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怒族文化;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项目编号】 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05.

“数学文化”一词的内涵,简单地说,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他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地说,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联系,等等. 怒族数学文化是指怒族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某种特有的数学行为、思想、观点、精神、方法和数学态度等. 具体可表现在怒族服饰、建筑、宗教、游戏等方面.

把怒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怒族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精要、满足民族心理,而且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极大地激发怒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怒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怒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把怒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教师和本民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怒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 有利于教师情景教学活动的开展

怒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把枯燥的数学问题放在了逼真的环境中,使向来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成了集学术性、趣味性、教育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

3. 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怒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弘扬、传承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怒族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领域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围绕这四个领域,我们尝试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将怒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1. 怒族文化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背景材料:怒族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古老的过去,怒族曾有自己的文字,可文字是写在羊皮上的. 后来不小心,羊皮被狗吃了,所以,从此怒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这只是传说,实际上怒族没有产生过本民族的文字,民间对重大事情的记载或进行诉讼讲理,是通过木刻、结绳的古老方法. 另外还用石子、竹签等物作累加或递减的记录.

案例1【知识点】数一数,算一算

【数学情景】

在诉讼讲理时,怒族用石子、竹签等物进行记载. 石子用大、中、小三种(竹签也一样),若讲理,十条理由用十个小石子表示,十一条用一个中石子和一个小石子表示,十二条用一个中石子和两个小石子表示,依此类推.

【提出问题】

1. 阿弄(姑母)和阿白(姑父)进行讲理,第一次阿弄说了五条理由,小朋友们, 这五条理由用石子该怎样表示呢?

2. 第一次如果阿白说了十条理由,又如何表示呢?

3. 一个小朋友帮阿弄记理由时用了一个中石子和七个小石子,那阿弄说了多少条理由呢?

4. 另一个小朋友帮阿白记理由时用了两个中石子,那阿白又说了多少条理由呢?

5. 第一次阿弄和阿白一共说了多少条理由?用石子该怎样表示呢?

【解决问题】

1. 五个小石子表示;2. 一个中石子表示;3. 十七条理由;4. 二十条理由;5. 十五条理由,用一个中石子和五个小石子表示.

【教学建议】

让学生通过本民族数学文化更加轻松地掌握“数一数,算一算”这一知识.

2. 怒族文化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背景材料:访问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老干村庄房路44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督教协会得知,目前怒江州共有772所基督教堂,有10万多人信奉基督教,其中怒族对基督教的信奉占本族人口的70%左右.

案例2【知识点】认识平面图形

【数学情景】

大多数怒族都信仰基督教,下图是福贡县的一座基督教教堂图片,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片中不同的图案,并说出他们是什么图形及其简单的性质.

【提出问题】

1. 图中由哪些常见的图形组成?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2. 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能分别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他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3. 从这张图片中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4. 放学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自己家的房子有哪些平面图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比一比.

【解决问题】

问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教学建议】

以基督教教堂的图片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 怒族文化在“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背景材料:怒族的娱乐活动猜猜调,其方法是不论男女,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如戒指,耳环,包谷籽,火柴棒等打上各自的记号,凑齐后交给一人管理,然后由管理实物的人将上述东西混合在一起,两手合拢摇几下后,每次取出其中一物,叫会唱猜调的人唱,然后由其他人或唱猜调的人解释歌词内容,得出什么结论,各自去认自己的东西. 算准算不准,由个人去判断,若判准了,就不再进行猜猜调,判不准了,还要重新算,连续进行三次都算不准,则取消资格. 该游戏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案例3【知识点】统计与可能性

【数学情景】

怒族的“猜猜调”是人们农闲时的一种消遣游戏,我们今天先请五个自愿参加游戏的同学各自带上一件自己的小物件,并且交给老师保管,比一比谁最快猜中自己的小物件. 假设这五名同学是:小王,小李,小红,小明,小强.

【提出问题】

1. 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

2. 小红猜中自己物件的可能性是多少?其他同学猜中自己物件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3. 如果小李没听懂游戏规则,错将一个物件拿成了两个,那这个游戏还公平吗?此时小李猜到自己物件的可能性是多少?其他同学猜中自己物件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

4. 如果小王,小李,小红,小明均拿出两个物件,那为了让游戏公平,小强该怎么做呢?

【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游戏教学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成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神秘动力.

4. 怒族文化在“综合与实践”知识领域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背景材料:石月亮山是高黎贡山的第一个部分,位于整个高黎贡山山脉的中段,海拔3300米,因为山顶有一个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而得名. 一直以来,石月亮山在当地傈僳族和怒族同胞的心中,象征着大自然赐予世人的福祉. 目前,石月亮山已成为怒江州的一个著名景点,外来游客比较多,学生对此山也比较熟悉.

案例4【知识点】估计高度

【数学情景】

今天从山外来了几个游客,想攀登石月亮山,你能通过计算,告诉游客该山的高度吗?

【提出问题】

1. 估计石月亮山有多高?

2. 它的高度相当于几个旗杆的高度?

3. 它的高度相当于多少名学生手拉手的长度?

