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依照检查提纲,现就20__年度财务方面的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收入实绩方面:

20__年度,乡镇卫生院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卫协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 ,均高于去年增长水平。从卫生院情况看,增长幅度在30%以上有以下单位:市四院48%、棋盘41%、时集41%、新店36%、邵店36%、唐店35%、棋盘41%、王楼32%、王庄31%;卫协会收入增长幅度在30%以上单位主要有:新店50%、邵店47%、王楼36%、双塘33%、 四院33%、三院32%、城岗32%、棋盘31%。

2、变动支出率方面的考核:

从今年收入和支出执行情况来看,各单位公用支出部分的变动率,基本达到卫生局年初计划控制在56%以内的要求,只有极个别单位超过60%(三院),

(二)、医院内部经营管理制度

1、少数单位缺乏完善的医院内部管理文件和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但不够全面。如:新店、港头两家卫生院。

2、各单位在对单位、科室和个人的德、勤、能、绩考核方面,基本都有相应业务工作量、工作质量的考核记录资料。

3、 在经济核算,职工工资收入方面,多数单位都能严格依照“基础工资+岗位系数工资+绩效工资”的标准执行,均有各项执行资料,做到了保本分配的要求。但个别单位存在透支发放的现象,如草桥、三院、窑湾、高流。

(三)、财务管理方面

1、药库药品的管理。一是购入记账不及时,调拨记账不及时,记账不准确不规范。有的单位没设药品会计、药库.药品会计由一人管理,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如:草桥卫生院药库没有药品会计,违反了管物不管账的基本要求;有的单位药库记账不及时,如:棋盘、邵店两个单位;二是有些单位存在不与核算中心及时对帐,收入上报和上划资金不及时,有贪图省事和依赖思想,如:棋盘、港头、新店、时集、双塘、高流、三院.。

2、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少数单位未能按会计制度要求,对新购固定资产及时登记。如:城岗、邵店、时集、双塘、窑湾。

3、不能按报表要求如实填写各项收入。如:棋盘、四院、瓦窑、港头、二院、六院。

4、有的单位辅助帐记的不及时、不完整,如王庄、棋盘.;

(四)、债权与债务:多数单位普遍存在往来帐结算不及时问题。

(五)、卫协会财务管理:

1、在管理费收入的提取上,各单位都能依照规定严格执行,足额提取。但从检查中发现,有及个别单位在支出上不能做到以收定支,量入而出,收支平衡。存在透支现象。如窑湾、邵店、棋盘。

2、卫生室药品及材料管理上,个别单位不能按月或按季及时清查盘点,如棋盘卫协会,高流卫协会、王庄卫协会。

3、收入不能按时上报,款项不能及时上划。如(高流、新店、、棋盘,港头,四院卫协会)。

4、卫生室在报收入时,有的票据使用不规范,不按要求填写,随意性大;有的收入不能按时日清日结;有的处方、收据、旬报、合作医疗登记簿不一致。如:四院,唐店,二院,草桥

5、卫协会辅助帐记帐不及时,不完整(如窑湾,棋盘,唐店,六院,草桥,王楼,三院)。

6卫生室人员工资没发到个人的(窑湾,高流)

二、整改建议:

草桥:卫生院应严格遵守药房药品逐月盘存制度,做到每月盘存一次;应设立独立药品会计,与药库分别核算,做到管帐不管物;加强支出控制,严格遵守“以收定支,保本分配”的要求;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及时登记,准确记录。

卫协会应及时、准确登记辅助帐,目前只登记到7月份,难以准确核算,不利于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收入要做到缴款单、旬报,处方和收费收据相一致。

三院:变动支出率比较高,达到60.4%,透支21.7万元。要进一步加强支出控制,在抓好收入的同时,严格支出管理,努力实现“以收定支,保本分配”。

卫协会往来款项要及时结算,对于与卫生院之间的药品调拨款相差1.5万元,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处理;医院职工欠款应及时催收,并进行相应处理;加强卫生室报帐的资料管理,对处方等资料要进行整理、装订并妥善保存。

六院:卫生院要及时对往来帐进行结算,其中有不少内部职工欠款,要查清原由,进行催缴和相应处理;规范收入明细分类,加强住院收入的核算并按规定准确记帐。要做好ct大型仪器的准入相关手续.

