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抓大局,在提升执行力上下工夫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规律。今后,凡是兵团、师党委的要求部署,凡是对当前和长远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并做出成效。要经常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带政治性、方向性的问题,保证跟得上形势发展,跟得上党委中心工作,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要超前谋划。要在把握各级党委意图的基础上超前策划,切实做到围绕大局转、服从大局干。要善于突出工作重点、深化工作主题、整合工作资源,善于抓大事、要事,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开展,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抓学习,在增长才干上下工夫
要在全师宣传文化系统大力倡导求知的风气、营造学习的氛围,努力解决好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要“真学”。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一种乐趣,深读、常写、勤讲,人人写读书笔记,个个走上台演讲,不断巩固学习的效果。要“会学”。知识浩如烟海,要牢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善于向书本学、向先进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学以立德,学以增智。要“善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为了应用,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搞好结合,及时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以学促干、以干促学、学干相长。要在把握师党委意图的基础上超前策划,切实做到围绕大局转、服从大局干,绝不能被动等待党委提出要求、部署任务。
三、抓创新,在提升素质上下工夫
提升宣传文化干部素质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政治素质。宣传文化干部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立足全局,服务大局。二是提升道德素质。宣传文化干部要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模范和表率,时刻怀着对事业的忠诚和敬畏,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提升能力素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宣传文化干部,就要做到“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办”。“开口能说”。只有能说、会说、善说,才能把党委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让群众入耳、入脑、入心。“提笔能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时处处离不开写,写作能力是宣传文化干部的基本功。会写,还可以使说话更有条理、更有深度,让办事更有计划性、更有针对性。“遇事能办”。具体说就是办文、办会、办事,既能圆满完成各项日常事务、又能协调处理各种繁杂关系,既要善于谋划、又要善于落实,既会总结经验、又能开拓局面。
四、抓落实,在转变作风上下工夫
落实是成事的根本。要“求真”。求真,最基本的方法是调查研究。要在全师宣传文化系统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每一名干部都要承担调研任务、调研课题。要结合“走转改”主题教育和全师党员干部“下基层、走社区、访民户、解民忧、送温暖”活动,坚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不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切实抓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帮扶”工作,既为职工群众解忧,又为职工群众代言,既宣传教育职工群众,又引导激励职工群众。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了解民意,努力提高宣传文化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水平。要“求实”。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每一项工作都要事先画好路线图、定好时间表,每一项任务都要有部署、有落实、有考核、有奖惩,做到干一件成一件。要“求快”。大力倡导立言立行、雷厉风行的作风,做到反应快、节奏快、反馈快,确保各项工作规范、高效运行。
五、抓和谐,在树立形象上下工夫
【关键词】文化发展;挑战;对策
文化具有认识、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和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开拓进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现状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市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加快发展,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活动阵地巩固拓展,供需矛盾有效缓解。
现状二:公共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我市现有直属文化事业机构 4家,各级博物馆3个、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报社1个、广播电视台5个;包括市县新华书店5个、影剧院4个、文艺表演单位2个。各级标准化文化广场 、演出场馆33个、村文化活动室 71个。市、县、乡(镇)3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加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事业、保障文化活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保证。
现状三:社会文化日益繁荣。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龙头,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丰产丰收,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现状四: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进展。每年修复一批文物古迹,充实文化内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全市馆藏文物达5000余件。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的实地调查结果统计,境内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200余处。
现状五: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开展专项治理,文化市场管理实现“全覆盖”、正常化,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
现状六: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文化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有为有位,部门形象不断改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影响和制约吴忠市文化事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调研组认为全市文化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建设吴忠特色文化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认为制约着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六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创新意识不强。传统思维模式没有打破,社会各界对文化工作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是加强文化建设的根基。由于近年来吴忠市各县(市、区)各级财政收入有限,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由于文化经费短缺、留人体制机制不健全、培训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导致我市文化人才队伍严重老化,专业人才逐渐减少,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四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我市的文化事业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全市用于扶持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相对投入不足,致使全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我市文化经营单位众多,效益不佳,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层次较低,缺少具有吴忠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更缺乏向国内市场拓展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一)提高文化事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是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文化工作,创新文化工作观念,开展文化工作不死板、不保守、不僵化。在内容上、对象上、渠道上拓展基层文化工作领域,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形式,引导文化工作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不断增强文化工作的时代感和影响力,使文化工作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二)出台吴忠市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意见。为激励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植根于吴忠深厚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和利用吴忠的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具有吴忠特色、吴忠风格、吴忠底蕴的精品剧目,对文艺精品创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奖励机制。
