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科学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教学过程;管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190-02
Design of Course-based Teaching-process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JIAO Li-ping, WU Yi-ping, LI Zhi-ling
(The Military Synthesizes Staff Room of Urumqi Border Cadre Training Unit, Urumqi 83000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15 teaching-taches of teaching course management are analyzed,the function module, the operation flow and the database structure are designed, whereas the idea of teaching-process information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is proposed, the mode of teaching-process management is innovated.
Key words: course; teaching cours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随着教学评估的深入,教学过程逐步规范,准确、有序、高效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将成为保证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活动之一[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精确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管理的思想,设计研发基于课程对象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必将会开拓现代教学过程管理的新模式。
1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及课程评价相关要求
课程教学过程管理主要是对课程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监督,通常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编制教学日历、集体备课、教案测评、试讲试教、学情调查、课前教学联系、集体听课、领导同行评价、课中联系、学员评教、课后教学联系、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教学总结以及课程总结等15项环节。目前,院校的课程评价对以上15项的管理仅停留在制度约束、行政督促阶段,虽然少数教学环节活动的质、数量作了明确规定,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有力的监督。如我院课程建设指标体系与质量评价中规定集体听课每学年达到3次登记齐全则为优。
2 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功能模块
主要依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建立以下15个模块:制定教学日历、集体备课、教案测评、试讲试教、学情调查、教前联系、集体听课、各级评价、课中交流、学员评教、教后联系、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教学总结、学年总结等。除教学日历模块外,每一模块都包括教学活动信息的计划、、信息通知、教学资料上传、情况上报等教学信息生成模块;教学活动信息查询、统计、报表生成、报表转换、报表打印等后期服务模块;时间节点评估、活动频率评估、专家鉴定评估、综合评估等质量评估模块;以及仅仅围绕系统进行的一系列支撑辅助模块,如单位配属、人员管理、课程设置等模块。
3 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系统流程
根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活动规律,发现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基本相同,即都是围绕着活动计划――组织实施――上报情况――质量评估等四大步骤来进行的,在组织实施环节有的可利用网络来进行,有的必须现地进行。本系统目的在于各环节教学活动信息的监督和流转,因此对于现地实施的不做过多的研究,对于可利用网络实施的提供信息流转平台。所以系统中各环节总体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4 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数据结构
由于在系统中课程及课程活动信息的数据量会很大,因此可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存储数据信息,在数据库中创建了课程、教学日历、教学活动、活动计划、用户管理、单位管理等6个数据表用于存储活动基本信息,并且根据每项活动创建的相应的活动情况反馈信息表12个用于存储活动反馈信息。在数据库概念设计中有3个比较重要的信息实体。
4.1 教学活动实体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非常多,按照《军队院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总部院校教学评价方案(试行)》规定系统设置了15项教学活动,这是需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存储教学活动信息的数据表,教学活动信息实体E-R图如图3所示。
4.2 教学日历实体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日历来进行的,所以应当建一个用于存储教学日历的数据表,具体教学日历实体E-R图如图所示。
4.3 活动计划实体
系统为加强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及时效性管理,对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及情况上报都必须进行详实的记录,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教学活动计划的数据表,具体教学活动计划实体E-R图如图所示。
5 结束语
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以来,部分高校都开发了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软件系统[2],但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的软件系统几乎没有,基于课程对象的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使教学制度得以落实,教学环节得以凸显,教学资料得以积淀。通过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管理的效率,提高过程管理的准确性,使繁杂的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资料管理变得有序、高效,同时有助于增强教员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我国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成林.基于现代物流思想的教学过程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7(41):122-123.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96-02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以探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为平台,紧密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硕士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建立新的硕士导师体系,改革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制度的环节,形成可持续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一、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环节
(一)积极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高校教师及管理者一切工作的重点都是为了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育魂,这个意思就是说,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关键。为此,高校辅导员可以为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研讨会,时常观看一些大型的文化纪录片、历史影片等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断增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除此之外,研究生还应当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研究生志愿者“三下乡”服务活动,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这样,不仅所学有所用,更重要的是,在自己亲身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服务于他人,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素质
