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发展的要素

商业发展的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发展的要素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28

1引言

战略新兴产业以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基础,通过将新技术产业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无论是何种资源禀赋的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帮助新技术产业化,弥补技术的劣势。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标志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而言,都有其产业自身发展的特性与共性。本文从商业模式聚集类型的角度入手[2],剖析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21非主导型商业模式

非主导型商业模式,是自身商业模式做得比较好的一种类型,但局限于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非主导、从属性的地位。因此,就会出现商业模式的其他要素方面表现较好,但在 “价值链”中出现价值获取低水平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价值被价值链中的主导型、龙头型企业攫取了。这一类型企业主要分布于芯片制造、新材料、石油飞行、船舶制造、装饰建材等多种不同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拥有较长产业链的行业,市场的结构、产业的集中度以及它们在行业中承担的角色都会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这类企业要注意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上的商业模式构建。

22制造加工业型商业模式

制造加工业型商业模式,多是在传统制造加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根据各产业内不同要素组合下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领导型和追随型。

221领导型

总体上说,这类企业是属于商业模式比较优秀的企业。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各个要素,使得自身要素构成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占据着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满足顾客需求,能利用价值网络来合作,资本、技术、品牌等资源都是他们的核心资源,但在突出企业的价值主张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其中以高端设备制造业最为典型。

222追随型

在我国此类型主要集中在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性较差,主要依靠国外的技术进口。他们可以视为各板块表现较为苍白的一种商业模式类型,除了在价值主张的顾客价值创造方面有所注重,其他要素内容均呈低水平状态。该商业模式下的企业仅能够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但除此之外价值网络未能很好利用。

23不匹配型商业模式

不匹配型商业模式的企业属于在“价值主张”、“价值创造”方面表现较为良好,但是在“价值实现”要素板块却表现出低水平的一种,即企业不盈利或利润空间较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这类企业没有通过资源组合形成自身的核心要素,没有把企业的资源能力转化成竞争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多属于这种模式,在今天它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竞争也尤为激烈,那如何突出企业的独特性,构建企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3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市场与技术等风险对企业价值实现的阻碍,使新兴企业更具成长性。

31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建立适合的商业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以技术创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技术驱动型产业,但技术本身并没有经济价值,加之新兴产业的技术竞争又十分激烈,所以必须通过商业运作来获得满意的经济回报。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尤其对于我国许多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企业,对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32新的商业模式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使市场中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动力电池、车身材料等技术上的攻关,而且需要生产、控制等设备的研发,同时还需要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等。类似于这样的商业网络构建及合作形式的转变会在原有市场上产生新的商机或者新的市场,从而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变化,并有可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

3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降低了商品、人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新价值链的形成以及新技术的商品化和新产品、新服务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产生。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市场都尚未成熟,我国完全可以凭借国内市场的用户规模优势,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立自己的行业优势地位,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4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构建

基于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类型分布的特征分析,本文分别对应提出了三种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41企业边界划分视角下的合作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芯片制造、新材料、石油飞行、船舶制造、装饰建材等行业都属于拥有较长且传统的产业链行业,这类企业受行业中角色与地位的制约较多。因此,我们可以在一般价值链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作为划分依据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其中可能会包括企业资源的获取方式、产品的创新方式、交易方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方式等存在于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商业模式创新。

411企业横向边界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企业的横向边界是指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数量和种类,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成本优势,从而使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张。现实情况下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不仅受制于产品市场容量和其他同类型企业的竞争这些外部因素,也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技术等内部因素。区别于传统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技术、人员、资金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扩大生产规模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横向边界为出发点,打开企业的边界,把与企业存在价值交换的所有主体的权利配置诉求都纳入到企业的决策系统之中,在保证利益相关者成长、发展的前提下,将其资源能力优势转化为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优势并不断升级,从而保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如此一来,创新将不仅仅来自于企业内部,而是内外部所有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的价值来源将不受其自有资源能力禀赋的约束,更多取决于企业通过交易结构设计,能够撬动、调配多少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禀赋。

412企业纵向边界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企业的纵向边界指企业自己从事的业务活动以及从外部购买业务活动的范围。业务内给和业务外给是企业开展业务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也就是说将原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的业务活动,由外给转向内给(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需求方转向企业内部),或者将原来内给的业务活动转向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取(由企业内部转向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买方价值链)。