卫协会对应收15个村卫生室和内部职工的欠款也要及时进行结算清理;进一步加强并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工作。

双塘:卫生院要按要求及时上报业务收入,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准确、规范记录固定资产明细帐簿和处理药品报损,加强资产管理与控制。

卫协会要及时结算往来款项,对罚款、待结算款项要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高流:卫生院和卫协会要按要求及时上报业务收入,卫协会应按要求将卫生室人员工资发放到个人,避免代领。对卫生室药房药品要按月或按季度盘存.

时集:在抓好收入的同时抓好支出管理,进一步加强变动支出控制,降低变动支出率;及时结算与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准确、规范、完整记录固定资产明细帐。

邵店:卫生院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提取社会保障费;规范药品管理及核算,认真、及时、准确登记药品数量、金额明细帐,按要求进行对帐工作,做到帐实相符,对报损药品及时进行帐务处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准确、规范、完整记录固定资产明细帐;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公示并严格执行。

卫协会要准确、规范登记往来帐簿,与核算中心做到帐帐相符,对应收款中有个人欠款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相应处理。管理费透支较多应加强支出控制,要做到以收定支.

窑湾:卫生院要规范收入明细分类,加强住院收入的核算并按规定准确记帐,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准确、规范、完整记录固定资产明细帐。

卫协会应按要求将卫生室人员工资发放到个人,避免代领;加强支出控制,管理费透支较多,要做到“以收定支”。

王楼:卫协会应及时、准确登记辅助帐,为准确核算和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四院:卫生院进一步强化收入明细分类,加强检查收入特别是大型仪器检查的核算与记帐;并做好ct仪器准入的相关手续.及时对往来帐进行结算,有不少内部职工欠款,要查清原由,进行

催缴和相应处理。卫协会要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及时登记,准确记录,规范使用;按要求及时上报业务收入;及时进行往来款项对帐工作,对于与卫生院之间的药品调拨款不相一致要找出原因进行处理。

唐店:卫协会要规范使用票据,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合作医疗报销记帐工作,准确填写、使用收入日报表;加强药品盘存工作并及时做好帐务处理。

二院:卫生院要严格执行收入明细分类核算,如实反映各项收入;对往来款项要及时进行结算,及时进行对帐工作,与卫协会之间的药品调拨款不相符的问题要找出原因进行处理。

卫协会要加强票据使用管理,培训相关卫生室人员规范使用收费票据;及时结算往来款项。

合沟:药房外欠帐处理不及时,影响卫生院资金周转,卫生院要及时协调医保处进行处理;要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费缴纳问题,保护职工权益;卫生院和卫协会要及时结算债权债务,对应收合作医疗补偿款以及调拨药品款也要及时结算。

瓦窑:卫生院要进一步加强住院收入明细分类核算;及时对往来帐进行结算,内部职工欠款要查清原由,进行催缴和相应处理。

卫协会要及时核对与卫生院的药品调拨款不符情况,找出原因进行处理。

棋盘:卫生院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整建立辅助帐簿;加强药品管理,及时、准确记录药品明细帐;严格执行药品月盘存制度,及时进行对帐工作,做到帐实相符;严格执行“乡村一体化”关于村卫生室调拨药品的有关规定,对任何药品不得加价调拨给卫生室;严格执行收入明细分类核算,如实反映各项收入并按要求及时上报;特别是完善ct收入的相关手续,做到收支两条线,及时结算往来款项,并按要求进行对帐,对于与卫协会之间的药品调拨款不相符的现象,要找出原因进行处理。

卫协会要加强支出控制,管理费透支较多,要做到“以收定支”;按要求及时上报业务收入,结算往来款项;进一步完善辅助帐的运用,为日常管理打好基础。

城岗: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及时、准确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帐;做好与核算中心对帐工作,保持帐帐相符。

王庄:卫生院要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制度文件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及时、完整登记辅助帐簿;做好与核算中心对帐工作,保持帐帐相符;按时上划收入,及时进行往来款项结算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要完善ct入帐的相关手续,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制度规定。

卫协会要加强药品管理,按照要求对卫生室药品进行盘存,并对盘存结果进行相应帐务处理,妥善处理好卫生室药品短少问题,及时结清应收短款。

新店:卫生院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按要求及时上报、上划业务收入,卫生院和卫协会要及时结算往来款项,单位职工借款要查明原因进行催缴结算。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医改 基层卫生院 零差价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对于基层卫生院来说,重点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实施政府补偿政策以来,通过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现了药物零差价制度,配合医保和新农保的改革,基本实现了对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医疗保健质量。新医院会计制度已实施多年,在新形势下的基层卫生院药品成功财务管理中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药品成本进行科学核算,已经成为基层卫生院药品会计核算的重点工作。

