对不起所有关心我的人!于是暑假里我又重新振作起来恶补c语言,认认真真完成了湛老师布置的100多道c题目,总算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和交代!

在工作上,我在开学之后便加入了英语俱乐部,本来是以会员的身份进去的,但是由于我提出了关于协会网站搭建的想法,会长边把我直接调入了宣传部,负责英语俱乐部的宣传事宜。大一上学期,我宣传部由一部长和两干事组成,平时的工作就是为协会活动做宣传,贴海报,画宣传板等等,有点累!我们协会的主要活动有每周三晚上的英语广场,风雨无阻,都是联合了校学生会和其他院学生会一起组织的,总体情况来说,还算办的不错,协会里有个比较厉害的同学,每次节日期间的英语广场都由他来负责邀请那些老外来参加我们的英语广场,那些老外也非常喜欢和我们交谈,他们大多幽默风趣,也许这就是西方人的特色之处吧,非常的开朗!除此之外,协会办的一次比较大的活动就是外国文化知识挑战赛了,那次赛事我负责了决赛前的英俱介绍的ppt制作,另外的宣传工作我参与的并不多,交给部长和另一干事了!这场挑战赛办的算是比较成功的,赢得了一些兄弟院校英语协会的认可和支持!

到了大一下学期,协会内部人员变更出现大变化,不少同事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协会,我们宣传部的那位干事也走了,部长也不太情愿留下,虽然最后被会长说服了,但是最终实际承担部门工作的人就剩我一个了,还好这学期任务不是太大!后来会长把实际留下来的几位进行了部门重组,重新分配工作!现在我已经是网宣部部长了,负责这一年的网络宣传,我利用暑假的时间为协会制作了协会网站,正准备投入试运行!总的来说在这一年来,从工作中我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技巧和态度,尝试着与他人沟通,增强自己与他人团队协作的合作能力,自己往日孤僻的性格也因此得到了一些改善!

在情感上,我动过心思,喜欢上了某位女生,也傻乎乎的追求了半年,不过没有成功。。。 正如一些文章报道的那样,在经历了中学生活的那段压抑的日子之后,初次踏进大学这个宽松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校园,那更是覆盖有神秘面纱的爱情传说让人不由自主的无比神往,而我便成为了追求爱情道路上的路人甲,跌跌撞撞的在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去追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成熟的爱情思想也继而导致了我无法安心的学习,日日低落,而人类的思想结晶往往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失败和思考中不断的壮大,我在那段日子里不断自我批判和反省,认识到了学习才是最终根本!大学爱情是圣洁的,我无法否认她的强大诱惑力,但是我用自己的情感初次经验总结了,爱情是双刃剑,它带给恋人双方的幸福感觉绝对不亚于养父母,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但是成功的把握爱情才是重中之重,当爱情到来的时候要懂得两人共同进步和发展,学习和生活上互帮互助,增进双方的感情,因为我们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如果想维持经营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只有同步发展进步,不断积累知识文化,才有可能在将来走上社会后继续恩爱!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问题改进

1第二外语教学

第二外语(二外)教学是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对象通常以外语专业学习的学生为主。根据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校学习的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第二门外语的学习。本文中所指的第二外语教学是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的以英语教学为主的第二外语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思考。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部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目标、要求、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做出了详细的论述,而对第二外语的教学还在探索中。笔者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综合考量,认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实施可以参照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2第二外语课堂教学现状

英语既是当今国际通用语之一,也是被广泛使用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推进,为保障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进行有效的多边、双边合作机制,积极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对“双语”、“多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日俱增。不论从实际发展来看,还是从我国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制定的政策考虑,英语教学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依然受到很高的重视,尤其对非英语专业的语言学生而言,英语过级考试往往与自身能否顺利毕业相关联。目前,在校大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各不相同。大多学生为了在本专业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多掌握一门外语,而个别学生则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为目的。学校对于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也各不相同,往往是以满足应试需求培养学生掌握单词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这样的教学目标必然不能全面满足当今社会对“双语”、“多语”复合人才的需求。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缺乏真实语言情景的教学环境,再加上大部分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相对较少,一堂课下来学生大多会深感乏味、枯燥、收获不多等不良现象。而有的学生甚至把语言学习的重心放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的方式上。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在掌握好本专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拓展第二外语的积累储备,势必要求第二外语课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合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适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语言人才。

