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 托克托县 增收

一、内蒙古托克托县农民生活状况

托克托县农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收入和工资薪酬,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较高,精神面貌良好。

通过调查,我发现托县农民的家庭收入多为农产品收入和工资薪酬,比例达到84%,单纯依靠农产品收入或工资薪酬的家庭只占到12%,另外无劳动力老人家庭收入主要靠政府补助及儿女赡养,比例达到4%;说明托克托县农民增收途径多样,不单纯依靠农作物收入。近几年,46%的农民的收入有明显的上涨,而且普遍看好收入的未来预期。虽然近几年农作物受自然灾害影响收成减少,但托克托县政府为农民开办了农业保险,农作物收入得到保障。同时,有58%的人持乐观态度,认为收入会保持稳定上涨,这说明农民对托县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托县农民占据家庭主要的支出是食品支出(15%)、教育支出(22%)和医疗支出(18%),只有8%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9%的人选择了购买自用轿车、货车等,说明托县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生活基本需求,且教育支出占据了相当部分;但同时我了解到托县居民的教育支出主要为初级教育及专科、大学等,而小学及中学的义务教育很大程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托县农民有98%的人认为个人的财富在增加,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物价上涨过快,不能提高自己的购买能力和生活水平,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农民。同时,托县农民对于剩余资金的处置是93%的人将自己的过剩资金储蓄起来,投资观念较保守,不愿意承受风险,也说明我国农民生活受通货膨胀影响较大。

总之,托县农民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受益较多,很多农民拓宽自己的收入来源,尤其是年轻人成为了上班一族,这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也看到,托县农民的经济状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问题及原因

托克托县农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收入和工资薪酬,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较高。托县农民支出主要为生活基本需求,且教育支出较大。总体来说,托县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收入增长缓慢,同时对于剩余资金来说,绝大部分居民选择储蓄,投资观念保守,生活受通货膨胀影响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如下:

(1)农产品出售获得的收入不理想。这是农民收入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放慢,大多数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低迷,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同时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作物减产严重;虽然托县政府为农民开办了农业保险,但也扭转不了收入不理想的局面。

(2)家乡居民工资薪酬涨幅小。

(3)当前农民增收难, 难在缺少更为强大的增收“动力源”。农民增收难问题不仅为托克托县的现象,从全国看,“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影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掣肘。可以说,只有解决了“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增收问题,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让农村长治久安。

2.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农民增收等相关问题,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扩大活劳动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国内市场容量,是激活我国国民经济的关键问题之一。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比较有效、比较有潜力的途径是提高农民劳务收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该抓住机遇,积极做好有序、有效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扩大活劳动投人,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2)以教育为基础。高素质是高收入的根本条件。当前的农村教育,一是要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农业应用技术的教育,而不是基本素质,如识字率这一类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务工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推进农民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三要解决农民升学人学的费用问题,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费用。

(3)以科技为先导。农业发展,必先兴科技。我国农业必须跟踪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创造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我国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4)以市场为枢纽。农业发展以市场为枢纽就要求农民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结构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5)以农业产业化为组织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组织形式,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较好地解决农业丰收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境域中,系统性、统筹性、协调可持续地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建设以农民增收为突破口,以农业发展机制、农村稳定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三位一体为核心要素的中国“三农”发展系统,从而实现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中国“三农”发展系统诉求。农民的幸福将会是我们在追求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农民增加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对生活满满的追求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这就是农民心中的简简单单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云华.影响农民增收的三大环境因素分析.改革与战略 2011.11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战略思考 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为治理“三农问题”而提出的着眼长远、统揽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推进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我国要有效推进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就需要基于战略的高度从理论上来加以思考和认识。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经理性分析,提出若干理性思考,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是在新形势下治理“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化,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工作—农村干部的事、农民自己的事及农业部门的事。事实上,农村工作只是社会大系统的部分工作,农村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洪流之中,“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行各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促使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之一就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农村城市社会发展失调。因而,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农村是人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态,二者互为市场,相辅相成—农村发展好了,不仅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原辅资料,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的建设者(如农民工等),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城市得到了有效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各种服务,而且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是实现城乡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理性选择。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就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及其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结合,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一致的目标,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根本目标。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

