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到2002年跌至651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几乎减少了50%。进入2003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势头有所缓解,虽然全年跨国直接投资水平仍处于低位,但资本流动在亚太等局部地区重新趋于活跃。从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大幅度增加,流出略有减少,欧元区和日本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均大幅减少。由于国际投资流向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度较高,估计2004年流入美国的资本仍将增加,日本、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有所增强。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1)外汇市场。近两年,外汇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美元强势货币地位大为削弱;欧元稳步升值,受到汇市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日元对美元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日本央行的再三干预下仍顽强挺升,成为汇市次强货币。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2003年发展得如火如茶并延续到2004年初。但从2004年情况分析,美元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美元当前汇价已比较充分地释放了下跌的风险。而且,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不断稳固,美元汇价已初步止跌,下一步回稳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和日元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下跌,国际汇市整体上可能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股票市场。全球股市在2003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全球股市的涨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约2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0%,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约30%,日经指数上涨近20%,香港恒生指数上涨约30%。这样大的涨幅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很难再重现相同的涨幅。但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4年的国际股市还是谨慎乐观的。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增长很快,增幅分别达到34.5%、41.7%、23.4%、29%和31.9%。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外对我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危机爆发前,2003―2007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连续5年的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在6%以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创。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0.6%,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整体经济下降3.2%。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影响较小,保持了3.4%的增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达到了9.1%的增速。结果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别是在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受到重挫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需求全面萎缩,国际贸易急剧下降,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7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的15.78万亿美元降至12.15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尽管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发生逆转,但其进展的速度将受到较大的制约。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恢复将取决于主要经济大国及区域经济的恢复能力及活力。
(三)全球经济再平衡充满矛盾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之中。这场危机带来的深刻创伤,将影响未来数年的全球供给与需求。而要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增长,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结构重塑的方式、国际储备货币的未来等问题,都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反思各自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在认识上各主要经济体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将充满矛盾,发达经济体如何逐步改变高负债下的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而新兴经济体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这种调整的方向在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的操作上是有难度的,目前的关键是各国要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通过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给各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确保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贸易保护主义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东西方在全球经济平衡和理论方面的分歧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向中国施压,企图使中国按照西方的理念,推动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尽管在G20峰会上,各国首脑一致认为应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却有所抬头,美国率先提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使贸易保护主义呈进一步蔓延趋势。美国、欧盟、印度和加拿大日前分别对华进口部分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措施。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现集聚上升的趋势。仅2009年中国遭受的“两反两保”案例就达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金额增长约1倍。