企业以纵向边界为出发点进行上下整合形成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建立。即把产业链上的成员整合起来,如同一个企业一样,但各成员间有可能是完全独立经营的企业。这种关系的维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不断的坚持,投入早期甚至见不到实质性的利益。然而当市场的不确定性高、机会主义威胁大、专用性资产程度大,造成费用较高时,这种纵向集成式的商业模式就凸显出了它的优越性,像芯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42要素组合视角下的价值主张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涉及多个要素的同时变化,是一种集成创新。先发企业和后发企业的要素组合构成明显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从它们的价值主张方面来探究其应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421先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先发企业一般是国家重点发展并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行业内的先行者,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资金和政策上能获得相应的支持,要素禀赋较高,但这类企业难以进行比较激进的商业模式创新。

这就要求先发企业必须有战略远见。一方面,能够打破旧有产业的各种壁垒,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去克服企业的惰性,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并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能够协调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内外部各种资源。就目前很多新兴产业来看,关键技术和环节的单点突破已经很难实现整体跃升,必须在一开始就要有整体价值网络的设计,依靠价值网络竞争。因此,先行者在追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要为国内已有企业和新进入者提供学习的样板,形成一种以“产业资源整合+高端经营品牌”为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

422后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后发企业不是后进企业,也不是新创企业,而是以追赶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后发企业的要素组合主要体现在成本结构和市场定位上。虽然后发企业资源获取的能力较弱,但它们能够用更短的学习时间,获得更多的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此外,后发企业的初期市场开发和研发花费相对较少,这使得它们的产品具有成本优势。

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首先要进行机会识别,应主动出击,探寻搜索各种潜在的机会。后发企业要成为已有市场游戏规则的破坏者,就需要高度关注顾客和外部市场,仅在企业内部搜索创意是不够的,应该把整个价值网络视作创意搜索的来源。顾客的需求变化,主流市场的产品/服务某些被忽略的性能维度,通过价值创新能否增加新的价值创造环节以及后发企业是否有利于实施低端颠覆或新市场颠覆的策略等,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筛选出有潜力的创新点,形成一种以“抢占利基市场”为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

43核心要素构建视角下的资源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核心要素创造是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有形或无形的、重要的资源和能力。商业模式不同,背后支撑的核心要素也不同。每个企业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路径,也因此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核心要素。商业模式创新时,原有核心要素是否还能适应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的运营,需要企业做一个全面、透彻的审视。要及时舍弃不适应的核心要素,重新构建或者培养目前还不具备但却有需要的核心要素。本文选取了苹果、Google 和微软这三家当前备受关注且均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对比。

431苹果模式

苹果模式的成功之处表现在:构建了半封闭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将硬件(iPod、iPhone)和软件(iTunes、App Store)整合到一起,在给消费者提供硬件产品的同时,在软件应用程序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靠软件和服务吸引用户从而拉动硬件和操作系统销售的盈利模式。

432Google 模式

Google 采取的是搜索服务免费但广告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广告服务是其主要利润来源,提供的广告服务有 AdWords、AdSense(广告联盟)等。这种模式免费招揽大量的用户,吸引大量的广告投放者,从而实现对广告投放者的收费。

433微软模式

微软在“酷科技”上的发展不如苹果,于是专心做大众的功能性市场,扬长避短。如今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仍罕有匹敌者。而微软之所以能够创造全球软件业的成功,就是创造了软件产品从免费到收费的商业模式,为软件业的独立发展和高速增长确立了新的规则。

同样是数字媒体平台,这三家企业采取的商业模式不同,在核心要素的构建上有差别,盈利的来源也多种多样,但目前它们的盈利能力都很强。这说明企业的商业模式都达到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

5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创造价值空间,将技术的推广与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它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来源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姚明明技术追赶视角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一个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4(10):149-162

[2]魏炜,朱武祥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3]乔为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3):65-70

[4]原 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5):35-44

[5]芮明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66-70

[6]罗倩,蔡玫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分布特征、成型原因与构建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56-61

