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的综合运用,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并提高他们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的基础语言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册的课文里就有古诗词的阅读和背诵要求,并且语文教师也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果仍然不乐观,要培养并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在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重视以诵读为主,把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古诗文,大都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前人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教学大纲要求古诗词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诵读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初一年级,把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读,对有录音带的课文坚持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跟读;对没有录音的课文教师范读、带读,目的是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再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读的感情和划分节奏以及检查学生朗读效果,发现问题时再纠正,并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确,有感情。在疏通、理解诗词时,采取边讲边读,讲中带读,读中有讲的方法。
初二年级,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朗读,能做到读得通顺流利、正确、有感情;上课时,开展比赛朗读诗词活动,读得好的,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班里有位女同学,平时各门学科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但她朗读课文时,语句流畅,句读分明,感情充沛,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此,她对学习语文学习兴趣更浓厚。
初三年级,古诗词教学任然把诵读贯穿始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提前把课文反复诵读,为老师授课节省了时间。我对学生的读还有严格的规定:第一遍,默读,要求熟悉课文,其他时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大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晨读时更应该如此。
因此,初中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以诵读为主,把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词
欣赏诗词最先接触的是标题。诗词标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词。
阅读诗词的标题要注意:有没有时间性的词语;有没有表示地点的词语;写到什么人,又有哪些物;是否涉及到某个背景事件,写到某个具体事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思想。学生看完题目后马上就正确的回答出来了。这样,抓住了关键的问题,诗词的意思很容易弄明白。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学生了解诗人则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1.诗人的艺术风格。如,学白的诗时,先复习已经学过的诗,对诗有一些感性认识,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这样,认识过程由浅到深,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时,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他写的诗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他的诗,受到过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我们学习过他的诗词——《过故人庄》。
3.诗人的创作背景。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这首词写于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期间,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出守外郡已经5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长达7年未能见面,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这首词也就是作者为赏月思情而作。
三、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注释很有价值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注释很有价值,有的也就寥寥数字,有的只是短短几行,这是命题者给你的某种暗示:有的注释是介绍写作背景或创作缘由,提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倾向;有的注释帮助解释词句,说明本诗词的使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为作者简介,暗示本诗词的写作风格或艺术特点。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学生读了注释,就明白了诗歌写的是战争期间,国破家亡的境况。
四、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词思想感情,感悟意境是赏析古诗词的主体。因此,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又有哪些,诗中有没有出现意象等等,有了对诗词鉴赏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诗词的深刻内涵。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别怀友、羁旅思乡等中心,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经过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明白这首词悲壮苍凉,意境浑厚,心系国家安危,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五、仔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要仔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如,杜甫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学习《登岳阳楼》时,要注意把握好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体味“坼、浮”两个关键字。除此之外,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要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如凝练含蓄、清新隽永、言简意赅、平淡质朴等,并要具体分析。
六、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根据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情节,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诗歌配上一幅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表现出来。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同学们直观感受大漠风光的苍凉与壮美,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课件,则可让同学们看到一个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的形象。
总之,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要恰当运用好古诗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学会、会学、爱学语文获得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并且明确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哪里。另外,初中语文老师还要善于研究学生以及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这样才能够完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现状,对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拓展教学内容,方便课前备课