一、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院开展药品成本核算的意义和目的

对药品成本进行核算是基层医疗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运用会计手段来实现对药品流通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进行归类汇总,并给予核准和控制的过程。基层医疗卫生院通过对药品成本进行核算,可以真实的反映其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以此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院的药品核算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新形势下基层卫生院强化药品成本核算的方法

(一)加强对基层卫生院药品预算管理

树立全面预算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医院药品在预算管理,如结合年度药品采购计划,编制药品预算方案,并对年末的各项药品发生额与预算进行比较,从而改进药品的预算管理目标。同时,对预算内容上,要结合医院资金的管理,包括对药品收支预算和参与药品招投标进行管理,还包括对非基本医疗药物采购的会计管理。对涉及到往来账款要进行有效的预算,如对当前药品成本占医院总经营成本的比例,如果比例过大,给医院的资金管理带来隐患,从而影响了医院的各项业务开展。

(二)加强对基层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改革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对于各类经济活动都实现了有效的监督。新形势下,基层卫生院虽然实现了基本医疗药品零差价,仍有必要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实现对药品的成本核算。具体来讲,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能够实现对各类药品进行准确的核算,并通过对内部会计人员的监督机制,运用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程序,从价值上来实现有效的成本效率控制。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一是从责任的落实上,做好财务核算人员的职责分工,并结合定期的成本核算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从汇集的财务信息中选择科学的方法来确保药品成本效率核算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从行政监督上来确保药品成本核算制度有效实施,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从自我评估中来加强对药品成本的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药品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和漏洞,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修正和改进。

(三)加强对药品采购流程过程的成本核算控制

从概念上讲,药品的采购成本主要是从药品的采购到入库整个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而实施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以来,药品主要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统一指标采购,更是从药品的采购渠道上进行了全面的分类汇总核算,以实现对各类药品的明确分类,并结合其药品价格进行明确,以便于实现对药品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同时,在对于药品销售商的管理中,对于部分集中采购药品而进行的打折等情况,要通过对其进行准确的计算,从财务科目上增加折扣科目,以便于对医院药品采购中发生现金折扣的药品进行单独核算。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药品折扣,作为药品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基层医疗会计人员能够切实将核算工作做到实处。

(四)从药品的存储和领取过程中加强成本核算控制

在药品的存储和领取过程中,由于药品在库房之间的流动,从而产生一定的费用成本,而在药品成本核算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并能够从加强对药品库房的对账管理来确保药品成本的一致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药品在售价上的调整,需要结合药品管理实际进行核算,并且不能违背基本医疗药物的零差价原则,并与药品物价监管部门进行及时的协调,切实从药品的成本核算控制中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审计监督控制

建立会计审计制度,从各基层医疗卫生院的会计工作实际来强化监督,如在实施内部管理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对各项资产物资的管理监督、交接记录的分析,以及相关药品物价执行情况的检查等,以实现对各基层医疗卫生院会计工作的绩效考核,从而提升基层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和提升

在做好基层医疗卫生院药品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为此,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上,来不断加强对成本核算人员的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业务技能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纠错和防错能力,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使其既要满足“核算型”的要求,又要适应“科技型”的需要。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院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以满足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全面提升的综合人才队伍的形成。

三、总结

总之,作为公益性的基层医疗卫生院,必须能够从过去的依靠药品单价来维持生存的工作态度中转变过来,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切实通过制度监督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成本核算机制。同时,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更应该从日常医疗卫生管理服务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药品成本核算方法,执行好基本医疗药物零差价的惠民政策,以最低的花销为社区居民提供最满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于尽快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使群众最大限度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立足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履职尽责、勇于探索,立足于当前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际,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落实各项惠民便民措施,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为县域居民提供健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二、改革目标

每个县(市、区)至少选择1所县级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通过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和优化配置县级医疗资源,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提高县级医院等级水平、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改革任务

(一)以改革促发展,适应人民群众需求。

针对__省卫生事业“发展不足、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扩增医疗资源总量,尤其是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并合理分布,着力解决县级以上大中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门诊拥挤、检查排队、住院候床、手术等待”等问题。各县(市、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在优先满足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可适当启动部分公立医院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为新兴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保障。按照人口数超过20万的县(市、区)应建立1所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和人口超过80万的县(市、区)鼓励建立1所三级公立医院的要求。

