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韩国;博物馆教育;比较
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国立博物馆庆州分馆,1975年正式升格为国立庆州博物馆。国立庆州博物馆位于千年新罗的古都-庆州,是韩国12座国立博物馆中的一座,能够全面了解新罗的文化遗产的庆尚北道的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馆。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起步早,水平高,教育项目多,方式灵活。下面从特别展示、教育培训课程等2方面来考察国立庆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
一、特别展示
每座博物馆都有固定展示,即基本展示。特别展示是利用本馆的馆藏文物或与他馆联手,在一定期限内,以特定主题进行的展示。特别展示常以鲜明的主题、罕见的文物、丰富的内容而带给观众新鲜的冲击,受到观众的喜爱。庆州博物馆的2010年的特别展示情况整理如下。
数据来源:http://gyeongju.museum.go.kr/。
在2010年,国立庆州博物馆共举行了17次特别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更多的馆藏品,丰富了展览的内容。展示期间一般为2周到4个月,多为长期展示。国立庆州博物馆在宣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博物馆主页里有专门的'特别展示'栏目。通过这个栏,既可搜索特别展示相关内容,也可以下载展示品目录,画板内容等详细的说明书,所以对展示有较客观全面的了解。
二、教育培训课程
教育培训课程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发挥其作用的最核心的方式,是衡量博物馆的教育成就的重要指标。本文将教育培训课程按其授课方式分为,理论式、鉴赏式、体验式、复合式。理论式教育包括讲座、讲演、研讨会、论坛等;鉴赏式教育包括自我导览、说明导览、陪同导览等;体验式教育包括work shop、绘画体验、作文作诗、亲手制作等;复合式则综合运用上述的两种以上的方式。国立庆州博物馆的2010年的教育培训课程整理如下。
表2 2010年 国立庆州博物馆教育培训课程(附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立庆州博物馆的教育培训项目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其一,国立庆州博物馆对教育培训项目经过长年的开发和实施,已进入成熟阶段。
国立庆州博物馆于1954?年开设'庆州儿童博物馆学校'之后,一直不懈于长、短期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教育效果。以博物馆代表性的培训课程- '庆州儿童博物馆学校'为首, '我们是历史探险队'. '展示品透视', '在博物馆品茶', '家族的博物馆旅行'等长期教育课程通过多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各阶层人士讲授历史、文化知识,为博物馆培养了无数'博物馆迷',有效地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为博物馆成为地区文化空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二、博物馆教育培训课程的教育对象包罗社会各阶层人士。
表2的教育培训课程的对象分布如下。 幼儿课程为 1项, 小学生课程(大部分情况下父母可陪同) 为16项, 初、高中生课程为2项, 教师培训课程为1项, 志愿者培训课程为1项, 专家级一般观众培训项目为6项, 外国人培训项目为1项, 家族培训项目为2项。虽然包罗的阶层较多,但是针对老人、残疾人、国际结婚家庭、少年少女家长等社会弱势阶层的关怀还是不够的,这是庆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今后要改善的事项。
其三、课程的形式丰富多样,利用多种教育手段的复合式为主流,做到了寓教于乐,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果。上述的30项培训课程中, 理论式为 5项(16.7%), 体验式为 4项(13.3%), 鉴赏式为1项(3.3%),复合式为20项(66.7%)。
数据来源: http://gyeongju.museum.go.kr/。
参考文献:
[1][2]宋继敏.现代科技条件下我国博物馆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分制
作者简介:孙永明(1963-),男,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00)史丽媛(1986-),女,江苏丹阳人,丹阳访仙中心小学,小教一级。(江苏?丹阳?2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编号:JGYB2009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88-02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文件,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专业的继续提高,它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既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化终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的教育水平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的质量体现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保证。我国的教师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培养规模僵化、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种种弊端。[1]
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专指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
目前,我国的教育类课程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老三门课。而美国和日本,教育类课程大多在10门以上。如美国大学的教育类课程有教学过程、儿童发展、特殊类型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学校体制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媒介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与评估、课堂管理等10多门课。日本大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有初等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指导、学校管理、学校行政、社会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等课程。
在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形式上,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极少采取一门课一学期的实施方式,其教师教育课程多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课时根据各个专题的特点及需要灵活掌握。在英国的3+1模式中,专业选修课围绕教育、课程、学校、学生等问题设计了31个专题,而学生只需要选修两门课程。日本有关教职的课程43门,其中选修课32门。韩国选修课的设置则遍布除大一之外的其他三个年级。[2]
2.课时所占比例过低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作了调查,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差异很大。但综合来看,学科课约占领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各占25%,教育实践占15%。[3]
某些国家的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33%,[4]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6%~8%,这与西方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科学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英国达到25%,德国占20%~25%。[5]
3.理论陈旧且与实践严重脱节
近年来,一些学科如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拼盘,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落后,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再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现今基础教育影响极大,而现在的教育学教材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学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无所知,严重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4.教育实践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职业训练,才能有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总结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经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转变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前的最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教育实习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时间短。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仅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左右,学生刚刚熟悉了一些教学和教育工作,就匆匆结束了。英国教育实习时间为12~18周,日本14周,德国72周,法国27周。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师范生对现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一无所知,以至于到了中小学束手无策。三是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另一方面长期和中小学不打交道,对现在中小学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根本不了解,指导学生缺乏针对性,甚至帮倒忙。
