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五链合一电子商务

1供应链概念的延伸

人们通常对供应链的理解为:供应链指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组成的链形结构与方式,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活动全过程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这主要基于一个行业的供应链理念,而中国目前的国情是行业之间产业延续、交叉明显,供应链的理念应延伸至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制造业之间、市场采购与分销之间,进而组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其进行加工,直到产品最终送到顾客手中为止的这一过程,都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其中的主要活动被视为链条上的节点。传统供应链的基本原理构成如图1所示。

1传统供应链基本原理图

本文在传统供应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供应链由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物流服务链、采购分销链和系统增值链五部分组成,各链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图2、3所示。

2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服务

供应链管理针对供应链的五个子链: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物流服务链、采购分销链、系统增值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速度、效益和附加值,为整个供应链上的联盟伙伴带来最大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被认为是供应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结算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强调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思想。

2供应链系统

3供应链系统结构模型

合作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如没有现代物流服务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常常在途受阻等,会导致供应链的合作打折扣。因此,无缝连接的现代物流系统是保障供应链能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灵活多样的现代物流服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通过制造商和物流公司的及时信息交换,把用户关于运输、包装和装卸等方面的要求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思想为现代物流的实时、快速、准确服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时效操作平台。

供应链的五个子链中,物流服务链和系统增值链贯穿于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采购分销链的始终,系统增值是目标,物流服务是手段。而实施物流服务是为了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各条链的结构,实现链上各环节的增值,最终达到总成本最低和系统增值的目的,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物流服务优化产业结构链

一个产品的生产,从其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形成和销售,并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或零配件(或到消费者手中)。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牵涉到几个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包含上中下游的产业供需结构链。如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原材料,而工业部门又为农业部门提供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就工业内部而言,电力部门向钢铁部门提供电力,钢铁部门又向机械部门提供钢材,而机械部门又向电力部门提供发电机械设备等,各部门在提品的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服务,环环相扣,带动整个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链的链系较长,组成产业结构链的各环节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产业的运转需要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同时,其自身又为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即一方产出的产品将成为另一方的投入资料,各个部门既是消耗产品(即投入)的单位,又是生产产品(即产出)的单位,每个部门同时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它既产出产品,按社会需要分配,供其他部门和领域消费,又是消费其他产品的部门。这样就形成了相关产业相互间的依存和支持,反映了产业间内在联系的因果关系,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国际上一些大企业摒弃了过去统包设计、制造、销售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供应和销售建立最佳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运作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体系。

一条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结构链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信息、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因此,物流功能决定产业结构链的联动,影响产业结构链的演进和优化。物流服务不仅要协调企业内部物流,还要跨越企业,从整个产业结构链的角度出发,协调、整合每个链节点上的物流作业,理顺产业结构链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加工制造以及产品流向等一系列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使链系结构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2)物流服务提升制造加工链制造加工链中涉及的物流活动主要是生产物流。

制造加工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主要有:

(1)企业内部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配件从生产企业内的供应仓库或者上游企业直接供应到生产线的物流活动,或者是不同车间之间、工位之间的物流活动;

(2)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从上一道工序(或车间)到下一道工序(车间)的物流活动;

(3)生产出的成品或最终产品,从生产线到产成品仓库或者直接到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

(4)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丢弃或再生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等。

物流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以及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所建立的科学管理,即著名的“福特制”。这种方法,使福特公司的T型汽车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汽车的装配时间减少到原来时间的十分之一。福特制改变的并不是产品的结构、性能,也不是什么机械加工技术和方法,改变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生产领域中的物流方式。这种物流方式的变革开创了新的历史。

一条传送带的作用,把独立的操作变成了一个系统,减少甚至根除反复不断出现的搬运、装卸等环节,通过顺畅连贯的物流,把生产变成了顺畅连贯的系统。证实了物流系统对提升制造加工业的价值所在。

(3)采购分销链与物流服务

采购与分销是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而物流提供的保障使得采购与分销过程顺畅。现代企业需要采购速度、效率和成本的统一;需要分销链上各环节的有机整合,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推上市场,迎合消费者对产品日益精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强化库存控制及补货能力,以加快商品周转,提高资金周转利用率……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物流活动而运行。