(三)召开全国回族文化论坛。充分利用吴忠“中国回族之乡”回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市委、政府的名义,邀请全国知名的回族学者、专家到吴忠,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国回族文化论坛,请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深度挖掘回族文化、探讨回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提出吴忠的精品文化、精品剧目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起到推介吴忠、宣传吴忠的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我市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少。为解决我市文化建设的人才问题,建议市委、政府:一是出台政策和计划,加大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训力度;二是精心策划实施优秀人才引进工程;三是以人为本创新用人机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文化事业单位建立进人公开招聘、用人竞争上岗的机制;四是对全市乡镇配备文化专干,司法、农牧、水利、财政都在乡镇配备专干,惟独文化没有,制约了文化事业发展。
(五)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重点扶持;二是吴忠市的文化事业经费每人每年按照人均1元的标准给予投入。三是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加大文化建设的招商引资,引导民间资金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市的文化遗产。
(六)制定出台文化事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兴办健康文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改进城乡文化设施落后状况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今后我市文化工作思路及重点
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新吴忠的总体要求,主动服务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发挥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在新的起点上为吴忠“十二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好局,起好步,为吴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力求文体广电事业建设工程实现新突破。
(二)以重大文体活动为载体,力求文体活动品牌培育工程实现新突破。
(三)以培育文化精品为载体,力求文化精品引领工程实现新突破。
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现就我市贯彻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的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997年以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市”为目标,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加以推动,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活动、管理、产业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并紧紧抓住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文化设施,尤其是镇级文化设施滞后的问题。市委书记、市长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对镇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求镇一级政府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和旧村改造时,同时考虑文化设施的用地规划和建设,并抓紧市文化广场的规划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进程。
今年,经文化部表彰,我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二)文化工作摆上市、镇(场)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本届市委有丁聪枝副书记、陈建倩常委,市政府有颜子鸿副市长分管文化工作。各镇(场)党委、政府都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每年专门召开听取文化工作的汇报或专题研究文化工作的会议分别不少于二次或三次。市人大、政协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文化工作汇报,并经常性地组织文化工作调研、考察活动。在这些会议上,都能确实为文化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文化工作列入市、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作为其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每年均进行考核,都取得合格。
(四)市财政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平均达到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1以上。正常经费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行全额拨款,经予经费上的保障。此外,
还积极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和华侨、海外同胞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形式投资、捐资文化建设,兴办文化事业,建成了延奎图书楼、祖昌体育馆、溜江儿童文化园、深沪文化中心、高
湖文化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大批文化设施。
二、我市基层文化的现状
(一)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基础,四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奔小康建新村工作,与宣传文化中心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青阳镇、陈埭镇、英林镇、深沪镇均建成面积达3000—40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大楼。东石、永和、金井、龙湖、池店、安海等镇新的文化活动中心已确定用地并投入设计。村一级利用侨资建成溜江儿童文化园、岭畔文化活动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批村级文化设施。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亿元。新建县级公共图书馆4700多平方米、大剧院1.3万平方米、博物馆1.6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我市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仅短短的4—5年时间,就超过了建国
50周年的发展速度。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省定一级馆)、图
书馆(全国一级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各一座,纪念馆5座,3个县级专业艺术剧团,22个民间职业剧团,15支乡镇电影放映队;全市15个镇(场)都有文化站(其中安海文化站是省百强文化站);74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或文化活动中心,有的还颇具规模,活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全市还根据文化
水平、家藏书量等评选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初步形成了市、镇、村、家庭四级文化网络,基本适应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文艺创作繁荣活跃。晋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首邑,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给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厚实的人文基础和发展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现代生活,整理、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获各级各类比赛的大奖。如高甲戏《金魁星》、木偶剧《五里长虹》获文化部文华奖,舞蹈《风采侨乡女》、歌词《春暖闽南》、论文《文化馆学论稿》、小品《看家》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的金、银奖。另外,全市农民绘画成名作者有20多人,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多次获全省农民画一等奖,还参加全国展出;农民书法家有上百人,多次晋京展出,有的作品还被中国书法协会收藏。目前,我市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为民间绘画之乡,磁灶钱坡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