(五)经济发展理念面临新的选择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严峻的、破坏性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全力刺激经济,促进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全力支持金融机构,提升市场信心。截止目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同步的全球刺激经济政策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经济处于复杂的回升过程。但在产业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本作用方面,在市场功能和凯恩斯主义作用方面形成了新的矛盾。如何加强产业竞争力,或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以解决失业问题;如何择机放弃政府的刺激手段使经济回归到以内生增长功能为主导的正常运行。对此,缺乏新的经济理论的支撑,经济发展理念面临新的选择。
二、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矛盾
(一)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但过早退出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进程夭折,而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通胀风险,因此审慎把握和选择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是各国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为抑制通胀预期,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已先后加息。但主要经济体仍继续保持低利率水平。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复苏,各国需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退出战略”,同时,要继续加强相互的政策协调。
(二)债务危机与财政负担风险凸显
全球经济虽在复苏,但债务市场的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持续上升。以希腊为重点的欧洲一些国家债务危机正在拖累欧洲经济的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风险核心。经过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多个国家的债务已逼近甚至超越了警戒线,或被严重的公共债务问题所困扰。为此,审慎控制债务风险至关重要,尽管欧债危机还不至于使世界经济陷入“二次探底”,但发达国家的债务风险可能会冲击正在恢复的经济复苏局面,至少会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各国政府需要设计可靠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以遏制债务负担加剧,防止信贷危机步入新阶段。
(三)失业和通胀风险并存
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2009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8.8%。今年上半年,美国失业率持续保持在9.5%左右;欧元区失业率已接近为10%;日本的失业率上升至5%。IMF预计,尽管许多发达国家2010年的就业增长将转为正值,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至少持续至2011年,2011年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将维持在9%左右。一旦各国政府刺激措施退出,私人需求能否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至关重要。因此,创造就业机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关键性的政策挑战。
(四)国际协调机制作用受到局限
在过去10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协调机制日显乏力,特别是WTO新一轮谈判的艰难进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功能的日益减弱,充分暴露了国际化过程中协调性滞后的矛盾,所以解决和加强国际协调机制是当务之急,是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但在加强和发挥国际协调机制方面仍存在着众多的矛盾:WTO新一轮谈判的进程艰难,国际货币和世行的改革充满矛盾,G20会议的作用仍有待于加强。
(五)大国博弈日益上升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份额和各自作用的变化,矛盾正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的矛盾以及“金砖四国”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复杂。在世界经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凸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交织在一起,传统思维和合作发展模式相互碰撞。如何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使本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是当前各国之间的一场博弈。
三、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的挑战
我国外贸自2000年以来在各种有利条件的支撑下,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达26%。这种增长主要受三种因素的支撑:一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使国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经济成分十分活跃,国企、外资、民营均处于高增长发展阶段,形成强大的出口阵容。三是规模效益递增掩盖了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通常情况下,产能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边际效益的递减,但我国的情况是,在发展经济热情的驱动下,在各种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强有力的低成本优势,从而维持了一个较长的增长阶段。而目前这三种因素的推动作用正在递减,国际市场相对萎缩,三大出口生力军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低成本扩张优势正面临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中长期因素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成功地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对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内实行市场化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而进出口贸易又是体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及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目前,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各国都把促进出口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甚至有的国家还把出口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把出口发展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而我国国内却有不少观点认为,我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不仅带来对外部的贸易摩擦,同时还造成资源浪费且破坏环境,结论是应适当限制出口,鼓励扩大进口。