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趋势 全面风险管理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60-1770(2009)03-027-06
一、专业化发展趋势
专业性银行存在的机理。自1998年花旗集团并购旅行者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以来,混业经营蔚然成风,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赋予了综合性大银行以更低资本运作更大资产的自由空间,一度被认为小型专业化银行将面临严峻挑战。但事实相反,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传统银行的价值链被分解、再造,一批高效率的专业化银行诞生,以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及各种中间服务的兴起,为专业化银行提供了多种放大资产杠杆的工具,从而可以绕过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围绕风险资本回报率,专业化银行与多元化银行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传统的综合性银行凭借其广阔的资金来源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以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并凭借其多样化的业务和风险管理体系降低资本需求,提高资本杠杆。而新兴的专业化银行则通过电子化和中间服务实现轻资产运营,提高资产回报率;通过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转移,分散风险,降低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风险资本的杠杆率,实现以最少的资本运作最大量的资产,以单一业务的规模效应对抗综合性银行多业务的范围经济。
专业化银行创造高效率。专业化金融机构很多,如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德国银行Volksbank和美国中小企业信贷协会,以中长期项目贷款为主要业务的欧洲复兴银行,专业化的结算业务银行一英国的四大清算银行,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分销商―Charles Schwab,专业化的国际贸易融资银行等。这些银行都将某一特殊金融服务从传统的银行价值链中分离出来,通过专业化的运营能力降低资本需求和运营成本,凭借创新的金融手段转移,分散风险,以提高资本杠杆,实现更高的资本回报和更快的规模扩张。2005年在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专业化银行的总资产回报率平均比综合性银行高0.8个百分点,净资产回报率高3.4个百分。
专业化银行不等于小银行。一般认为专业化银行是规模较小的银行,但实际上,在2005年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包括提供商业银行服务的金融集团)中就有9家是专业化银行,包括专业化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MBNA),专业化抵押贷款银行(Fannie Mae,Freddie Mac,Countrywide)、专业化教育贷款银行(SLM)、专业化资产管理银行(纽约银行、Mellon、Principai Fin'I)、专业化服务机构投资人的银行、专业化发行风险管理产品的银行、专业化的投资银行,以及专业化的零售银行(North Fork)等,它们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市值规模上都已相当可观。
二、全能化的发展趋势
专业银行的缺陷。虽然专业化银行具有高效率,但也有其天然的缺陷,那就是高经济周期性风险。由于金融业自身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业务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在提供了更高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周期性风险。2005年在美国前30位银行中,专业化银行的b系数平均为1.07倍,而综合性银行仅为0.57倍,高收益、高风险成为专业化银行的特征,在经济周期危机到来时,往往成为综合性商业银行的并购对象。
在这次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中,专业银行的经济周期风险暴露无余。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独立投行模式消失了;另有几十家专业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破产或被收购,如在抵押贷款业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第二大次贷专业金融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美国抵押贷款服务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在专业化金融机构纷纷涌现的同时,也产生了花旗,汇丰这样的全能金融集团。花旗、汇丰的产生源于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天然缺陷一高经济周期性风险,专业金融机构的周期性波动,为业绩相对稳定的综合金融集团提供了良好的并购机会,现代全能商业银行是在经济周期低谷到来时,通过套利并购专业金融机构基础上形成的。
全能银行存在的机理。现代全能银行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与专业化并购的基础上的,是金融上的统一体和经营上的独立体。一方面,全能银行是在专业化银行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合并后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具有专业化银行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合并以后的多样化资产组合增强了集团整体抗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在专业化银行的周期性低谷中进一步套利扩张。全能化与专业化的银行并不矛盾,专业化银行的发展为全能银行的战略并购提供优质元素,全能银行是套利并购专业化银行的特殊产物。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一方面专业金融机构的经济周期风险暴露无余,另一方面全能银行的经济周期低谷生存和扩张能力表现的更加明显,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全能银行成为并购的主角,在金融危机中低成本收购专业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
全能银行与综合性银行的差别。这里的全能银行概念与通常讲的综合性商业银行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国际经合组织2005年的报告显示,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和对冲基金之间的混业经营提高了全球金融市场效率,金融市场综合化经营势不可挡,不过综合化的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1998年10月花旗集团并购旅行者集团为标志,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百货公司式的综合运营模式成为银行业务的主流,综合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金融资产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风险分散协同效应;而以花旗集团2005年剥离旗下的旅行者寿险,年金公司以及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为标志,以追求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为目的的全能银行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由庞大而复杂的公司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趋势已经减弱。新型全能银行不再是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取而代之的是核心业务突出,经营灵活而结构松散的现代全能银行,这种全能银行是通过低成本套利并购专业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购或者剥离业务的指挥棒是风险资本回报率,而不再是协同效应,因为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外部机构合作的形式实现。
三、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战略并购推动银行发展的机理。首先战略并购的规模扩张功能,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规模和信贷资产规模,为业务多元化扩展提供了资产规模和客户规模基础;其次在扩大了的资
