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改 化学教学 方法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与探究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一贯是“师传生受”“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一节课完全由教师滔滔不绝地从头讲到尾,讲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化合物的知识、化学计算,实验技能及思想品德,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下面本人就在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探索归纳如下。
一、针对基本概念、原理,善用“化学口诀”进行教学
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原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应用,而传统的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化学口诀”帮助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枯燥知识进行记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例如,在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教学时,学生对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及体积比总是混淆,于是我就用总结的化学口诀“正一氧,负二氢”帮助他们记忆,避免了知识的混淆。还有在进行化合价教学时,对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学生感觉不好记,比较吃力,这时我将这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重新分类,总结成化学口诀“钾钠氢银+1价,钙锌钡镁+2价。氟氯溴碘-1价,通常氧为-2价。铜显+2铝+3,铁有+2和+3,硫有-2,+4,6。化合价须记清,金正非负单质0”。这样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规律性强,便于记忆。初中阶段类似这些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我们都可以试着总结成化学口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减少记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化学教学中多采用归纳、综合、比较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教学过程为了分散重点和难点,只能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散进行传授,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连贯的,因此我们必须适当地进行归纳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有连贯性。例如,在初中化学涉及了几个数字的教学,非常分散、零碎,使学生也经常混淆,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就把几个数字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练习记忆,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如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③化学式前的数字;④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⑤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⑥离子符号前的数;⑦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电子层上的数字,使学生从各数字的意义入手辨别掌握,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三、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初中化学对物质的学习多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对化学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对于演示实验不但要成功地完成,而且要重视实验的设计,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现象,研究实验的过程。如在演示CO还原CuO的实验时,组装好实验装置后不要急于实验而是让学生由CO的性质入手分析并讨论是先通CO还是先加热,思考实验中澄清石灰水以及最后点燃的酒精灯分别是什么作用,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生成物,同时还要分析实验后为什么熄灭酒精灯后还要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加深学生对重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方式。实验中用到的一些基本药品,生活中我们基本都能找到,所以我们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外,还要重视这些家庭小实验,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重视情感培养
环境保护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重要课题,为了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展示一些水污染的图片,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然后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如不随意浪费粮食,不单是为了节约粮食,也是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还有在我们介绍有机合成材料时,对于塑料的使用,我组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辩证地认识塑料的利与弊;让学生开展研究环境保护的课题,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加深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来,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教学中重视习题,精讲精练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多种措施 多种方法
一、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也提出了响应的要求,教学时需要先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投入进去,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背默比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需要时刻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兴趣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会学习,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开展高效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进行分享、交流,让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将他们各自优势发挥出来,以便为他们都能够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任务奠定好基础。
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知识的使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引学生就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积极配合与协作的过程中,既能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也能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相关化学问题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思考、辩论,这样的教学也是能够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学生都能够在交流探究当中激发出思维火花,同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从其他学生的思维中受到启发,感受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探究“氯水的漂白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水,这个时候红色会慢慢褪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褪色是由一些微粒引起的,又是哪种微粒呢?问题一出,学生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争论的着眼点集中在了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氯水中存在着的微粒分别和酚酞以及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次氯酸的漂白性引发了其褪色;也有可能是发生了中和反应,使得溶液的PH值小于8,进而也出现了褪色的现象。学生也都能够在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中既能很好地实现彼此观点的交换,也对这部分知识点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一节课堂教学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依据自身的学习条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一过程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转变学生不好的学习方式,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和探究知识的机会,将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探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用多媒体课件将钠、铝、铁等金属物以及金属化合物的知识展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几种金属物质所具备的物理性质,指导他们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都能够在实验的基础上有效地了解这些金属和水、氧气与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最后,教师再提议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在各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将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开来,为此将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让信息为化学的“教”与“学”服务。结合多媒体课件自身独有的动静结合的特点,来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展示都能为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有助于学生边看边思考。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还能够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这些化学知识,为促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化学知识而服务。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让化学课堂教学变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也为高中化学课堂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化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要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一些好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及时地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总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让教与学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土根、徐桂英、蒋秀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33).