一是实施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成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县级医院床位数、核定建筑面积和配备医护人员,使县级医院的土地、人员、设备等硬件因素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院前急救体系。探索成立区域检查检验中心、区域医学影像中心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改制,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

二是提高县级医院技术服务水平。制订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重点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病理、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以及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开展好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适当放宽二、三类相对成熟技术的机构准入条件,切实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规范医疗行为。

三是加强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并为其在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新进入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不低于1∶2。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骨干医师到县级医院执业。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职称晋升、荣誉授予等措施,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长期执业。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标准,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

四是加快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探

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服务。20__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与50%(三州为30%)的乡、镇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力争40%的县级医院达到__省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发挥省市级城市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工作,按照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指导帮扶区域内民族地区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和培训工作。

五是提高县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二)改革补偿机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各地要积极支持,创造条件,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药械采供、治理流通环节商业贿赂、加大投入保障、改革支付方式和控制医药费用等措施,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总结试点经验,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一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订检查治疗价格,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严禁医院贷款或集资购买大型医用设备,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医用设备原则上由同级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为基础,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总额,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同时,各地要适时推进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和地区间价格衔接工作。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定价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逐步取代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

二是加强药械采供监管。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器械(含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管理,医院使用药品必须按规定通过省级采购平台实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通过县级结算中心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逐步提高使用比例;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三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药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制定医药费用控制分级评价体系,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四是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要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能力相适应,严格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疗服务,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以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为主,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同时,加强对“三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和查处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冒领。

五是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的举办者,应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省和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给予适当财力支持。对位于地广人稀和边远地区的县级医院,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医院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三)深化惠民便民措施,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一是改进就医服务。全面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全员改善服务态度,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为患者就医提供温馨的全程服/!/务;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着力加强医患沟通,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用药选择、诊疗程序、检查项目和收费标准;认真实施手术及术中方案变更、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贵重药品使用告知制度;通过设立医疗服务随访热线、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上门回访等多种形式,关心患者康复,征求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县级医院要100%开展预约诊疗工作,100%开展便民门诊、双休日门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提高接诊能力,全面缓解“三长一短”问题。拓展门诊手术、日间手术。能在门诊做的手术尽量不住院,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二是优化诊疗流程。整合门诊资源,改进就医流程,全面缩短病人候诊、等待检查结果、等待化验报告时间;做到办理入院手续后有专人将患者送到病房,办理出院手续后有专人送出病房;工作日和节假日都能及时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出院结算金额要准确、无误,钱账相符,病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患者提供预约出院结算服务,患者出院力争做到零等候。

三是深化优质护理。推进护理模式改革,继续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全省100%县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40%以上的病房,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

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认真实施《__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和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将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员队伍、工作运行机制和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规范管理,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多管齐下,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

一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覆盖90%的县级医院。

二是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各地卫生和医保管理部门要组织县级医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全省县级医院100%开展,病种数不少于10个。

三是发挥医保机构调控监督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品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四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五是加强医院信息公开。公布县级医院年度

财务报告,以及各医疗机构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是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根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加大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级医院按照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结构比例和我省岗位聘用管理有关规定,在编制规模内按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报主管部门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医院对全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制度。

二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按规定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由医院按规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三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医院业务收入用于建立医疗风险基金、事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确保改革后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有合理增加。严禁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和短缺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

(六)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县级医院领导职务。明确县级医院举办主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县级医院的办医主体或理事会负责县级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订,其他按规定应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监督医院运行。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是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分工协作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

(七)上下联动,建立城乡分工协作机制。

一是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期性、针对性和稳定性。20__年完善和巩固69个三级综合医院与174个县级综合医院、13个三级专科医院与20个受援医院形成长期对口支援关系;三级医院每批下派每个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三级专科医院每批下派人数不少于1人。落实119个内地二甲综合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59个县的291个中心卫生院,二甲医院每批下派每个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不少于1人。20__年所有下派医务人员诊治基层病人人次比去年增加20%,开展示范手术比去年增加30%,开展新技术项数比去年增加50%。

二是推进县级医院上下分工协作。县级医院要发挥县域龙头和医疗中心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县级医院要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巡回医疗。完善巡回医疗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整体托管式对口帮扶模式,强化甘孜、阿坝、凉山州“流动医疗巡回服务工程”,20__年巡回医疗派出医务人员、诊治农牧民群众要比20__年分别增加10%、15%,巡回医疗重心要继续放在牧民定居点、藏区新农村建设新区、寺庙周围和僧侣聚集点。