色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以民间艺术之乡为龙头的特色文化已在我市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 进农村文化繁荣,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所在,是农村文化繁荣的直接体现,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空前空涨,长期坚持举办戏剧展演节、南音会唱、灯谜展猜、广场文化艺术节、诗词吟
唱会、书画展览、文学笔会、文艺晚会、卡拉OK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与经贸结合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大力实施“芳草计划”和“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规划以来,扩大了芳草计划示范点,壮大了民间社团。目前,全市有各类芳草示范点10多处,文化信息网点3处,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农村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和农民思想生活的实际,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
腐朽思想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高了广大农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首先,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有些镇(场)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的推动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镇文体站阵地流失,常规性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全国、全省的农村文化典型,也失去昔日的辉煌,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由于体制等原因,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基层文化站干部和民间艺术工
作者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鱼龙混杂、相互并存。一些乡村群众生活富裕了,却花巨资修缮或重建各类宫堂庙宇,导致负面文化抬头,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乘虚而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今后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极大的鼓舞了我市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干劲。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密联系基层文化建设的实
际,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创造
性地开展工作。
(一)多管齐下,抓好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再一次掀起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要对照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xx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每个乡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基础上再迈一大步。
(二)立足长远、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认真研究小康社会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
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制定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政策。适当提高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生活待遇,解决各种影响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稳定的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严把进人关,对进入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员要有严格的素质要求。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方式。
要在文化活动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功能的扩展,延伸上下功能。
要主动面向社会,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家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倡导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结合节日庆典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文艺宣传,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和老年文化活动,以及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宣传计划生育、开展文体活动等。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活动方式。寻求文化与企业联营、文化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共建以及社会甚至个体对经营性文化投资的路子,使基层文化活动方式更灵活,道路更宽广。
(四)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要着眼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眼于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服务。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基层文化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广大城镇和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
毒”等丑恶现象、文明奔小康的助推器。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
调 研 报 告
——__乡文化志愿者( __)
一、前言
根据文广新局的要求,从8月初开始进行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上级的指示,我乡以《如何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指导着力打造经济特色文化》这一调研课题,并组成了由分管文化副乡长__担任组长,__以及各村文化员为成员的调研小组。8月13日,我们组织召开了本课题调研组成员会议,对调研课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拟定了调研提纲。从8月14日开始,分别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下乡走访实地查看等形式,认真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调研中,召开村级文艺骨干人员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25份,实地考查在建乡综合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1个,村级文艺活动4处,广泛听取和搜集社会各界对发展我乡特色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对我乡文化工作的现状、资源、突出问题、群众需求等有了新的和更加全面的了解,调研小组针对所掌握的情况,从当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野进行认真分析形势,运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理念来审视我乡在发展特色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对今后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二、现状
1、文化设施现状:我乡现有文化站1个,乡级公共图书馆1个,近年来新建村级书屋17个,基本上都是“一块牌子、一间屋子、一个人”,只有个别村级文化站有少量而陈旧的图书;
2、文化队伍现状:分管文化副乡长1人,文化志愿者1人,村级文化员17人。这些人员中只有极少数人具备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大部分是图书管理员身份人员或直接上报的文化员,总体队伍文化专业知识贫乏,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水平也不高。全乡现有健身队1个;乡内文艺培训点1处;民间文学2个;传统技艺1个。
3、文化活动现状:近年来,我乡文化活动大体以重大节庆活动、参于上级举办的各类活动、春节文艺汇演活动为主要形式。其中广场舞在乡内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我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以健身休闲为目的的晨晚健身舞蹈活动较为活跃,显现出我乡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热情与渴求。