[2]余海彬.优化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30):155-156.
[3]邢耀磊.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6).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卓越计划 教育教学改革 定位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19-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委办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年包括合肥学院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首批61所高校被纳入“卓越计划”名单。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32所高校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清,学生培养目标趋同等弊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与定位,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差异化发展呢?在实施的过程有哪些模式可供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是什么呢?
一、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分析
1.因地制宜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重在“应用”这两个字上。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方面,进入“卓越计划”的各新建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各种培养模式来。比如安徽省应用型示范高校合肥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创新构建出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的本科教学体系。合肥学院将原来单一的教学活动整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并且围绕入选“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授课形式。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合肥学院首先依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并对企业所需要的学生专业能力进行细化梳理与分解,确定各种能力要素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支持点,进而将知识点以及知识应用整合成该专业的专业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若干个专业教学模块有机搭配,构成“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的模块化教育体系。在该模块化教育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专业能力单元进行设置,进而一项专业能力的教学培养可以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专业模块所支撑。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下,合肥学院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支持各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互认和模块互换。入选“卓越计划”的各专业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块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合肥学院形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构建培育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所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是应用型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此外,为使行业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建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
(1)实践教学的改革。新建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首先体现在“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上。比如合肥学院将进入“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由以往的30%提高到40%以上,并且规定各试点专业要在企业里完成30%以上的实践教学任务,这样从时间上来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高校学生进入高校前普遍没有社会实践与企业实习经历的特点,合肥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之间专门增设了一个为期10~12周的企业认知实习学期。在这个学期中,组织学生们深入相关企业,亲身经历与体验企业现场生产管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通过身临其境的认知实习,使学生们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职业观与就业观。通过比较理论学习同企业实践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学生们返校后下一步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和铺路。此外,合肥学院积极开展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个专业培养过程中要包含有6~10个学分的第二课堂环节,引导学生们的兴趣与企业的专业实践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发展,其在教学领域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够为中职数学教学过程提供辅助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而这种积极作用不仅仅体现为教学过程的改善,更能够促进中职数学教师教学理念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技术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学习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其学习质量和效率,使得中职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有趣、轻松、高效,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技术对于中职数学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
2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中职数学学习涉及大量的概念性知识,例如,在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中心对称轴的含义,而学生也需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建立相应的图形,然而,受到学生之间图形构建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差异的影响,其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利用传统的数学教具,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方便。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后,图形能够实现自如运动和选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因而教学效果也就更好。第二,通过信息化教学技术展现中职数学教学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数学知识的逐步积累,数学教学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常规数学知识的讲解上,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学实现数学形象思维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转变。在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后,学生更加容易建立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这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也应该得到中职数学教师的关注与认可。