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范文第1篇

大凡狗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看人低的狗。这类狗聪明乖巧,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主人心思。凡是主人不便言明的话语或不便做的是事情,它就代劳的。如有人上门讨债,无需主人吩咐,一番虎啸狮吼,先令讨债人失了意志。哪还敢讨什么欠款,留得性命也殊为不易了,遂闻声而逃。此类狗实为狗上狗也。也就是不能说话,不能直立行走,不然,若从文,足以御用;若搞经济,必亚当・斯密之;若办报,必喉舌之。因之,备受主人宠爱,每每委以重任。另一类狗正好与其相反。这类狗一视同人,见谁都亲。乐与人同乐,行与人同步,睡与人同卧,吃的也是家常便饭。这类狗比较好养活,所以老百姓称之为笨狗。

自幼就喜欢狗,尖锋时刻,兼容并蓄的豢养了七条。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条狗,是一对英国留学生夫妻从海外抱回来的。按现在时髦的说法,这条狗该算海归了。后来这对夫妻双双被打成,人尚苟且,狗亦偷生。见我爱狗如富人爱美人,遂转送于我。

我观夫其狗,文质彬彬有学者风采,大气磅礴似儒商姿态。其行,矫健生姿,八面威风,虎虎有生气;其睡,姿态万千,富贵典雅,宛若游龙,如谦谦君子;其食,温文尔雅,仪态万方,有白领之倜傥,无小资之矫情;其吠,瘦马经其一吼而呜呼哀哉,孺妇闻之色变。可谓狗中吕布,一表狗才,不愧是海归中的精品。遂宠之、听之、信之、由之。凡有狗界项目,必让其做狗术带头狗。该狗不辱使命,或汪汪其叫,或大展身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数次,众狗皆服,以精英论之。好不风光。我也赚足了面子。

然,惟有一点让我大伤脑筋。此狗专爱吃独食。凡有利益,必据为己有,既啃骨头又喝汤。余狗若与之争锋,非死既伤。不数日,余狗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尤其是它那霸道的狗风,更让我生气。此狗长于西洋,思维深受西洋狗的影响。蔑视家法,虚无狗意,又颇善摇唇鼓舌,制造卖点,愚弄狗辈,诱导众生。

再则,该狗不仅对其它狗态度恶劣,对人也时有不端。其对穷人之麻木恍如资本家之对于工人。尤其是每每遇见讨饭的乞丐,张牙舞爪,必欲逐之而后快。

那些年,天灾人祸连绵不绝,每日有川陕鲁豫鄂等饥民乞讨上门。家中虽然艰辛,但父亲乐善好施,总要救济些许,虽不能管其一生,也能饱得一时。偏此狗可恶,口出狂言,怒目相向,若不是锁得紧,已然血溅阶前。想来,此狗是主张禁乞的。

我不忍责备,遂好言抚慰:天下穷人不易,上有富人盘剥,下有家小催粮,倘若不能讨得残羹剩米回家,就有人命之忧。况且,尔等狗辈,岂知乞丐将来就不能成大事哉。朱元璋年轻时就当过乞丐,今后断不可狗眼看人低。

然其本性难移,屡教屡犯。终至惹父大怒,疾言厉色:此豪门看家犬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断不可久留,速速乱棍打出。

但我终不忍棍棒相加。饿其数日,销声匿迹尔。

又隔数日,见其立于一豪门侧,谄上欺下,一如从前。见我来,竟漠然视之。我大怒,狠投之石:狗不教,性乃迁。心下以为,此一石,或能让它幡然悔悟,重新做狗。然未及料想,该狗竟冒出一句人话:“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我大惊,狗也乎?人也乎?不人不狗乎?

光阴似箭,转眼竟是三十年矣。然狗能讲人话,竟再未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范文第2篇

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不幸被杀。襄公当时有两个兄弟可以继承君位,但均不在都城,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为了争夺君位,身边都有出色的谋士,公子纠的谋士以管仲为代表,公子小白的谋士以鲍叔牙最有名气。两位公子在得知齐襄公遇害的消息后,都想尽快回到都城,继承君位。为了赶在公子小白之前回到都城,管仲在公子小白回都城的路上,早就安排好人马拦截。管仲一发现公子小白的车队,立刻弯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都城。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都城境地时,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公子小白顺利当上了齐国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用囚车送到齐国治罪,以报一箭之仇。随后,齐桓公准备重用为之赴汤蹈火的鲍叔牙为相,岂知鲍叔牙当时却偏偏力荐任用管仲为相。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用箭射我,差点儿要了我的命,我怎能用他?”鲍叔牙说:“当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表明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最终齐桓公任用管仲,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当时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为横亘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碍:其一,管仲家道中落,丧失了贵族身份,是个普普通通的商贾。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时代,管仲低贱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这是制度障碍。其二,齐桓公姜姓,管仲姬姓。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任用异姓的管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传统的心理障碍。其三,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谋士,是齐桓公的政敌,又曾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差点儿要了他的性命,是齐桓公的仇敌。对身兼政敌加仇敌的管仲,非碎尸万段不足以解其恨,怎谈得上任为宰相呢?这是齐桓公恩仇上的障碍。