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者,以区别于影视的制作教育而纳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学校教育又分为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影视艺术制作者(专业教育)、影视艺术欣赏者(普及教育)两个目标。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历史发展形态和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形态基本吻合,目前的目前状况是摘要: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教育弱于学校影视艺术教育,而学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又弱于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专业教育。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困难。重中之重是要构建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下.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以期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和教学目标
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首先要分析、明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摘要:一是影视艺术中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影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一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内容来进行教育。主要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最突出的特征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作为产业制作艺术、大众消费艺术,从创作到制作都体现了集体的聪明,其中包含有成百上千个程序,包含有数百个职业和各种艺术门类。培养大学影视艺术制作者、创作者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则承继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弱化了实在践性,并突出地显现出摘要:既不同于娱乐性、游戏性,也不同于审美性的愉悦性;课程目标不重求深而重求广,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综合性;超越了所属“美育”学科范畴,成为“文化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由于其文本的经典性,体现出课程的经典性摘要:和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教育过程等特征。可以说,大学影视普及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同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同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同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同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1
根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基本特征,结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如下摘要: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往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进步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进步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
要实现这个课程目标,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的基本标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纵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是联结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纽带,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进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师生关系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具有实践性、双向性、多样性、整体性、继续性的基本特征。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征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征相符合,和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进步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体现着教师的聪明,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一般说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具备如下条件摘要:一是能否被接受者在理智方面、情感方面认同。二是教师和学生的参和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性。三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在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综合性。四是高效果和高效率的同一。五是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注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具有审美价值。
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重、激发他们学习喜好,为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的物质载体。它主要包括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教学工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两大类载体。教育手段和人类文明的演绎历程亦步亦趋,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传统的面授到今天现代化技术投影[幻灯、录音、录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开放型、超时空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迈向现代化,处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共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状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气。
三、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摘要:(1)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万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大众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喜好,采用启发教学、谈话式教学等促进双边活动。(2)现场观摩法。这种方法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理性思维转向对感性形象的熟悉,也可以说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摘要:一是和属地的影视制作机构联合,酌情组织学生代表到拍摄现场观摩二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影视剧制作现场花絮的记录片。(3)实验实践法。这是由以教师为主体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摘要:一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拍摄DV剧;二是组织学生到影视拍摄基地参观考察三是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喜好的题目,撰写影视鉴赏文章,进步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新题目和论文辅导能力。(4)考试检验方法。这也是常见的传统的方法,主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
【摘 要】本文立足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授经验,尝试创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普及工作建言,为培养在“媒介化社会”中智慧生存的大学生献策。
关键词 高校 媒介素养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及发展
1、20世纪30年代,保护主义立场——免疫力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姆森出版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评的意识》。“利维斯式”的观点认为:大众媒介只能提供低水平的满足,造成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该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抨击以大众媒介为土壤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冲击。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培养公众的鉴别能力,特别是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意识和对媒介负面功能的抵御能力。
2、20世纪60年代,提升对媒介内容的分辨力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媒介素养的研究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文化观:大众媒介及其传递的大众文化并非工业文明的负面副产品,而是创造文化共同体的机制之一。人们需要提升的,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别不同媒介内容品质品位的良莠高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
3、20世纪90年代,参与式社区行动