四是强化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全省县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积极开展远程会诊、教学甚至示范手术等。到20__年底,市与县80%实现远程医疗,充分发挥市(州)级医学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区域内县级医院诊疗水平;县与乡镇50%实现远程医疗,将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释放到最基层,直接惠及广大农村老百姓。其中,藏区32个县医院与华西、省人民医院要实现直接远程医疗。

四、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建立相关领导机构,制定全面推进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指导。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和医改办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评估,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

(三)完善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开展县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及时查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等行为。建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体系;依托省级或地(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建立健全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

(四)加强协调。卫生厅、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试点市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价格调整、人事分配、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各级医改办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按进度要求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各市(州)要组织开展调研,分析梳理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并形成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卫生厅、省医改办。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方购买/政府监管/医疗费用控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正在全国全面展开,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一个费用较低、有基本质量保障的医疗服务递送系统,这就需要有一套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把医疗服务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近年来医疗服务体制成为众矢之的,其中备受指责的就是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就农村而言,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我们根据统计数字,以1990年为基数,计算了县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的增长指数,并与同期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指数进行了比较。由右图可知,主要面向农村人口的县医院,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费用的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同期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差距逐年扩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人们不太注意的门诊费用,其增长幅度更高,几乎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2.5倍。

上述状况导致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日益沉重。在表1中,我们给出了县医院的人均住院费用的统计数字,计算了住院费用占同期农民收入的比重,并且与恩格尔系数加总,来考察住院给农民带来的经济负担。1990年县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2%,而当年的恩格尔系数为58.8%,两者相加为104.0%。这意味着,当年农民在接受县医院的住院服务后,尚有收入能勉强吃饭。但自此之后,住院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基本上一直在上升,这一比重与恩格尔系数之和自2000年起就一直在118%左右波动。这意味着,农民每年只要生病住一次院,就无法依靠自己的收入吃饱饭。

显而易见,如果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即使建立起新农合制度,有限的基金也将不堪重负而出现危机。农民即使“参合”,从新农合获得的医疗费用补偿收益也将被医疗费用的上涨所抵消。因此,如何控制农村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趋势,是新农合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医疗机构的收入来源分析

就医疗机构而言,其收入包括业务收入(含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政府拨款及其他收入。下面,我们分别从村、乡和县三级医疗机构讨论。

在人民公社时期,村卫生室(当时称作队卫生室)主要靠集体经济的支持提供医疗服务。在公社制以后,其经济性质发生了变化,基本上都变成了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经济主体,来自政府部门以及村集体的财务支持逐步减少。在1992年,其业务收入,包括医疗服务和药品出售收入就已经达到其总收入的90.6%,2004年这一比重上升到93.4%;而来自村集体资金在1992年仅为5.4%,到2004年又下降到1.2%;上级政府的补助很少,不足2.0%(见表2)。

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至少在名义上尚属公立机构。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即所谓的“人头费”)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卫生院下放到乡镇管理,少数财力雄厚的乡镇政府确实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力度。但是,对大多数乡镇政府而言,维持自身机构正常运转尚且困难,根本无力投入充足的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不少乡镇政府还经常截留卫生院的政府拨款、向卫生院摊派费用、安排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院,严重妨碍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尽管如此,在乡镇卫生院总收入中,来自政府投入的比重实际上一直在上升(见表3)。

不过,尽管政府投入有所增加,但许多乡镇卫生院仍然艰难维持。一些学者发现,目前大多数来自政府的“人头费”都采取了差额拨款形式,仅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3%左右,而且这一比重还处于下滑趋势中,甚至一些地方公共卫生补助都难以足额发放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卫生院只好越来越依赖有偿医疗服务和出售药品维持生计。从表3可以看出,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 1997—2002年间达到高峰,后来虽然有所下降,但在2004年仍然高达73.2%。

县医院的收入来源结构也类似。在1986年时,政府拨款曾经占其总收入的25.9%,但到1992年,这一比重就下降到8.6%。到2004年,这一比重仅为7.5%(见下页表4)。与此同时,医疗收入(包括诊断、检查、手术等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从1986年的19.2%上涨到2004年的46.5%。一直以来,药品收入都占总收入很大的比重,每年基本上都保持在40%左右。在2004年,县医院的业务收入,包括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高达89.2%(见下页表4)。

