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气象服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7

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相对封闭且信息化水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气象行业开始遭受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与其他行业类似,“互联网+”对气象行业的改造,也是从服务端开始的。最显著的变化是,长期作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主要途径的电视《天气预报》和手机天气短信快速地被微博、微信和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手机端服务取代。2014和2015年,中国气象局相继印发了《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气象预报与传播管理办法》和《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期通过监管方式的调整主动适应和引导气象服务领域出现的巨大变革。过去几十年,高校大气科学专业为气象局、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的业务和科研人才,但是对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因此,在“互联网+”浪潮改变公共气象服务的同时,高校大气科学的《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也应当结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主动适应和调整,如此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水准高、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公共气象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一、新时期的公共气象服务

(一)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956年,天气预报开始通过报纸和广播电台公开向社会。1980年,我国第一个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取得巨大成功。这些里程碑式的节点,足以让气象人感到骄傲,值得铭记。但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公众气象服务方面,官方建成了以全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短信、网站、乡镇电子显示屏等)为载体的气象服务体系。近些年,各种私营和官方的移动端产品丰富了公众气象服务的内涵,并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交流。针对专业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曾精确地概括如下:“我国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多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气象服务队伍,专业气象服务科技水平不高,服务技术和手段落后。”“专业气象服务不专业”“气象科技服务没科技”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究其原因,高校长期不重视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是造成公共气象服辗⒄孤浜笥谌嗣袢褐谛枨蟮闹匾原因之一。

(二)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也在发生转变。首先,公共气象服务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转变。其次,气象服务从单一的气象行业信息传播,逐步转向为交通、农业、经济、卫生、旅游等行业提供融合的、嵌入式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服务决策化和公众化的转变,使得普通公众也能够免费获得一些专业气象服务。同时,随着气象数据、气象服务职责向社会开放,气象服务由行业垄断到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气象服务私营公司近两年呈爆发式增长,国外的气象服务公司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登陆中国。

(三)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

公共气象服务往往涉及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农业、城市、海洋、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等方向,并致力于产生交叉应用,这就要求气象服务的人员掌握或者了解交叉行业。这种一专多能型气象人才能够突破知识面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局限,以复合型思维进行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更好地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建设提供支持,是当下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浪潮强烈冲击气象服务市场的影响下,优秀气象服务人才的稀缺性开始表现出来,成为各家私营气象服务企业争相猎聘的专业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象局气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

二、《公共气象服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高校的大气科学专业是培养气象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当中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新形势下的气象服务行业变化使得高校《公共气象服务》课程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一)发展本科生教育,注重复合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

气象服务是一门自然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传统的气象类学科教育,基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大多是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原理等比较抽象的气象学知识,注重的是塑造学术和业务型的气象人才。毕业生中可以从事公共气象服务的人相对较少,需要用人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二次培养。因此,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课程的配置,以适应目前公共气象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研究生教育,注重专业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

2009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重心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这在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中更应该有所体现。公共气象服务就是将抽象的气象理论,应用于指导生产生活的实践当中,这不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更要有深层次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这也是专业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

(三)强化教师队伍教育,注重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师资力量的培养

公共气象服务型人才做到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课程教师综合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如果没有师资水平的提升,一切都是空话。因此,课程教师要注重脱岗培训、在职教育、集体研讨、外出学习,激发教师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培养优秀气象服务人才的基石。

三、《公共气象服务》课程改革初探

(一)结合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度

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要求从业者除了掌握气象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农业、工业、商业、经济、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应当具有足够的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学习气象要素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融合点和相互关系,使其具备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

(二)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公共气象服务这门课程,除了具有专业性以外,更具有社会性。相对于其他气象专业课,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实践课时的增加,可以通过结合相关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具象化掌握公共气象服务的知识和理念。例如,在进行气象影视相关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增加气象影视节目赏析,让学生充当气象主播诠释气象节目,帮助学生更加具象化地了解天气预报节目。

(三)动态前沿,跟上新技术的脚步

进入21世纪,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且每一种新技术都对公共气象服务迅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传统的气象从业人员应接不暇。《公共气象服务》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最前沿、最先进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和理念,以及新技术可能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影响。在互联网公众气象服务领域,将如何产生优质的内容和各种平台载体列入授课范围。课程还应当涉及气象服务产品的设计和可视化,培养学生对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的追求。同时,持续关注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新技术将会对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在这些方面开展应用实验。

四、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着需求不断增强、要求不断提高的挑战,在气象事业整体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气象服务》课程理应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中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培养出更专业、更适应潮流的复合型气象服务人才提供支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课程也应顺应潮流,加以创新改革,成为气象人才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矫梅燕.探索公共庀蠓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浙江气象,2009(4):3-6.

[2] 王海君.我国高层次气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