然而,管仲自身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之才。其二,齐桓公欲做中兴之主,称霸诸侯,非用管仲之才不可。其三,齐桓公其人,性急且有远虑。这种性格对改变管仲的命运非常有利。其四,鲍叔牙的力荐。鲍叔牙既是齐桓公的心腹重臣,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人从中斡旋,事情往往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在这四点有利条件中,鲍叔牙的力荐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齐桓公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为了使齐国走出荆山棘海,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范文第3篇

在书中,肖复兴提出,中国历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时代有三:一是春秋战国,一是魏晋南北朝,一是民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自不消说,魏晋时期出现过书法《兰亭序》、文论《文心雕龙》、文选《昭明太子文选》、数学家祖冲之,民国年间则是贯通中西的大师辈出。我们细细琢磨这三个时代,会发现一个微妙的特点,它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格局,相反,都是八方割据、群雄逐鹿的时代。

千里之遥的欧洲是怎样的情形呢?相较来看,欧洲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却四分五裂成数十个国家,可偏偏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人类的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按照中国人的逻辑,那么多国家,那么多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且交通不便,这样的格局极不利于调配资源“干大事”,怎么可能领导世界风潮呢?然而恰恰是这样“恶劣”的环境,成全了欧洲人的创新之梦。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每一个国家寻求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太暖和、太舒服的环境是不容易产生有创造力、有竞争力的文明的。”

话说回来,若说欧洲人完全没有“统一”亦不正确,他们有整齐的信仰――上帝。所以,在各自力求创新的过程中,欧洲人总能找到契合点。而这又是创意之所以能付诸实践的关键所在――在共同的信仰机制下,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信任”。

客观地说,中国人其实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一群人,但是因为缺乏信仰,人与人之间重重提防,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些话正反映了中国人对他人不信任的心理。

创意要在激烈的碰撞中才能发光发亮。而中国人往往是好点子烂在肚子里,从生到灭,只有自己知道。笔者就曾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创意,最后成功了,利益要怎么划分呢?”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不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首先想到事成之后如何瓜分利益。他不知道,分享创意才有可能成功,成功之后才有瓜分利益的可能性;如果任凭创意荒废,连瓜分利益的可能性都没有。

当然,光是有创意,还谈不上创新。创意只是一个开头,要走到创新的结果上,还需要诸多机缘的配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罗纳德・博特提出的“结构洞”理论,是创意转化为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结构洞”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纪人通过联系不同的社会群体,控制结构洞,创造出各种利润丰厚、影响深远的机会。也就是说,一个创新者必须掌握融合各种资源的能力,才能把一个创意变成创新,并最终创利。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范文第4篇

今天的论道・竹叶青正在进行着中国茶叶行业、中国奢侈品行业的一次重要实践!

谈及奢侈品,人们总是将其和西方联系在一起,大到游艇、别墅、跑车,小到一瓶香水,其背后总是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传奇故事。然而,在2006年摩纳哥世界顶级私人物品展上,却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出人意料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它就是论道・竹叶青,一款来自中国的顶级茶叶。

困局

中国几千年的茶叶文化史,沉淀了许多璀璨的明珠,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然而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很多茶叶企业却尴尬在发现,消费者对品类名称的忠诚反而成为品牌建设的藩篱。于是聪明者找到了另外一条路──培育渠道品牌,来自中国台湾的天福率先完成了全国市场的渠道布局;以北京张一元、吴裕泰为代表的老字号完成了区域市场的布局;更多的跟随者在成功者的鼓舞下也纷纷挤入竞争者的行列。

留给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竹叶青)的却是左右皆难的困局:

在省外市场,竹叶青缺乏足够的历史沉淀,难以与割据一方的地方及全国名优品类竞争。

竞争对手已经基本完成了渠道布局,在渠道资源短缺的时代,竹叶青无法与对手一争高下。

破局

困局让竹叶青思考,也促使其变革。

品类障碍是否真的无法突破?其实不然。稍微关注一下市场,就不难发现每个品类中,都存在价格差异大、质量差异大的现象。而品类左右市场的一个基础是:品类能够从产品质量、价格、形象等诸多方面给予消费者承诺,而承诺并不在于固定的标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每个生产商都有其短期及长期目标,标准也就因人而异。