物流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生产原材料、零配件,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架桥铺路。实行采购、分销与物流一体化运作,形成一个共进的竞争势态,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具有竞争力的链结构,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强劲的支撑。只有通畅而敏捷的物流系统,企业的采购与分销才能达到优化,库存得以有效控制,企业可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供应链中,现代物流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使采购分销链得以顺畅,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溶入供应链的发展中。采购、分销、库存控制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和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密切配合,市场竞争已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将整个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的市场、采购活动、制造过程和分销网络联系起来,实现高水平服务与低成本运作,以赢取客户,获得竞争优势。因此采购分销链必须与物流服务链整合在一起,成为供应链家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系统增值是最终目标

供应链的解决方案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系统增值,使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战略、战术信息和操作过程的协调配合达到最佳化,推动每个节点的上下游企业——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达到商业过程和商业价值的最优化。

供应链过程形成与过程的连结与循环(商流与资金流亦如此),应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各部分、各环节衔接最佳化。这不仅提升了供应链上各战略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而且改变了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方式,由过去企业主导型的“推式”转变为客户主导型的“拉式”,其目的是“将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数量、保正确的质量、以正确的状态,抵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简称6R),确保运转过程的顺畅和时效,快速实现资本的循环与增值。

须强调的是系统整体的增值,而不是某一环节的增值,当某一环节的增值与另一环节的增值发生矛盾时,就要权衡各方面因素决定采用哪一种方案,以使系统整体最优,追求供应链总体效益和总体效率的最佳,最终实现系统增值的目的。

4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利用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把一个企业和它的供应商、承运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方便地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如图4所示。

4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不仅使供应链上各成员间更紧密地连接、合作与交流,而且把供应链的概念延伸到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外协和外购、储运、制造、分销、客户服务等全过程,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活动舞台,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结点企业之间的信息更易共享、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也更为高效。

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方便迅速地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数据,制定切实可行的需求、生产和供货计划,以利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运作。采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可及时处理信息、跟踪客户订单执行、进行有效的采购管理、存货控制以及物流配送等系统服务,促进供应链向动态的、柔性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供应链的持续竞争优势。

5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Internet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两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已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系统业务的处理要求,因而又提出了三层结构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把整个信息系统分为用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三部分。

通过采用WebService接口技术构建企业间商务集成平台,不仅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而且方便地将原有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集成到商务平台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如图5所示。

5供应链管理体系框架结构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 制造业 管理问题分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研究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供应链管理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发生的与物流信息流相关的所有活动。在制造业中,制造商是位于中间商的上游企业,它在供应链中向下游中间商提品,而自身又根据中间商的订单向原料供应商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料。所以,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应以最终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方式,制造产品,对整个生产制造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还应注意减少库存、采购和物流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将设计、制造和物流的流程连接起来,从而应使企业的制造流程和物流流程完全同步。

就我国目前制造业的运作方式来看,观念落后,企业难以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资源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致使企业有限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国际上许多优秀的企业都设法与其他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供应链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远的领先地位。供应链管理理论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国际上著名的大型制造业如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戴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都成功地运用了供应链管理理论,极大地降低了总制造成本、库存成本,缩短了从客户发出订单到获取满意交货的整个供应链的总周期,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二、 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应环节管理水平较低,企业仍处于“重下游,轻上游”的传统观念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企业只重视下游客户,倾向于与供应链下游伙伴保持密切关系,但对供应链上游伙伴重视程度不够,不愿和供应商结成双赢的合作关系,从而造成上游采购成本增加,原材料库存费用增大,供货不及时,难以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这种情况必将对下游的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造成巨大影响。

2.企业之间竞争意识较重,合作意识淡薄

在制造业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组成的复杂混合系统,然而很多企业把供应链上下环节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依然被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谈判中,许多企业将对方完全看作竞争的对手,买卖双方以价格为中心你争我夺,迫使对方最大限度的让利。实际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是在供赢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效管理,失去合作的基础谈竞争,最终受损的还是个企业自身。

3.供应链运作效率较低

目前我国对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还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要求,制造业还不能根据各类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按时交货率相对不足,产成品存货比例较高,物流停滞时间长,造成较高的供应成本,企业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到实施配送,最后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中的总体反应能力较弱,花费时间较长。

4.缺乏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较少,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中,大部分都是物流管理方向的,供应链管理方向特别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方向的人才寥寥无几,企业中也很少有人进行过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培训,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三、 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1. 注重供应物流管理,提高物资供应效率

供应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运输等内容。对于大型制造业来说,如何将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数量,送往适当的地点是致关重要的。供应链前提下的企业供应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消耗、最大的可靠性与适应性来进行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因此企业应准确预测物流需求,合理制定采购计划,注重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好库存管理与控制工作,提高物资供应的效率与柔性。