基于农村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各农村地区在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时就应在有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时)制宜、统筹兼顾”,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同中求异”。因此,各农村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其不同地方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现实状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当地客观状况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允许农村地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要基于其“起点差异、进程快慢、水平高低、方式各异、模式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农村经济不能简单等同于农业经济

调查表明,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首要地位,不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实现农民增收,合理引导城乡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这本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但却误把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从而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顺利开展。事实上,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农村经济除了第一产业的农业外,第二、第三产业也应涵盖其中,只是从整体上讲“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来建立现代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就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农村社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教育不仅仅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内容(农业使用技能及第二、三产业技能),农村教育要“三教”有机结合,以实现“三教的有机统一”,这是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从而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当然,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指农民自身,还应包括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及技术人员,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战略决策,给“三农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治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调查表明:目前的三农问题“不只是农业经济和农民负担问题,还是与集体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解体”(周建明,《建立发展的社会纬度》,2007),这一点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建立并完善与集体经济相应功能相对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义务教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村中介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势在必行。同时,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足够的、适合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第3篇

>> 农用地确权与流转创新研究 农用地流转探究 我国农用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GIS的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农用地流转综合价值评估方法探讨 推进农用地流转的三条对策 密云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分析、应用与研究 农户农用地流转意愿及流转数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产能核算研究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研究 宜川县农用地整治潜力研究 集体农用地征收价格评估方法研究 巴林左旗农用地定级成果研究 基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农用地流转探讨 集体非农用地流转受困现行法律 陕西关中地区农用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我国农用地内部流转的看法和分析 浅析如何促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中部地区的农用地流转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及农用地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发达国家土地流转概况[J].新农村,2007,(02):11.

[9]李晓丹.国外农用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演变[J].世界农业,2014,(05):6872.

[10]郭海霞,任大鹏.我国农地经营细碎化问题研究[J].求实,2008,(3):8688.

[11]杨澜,付少平,蒋周文.法国小农经济改造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10):4951.

[12]马艳.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理论探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05):5663.

[13]李刘艳.发达国家农地流转市场建设成效及借鉴[J].江苏农业科学,2012,(02):343344.

[14]范怀超.国外土地流转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0,(03):484488.

[15]聂用芬.芒市中山乡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J].学术理论,2014,(33):169170.

[16]朱志芳.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以永州市蓝山县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196.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第4篇

摘要:财政"三农"支持政策是国家一个重要的财政政策,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和国家财力的大幅度增长,国家对财政的"三农"支持政策进行了重大创新,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抓住“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完善支农政策体系,,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保证财政支农力度,有序而进、依法而行。以下是对当前财政"三农"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完善对策。

关键词:财政 三农政策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以江门市为例,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江门市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上,坚持“两个高于一确保”的原则,即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增幅高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幅,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1]。在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中,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突出农业产业化、围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突出生态示范村建设,管好用好土地出让金和财政支农“打包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金融部门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支农主渠道作用,加大信贷投入,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目前,城乡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尽管财政支农政策有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

二、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上的不足

财政支农管理部门过多,资金分散,不易于资金管理。政府在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有计委、财政局、农业局、水利局等十多个管理部门。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十分分散,难以对资金进行统一调配。

(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政策落实不到位

财政支农资金整治难度大,造成部分项目因资金迟迟不到位而延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开展。在资金进入地方后,地方需要有与财政支农资金相配套的政策,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可以更好的投入使用。但地方政府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正常使用

(三)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

尽管,近来来为了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等,但实际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稳妥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2]。且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波段性下降趋势,以及支农结构、方式不尽合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缺乏灵活性。

三、完善江门市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农政策

(一)加大市财政支农力度,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资金投入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在推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加大市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农的界定是以市场是否失灵为依据,而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和农产品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农业是否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推动农业产出的增长,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

(三)调整财政支农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

根据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取向,改进补贴方式,减少对中间环节的间接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直接补贴,提高财政政策效率;农业补贴同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挂钩,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注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和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除价格补贴保护外,利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加以整合,支持农民就地或进城创业,强化对农业税收杠杆的利用,通过启动免征农业税政策和其它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利用财政投资融资手段优化农业信贷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显雏形