既然品类承诺的基础不复存在,就需要有人能及时填补空白,而渠道品牌正是基于此而得以快速成长。渠道品牌以品类满足消费者的认知,而以渠道的商誉背书,让消费者相信其所出售的产品是物有所值的。特别是像茶叶连锁专卖店这一类的商店,在提供商誉保证的基础之上,还能利用其营业空间较大的优势给予消费者充分的体验空间。

但问题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既然行业内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竹叶青只好把视角放在行业之外,寻找创新的路径。

当视野拓宽以后,竹叶青很快找到了答案:在没有先入优势的情况下,竹叶青没有必要在一条狭窄的胡同中和竞争对手打消耗战,而是应该开创属于自己的市场,在无人竞争的蓝海空间,找到自己的天堂──做中国顶级茶叶品牌!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但奢侈品市场丰富多彩的消费需求尚未完全得到满足。

中国虽然有一些顶级茶叶产品,但还没有一家企业系统地以品牌化的形式占位。

同时,奢侈品不需要深度分销,比如LV在一个城市只开1~2家形象店,以点带面,弥补渠道短板,从而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

层层历练的制茶之道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对于高端奢侈品来说,所有的神秘传奇其实都是围绕着品质展开的。

竹叶青拥有峨眉山这个独特而无以复制的地理环境,在海拔800~1600米的高山茶园里,竹叶青有自己历经10年精心培育的肥沃土壤。为保证品质,竹叶青甚至有从50万片茶叶中精选500克成品的挑剔精神……

于是,构成竹叶青品质基础的论道12法则也就应运而生,正是这12条近乎苛刻的准则,奠定了竹叶青做世界顶级茶叶品牌的物质基础。

沉浮历练的人生之道

在中国,与其说茶叶是一种健康饮品,不如说是一道文化浓汤。茶叶在水杯中浮浮沉沉也正像人生的百般状态,而就论道而言它是沉还是浮呢?

首先,论道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大成者不以己是,也不以人鄙,欢迎不同的“道”之间的交流碰撞,正如历史上儒、道、墨的百家争鸣。

其次,论道是一种心灵的契合,法虽无定法,但道却相通。

当然,论道还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态度,正如论道12法则中所说:你的面前永远有一个人无法超越,那就是你自己。做茶如此,做人亦如此!

中国元素让论道・竹叶青精彩亮相

万事具备,东风何在?

作为一个对市场来说几乎陌生的品牌,如何才能将论道的奢侈品形象置入消费者头脑?仅仅依靠传统的广告投放形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动消费者。

就在竹叶青为此困惑的时候,TOP MARQUES奢侈品展即将举办的消息进入了竹叶青的视线。

TOP MARQUES,闻名全球的奢侈品展,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著名奢侈品品牌,是全世界高端消费群落极度关注的展会,而且第一次将其举办地从摩纳哥搬到国外,而这仅有的第一次,恰恰放在了新兴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中国上海。

一个尚且稚嫩的品牌,如何才能跻身其中,并在众多百年品牌中脱颖而出?然而,在中国举办的奢华盛会又怎能缺少中国元素呢?事实证明,后来媒体的关注焦点没有过多地放在奢华场面上,而是放在了中西方元素的碰撞及理性思考上。

通过参与TOP MARQUES,论道・竹叶青备受媒体青睐,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下,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升,随后是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一个中国茶叶奢侈品品牌,就这样开始了其破冰之旅。

之后,作为TOP MARQUES MONACO上唯一的中国品牌,论道・竹叶青一跃成为中国奢侈品的代表,这为中国品牌和中国茶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中国商务部更是将其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论道・竹叶青的精彩亮相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竹叶青深知,任何一个品牌的创建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时间的积累及检验;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指望一次广告活动、公关活动就能完成品牌大业,它需要从生产、渠道、人员、传播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整合及努力。等待竹叶青的,将是更加为严峻的挑战。

后记

论道・竹叶青从2007年开始启动全新的包装视觉系统,并建立品牌体验中心。为了充分体现品牌价值,论道・竹叶青找到闻名全球的华人顶级设计师陈幼坚先生,让其担纲设计。

陈幼坚,其设计公司由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评选为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他成功地糅合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品位的优雅,让人体会到东西合璧的唯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范文第5篇

中国必须对此注入更多的创造性能量。因为一个没有中国的亚太新格局,不仅对中国,乃至对整个世界都将是一种灾难。

近日读到庞中英先生的《如果日本成为亚洲的德国……》一文(见《世界知识》今年第9期),深有感触,引发了我的一些“奇想”,而这些“奇想”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假如亚洲的“法国”不是中国……

早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亚太世纪”,从近一年半来的国际政治现实来看,确实有国际政治重心东移的势头。最明显的例子有两个:经济上,《财富》全球论坛两度在中国的上海和香港地区成功召开,世界经济巨头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亚太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被普遍看好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策源地;政治上,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大幅度调整其亚太安全战略,美国的战略重心(至少是安全战略重心)出现了明显东移的势头。

