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安全教育;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不少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家长更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值有着较高的期望,学校教育中也以升学考试作为参考指标,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教育。部分学生在家中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学生不具备自我生活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生活技能、急救措施等知识严重缺乏,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有所欠缺。当学生遇到突发灾害或不法分子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进而造成悲剧。如何对小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语文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在启迪心智和健全人格方面具有显著功能。语文贴近生活,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技能等具有普遍的系性,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安全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除了对小学生进行安全专题教育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策略
(一)贴近生活提高安全意识
语文是贴近生活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引导小学生对个人安全的思考,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有一个关于安全教育的思考题是:如何防范危险?当你遇到危险时你会怎么做?首先,我向学生提问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我向学生提问,有的学生说,不能接收陌生人的礼物;独自一人时不要去陌生的地方;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靠近池塘等容易溺水的地方等等。我感觉在父母对子女应该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当我向学生提问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则七嘴八舌的说大声呼救,并尽量挣脱坏人向人多的地方跑。我对此也感觉到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为强烈,鼓励同学继续保持这种安全意识。
(二)情景结合传授安全知识
在学习课文《桥》时,在学习老村干部挺身而出,组织大家撤离,并用自己的身体搭起一座生命的桥,最后父子双双殉职的感人精神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对洪水的认识。通过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洪水的危害,讲述我国防汛抗洪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洪水所带来的破坏,告知学生在日常要爱护环境,多植树,防止水土流失等,增强学生的安全知识。随后,话题一转,又提出一些安全问题,如“家里突然着火了怎么办”、“我能不能到河里去玩耍”。询问学生在学校是否见到灭火器,讲述正确使用灭火器的知识等。
再针对社会上欺骗众多的现象,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欺骗并被利用。因此,我结合实例教育学生,当遇到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的成年人求助时,应高度警惕。要首先判断自己有无帮助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行就婉拒并让其询问警察或其他大人。即使知道如何帮助,也应该具有自我防范意识,告诉对方你要先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在大人的陪同下才能对您进行帮助。同时,结合主题,向学生讲述110、119和120等号码的用途,让学生在遇到危机时可以瞬间知道如何求助。
在教学《珍珠鸟》《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虫草的村落》时,教育学生既要爱护和保护动物,又要注意防止动物的伤害和疫情的蔓延。如被宠物猫狗等抓咬,一定要及时注射疫苗,以防后患!
通过对学生安全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生活技能,使学生能够遇事沉着冷静,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亲自演练提升安全技能
小学生年龄小,为了让其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结合必要的动手训练让其置身其中,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安全知识同样也是如此。
例如,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向学生讲述地震的危害,告诉学生地震发生之前的一些征兆,并通过多媒体影像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并接着向学生讲授在地震中如何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技能,教育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迅速自救撤离,甚至组织学生进行疏散演练。告诉学生回家后应提醒家长,在家中应备有矿泉水、压缩干粮、绷带、止血带、创可贴、瞬冷冰袋、应急保温毯等常见的防护设施,并在家长微信群中建议家长陪同学生购买,作为安全教育的警示。同时,邀请学校医务室工作人员想学生讲解绷带、创可贴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
在讲述《小英雄雨来》时,在赞美雨来的高超泳技时和爱国情怀时,教育学生不要私自下河塘野泳,防止溺亡事件的发生!还应该鼓励学生在暑假时,可以在家长陪同和游泳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提高自己的生活技能。邀请消防队员前来我校向学生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
(四)鼓励学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当遇到危险时,能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是非常可贵的品质,这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通过教育引导,使小学生可以以此为学习目标。例如,讲解《司马光砸缸》时,我向学生提问,其他小朋友非常着急,四处寻找大人,而司马光则沉着冷静砸缸救人?同学们均非常佩服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和机智过人。我则顺势教育学生,要尽量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但危险一旦发生时,一定要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利用家长和老师教育的知识,将危害降到最低。
三、小结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体育教育,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语文课堂作为教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利用语文课堂中的知识,将安全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对提升小学生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红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J].大观周刊, 2011(49).