产规模平台上,某些业务的规模门槛被突破,战略并购的多元化业务功能为商业银行引入了新的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这样通过规模并购扩大了银行的客户规模和资产规模,通过业务多元化的扩张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激活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增加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进而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推动银行的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调整。商业银行通过战略并购进行的规模扩张和多元化扩张往往交替进行,规模扩张与业务拓展相互配合,呈现梯形扩张路径。
商业银行业务的规模化门槛。从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发现,不同规模的银行有最佳的业务范围,不同的业务又有不同的规模化门槛。在美国FDIC担保的7380家银行中,仅有27家专业化的信用卡银行,116家以汽车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银行,而专业化的抵押银行有796家,专业化的企业贷款银行多达4720家。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的市场集中度最高,要求的资产规模门槛也最高,其次是以汽车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居中,而企业贷款,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的市场集中度最低,规模化门槛也最低。
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沿着资产规模化与多元化的两个轴呈曲线分布(见图2),在图的左下角是规模化门槛最低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依次往上是一般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财富管理业务,居民循环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投资银行等业务。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新业务的规模化门槛被不断突破,银行可以开展的新业务也越来越丰富。反之,银行要引入新业务,就要扩大资产规模,突破资产规模门槛限制。
商业银行通过并购发展的时机和梯形路径。通过梳理国际银行业发展史可以发现,收购兼并是国际活跃银行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银行业竞争加剧,国际银行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跨国界跨行业的并购浪潮,推动着银行朝着业务全能化和服务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种并购产生了像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美国银行这样的超级银行。国际商业银行战略并购成功经验共同的特点是,把握经济周期低谷形成的金融资产价值低估的时机,进行套利并购,规模化和多元化扩张交替进行,形成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和综合化运营平台。
四、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
资产证券化推动银行发展的机理。资产证券化产品一端连接信贷市场,另一端连接资本市场,贯通了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联系,成功地把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变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化资产。资产证券化成为连接信贷业务和投行业务的桥梁和纽带,成功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资产证券化通过把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差运营模式。同时,证券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周转率,为商业银行引入了“轻资产战略”,实现轻资产运营,直接推动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出现。
以美国抵押贷款服务供应商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CFC)为例。作为一家新兴的金融集团,2005年末Countrywide的股权资本只有128亿美元,而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富国银行(Wells Fargo)的资本金为400多亿美元,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的资本金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相比之下,Countrywide在银行最重要的资本金上处于明显的劣势,资本金成了制约Countrywide的拓展业务的关键因素,为了突破资本瓶颈限制,Countrywide选择了表外资产证券化为主的贷款出售模式,从而将大部分风险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相应地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将近10倍。
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轻资产运营。如果Countrywide不进行资产证券化把贷款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Countrywide金融集团2005年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资产将超过1万亿美元,是资产证券化出售后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9.3倍,表外资产证券化将贷款资产压缩了90%。在2003年以前这一比例更高,以2002年为例,当年Countrywide金融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总额为4524亿美元,是证券化出售后表内实际资产的17.1倍。
在权益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Countrywide不进行资产证券化,资产快速增加将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2002年的资本充足率将由13%降为1.41%,2005年则由11.7%降至1.15%,显著低于美国银行监管法规中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门槛。在资本金不变的前提下,资产证券化使Countrywide的市场份额扩大了17.1倍,从而具备了在抵押贷款领域与大型综合银行抗衡的实力。
通过资产证券化改变资金循环模式。资产证券化使Coun-trywide成功摆脱了商业银行以存款支持贷款的运营模式,资产负债表内90%的贷款资产被表外被证券化融资,资金的来源呈现多元化,2005年的资金来源中,存款以外的资金来源占约80%,包括商业票据来源44.3%、回购下的证券融资占19.5%,存款不再是资金的主要来源,2005年只有不到20%的资金来源靠存款支持,在2003年以前这一比例更低,只有不到5%。
短期商业票据、同业拆借等非存款正在成为专业化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证券化使得专业化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分离,出现了新的资金循环模式,商业银行传统运营模式被打破,网点较少、吸收存款能力较弱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
五、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综合化经营的主要选择
金融控股公司的演进历程。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有两种组建方式:一是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或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控股母公司本身有主营业务,同时控股两个以上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作为母公司的称为银行控股公司。二是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作为控股公司主要是投资管理和制定集团发展战略,本身不参与具体业务的运营。