[7]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12-116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实施;核心战略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研究

商业模式(Bussiness Model)起源于1957年,到本世纪才飞速发展。Osterwalde等认为商业模式可以分三类:一为概念描述型,分信息流、服务流以及产品流,因为存在潜在收益,所以扮演不同角色。Jonas和Thomas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框架,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二为抽象型,描述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三为特定真实型,描述特定的模式,包括Dell模式、eBay模式等其他模式。翁君奕(2007)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组合,核心界面认为任何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构件合理性。但是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以基础条件等进行运作。

二、要素型商业模式研究

(一)、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概念高度不一致致使构成要素也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有,JonasHedman等认为应包括组织资源、竞争者和顾客等等。加里·哈默尔认为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与客户界面。另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是Amit和Zott提车的商业模式三要素,内容、交易控制和结构。同时代的Afuah和Tucci提出商业模式应包含收益、能力、顾客价值等等,在网络上可应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研究

起源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型可分为B2C和B2B两种类型。Morris依据企业成长期不同分三层次,分别为基础层、特有层、规则层,每层包括六要素。基础层表示在导入期、特有层表示成长期,规则层表示成熟期。黄培、陈俊芳认为应分三层次,分别是内中外三层。从本质上说,商业模式蕴含着企业价值的创造。

三、商业模式发展核心战略研究

(一)、市场机会拉动力

商业模式为了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产生动力。Lindgardt等(2009)认为,创新能带来企业特有的商机,通过结论得出,经济倒退蕴含无限商机,可以让企业重焕生机。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刻,公司对商业模式创新性的高度一致认可。特定时期创新行为更加重要,也更能解释。创新焕发企业的动因很多,其核心就一个: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都是外在形式。

(二)、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创新。Malhetra(2001)认为,事先驱动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应连续、动态、激进的商业环境变革。Sosna等(20l0)认为特定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应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同此点,但商业模式的内在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影响其企业创新。

(三)、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战略

以价值创新为灵魂、以占领客户为中心、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以应变能力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商业模式突破性发展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借助商业模式这个平台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消费者看来,考虑眼前利益,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只有把竞争视角深入到用户中,才能进入到竞争空间;王雪梅等指出:商业模式的发展核心是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价值曲线来看,其中1/3来自企业内部,2/3来自企业之间,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竞争力。伴随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脱离信息网络,企业最终将无竞争力可言。(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4—16.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模型;城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20-02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其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效率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银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刻不容缓的。

2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文献综述

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效率,是衡量银行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指标。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银行业效率的研究较多。国外学者关于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最佳前沿分析的方法。Mohamed ARIFF 和Luc CAN(2008)运用非参数法,对包括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28 家银行1995—2004年的成本效率和赢利效率进行了全面分析。Nakane(2005)研究了民营化对巴西州有银行效率的影响,认为民营化提高了州有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

国内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采用了不同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做了初步研究。为了克服基本的DEA模型(CCR模型、BCC模型)没有考虑加入时间因素后,生产前沿面改变导致的各期之间缺乏纵向比较基准的问题,引入了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张健华(2003)利用Malmquist 生产效率指数对我国银行业近年来的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王健、金浩、梁慧超(2011)通过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4—2009年14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分析。

3实证研究

为了测算城市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东、中、西部9家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效率可持续性,本文采用了非参数法中基于DEA的 Malmquist指数模型。此模型广泛应用于银行、保险公司的效率评价。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的9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分别是:天津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徽商银行、宁夏银行和西安银行。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2012年年底资产总额达到了35769亿元,且社会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足以真实反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情况。

本文所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8—2012年,可以真实反映在金融危机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情况。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城市商业银行效率最为关键的就在于选择投入、产出指标。对城市商业银行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主要有3种方法:生产法、资产法和中介法。本文以资产法和中介法来作为指标选取的方法。选取的投入变量为:存款总额、利息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劳动力(银行的员工人数);产出变量为:贷款总额、利息收入、税前利润总额。

将9家样本银行2008—2012年的投入与产出数据代入Malmquist指数公式,采用 DEAF2.1软件得到如下实证结果。

分析表中的结论,得出:9家样本银行中表现最佳的是北京银行和天津银行,两家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这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宁夏银行和西安银行表现不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相对较低,应努力促进技术进步。

分析表中的结论,得出:9家样本银行在2008—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表明在金融危机后,样本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时,5年间9家样本银行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均大于1,纯效率变化指数均大于1。我们得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提高的趋势,且规模效应、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自主创新等来实现;效率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减少成本投入开源节流来实现[2]。

因此,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加快经营模式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优化金融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3],不断改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体城市商业银行业的效率,提高其效率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刘仁伍浙江省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与美、德、韩的比较[J].焦点时空,2012(1).