2. 大力发展标准化与信息化战略

由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要求在整个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进行有效配合与协作,因此必须构筑标准化与信息化平台,制定标准化与信息化战略。

物流标准化就是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系统能够进行有效衔接与协调。包括企业间流程信息如供应链伙伴信息、产品信息、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标准化、名词术语标准化以及制定相关的技术、法律标准规范等,这是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整体优势的前提。

实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信息平台,来处理供应商、企业、客户以及配送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这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关键,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3. 加强制造业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协调管理

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这一全部过程,供应链管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它更强调供应链下的相关企业整体的集成与协调,制造业在实行供应链管理之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若使其在竞争中取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协调管理,以取得最大收益,进而实现柔性的与稳定的供需关系。

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制造业都在创建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结为战略同盟,如戴尔公司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充分与其供应商合作,当客户需求发生变动时,及时地做出反应;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于1989年开始对其供应链关系进行改革,不断协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关系,采取可减少供应商数量,稳定供应商的利益关系,甚至允许供应商参与整个价值链的改造等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大型制造业也应充分注意这一点,与其供应链上各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以至于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的分销商,进行充分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协商,优化整个供应链,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林零玲.《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2]皱辉下.《供应链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3]徐剑,方晓昌.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4]李龙洙.制造业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探讨.现代管理,2002.5.

[5]夏春玉.《绿色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 现状 环境 实施途径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与战略意义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对资源使用量的急剧扩张,已经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绿色平衡的失调。因此, 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来, 大多数国家先后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 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由于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消费, 其间经历了很多生产和流通过程, 因而, 绿色战略就不仅是某个工艺、某个产品、某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这个时候便应运而生。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虽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 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并没有充分考虑过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 并没有考虑到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等等, 因此,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 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 将绿色设计管理、机械制造工艺、评价方法和决策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对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已成为世界价值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追求内部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问题,同时国内企业生产的非绿色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中屡遭挫折,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大计。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当前国内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较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支撑, 选择具有绿色优势的企业为核心建立战略联盟, 通过采用详细的环境效益标准, 树立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意识并采用绿色技术, 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到消费再到回收利用的整个流程中, 资源效率尽可能高, 环境影响尽可能小,供应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建立如图1所示的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 其中实箭头表示“正品”物流, 虚箭头表示“废品”物流。

在该概念模型中, 绿色供应链分为运作系统和支持系统。运作系统包括从资源投入到最终消费的“正品”物流过程和物品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废品”物流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用户以及回收商。支持系统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环保技术、废料处理技术等循环再生系统, 为绿色供应链的成员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

内部物流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毫不奇怪,许多企业已致力于提高内部的物流过程。一些企业加强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员工关心采购,尤其是包装和内部物流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另外一些企业对他们的采购员进行培训,使采购员摈弃采购严格基于单位价格的谬论,而认识到其他一些问题的重要性,如处理过程和材料的浪费。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把每个员工在内部物流管理中对环境友好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与每位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并占相当的比例。正是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对环境友好的有效实践,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声誉,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制造商应当树立新型“双赢”的理念

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新型战略联盟之间的合作,对使用过的包装物进行回收既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商业效益;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获得环保利益。同时核心企业应为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培训或技术支持,因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如制造商)由于其具有的雄厚实力,能够在环保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研发经费往往是无法与之匹敌的。制造商必须意识到,在现实社会里,供应商和分销商与自己一样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则的约束,一旦某一个供应商由于违反了环保法规被迫关闭,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将被迫停止。所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技术支持,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保证供应链的连续运作。

4.强化供应链企业全体人员绿色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全体人员的绿色观念,所以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将“绿色”作为供应链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让每个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让每一个员工通过实践努力,使“绿色”慢慢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树企业“绿色形象”,创企业“绿色品牌”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5.示例

电器产品如家电产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等是现代社会中量大面广的消费品。目前, 消费者购买的是电器产品及其包装物的所有权。在电器产品送达消费者处后, 包装物往往被废弃。在电器产品使用阶段完结后, 由于消费者本身没有回收和处置旧电器产品的能力, 因此旧电器产品往往也被废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包装物使用一次即废弃, 旧电器产品中的有效元件也被废弃, 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负担, 如电器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包装物的价格。针对上述情况, 提出电器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见图2。其中包括电器产品制造商、电子元件供应商、印制板制造商、产品外壳制造商、包装物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维修服务商和回收处理商。在整个供应链通道中系统和综合地考虑绿色特性,使电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Thomas Douglas J , Griffin PaulM. Coordinated supp ly chain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Research,1996,94:1~15

