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自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以来,医院在内的各领域都在不断改革中积极适应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目前各医院之间的竞争,已由设备资金上的传统竞争逐渐转向人才的竞争。在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是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具有维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将结合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改革思路以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形势 医院 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创新研究
我国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很晚,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人们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理解还欠缺全面性和准确性,人力资源还没有实现合理有效配置。在新形势下,医院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内部仍然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虽然,现阶段我国很多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也大大加强,但是仍然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广泛发展的高标准要求。
首先,很多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缺乏有竞争活力的、规范化管理的体制。员工录用、工资调整、职称晋升、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反而强调以事为标准和中心,将人只作为了管理对象。这样的管理体制,忽视了员工内在需求的因素,忽视了人的可激励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
其次,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缺乏科学的员工考评体系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很多医院的薪酬管理缺乏完善、缺乏福利和劳保的有效管理、缺乏人力资源危机意识、缺乏员工档案管理的规范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会导致员工的消极工作态度,甚至会引起人力资源的流失。
(二)恶性竞争和人才流动的无序化
首先,随着近些年来,就业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各行业的人才自主择业,这就使得医院在人才竞争上日益激烈。处于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或乡镇地区的医院,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极大的劣势地位。人才的流动,严重的偏向了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从单个流动转向了集体的跳槽趋势,这种恶性竞争就无法满足弱势医院对人才的需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改进和完善激励机制,克服恶性人才竞争。
其次,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投入和长周期,以及人才素质的高要求,这就造成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稀缺性和医院对其大量需求的落差。高标准要求造成高端医学人才流动无序化,行业内的精英人才、专业人才极为紧缺,使得医院的人力成本和投资风险也大大增加,造成了医院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困难,医学人才引进与稳定困难。
另外,卫生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医学业务技术,却往往缺乏现代管理的思想、管理专业背景,难以胜任管理岗位的要求,这种文化素质差距很难适应新时期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的需要。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策略
在人才日益竞争的新形势下,医院必须针对目前的现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创新的策略。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医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突出实力,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实力,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理念。在新形势下,医院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开发,对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传统人事管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技术是由人掌握的,医院品牌的打造,也靠人来实现。所以,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便不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所以,要先树立人才竞争的意识,完善管理机制,引进和培养人才并重,激发全院员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
(二) 注重名医效应、建立人才梯队
重视人才,引进人才是新形势下医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以人才梯队的建设方式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满足不同医院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最大的合理配置效果。
以增城市新塘医院为例,医院充分认识到“医疗机构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重视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医院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大智力投资。同时,注重名医效应,一个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出一支具强战斗力的医疗团队。名医在社会上的影响是一个无形的资产,是无法估计的财富。为了保持人才梯队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建立一个具有激励有激励、公开、公平、科学 的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确保医院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目前增城市新塘医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医疗队伍,在职医护人员520人,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 29名 ,中级职称医务人员106名,这就体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公开竞聘择优入取,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不论是人才的招聘还是晋升上,都应采用公开竞聘、择优入取的管理方式,依据医院的自身发展需求、建设目标有针对性的确定人才招聘的方向及比例数量。同时医院还应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核心人才的加入,从而不断丰富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另外定期的组织员工考核、专业技能评估、职称晋升,择优提升成绩优秀的人员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
在人才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医院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有效创新管理,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施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医院才能始终保持活力,在竞争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何涛,周丽霞.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2).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现状 未来发展方向 影响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知识及知识管理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人力资源管理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其中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就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辅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完成信息管理和完善管理职能的应用系统。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以互联网或企业局域网为平台,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为手段,其功能不仅囊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如员工招聘、员工考勤、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等,而且将人力资源规划、继任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以及绩效管理与核心能力管理等成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推进的重点,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不仅使人力资源工作者从繁杂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促进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反过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又加快了企业信息化的步伐。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技术环境和人员环境。所谓技术环境是指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设备环境,包括网络环境的完善;人员环境是指操作、使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员队伍。设备环境的构建有赖于企业原有信息基础建设的情况,如果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对完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将推动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这时企业的工作重点是信息化整体的构建,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与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衔接,使企业的信息系统更加完备。当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的时候,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重新对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进行布局,通过实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带动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事实上,国内真正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懂人力资源的专业者大多非技术出身,专业的信息科技研发人员不懂人力资源。一方面,人力资源专业出身的不善于使用信息科技来提高行政效率,只知道依照原来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照搬到计算机上进行作业。另一方面,专业的信息科技研发人员不知道人力资源的人员到底需要什么,更不知道两者之间应该如何串联。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时,由于两者之间的专业领域南辕北辙,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第一,不是所有的员工和管理者都会欢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为HRIS),接受这种变革。原因之一在于普通员工和管理者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在他们看来,人力资源部是在推卸责任。另一个原因是普通员工也许会被要求接受技术培训,这让普通员工感觉到更为沉重的压力。