[2]计秀山.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J].神州, 2012(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内容丰富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容易走向枯燥乏味的道路,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还会让小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为了转变这一教学瓶颈,教师势必要转变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作为授课导向。案例教学法,是指将现实生活里的真实事件、真实情况在课堂上给予客观的表述,这样不仅使得课堂具备现实性、针对性,还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创造性,为课堂培养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精选
根据课题内容挑选科学合理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法前提与保障,教师在挑选案例时要遵循方向性、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四大原则。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老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交流,着力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上课伊始,老师首先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随着老师的板书边读边书空,写完再读一遍课题。接着对同学们说“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不一样了。”然后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难受、怒、恨、惜)请学生再读题目时感情变了,表情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最后老师提醒学生要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读出来,并把心情、感受写在脸上。让学生通过齐读、个别读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了中国人的恨。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发至内心。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上,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相织,“恨”与“怒”交加的语气语调,使“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不但落实到了实处,而且提高了层次。
2.案例呈现
语文课程案例教学要与理论密切相连,任何脱离了理论的课堂案例都会使得讨论和教学内容与目标相背离、相脱节。对此案例的呈现要把握恰当的时机,万万不可实行单一程式化教学模式,案例呈现既可以出现在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在授课完毕后呈现出来,还可以从理论知识讲解中呈现,根据需求紧密联系理论。呈现模式教师根据需求具体而定,主要的呈现方式有:(1)教师将案例通过故事讲解形式来表达;(2)通过纸质形式为学生发放资料;(3)巧妙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影音与图片事例;(4)采取辩论、小品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将案例呈现出来。例如,在教课文《将相和》时,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的: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同学们的回答十分踊跃,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有的说:“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正当我为同学们的回答感到欣慰时,班里最调皮的同学站起来说:“我喜欢秦王,因为他治理的国家很强大。”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面面相觑等待着我的评价。我莞尔一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并伺机引导学生以后回答问题时不要顾及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想法,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的实行,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可以仔细的思考,还可以降低学生压力,让学生能随心所欲发表观点,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懂得倾听他人意见。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所呈现案例进行了解,在独立思考案例后,将案例重点部分确定下来,明确材料间关系,再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法。在此前提下根据小组划分,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此时扮演的角色是第三者,控制交流秩序和进程,必要时给予一定提示,起到的是激励作用。
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和模式就能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说名言——读名言——悟名言——写名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转变传统死板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扩宽学生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势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钻研,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到案例教学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蔡华.论新课改后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中的使用[J].政史地教学,2008(02):112-11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69―01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学案导学的作用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变教师的“教授”为“指导”,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
3.重视对教材的阅读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不深入思考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获得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等生从学案的设计中获得挑战,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使用学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导。
在使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因此,教师要选择有趣且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并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要指导学法,在听、说、读、写、思、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教师要强化教研,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要研究学校、学科及学生实际,并以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不断挖掘学案导学模式的巨大潜力。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防止学案导学形式化,注重实际应用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深深的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进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渐凸显出学校教育的弊端,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下面,列举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营造学生讨论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安全知识
通过教者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引起学生展开对生命的讨论。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讲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故事,在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的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问:“同学们,知道这个孩子之所以得救了,是因为什么呢?”同学们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坚信不论发生了什么,爸爸总会和他在一起;另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在地震时没有惊慌,而是躲在墙角,所以得救了。这时,我针对后种答案,这样问大家:“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遇到地震,那该怎么办?如果在家中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非常积极,气氛非常热烈。我同时追问:“如果遇到其他的意外事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同学们有的说打报警电话;有的说找大人;有的说进行自我救护……无论孩子们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觉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生命的价值的思索。既让学生知道了故事中的儿子得救的原因,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提高了安全认识。
二、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
在一年级教学生识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又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继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戛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一、当前学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取消春秋游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
