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景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区概况
河南省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是国家3A级水利风景区。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部,距三门峡市区14公里,是依托三门峡大坝而建设的人造景观与风景名胜相结合的水库观光人文景观。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景色秀丽、峡谷险峻。景区内的主要景观较为丰富,包括黄河展览馆、中流砥柱、梳妆台、黄河古栈道、炼丹炉等。而且在大坝建成之后,随季节不同水位发生变化,在库区内也形成了湿地。整个坝区又分为大坝区、门户区、办公生产生活区、滨湖观景区、主干道两侧区、工业园区、山西侧绿化区与购物餐饮住宿区8个功能区。而且针对各区不同的特色、功能对景区实行封闭管理,体现了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特色。
二.景区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随着周边经济的繁荣,景区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在景区上游很多工业园区的投资与建设使得景区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目前看来造成污染的主要来自于旅游、餐饮、工业等方面。
景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几个方面。景区内由于旅游管理水平有限再加上近年来游人数量增多,水面的漂浮污染物增加,这些垃圾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上游工业园区主要是以硅铁冶炼为主,冶炼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与粉尘,再加上绿化不够,这些大气污染一时难以解决;再加上近年来景区附近的居住区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不仅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也给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风景区需要水,更需要优美的环境。要以水文化为主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将水利风景区建设好,经营好。因此,三门峡大坝风景区在未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1.通过先进的理念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在景区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中,需要将水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与修复为重点,着力提升大坝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具体的实践规划中,要坚持严格规划、严格构筑、严格建设,注重在维护中体现文化的内涵拓展,使工程展现出生态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
2.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有义务进行政策导向与规划,在包括在景区内区进行生态建设与修复总体规划(目标、思路与具体措施等)、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协调服务、意识宣传,此外,政府在检查监督方面也应起主导作用。
3.综合多项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
对于风景区来说,可以采用截污减排、还原清淤、绿化坝区、营造水边空间、增加水生植被等多种手段,坚持自出创新与科学治水,实现以人为本,坚持景区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
总之,在水利风景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保护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既是积极贯彻我国现阶段水利工作方针的有效措施,对保护秀美水土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其勇、王积建、樊鸣放.水利旅游业发展初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4)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 规划建议 生态建设
生态水利工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水利工程规划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严重影响, 因此在规划在生态系统规划时要考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
1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的意义
传统水利工程中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只满足了人们短暂的社会需求,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样的缺陷会让我们的水资源最终出现枯竭。所以出现了我们对生态水利工程的研究、探讨及规划。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研究对象仅仅是河流、湖泊等组成的水文系统。而生态水利工程学关注的对象不仅是具有水文特性和水力学特性的河流,还是具备生命特性的整个河流生态系统。
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方法:为新建的工程,提供减轻河流生态系统胁迫的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已经人工改造的河流,提供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及河流健康评估技术,提供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生态调度的技术方法和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等。
2 水利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3 生态化规划的建议
3.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
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f动物、植物1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3.2化样化布置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汉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3.3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3.4岸坡防护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
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3.5景观建设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 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河流小型博物馆等。
3.6工程施工
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
3.7工程管理
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生态化建设走入水利工程当中来.无疑是将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至既防洪又与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在了一起,这也是现在水利工程的一个新特点。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市直工业逐年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郊保护地规模迅速增长.防洪问题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河道规划治理后.对保护城市城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以及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治理段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致于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与建设发展的矛盾日益增加。此时,生态水利工程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减少洪涝灾害对人类财产安全威胁的同时促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程度的造福人类,促进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减少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引起了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就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要充分保护、恢复河流原先所有的多样化的生物栖息生存环境,避免河流的渠道化及非连续化,为生物群落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河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协同合作。其中就包括了:环境类科学、生物类科学、现代水利类的科学、生态科学、城市规划科学、园林以及美学等,在我国原有的基础上吸取各国的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上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让城市河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策略