3第二外语课堂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各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给与很高的重视,但与专业语言学习课程设置的听、说、读、写、译设置的全面性,第二外语教学往往略显单调。(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本文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总结,虽然所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都历经高考,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还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的现象。往往这些基础本身薄弱的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在第二外语英语课堂的学习中就体现出其自身单词量偏少,阅读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的特点,所以在第二外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目的以及学习中的自我约束力均不如其他程度较好的学生。从另一方面来讲,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态度往往决定行动,有的学生对自己在校期间的专业语言学习都不能全力以赴,更不用说对待二外的学习了。但从另一层面讲,有一些学生把自己绝大部分学习时间都侧重于本专业语言的学习上,用在二外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2)课程设置单一。开设英语第二外语课程是根据国家一专多能复合型外语类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对英语(二外)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二外英语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环节。相比较于专业课程根据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评估等做出了详尽的设置,比如任何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无不分为听、说、读、写、译等专业课,其中任何一门专业技能课程都有其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而专业课程的教学又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但是,在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外语专业的学生只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才开设英语(二外)课程的学习,而且每周也只有两课时的安排,在课程内容的设定上,也只有综合英语一门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开设具体的听力、阅读课,相对其它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还存在课程理念落后等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改进。(3)学生学习目的迥异。英语学习的目的是掌握这门语言并可以进行交际。而检验学生掌握程度的评估方式是考试。那么,从学生的角度如何看待考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学习目的只为了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考核或者国家过级考试,这样的学习目的远不如对英语学习持有迫切想要多掌握一门语言的态度。而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不同的学习目的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态度,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4)教学模式传统。在授课方式上,由于依照既定的教学要求,往往是教师讲授居多,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大多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教学过程黯然失色,学生学习效率下降,教师也不能全面发挥。再加上有的学生对二外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种种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 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

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前提是我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去主动探索和实践,找出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原因;在教学实际中探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广大一线教师首先应做到以下两小点:

英语是语言,任何语言的学习靠实践。而我们许多现实的英语课堂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授课模式:即老师讲的过多,学生参与语言实践过少。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课堂沉闷、教学效率底下。

笔者认为新课标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是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应充分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底下。

二、深入了解教材 备好教材

深入了解教材是为了备好教材。笔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了解教材的细节,如词汇、语法、课文内容等,但往往很难从教材中走出来,不能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备课时看到什么备什么,按课时备课,不能从一个单元整体去备。我们知道在我们所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在备课时应理清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教材所要传达的各种信息。

同时笔者认为,在深入了解教材和备好教材之间的关键是要学会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又源于我们的教材、考试大纲、日常生活、教学交流经验总结及其他,因此要真正做好课堂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则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总结。

三、注重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手段应当随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做出必要的调整。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充分尊重,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和进行课堂教学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材中适合于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与活动。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超越教材限定内容 按单元话题来设计教学

教师应在正确的课堂教学指导下,结合实际整体设计、优化组合教材内容,思考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材规定的顺序并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例如:sefc book5 unit 4 making the news,这一单元内容对许多学生来说了解不多,若按教材顺序上课,学生势必很难开口,warming up 部分将很难进行。因此,教师可以把 pre-reading ,reading两部分内容调整到warming up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先了解到相关的新闻知识以及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warming up部分的讨论中。这样定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推行双导师,实行导师轮换制

导师的构成是导师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经验丰富的各类教师可以帮助在校学生突破视野、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更好地进行其专业学习和成长。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导师制主要涉及到幼儿园一线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多偏向于教学现象和实践技能,固然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对教学现象和案例进行理论解析。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师的构成上,应推行双导师,将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行业导师主要来源于幼儿园一线教师、教研员、管理人员等;专业导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专职教师、理论专家、教授等。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广阔的专业视野,导师制的实践运作可实施导师轮换制,保障导师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每位导师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及内容有着不同的见解,这直接导致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通过导师轮换制,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研究专长、不同专业视野的导师,可以提供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批判意识。从专业导师的角度出发,专业导师的配备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有所调整。低年级的导师以基本专业课教师和理论专家为主,引导学生关注教育规律、教学现象、幼儿发展特点等;高年级的导师以专业技能课教师为主,包括教法课、游戏设计课、实践实习等。从行业导师的角度出发,应定期轮换来自不同园所、教研所的幼儿园教师、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和园所文化,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通过以上轮换制,让学生拥有整个学校的体验,并为学生创设可在不同教育机构和班级进行观摩学习的机会。__