4. 还可以用哪些你熟悉的事例来形象地描述这些高度?

【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咨询、查阅资料获得月亮山的高度.

【教学建议】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数量作为单位描述实际问题中较大的数据,有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大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范文第2篇

数学文化,集数学知识和数学精神为一体,对推进数学学习效果有着积极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数学文化有效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在数学文化的影响下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数学文化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并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实例,详细阐述如何更加有效地将数学文化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判断及推理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当教师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在正确的认知判断下进行问题分析。合理的推理以及有序的分析,促进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2.培养小学生理性精神

数学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精神和数学知识,将数学文化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理性精神,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最初的理性思维。数学文化注重问题的推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辩证分析,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发挥其能动作用,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促进其数学成绩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文化的具体对策分析

1.将数学文化历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从刘徽的《九章算术》到华罗庚的《数论导引》,包含了我国各代数学家的思想精华。教师在运用数学文化时,可以将经典的数学历史引入到课堂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丰富灿烂的数学文化。在新课标影响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除了知识和技能教授外,要将数学文化和相关历史知识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数学。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学习中,教师运用数学文化进行教学时,对我国古代如何进行时间记载进行讲述,从“天干地支”“时辰”等时间记载方式到现在的年、月、日时间记录方式,展现了我国对时间记载方式的转变。通过古代数学的历史知识或历史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同时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法以渗透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个性,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在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文化,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增长见识,培养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丰富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特点,以创新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扩大数学文化的进一步影响。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游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效率的提高。游戏教学方式能够最直接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促进学习热情的培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长方形代表队,一组是正方形代表队。两组统计生活中出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看哪组统计得多。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促进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方式,更加有效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结合教学资源彰显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属于文化中的一种,具有文化所具有的开放与灵动的共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数学的局限,积极地与其他的学科之间进行联系,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对学生心灵多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实现对文化特质的体现。例如,在“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与数字有关的文化进行补充,“7”相关的文化就包括七言律诗七巧板等。这种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视野与学生的数学知识构建相互结合,将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进行重视,通过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在教学资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数学文化特质。又如,在“圆的认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有关圆的教材激发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之后通过一些与圆相关的奇妙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方式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彰显数学的文化特质。

4.注重数学文化中情感的运用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活动更加重视情感的运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和文化吸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特征性,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都尚未成熟,因此教师更要注重数学文化运用的科学性。在数学文化应用中,教师通过学生主观情感的激发,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关注,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完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亲自动手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测量,要有条理有顺序地完成,最后对自我成绩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要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两个方面,给自己的表现打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并对这个结果进行真实感受的分享。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知识检验,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自身情感的变化。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影响下,会对数学学习更加自信,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85-01

1.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是人类以其独特而又深刻的思想不断地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的高层次抽象的一种创造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活动体现了人类精神创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所以,从文化的本质和数学的本质来看,数学就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除了遵从文化系统的属性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特性,拥有其独立的思维内涵。黄秦安学者认为:"数学文化是超越(扩大并包含)数学科学范围的数学观念、意识、心理、历史、事件、人物与数学传播的总和。"

笔者借鉴黄先生的观点,并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数学文化以其极强的创造力,深厚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数学文化,它的广泛应用与传播旨在改进人们行为观念,完善公民思维方式,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数学文化也受人类社会的影响,自身得到相应的发展和丰富。因此,数学的知识性成分(显性)和观念性成分(隐性),数学辐射到社会各领域的相关因素以及社会各领域反作用于数学并且沉积在数学文化中的相关因素,连同超越数学自身的意义,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

2.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2.1在欣赏中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开始认识数学,用一颗稚嫩好奇的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数学文化的美。通过这种视觉的转换,让孩子们从繁杂的数字中解脱出来,从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去比较,去发现数学的奥秘。通过总结,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正是数学的完美体现吗?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又一代人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引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去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2.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真谛。"数学史"的引入,包括数学发展中的趣事轶闻、古今中外数学的辉煌成就、数学名人故事、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以及与数学相关诸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的知识,仅只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数学之美,去经历去体验数学探索的过程,去领略去感悟其背后深层次的数学文化价值和观念。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课堂中,紧紧围绕"在假设中排除","在想象中转化"展开,学生一次次地观察、推测、想象、排除,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完善。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绝对是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更有用,更有价值的知识。这节课,学生不仅仅是学到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更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数学方法,体验了数学文化的"生命"。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生的掌控。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这一生命延续的文化,这样充满数学文化的课堂才是润物无声的教育。

2.3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尽量多的给学生机会,让他们经历丰富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探索,多一分研究,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学-把握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在《分扣子》活动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扣眼数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比较乱……

师:这么多的纽扣,怎样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样的纽扣。

生:把同样的放在一起;把纽扣分一分……

师:怎样分纽扣才能更清楚,跟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大小分;按扣眼数量分(师适时板书)

师: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相互的交流,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使学生的不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交流。

但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进行分类?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可能过于深奥,但是他们通过对比扣子分类前和分类后更清楚了,更条理了,正体现了数学美。对于分类的教学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归类是数学抽象的直接基础;而不同类别的区分,需要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去开展研究。这也正是在培养孩子们用数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4在应用中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堂应该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数学的火花不断喷发,学生交流中深深体会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体现。