[2]L ee Hau et al.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 ly chain:the bullw h ip effect[J].M anagement Science,1997,43(4):546~558

[3]汪应洛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15):82~87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网络;供应链管理

1引言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知识日渐成为优化供应链的重要因素。然而供应链系统内知识不易明确,交叉、复杂很难识别;供应链系统内知识散乱,缺乏管理。这就要求科学地管理和运用供应链中的知识,优化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柔性和创新效率[1]。

供应链知识网络是一种能在知识层次上描述知识的模型,其目的在于以一种通用、直观的方式来获取、组织与呈现知识,实现供应链知识的共享和重复利用[2]。供应链知识网络是知识目录,能将散落在供应链不同决策主体间的知识汇整起来,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以方便人们检索、存取、再使用、创新知识。

2知识网络适应性分析

根据姜永常[03]学者提出的知识在动态知识构建空间中的流动及形态转化六步过程:(1)组织;(2)传递;(3)应用;(4)情境嵌入;(5)融合;(6)创造。在此知识流转过程中,知识从基础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到创造出新知识元。借助知识网络,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知识串接成知识链,构成企业知识活动过程的轨迹。

针对供应链管理,构建出基于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知识网络,各个知识网络形象的描述了企业业务活动流程,抽取出在此过程的核心知识元,可以轻而易举查询、搜集所需知识,并根据实际问题需要,将嵌入情境的最好选择、隐显性知识的融合点和提升知识创造。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知识流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流动。基于这三者构建出的知识网络也存在着关联,知识的组织、传递、应用、情境嵌入、融合和创造可以清晰的由知识网络表达,且三种知识流也可以清晰的由知识网络的关联关系展现出来。

3供应链知识管理框架

传统的知识管理都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资源库、网络资源基础上,对数据和信息建立数据仓库,或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或进行数据的集成汇总,很难满足决策者对知识的需求和知识创新。在对已有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网络的供应链知识管理能不仅满足知识管理、决策分析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即包括反映企业内部竞争能力的信息和反映企业所处宏微观环境,为决策过程提供了汇总的并且非细节化的知识,该框架关联出供应链上三个决策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知识融合、创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分析、处理加以领域专家系统的辅助,设计出供应链知识管理框架,如下图1所示。

在此框架中,分为三层:知识网络层、方法工具层和知识管理层。

(1)方法工具层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工具,它包括本体推理、模拟分析、OLAP和专家系统四个模块。本体推理模块在知识网络上对构建的知识元本体元素进行推理分析,模拟分析则对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别进行模拟,从而为供应链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现实模拟。OLAP则针对不同子系统中的子模块,通过使用多维分析处理方法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使管理人员从多视角、多层面对企业所需信息提供支持。专家系统则根据领域内的知识,通过正向、反向推理辅助分析,对结果进行一系列的验证和完善,从而在需要解决问题时给出支持。

(2)知识管理层则根据管理需求的描述,通过问题分析模块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筛选,同时再进一步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及历史诊断信息,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案,供供应链管理人员参考。

在此框架中,可以看出,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对供应链数据、信息资源的集成、链接和关联,而不是局限在以往直接对数据库、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或案例分析,加深了对数据、信息的推理、整合和创新过程,这样呈现在管理人员面前的不仅仅是经过统计计算的数字信息,而是经过关联发现的知识。继而经过方法工具层的一系列分析处理,运用智能手段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得出供管理人员挖掘的有效资源。管理人员在面对提供的需求时,可以根据所需进一步数据挖掘、分析专家领域知识或直接进行判断。

4总结

知识网络是对知识管理和构建的一种理想知识组合方式,贴近现实世界中知识的流动过程,能有效的满足供应链主体在应用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知识的提取、知识的链接和创新。虽然知识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知识网络的复杂程度,但是综合分析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网络化结构特点,结合知识网络能有效满足人们对知识的动态需求,本研究就根据供应链上不同决策主体分别对其构建各自知识网络,之后通过关联各决策主体知识网络,构建出一张整体供应链的知识网络图,保证了各决策主体进行知识管理、创新,整体知识网络图则更进一步支撑各单位知识共享、知识协同,增强供应链协调能力,实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高层决策。

参考文献:

[1]姜永常,基于知识网络的动态知识构建:空间透视与机理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115-124.