二、聚焦于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

导师制的开展过程是决定其成效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制的质量。通过笔者所在院校的实践探索发现,行业导师展开的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机,无法满足学生的即时发展需求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

一方面,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本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且在专业学习中将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导师制活动内容应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进行安排,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根据笔者访谈发现:大一学生处在一个懵懂的阶段,导师可引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了解专业前景、建立专业认同感等;大二学生将开始初步的专业学习,导师可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案例和工作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规律等;大三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依托于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大四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聚焦于就业指导、专业技能操练、心理辅导等。另一方面,扩展导师制活动形式,多角度解决学生问题。由于本院校导师制探索针对的学习对象是2015 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此本院校导师制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涉及到校内专业讲座、校外观摩学习与参观。在活动内容指向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导师制的活动形式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和性质灵活调整,拓展为案例分析、学生汇演、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观摩学习、教学模拟、分享教学材料等多种方式。

三、健全导师制管理制度,争取多方支持和帮助

为保证导师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建立科学规范的导师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尤其需要规范导师聘任制度、优化导师激励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学院、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多方支持与帮助。

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开展的经验表明,规范导师的遴选和聘任制度可以帮助导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主动参与导师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首先,导师作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其素质能够影响学生的观念、能力及未来的专业成长。学院在遴选和任用导师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有能力、有责任心、乐于分享的教师。其次,重视行业导师的教学经验。行业导师可以通过案例呈现、教学视频、经验传授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尽早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活。再次,通过对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对导师制活动报有极大的期望,且积极、认真地参与导师制活动,但是活动结束后往往很快就印象模糊,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往往难以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各年级的课程安排进行选择专业导师。此外,为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应优化导师激励政策。不管是行业导师还是专业导师,学院都应颁发正式聘书,并依据常规的工作量和学生人数,设定基本的指导报酬。同时,根据每学期学生和学校对导师的评价,可实施弹性工资制度:对于指导质量较高、态度认真的导师,给予导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设立连任制度;对于指导不力、效果不好的导师,给予适当的惩罚。

导师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培养的创新路径,受时间、场所、班车、材料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运作依赖于学院、教务处、幼儿园等多方的支持与帮助。学院应通过多方宣传,提高学生和幼儿园对导师制活动的关注和认可,创设独有的导师制文化。对学生而言,导师制可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榜样和支持;对幼儿园而言,导师制可提供幼儿园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对高校教师而言,导师制可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在三方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培育平等、尊重、互助互惠的异质性合作文化③。此外,学院和教务部门应为导师制的顺利运作提供专门的物质资源,包括活动的场所、器材、运输工具、资料等。

大一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教育技术学;大一新生;本科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27-04

引言

从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计算机教育专业、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正规高速发展。领域内培养的专门人才在我国历年的教育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教育技术专门人才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线。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用人单位评价“电教系毕业的学生,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1],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样样学,样样不精通”[2][3];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内容重复严重,一些章节内容浅显不够深入,造成学生厌学,学习缺乏动力,导致部分大一新生从入学就开始思考转专业等[4];对于这些评价,虽然从事专业研究与实践的教育技术人感觉难以接受,但是,却反映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从专业诞生之日起,教育技术人就从未停止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改革,仔细分析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它们有些是专业内的问题,有些却是时代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共性问题。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纲要》在第七章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五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纲要》用更多篇幅突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两方面内容,揭示了高等教育应该将主要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了著名的《重振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提出了改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十大建议,进而引发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运动。博耶报告中就新生研讨课程所提出的相关建议成为各高校实践新生研讨课的一股强大推动力[5]。