研究生创新能力素质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生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研究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随着对知识的深入研究,也渐渐地形成了对科学研究的一种直觉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样,研究生就可以获得创新思想和信念,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挖掘其创新潜能。第二,在研究生日常教学中,应注重问题链教学法,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启发性思维,注重文理结合,学科交叉和渗透。除此之外,研究生平时应该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三)完善研究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研究生科学文化的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的精华,剔除与时展不相适应的世俗教育的糟粕,积极探索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并能培养合格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现代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中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倡学生自主地探索与研究,最终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第二,研究生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了研究生能参与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老师在课下听,针对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加以研究解决,这样研究生可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不断加强研究生身心素质教育
研究生在刻苦学习和努力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投入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对研究生无论在体力、脑力还是能力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对数学系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重复验算和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孜孜不懈地追求,以期获得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很多次失败,面对无数次困难,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所有这些对他们的身心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是经受这些磨难和考验的垫脚石。这就需要研究生不断进行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强身心素质,做到“身心皆健”。
二、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
(一) 严格遴选导师, 实行研究生导师动态管理
研究生的自学和科研活动, 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导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研究生能否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招收研究生,必须遴选好导师,学校应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遴选工作,创造一种有增减、能上下的动态机制,使导师队伍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定期对导师的学术道德、培养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进行评估, 同时启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目的在于以评促建,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既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为保证研究生导师能够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律,更好地履行职责, 增强指导能力, 提高指导水平,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对导师的培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采用“一帮一”的技能培训, 由那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但缺乏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年轻导师作为助手协助资深导师指导一届研究生,完成一个周期的学习、实践,从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题目的选择、论文写作的指导与把关,到毕业论文的答辩等,由资深导师指导他们操作,待他们掌握了基本程序后,才能上岗独立指导。第二,为校内外不同学科、不同院系导师之间的学术沟通搭建平台,促进导师间经验交流。例如,聘请著名导师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师、如何进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多次讲座,对提高我校导师的指导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加强质量监控,硕士学位论文全部对外匿名送审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生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素质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以说是研究生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质量如何,甚至关系到学位论文的成败。这一阶段,需要导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查找文献和收集资料的情况,检查学生阅读文献的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引导学生选择出有意义的命题。在学生已收集大量文献,并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导师应指导学生做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为论文的开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是在论文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对论文撰写过程的检查。
学院应该成立学位中期检查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本学院的导师组成,以便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检查。在中期检查中,研究生应该先大致说一下自己论文的整体思路和大致框架,论文的总体进展情况,预计完成论文的时间,重点对其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搜集的资料、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等,对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规划。然后检查小组成员对研究生陈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指导,对于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论文的后继内容提出建议性的意见,此后,应该将检查小组的意见反馈给研究生本人,研究生可以在此建议的基础上对论文进行修改。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有利于了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大大提高论文的合格率,也有助于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学位论文的完成阶段
当前学位条例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须经同行专家评阅来鉴别其是否达到了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由于在评审过程中存在着“人情风”的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应对学位论文采取匿名评审,以便尽可能实现评审的公正性。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需要实行预答辩制度,学位论文预答辩能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同时,针对同行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往往能拓宽论文作者的思路,甚至激发其灵感,论文作者可以依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可以大大提高论文的质量。在论文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应给出切合实际的评价,评价要体现出公平和公正,严把质量关,对不合格的学位论文,责其重新修改,然后再进行毕业答辩。
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既是对以往本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是针对现有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此次改革是对以往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此次改革,学院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全院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我们坚信, 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将以此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核心位置,使研究生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沈文捷,朱强.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7):43-46.