第二,员工和管理者很少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联系,尽管看上去他们之间交流很方便。事实上,由于业务的外包,可能会由电话中心的代表来回答员工的问题,而这些代表甚至不是公司的雇员;员工的信息甚至可能是从语音机上获得的,而回答的声音则是电脑生成的。沟通似乎方便了,但交流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第三,人力资源部门会比以前更小,同时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可能正在实施并运用新技术,因为传统的交易处理任务是自动的或外包的。比如,组织将不再需要客户的分数来记录信息以及填写进程表。根据2000年人力资源自我服务的调查研究,有自我服务系统的公司每151个员工需要一个人力资源代表,而没有这个系统的公司每个人力资源代表只能服务99个员工。
第四,许多公司外包一定的人力资源功能,目的是减少人力资源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技术,并要求更好的服务。根据Gartner组织的报告,人力资源的外包市场也许会增加近3倍,从2001年的260亿美元涨到2005年的760亿美元。这意味着很多目前在企业内部就可以完成的人力资源工作将会由专门的组织来完成。但是,相应的风险,尤其是推动内部特点的风险,依然是存在的,而且是明显的,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企业丧失关键的人力资源竞争能力。
第五,基于网络的HRIS可能使员工染上“信息瘾”,甚至员工会滥用网络。比如,他们花几小时的时间查网页,发邮件或上网,而员工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相应的增值工作。
第六,尽管系统供应商会提供高安全性,但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同样应该关注安全问题,因为越来越多的员工利用网络搜寻人力资源信息。组织必须制定适当的安全程序来保护个人数据。例如,不被黑客或外界的人攻击,即便是以前的雇员也应该被有效地保护。
关于HRIS的技术革命带着潜在的危险,基于网络的HRIS的现状也不是完全乐观的,这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也是一种挑战,人力资源从业者尤其是这些专业人士在企业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外的研究资料及相关报道一致指出,人力资源的电子化(E化)将是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简单地定义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就是指通过系统化的程序收集、存储和分析企业与员工的信息。可以说,HRIS改变了员工、管理者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和认知。近年来,IT革命不断推动HRIS的变革,极大程度改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职能,并对人力资源职能加以重组。如今,HRIS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即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运用基于网络的HRIS更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基于网络的HRIS能降低管理成本,节省管理时间;另一方面,HRIS能帮助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系统支持下做出更好的决策。
(一)企业成本的节约主要表现在管理成本的降低和体力工作的减少上
例如,包装、打印、分发人力资源文件的办公消耗降低,因为信息的传递现在已经电子化。再例如,过去人力资源任务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分配与部署,从管理层到员工层,牵涉人员复杂;而如今,相关员工的数量明显减少。根据Forrester的研究,每位普通员工每年大约需要处理的基本事务约15项,如工资查询或改变联系方式等。据Morgan在2000年的统计,员工的每次业务或事务的处理大约平均花费$35,这就意味着仅为普通员工基本服务的一个500人的企业就将耗费$263,000。但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中的自我服务体系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状,该体系允许员工自行更新个人相关记录、查询相关信息等。同时,调查还表明,每一次员工自己处理类似业务要比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来完成至少节约$14。根据另一份2002年的统计调查,80%的被调查者认为员工自我服务体系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仅如此,配置该系统的成本回收期也不会太长,甚至有学者认为只需1~3年的时间。运用基于网络的HRIS正在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从长远来看,这一趋势日益明显。
(二)在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中,运用HRIS可以加速交易进程
一个具体例子就是例行会计事务的处理,如果采用人工方式,平均需要32分钟,这包括“最初的联系、归类、手动完成报表、通知卖方、邮寄确认声明”等事项。而在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系统中,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时间被最小化了,他们也许只会涉及到数据追踪,如例行监测或备案文件等。研究表明,以前60%~80%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行政任务或个体事务的处理上。现在,应用了自我服务体系,对雇员的信息管理变得更简单。因此,在HRIS中,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不仅不需要花大量时间来回答例行的问题或为管理者准备报告,而且信息传递进程加快了,相应的时间也自然节省了。
科技进步与发展正在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同时也转变着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管理者与普通员工都在接受着HRIS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已经从事务性的、执行性的角色开始逐步转变成为战略性的合伙人,他们已经从基本职能中脱离出来,正在成为企业的决策者。而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也开始学会逐步利用HRIS快速收集信息、做出决策并互相沟通。简言之,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在企业中的角色均在某种程度上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要求各自做好充分准备,在未来扮演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角色。
参考文献:
[1]颜士梅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后与之相关的领域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信息资源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信息资源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也有很大建树,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我们目前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资源的规模化、多样化,要求高校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突破传统模式,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实现教育教学最大优化。本文通过对高校信息管理的发展史和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现阶段资源信息现状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让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更有效。
关键词: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高校教育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缩写IRM,是高校教学管理顺应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是作为一种应用理论来适应当下信息化规模化的技术应用,同时,也是应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管理的一种新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狭义地讲,就是单纯的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广义地说,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信息内容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载体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所有资源的管理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发展初期,在管理内容上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通过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的信息技术化工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已经做出了转型决策,逐步从单纯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向管理层面迈进,国家政府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提倡资源信息的整合化、管理化。