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知识

气象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象知识

气象知识范文第1篇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月亮撑蓝伞多风去。

月亮撑红伞有大雨。

三时三送,低田白种。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清明杨柳朝北摆,今年又是好庄稼。

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立夏起东风,田禾收成丰。

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尺麦怕寸水,寸麦不怕尺水。

气象知识范文第2篇

天气和气候与我们息息相伴,气象万千的变化影响着各行各业和人类的生活。2021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为营造爱气象、学气象、探索气象的氛围,答谢广大公众朋友的厚爱与支持,赤峰市气象局决定举办 “气象科普知多少”有奖知识竞答活动。

一、参赛时间

2021年3月22日0时—24日0时。

二、参加对象

关注赤峰市气象局官方微信“赤峰微天气”的广大社会公众。

三、举办单位

赤峰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协会

四、活动规则

1.命题范围:简单气象科普知识,选择题5题,均为单选题。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

2.参与竞答同一ID(微信账号)只有一次机会,答题完毕后显示相应成绩。

3.参与竞答需要在规定的时间(20分钟)内完成。

4.答对4个,将有机会参与抽奖大转盘,赢取奖品。

5.姓名,手机号码(必填),竞答者须保证填写个人信息的准确有效,以方便联系和发奖。

五、答题方式

关注赤峰市气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赤峰微天气”

1.进入公众号下方菜单内选择:气象服务——有奖竞答 ;

2.扫描二维码参与答题;

3.点击微信页面下方活动链接;

4.通过“赤峰气象”微博、“赤峰气象”人民号、“赤峰气象”今日头条号等渠道页面链接进入也可参与;

六、奖项设置

50元话费

气象知识范文第3篇

支克广是一位奋斗在气象科研一线已半个世纪的科技工作者,勤思笃行的他,一直以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执著无悔地行走在科研征途上,用他扎实厚重的知识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脚踏实地地为气象学的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科研智慧。

196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支克广扎根基层一线,在农业气象试验站和农村从事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观测和研究,在此期间,支克广发表的有关论文获较高评价。1970年,他开始致力于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其创新研制的《利用飞行气流粉碎尿素》获得成功;1972—1975年间,支克广参与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协作研制《电传飞机气象仪》,该成果后来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在此后的20余年中,支克广主要从事新技术开发应用工作。主要项目有:主持研制《云雾粒子光固印模法》,用于采集和长期保存雾中的冰晶和雪花印模,于《气象学报》1983年第四期;主持研制《使用微波炉快速干燥土壤和植物》,主要用于测量土壤湿度,有关于《中国农业气象》1996年第4期,成果入选科学院龙门书局编《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编《世界优秀专利和技术精选》;主持研制《吉航90机载气象仪》,用于监测低速飞机航线的温、湿、压等,于《气象水文海洋仪器》1997年第3期;1992年起与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曹学成合作主持研制《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宏观监测系统》,采用GPS、雷达、计算机等新技术,把航线、作业信号、雷达回波同时显示在电子地图上,用于监测和记录飞机作业情况,1994年在北京沙河机场试飞成功并受到广泛的欢迎;有关于《电子技术应用》1996年第7期;1989年以第二人参加合作研制项目《QX-1气象警报接收机》,一度曾在省内获较多应用。

2000年,支克广退休后返聘,主要从事水分平衡和荒漠化问题的研究。合作完成的项目有:《气象要素梯度观测自动站》、《使用显热通量单因子监测农业干旱》、《吉林省的气候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此外,支克广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低层大气折射率结构参数Cn2用于预报未来降水的可能性》后被编入《共和国重大前沿创新理论成果文选》,并获金钥匙奖和世界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重大学术思想获奖宝典(中华卷)》,并获特等奖。他主持编写的《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国家标准》和《土壤湿度的微波炉测定行业标准》,都己颁布实施;2008年,支克广被吉林省气候中心聘用从事太阳能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作为主力之一合作完成的《太阳能电站资源监测系统》,由中国气象局指定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气象馆主题日的展出。

恪尽职守的支克广,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气象科研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气象知识范文第4篇

一、重要意义

我县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等工作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我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比较薄弱、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务必针对气候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利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气象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要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有一名分管农业的领导分管气象工作,在机关干部中指定专人担任气象协理员,负责本地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和有关指导、协调、督办工作。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按照公益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村干部或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挑选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熟悉本地农业生产、乐意为农民服务的人员担任气象信息员,并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气象信息员的通信费。县气象、农业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灾害预警、灾情收集、信息传递、防灾减灾、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把农村气象信息员培养成农业气象知识的宣传员、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员、农业气象灾情的情报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员。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建设。各乡镇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尤其要加强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和农村人口密集区的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管理,尤其是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要积极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气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建设至少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要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推进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县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水稻、油菜等作物关键生育期、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县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影响会商分析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农业生产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

(二)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按照共建、共享方式,结合高产创建,城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集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服务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开展为示范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以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建立村村有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的气象信息接收平台。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积极组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