关键词:方法论;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公共管理;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1-0064-08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明确和成熟,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分析框架与工具,并正在向着更为精密与恢弘的体系演进。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先生指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的方法[1]。中国法学知名学者徐祥民先生也指出,一门学科有没有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
公共管理同样如此。但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探求方面可以说是空白①,并不是公共管理的研究不使用研究方法,追溯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公共管理学来自于公共行政学,虽然对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3]。理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期望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些理论是一种标准化行为理论,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明确的基本假设或者说是公理,但是决策研究者们通过期望效用理论计算出的定量结果与管理者的真实行为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管理者违背这些公理,期望效用理论便无法使用,或者期望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大量实验研究批驳了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但并未动摇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的地位。如果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成就了经济学“帝国主义”,使得经济学处于“科学”的保护之下,对于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学者们则没有一致的认同。时而定性,时而定量,当二者解释的结果出现冲突时,无所适从。这种对方法论的随意性和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共管理研究现状的派别林立、乱象丛生公共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或理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1993年,Bozeman概括了三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角度:政策学派的角度( P)、工商管理的角度( B )和一个尚难鉴别的角度(X )。Kettl和Milward在《公共管理的现状》一书中,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列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在《公共行政手册》中,Liou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分析最早使用的方法,它为公共行政中的官僚治理与官僚责任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法学是欧洲大陆公共行政的基础;哲学则用来研究政府官员的伦理问题;近期,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公共行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公共管理目前在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 (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问题。 。
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论之争,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经拉开了帷幕,80年代末期,几乎成为一场“战争”[4]。抛开其他的细枝末节,定量与定性之争存在三个主要的观点:定量与定性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是区别不一定构成对立;在认识论上互为补充,研究者应该研究如何为我所用。当赞同第三种观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论之争似乎渐渐平息下来[5]。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家、理论家注重的是“理”,研究者注重的是“用”。人类在科学研究方面关心的无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怎样获取知识。而这两个问题又最终地统一于为人之用。因此,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研究方法,无论它们的性质、操作形式有何区别,只要能为研究目的服务,就可分而用之或合而用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量还是定性的探讨没有什么价值,但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界对于定量的过分重视与依赖,为了定量而定量渐渐模糊甚至改变了研究者对公共管理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在公共管理中,治理工具、分析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无不体现了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过分推崇定量的现状进行批判十分必要。
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分析究竟应该占据什么地位?什么决定了它的地位?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结果时,应该遵从哪种方法?正是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定量分析的地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溯源
所谓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借助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的分析。自“理性人”假设提出之后,定量分析日渐成为学术界所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部分学者甚至以能否引入定量分析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的主要标准。这种衡量标准使得可以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科学”,而不能进行定量或者尚没有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被质疑是否为“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学科只有使用了数学之后,才能称之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的广泛认同,使得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开始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来突出自己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自萨缪尔森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帝国主义”攻城掠地,其他相关学科也开始注重定量研究,公共管理作为其相近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笔者也使用定量分析,统计了9年(2001-2009)来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上的所有文章,定量分析显然受到研究者的推崇(图1)。同时分析了《公共管理学报》近3年来的文章,使用定量分析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分别是41%、59%、75%。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期刊?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在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中国行政管理》一直是CSSCI的来源期刊,中国知网中《中国行政管理》的复合因子为2.725,在所有期刊中排63位。其次,《公共管理学报》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后起之秀,《公共管理学报》于2004年创刊,2008年就进入CSSCI期刊之列。在短短的6年时间中,她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界最为认可的期刊杂志之一。中国知网中《公共管理学报》的复合因子为2.342。基于此,笔者选择这两个期刊,作为新老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来分析其中的文献资料。对这两个期刊的统计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方法在目前公共管理一级期刊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甚至超过定性分析,占据分析方法的主要地位。