初中语文教学相比于小学,在内容上有所增加,难度有所加大,学习内容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补充的知识也就更多。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利用习题以及辅导教材补充内容,但是,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式,就不能满足新时期初中生的求知需求。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在以往传统辅助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比如说,在古诗词教学时,老师可以实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准备好与课文内容类型相似的诗词材料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比较分析写作风格的异同,触类旁通地学习,灵活地掌握语文知识。另外,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多媒体也能够更好地拓展老师的备课时间和范围。举个例子,一般老师都是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教学,学生在下面听讲,如果老师能够提前准备好多媒体教案,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够直接点击鼠标展示教学内容,省去了老师课堂上板书的时间。而且多媒体还有利于老师尽可能地扩展教学内容,方便学生课堂上的视角。同时,老师在准备多媒体备课时,相当于把课程过了一遍,能够完善教学中需要补充的环节以及弥补有漏洞的地方。总之,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完善教学方式,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刚开始上课时注意力还是比较集中的,但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很多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追根到底主要是因为老师的课堂上缺少持久的乐趣,缺乏能够长久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趣味教学方法。而且我们根据学科的特点发现,由于语文是母语教学,很多初中生更喜欢在语文课堂上打瞌睡。所以说,初中语文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和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在枯燥的文字中插入一些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内容,这样就能够一改以往单一枯燥的文字教学,而是合理地转换成动态视觉和听觉效果,有利于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积极性。举个例子,文言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学生最头痛的学习内容,因此,当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把文中的情境用多媒体图画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图画中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样既减轻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又能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另外,对于多媒体的操作,老师一定要注意“度”的掌握,让学生接受富有趣味性但是不会过于喧宾夺主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够让课堂充满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复习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难度也有所提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复习。初中语文老师往往都是习惯将学习过的内容带领学生复习一遍。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复习效果。因为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学习过一遍,所以认为在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偷偷开小差。老师为了抓紧进度,很少会在复习课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及关注学生的反馈。所以说,初中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到这点。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时,老师可以把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易考内容、学生常常出错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归纳总结以及重点标出,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一目了然。对于上课时重点强调的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解,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复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到题目的解答过程中,从而在习题中掌握重点难点。另外,对于以往学生易错的题目,老师可以进行一些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重现错题。平时上课时老师的教案应该保留,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时按照顺序和结构进行复习,当遇见疑惑时,可以直接找出以往的多媒体教案进行查阅。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引入初中语文课堂中,不仅有利于教师备课,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趣味学习,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复习归纳的总结。只有利用多媒体完善了这些教学步骤,才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3-02
教学顾名思义“教”和“学”, “教”是老师的天职,同样“学”也是学生的天职。老师和学生是否尽职,在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提问是最有效的检验方法,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存在的意义
首先、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步伐,进行集中精力的思考,因为老师课堂提问是随机的,每个学生都时刻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同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答案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侧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意识的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初中课堂提问可以有效的增加师生间交流,提高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的交流、在思考问题的同时,答案要在大脑中进行无形的组织,这是语言表达和组织的训练过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就会不断的被强化和改善。
再次、课堂提问可以增加学习乐趣、提高信心。课堂提问时学生的答案符合要求,老师和同学会给以充分的鼓励,得到肯定后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如果学生理解有误,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就会体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对答案的纠正,学生自己查找理解误区的根源。
最后、语文课堂提问,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在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比较接近生活,没有一字不差的标准答案,这样就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各抒己见形成一个开放式学堂。 给学生创建一个无压力环境。再者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 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 增强每一位学生的信心。
二、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首先、语文课堂提问要“劳役”结合。课堂提问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但将整个课堂的内容及整篇文章的中心进行串联,提出的问题要有活力,改变课堂气氛,如《社戏》这篇文章中的吃豆,作者对同样的豆,会出现“为什么豆还是原来的豆,但是却不像昨夜那样好吃?”,对学生提出他们的童年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可以激起他们对童年的回忆,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堂提问要有严谨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是合格的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其次、老师要学会聆听和赞美。无论答案对错,都要给以鼓励,以增加学生的信心。以借鉴的形式来提问,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来回用的几个动作,老师可以提问如果是我们班的同学,给父亲买橘子走这一段路程应该怎么走过,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各不相同,老师要给出提示,引导学生的思路,以便更好的理解这些动词的应用。
再次、语文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当堂学习内容,要进行发散思维。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来回用的几个动作穿、跳、攀、缩、爬、抱、探身等,老师要提问关于这些动词的具体解释,从不同角度了解问题,才能领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再如我们学习古诗词时,老师要提问些关于作者生活年代、生活状况、创造背景等内容。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还有同样一个“笑”字在鲁迅笔下的《闰土》、《三味书屋》、《社戏》中所体现主人公的情感进行分析。以达到初中生思想的连贯发展。