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概念最早在《1998年金融服务法》中被正式提出来,并在《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中正式确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做为未来美国金融综合化经营的制度框架,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金融体系由分业转向混业。此后,金融控股公司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在西方国家普遍兴起。如,1998年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立纯粹金融控股公司花旗集团,是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综合化经营的最佳模式。在美国银行业突破分业经营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金融创新,始终贯穿其中的是制度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很好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重要的金融制度创新成果,已被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采取作为股权
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实施跨金融市场综合化经营的最佳股权组织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各国金融综合经营所选择的主流模式,作为综合经营的一种有效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方面,具有其他金融企业组织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成为美、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大金融机构选择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纯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国则采用银行控股公司模式。随着华尔街五大投行在次贷危机中破产、被并购或者转型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传统独立投行模式消失了,采用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将是未来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主流模式。
六、以风险计量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COSO委员会于2003年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把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它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包含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在过去的20多年间,银行业管理领域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银行的管理重点由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过渡到以风险计量和风险优化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计量处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位置。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承担的风险应该严格限制在自身资本能够承担的范围内,换句话说“有多大的本钱做多大的生意”。根据监管要求,银行必须从经营收益中提取足够的拨备,以缓冲预期损失同时维持资本充足率水平不低于8%,以缓冲未预期损失。当银行遭遇风险损失时,首先被吃掉的是拨备,其次是银行资本,损失越大消耗的银行资本越多。
对于股东来说,资本要求等价于一种强制性的资本风险暴露。商业的最高原则是不做亏本的生意,资本要求则进一步提高了股东权益对风险损失的敏感度,这在客观上为银行的风险承担提供一种约束机制,有助于增强储户对银行信心,稳定银行体系。
从股东的角度判断一家银行是否在增进股东价值,关键要看该银行从风险中获得收益是否大于风险导致的成本。所谓的风险成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风险可能导致的资本损失额,资本损失额与风险大小正相关,二是资本的底线回报率。
底线回报率即资本投资的保本率,实际上是股东满意的回报率,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对前一个变量的估计困难些,风险损失是一个统计的概念,实际有可能发生的资本损失,对于这样可能发生的损失,银行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提高估计结果的精确度,而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性的“正确”答案。
但是,精确的成本计量对所有的企业都是重要的,银行也一样,只有能够准确知道面临的风险成本,银行才能够在事前就知道是否应当承担某一项风险,以什么价格承担该风险,以及在事后评估出某项风险确实提供了多少收益。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的前总裁维特(Allen Wheat)有一句名言:“我们从不承担未经计量的风险”,这句话道出了风险计量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活跃银行,对风险的计量从未象今天这样受重视,风险计量不仅广泛用于资本分配,风险定价和业绩评估,也广泛用于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报告以及向股东和市场的信息披露。风险计量不仅大大提高了银行风险的透明度,也促成了银行管理的可视化。
七、基于流程再造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变革
银行流程再造的含义。风险计量有助于从技术上实现风险管理的可视化,但要真正使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变得透明,还需要一个好的业务流程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ISO9000质量体系将业务流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根据这些活动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分为直接创造价值的流程和为创造价值活动提供服务的支持流程。由此“流程银行”是指一种商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内部业务条线的系统营销、管理和核算。银行流程再造是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向流程银行这种管理模式靠拢,对原有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以有效地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最大化地实现盈利。
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充分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在银行业推出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排名前1000家的大多数银行都进行了银行再造。改革的结果就是建立面向市场,以客户为核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确立了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前台、、后台分离,建立类似工业企业的一体化流水线作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目前国际活跃银行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建立组织模式:一是横向管理,按照地区来组织推动,以分行为运营中心。二是按照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以总行部门为运营和指挥中心。传统的商业银行,无论是欧洲、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经改变为以业务条线为主,强调银行的垂直管理,分支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权限被加强。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适应银行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扁平化,通过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组织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例如,花旗银行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组织结构,虽然有众多的分支机构,但分支机构的规模一般都不大,职能也比较单一,大多数业务集中在总行完成。“大总行”通过“大部门”来实现,部门内汇集了主要的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性强。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反复,但基本趋势仍然表现为业务线的调整越来越综合,越来越简单。经过调整,众多的业务线逐渐向两类业务线靠拢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这表明其组织模式向单元制模式演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组织结构由过去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变,决策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相应每个层次所直接控制的员工增多,强调内部的良好沟通,以便决策能够得到高效率执行。