从收入来源的结构上看,农村三级医疗机构,无论公立还是民营都高度市场化,或者说它们都成为以服务换取收入的机构。这些机构运行状况的好坏,甚至能否生存,均取决于它们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病人,能否从病人那里赚取足够多的收入。把医疗费用上涨归因于市场化的论断简直不计其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的医疗机构,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都以服务换取收入,市场化改革是全球性医疗改革的大趋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医疗费用的上涨也是全球性趋势,但是其主要成因并非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而是其他客观因素,包括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等。换言之,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化机制中,医疗费用的上涨可以得到控制。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不健全,从而造成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二、扭曲的激励机制:第三方购买的缺失与支付制度的缺陷

从结构上看,我国农村医疗服务固然是市场化的,但是这一市场为医患双方关系所主导。绝大多数病患者是自费病人,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主要收入来自这些病患的付费。换言之,农村医疗服务市场缺乏一个第三方购买者,也就是没有医疗保险方代表患者来购买医疗服务。在2003年,中国农村有 79%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些民众一旦生病,必将以自费病人的身份出现在医疗服务机构。即使新农合建立起来,由于其补偿比率很低,一般也就在30%左右,因此参合人在就医时基本上还是自费病人。更何况在不少地方新农合采取事后报销制,即就诊者作为单个的主体接受医疗服务时,必须自己预支全部的医疗费用,然后才能到医疗保险机构寻求报销。这样,从医疗服务机构的角度来看,新农合参合病人与未参合病人区别不大,只不过前者的费用节省意识稍微弱一点点而已。

这样的情形表明,在农村医疗服务市场运作中,基本上不存在第三方购买的机制。近来,一些地方的新农合已经开始改变事后报销制,代之以预付制。参合者在就医时,只需支付其自付部分,而新农合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与新农合基金管理者直接结算。然而,这一制度改进的立意并不是建立第三方购买机制,而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方便参合者,从而增加新农合的吸引力。

有关医疗服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表明,医患双方关系的主导性无法避免所谓“供方诱导需求”的现象。由于医患双方在医疗信息上的不对称,如果供方向医疗服务消费者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或者药品,消费者基本上没有能力加以监督。只有建立第三方购买机制,也就是病人在就医时只支付比重不大的自付费用,而医疗费用的大头将由医保部门(或政府)支付,医疗服务机构才不会盯着病人的腰包,而拥有强大购买力的医保部门(或政府)才有实力运用多种手段来影响和制约医疗机构的行为。

一般来说,第三方购买者控制医疗机构费用的主要手段是支付方式,其中包括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定额包干、按病种付费等。这些支付方式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种类。但是,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证明,按项目付费的方式虽最简便易行,但也最不利于医疗费用的控制。

事实上,中国医疗服务补偿方式普遍采用按项目收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多少报多少”的报销方式。其他支付方式未见普遍使用,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医保覆盖面不广、保障力度不足从而导致第三方购买者根本不存在,而病患个人无法运用这些支付方式;二是我们现行的医保制度未能有效地行使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在这种制度结构下,医疗机构完全没有共担医疗成本的压力,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经济激励来控制成本或限制提供服务的数量。

在按服务项目收费支付制度下的中国特色创收制度,即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和所开的药品挂钩,甚至推行科室承包,更是对医疗成本的上涨有推波助澜之功效。在这一激励结构中,医生通过“诱导需求”,提供大量的检查、开大量的处方,尤其是提供那些有利可图但事实上没有必要的服务来增进自身和医院的利益,是很难避免的。

三、农村医疗服务的垄断性与政府的角色

除了扭曲的激励机制外,农村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垄断性也为医疗服务的费用上涨带来压力。在农村地区,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综合医院,即县医院。在该县之内,它具有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好的人力资源,在住院服务即所谓的大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一个乡镇也通常只有一个乡镇卫生院,虽然无法同县医院相比较,但同村卫生室和个体行医者相比较,设备和人力资源较强,还拥有本乡镇部分卫生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该乡镇内,乡镇卫生院也拥有相对的垄断地位。而在村一级,大部分村只有一个村医或一个村卫生室,因此在本村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上也有一定的垄断性。

其实,垄断局面的出现在卫生部门的供给方面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可能没有足够的消费者来支持医疗服务的竞争。在农村地区较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制造竞争,不仅不太现实,而且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目前,农村地区非诊所类医疗机构的数量由政府通过卫生规划加以控制。政府区域卫生规划一旦确定,在该区域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也就相对确定了,同时又禁止医疗机构跨区域行医。因此,区域规划通过供给方控制,从某种程度上对新竞争者的进入形成了障碍。