最后、通过语文课堂提问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对问题答案的收集,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种,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老师会重点讲解白求恩舍己为人的精神、国际精神、救死扶伤的精神等,我们可以拿这些精神进行讨论,在当今社会那些人具有这样的精神,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人的伟大事迹,从而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除此之外,提问时机要控制得当,老师提问时的语气、表情、语速等都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影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思想要明确,以便学生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所以老师在提问题时言简意赅,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表情、语速、语气来提问,要灵活百变,不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歧义。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首先、学以致用,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对课堂学习是否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要有针对性,因为语文教学比较广泛,老师的提问要分重点、难点,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进度,只是简单的提问,忽略教学目的。有些老师讲的太细致,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只是被动的接受,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角色的转变。在问答式的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的“回答”才是核心内容,因此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同学进行讨论,老师作为引导者给学生指引讨论方向,让讨论不偏离主题。对于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式讨论或分组式讨论,集思广益更好的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要设置符合当前形式的教案,提出的问题要独特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要难易结合分层掌控,以便掌控课堂气氛。
四、总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会随波逐流。语文课堂的提问是打开学生学习思路的钥匙,结合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向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吃透课改精神,明确课改的目标与内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安排年轻的骨干教师担任课改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和走出去的方式听专家讲座,观摩新课程教学示范课。在我们的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悟了“授渔者”和“受渔者”的关系,知道了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点的成长中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是一个个不断变化着的人,是一个个动态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了解学生,将学生的潜能挖掘,然后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满足多种学生的不同的需要。以往我们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教学结果的体现,在今天我们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探究和实践,也就是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我讲你想”的过程。今天我们更注重和学生共同探索对问题的解决思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能够在自觉学习的同时,主动地去感受、领悟生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比如安排学生每周对社会有一项新颖而具有意义的调查;在每节语文课前利用2分钟的时间听一位学生说生活时尚、新人新事、生活片断、人生理想等;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读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放在课堂上来公开讨论,等等,都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改变教法,指导学法
课堂是推行课改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决定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为了寻求有效的教法、学法,就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按照“备—说—上—评”四大环节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备”即学科备课组组长首先安排好执教教师,并常规地要求教师按备课组的要求提前一天按照自己的方法备好课,“说”即参加说课组的教师对该堂课教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这堂说课作出相应的评价,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然后采用通过讨论决定的最优方案。“上”即执教教师根据同事的综合意见确定的最优方案上课;“评”即随堂听课的教师对该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评议。教师们通过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进步。教研处还要根据学科特点每期有意识地安排研究课,以研讨不同类型课的教法与学法,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总结了这样一些方法:
1、营造民主和谐、快乐积极的课堂氛围。
学习语文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这种活动要求学生思想解放和富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提供环境来保护和支持。
比如:上课时教师尽量做到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态度亲切,站在比学生高的高度,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充分肯定学生发言,即使学生认识上有错误,教师也只能疏导,诚恳地将他们引到正确的方面来,不宜采用简单、生硬的方式压制。真正做到由传统的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法中来。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质疑、辩论,让学生命题、评卷、互批作业、作文,甚至学生当教师,去尝试课堂教学等。
2、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有的教师在上《如何调整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课时,补充了部分“名人”的介绍,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对名人的崇敬,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爱国情操的意识。有的教师上李清照的《渔家傲》时,用历史上豪放派诗人李白、苏轼的诗、词与之比较,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积累,还学到了鉴赏诗词的方法。
三、重视活动,促进能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运用,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新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活动,只要我们有条件开展的,我们都要认真组织。如我们开展的“招聘模拟会”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了解了不同职业的特点,认识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如,我们开展的“古诗词积累比赛”活动,让学生见识了古代文化的灿烂,促进了积累,丰富了知识。再如,我们开展的“辩论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明辨了是非。还有“课本剧编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的才华得到了展示;“漫游音乐世界”活动,学生通过介绍音乐、评论音乐、感受音乐、想象音乐情景等环节,培养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认识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共性;“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促使了学生多读课外书,培养了他们文学鉴赏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是向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稳扎稳打;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胆创新。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是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课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无定法”,是指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相信:语文教学改革世界虽是一个复杂难题,但只要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不懈地探索,就会不断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找到适合学生的学法,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不断地获得成功,教学质量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教学目标就会不断地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冬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0)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初中语文课堂 新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重大改革,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文化已向我们走来,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课堂教学空前的开放,充满活力。