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加直观、具体地展现出抽象化的数学问题,在解题数学题目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不再单纯的通过口头形式,对点、线、面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也不会出现脑海里无法具体化的概念,在数学几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动态展示几何图形,从而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概念,保证学生对于曲线、直线等几何图形产生更加感性的理解[1]。第三,通过信息化教学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将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和数字概念逻辑,转化为更加有趣、更加容易理解的视频或图形,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更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途径,保证学生在动态的视频和文字、图片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教师为学生安排作业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将其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
3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发展趋势
【关键词】2013年 全国职业院校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职数学 教学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50-02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于10月19、20两天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全国3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的1168名教师参赛,收到667件参赛作,382件作品入围中职组(含多媒体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实训教学)与高职组(含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决赛。
一、高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介绍
参加此次高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选手一共23人,比赛分三个半天进行,每场比赛说课时间为10分钟,答辩5分钟。关于此次比赛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参赛作品介绍
23件作品中,线性规划概念及其应用5件,函数的极限1件,微分(导数)2件(1件作品关于导数的概念,1件作品是曲率的性质及应用),矩阵的概念及计算1件,概率应用1件,微分方程模型及应用1件,微分几何(旋转曲面)1件,二重积分概念及计算1件,定积分概念及其应用10件。23件作品中只有2件作品,即函数的极限与导数的概念没有涉及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的应用,其它的22件作品都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应用相关,说明了在当前职业院校中,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加速,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更侧重其工具性以及培养学生数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问题的能力。另外一点需要关注,定积分概念及其应用几乎占到参赛作品的一半,不知是大赛高职数学竞赛组有意为之,还是其它的原因,但仔细斟酌,高职数学最能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应用,同时,相同内容的教学设计比较,也最能反应出参赛选手对数学的理解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的素养。
(二)教学设计的信息化手段运用
23件作品都采用ppt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平台,其中有一件作品(函数的极限)采用纯ppt制作。其它的22件作品都在ppt制作的过程中,嵌入Matlab、Mathematica、Lingo、几何画板等软件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或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或帮助学生计算,这22件教学设计ppt中,其中有3件嵌入的是Lingo、1件嵌入的是几何画板、剩下的18件作品中嵌入的Matlab和Mathematica各有7件与11件。在所有的教学设计作品中,有一位选手引入了mini cloud(微云),探索建立数学教学的云网络,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教学现实世界的融合,使数学教学多样化,灵活化,便利化,移动化,mini cloud也便于学生依据教师的电脑进行云计算。
通过选手作品的展示,我们看到信息化手段确实给数学教学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革,有些数学概念抽象、晦涩,难以理解,通过动画等信息化手段使这部分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可视,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二重积分中某些函数的图像,依靠教师的粉笔是没办法在黑板上画出来的,而通过技术手段却轻而易举,省时省力,三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信息化手段也增加、延伸了生生、师生之间多途径数学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这样一个平台。
(三)教学设计的共同关注
共同关注一:教学情况分析。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计算能力较弱、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等事实,教学设计的教学情况分析普遍都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如何知出发对学情进行分析,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技能、macad、Matlab、Mathematica、Lingo等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严谨求学、探索意识等情感培育。所有的23位选手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出现了分歧,教学目标大体分成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知识+技能+素质”;二是“知识+技能+情感”;三是“知识+技能+素养”;四是“知识+能力+素养”;五是“知识+能力+情感”。这五种教学目标的第一层次都是知识,说明大家对数学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的认识是一致的。第二层次出现了“技能”和“能力”的差异,暂且不讨论这层目标是否恰当与合适,但反应了教学设计者的数学学科的科学价值出现了分歧。第三层次出现了“素质”、“素养”、“情感”的差异,这一差异则反应了教学设计者对数学的社会教育目标及数学对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认识不同。
共同关注二:信息化的教学平台。教学设计者普遍对数学课程教学的资源平台进行整合,把原来教学中呈孤立状态的课堂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平台等进行融合,并辅以相关资源,特别是数学课程网站,整合成数学课程资源平台。整合后的数学课程教学平台,具备网络化、空间化,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活动,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具体地:第一,便于学生的知识准备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课程教学平台中网络资源,填写知识回顾单,并搜集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及案例,按照小组形式在网上汇报给教师,而教师根据汇报单,查看学生已知、未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知。教师同时根据汇报单中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选择适宜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第二,便于学生课后巩固。学生即使离开了课堂,也可以登录数学课程资源网站再次浏览教学课件,并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新课的理解与认知。第三,便于师生、生生间全时空的交流。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网络有助于课前、课后师生间的交流、答疑、解惑,也便于学生间的讨论、合作学习。第四,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通过学生在数学课程资源平台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准备、课前与课后的自主练习、新课案例的搜集整理、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教师可以即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评价,并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的学习指导意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