高校的教育,为社会各界培养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在高校被创造和利用,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国家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源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管理方向来说,是高校运用现代的企业模式和方法,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管理等相结合,统筹把握,协调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在信息管理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出版了大量著作,例如《信息管理学》(符福恒,1995年)、《信息管理概论》(王万宗,1996年)、《信息管理基础》(岳剑波,1999年)等,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信息、信息整合、信息资源分析、信息社会化转变等多个方向。这些著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各界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非常重视,近十年来,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呈上升趋势,并且从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上看,越来越缜密,越来越深入。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各高校的信息资源,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文献型和文档型。文献型主要以学校图书馆为主,文档型以档案馆为主。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不单单是对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管理,它同时也要结合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多方面,也要从教学信息作出研究。具体来说,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分以下几类:(1)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方向的管理,主要是整合图书资源,对图书资源进行整体分类排序,建立整体文献资源和部分文献资源的结构,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将图书进行网络、电子资源的整合分析,建立虚拟图书馆。(2)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机构,对教学信息、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系统的计入,方便以后查阅。(3)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高校传统管理信息的管理,设立专业部门,其中包括财务信息管理、教务教学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等。这些部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信息产生出来,管理部门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管理信息资源,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互联互通,共同做好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的输送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使高校信息达到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的素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及信息资源的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一)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做大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资源浪费。
(二)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从人才基地的基础上拓宽高校信息技术的利用范围,更大限度地加快信息技术化进程,推进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三)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高校知识的输送,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三、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学术上已有很高建树,但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在现实的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我们注意以下问题。
(一)信息资源开发认识不够
在高校管理中,高校的信息资源开发是很重要的,但是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单纯地把信息资源开发理解为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忽视网络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作用,对资源开发认识不够,理解不全面、不彻底。
(二)对高校信息管理建设的投入不够
1.师资力量投入不够。由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仍然属于一个理论范畴,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个管理问题。因此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就不会有很大的比例,造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专业素质不精练。
2.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因为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的发展硬件的投入,例如计算机的投入不能及时更新和增加,不能从效率上有效解决。
3.软件设施投入匮乏。忽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软件投入,例如业务管理平台、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力度不够,对高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够完善等等。
4.信息资源管理滞后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是高校在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但从高校教学业务来说,信息资源的管理属于新型辅助教学业务,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静态组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信息管理的忽视,往往大部分学校更重视文献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制约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的构建。
5.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合理的规划。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一方面来说,就是对高校范围内所有跟教学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的过程,每个环节不容忽视,都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利用高校教学其他管理模式的构建,结合自身弊端,合理地进行规划分析,做到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分析和构建。
(三)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前期比较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信息内容。例如在很多地区,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都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校园信息的中,单纯地只限于通知、奖励等,信息内容狭窄,信息量少、不全面。在这些信息资源中,很难找到可以对教师、学生有用信息。
四、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
(一)提高高校管理层对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的管理层,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多,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在高校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加强管理层对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从中国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中出发,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强领导干部在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给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管理方向。
(二)优化整合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在我国高校的管理上,已经有很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结构的约束,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模式单一陈旧,没有系统的管理约束,造成管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衔接不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很难做到高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高校资源信息库,配有专人负责,精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工作岗位职责等,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加强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在管理领域属于新的范畴,很多高校对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致使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一个大大的盲区。各个学校经常会把一些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安排上岗,造成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阻碍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进程,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适当组织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友好院校的经验交流,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新鲜血液,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接轨。
(四)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上软件硬件的投入比
在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认识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在教学财务预算上,增加信息资源管理预算,在硬件上,及时更新管理设备,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软件的投入上,多研究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技术,从而可以使资源管理更加有效。