在当前出口刚摆脱危机的阴影并出现恢复增长之际,有不少人甚至提出要减少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应该承认,我国的外贸发展的确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但改进和提升是为了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当前的首要问题不是出口多了,而是如何尽快提高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效益。
(二)制造业竞争优势变化因素
随着劳动者对尊严和幸福指数的追求日益上升,劳动力工资上升已成大势所趋,近来部分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说明了这一趋势。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虽然是结构性的矛盾,但它预示着劳动力成本面临上升压力。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土地紧缺,地价上升,环境治理投入增加,资源成本价格高涨,煤水电气价格面临上调压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将会日益加重。外贸低成本竞争的方式已难以持续。
(三)贸易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外贸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发展快,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大,出口比例偏高,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结构不甚合理。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产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展滞后。目前的状况是,外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出口为主,国有企业以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轻纺和日用品出口为主。出口规模虽庞大,但出口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困扰外贸企业的主要矛盾。
(四)贸易理论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即不断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庞大的产能压力形成严重的低价竞销,自相竞争的局面。与此同时也损失了出口效益,影响了产业升级,这种现象恰恰是贸易理论所描述的“制造业出口陷阱”。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出口被动局面,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的努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和研发,提高营销网络的经营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加大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以达到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尽快摆脱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应借鉴竞争优势理论或战略贸易理论,通过制定配套的实施政策加以推动。
(五)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衔接不够
出口产品结构的状况是一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出口结构的变化受制于国内的产业结构。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长期脱节现象,其结果导致出口结构严重偏离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从而制约了出口结构的升级。如在我国的产业振兴计划中,很少把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扶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以不同的形式对国内重要产业采取保护和支持的策略,通过支持和保护国内的战略产业发展以实现维系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一国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竞争力。未来,我国在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如何加快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这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政府转变观念,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而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及战略定位也十分重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要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对形势的研判,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当前国际经贸形势充满矛盾和变数,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仍处于困难的抉择之中,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调控的动向亦将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竞争策略,包括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变化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尤其是大型企业更要把握好外部环境,否则将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