而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大国,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四国更是影响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地区安全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新的全球国际政治格局正处在形成过程中,这几大国的亚洲战略尚未定型,正处于不断摸索定位的阶段。从近来的事态中可以看到,美国不仅大幅度调整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战略,而且加强了同日本(传统盟国)、印度(重要地区性大国)的外交、军事联系。同时印度、日本也对美国的这一动向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这一切都表明亚太地区正在悄悄进行着新一轮的力量组合。

庞先生在《如果日本成为亚洲的德国……》一文中表达了希望中日通过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真正走上政治和解、共同作为亚洲的代表在未来多极化的世界里像欧盟一样发挥亚洲独特的作用的想法,我认为这一想法非常具有创意,但对其前景却抱有一丝悲观。我认为,美国主导下的以日本、印度加上东盟为主要角色的亚式“欧盟”在目前更有可能出现。而假如中国不是亚洲的“法国”的局面一旦出现,对中国将是一个灾难,对未来亚洲乃至世界同样是一个灾难,可以断定没有中国参与的任何安排都不会成功。话虽如此,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趋势的现实存在,更不能不正视这种趋势的发展势头。重要的是我们将怎样防止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让全世界认识到孤立中国的代价将是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政治所负担不起的。

下面我将从美国、日本和印度这三国的近期外交动向,分析以日印为亚洲联合的可能性。

美国:不管如何重新组合,我得当主角。

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是亚太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是目前国际政治格局中惟一追求单级世界的国家,是亚太地区政治走向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任何形式的亚太联合、联合中的主角是谁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目前美国的单级世界霸权构想已现雏形,就是以美洲大陆为躯干,以欧洲、亚洲为两翼。目前美国通过美洲自由贸易区加强了美洲大陆的经济联系,巩固与加拿大的盟友关系,稳定南美各国作为美国后院的地位,因此美国霸权的躯干部分是相对稳固的。欧洲虽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谋求安全、政治领域的一体化,但是作为与美国文化同根同源的盟友,它所希望的是与美国一道充当世界的霸主,而不是站到美国的对立面去。这一翼也相当稳定。

与美洲大陆和欧洲的相对平静比较,亚太地区则存在着许多的变数:亚太地区是美国霸权较弱的地区;目前深刻影响世界安全的热点问题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这一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在不断发展;中亚的极端宗教势力的影响不断蔓延。这些因素促成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从美国的全球大战略来看,美国是希望亚太地区稳定的,同时也愿意促成亚太地区性大国的某种形式的联合,但条件是美国必须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从当前布什政府的新亚太战略来看,美国不大会支持中国与日本携手,而非常倾向于日本、印度(也许还包括东盟)的联合。主要有以下原因:1)布什政府的冷战思维相当严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继苏联之后美国最大的意识形态对手,而且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都在不断上升,这是美国最为担心的。从布什上台后明确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到目前主要以中国为战略假想敌的军事战略,都让人不免担心美国会不会重新发动一场针对中国的冷战。如果美国对中国发动冷战,他的第一招也许就是把中国孤立于亚太经济、安全和政治体系之外。2)美国视日本和印度同为西方式民主国家,倾向支持日、印联合;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和印度两国间的历史包袱远不如中国和日本之间难以解决,这一点也促成了日本与印度更容易接近。

日本:搭便车,顺风扯旗谋利益。

由于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日本极有可能在未来“亚盟”中扮演德国在欧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与美国结盟的关系,使得美国更倾向于通过操纵日本来主导未来亚洲的联合。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提出要争作政治大国的所谓“第三次远航”,在当今亚太地区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的历史关头,日本强化了与美国的结盟关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日本很难、也不愿意完全放弃对美国的借重,而是要搭上“美国号”,积极参与亚太力量角逐并争取在未来的地区安排中占据主导地位。

正如庞先生指出的那样,日本能否成为亚洲的德国将主要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美国的影响,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经济是否能像德国那样作为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稳定因素;能否解决好与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历史纠葛,在正视历史中实现与中国及亚洲周边国家的和解;能否放弃现行的以西方为出发点的国际战略观,确立从亚洲出发构筑其对外关系的战略。

我认为庞先生提到的上述几点是日本向未来迈进的正确方向,然而现实中的日本似乎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

印度:对中国的戒心和对大国地位的憧憬,更容易与日本携手。

印度自独立之日起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仅要做南亚次大陆的大国,而且要做“有声有色的世界性大国”。为此,冷战后印度的对外战略做了大幅调整,相当程度上放弃了独立以来一直延续的“不结盟政策”,加大了大国外交的力度,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结盟倾向。而它结盟的对象主要是美国、日本、俄罗斯,主要意图是在“中国”的幌子下大步迈向“世界大国”的目标。

相关期刊更多

大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