组织结构扁平化已经成为国际银行普遍采取的组织模式,美国商业银行数量在过去的20多年因重组并购减少50%,由1980年的15000余家减少到2005年末的7533家,但网点总数却不断增加,平均每家拥有的网点数由1980年的3.8家猛增到2005年末的11.6家。尽管国际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差别很大,但普遍采取以业务线为路径的垂直风险报告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组织管理流程共性为“总行(事业部或区域中心)和分行(网
点)”的两级管理形式,网点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
八、金融衍生工具创新速度加快
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虽然过度的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但经过监管规范后,衍生金融工具是银行业金融创新重点的趋势不会改变。
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将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大的趋势:
一是场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逐渐成为衍生交易的中心,场内市场的地位将下降,场外衍生工具创新更加活跃。主要原因在于:与交易所市场相比,场外市场更加灵活和富于个性,在为客户安排合适的产品组合方面具有优势:场外市场也吸收了交易所市场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客户欢迎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场外市场的吸引力,例如,2003~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产品CDS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之巨,达到62万亿美元;虽然经过次贷危机以后,监管部门对场外市场的监管将加强,但同场内市场监管相比,对场外市场的监管仍显宽松。
二是衍生金融工具重组步伐将加快,一体化程度提高,逐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全球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衍生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并、集中的倾向日益明显,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都是如此。1996年底,在场外市场,美国商业银行的账面衍生产品名义本金达20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的8家银行约为19万亿美元,占94%左右。在欧洲,衍生市场的合并的主要形式是交易所的兼并和关闭,例如瑞士交易所(Soflex)和德国交易所(DTB)于1996年底宣布实行战略联合,将它们的清算系统联接在一起。英国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IFFE)则收购了商品交易所。未来衍生市场的合并势头会进一步加剧,场外衍生业务将越来越集中到全球性金融机构手中,在全球范围内满足客户的衍生交易需求。
九、柜面服务向电子渠道转移
电子渠道具有的优势。电子银行是银行传统柜台业务的延伸,它们使银行不再受营业地点、营业时间的限制,随时为客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电子银行正逐渐成为未来银行的主流模式。
对客户而言,电子银行给银行客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方式。一是电子银行的服务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客户在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以任何方式(Anyhow)均能获得现代金融服务。二是网上银行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客户坐在家里,连通计算机网络,点击鼠标即可轻松办理各类银行业务,除现金,支票等需要实物介质的业务之外,网上银行几乎可以办理其他所有的银行业务。
对银行而言,节约大量运营成本。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美国银行业对单笔交易成本的统计,网点为1.07美元,电话0.55美元,ATM0.27美元,网上银行仅为0.1美元,网上银行的业务成本大大低于网点。美洲银行电子银行交易笔数已接近全部交易笔数的70%,汇丰银行50%以上的交易型业务已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包括电子网点)完成,而韩国的互联网用户中有90%使用网上银行。
国内银行的电子渠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电子银行在功能方面已经与其不相上下,甚至还更为丰富,在普及推广方面虽与国外商业银行有差距,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1.6亿,手机用户超过5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达到3.7亿户,这表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为电子银行未来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电子银行所具有的方便,快捷以及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办理多种金融业务的独特优势,在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子银行将逐渐成为银行服务的主要渠道。
十、金融机构品牌呈现单一化的发展趋势
品牌竞争单一化的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的加剧,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提供的产品、服务及价格的差异越来越小,银行挽留客户的难度越来越大,鲜明的品牌形象对银行的竞争更加重要,银行只有通过品牌形象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才有更多的成功机会,21世纪的银行业进入了品牌经营时代。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发展趋势,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产品种类繁杂。以下是近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数据信息如下:
(1)投资期限可分为短期产品和中长期产品。其中,短期产品一般指期限为六月以上一年内的产品,中长期产品是指期限则是一年以上的产品。
(2)发行规模有国家控股银行和上市股份制银行发行。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速度增长。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真正引人注意是在2009年。来自于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产品发行总量超过近一万只,而2008年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就为六千多只。
(3)发行能力上,中行、交通、民生则名列前茅。
(4)银行存款一方面面临来自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内部体系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导致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进行存款竞争。因此,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推广力度。
二、未来发展趋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也遭受侵害。全球证券市场大幅下挫,外汇市场剧烈震荡,商品市场同样未能幸免,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衰退,各国为拯救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增长纷纷出台政策措施。
1、多样化投资;我国大多数的理财产品都是采用信贷理财,虽然流动性比较差,但收益还是比较稳定的,深受投资者的喜爱,零八年以来随着股票、基金、债券等收益的减少,再加上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股票和证券也慢慢进入了低谷。