其特点是: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和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倡导。在网络环境下,动态的海量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课堂教学超越了语文学科本身,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现就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项变化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理念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行网络化教学,教师的观念应是超前的。教师应冲出“以自身为圆心”、“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束缚,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创造性地适应学生的学,树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体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探索的内在需求。
二、教学目标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个性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又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的教学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把教学目标简单化为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教师传授知识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网络教学的目标大大突破了这个局限,呈现一种动态的、人性化的、交互性的特点,教学目标所关注的是学生自我需要,自我发展,极富个性化。如在《木兰诗》教学中,一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梨园飘香”(京剧《木兰从军》)、“豫风激扬”(豫剧《木兰从军》)、“银海泛波”(动画片《花木兰》)等有关“木兰”的网上信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初步接触人物,形成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认识――有的学生说木兰勇敢,有的说聪明,还有的说她傻。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便得到了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由点转向面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书本这个“点”为唯一的教学蓝本,信息量极其微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从书本这个“点”出发,以超文本方式链接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首页上有“东坡生平”、“东坡作品”、“作品导读”、“自动欣赏”、“古诗新唱”、“中秋聊吧”、“词牌新作”、“自制贺卡”、“BBC讨论”、“音画诵”等板块,其中“东坡作品”链接了几十篇文章,“音画诵”链接了《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等十几首与月有关的风格各异的乐曲。这样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板块研读,或选择有关乐曲配乐诵读,使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认真的现象消失了,教学效果显著。
四、教学过程由计划性转向变化性
传统语文教学是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过程一切尽在计划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动态变化的,网络课堂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加以调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真正调动起来,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教师事先拟就的计划就会被打乱,教学速度或快或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若教师再不去更新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寻求的信息量就会超过教师。网络化教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网络资源,而且要研究学生。网络化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网络化教学的变化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学生的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堂不再是问题的终结地,而是问题的发源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把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五、教学活动由单向传递转向多向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受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交往主要采用师生问答、固定的小组讨论等单向传递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支配着学生的一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民主型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没有教学的民主就没有学生的创造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借助于聊天室、BBS、E-mail等网络交往方式,可以打破空间位置上的小组关系,使得学生可以与自己观点相同或不同的同学自由组建合作探究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
如在教学朱自清《春》时,我把设置好的四个网络聊天室,分别划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四个讨论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一段进入相应的讨论区进行讨论,或选择不同的讨论区了解别人的讨论情况,自己则随机参与并加以组织指导、监控。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大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信息共享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帮助他人或寻求帮助,在网上写作业,提交作业等,课堂始终保持着一种活跃的探讨气氛。这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参与竞争的意识。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语文课堂显得极具开放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网络,教师打破了书本的局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创新。
四、思考
网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我们不能把网络视为解决教学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网络的运用还需作理性的思考。
1.网络是否可以替代教师
在网络环境下,人机对话的时间要多于师生语言交流的时间,于是一些激进的理论家认为“学校教育将会消失,教师的地位不复存在,互联网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师。”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
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与态度。因此,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它更多地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这些往往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欲,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楚,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等,非网络所能一一演绎。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哪里比得上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
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网络仍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教师的作用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
2.网络是否可以替代课本
网络的信息量远远高于课本,有人提出,上语文课完全可以抛开课本了。其实不然,现有的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尽管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这些课文毕竟是经过了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为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者所认可。其中许多篇目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的代表与典范,可以让学习者读一而知十,触类旁通,融贯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