生态——生物法主要包括土地处理法、水生植物净化法、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等。
(1)土地处理技术
这是传统,但是效果显著的水质改善体统。这是将土地作为改善的道具,合理的利用了土壤以及植物的过滤净化以及吸附的效果,达到自我调节净化水质的目的。外国的试验说明了这种方法对有机的化合物有特别好的净化效果,特别是有机的氯、氨、氮。
(2)水生植物净化法
这种净水的技术是采用水中各种植物的净化作用,自身调节的。比如:浮萍与湿地里的芦苇在小范围内自动净化。不过在城市的生活用水排除的废水有臭气与各种害虫,所以在种植时必须结合以上的问题来考虑,比如在2到8月左右在下风口进行芦苇的种植。
(3)河道曝气法
在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以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这项技术有优有劣,优点是:设备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灵活性强、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环境、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比较适合用在各个景点的河道以及污染较小的地区。缺点是:整体的有效面积较小、特别是在不流通的水域几乎达不到什么效果,假如是移动形的水域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目前,常用于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主要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排水沟(渠)的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用得比较多是接触氧化法。该方法多使用天然材料为接触材料,花费少,净化效果好。
(4)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类的技术是将其他的生物或者是微生物,在水域与土壤里的有害物质当即分解为水域氧气,或者是转化成其他的无害的物质的技术。其中使用在水体污染治理的修复技术大概能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将特殊培养的一种微生物的菌类,将其投放至污染的河道中,这样做能够将化学需氧量去除至百分之九十以上。另外一种九十将营养类的微生物投放至污染河道中,到使用之后,能够使污染物降解的速度加快,达到水域微生物的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增加水域中生物的物种种类、逐渐由低变高,这样水域里的化学需氧量以及BOD5下降速度加快,消除黑臭的状态,这主要用在水域的去除黑臭的效果。
2、新工艺
水域污染的处理技术在经过人们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各种类型的新工艺逐渐浮出水面,不管是哪一种技术都有一个特性,都是以组合的工艺为目标。这就是将多种优点揉和,经过改良后形成的新工艺。
2.1悬浮填料移动床
悬浮填料移动床是以比重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直接投加到曝气池中作为微生物的活动载体,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处于流化状态,它是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与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法相结合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水力停留时间较短,COD和BOD5去除率较高,且具有较好地氨氮去除效果。
2.2生物悬浮床技术
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水上景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浮床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它用于河湖水体修复,效果较好。
2.3曝气生态净化系统
这种系统是将水域中的生物作为主体,加上一定量的曝气,完善人工生态的处理系统,用高效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质,这也是提高水质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将人工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新型工艺。这种技术是曝气的生物塘与人工结合培育出来的污水自身净化的技术。
3、生态河堤建设
3.1选择合适的护岸材料
结合河道区域附近的自然条件选择材料,考虑护岸材料选择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与河道整体空间融为一体,同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1)天然材料,譬如粘土、砂砾、卵石等,适用于流速较小的平原河道,或者不具备高要求防冲能力的洪水位以上护岸,天然材料的使用可以结合植草、柳条编框等,提高防冲的性能。2)干叠、叠砌、抛(堆)块石,用于平原河道的护岸,具有防冲的性能,而且材料质朴、艺术、有动感,可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3)浆砌块石(条石),适用于山溪性河道的防洪防冲整治工程,采用内嵌植物的框格,设置于洪水位以上。4)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防冲性能,但容易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影响美观,因此可对混凝土湖护的表面进行适当琢凿和添色,并在关键部位使用即可。
3.2趋向自然河流的建设
以水边多样化生物的栖息为建设核心,在保证河道具有足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河道建设成接近自然状态,其建设的要点如下:
(1)创造丰富多样的结构,提供接近自然河流的丰富生态环境,譬如岸线呈不规则形状设计,宽窄有度,陡缓错落,浅滩和深潭结合构筑,顺应自然的动力,允许侵蚀、淤积、冲刷等出现在河岸和河底,就能够使得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河道生物提供生存的自然空间。
(2)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网络搭配,将河道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范围,需要恢复混凝土河岸和河床恢复自然形态,将暗渠改成明渠,增加岸线绿地和树木,形成与水底生物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使得整个河道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3)河流景观尽量简洁朴实,采用自然的植被和石材,并协调地应用在河道设计方案当中,使得河道接近自然状态。
(4)改造河道的流路和河床的物理性质,一是创造不同流水的水路,河流有浅滩、深潭,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可以弯曲和蛇行,二是采用植石治理法,将自然石经排列埋入河床,形成深沟、浅滩和鱼礁,营造有利于水下生物生长的河床,促进鱼类的生息和繁殖。该法一般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而且水流湍急的河床地基坚固部位,这样遇到洪水植石就不会被冲走,而且在枯水期也不会造成淤泥堵塞河道。三是将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植石治理法综合使用,营造抗洪能力较强的鱼巢。
3.3退化河岸带的恢复
河水高低水位之间和高水位之上的河岸带,为生物群体构筑明显的边缘效应,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通常蕴含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并且能够储藏地下和地下水资源,因此河道治理工程必须恢复河道的河岸带功能:
(1)恢复河岸带的生物群体,包括选育、培植、引入、保护物种,协调生态群体在河岸带的生存空间,优化配置生物群落。
(2)恢复河岸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在河道和陆地的交接处,种植一定宽度的树木和草皮,并提高生态的异质性水平,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坡面工程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控制河岸线水土流失的情况。
3.4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首先是种植营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物,促进鱼类的生长和水质的进化。其次是营造浅滩、巨石、丁坝和鱼道等,形成水下紊流,以便将空气中的氧气传输到水中,为水中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同时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繁殖需求,使得河水更加的干净。总之要在河道建设的过程中,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互相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环境,从而增强河道水域的自净能力。
4、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三水”融合
温州地区的河道生态治理是注重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生态治河,当河流穿过城市的时候,应尽量保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连续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间,可将沿岸各种单体景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续流水的水质较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和美学价值。城市生态河道又是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天然隔离带。在人口日益稠密的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态河道与绿带公园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最漂亮的、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最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城市亮点。