2、个性化投资;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各个理财产品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风险,投资者也就慢慢走向了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产品,收益固定风险小,银行对市场分析又是格外的细心,在产品设计阶段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
3、规模化投资;从收益上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众多,这一切都是由于先前的产品基数低,随着技术的不断增加,以及相关业务的成熟,银行将更多地去关注理财产品的质量以及规模的良性发展,而非一味副收益产品数量。
4、结构复杂化投资;同业理财产品的逐步拓展,将原有外资机构和中资商业银行之间的“银银”合作模式映射到国内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同业理财模式,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逐步尝试,产品的稳健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参与了高风险资产的投资,而是在于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另类投资的逐步兴起,艺术品和饮品(酒与茶)已逐步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视野,未来的低碳概念、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的投资将会成为下一个热点。
三、加强对银行内部理财业务的配套支持及对策分析
(1)理财基础资产的管理,银行理财业务不仅仅包含各种类型的融资类基础资产,还包含债券。票据、债券等各种基础资产,我们应建立不同类型的理财基础资产的准入标准及前期尽职调查要求、审查审批所需的相关资料,明确对融资资金流向的监管和后续管理工作,也包括后续跟踪的频度、检查方式及检查内容等。
(2)对不同类型的理财业务分别制定各自操作规程,根据个理财产品的特点为其定制一套细致的操作规程,建立理财产品的创设模式、相关信息披露、续存期的管理、文本合同、会计核算等全部流程的操作规范,保障我们的理财产品业务能够有章可循,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规范。
(3)全行把理财业务纳入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检测范畴,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行的风险容忍度设立理财业务的各类风险监控指标,制定所相应的风险分类、资本限额管理方法,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监测预警,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对同一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管控,严格审核融资人通过表内授信审批、自营投资、代客财务管理、投资银行、融资租凭等不同审批所获得的融资额度,监控额度使用状况,防范融资人过度融资的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商业银行主动营销意识缺乏;产品目标市场细分不足;理财产品层次亟待提升;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信息支持系统不适应业务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缺乏高素质的理财队伍等。
从八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首先,从宏观环境看,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整体国民的理财知识水平及理财意识, 加快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及加快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第二,认为商业银行应积极宣传和主动营销银行理财产品;第三,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产品目标市场的细分;第四,认为商业银行应提升理财产品层次;第五,认为商业银行应增强产品差异化程度;第六,认为商业银行应提升产品信息支持系统;第七,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信息披露;第八,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
四、结束语
本文之所以选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优势。 其次,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兴起的,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业务,此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2011.15
[2]陈晖,监管力度逐渐增强下的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银行家,2011.1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社区银行 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 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 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 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发展方向
一、现金管理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背景
现金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针对企业资金管理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专业金融服务,是帮助企业实现对现金流入、流出和留存等现金周转期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从商业银行提供现金管理的产品和服务来看,现金管理包括账户管理、收款管理、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和资金风险管理等各类产品,涵盖了传统柜台和网上银行等所有银行渠道。有着30多年发展历史的现金管理业务,作为国际大银行核心业务之一,已逐渐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重点,竞争也日趋激烈。自花旗银行率先在我国提供现金管理服务后,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不再是单一的服务而是围绕企业账户提供的综合性现金管理解决方案。现金管理服务必将成为国内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对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沉淀低成本的企业存款、交叉销售其他金融产品、提高客户忠诚度起到重要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现金管理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依托覆盖范围广阔的全国网络、不断强大的技术支持、日益成熟的软件产品和优质的客户服务,在现金管理业务领域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推行现金管理服务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1.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将现金管理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积极抢占客户资源,拓展客户市场。
2.现金管理产品层出不穷,适应不同层次客户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的新变化。
3.初步形成自有品牌,拥有一定数量的现金管理固定客户。如建设银行的禹道、工商银行的财智账户、招商银行的点金现金管理、华夏银行的现金新干线等,一些大型国企、集团公司已成为他们的现金管理服务对象。
(二)存在的差距