(二)坚持国际化的经营方向,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坚持国际化的经营方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事关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竞争力都是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无法形成强势企业。企业应高度重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理念。金融危机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一是西方有些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问题。二是跨国公司无暇顾及一些市场的重新布局。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形成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以货物出口为基础,加强向销售网络和物流方面的延伸,寻求海外投资机遇。资源型、加工组装型以及合作研发和共建营销网络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在扩张中,经常追求做大做强,甚至形成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坚强基础,将难以支持企业维持行业老大的地位。从企业发展的经验看,不外乎三种模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包括跨业经营;突出主业,全产业链覆盖;保持在某项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从最新的发展动态看,后两种形式发展成功的案例更多。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做出选择,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加强产业链的覆盖和延伸发展。
(四)提高经营能力,加强风险防范
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仍存在较大差异,管理型人才较多,经营型人才较少,创新人才更少,特别是国际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短缺。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加快经营队伍建的培养和投入是十分必要的。金融危机后,西方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的困难。这对我加强对外投资形成了有利的拓展机遇,特别是在资源、能源市场,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这些恰恰是我们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较多的投资风险。企业应注意把握风险,如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方面、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及汇率风险等。
(五)提高对外交往能力,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关键词:公路经营管理 经济适应性 具体措施
从一定层次上讲,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带动了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形势下,公路运输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增长的产物。积极完善公路运输网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社会生产力的有效保障。本文将针对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公路经济管理中的主要经营模式
(一)以事业方式为主的公路经营模式
对于以公路事业为主模式来说,在整体上符合金融环境,通过利用政府信用,能够降低一定的融资成本,进而用足够的资金建设公路。将非盈利事业机构作为公路经济管理主体,这样的方式与地区经济以及人们在实际中的认知水平相符合。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在实际管理中管理主体多元化现象的发生,能够使行业管理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讲将交通厅作为融资主体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整体上不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在实际中实行的统贷统还对社会资金的利用造成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事业方式统筹公路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政事不分等相应的问题,进而在真正意义上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从分散到集中的企业化管理
在吉林省实际公路建设中,从整体上来讲,各路桥总公司主要负责公路建设管理以及一些融资管理事宜,同时在经营以及资产中也有有效的管理,@样的模式承担着建设监管以及路政管理等相应的职能。这种模式与事业型公路管理机构进行相关企业改制具有较多相同之处,这样能够使行业管理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真正意义上确保管理中的统一性,进而降低实际管理中的成本的降低。
二、公路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复杂
在公路建设管路中的集资渠道较为复杂,进而导致公路管理模式中以及管理机构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些有限责任制以及股份制管理模式中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公路建设施工工程在政府以及企业的管理下,进而导致在设置机构中重复设置现象的发生。一些部门中存在着职能不清以及交通运营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双方出现纠纷以及互相推脱的现象发生。
(二)交通安全管理以及路政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对接
在公路实际管理中应该做到推移统一以及高效等相关性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公路实际需求。公路建设中包含较多的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以及养护和交通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实体,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在一些省、市中的法律、法规等交通管理模式上出现分割问题的出现。
三、公路经济管理中的措施
(一)在立法方面实施有效的措施
在实际公路管理工作中,公路管理的有序性与公路健康发展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总体上讲,我国公路建设与发达国家公路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公路建设管理工作上较为落后,在公路投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的形式进而导致公路运行中的社会效益不能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针对这样的现象,应该做好相关立法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公路建设以及管理中的质量。
(二)在执法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
在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中公路执法是重要的环节,我国实际公路执法中存在着执法效率较低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在一定层次上影响了公路的良好发展。因此,应该针对公路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主要针对行政执法管理体制进行有效的整改。同时针对在交通部门中的相关职责进行分工,进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交通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出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促进公路建设良好发展。
(三)在经济以及行政中做好相应的工作