即便在垄断格局业已形成的局面下,新农合的服务定点安排进一步加剧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一般情况下,医疗筹资的组织者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低价服务提供者,而不必考虑其所有制性质。但目前,新农合一般选择公立机构作为其定点服务点。即使存在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却基本上无法获得定点服务机构的资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新型合作医疗的主要组织者是县(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都是当地公立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从而很自然地运用权力照顾其利益,而把一些民营的竞争者排斥在外,除非某些民营机构同有关管理者建立某种特殊关系。乡镇卫生院一般也是本镇新农合的主要管理者,肩负着对村卫生室管理的责任,可以指定村级合作医疗服务点,因此对其下属的村级诊所给予照顾也就顺理成章。在试点县中,农民只有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和买药,才能够得到报销补偿。这样,在新农合中,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公立村级诊所的垄断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总而言之,农村医疗服务为当地公立医疗机构所垄断的局面虽然有改进的余地,但是不大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观。从理论上说,即使在这样的格局下,只要政府适当地发挥其监管职能,垄断性的公立医疗机构也不一定必然价格较高。但是,实际上政府现有的监管不仅没有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反而对医疗费用的水涨船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卫生室的监管包括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但是这种公共权力的运用,在许多地方变成了一种牟利的手段。一些部门为“创收”花样百出。如在陕西省陇县某村,一位行医刚半年的医生介绍,为了开业向上级管理部门交了4000元,包括医院管理费2000元、药检局500元、工商局500元和防疫站200元,为了收回这些成本,村医们只得向病人伸手。据山西省一个村医反映,一块15×30cm打上“严禁伪劣药品”字样塑料板有关部门就索要20元,张贴一张药品管理条例就要收 200元,而每年来村卫生所借检查之名、行收费之实的部门多达4—5个,光这些花费就高达2000元。在热衷于行政收费的同时,这些部门对真正规范农村医疗市场兴趣并不大。村卫生室缺乏内部管理制度,连最基本的医疗文书、门诊登记制度和医疗服务规范、用药规范都很不健全。在一些试点县中,县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以规范管理为名,强行指定县医药公司统一药品的购销,统一制定药品价格,垄断了药品的来源渠道,而这些药品价格通常高于市场价格。

在新农合试点中,乡镇卫生院成为赢家。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既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又是业务竞争关系。乡镇卫生院足以利用现有权力,危害公平竞争,并可以从中取得一定的垄断性收入。这种案例在实地调查中屡见不鲜。如在山东省苍山县沂蒙革命老区的一个村医谈到,乡镇卫生院要求村诊所与其签合同,该村800多人,要求每月卖掉 1300元的药,完不成任务诊所就要被罚款。有研究者发现,村卫生服务点药品价格通常由县卫生局制定,其价格比附近数家药房要高很多,它们销售收入全部上缴乡镇卫生院,再由卫生院根据销售额给予提成。

这样,所谓的“政府监管”,变成了“政府收费”或“政府捞钱”,不但不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反而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因为这些收费最终要转嫁到生病的农民身上。

四、几点结论与政策建议

卫生院医保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 会计制度 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的会计制度的改革也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制度自1999年首次颁布运行以来,迄今已有14年的历程,期间也经历了一些制度的改革与修整,对规范医疗机构的财务行为,强化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机构的营运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不得不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医院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又取得了一定进展。据悉,会计标准的适用性问题或在2013年得到解决,这对于更好地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疗机构事业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新型医疗运行体制的建立

在新会计制度确立以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存有一个显著的体制弊病—“以药养医”。我国当前实施的医疗体制改革决定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其最终目的是确立公立医院管理运行规范,改革“以药养医”为“以药补医”,这就要求医院首先从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为了制定科学的医疗价格,逐步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强化对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督,以维护公共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这还需要政府加大卫生投人,公立医院配合改革,以新《医院会计制度》及其他配套法规代替原有制度,不断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医疗机构财务监督,落实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1]。

(二)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绩效水平

深入完善财会管理工作可提高公立医院绩效水平与竞争力。公立医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绩效水平就离不开对医院财会核算的强化管理,从而为医院管理层的各项决策提供依据,提升管理水平。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财务与会计的管理工作,这也是医院实施内部管理的杠杆,新会计制度是对旧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进一步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为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提供决策支持。