4、特色比较:就我乡现有文化资源、基础设施、文艺人才队伍以及文化活动的特征来说,与我县其他乡镇相比,据有以下劣势: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活动场馆,因此,难以举办参于人员较为集中的大型文艺活动;二是由于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在开展少儿文艺方面同其他乡镇等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以及后续人才的培训相对薄弱等因素,在传统的沁源秧歌中与其他乡镇产生差距。据此,打造我乡特色文化应考虑在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进行探索创新。
三、分析
就我乡现状分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在发展特色文化方面应予关注:
1、在全县范围内我区乡人口总量靠后,经济总量全县居后,人均经济总量全县靠后,这一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我乡文化工作应以大众化,平民化为主要方向;
2、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压力较大,整体文化消费水平较低;
3、由于区内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因此,文化活动的服务群体多是“38619”部队人员,即:妇女、少儿、老年人;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三热三冷”问题。从区域上看,目前全乡文化活动基本上呈现出乡镇热、农村冷,从群体上看呈现出群众热、干部冷,从职能上看呈现出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
2、“三缺问题。多年来全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基本上处在一个缺活动场所、缺活动经费、缺专业人才的被动局面,尤其在农村,既没有组织和从事文化活动的专业人才,也缺乏召集和管理农村文化活动的“热心人”。
3、“三滞后”问题。就目前我乡文化工作的现状来说,一是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总体上是滞后的;二是相对于科技、教育、计生、卫生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来说也是滞后的;三是相对于群众路线教育实现活动的需要和广大群众的需求来说更加滞后。
4、“三个薄弱方面”问题。由于上述现状和问题的长期存在,致使当前在农村文化创作、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品次上比较薄弱。农村中尤其是村及农户层面上,几乎是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肓区;当前农民现有的文化生活有低级化、庸俗化倾向,大都局限与农村中一年一度的庙会等。
5、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目前在各级领导和文化干部中对于发展文化事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对于上级有项目或经费补助的就积极去做,对于上级没有投入的活动就没有热心做,不少文化员对工作激情不高,信心不强,只能做些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其文化的特性成了虚名;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对于面临的难题束手无策,思想僵化,思路不开阔,畏难情绪较重,工作中叫若埋怨的多,开拓创新的少,被动接受上级部署的多,主动组织举办的少。
五、发展特色文化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展示国家软实力的历史高度,这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这一新要求也为我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当然,欣喜与责任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勇于开拓,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不断创新,以乡镇带动农村,村级服务农民,以文艺队伍的培育带动文艺活动的开展,以文艺活动的开展推动文化阵地的建设,以文化阵地的建设催化特色文化的形成的发展思路。
六、主要建议
1、把人才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种”文化战略,改变过去单一送文化下乡的模式,通过“请 进来,送出去”,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使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传承,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使基层文化活动有人去组织,时事政策有人去宣传,文化市场有人去管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努力培训一批农民文化骨干队伍,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让文化真正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广大人民建群众;
2、培育和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切实加大对民间业余文艺团体的培育和扶持,努力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和社区文艺团体,支持他们利用节假日和集市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3、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力求重大节庆活动求规模,少儿文化活动上水平,品牌文化活动出精品,乡镇文化活动创特色;
4、实施特色文化工程。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较强文化底蕴,传统特色比较突出,传统文化艺人相对集中的村级进行挖掘、整理、策划、培育和扶持,打造特色文化社区、村,帮助其策划,申报文化名村;培植一批文化示范大院(户),并加以策划、包装和推介,使其成为观念先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典范;
5、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区文体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努力使该项目成为健身、培训、竞赛、演出、展演、陈列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功能齐备,造型美观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尽早构建全区以区文体中心为中枢,以综合乡镇文化站为骨架,以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地,以文化资源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为纽带的全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6、构建发展和扶持特色文化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特色文化的政府扶持机制,鼓励创新机制和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制定发展特色文化的长远规划,把发展特色文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设立乡级文化发展基金,鼓励社会各界自办或援助农村文化事业,用足用好国有有关扶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类涉文项目;
一、我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宣传文化管理队伍。在县委宣传部行政编制人员中(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外宣办3人、文明办1人、县文联1人,在职干部,共5人。年龄在25岁至46岁之间,26岁至36岁的占40%,36-46岁的占6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20%,大专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10%。事业编制人数占10%。业务经费相当短缺,没有专门的办公用房,外宣办、文明办、县文联和宣传部合用二间办公室。
(二)新闻传媒专业人才。玛曲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全局行政编制为8人,事业编制为20人。现有职工29人,年龄在23-47岁之间,其中本科文化程度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人,中专文化程度5人。初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现有办公用户和机房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平房187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楼房290平方米,固定资产174万元。下属机构包括县有线电视台、调频广播电视转播台和无线电视转播台。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现有办公和业务用房477平方米,无演播室、材料库房,广播电视播出机房和值班室混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存在一定隐患。
(三)文化、文艺专业人才。
1、机构设置:县文化体育局内设办公室、文化股、体育股、财务项目股。下设县文化馆、藏族歌舞团。文化馆内设办公室、民间文化工作室、群众文化工作室、图书室、文博工作室、财务室;歌舞团内设办公室、舞蹈队、声乐队、创作室、民间艺术团、财务室。
2、编制:文化体育局5人,文化馆16人,歌舞团33人。
3、人员构成:总人数54人。25岁以下的16人,26至35岁的20人,36至45岁的11人,46岁以上的7人。本科4人,大专13人,高中及中专22人,高中以下15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4人。图书管理人员7人,声乐管理人员5人,作曲1人,编剧1人,舞蹈表演15人。文化体育方面,除了县文化体育局和歌舞团经费基本上能保证其日常业务的正常运转外,县文化馆的经费显得十分紧张,好多涉及到文化的搜集、整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二、我县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