一年级,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期。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探索,是从基础入手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6]。在博耶报告中,有两条涉及到了一年级的教学,这进一步说明了一年级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很多专家与学者,曾经在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一年级新生进行相关研究呢?为了更好地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结合博耶报告的相关及后续研究,以及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经验,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改革指出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与特点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新生研讨课的前身是19世纪后期的新生教育课程(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如课内外学习时间管理、做课堂笔记以及结交同伴和朋友,完成由中学向大学阶段的过渡[7]。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哈佛大学结合“小组研讨课”首创了“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学术性特点,初步体验探知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意识。在2011-2012秋季学期,哈佛学院共开设了85门新生研讨课,班级人数平均为14人。课程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多的是跨学科领域。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体验,养成大学生的批判和理性思维[8]。2003年以来,南卡莱罗纳大学的新生第一年经历与转换国家资源中心发起第六次(2003年10月)、第七次(2006年10月)、第八次(2009年10月)全美高校新生研讨课的调查。调查表明,目前,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主要有:拓展性、适应性研讨课,内容统一的学术研讨课,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课,专业前或与学科相关的研讨课,学术技能研讨课以及混合型研讨课[9]。新生研讨课的涵盖内容与培养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发展初期的设计意图,在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目前,超过80%的美国高校都开设了新生研讨课[10]。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新生创设一个与名师对话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探究为基础、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清华大学为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课程定位、课程专题、任课教师、选课学生、教学形式、考核方式、课程容量等方面都有明文规定,课程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此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研讨型课程,其目的主要在于探索研究型本科生教学体系,重点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也有不少其他高校在部分专业开展了类似课程,但是,大多为专业内部自发组织形成的,缺乏高校内部的整体性控制[11][12]。

(二)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依据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和我国的发展及实践,新生研讨课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名师负责

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一般都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如: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就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院长、系主任等代表学校高水准教师队伍的学者教授。这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学者们,在一年级新生面前展露了自己的才华,为新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2.课程内容新颖

新生研讨课的设置,尽量考虑到了人的因素,每门研讨课的设置都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兴趣。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设置课程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学生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预备知识和准备,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选修。课程内容既可以是学科前沿,也可以是没有定论的理论知识探讨。

3.班容量小,教学方式灵活

国内外的新生研讨课,都采用小班形式,并且对课程参与人数的上限做出限制,课程人数一般都维持在20人以下甚至更少。如:哈佛大学就严格限制参与新生研讨课的人数在12人以下。采用小班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亲密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生生、师生的充分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定主题指引下进行的学习,是主题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型、研究型学习。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按照特定主题进行讨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讨论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质疑、责难、反思、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个人观点,理解他人观点[13]。

4.考核方式重过程

通常情况下,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方式没有正规的纸笔考试。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报告、课程学习论文的质量等来进行。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

通过对国内外新生研讨课开设、实施的文献研究,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实践尝试,我们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进行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以此作为本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

(一)新生研讨课的开设目的

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确定,离不开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随着时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国内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如:南京大学桑新明教授提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14]。徐州师范大学陈琳教授提出,初步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围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15]。

依据新生研讨课的国际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存在的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阶段开设新生研讨课,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研修时间,使学生尽早渡过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为学生实现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尽早接触教育资源开发流程,领会教育软件开发的设计思想,产生进一步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内部动机[16][1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新生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如图1所示。

[理论引导][研究生][技术支持][网络答疑][协助学生管理][协助实验室管理][个人研究][理论引导][负责教师][课程实施][课程设计][课程管理][理论引导][实验室][课程学习][个人学习

规划及实验][大一新生][基本技术

学习][实验室管理][技术支持][技术支持][素材制作][项目观摩][工作室][项目设计开发][竞赛][协助实验室管理][本科高年级导生][实验师]

图1 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是克服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诸多困难,经过不断尝试而形成的,它立足于专业的现有资源、发展实际,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本土化新生研讨课实践模式。

1.合作教学团队

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师选拔,国际国内的常规做法是由一位教学名师负责开设新生研讨课。对于还略显年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师资队伍与传统专业相比有很大差距。此外,也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如要完成一个教学软件的开发,需要用到理论、技术、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教授指导该内容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这对教育技术学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一位教师难以完成或者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尝试以“有能力者皆为我师”为原则,构建立体化的教授牵头,教授、实验师、研究生、高年级导生、同伴等组成的合作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岗位及不同研究取向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中,有少部分课源是由有丰富实践经验及科研经验的高级实验师负责完成的,所以,个别高级实验师同时也是课程的负责教师。高年级导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研究生、高年级导生的参与,为新生创设了一个进行充分生生交流与沟通的环境。同时,同伴之间不同的学习体验交流也促进了对专业的认知。通过这种专业内的学生学习社区的建设,可以集合多种外部资源,促进新生的专业认知,顺利实现适应性转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18]。