在基础设施中公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仅仅依靠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建设的。公路建设投资上力度较大,实际施工工期较长,同时投资回收较慢。除此之外,对于公路建设来说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以及非营利性等特点,所以一些企业在没有较多利润情况下,没有较多的设计。针对这样现象的发生,应该采取政府干预的措施,将这种公共产品中的责任承担起来,这样才能做好公路管理工作,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较为便捷的服务。在整体上允许一些企业对公路经营进行垄断,对公路经营进行治理,这样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在公路运营中的发展规律,而且还使政府中的宏观目标得到了体现,进而确保公路经营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
关键词:节油技术 驾驶技巧 油耗
事实上,驾驶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其责任心会直接影响到汽车运行时油的消耗量。依照测定的结论,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驾驶技一般的驾驶员而言,驾驶技术十分熟练的驾驶员平均能节省燃油8%至10%。所以说驾驶员能不能结合汽车的实际运行状况选用与其相对应的驾驶操作,机、人协调恰当,使汽车处于最好的运行状态是驾驶节油的重要一环。
伴着最近几年以来国际上燃油价格的飙升,我国的成品油的油价也在持续上涨,自然而然地也增加了汽车使用的成本。在原来低油价时期,人们并没有将太多心思花费在研究汽油节省上。但是如今,怎样在确保汽车正常行驶的条件下节约汽油则变成了一个环保而又经济的一大课题。
一、影响汽车油耗的要素
会对汽车经济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因素主要涵盖了以下四大点,即:
1、车身的风阻系数
作为以后汽车设计的一大发展趋势,汽车车身质量(车身轻量化)研究的意义非凡。桑塔纳是我国最先大范围地产生的一款轿车,在以前这款有棱角的车厢、方正的车头、方型的车尾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然而,若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话,由于这款车的车身是方形的,会使汽车在行进时所受的阻力大幅度增大,且其超过了汽车克服掉的地面摩擦力,故其设计与空气动力学一点都不相符。尽管当前汽车车身轻量化研究还没有到达大规模应用阶段,但是其发展的速度比较惊人。
2、驾驶者的驾驶习惯
如今,因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故汽车制造商在动力总成上的探索突破了以油为能源的范围。举个例子,燃料电池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等有关技术几乎快达到商用水平。同时,酒精汽车、天然气汽车也逐渐增多。
除此之外,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水平与责任心也会直接影响到汽车运行时油的消耗量。依照测定的结论,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驾驶技一般的驾驶员而言,驾驶技术十分熟练的驾驶员平均能节省燃油8%至10%。为此,只要驾驶员能结合汽车的实际运行状况选用与其相对应的驾驶操作,促使机、人协调恰当,让汽车处于最好的运行状态,那么就极有可能达到驾驶节油的目的。
3、车身的质量
汽车车身轻量化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分析,特别是车体有限元方面。汽车车身轻量化研究也可称为汽车车身质量研究,然而,现在我国汽车车身轻量化研究尚未处于大范围应用时期,但是其发展水平让人不禁为之一惊。
人人都知道,相较于亚洲人,欧美人更为高大,这无疑会使欧美人偏爱大体积的车辆。但是体积大的车辆在建造时要求有更多的钢材,这势必会使车身的重量增加,进而加大耗油量。而日本车则恰恰相反,其国情就决定了车身的重量轻于其他国家。日本是一个资源很少的国家,其原油大部分都是依靠进口而得来的,其要求日本一定要合理运用汽油,这也是日本之所以会具备先进的汽车节油技术的重要原因。为此,日本车的油耗量比较少,这使大量重视节油的家庭在购买车时会优先考虑日本车。
4、发动机技术
汽车行驶会受到发动机的质量的严重影响,为此,发动机对汽车而言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汽车发动机生产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与国外成熟了的发动机生产商相比,我国汽车发动机生产商存在很大的差距,可是技术是无法用钱购买到的。为此,自身技术的提升变得十分关键。从汽车发动机技术产生的时候,直至发展至一个十分成熟的时期,特别是日本汽车公司在这一点上一直领先,其集中体现在发动机的经济性的研究上。然而,因压缩比问题使得汽油机的燃烧效率不及柴油机,而柴油机因深受节能上的压力,促使其在乘用车上的运用也将会变成未来节油技术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节油的计策
1、空气动力学的运用
由于汽车驾驶速度地持续提升,人类也逐步对汽车的风阻系数方面的研究有了重视,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好比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汽车行业,推动该行业的发展进程。伴着CAD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全方位地运用,设计人员能够很方便地在电脑里针对汽车实施三维设计,促使其外形与最新的空气动力学相符。而最新型的汽车均具备流线型的车身,使得汽车在高速行进的时候,汽车的空气阻力实现最小化,进而提升汽车的车速,节省油量,减少车厢当中的噪音。
2、新材料的运用
当前,汽车的铸造不仅仅要运用钢材在高强度的承重部位,还需要在大多数部位选用轻型工程塑料来取代钢材,如此才能够让车身重量得以大幅度减轻。就拿保时捷来说,其已着手拓展运用一体成型铝制车身了,这比钢制车身的重量轻了一倍以上,但是强度值依旧不变,从而促使保时捷的制动速度加快,并节省油耗。
3、新的发动机技术
到目前为止,汽车发动机技术已进入到一个十分成熟的阶段。最新V型发动机若能与涡轮配合增压,就可明显加大动力能。与此同时,发动机还能在最经济的状况下以及在车载电脑的控制之下实现平稳运作。如今,日本的汽车公司在发动机技术上依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对于发动机的经济性方面的研究,在同等输出动力与油耗的条件下,日本汽车发动机有着更为显著的优越性。
4、正确的驾驶习惯
尽管汽车生产厂商有着十分先进的技术,且在车辆节油上付出过极大的贡献。但是就驾驶者来说,驾驶习惯的好坏也会给节油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减少车窗开启
众所周知,一旦车速超过85km/h,那么开窗后的风阻消耗要多于空调系统所耗费掉的燃油,且会促使燃油经济指数降低10个百分点。因此,由于想节油选用关闭汽车空调而打开车窗通风等手段缺乏可行性。
(2)合理运用空调
对于汽车而言,空调非常耗油。为此,在夏季应合理运用空调,避免长时间开空调,否则不仅会促使油耗大增还会损害车辆的机件。同时,还要定期检查空调的制冷液与散热片。倘若长期不清理它们,既会延长空调启动时间,又会导致散热效率下降。
(3)合理估计行车速度
依照路面状况合理驾驶,降低紧急转弯、紧急减速加速,尽可能继续匀速前进,将发动机转速控制在最佳范畴当中。通常在室内,车速应维持在60km/h左右最宜。
(4)正确换挡
通常手动挡汽车的耗油量要低于自动档汽车,为此手动挡车用户应当坚决不高档起步,保持良好状态,适当地进行热身。挑选一个恰当的档位,抓住换挡的最佳时机。
(5)健康驾驶
由于车身在驾车时会发生震动,因此如果长时间驾车,特别是时常在不平的路面进行远距离越野驾车,可能引起驾驶人员手臂麻痹、手掌握力减小、多汗,时间一长甚至还会引起肌肉萎缩、痉挛等不良后果的产生。与此同时,天气炎热时若驾车人员手部易出汗,很容易使驾驶人员在处理紧急状况时手打滑,也许会引发交通事故。为此,在驾车时应当戴上手套。当然,除了手应该注意,脚也要保护好,最好选取一双透气、保暖、穿着舒服、大小适中的鞋子。除此之外,保持正确的架姿、提升驾驶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交通安全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唯有驾驶员熟稔并心系自身和车上他人的生命安全与交通法,并付诸于实践,才能自觉地抵制疲劳汽车的行为,保障行车的安全,有效地减少疲劳驾车。