结束语
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只有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才能使城市滨河景观成为可能,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确保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
前言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就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逻辑思辩的角度,缺乏实施层次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没有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提出并论证此问题,以期引起经济理论界的关注与思考。
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建设现状
目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理论定义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缺少相对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目前的理论定义一直是次啊用的布伦特兰夫人定义,其中比较推崇的思想是“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时,不会使后代人福利减少”,对上诉内容进行分析的话,很容易得出:可持续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无代价的发展过程。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环境一定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收到一定的破坏,而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②从理论内涵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些模糊性,这一现象也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造成的,内涵中并没有确切的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内容,甚至对发展的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也模糊不清,在发展于环境中不能有效区分重点。那么如果二者在运行过程中不能相互协调,该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统一理论基础的缺失,导致可持续发展经济课题研究停滞不前,其自身的统一性于整体性得不到发挥。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首要的工作就是能够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结构要求下才能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可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能够层次清晰的开展。
2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都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关系到生态环境、资源环境以及人口环境等等方面的发展与治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和生态环境中的能量与物质做交换的,那么人类的经济发展行为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总的来说就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生态环境与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干扰过程中就会对生态环境的资源造成破坏,凸显出的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以此表现出的效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
那么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不会因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被抵消,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将这种经济发展成本降到最低。在降低的范围内能够对二者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一是生态系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良好的修复,其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要低于所得到收益,这一循环过程是遵从了成本-收益法则。那么,从这样的实际发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将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终实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大大缩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
3.1重新界定可持续发展概念。根据上诉扥内容我们可以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总结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依托在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有机结合之上,从而实现的制度以及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以激励与约束制度遏制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采集,同时讲人类经济发展的成本减少到一定范围,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结合,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3.2强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制度安排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第一,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与作用,所以要在生态系统资源的利用中合理介入价格机制,之后利用市场机制来科学合理的控制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利用,以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节约经济发展成本。第二,强化我国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在制度安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市场秩序性的合理维护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有效建设,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来实施行政规制中的内容,以法制手段来约束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污染指数降到最小。第三,最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这样才能够使资源环境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进一步实施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3建立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政策的引导与约束作用使无可厚非的,所以可持续发展想要从理论向实践过度的话,需要政策性的强化与引导。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了关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的内容,所以生态环境这一内容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是占有一定份额的,所以针对经济发展主体来说,政策性的引导应该体现出减免、补偿、鼓励、优先等形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引导其保护环境,使我国的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协调。
4 结论
综上所诉,就是对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成本控制,生态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有效保护环境资源,这也是可持续经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能够长期、有效的依存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国保”除了本身文物上的学术价值外,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正在发展的旅游产业。蔚县将以中国蔚州博物馆为中心,与五谷文化、小庙壁画艺术、小五台自然生态等18座专题博物馆和80个村堡文化展示点形成“金字塔”式博物馆群,构成中国特有的古建筑生态博物院,形成重点文物原生态保护利用新体系,将分散的人文景观串珠成链。“死宝”变活,将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河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旅游强省。如何进一步挖掘该省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使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河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栗进路。