[2]李雪基于DEA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以上海为例[J].当代经济与管理,2005(5).

[3]袁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北方经济,2010(5).

[4]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1(24).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胡瑜佳(1981-),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钟虹滨(1966-),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城市形象品牌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城市形象战略研究”课题编号:教社政司函[2005]217号

摘要: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关键词:环境场所;特异性;个性;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45-03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国外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造上历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图1),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历史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特色对城市经济、环境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这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观整体环境特色的塑造与个性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设计的方法。

1 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任何人为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这个环境场所由多种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质特征,特异性就是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的且相互间区别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场所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人为事物的设计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研究环境场所的特异性就是通过分析设计物之所以形成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条件来寻找本质规律,只有把握了本质规律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发展要求的人为事物。

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景观的内部因素,包括结构、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观的外部因素,即景观所处的环境场所中的人、时、地、事等关系因素。依据郝伯特・A・西蒙的理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就发生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设计活动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与限定并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人的意识与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观个性的设计应在明确外部各因素的特征与人们的需求后再对景观的内因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与创造。这样才能使商业步行街景观发展更符合社会与人性化的要求。

2 商业步行街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2.1外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是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外环境。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性质差异是影响它个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条件

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条件。城市面貌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种群等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基调,还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形成。

2.1.2历史文脉

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2.1.3社会状况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状况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商业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会状况,而社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步行街的规模和功能形式特点。

2.1.4文化传统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时间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物质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造、扩大、深化,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与运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关键。

2.2内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内环境主要指与步行街自身相关的因素,内环境的特异性体现在因人们心理与行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内环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区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与其形成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相约交换各自生产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国史书有所谓“日中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业区;这是早期步行商业区的雏形。

现代商业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市的发展造成车辆交通、环境与居民活动的矛盾设置了限制车辆通行商业活动集中的步行街区。

2.2.2功能形式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

②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

③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3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设计

3.1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设计的关键就是抓住环境场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把这些特征强调突出表现即可达到个性设计的目的。因此,应先充分研究外环境特异性后,再进行个性设计,而不是对步行街内部相关因素的简单个性化处理。

3.2设计方法

商业步行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色彩与功能等方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可以根据内部要素中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的特色为主通过设计景观设施来具体表现。

3.2.1空间形式的个性化

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内步行街等。对空间形式进行个性化处理时应考虑商业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特征和社会状况,设计上可以充分强调这种特征,以达到个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尔市,2月的时候气温会下降到-34℃,一年的积雪量多达2.5m。到七月气温升高到32℃,湿度100%,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km2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从地下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因为这个城市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为特色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步行街(图2)。

3.2.2建筑风格的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产生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因素中最能体现个性的是标志建筑。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步行街都必须考虑的。在风格选择上也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从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设计――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观小品作为步行街标志进行塑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纪的历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宫、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凯旋门等。对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色调、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欧洲传统的特色。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是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格塑造步行街整体特色,如苏州玄妙观、上海豫园(图3)、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开封大相国寺的广场等。

3.2.3材料色彩的个性化

材料与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们是最能直接表现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个性的要素,对体现步行街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独有的材料和色彩来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如北京红墙黄瓦的宫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构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岛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构成了海滨城市特色。绍兴(图4)粉墙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把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达到了塑造步行街个性的目的。