[2]朱祖平,诌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J],科研管理,2000(1): 20-21.

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一、供应链管理相关概念

1.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001年,我国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概念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并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从供应链整体考虑,供应链管理是在优化整个产销环节中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主导企业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进行高效、科学的控制与管理,使整个供应链总体达到高效率、低成本,并能全面提高供应链系统内相关的企业、环节和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满足顾客需求,取得经济利益“共赢”的目的。

2.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地协调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使供应链的效率达到最佳。

在供应链中,这三种流是相互联系的。物流服从于资金流,物流的畅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流是否畅通,而信息流的存在则以物流的存在为前提,是物流和资金流的体现。资金流则随着物流和信息流的变化而变化,是物流和信息速的结果。只有物流、信息流的顺畅流动,才能确保资金流的完成。因此要想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供应链的总体性能,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管理。而信息流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流量最大、变动最快的一种流。只有管理好信息流,才能为物流和资金流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二、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基础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的,他们以信息作为沟通的载体,信息顺畅地流通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关键。但由于涉及的成员较多、供应链结构各异,信息在传递过程遇到了诸多问题,这给供应链的成功运作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大量实践表明,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并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

1.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各自的工作方式也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和组织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这给供应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通常面临两种不确定性:因缺乏对目前所发生事件的了解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当事件发生时,不知道如何应对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这些不确定性主要包括:顾客提交订单的时间和数量不确定;供应商交货提前期、交货数量、货物质量的不确定;货物运输时间和运输状况的不确定。究其原因,是由于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无法进行有效地信息沟通或实现有效地信息共享,从而削弱了以信息作为沟通载体的作用,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下降。若能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2.降低委托一一机制带来的信息风险。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委托――关系。在此关系中,人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以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最大利益。由于两个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因此在委托――关系中,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即在制造商〔委托人)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对制造商不利,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蒙受损失,从而出现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供应商会在有契约保障之后,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这就出现了“败德行为”。因此,信息不对称也使供应链信息共享成为企业成功运作供应链的必要条件。

3.缓解牛鞭效应。牛鞭效应也称需求放大效应,是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Hau L.Lee教授对需求信息扭曲在供应链中传递的一种形象描述。牛鞭效应是供应链本身固有的特性,它非常不利于供应链的协调运作,会造成分销商、零售商的订货量和生产商的产量远远高于客户的需求量,进而积压产品,占用资金,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随着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增多,此效应越发明显,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将变得十分复杂、困难。虽然牛鞭效应无法避免,但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或技术来减少牛鞭效应的不良影响。对企业而言,以Internet技术为支撑在供应链上实现信息共享就是有效减少牛鞭效应的根本途径。因为归根结底牛鞭效应是由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扭曲造成的,而供应链信息共享恰恰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时延和信息失真。

4.协调供应链的目标冲突。供应链是由相互之间存在供需关系的企业组成的。而这些企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其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论企业是单兵作战式地独立地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直接竞争,还是集团式地整体地在市场中与其他供应链展开竞争,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各节点企业间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在供应链中,要满足某些目标就必须牺牲其他目标。

三、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

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与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实现信息共享,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系统功能和结构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对信息系统的定义、设计、实施,以及建立连续的实验、检测方法;实现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计划信息的集成: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可靠性,降低运行总成本,确保信息要求与关键业务指标一致。为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必然要依赖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涉及面很广,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I技术、XML技术等均与其相关。相关度较大的是这样两类:一是自动识别技术;二是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用于信息的产生,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用于信息的控制与处理。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有:条码技术(Barcode)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条码技术不仅在国际范围内为商品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代码标识体系,而且为产、供、销等生产及贸易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代码标识技术,为实现商业数据的自动采集和EDI奠定了基础。条码技术实现成本低但识别精度受限于识别距离。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其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信息,防伪功能。射频识别技术可实现“非接触式”识别,但费用较条码技术高而分别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供应链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主要有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I技术、XML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工技术和XML技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将企业内部信息、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市场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组织与集成:电子商务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和Extranet结合的应用,它不仅包括自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而且还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按照协议的结构格式,将统一报文标准的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信网络,在商业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它是为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准确性而设汁的。而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为了适应Internet的快速发展而最适合于WEB开发的信息标准化技术,为WEB数据带来了结构化、智能化与互操作性,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管理与交换成本,能以更好的成本效益与灵活性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处理。

参考文献:

[1]张予川主编:物流信息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陶文源寇纪淞等: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影响系统工程学报,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