例如在讲授"平均数"的课程时,通过图片、人物等探讨平均身高、平均寿命等应用课题,真实的生活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与老师形成激烈的碰撞。学生不仅意识到了平均数的"欺骗性",还能提出它是个"假数"。由始至终,学生的脑子在动,思维在动。由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的应用设计的练习,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并用新的数学知识加以解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很深的数学思考,层层递进,学生思维达到了一定深度和高度。

3.结语

当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应局限于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数学文化的感悟。应该把数学文化延伸到课堂外,让数学教育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留下更多的沉淀和积累,使数学文化成为其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帮助他更理性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育需要"数学文化"。正如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不仅要认识数学文化,更要将数学文化深入进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将其落实到实践。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范文第4篇

一、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时展的使命

十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也是责无旁贷。

(二)培育学生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甄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撰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教学活动,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典故

我国历代数学家均对数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校本教材中编入典故篇,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名人典故,了解结绳计数、赵爽注释《周髀算经》、东汉的张衡、祖冲之和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数学典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们进行了研究,并成为了经典名题,可以选择部分切合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典型题引发学生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研究假设问题时,可以引用“鸡兔同笼”和“百僧百馒”的问题;在研究盈亏问题时,可以引用“折绳测井”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阶段研究的部分典型问题在古代就曾经出现,选取这样的题目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既达到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无痕的渗透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古典游戏

中国古代有许多益智趣味的民间游戏,其中也蕴藏着一些数学原理或者数学方法,可以将其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例如:七巧板、孔明锁、九连环、华容道这些集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游戏不仅趣味十足,更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及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充分的数学思考,更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传统数学文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认识千以内的数”中,教材首次引用了中国独特的运算工具算盘帮助学生认数。在教学中,我借助认识算盘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数的发展过程。从用实物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到算筹,在此基础上认识算盘。在认识算盘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上档和下档的每颗算珠代表数的大小,如何用算盘数数、计数等。借助算盘,帮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计数、写数、读数,成为学生认数的极佳工具。课末又带领学生简单认识了八卦算盘。通过借助算盘进行的人数活动,学生感觉利用40分钟穿越千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

2.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也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通过课件呈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就有7000千米的古代丝绸之路”,让学生在认识万以内大数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古代丝绸之路带给学生的震撼,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了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在数学活动中重温传统文化

数学的概念、规律、算理等都是经过几代数学家无以计数的实验、研究后得到的,数学的学习如果仅仅重视结论的运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或许仅留有印象,学习便不再深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习的过程,指出要重视“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入数学史料,不仅可以丰厚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而且又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重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数学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借助教学内容在了解了计算圆周率的必要性后,让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出圆周率。通过小组讨论及组间讨论统一想法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圆周率。学生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后,基本能都得圆周率大概是三点多一点的范围,但是,具体结果并不完全统一。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圆周率的发展史,通过史料,不仅以历史说明了圆周率的值,学生们在活动中亲历了计算圆周率的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为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成就而自豪。

(三)在阅读中丰厚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它已然成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工具和语言。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的阅读,数学的阅读必定也包含数学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再说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1.重视课内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你知道吗”的知识链接,在这些内容板块中有许多与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相关。例如:在这一板块中补充了先祖计数的方法、七巧板、九九歌、算盘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知识链接可以作为课内阅读重要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呈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知识和文化。

2.指导课外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素材;数量关系

一、优化“解决问题”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题目、素材的特点表现在内容上,它的内容要更具有现实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方面新颖活泼,从单一的文字形式到了图文并茂的形式。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呈现“解决问题”的教学素材。课堂中,教师们可将更多的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的现实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

2.利用多种媒体直观地呈现“解决问题“的素材。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教学中结合地方特点和条件,大家制作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制作学具,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规律、公式。

3.以游戏、故事动态地呈现“解决问题”的教学素材。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将课堂教学素材融合到故事与游戏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

二、优化“解决问题”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问题呈现形式多样化。问题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教授《小数加法》安排的是这样的应用问题:梨有26箱,苹果有28箱(用图的形式呈现),小货车一次能装50箱,这些梨和苹果一次能运走吗?为什么?

2.“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探究成功的首要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回答思考题为思维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帮后讲,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这是引导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这种“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帮后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应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问题―学习―解答―质疑―小结”这几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是探究成功的首要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旧知识的迁移、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与探究的成功。

3.以学生为主引导探究。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以学生为主引导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动获取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交流得出了结论,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4.以学生小组合作引导探究。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就应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得到启发,从而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自己把知识的疑点给解释清楚了,这样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

三、设计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应用意识、创新能力

课堂练习的开放性是指设计的应用题的解答方式具有多样性,答案不唯一,而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应用题。

1.练习题设计体现条件的开放性。改变以往练习中应用题的每个条件一定都要用到,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不理解题意,把条件拼凑成算式或机械套用解题模式的情况,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应用题中“条件”设置呆板的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的思维创设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的习惯,发展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