胆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结晶、析出、聚集、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此外,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胆囊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过高也可能促发胆石形成。在部分患者中,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胆泥生成。所谓胆泥,是由含胆固醇晶体的粘滞的糖蛋白组成。这种胆泥在超声下可以查见,并且可能是胆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所能发现的唯一异常处。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 ml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另外,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1983~1985年对我国26个省市11342例胆石患者调查显示,胆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相关。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普通饮食或蔬菜吃的多得则胆管结石和胆色素结石增高。城市胆管结石:胆道结石约为3~5:1,农村为15:1。职业中职员胆囊结石接近70%,胆管为20%;工人中胆囊结石接近60%,胆管为30%;农民中胆囊结石仅25%,胆管占65%。胆固醇结石73%在胆囊,17%在肝内外胆管;胆色素结石62%在肝内外胆管,27%在胆囊。在美国,约有10%~20%的男子和20%~40%的女子患胆石症,后者每年造成约10000人死亡。因与胆石有关的疾病而每年都有50多万人的胆囊被切除,其费用超过60亿美元。
一 造成胆结石“重女轻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喜静少动 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汗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2.体质肥胖 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直接成果就是身体发福,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岁以上体胖女性,是胆结石最高发人群,此时,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
3.不吃早餐 现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4.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而多产妇女发病率则更高。
5.餐后零食 现在我国很多家庭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边看电视。这种餐后坐着吃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逐高的原因之一。当人呈一种蜷曲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6.肝硬化者 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7.遗传因素 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经常产生。美国西南部的当地美国人患胆固醇胆石症的危险性很大(>80%),这一点似乎包含一种遗传因素。
二 另外胆结石还可能会癌变
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胆管内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可沿着胆管树发生在任何部位,发病高峰年龄在60-65岁,主要表现为黄疸、偶尔伴有疼痛和体重丢失。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华枝睾吸虫、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硬化性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与胆囊炎相似,常常在胆囊切除时偶然发现,90%胆囊癌是腺癌。一年生存率仅14%。
80%~90%胆囊癌伴胆石,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大多与胆结石的相同。美洲土著的一些人群有遗传倾向,他们在较年轻时发生胆结石的频率就很高,胆囊癌在他们当中的发病率为普通人群的5-10倍。胆结石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有关。胆囊癌尤其与大结石(直径>3cm)或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的钙化(瓷胆囊)有关,这些发现因此被许多专家认为是胆囊切除术的指征,即使是无症状的患者也可行胆囊切除术。然而、由于胆囊腺癌在胆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小于l/1000,因此目前对胆囊癌的预防在大多数患有无症状胆石的病人不被看作是胆囊切除的指征。
三 胆石症的检查和诊断
1. 超声检查
2. 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4.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
5.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6. 超声内镜(EUS)
7. 核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
8. 螺旋CT胆管成像
9. 放射性核素扫描
四 胆结石的治疗
(一)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二)胆结石的手术疗法
1.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2.开腹探查胆管取石
3.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
4.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
五 中医中药利胆排石的经验总结
中药排石遵循中医辨证的原理,对不同临床症状的胆结石进行分型,临床上胆结石常合并胆囊炎,并在某种诱因下诱发胆绞痛,具体分型治疗如下:
1.肝郁气滞型
主证:右上腹胀满作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舌质红,舌苔白,脉弦。
治则:疏理肝气,缓急止痛,利胆排石
处方:柴胡 莱菔子 半夏 白芍 枳壳 川芎 香附 陈皮 川楝子 元胡 郁金 栀子 鸡内金 大黄 甘草
2.肝胆湿热型
主证:右上腹部灼热绞痛,急躁易怒,口苦,两目红赤,口苦,尿黄,甚者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发热并见黄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排石溶石
处方:柴胡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车前子 竹叶 大黄 莱菔子 金钱草 鸡内金 茵陈 藿香 佩兰 茯苓 白术 甘草
3.气滞血瘀型
主证:右上腹胀痛或刺痛 局部疼痛剧烈,恶心,呕吐,舌质紫暗,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排石
处方:柴胡 元胡 白芍 青皮 枳壳 莱菔子 川芎 郁金 乌药 地龙 全蝎 丹参 败酱 鸡内金 甘草 胆结石的预防
1.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
2.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