(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高校传统管理,建立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校信息资源的数量巨大,内容广泛,要求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投入,要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水平,结合高校日常管理,建议一套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给高校在管理上提供技术帮助,运用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加准确地把握管理方向和管理模式,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范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信息管理的管理工作,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推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健,杜建华.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06).
[2]王情香.对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思考[J].经营管理,2012(04).
[3]何艳鸽,张媛,王凤芝.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03).
一、 统计说明
本文以cnki中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为统计源,以篇名和关键词分别作为检索入口,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检索式,以精确检索的方式,共检索到文献152篇,去除不符主题和重复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119篇,并根据结果从论文年代分布、论文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和作者分布等方面结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 的数量及年代分析
论文的发表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而某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展速度。表1是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年代分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计
论文数
3
1
8
9
8
13
10
18
16
20
13
119
比例%
2.52
0.84
6.72
7.56
6.72
10.92
8.40
15.13
13.45
16.81
10.93
1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最早是1998年,20世纪以前的数量很少,仅占总数的3.36%。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经历了到由关注、到认识了解、再到探讨、实践、及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2008年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比前几年略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2、 论文的发表期刊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不仅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为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有利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的发展。
本文所统计的1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2种期刊上,总体比较分散,但是论文的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7.14%,说明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的主要来源。表3列出了最多的前20种期刊,共发表了论文69篇,占论文总数的57.98%,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情报源。根据布德拉福定律,核心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 /3,可以将前8种期刊认为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表2 期刊类别分布情况
期刊类别
期刊种数/种
论文数/篇
论文所占比例%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
27
68
57.14
学报
15
16
13.45
其他
30
35
29.41
总计
73
119
100
表3 期刊分布
期刊名称
数/篇
所占比例%
情报科学
8
6.72
图书情报工作
6
5.04
图书馆学研究
5
4.20
现代情报
5
4.20
中国图书馆学报
5
4.20
情报杂志
4
3.36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
3.36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3
2.52
图书馆论坛
3
2.5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3
2.52
高校图书馆工作
2
1.68
图书馆杂志
2
1.68
情报学报
2
1.6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1.68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
1.68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
1.68
科技资讯
2
1.68
电脑知识与技术
2
1.68
甘肃科技纵横
2
1.68
中国科技信息
2
1.68
3、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在统计的119篇文献中,被引的论文共有篇7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十篇文献如下:
表4 论文被引情况分布
论文题目
著者
刊名
年份
被引次数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一)——从技术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1-15
12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研究
吴慰慈,张久珍
情报科学
2001-1-25
69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三)——从人文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5-15
33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二)——从经济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3-15
32
基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黄明杰,张萍
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8
27
试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李莹
情报科学
2000-4-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3)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
邱均平,陈敬全
图书馆建设
2003-5-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
靖继鹏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5-15
26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王海波,汤珊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5-25
25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初探
皮介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3-25
2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以上十几位作者撰写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被引次数都很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大,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重量级的论文,尤其是武汉大学的马费成等人写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文被引频率最高,无人能及。
4、 论文作者分析
(1) 作者合著情况分析
研究论文的合著现象, 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点以及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组织合作研究。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 合著率则为刊物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见表5。
由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论文主要以个人独著为主,共82篇,占所有论文的68.91%,但从整体上看,每年的独著论文数时高时低,在2005年达到高峰,总体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状态。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每年的论文合著率也很不稳定。这充分说明,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 合作研究将会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表5 论文作者合著情况
形式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合计
比例%
独著论文数/篇
1
7
6
4
9
10
17
11
8
9
82
68.91
2人合著论文数/篇
3
1
1
3
3
1
3
9
3
27
22.69
3人以上合著论文数
2
1
1
2
3
1
10
8.4
合著度
2
1
1.13
1.56
1.63
1.46
1
1.06
1.44
1.75
1.38
—
—
合著率%
100
12.5
33.33
50.00
30.77
5.56
31.25
60.00
30.77
—
—