(三)有力地推动了财政与财务体制的改革

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可进一步深化财政和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科学性。我国以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为主要方式的现代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已初具雏形,财政工作逐渐朝科学化与精细化程度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适当调整会计核算的方法及内容,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强化医疗机构的审计与监督力度,尽最大力量保证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为财会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二、新医疗机构事业会计制度的特点

新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侧重规范各级实施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综合医院、疗养院、中医院、门诊等。与1998年的医院会计制度相比,新制度有比较大的变化,新制度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适用范围、、医疗成本核算体系、核算基础、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药品收支核算、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科目等方面均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主要变化分析如下:

(一)完善了医疗机构的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新医院会计制度根据医院类型的不同,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会计和财务制度,使适用范围与会计核算制度更具针对性与细致化。旧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而新制度同样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但不包含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机构,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筹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也可参照新制度执行。

(二)使会计核算的基础更为完善,核算方法更实用

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大大提升了权责制的应用,财政部将“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制基础”编制进了新制度中,并对医院会计的四大要素进行了明确表示,包括净资产、资产、收入和费用负债,会计核算实施权责发生制,以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中采取的收付实现制将不再作为核算准则。旧会计制度仅要求部分岗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法律地位又隶属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无法实现权责发生制的完全运用,旧会计制度对权益性支出与资本化支出划分不明。而新制度则取缔了修购基金,针对固定资产实行计提折旧,让医院内部的资产负债情况清晰化。在旧会计制度下,修购基金的计提标准不是基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反而是基于医院收入与结余为计提标准,从而导致计提折旧有超过固定资产价值的可能或计提不足,加上固定资产不实行计提折旧,账面价值永远显示是初始成本,造成医院资产存在很大水分。

(三)细化了收支分类措施,会计核算更科学与真实

新会计制度对医疗机构的收支分类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严格遵守按收入来源、支出用途进行划分的原则,将医与药分开进行改革,降低药品加成对于医院的补偿性作用,将药品收支统一纳入医疗收支进行核算,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将收支分类中的科研等项目收支进行单独核算。以上规定无一不体现医院公益性的特点,且将医院各项收支核算及管理规范化,医疗机构实际上是集医疗、教学项目与科研为一体的机构,在旧会计制度中未将用于科研与教学的资金纳入收支管理中,仅作为专用基金进行管理或挂做往来款,这样一来,反映医疗机构整体收入的数据就不足,无法真实的反映医院的收支状,新会计制度将医疗与科教项目进行了细致合理的分类,且将科研与教学项目纳入了收支管理。

(四)成本核算更具明确性与完备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强化对公立医院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定期实行医疗服务成本监测,考核医疗服务效率。新医院会计制度则重点强化了对医院成本的管理,新制度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范围、成本核算对象、成本分摊流程、成本分析等均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对医疗成本的归集核算体系进行了细化,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了供有效验证的基础参考数据。新会计制度对于加强医院自身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成本核算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政府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合理的参考依据。

(五)会计科目更全面且更具针对性

新会计制度又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全面地梳理,会计科目更完善,针对各科目的确认、计量等核算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补充,使医疗机构的日常核算更清晰,适应实务工作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科目又新增或调整了一些新的科目。在医疗成本支出和收入的核算工作中,新会计制度把医与药放在一起进行核算,更符合医院的实际需求。药品管理是广义的医疗活动中的一部分,在核算时不应把医疗和药品分开,人为分摊费用的方式易导致医院收支结余失实。

(六)完善了基本建设项目,会计信息更完整

旧会计制度中最突出问题就是医院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竣工决算时处于医院会计“大账”核算之外,所以与其相关的资产负债却没有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中得以反映,造成医院基建会计核算与总账会计核算不匹配,导致会计信息失准,不利于医院的资产负债管理。近年来,中央预算单位的基建拨款被纳入部门预决算进行统一编制,会计工作中对于实现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并重有着迫切的需求。新会计制度增设“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来细化科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增设“项目支出”科目等,将基建会计与医院内部会计并重整合,这会更深层次地增强医院资产负债等信息的完整度。

(七)医院会计报表更完善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现金流量表、成本报表。报表体系更完整,更接近企业的会计报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对医院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医保体制的不断推进,医院对现金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为推行医保后,病人只负责自付部分的款项,剩余部分由医保中心支付,而医院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则出现了,有了现金流量表就可以使医院加强对现金的管理,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率。另外,新会计制度还增加了财务状况说明书,实现了财务管理中对于预算与成本管理方面信息的需求,这比一般企业会计制度更完善,极有利于国家对医疗机构管理方面信息的把握[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