该阶段主要强调社会权利和行动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研究者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媒介素养既着眼于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使用、参与和创造,也同时需要全社会随时保持批判反思的立场来质疑媒介弊端的制度化成因。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译介文章(卜卫,1997;宋小卫,2000)。2001-2003年间,媒介素养研究的重点: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并认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对媒介素养教育结合不同领域和对象的功能探讨开始多元扩散:开始研究适合中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被称为“媒介素养教育年”。2004年10月8日,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主题:“信息社会中的媒介教育”。同年12月12日“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发表《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004年3期出版《信息时代的传媒素养》专辑。“媒体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年中国大陆高校陆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足,面向对象局限
目前中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被设置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课程类型设置为自主发展课或专业选修课,并未列入专业必修课的范围之内。相较于国外的媒介素养课程,面向对象局限。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只要手持智能手机就可以发表言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对信息没有正确的解读能力,会造成负面信息、谣言的等级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
2、大学生媒介素养匮乏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在面对媒介信息时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质疑。从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识、解读和批判能力相对薄弱。笔者调查了自己所教授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84%大学生在面对大众媒介的信息时,通常保持一种被动接受的心态,只有少数16%的大学生会有质疑和批判。此外,只有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积极使用媒介,参与媒介环境的建设。
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信息,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如何辨析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何认识、选择媒介?如何正确把握与使用媒介?如何对媒介呈现的信息进行判断处理?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本文进行讨论的立足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适用于所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
1、知识讲授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弄清楚电影、商业、电视和广播节目和报纸、杂志和广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观点,明确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反应的各种制作技巧;其次,通过考察印刷媒介新闻、电视新闻和其它媒介陈述新闻的方式、惯用的手法、强调的方式和忽略的技巧来验证和评价媒介陈述世界的质量高低,从而鉴别大众媒介的经济基础,分清哪些媒介将受众卖给广告商而哪些媒介没有这样做;第三,理解媒介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并熟悉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工具来进行个人表达和交流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2、能力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被安排在第5学期,该课程是一门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因此在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上,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获取能力:能够收集相关的和有用的信息;其次,分析能力:能够分析信息形态以及信息的结构、排序方式,从艺术、文学、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分析信息产生的背景;第三,评价能力(包括鉴赏):对信息的准确性、质量和相关性作出判断;第四,创造能力:有效使用语言、声音以及图像来表达意图,使用不同传播技术来创造、编辑和信息。第五,参与能力:与他人互动与合作,在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中转换,负责任地参与媒介互动。
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增强互动性
基于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课堂需要完成的一般教学内容,本文对此类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定位于生成性教学策略。并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案例式以及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会恰当的选择教学媒体予以辅助教学。
2、注重启发性
媒介素养类课程应注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因此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大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纷繁复杂的媒体面前,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构建属于其特有的价值评判标准。其次,带领学生平等的、民主的参与到师-生、生-生的媒介主题讨论活动中去。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更加强调大学生应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重要性。最后,激发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关于媒介创作和实践的活动中。了解各种各样媒体的形式特点,制作过程以及组成要素,掌握至少三种以上制作媒介的软件工具等。这样使大学生逐渐掌握如何批判分析媒介信息的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发地思辨媒体、反省现状的思维习惯和能够制作、利用完善自我,使社会媒介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将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
3、创新考核方式
该课程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笔者认为不必按照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来设计考察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两条:第一,课堂汇报:这部分主要指平时实践作品,根据学生课上的展示,这一部分将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来设计课堂评价。学生互评一方面方便教师了解每人在小组作业中所作的工作,使分数客观化,此外还锻炼了学生间互相协调、学习的能力。学生自评能够使学生整体认知自身在小组中的位置,对自身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习惯。第二,书面汇报:这部分学生可将课堂展示的转化为书面汇报,呈交给教师,以便备案。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由课堂汇报和书面汇报综合测评,该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里,媒介已经悄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又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并无孔不入的侵蚀、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而对于承担着祖国未来命运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能否很好驾驭日益快速发展的媒体技术,是决定我国未来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通过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等院校媒介素养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对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试图为高校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
【本文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JKVII1302515】
参考文献
①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3
②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5
③赵铮、张仙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J].《新闻战线》,2014(8):137
[关键词]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 方法手段
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者,以区别于影视的制作教育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学校教育又分为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影视艺术制作者(专业教育)、影视艺术欣赏者(普及教育)两个目标。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历史发展形态和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形态基本吻合,目前的现状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教育弱于学校影视艺术教育,而学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又弱于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专业教育。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难题。重中之重是要构建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和教学目标