(2) 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分析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图书情报学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力量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数据。在统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关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遍及了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表6表明发文最多的前10个省市分别为湖北、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广东、山东、辽宁、浙江、河南和甘肃。这10个省市共计发文87篇,占论文总数的73.11%。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水平最高、最普及的地区。其中,尤其是湖北省,数最多,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地区,此外,湖北省的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武汉地区发表的,特别是武汉大学,说明在研究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面湖北武汉地区有很强的一批专家和学者,对该领域有着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其他地区也应该积极努力,投入力量,紧跟上全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脚步,使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表6 论文作者地区分布
地区
数/篇
所占比例%
湖北
20
16.81
北京
9
7.56
湖南
9
7.56
黑龙江
9
7.56
吉林
7
5.88
广东
7
5.88
山东
6
5.04
辽宁
6
5.04
浙江
5
4.21
河南
5
4.21
甘肃
4
3.36
5、 论文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从统计分析可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内容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理论研究 这类论文一般都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特征的研究,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或必要性的。在调查中,共有33篇论文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国内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多倾向于:其是“信息管理学”中新近产生的一个分支,并没有达到能成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程度。在调查的论文中,并没有专门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学”及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史及未来发展、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等的论述,而多是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研究”等学科,进行学科研究总结与展望时,提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进展。而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引用泰宏教授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
马费成、陈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分别从技术、人文和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和利用的问题。而靖继鹏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在分析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 概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则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环节, 其模式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维构架。贾春华的《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值得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较专注地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重点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他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是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另外,尹艾蓝、李曙光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管理探讨》则创造性地把书签式管理模式、搜索引擎管理模式、书目控制管理模式列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把人文管理、技术管理列为管理手段。
(2)企业与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
主要是企业与图书馆如何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收集与构建工作。本次调查中,涉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共有18篇。刘海燕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立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全面分析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曹秋霞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探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剖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改进的几个问题。张丽辉的《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改进策略。冷伏海、孙扬民的《面向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分析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与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给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及针对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
(3)描述与组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如何准确、全面揭示每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特征,并通过有序组织,来调整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可见,对网络信息资源揭示与组织,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业内人士探索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4篇论文涉及到这一领域。
袁红梅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元数据》中提出了元数据的3 种格式,4 种类型,讨论了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丁晓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刍议》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介绍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的原则和几种方式, 进一步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王海波、汤珊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更好地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学者们提出的设想是:“从组织者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简便,扩充性、专业性、及处理能力都要强;从用户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易于查询,满足个性化需求;从技术角度,网络信息组织应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知识挖掘。”。
(4)信息开发研究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效率。网络信息服务更是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为前提。在本次统计中,共有7篇论文涉及了这一领域。
王怀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值得重视的技术, 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辛春华在《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利用原则, 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配置及其优化。
(5)系统管理的研究
主要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过程、策略、方案及有序运行的条件、机制与障碍等微观环境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一系列工作程序构成的,调查中有7篇论文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讨论的。如:《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机理探讨》中,作者邓克武提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包括:网络信息的采集和网络信息的组织。建立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特定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并经常剔旧纳新,是非常必要的。”马惠君在《谈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则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分别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以及人文社会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创造绿色、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
(6)信息服务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者直接面向用户的“前沿”,网络的应用、信息特征的转变等因素,都使信息咨询工作产生新的方式和突破。本次调查中关于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论文有4篇。
谭兆民的《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6种方法:网上导航服务、公共网上查询服务、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送服务、系统开发服务、联机检索服务和因特网网络资源服务等。朱淑芸、朱钜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丁立萍在《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提出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着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无序、信息开发肤浅, 馆员素质低, 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战略重点, 应对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管理, 开展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提高读者服务的信息质量, 加强文献信息队伍建设,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资源共享、特色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7)信息政策研究