近几年,无论是用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保证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增加是稳定增长机制的初步形成。目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三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3]。

(二)市场化取向将逐步增强,公共财政性质将逐步凸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形成,市政府在“三农”发展中的事务逐步明晰,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要求,财政支持“三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支持重点主要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救灾抗灾等体现公共财政性质方面[4]。

(三)体现统筹发展明确,支出“二元”结构开始打破

近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全面推开,市财政支出安排中的“统筹发展”倾向逐步显现[5]。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农民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减轻农村居民的税费负担,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承担均等的税收义务;在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全面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通过支出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这些基本趋势是积极的、正面的,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都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

财政支持“三农”可持续发展,完善相关体系机制是我市的重要工作,在新的发展时代下,振兴农村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的大事。然而解决“三农”问题,支持三农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韩洁.财政政策多举并进国家重点投入三农政策[N]. 中国信息报,2019

(08):35-40

[2]吕冬梅.雷智仙.浅淡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6):13-24

[3]功平.试论财政三农支持政策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8(07):48-54.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策略

农业是民生之本,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建设的机械化水平是国家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任务。而且当今时代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业问题越来越急迫,如何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实现农业的高产出更是成为我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推动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通过简单介绍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谈论了加强其建设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今时代,随着信息化和技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事物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是人们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农业而言,长期以来,农业就是一项劳动强度大,而且收益不稳定的工作,整个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所在。而今,在信息化环境大的背景下,推动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更是成为国家工作事务的重中之重。国家要加强农业的机械化建设就必须大力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因此,改善当前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国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工作。接下来本文就简单讲述一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农机推广经费的不足,以及推广的理论指导的缺乏。作为乡镇农机主体管理部门的农机管理站,其农机推广工作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机管理站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维持自身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其经营活力的缺乏,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而且国家拨款下方到每一个乡镇部门的时候,其建设经费平均起来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机推广的需求,这就加剧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低下。除此之外,由于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归当地政府管理,这就使得整各服务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业务指导,再加上业务人员素质的缺乏等原因,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问题。

再者,我国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还表现农机推广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随着农业机械化要求以及水平的提高,整个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农机推广的需求大幅度提升,而且这种需求还不仅在于种植与收获,在新时代这种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还必须能够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做到完全的把握,以便于为农业发展提供综合的指导及服务。同时,这种需求对于推广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农机推广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做到对农业机械全面完整的掌握以及对于农业推广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整个农业机械化健康进行的必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大措施,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本文接下来就简单谈论几点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大国家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专项投入力度

农机推广服务站是隶属于国家的一个工作部门,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家投入来决定。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国家在加强投入时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费下发机制,保证每一项财政拨款都能最大程度的达到建设部门。此外,国家还要设立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拨款,使农机服务站切实地落实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使用专项拨款维持整个体系的健康运行。还有,国家必须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切实的监管实施。

2.提高农机工作人员素质,推动现代化信息服务

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农机人员的素质,推动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使整个服务体系能够灵活自如的运转。首先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加对于工作人员定期的集中培训,使其接受最先进的工作技能以及扎实的工作理念,了解现代农业对于农机人员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其次,工作人员自身必须加强对于工作的热爱以及责任感,尽全力努力完成农机推广工作,积极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能够经受住人民的考验。此外,工作人员还必须加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规范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其农业生产发展具有极大的地域性,对于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针对不同地域的特色来进行。同时,还要打破行政地域的界限,在整个大环境下建设贯通的农机服务体系,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能够在最大效率下针对某一种地域类型展开服务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工作同市场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营的作用,推动某一固定农业地域的农机服务工作,引发农机服务工作的工作活力,更好地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建设。

三、结语

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项极其有效的发展策略,同时也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因此,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积极地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使整个大环境下的三农问题得到最为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洪立华,张景辉,王海,李国臣.创新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提高自身能力[J]. 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05) .

[2]韩胜金,张玉秋,班景洋.我国农机推广体系的环境条件与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装备,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