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首先要分析、明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视艺术中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影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一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内容来进行教育。主要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作为工业制作艺术、大众消费艺术,从创作到制作都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其中包含有成百上千个程序,包含有数百个职业和各种艺术门类。培养大学影视艺术制作者、创作者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则承继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弱化了其实践性,并突出地显现出:既不同于娱乐性、游戏性,也不同于审美性的愉悦性;课程目标不重求深而重求广,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综合性;超越了所属“美育”学科范畴,成为“文化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由于其文本的经典性,体现出课程的经典性:和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教育过程等特点。可以说,大学影视普及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1]
根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如下: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去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
要实现这个课程目标,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的基本标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师生关系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具有实践性、双向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的基本特点。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一般说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能否被接受者在理智方面、情感方面认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三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在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综合性。四是高效果与高效率的统一。五是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具有审美价值。
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的物质载体。它主要包括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教学工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两大类载体。教育手段与人类文明的演绎历程亦步亦趋,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传统的面授到今天现代化技术投影[幻灯]、录音、录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开放型、超时空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迈向现代化,处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共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状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三、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1)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万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大众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教学、谈话式教学等促进双边活动。(2)现场观摩法。这种方法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理性思维转向对感性形象的认识,也可以说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和属地的影视制作机构联合,酌情组织学生代表到拍摄现场观摩二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影视剧制作现场花絮的记录片。(3)实验实践法。这是由以教师为主体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拍摄DV剧;二是组织学生到影视拍摄基地参观考察三是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撰写影视鉴赏文章,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论文写作能力。(4)考试检验方法。这也是常见的传统的方法,主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考核,采用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问题式教学法。强化求疑意识,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教师课前将教学内容提升为问题把应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拿到问题后则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学习目的,教师根据问题类型、难易程度等决定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清晰、明了的总结,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建立,使学生能自主、充分和有效地学习。(2)作业式教学法。强化参与意识,实行师生互动,注重知识的深刻性。其做法是:教师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就某部影视剧申报发言主题,然后,学生进行广泛的观赏。组织好书面分析材料,届时在课堂上作专题发言,课堂中60%以上的时间由学生主导。师生角色互补互换,学生报告,教师和学生点评,及时展开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3)话题教学法。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建构性。“话题”指的是影视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等。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主讲。然后提问,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对当下影视界热点话题的讨论,比如影视制作的特技;港台影视和大陆影视以及其他地区华语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等等。(4)综合方法论教学法。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做法是,对于影视发展史中的现象和影视作品,运用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如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和比较法、还原法等进行阐释。(5)学术研究法。由学习到实践,强化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课外兴趣课题活动中,比如。影视剧欣赏写作,DV拍摄,撰写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论文,支持学生组合申报校、院级课题,甚至吸收学生参加本课程教师主持的国家级、省级的规划课题研究或教改课题等。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影视欣赏室。这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教室。它的基本配备是:有一间能容纳一个大班的学生上课的专用室,有陈列橱窗,有投影仪、收录机、放像机、电视机、电脑,并配有相应的教学资料软件;影视欣赏室大体可归纳为几种类型:影视剧历史图片、资料展示室(复制的即可)影视音像及文字资料、教具陈列室;影视多媒体专用室等。影视欣赏室的出现对教学现代化的推进有着功不可抹的作用,特点是:它的整体环境能够给大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够方便大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它最大的效能,不仅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能利用,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历史专业的文献课,甚至思想政治课等都可以利用,既能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也能成为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影视欣赏课件。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能够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它能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现在常用的影视欣赏课件有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和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是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是一种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制作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的能配上一些图像、声音、动画等,它可以在电脑上操作,图文并茂,既生动又形象,又可以免去上课时的粉笔书写的麻烦;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主要通过网络表现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等。此外,现在不少电视台的影视艺术专题、专栏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同期声”等,可以作为特殊的影视欣赏课件,复制下来,供大学生学习用,这种课件可称之谓“影视欣赏电视课件”。
四、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实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