关键词:会计 跨学科 方法论 机制
一、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科学融合发展对会计学的挑战 15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科学才逐渐分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到18世纪基本完成。进入20世纪后,科学的分化在继续,并已形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科学体系。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今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的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成为一个科学。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也曾指出: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现实证明这些预言是正确的:在科学不断分化的同时,科学的融合也正在进行。一方面,由于先进实验技术和精密观察工具的出现,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思维领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分化也因此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世界与各门学科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复杂性,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科研目的的综合性,人类逐渐认识到: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无法更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成为新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后,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学必然要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或者求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
(二)环境变化对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管理对会计科学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会计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会计、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会计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会计环境变化使会计范围逐渐扩大,人们扩大了眼界,冲破长期以来思想上的禁锢,从固守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观念解放出来,向会计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会计环境变化也使会计内容向深度发展,人们加深了认识,开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研究深层次的专门问题和特殊问题。使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研究深入并细化。同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会计跨学科迅速地发展。纵观会计科学发展的全貌,会计跨学科趋势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不仅表现在会计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趋势,还表现在会计学与其它科学的跨学科发展。其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日益形成新系统的跨学科群,多门学科共同语言、概念和方法正在形成,一门学科所取得的成果及方法可迅速转移到其他学科中,以及每一门学科都是在与整个科学体系的密切联系中向前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会计跨学科研究指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导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实际上会计跨学科研究的基础在于还要使各参与的学科之间没有固定的分界,从而构成总的体系,并在总体系内部互相发生作用,这也是会计跨学科研究的高级阶段即整合阶段。
(三)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形式会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融合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在建设现代会计学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系统学、决策学、环境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发展新兴的会计科学,如建立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法学、会计系统工程学、决策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会计数学、算机会计学和会计方法学等。二是融合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系统理论、信息理论、预测理论、决策理论、控制理论、模式理论、规范理论、协调理论和发展理论等,相应建立和发展会计系统、会计信息、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模式、会计规范、会计协调和会计发展等理论与方法。三是移入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会计科学。在会计学中引入其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资金、成本、收入、利润、分配、负债、权益、管理、委托、银行结算、经济核算、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等理论与方法,相应建立有关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会计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同时,会计学科内部也在融合。主要表现表现在:一是会计科学综合性研究,即会计科学学的研究,将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二是会计类学科的研究,将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即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三是会计学科比较研究,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二、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