栗进路对记者说,从资源禀赋上看,全省共有3项5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8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7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50多处,可谓古有遗存可赏,今有胜境可观。但从旅游收入看,2012年我省旅游业总收入为1588亿元,仅居全国第21位,分别占与我省相邻的北京、山东、河南的43.8%、35.3%和47.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与周边的北京、天津、山西相比,分别低2.7、1.3和1.8个百分点。造成资源优势和旅游收入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还缺乏在全国拿得出、叫得响的旅游产品。景区不精、配套不全、交通不便、服务不优制约着河北旅游的快速发展。
栗进路表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不但要有好的产品,更要有好的服务,旅游业的竞争,核心是景点,关键在服务。只有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才能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拳头产品,集中力量建设精品景区,打造河北旅游名片,着力完善交通体系,重点改造提升交通主干线与旅游区的连接线,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问题。
如何打造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拳头产品,集中力量建设精品景区,打造河北旅游名片。栗进路介绍,从2012年开始,我省在4A级以上景区中连续三年实施整改提升工程,针对景区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中的突出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阶段目标,限期整改,全面提升。去年全省用于景区整改提升资金11亿元,新建改建停车场103个、改造装修游客中心6.56万平方米、新增旅游厕所118座、新增新换标牌1万块。到去年年底,经检查验收,确定16家景区为达标景区(占整改总数的15%),50家景区为基本达标景区(占整改总数的46.7%),41家景区为不达标景区(占整改总数的38.3%)。目前省旅游局负责人分别与11个设区市旅游局负责人签订了景区整改责任书,针对各地存在的问题,突出硬件要补课、软件要提升的工作目标,确保到今年年底,参加整改的4A级以上景区80%以上达标。
在大力实施景区整改提升工程的同时,我省还着力推进战略性、结构性项目建设,三年累计完成旅游投资880亿元。目前全省在建旅游项目总投资规模57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319个,现代休闲类项目300多个。今年上半年,全省实际完成旅游投资212.5亿元,同比增长12.6%。
围绕景区要素配套,河北省旅游局着力完善交通体系,重点改造提升交通主干线与旅游区的连接线,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问题。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分期分批在省内重点旅游线路节点或城镇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一体化数字旅游综合信息服务、集成和交易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综合服务。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投诉受理机制和旅游应急预案体系,把旅游安全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在全系统树立人人为旅游服务,人人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完善旅游人才储备,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栗进路说,今年河北省旅游局将以旅行社为切入点,在全省深入开展旅行社专项整治行动。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以各设区市为单位,组成11个督导检查组,对全省千余家旅行社进行交叉督导检查,重点查处无资质经营、超范围经营、低价恶性竞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共随机抽查旅行社455家,检查旅行社分社(分公司)32家、服务网点26个,处理涉嫌违法违规案件8起,对2家设立社及分社所在市旅游主管部门进行了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并下达了处罚意见。
结合贯彻《旅游法》,我省加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力度。健全市场监管机制、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投诉受理机制和旅游应急预案体系,把旅游安全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网上交易系统,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重视各级协会建设和作用,增强行业自律意识和能力,加大星级饭店、A级景区评定复核监督督查工作力度。
优化旅游服务,人才是支撑,我省在全系统树立了人人为旅游服务,人人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同时通过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尤其是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完善旅游人才储备,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建设旅游强省,需要科学的体制机制提供动力,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提供保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供支撑。以《旅游法》出台为契机,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加大相关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共同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要跳出旅游部门单打独干的局面,不断加强对旅游业的统筹协调。整合政府部门力量,形成整体推进、竞相发展、局部超越的新格局。抓好秦皇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推进景区景点机制创新。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积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海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落户我省,推动实现与省内旅游企业联营重组,做大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加强对中央和我省支持旅游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有关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在用好报纸、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外,有效运用微博、微信、智能手机应用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形象宣传,叫响“诚义燕赵 胜境河北”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业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和“品牌经济”,去年河北省旅游局确定了“诚义燕赵 胜境河北”旅游品牌形象,围绕叫响这一旅游品牌,河北省旅游局将按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齐抓,形象宣传与产品营销并重的原则,打造省内齐动、区域联动、内外互动的大宣传、大推介、大营销格局。
省旅游局将继续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投放旅游形象广告,利用亚洲卫视加大河北旅游形象宣传力度,在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旅游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河北电台、长城网等主流核心媒体刊发河北旅游报道1200余篇(条)。推出“新浪名博行走河北长城”系列活动,举办“全国网络媒体河北行”活动,利用河北旅游官方微博博文3136篇,粉丝数量增加至122万人。建设全省旅游公共服务数据库,充分运用河北旅游资讯网、英文网和媒体资源网,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形象宣传。与省委宣传部、省作协联合举办“全国知名作家看河北”活动,举办全省旅游景区优秀歌曲评选活动,加快编辑《河北旅游文化丛书》,赴俄罗斯参加“中俄旅游年”活动,开展河北旅游进京津,京港澳高铁旅游联盟营销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大型展会等推广平台大力宣传河北品牌形象,建立健全旅游宣传激励机制,游客招徕奖励机制,形成了省市联动、整合宣传的新局面。
在用好报纸、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外,有效运用微博、微信、智能手机应用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形象宣传的同时,结合主要客源市场集中促销,形成宣传营销合力,增强了宣传的实际效果,实现带动游客增长的目标。坚持政府宣传与企业推介相结合、业界推广与公众促销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通京津核心市场,启动京港澳高铁沿线市场,不断拓展俄罗斯、韩国等海外重点客源市场。在国内外重点客源地建立河北旅游市场营销联盟,有针对性地开展务实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