3.2.4功能设施的个性化

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居民对生活消费要求的不同对功能设施的要求也有所差别。功能设施的个性设计应突出体现城市的社会状况特点。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中,人们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和悠闲,因此功能设施可以以传统休闲观赏类型为主,现代都市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步行街的功能设施可以在商业性与娱乐性方面个性化。如美国纽约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城市,它的第五大道步行街的商店因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而闻名。街内商店橱窗设计精致新颖个性突出。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都市,街内的功能设施文化个性也非常突出,从42街往北直至11O街,在第五大道两边,有一二十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而最南端的华盛顿广场(图5)是纽约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纽约的作家、画家、演员、艺术家都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有纽约最古老的剧场,散布的餐馆更是各种文化圈子聚会的首选。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格权 商品化 商业利用 形象权

人格权商品化与传统的人格权理念相背,集中体现在人格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专属性与独享性,从而禁止被分割与转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格权的发展已然无法停留在与人格主体之间的利益层面,而更多是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人格利益。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格要素的商业利用日益凸显,人格权商品化也随之产生,而商品化下的人格权也是自然人形象得以商业利用的前提。在金融社会里,任何事物只要具有价值就可以以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格权商品化的内涵

解释何谓人格权商品化,即是阐明由人格发展至人格权进而在市场环境中被商品化的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人格到人格权的过渡。第二,人格权商品化的形成。所谓人格应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①而上升至法律概念,人格则是一种抽象。人格的建立无疑以人的存在为本源,且必定受到民法的调整。从民法演进的过程来看,人与民法的连接点就是法律人格。②在近代民法上,法律主体所指的就是“法律人”,而所谓的“生物人”并不必然属于法律主体。由“生物人”向“法律人”过度的桥梁就是“权利能力”。人格主体在具备权利能力后即拥有了人格权。人之所以存在于社会中,离不开其人格利益,人格利益的缺失必定导致个体人格的受损。对人格利益的保护旨在维护主体作为人的存在,并且为主体从事财产活动提供前提条件。毋庸置疑,人格权需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且以维护人格尊严与人身自由为目的。换言之,人格权是维护独立人格的实现方式与保障。人格过渡到人格权是法律对人格从认可到创设并最终提供保护的过程,也是人格利益最终得以实现并予以运用的基础。

人格权商品化的内涵所表现的是人格权中具备了商业价值的要素以人格标识的特性被进行了商业利用进而能够获取商业利益的一种特殊物的商品化过程。将其理解为一个过程是因为只有完成这个过程,才能推导出此种人格或者说特定的人格标识已被商品化,即之强调特定的人格标识只要具备了商业价值就是商品化是不严谨的,凡商品化都必须将商业价值发挥利用以获取商业利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格权的特殊性,其商品化的特征具有排他性,即对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权利是权利人通过享有的排他的权利将自己的人格权用于商业之中。具有人格权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可以将其部分人格权利许可他人使用以发挥商业价值,但绝不会由他人肆意占有处分。这表明人格权商品化并不意味着人格利益的让渡与缺失,而是在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将人格要素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人格中的经济利益永远从属与人格利益或者说是精神利益,个体对自身人格权许可他人使用正是对人格支配权的一种体现,从而也说明当代人格权中具备了一定的财产性内容。

人格权商品化与形象权的关联

明晰了人格权的商品化与形象权的关联,才能够对形象权基本属性予以界定。形象权在早期主要分为财产权说与人格权说,后过渡至知识产权说。笔者认为,实际上,个人形象的商业利用正是人格权商品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人格权商品化无疑是形象权产生的前提,即形象权的属性应是体现了具有一定财产性内容的商品化下的人格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人格过渡到人格权进而形成人格权的商品化,标示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而从个人形象到形象的商业利用最终确定为权利,是法律对社会金融化发展趋势的回应。人格因其基础属性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中具备了商业价值,形成人格要素的多样性利用,而现代意义上的形象,更为宽泛的涵盖了这些人格要素。人格权的商品化提高了人格要素的经济属性,使其更易被商业利用,而在反复利用的情形下自然人的形象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特殊且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这与商品化下的人格要素相对应,并集合了其可利用的经济价值以求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体现了形象权的财产性内容。