(一)会计跨学科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基础 会计跨学科研究是会计学发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主要诉求在方法论上有所发展,突破学科壁垒。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的理论。作为科学的认识论和哲学观,其与科学知识同步飞速发展,又对科学研究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方法运用得当,就能较快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继而形成新的理论;反之,则往往使人们不容易透过表面现象认识被研究对象的本质,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促进会计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会计,跨学科研究具有深度和广度,并建立起独立的体系。用整体观点看待被研究客体,这有助于揭示其深刻的和固有的特点,吸收各种专业的学者共同研究,从而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取得学者的相互理解还能从有本质区别的事物和过程中揭示出共有的东西,这就为借助现代工具提供了条件。会计跨学科方法的研究有其客观基础。一是客观事物在内容上的普遍联系性,构成大系统,系统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使大系统成为各种次级系统的若干系统体系,这为跨学科方法论研究架起了“桥梁”。二是客观事物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事物性质的一致性是相对的,不是性质上的完全相等,而只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在性质的某个方面,或在某一点上,具有相同性。这就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三是客观事物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而不同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这就为跨学科方法论研究创造了条件。会计跨学科方法的研究要求具备主观条件,即主要因素是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研究
人员是否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于开展会计跨学科方法论研究是重要的,这就需要掌握与会计学跨学科方法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 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依据,以会计跨学科研究活动为对象,采用先进技术为工具,在会计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现实法,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经济、政治等)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究;观察法,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会计对象仔细查看而获得经验事实的方法;调查法,按有关要求采用一定的形式,对会计对象进行调查,已获得相关资料的方法;组合法,将原有表象的各个构成部分,按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结合而形成新的形象的方法;数学法,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分析计量和描述的方法;实证法,根据实证理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实际证据,以反映、结实、检验和预测客观经济活动的方法;假说法,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行推测性说明的研究方法;相似法,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相同与变异矛盾统一关系的方法;类比法,亦称类比推理,根据两个(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此外还有实验法、资料法、辩证思维法、逻辑思维法、求异思维法、求同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特殊思维法、抽象法、概念法、判断法、推理法、模型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控制法、信息法、系统法、行为学法、伦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历史法、陈述法、实践法、评估法。如在类比法中,会计监督理论与审计监督理论、财政监督理论等相对比,发现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发展会计监督理论(于玉林,1997)。在会计跨学科研究中,运用系统法从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建立跨学科的新兴会计学科。人们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开辟会计跨学科的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与会计学的融合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其的结合点。
三、会计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机制
(一)方法的使用 这里的方法不仅指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思想,还包括其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方法。其使用主要方法移植,指的是一门学科的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运用到会计指的是其他学科的方法向会计学科的转移。方法的移植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途径一是研究对象的转移和综合,是会计跨学科相关生长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方法移植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只要会计学科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是另一门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那么另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便可以而且必须应用到这一客体的这一方面的研究中来;二是科学理论或原理的推广、转移和综合,是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每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以至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科学抽象的产物,即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概念、原理的推广、转移和综合,从而导致许多新的会计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三是研究方法的转移和综合,这对于会计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开拓及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则更为直接。当某个新研究领域成功的移植成熟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时,往往有助于组成进一步的科学发现,许多会计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的开拓,都是以广泛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使自己迅速地发展和繁衍。移植法运用到会计学中具体体现为:移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建立了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等。会计学中各分支学科之间移植发展会计科学。会计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向其他会计学科的移植,如会计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对象理论、会计职能理论等)移入和融入其他会计学科,以完善其他会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会计理论学科的理论向其他会计学科的移植,如会计理论学的会计系统论,会计客体论、会计行为论等。会计学中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移植,如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移入管理会计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在运用移植法发展会计科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扩大移植的内容,除从其他科学领域移植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重视从重大的法规、制度、改革措施和工作经验中移植有关的内容;要有机地结合,将移入的内容与会计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出会计的特点,持久研究探索,不断发展会计科学。