四、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确保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气象部门要围绕规划编制、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务开发等,做好组织实施和具体指导,发改、国土资源、水务、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气象知识范文第5篇

导师制最早出现在英国牛津大学。由学校给每位新生指定导师,让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师徒”关系[2]。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带动了高校导师制的发展,尤其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热点[3]。国内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质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基础上,聘请师德高尚、有学识、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本科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树立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分制与导师制并举,可保障学分制改革的成功[4,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培养气象人才为特色的行业型高校。学校从2005年在本科教学中引入学分制,经过近6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减少学分制下教学的弊端,建议有条件的学院开展导师制。为此,应用气象学系作为应用气象学院的教学机构之一,承担了学分制下导师制实施的探索实践,选择2007级的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实施导师制,经过4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在介绍应用气象系导师制实践的基础上,介绍导师制实施的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方案简介

应用气象学专业每年招新生约100名,师生比约为1∶5。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100%,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50%,青年教师(35岁以下)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30%。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农业气象方向,一个是城市气象方向。因此,根据应用气象学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生情况,提出“分阶段、双选”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分阶段”是指在对新生和大二学生实行导师制时,选择教学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和加强学生基础课程和基础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解决。这也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第二阶段选择专业方向打下基础。当学生进入大三时,选择科研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邀请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通过加强对其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素质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因此,“分阶段”的导师制在整个本科阶段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师生之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对培养学生最为有利。“双选”是指进入第二阶段,采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实施导师制,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选配导师。在选配导师前,指导教师采取科研汇报、举办学术讲座或读书报告、张贴个人简介和科研成果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等;学生同时采用实名申请、参加课题等形式,向教师宣传自己。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在第二阶段,参与分配的导师通常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业务中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采取“双选”的方法,更利于透明公开的导师分配。

二、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建设

为了导师制方案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从目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制定原则和制度,规范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1.导师制目标体系建设。确立明确的目标,为导师制的实施指明方向。实行导师制要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在学分制下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两者结合,确保导师制的顺利实施。目标体系包含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1)宏观目标,即在学校制定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应用气象系的导师制目标。(2)微观目标,是指导师工作目标和学生自己制定的成才目标。其中,应用气象系制定的导师制目标是指导教师工作目标的指南,在整个导师制目标体系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指导教师依据系上制定的目标为学生的成才目标进行指导。因此,实行导师制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学生的成才上。

2.导师制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导师制管理组织体系,由学院成立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成员由应用气象系教师及学院教学秘书组成。其工作任务为:负责制定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各种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协调工作;编制导师制实施的工作守则,全面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及时收集学生及其他方面的反馈信息,根据导师制的运作情况,完善导师制。

3.导师制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双选”制度,规范导师的聘用程序。其中,能够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经历,且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先推荐。建立监督制度,定期检查导师制实施过程,记录指导内容,每月向学院教学主管院长汇报导师制实施情况,形成院级监督、系级监督和学生监督的三级监督体系。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完善导师制实施方案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导师制的实施还需要配套建设约束与激励机制。建立约束制度,规范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上限,规定各阶段导师指导的主要职责内容。建立激励制度,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数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参加学习或科技活动次数、交流报告场次等定量的指标与指导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4.导师制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评价应该着眼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激励导师工作。通过肯定导师的工作,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需要全面地反映导师制的有效性和绩效,做到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包含的内容要全面。可采用学生网上评教方式,对导师及导师制进行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用气象系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综合使用,注重评价结果反馈,以引导、激励导师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整理评价资料,建立评价档案,为学院评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三、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实施效果

经过4年导师制的实践,应用气象学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较上届学生平均高6%,四、六级通过率较上届提高9%,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达到98%,较上届提高3%。在毕业生中,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20%提高到了近35%。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数达到22项,其中获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5项,发表科技论文15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达16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共4次,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毕业生中,除攻读研究生以外,40%的学生被机场气象台、航空公司录用,近50%的学生在各级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就业,从事重要的气象业务、服务、气象探测和环境保护工作。根据2011年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应用气象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7%以上。从上述成效可以看出,在采取导师制后,2007级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更主动地通过导师来寻求解决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导师的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了科技产出,奠定了科技创新基础,能够在今后的深造学习或业务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的建议

学分制下应用气象学专业经过一届学生的导师制实践,虽然建立了导师制运行模式,规范了导师制实施方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同时也是研究生指导教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增加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指导教师压力增大,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可以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第二,青年教师通常承担第一阶段的导师制工作。然而,近几年来,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因此,部分青年教师国外学习时间达到1年以上,使得指导学生的任务无法实施,造成这部分学生的指导任务成为虚设。因此,建议采用导师组的形式来避免这类问题。导师组即由某一位学术带头人或教授牵头,由几位教师形成一个组,组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指导分配给该组的本科生,无论原分配教师是否在校。但该方法需要加强相关的配套措施,使得指导工作不流于表面形式。

第三,学生的科研创新产出需要学院或学校给予更多的经费投入,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的兴趣,也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经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