由于受经济环境、监管政策、服务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与国际知名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相比,国内商业银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观念滞后,产品功能简单。目前,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服务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账户信息管理、收付款管理等几个方面,而对包括投融资管理和资金风险管理等在内的现金管理业务认识不够深刻,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提供的多样化投资组合,规避利率、汇率风险的现金管理服务功能尚有较大差距。商业银行虽拥有庞大的结算网络和清算能力,但提供的现金管理产品大多是初级、简单和基本的,技术含量较高的现金管理产品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2.业务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尚处于学习借鉴外资银行阶段,未形成拥有自身特色、整合成体系的业务品牌规模,特色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建立自己的现金管理业务品牌,才能真正将出色的商业运作、优秀的专家团队、敏锐的市场感知力整合在一起,转化为产品的开发能力,最终形成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研发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各自品牌的现金管理服务,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在某些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各类产品功能的挖掘深度还不够,无法满足客户,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的深层次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组织架构导致现金管理产品分散在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很难形成系统、完善的现金管理产品研发体系,由此研发速度滞后于市场发展速度。
4.现行业务组织模式导致营销合力不足。在总分行体制下的国内商业银行,多数没有专门的现金管理业务条线,现金管理业务的营销也多是不同部门负责不同客户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联动,竞争能力被削弱。
5.现金管理人才匮乏,不能满足现金管理业务发展需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服务范围扩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流动性、利率、汇率、评级等财务风险日益增加,国际领先银行的现金管理已经开始向更高层次的高附加价值财务管理过渡。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同时,应逐步渗透到贸易结算、货币市场投资以及外汇交易等领域。
(二)运行体系规范化
优化业务组织模式,建立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相互协作的运行体系,提供现金管理“一条龙”服务。客户经理负责充分了解客户需求,进行客户综合贡献度分析,掌握客户准入标准;产品经理负责产品研发、改进、创新,二者共同完成符合客户需求的资金管理解决方案。
(三)产品个性化
现金管理服务的基本理念是综合化,并与客户个性化需求密切结合。商业银行要切实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捕捉和研究客户个性化需求,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出技术含量高、满足多层次客户需求的现金管理产品,进一步提升自身现金管理的品牌价值。
(四)跨国、跨银行间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服务对象,而国内大型企业的扩张与发展,也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现金管理服务的跨国、跨行合作不可避免。国内银行在发展现金管理业务中,可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实行强强联手,做到优势互补,资源、信息共享,共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米谢勒・奥曼・沃德,詹姆斯・萨格纳.现金管理最佳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李庆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电脑,2006(3).
[3] 王炯.中资行挑战外资行强势,进入现金管理高端业务[N].上海证券报,2005-8-22.
[4] 吴晓瑜.跨国银行的现金管理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货币银行,2002(14).
关键词: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战略
自从银监会在2005年表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中等以上水准、满足各项监管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申请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全国共有143家城市商业银行,44家城商行跨区域开设了异地分支机构。
作为在异地发展的城商行分支机构,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范围,树立品牌形象,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一、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初期发展战略分析
对于初来乍到的城市商业银行,网点优势、市民基础和政策优势完全丧失,对当地市场、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相关的管理人才、信贷人员也没有培养起来,且面临着来自原有银行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是基础薄弱,危机四伏。因此,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初期发展战略应以求生存为主,力求打好基础,站稳脚跟。
可以说,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发展初期,适合采取跟随战略,即跟随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当地商业银行的脚步,选择已经成熟的产品和业务,倾向于向利润丰厚的行业和稳健经营的大企业贷款,而不适合按照“城商行应打造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这样的定论行事。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初期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存在很大困难,主要是面临着比原先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城商行获取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原本就相当困难。表现在:首先,多数中小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很少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财务报表不规范、财务报告不具合法性、资料不全、人为操作等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常规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法所需的各种书面资料,很难从中小企业处直接获取,对异地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显得步履维艰。其次,中小企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获得融资之后的经营活动难以被资金提供方了解、掌握,甚至有不少缺乏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中小企业主,随意使用银行资金,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把坑骗银行贷款视为发财的捷径。城市商业银行往往把握不准中小企业主的真实意图和还款意愿,上当受骗的案例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初到新的城市,面临的是全新的市场和全新的金融环境,对异地的中小企业自然缺乏足够的了解,短期内只能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由于地理基础和历史基础的丧失,原先的一些如与企业员工面对面交流、亲身接触企业管理者、实地考察企业运营状况等非正规渠道也不再发挥作用。可以说,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丧失了原有的信息优势。所以,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面临比原先更大的信用风险。