关键词:分形理论;资本市场;有效市场;分形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认识的深入,传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已不能满足其对事物客观特性与规律的探求,比如过去对整体与部分的思考,人们只是认为部分组成整体,通过部分认识整体,但实际上局部也可以反映整体的某些特性,子系统没有有效特定的结构也不能组成整体,可见部分与整体之间也不是线性相加与作用的,这就需要人们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考虑现实世界的非线性特质。在资本市场的研究领域,分形理论正是非线性系统理论为研究市场特点与规律产生的新理论工具。
一、分形理论的概念阐述
传统几何学中分形是相对于整形而言,指具一个零碎的几何形状,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并且每一部分都是整体并以非整数维形式充填空间的特征形态。其具有不可切性、不连续性与不可微性的基本特征。分形理念最早由芒德勃罗(B.B.Mandelbrot)提出,用以描述不规则、随机复杂的几何特征。它并非是数学概念上的抽象产物,而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复杂几何形态的总括概述,应用于广大研究与实践领域。
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是当今活跃应用在多个领域的新学科理论,也是非线性理论的重要学科分支,给人们认识与研究世界事物提供了新概念和方法。该理论强调用分数维度的视角与数学方法分析与刻画被研究事物,以分形几何的数学原理描述事物的真实属性与状态,摆脱了过去研究方法上的单一性。标度不变性与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两大核心,标度不变性指客观事物虽整体与局部虽各有不同。其特性体现事物中每一个部分都反映出整体的元素或特性,从而以局部来认识研究整体;自相似性则指事物某种结构或特性在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尺度的角度看都是相似与整体一致的,这种相似性体现在无穷嵌套或统计上的自相似性。
分形理论的诞生给与了人们认识和研究世界事物新的理论与方法,深刻人们对于局部与整体的认识。分形理论的出现同时弥补了还原论的缺陷与不足,还原论对于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特别是局部转化为整体的过程认识过于机械与线性,分形理论在还原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认为部分是以与整体相似的方式存在并构成了整体,它反映整体的特征与信息,给研究事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非线性方法。
二、分形理论在当下资本市场研究中的作用
(一)在原有的传统有效市场理论上进行发展
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00年,源于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对股票收益率的研究,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并在股票收益上呈随机波动。1964年奥斯本提出的随机漫步理论,即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总是以无秩序不可预期的特性随机游走,该理论为有效市场假说铺垫了理论基础。于是在1970年尤金・法玛(EugeneFama)依据前人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与自身的总结,推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一书,正式确立了有效市场理论即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后文均简称为EMH)的概念与思想。对于有效市场,法玛认为是指在一个证皇谐≈校已有的信息若能完全反映与体现在价格上,这样的市场就是有效市场。即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信息对未来的价值变动作出判断与行动,从而保证自身利益的市场。EMH实际上是研究证皇谐±锛鄹裼肓鞫信息的关系与相应的反应速度。它认为市场中每个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平等的,并且每个投资者都能依据所掌握信息进行及时合理的决策措施。即认为市场没有摩擦与交易成本、没有信息费用与获取难度、投资者均是理性一致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线性均衡的研究系统。
然而考虑到实际资本市场的复杂、信息不对称性、投资交易者数量众多且想法各异,它并不如假设中的有效市场那样均衡有序,而是呈现不可预测的随机波动即非线性。市场中对于信息的反应实质上并非以因果关系呈现,信息的分布具有狭峰态,因而价格的变动也相应具有狭峰态,人们总是以一种非线性信息反应方式决策应对,在信息水平到达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对以往所有信息做出超越峰值的反应影响价格,这意味着价格的波动并不总是遵循因果关系做信息反应。用EMH研究资本市场的规律还有许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使用非线性研究法的分形理论才能更好地应对资本市场的非线性波动与非均衡系统,分析并研究市场问题。
(二)是当下定量分析资本市场的新方式
基于EMH难以研究资本市场中无序随机的信息与价格波动,分形理论基于非线性理论系统,就研究资本市场整合出针对性的分形市场假说即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后文简称FMH),该假说认为市场是内在波动且非均衡的,但它同时又为投资者提供了充满稳定性与流动性的资本环境即分形市场。这一理论认同投资者对信息的评估判断是不同的,信息的传播也是速度不一的,价格不会总是反映市场所有信息,可能只是强调出投资者在意的某类讯息。因此市场会因此呈现相对稳定性与信息流动性的特征。它解释了资本市场许多复杂随机的现象与问题,给人们研究市场本质与特质带来了新的研究思想与途径。
该假说相比EMH将有效市场中的线性市场拓展为非线性的分形市场,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形与特性。前者研究的是市场中更普遍存在的非均衡、混沌、复杂的波动形态。它改变了人们过去对于资本市场特征的认识,了解到以往市场理论中所没有提及的市场非线性结构、波动的非均衡性与收益相似性,为全面研究并定量分析资本市场的情形与问题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式。
(三)是当下资本市场调控和监管的依据
过去EMH的理论认为价格波动取决于随机游走的标准研究与验证,缺乏对复杂非线性市场本质波动的认识,而非线性系统理论及其FMH则为资本市场结构与价格的变动观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FMH抛去线性市场的观点,将其看作一个复杂交互的非线性流动系统,市场中不同投资偏好的投资者同时存在,大量不同偏好的投资保证的是市场的稳定而不是收益的稳定,比如信息显示出短期投资不利则会造成价格下跌,相应地长期投资者就会乘机进购证谎沟统杀荆又保证了市场的稳定。人们基于分形理论对市场的研究,可以了解市场运作并给自己带来收益。而对于市场监管者而言,以FMH对资本市场做一个非线性结构研究框架,将市场中该信息的反应、价格的波动等一系列问题在框架之下予以分析,深入了解投资者与市场的行为动向,基于此制定相应的市场政策与监管手段,有效调控价格波动,实现对资本市场的有序监管,保障市场稳定繁荣。
三、结语
人们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改进的过程,过去盛行的EMH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资本市场的研究与分析需要,而分形理论与FMH考虑到了分形市场中不均衡随机的变动,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与对信息的非线性反映,为市场研究提供了崭新而深入的视角,帮助人们分析市场本质与变动,有效监管资本市场。(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