以前,学校几乎每年都安排春游和秋游活动,同时开展适当的野外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去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考察和研究自然现象;或深入农村、厂矿、社区等,去感受工人、农民、商人等的真实的社会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有时由于学校和老师组织不够严密,或由于个别学生不听老师的教导擅自行动,或因为其他各种原因,在个别地方的个别学校出现了一些意外事件,如翻船、车祸等,造成一定的人身和财产伤亡,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给学校领导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就开始限制春秋游等活动。先是规定减少出行次数;再后来规定,活动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不得私自外出;到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强令废止春秋游、社会考察等所有实践活动。从此,学生像小鸟一样被彻底关进了“笼子”,完全失去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真正步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地。
2.取消课外活动和午间活动,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
以前,中午和课外活动时间,学校是完全交给学生自由支配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人爱好自由参加各种活动。所以,这段时间是学生最自由、最开心的时间,他们的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体会校园生活的快乐,涌现了许多文娱积极分子、体育尖子、科技活动达人,等等,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到处闪动着学生青春活泼的身影,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娱乐、成长的乐园,深受学生的欢迎。
由于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自控力较弱,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在游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起点纷争,出点问题。同时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如果学生在校园中出现一点安全问题,家长就会兴师问罪,让学校和老师不得安宁。加之近年来全国各地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频繁下发有关校园安全的文件,强化学校的安全职责,使学生安全成为一根碰不得的高压线。
3.取消标枪、铁饼、铅球等“危险”的体育课程,把学生引入“安全”框架内
以前,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有标枪、铁饼、铅球等内容,这些课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肌肉、臂力和投掷技巧等很有帮助,但是,有时由于个别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掌握好要领,致使投掷方向发生偏离,或者个别学生乱跑乱窜,或个别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疏于管理,从而引发一些伤害事故,有的甚至造成重大伤残,在社会上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学校和相关老师承受来自家长、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巨大压力。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为了避免学校卷入舆论中心和纠纷当中,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教育主管部门只能取消了这些比较“危险”的体育项目(实心球代替了铅球)。从此,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都是文绉绉的比较“安全”的运动项目。
二、对现行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1.学生安全教育必须从源头上做足文章,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上下功夫
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命和健康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生物基础。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应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平等尊重和有效保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当然要尽一切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无论春游、秋游及社会考察,还是校园的其他各种活动,学校都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管理,而不能麻痹大意,轻率从事,要把不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限度。只要我们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认真细致地去做,许多安全事故都可以避免,即使偶尔发生,也能大大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因此,学校一定要把安全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科学而严密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让每个教育工作者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抓实抓细,精到管理,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与疏忽。
但是,社会和家长不能苛求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上“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因为“绝对安全”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办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担心个别学生的安全就取消所有学生的一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甚至连中午和放晚学后的自由活动都被剥夺,整天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中,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许许多多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式的学生,就会涌现大量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许多学生就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这样做,学校的安全事故可能大大减少了(但不等于没有),但是整个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运动技能以及人文情怀等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危及的是整个民族生存与竞争的根基。这个潜在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轻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奠基工程,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知识技能,更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计议,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核心是民族群体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打造一支身体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精神境界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团队。打造这支团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凡是有利于打造这一团队的做法都要敢于尝试和持久坚持,不利的做法就必须停止和抛弃,切不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2.学校教育不但要注意显性安全,也要注意隐性安全
为了避免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关方面简单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活动限制和时间禁锢,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项目和科目,把学生的手脚都捆绑起来,再塞进套子里。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的做法,很不可取。我们都知道,开车、走路也是很危险的,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交通事故发生,每天都有人死伤,能不能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把所有公路给封了,禁止一切车辆上路?科学探索、社会实践也有一定风险,能否为了保证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人身安全而叫停一切研究探索和社会活动?我们没有那样做,也不能那样做。
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和项目,学生真的就绝对安全了吗?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非也。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高度重视,管理上不细致缜密,安全责任不落到实处,校园里和教室中同样会出安全问题,如打架、斗殴、踩踏,等等,近年来的中小学校园里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例子。如有的学生因长期不锻炼,身体素质较差,跑步时突然晕倒甚至猝死;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造成相互伤害;有的学生晚上睡觉时用皮带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玩,第二天起床时,人们发现他已经窒息死亡,等等,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时有发生。因为校园内、教室里也有安全事故发生,是否也要将学生遣散回家以保安全?
同时,长期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里,剥夺学生的自由活动权利,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和不安全,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会每况愈下,社会活动能力下降,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会出现问题,会变得狭隘、孤僻、暴躁、胆怯、抑郁,等等,这与人身安全事故相比,性质和后果更为严重,更令人忧虑,因为它伤害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整个学生群体,同时它伤害的也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品质上的。近年来,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欢乐,整天闷在校园里,困在教室里,淹在书本中,泡在题海里,郁闷的心情得不到舒展和释放,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有的因此走上自杀的道路。如果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轻松自在的,欢快愉悦的,学生怎能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