2.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为T型,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横向纵向均有拓展。作为一个跨专业的新兴学科,若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不合理、相关理论与技术学习不够深入,就容易出现类似“样样学,样样不精通”的诟病。因此,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广度,了解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形成正确的后续学习心向。这就需要我们以促进适应、加深专业认知、提升动手实践意识及能力为目标,构建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了解大学生活,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本课程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参观项目开发组工作过程,项目开发中所用理论及技术的初步认识,个人学习规划,参与项目开发中简单资源的搜集及制作,旁听项目开发进程汇报、领会项目开发需具备的知识背景,总结等[19]。

3.独具专业特色的新生研讨课实验室学习模式

《纲要》在第七章十九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必备能力,但是,也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不满意的最主要方面之一,因此,大一新生必须全部进入实验室,所有新生研讨课必须全部依托实验室开展,是我们对新生研讨课的创新发展。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采用弹性时间制,即只要实验室无教学任务,学生均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自主学习,这是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体现,也是满足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在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及时总结、汲取经验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汇报成为新生研讨课的重要学习方式。教授授课、研究生导学、本科高年级导生导学、项目观摩、项目参与、学生的总结与汇报与自主学习等共同构建了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模式。

4.过程性新生研讨课评价体系

新生研讨课一改传统课程考核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习惯,采用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既包含定量评价,如学生实验室签到次数、学生汇报总结的数量等,也包含定性评价,如:学生作品质量,参与的项目是否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等。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未来教学软件开发时的评价模块设计提供了范例。

新生研讨课成绩不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中,暂时无学分,学生学习评价与课程教学评价仅作为新生研讨课项目实施情况汇总,并以此作为教师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反思

新生研讨课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经历了反复实践和修改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经验总结

(1)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项目设计及开发技能与能力为主旨,迎合了学生、专业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积极参与。

(2)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汲取了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的横向连接、跨学科内容设计的视角,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延伸、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个维度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这为专业内部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与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了本专业优质的教师、实验师、学生,实验室等资源,大大提高了普通师范院校有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以本科生教育作为科研与实践的阵地,对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统合发展做了初步尝试,为构建专业内的“学习社区”积累了经验。

(4)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现有学生兴趣小组、工作室等非正式组织,肯定原有改革成果,实现改革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新生研讨课利用了导生制、竞赛等历史与现时资源,将现行的改革成果与新生研讨课及教育研究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创新性地发展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既发挥了新生研讨课的传统优势,又结合现行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实现了理论、实践、研究的相互融合。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遇到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尝试中,依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生研讨课依然属于二级学院内的特色改革项目之一,没有成为学校级课程,这制约了新生研讨课的优势发挥,不利于资源共享。课程开设的资金只是专业特色改革项目资金,未来课程的资金、学分认定、课程评价等支持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规划。

(2)与国际国内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单位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依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设备还需跟随时代步伐更新换代。

(3)鉴于项目实施团队的能力、精力和时间限制,对新生研讨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后续工作。

四 结束语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本科生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新生研讨课依然是一个新事物,仅有部分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尝试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在普通大学、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中还少有尝试。实践证明,新生研讨课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改革是有作用的,要最大地发挥课程优势,还需要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从业者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6][14] 桑新明,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

[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16.

[2]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

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3] 张丹露,王颖,潘玉霞.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29~31.

[4] 许之民.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J].软件导刊,2010,(5):3~8.

[5] 郭雷振.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

学,2012,(8):81~86.

[7] 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93~96.

[8] 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70~76.

[9] 徐波.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

育,2012,(2):69~74.

[10] 曾晓红等.基于行动研究的财经类院校新生研讨课初探[J].高

等理科教育,2012,(1):110~114.

[11] 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5,(11):139~143.

[12] 孙志凤等.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南京大学

案例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0~124.

[13] 黄丹艳.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研究[D].中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74.

[15] 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10,(10):21~27.

[16] 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17] 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J].中国大学教

育,2005,(8):58~59.

[18] 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角度

[J].复旦教育论坛,2012,(5):23~27.

[19] 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高等理

科教育,2010,(5):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