共同关注三:教学驱动形式。本次大赛的选手主要利用了三种教学驱动形式:任务驱动、问题引领、案例驱动,不管是哪种教学驱动形式,都呈现出案例或问题情境等引入的生活化、以及和专业紧密衔接,并且这些都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着力点。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以专业应用为着眼点,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解,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呈递进层次的具体的任务或是任务组合模块,通常这样的任务设计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学和做)的同时掌握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把任务作为教学线索,体现了教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过程学习,学以致用”教学设计理念。
问题引领教学设计,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情境中“问题”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培养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建构数学模型),反思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想、质疑精神),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问题引领教学驱动形式融认知、技能、情感为一体,体现了“问题是知识的种子”的科学哲学思想。
案例驱动教学设计,本次高职数学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也有几个参赛者选择案例驱动型教学形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精选几个有相关性的案例,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案例中去,使学生(学生分小组)进入到特定的事件中;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查阅各种他认为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包括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解决事件的方案。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学生提出的方案,采用层层推进方式,和学生一起分析方案涉及的数学知识以及方案的数学解决模型。案例驱动教学形式属于开放型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拓宽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新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判断能力。
共同关注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的好处体现在给教师带来教学(包括管理与评价)的一体化、理性化、便利化;使学生的求知渠道更宽、求知兴趣更浓、求知愿望更强。具体地,①教学重难点处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或视频等,带来视觉冲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一举突破重难点。对于繁琐的数学计算,则省时省力;②利用班级QQ、课程资源平台等信息化工具,课上、课下遇到问题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动,进行多维交流、空间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解决;③信息化平台有助于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学生操作信息平台提供的软件,输入参数或改变参数,验证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结合专业课程或生活案例,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④信息化手段寓教于乐,学生可以观看或自行演示数学课程资源平台上的动画或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学习数学概念,实现愉快学习。
共同关注五:多元综合评价。信息化改变了以往评价主观性因素过多,做到了评价的互动化(和学生就评价进行沟通、交流)、动态化(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进展,调整教学策略,改进评价)、多元化。评价时,教师综合考量,赋予评价内容相应的权重,更透明,也就更加客观。信息化下的教学评价,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的全部的评价都可以保留在网络空间,评价包括学生网上的自评、同学间互评、网络自测的结果、教师对其的评价、知识点的小结、课后拓展、课上练习、数学实验等,甚至家长的评价;也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影印性――学生可以查阅、回顾过往评价中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再学习,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
共同关注六:数学的工具性、服务性。几乎所有选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手的说课)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信号:数学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工具,数学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服务的,即数学知识是作为工具解决专业或生活实际问题,是为培养高职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的。具体地,一是数学是计算工具,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二是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帮助学生进行建模,解决专业与实际问题。
(四)评委点评
本届高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有五位评委,他们对23位选手作品的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教学设计的针对对象来源是普高学生、中职学生、签约学生还是其他形式过来的学生?这是提问选手最多的一条,这里可以看出评委对教学设计的针对对象是很看重的。第二,教学设计做到与教材及学生已学知识的衔接吗?教学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教材和学生已知),应该基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知识水平。第三,教学设计中嵌入的动画、游戏、软件运用都是不可或缺吗?目的性是什么?对本次课的教学确实产生帮助吗?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必须要运用软件处理吗?教师或学生手动处理确实解决不了吗?这里可以看出评委对教学设计中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合理性、必要性、适宜性要求是比较严的,评委明确指出:软件的应用不能好看不实用,不能增加教学负担,特别是学生的负担。第五,学生真的会操作软件吗?计算都用软件进行吗?数学教学中选择的软件和教学内容、学生、及学生的专业紧密相关吗?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帮助吗?第六,为什么没有运用Excel、微软计算器等常见的软件进行绘图或计算?这些软件不仅常用,而且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说,使用起来都非常方便。这说明,有些信息技术手段不要舍近求远,追求时髦,要运用对的。第七,信息化教学设计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有些问题学生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