第二,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发展初期,人才制约问题相当严峻。既缺乏了解当地企业和需求的信贷人员,也缺乏了解当地市场,能够把握全局的管理人员。这就加大了城商行开拓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难度和不现实性。总而言之,尽管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存在着很大空白,但由于跨区发展的城商行对当地市场、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人才制约的问题也很严重,所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较高。因此,初期发展中,还是采取跟随战略,选择安全、成熟的业务和市场;在发放贷款时倾向于大企业,在此过程培养做中小企业业务的条件,包括人才和信息。
第三,采取跟随战略,对于资金薄弱的城商行而言,是一种非常节约成本的做法,可以避免花费资金和劳力去搜寻新的信息、开发新的市场、寻找潜在客户。所以,跟随战略非常符合异地分支机构发展初期资金规模小、人才储备不足的特点。并且,当地原有银行的产品和业务,是经历了很长时间考验的,具有成熟、安全的特点。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发展初期选择成熟的市场,可以规避风险,是一种安全、稳健的做法。
第四,在实施跟随战略的过程中,城商行可以不断寻找到当地原有银行没有顾及到的业务和市场,从而谋求进步。城商行跨区发展的目标区域大多经济繁荣,人口密集,企业众多,市场广阔,可供开发的潜在优质客户仍然很多。并且,当地原有的商业银行不可能面面俱到,霸占一切优质客户,总会遗留下一些风险较小、值得尝试的业务。所以,尽管是采取跟随战略,但仍然可以在跟随过程中把握机会,开发新的客户和市场,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壮大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发展初期,首先应该延续已有的、成熟的产品和业务,逐步加深对当地市场、企业的了解,寻找和发现当地原有银行遗留的市场空白,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在一定基础上尝试开发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例如,首先,向大企业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贷款,这样风险小,机会多;其次,扩大网点和人脉,培养优质客户群,逐步建立起开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的客户基础和市场基础;再次,招兵买马,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培养相关的管理人才、信贷人员,建立稳固的人才基础;最后,积累良好的声誉,树立优质的品牌形象,逐步取得当地市民和企业的认可。
总之,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初期是一个熟悉当地市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过渡过程。在此过渡过程中,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应该积累开展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的各项条件,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收集,逐渐寻找和开拓市场空白,尽量避免和当地已有的商业银行正面冲突。并且,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和金融市场状况逐步确定总体信贷规划,确保中小企业在贷款总额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和数额,规划贷款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分布,降低贷款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以实现平稳过渡。
二、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长期发展战略分析
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之后,城商行应该考虑逐步转型,开拓自己的市场。从长期来看,城商行应该回归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市场定位。首先,如果长期实行跟随战略,必然与当地银行形成产品同质、激烈竞争的局面。而城商行始终是实力有限,难以同大银行相抗衡,如果不开发自己的市场,势必如同跨区发展前一样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从长期来看,城商行应该开拓蓝海,为中小企业服务,而不应与大银行正面交锋。其次,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打造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也符合城商行、当地原有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各自的特点和利益,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从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来看,它往往具有规模小、资金少、人才储备不足、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等缺陷,与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尤其是对于初来乍到的城商行而言,更是缺少信誉度和品牌公信力。这就决定了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在与大银行竞争大企业、大客户时处于劣势。
而对于当地原有的大银行而言,虽然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为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大企业财务制度更加透明、更加健全,为大企业融资更加有利可图,所以,大银行都倾向于将融资渠道开放给大企业、大客户,以节约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因此,贷款额度有限、难以满足大客户大额融资需求的城商行在为融资数额小、频率高、单位成本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中小企业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普遍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家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金额约为大型企业的1/180。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不完善,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获得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更是极少数。融资渠道狭窄、信贷支持难以获得(我国300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仅占1/10左右)、融资结构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自有资金缺乏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资金需求量小、需求急迫、融资频率高等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大银行的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盈利空间。对于急需资金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而言,本土情结并不严重,银行规模是否庞大、品牌是否响亮也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只要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提供适合的融资产品和良好的金融服务,就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在异地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人才、网点、信息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城商行仍然需要回归自身的市场定位,从跟随大银行脚步向开发自己的蓝海转型。据此,要不断整合各种信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一)对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进行全面调查
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尽可能获取企业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经营者素质等方面的“软信息”,增进对异地市场的了解。