主要是用国家机器的手段进行的控制与引导、制定相应法规的研究。有5篇文章论及国家信息资源政策,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调控与实施机制研究》、《浅论我国信息网络环境的政策体系》等。还有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
查先进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阐述了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国家信息政策需求、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目标和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内容框架。彭晨曦, 尹锋的《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通过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对比,在分析了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8)信息检索研究
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检索工具改进、及新的支持技术的研究论文,在这次调查中有3篇。范超英、曹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的功能特点、构成及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
王纯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www 搜索引擎》认为搜索引擎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搜索引擎众多, 各具特色, 分析常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用户可依此选择合适自己的检索工具。
(9)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内容外,还有许多涉及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内容, 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网站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对其影响、人文因素、管理安全、人员的思维结构、人才培养研究、目录学及计量学的应用等。
通过论文调查,笔者发现,国内对于用户的分析研究,用户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如用户网络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表现形式与满足方式,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行为与心理,用户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用户的教育等很少。可能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步晚、条件落后的情况以及用户的信息意识薄弱有关。但是,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相信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会越来越丰富,相关理论与方法会越来越成熟。
三、结语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价值链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企业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高级形式——电子商务已悄然兴起,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必将越来越拥有巨大的市场功能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领先一筹,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关键是要占有信息资源、管理和运用信息资源,通过发现顾客需求的变化,适时地提出和实施满足顾客新需求的战略,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要保证信息资源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处于战略性资源的地位,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否则,将导致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隐患等问题。因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人文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战略性的综合管理模式。
(1)技术管理模式
是保证信息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有效应用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采用信息网络和多种信息系统来保证各类营销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并产生有效的决策信息;采用防火墙、信息加密技术等措施,增强营销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2)经济管理模式
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创造经济增长点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合理配置信息资源,评估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成本,确定信息商品价格,预测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预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研究竞争对手,了解商贸政策等。
(3)人文管理模式
是完善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环境,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正常运营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企业信息人才的配备,规划电子商务的信息战略,制定信息政策保证信息资源(营销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发挥最大效益,利用相关法规解决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隐患等。
2 电子商务与信息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就是用英特网等信息技术作为工具,通过网络将买卖双方的商务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服务信息以及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按相互认同的交易标准进行商务活动的总称。它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改善企业的运作模式,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并且降低经营成本,帮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以及企业和中介机构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电子商务理念与方式的引入是网络技术给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一次重大创新。网络时代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产品成本。
这就要求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使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过程与外部的市场经营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为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构建一个完整的虚拟环境。
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搜集、加工、开发利用各种电子信息资源,从而创造信息增值,做出新的决策。
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是对电子信息资源生产、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信息整序开发、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活动全过程中各种信息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技术设备、机构、环境等)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而有效满足企业商务活动信息需要的过程。
3 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与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在传统的3大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基础上,信息将成为企业的第4大战略资源,并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程度日益增大。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而不管是生产性的还是服务性的行业,企业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笔者认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能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手段进行创新,构造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链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链管理模式,是企业通过信息资源价值链的透视,寻求高收益的业务领域,实施业务的战略选择,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公司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向其顾客传递价值,企业应该用因特网取代传统的渠道,加强与商业伙伴的战略联合,增加顾客价值。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价值链概念:新价值链是由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而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价值链,称之为价值网。价值网依赖于媒体技术,把相互独立的客户,或是不同时空中的顾客相互联系起来,企业本身不是网络,而是提供网络服务。以电子方式联系和推动所有成员,使各成员按日程表合作,共享资产(包括数据、信息和知识),利用彼此的互补优势和资源,一起开发、追求和完成任务,为顾客创造价值。价值网强调联系顾客的网络是任何顾客价值链的决定性因素。
4 结论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信息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有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企业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