其次,形象要素全部都由人格要素提供,形象相对具体的肖像等是一个上位概念,泛指表现人的思想或者感情活动的一切“形状相貌”。形象是自然人的人格要素的外部表达,而他人的形象是我们认知该人物特性的方式。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在自然人的形象中,被感知对象的个人形象正是由人格要素所提供。相对的,人格要素也只有成为特殊形象标识才能更广泛被他人认知,从而具备更多商业利用的可能。人格权的商品化表现在人格各要素的商业利用上,而这也正是形象要素最终确立为权利的前提。可以说,形象权仍是人格权的一种,只是在商品化的环境下较普通人格权类型而言细化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第三,经济利益从属于精神利益决定了形象权的发展走不出人格权之列。人格权的商品化是在保证精神利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人格属性的经济价值,任何经济利益也必定源自于最本质的精神利益。而形象权的运用亦是如此,形象权的实质旨在对自然人形象的排他性商业使用以获取经济利益。将形象权定性为一种财产权必然会忽视形象权的精神利益,导致形象权的确立脱离了人格权的本质属性。形象权形成于人格权商品化的过程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商业化的特征促进人格权的发展。

形象权的保护对象与创立之必要

形象权最早译为公开权,发展至今,形象权不应局限于对姓名,肖像的利用,还应包含声音,肢体语言等人格标识。鉴于此,形象权有别于传统的人格权,应指一种源自于隐私权并以商业的迅速发展为媒介,为获取商业利益,将个体自身特殊的身份,形象投入到商业领域以进行商业利用而排他行使的权利。对于形象权的保护对象,学界尚存争议,笔者认为,实质上形象权的保护对象只有一种,即对真实人物形象的独立保护。理由有二:

其一,知名形象具有局限性。有关知名形象指的是该人物形象在一定范围内被公众所熟知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由此可见,知名形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换言之,一个人物形象在此地可能广为人知,但在其他区域可能无人知晓,不存在所谓的知名形象。并且,从不知名到知名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对个人人物形象反复的宣传和商业利用才能促进他的知名度,这个过程同样应受到保护。因而认为形象权的保护对象仅仅是知名形象是片面的,只能说知名形象更具有商业价值且易被商业利用,其形象权的保护力度应该更大,但只要作为人格主体的自然人,必定拥有形象权亦需受到法律保护。

其二,虚构角色的形象无须纳入形象权保护的范畴。但凡虚构角色,均来自于作品,理应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日本,法律通过一系列判例确立了对虚构角色的著作权保护,但局限于以图形表现的卡通角色。③卡通角色由于其形态与特性作为作者创造性的劳动成果,顺利成章的进入了著作权的领域。问题在于,一些非卡通角色被编剧创造出来,再由演员对角色进行诠释时,如果该演员在扮演该角色中的形象,即诠释角色的形象遭到了不法利用,应怎样保护?由于编剧角色一般为作者虚构,因而这正是对虚构角色形象权保护的情形。实则不然,演员在诠释角色的同时仍然是真实的人物形象,即便角色是虚构的,加害人在侵害角色形象权时就是对演员真实人物形象的侵害,其根本在于虚构人物必须通过真实人物所表现出来。对于演员而言,其在公众前的形象并不等于其私下的形象,演员所诠释的就是一个个作品的角色或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在公众面前具有特性的自我角色。不论如何,这些角色都是一个具体,实际的真实人物。因而在此情形下,由演员演出的编剧角色仍属于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即演员本身。

权利不独立,就不能作为权利保护的依据。目前,形象权在人格权法领域里还是一个盲区,而用一般人格权来保护形象利益绝不是一个成功的做法,即便扩大保护至知识产权,仍不能解决形象权不能独立而带来的困扰。形象权的客体犹如人格权的客体,所指向的是一个集合。其客体范围小于人格权的客体,却反映出了商品化下人格权存在的新形式。如果某一身份要素能够指示相应的自然人,就属于形象权的客体;如果不能,则不属于形象权的客体。由此可见,形象权的客体理应包括姓名、肖像、声音、肢体语言等各种要素的综合。形象权的确立实则是对人格权的扩展与补充,形象权是人格权商品化过程中的一种私权形态,所体现的是自然人的人格要素与外部商业环境的结合。在社会金融化的进程下,形象权独立成权已然是趋势,也是将人格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上的内在需求与表现形式。这不仅是为了维护权利形态或是填补财产损害,更体现了人格至上与人文关怀的立法理念。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②马俊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