第一,组织对经营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进行地毯式调查。首先,可以采用发放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中小企业的意见,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服务需求产生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从市工商局处获取中小企业名单,依据名单划分每个支行的负责区域,指定支行对该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进行面对面接触。对于中小企业集中的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要重点调查,广为宣传,树立城商行形象,扩大城商行影响。
第二,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中小企业理财中心或是理财工作室,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在收取适当费用的基础上,为经营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会计记账服务和财务咨询、培训服务。按一定区域建立中小企业理财中心,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城商行发放贷款提供可靠依据,降低信用风险。
第三,促进中小企业联合征信机构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改变过分依赖财务报表、发展规划等书面文件的习惯,注重实地考察,注重分析企业第一还款来源,注重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还款情况及经营者品格等)的收集,以达到合理确定中小企业授信额度,降低违约风险的目的。
第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与中小企业行业管理、工商管理、税务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全方位了解中小企业情况,收集企业资料,着重了解企业纳税、贷款、工商年检、通关报税、产品质量检验等情况,制作详尽、全面的企业档案,建立中小企业数据库。
第五,加快违约信息通报体系建设,与其他银行联合,将信誉度差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中小企业进行惩罚和制裁。在此过程中,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的沟通,争取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二)对中小企业数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划分企业类别,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分别授信。同时,注重缩短整个授信过程的时间,提高效率,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的特点,扩大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间的影响,在异地市场站稳脚跟。
一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为每个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档案,并对各中小企业按照所属产业、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记录、经营者品格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可以按企业所属产业类别分为制造型企业、商品销售型企业、服务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四类,再按其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发展前景或是信用记录、经营者素质进行排序。
二是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制定不同授信额度,分类管理、分别授信(见表1)。在授信过程中,应注意加大对成长型和绩优型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授信额度,抢夺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培植优质客户群体(见表2)。
三是积极创新授信形式。采取最高额授信、捆绑授信、循环授信多种授信形式。对于通过规定程序,获得授信的中小企业客户,应该立即发放授信证书。在授信证书有效期内,客户可以随时获得授信额度内的贷款支持,使企业能够灵活调度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对发放出去的每笔贷款,要进行逐年审核,监督企业合理使用贷款,降低信用风险。
四是如对信誉卓著的中小企业开放绿色融资通道,给予适当优待,在中小企业之中产生示范效应,鼓励企业重信誉、重形象,促进整个社会诚信的发展。
五是注重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效率,尽量减少审批流程,控制信息的流动成本,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的特点。建立灵活多样的贷款审批程序,对于信誉度不同的企业要给予区别对待。
(三)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
积极扩大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扩大异地市场,抢占客户资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任何合理的担保方式都可以推行,推动土地质押、房产质押,第三方担保、抵押、质押等传统的担保方式向创新的质押担保形式扩展。目前已有的创新担保方式主要有:特许经营权质押、营业场所租赁权质押、商铺抵押,稳定收益权质押、流通股股票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货单质押、货物质押、季节性存货质押,合同质押担保,保兑仓单,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小企业联保、商户联保、市场业主担保、上下游担保,五个一贷款等。
对不具备贷款条件且又不能提供担保但其产品畅销的小企业积极提供生产资金封闭贷款。另外,加强与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开展信用担保贷款。
(四)加强授信后跟踪监控和贷后管理工作
加强授信后跟踪监控和贷后管理工作,应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客户,监控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五)积极打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客户经理队伍
培养一批踏实努力的信贷员,积极打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客户经理队伍,同时,要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客户经理考核评估系统,提高客户经理工作积极性。首先,打造一支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客户经理队伍。不仅要忠实履行识别优秀客户,发放符合授信要求的贷款,还要从切实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关心企业发展状况,经常实地考察企业运营状况,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当好企业顾问,借助自己所掌握的行业信息,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同时,获得有助于加强信贷管理的深层次信息,评估客户信用风险,实施有效的贷后管理。其次,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考核系统,改变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
(六)根据市场最新动向和中小企业最新需求,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活动,开发新的信贷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专业、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项目开发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融资等各种形式的授信服务的同时,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中间业务、结算、信息咨询等衍生金融服务,来提高中小企业客户的忠诚度,扩大中小企业的综合贡献度,实现银企双赢。
此外,城商行在跨区发展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学习、吸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出自己的跨区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戴芸.“圈地”的风险和盲区――论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J].中国商界,2009(9).
2、桂蟾.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J].财贸研究,2009(4).
3、王汉昆.跨区域经营应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