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

0 引言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指出了建设众创空间的原则意见。至此,建设众创空间的浪潮在全国掀起。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和大众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

1 众创空间及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1.1 众创空间的内涵及特点

2015年1月,在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具体研究并制定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这是在中央文件上正式提出“众创空间”这个概念。“众创空间”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国外出现。这个词是国家科技部在研究总结北京、深圳等地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是国外创客空间中国特色化的一个产物。

众创空间主要是为早期创业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与企业孵化加速器、产业园区等一起组成了创新创业的孵化链条。

根据《指导意见》的描述,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创业生态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生态系统特征。首先,在众创空间中聚集的创客数量众多、生物种群更加丰富;其次,在众创空间内的创业项目多是小微项目,创业团队人数较少但是却更加灵活、富于弹性;第三,众创空间内的创新创业者们具有较强的创客精神,普遍以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为主,使得众创空间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众创空间还具有“无边界、自组织、客户化”等特征。无边界是指众创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实体的创客聚集的空间,集中式或分布式布局与城市各个位置和区域。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也可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与其他商业主体发生联系。这种商业网络能够进行无限拓展,因此,众创空间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了巨大的社会空间辐射和创业动力。自组织指在众创空间内实现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生态系统内的各生物群落自发的组成网络、动态演进。众创空间必须基于用户化进行价值创造,创业资源的生态圈服务于创业项目的用户化。

2 众创生态系统的构建

众创空间是由不同的行为主体构成的,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在内,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业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而且还促进了相互间的创新及合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水平,因此,众创空间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被视为促进创新和创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创业主体

众创空间中的直接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众多科技人才、大学生创业者等。在创新精神驱动下,好的创意和初始创业才干在创业生态圈的养分滋养下开花结果。众创空间内众多的创新创业者互相联系形成广泛的生态网络,这种网络结构更有利于新知识吸收和创新力的形成,能够帮助创业项目的快速成长。

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投资机构(银行及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机构(会计和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主体构成了众创空间的间接主体。大学及科研机构是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提供者,能够把科技创新要素转化为科技成果,主要由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投融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公司等,主要为科技创业企业和个人提供所需的研发或创业资金。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为企业获得场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创新创业条件提供服务,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融资担保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条件支持和扶持创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协调国家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创业的资源,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2 创业环境

2.2.1 文化

相关研究发现,每个创客空间根据所在城市和创始人的个性而呈现不同的气质。本质上,在某个地域生长发育的创客更多受到的是所在区域制度、环境和精神层面上的滋养,因此营造创新创业的“软环境”是众创空间的重要功能之一。《指导意见》中也提出“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来吸引更多的人或创新企业进入到各个众创空间,形成一种创业网络,以利于创新协同并创新创业水平。

2.2.2 市场

众创空间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一个创新成果是否有价值、一个企业是否能成功创业都必须最终由市场决定。众创空间一方面通过提供各种中介服务来引导创新企业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众创空间本身有很多的内部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信息与资源,可以提供给其他内部企业,为他们创业成功提供早期客户。

2.2.3 制度

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利于促进个人或企业创业的各项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为创业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例如可制定企业在工商注册、办公设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一些引导众创空间发展的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给众创空间内的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2.4 其他支持要素

众创空间必须要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基本的办公或生产场所,并能提供所需的设备,同时还需具备众创空间的运营及管理职能。利用国家的各种财政补贴为创业者提供低房租和网络费用或公共软件等满足创业要求的良好硬件平台。

同时,众创空间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场所只是硬件,更多还是需要为创客们提供更利于碰撞、实践、发展创新技术、完善创新产品的集聚地;为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运营上需要重视创业企业所需各种资源的整合,构建一个平台化的创业生态圈。否则,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服务的目标的实现会大打折扣,自身也难以有很大的发展。众所周知,创新才是成长性的创业企业的基础,推动创客们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创业,才是起源于“创客”概念的众创空间区别于普通创业基地的独特之处。

3 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策略与建议

3.1 构建并完善区域协同创业生态系统

一是,建立基于“区域协同”的创业生态系统。面向区域产业状况,以产业集聚和高新区为依托,合理布局并建立包含创业企业群落、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创业生态系统。

二是,要加强众创空间“创新主体要素”的构建。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一起联合参与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依托区域优势产业,结合国家大力发展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搭建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设备等公共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 “科技加金融”的配套服务体系。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引进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对创业企业的科技及金融扶持,以利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

3.2 提升创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一是,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网上政务改革,实施精兵简政。健全法制建设,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管理系统,建设公平的商业环境,促进创业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

二是,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创新要素在系统内的自由流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引导基金健康运行,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加强“科技政策”创新,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方式等,加快推进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提升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内生力。

3.3 促进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与自由流动

一是,加强信息平台的基础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网络,促进创新要素的聚集和自由流动。重点加强“物联网、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产业、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推广。通过互联网完成创新创业企业的虚拟集聚,将众创空间内企业的集聚模式有实体几句转变为虚拟集聚。

二是,建立互联网+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有效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信息、人等,整合、汇聚创新要素和创新信息资源。

三是,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系统,为中小微网商提供法律、技术、融资等综合,推动互联网产品和应用服务的方式创新。

3.4 创建持续创新的创业生态系统文化

一是,构建与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鼓励创办创业型大学和创业型社区学院。鼓励高校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面向社区大众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施全民创业培训制度、为创业活动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导师

二是,建立鼓励创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倡导创业创新的价值观,激励创新创业;聚焦创业创新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创新创业价值理念的宣传;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树立创新创业人物标杆,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三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创业”的人文氛围,集聚创业创新人才。建立向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众创空间,为他们提供大量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教育、居住、交通等配套,实现低成本创业,吸引大量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2]戴春,倪良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构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12).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连云港“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要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建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导师队伍;设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专项资金;完善“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模式;发展路径

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自2008年3月起,我国全面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大学生村官。近年来,不少基层组织通过营造创业氛围、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创业平台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服务农村的一种方式,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进行创业,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村官有效融入农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推进作用。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9月,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3月,国办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随着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的研究制定,“互联网+”的深入推进,智能化社会的迅速到来,新形势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本文分析了“大W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

一、连云港“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1、“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概念

根据相关文献,在“众创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定义为:在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具备创业的法治、文化、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专门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的新型开放式综合平台,更多的是一种创业文化、氛围、环境和社区的概念,注重的是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综合服务的能力。

2、“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为响应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推动本市创业工作发展,连云港市出台了《连云港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整合全市资源,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创空间蓬勃兴起,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连云港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淮工大学科技园“山海经创客家园”、市科技创业城“港城创客之家”、“乐业空间”等包括国家、省级和市级多维的众创空间,为全市创新创业者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连云港市在全省率先创办了服务大学生村官创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通过开展在岗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工作,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实现稳定队伍、留住人才、致富农村的多重效益,已经成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创业品牌。部分街道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之家”阵地,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室和创业成果展示中心,培育“众创空间”。但是对照“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概念,连云港市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

二、制约“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获得创新资金难或金额少

大学生村官创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业资金问题,如果仅依靠自筹资金支撑创业是非常困难的,能低成本、方便的获得资金支持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取得成功极为重要。虽然各级政府协调银行、信贷部门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向大学生村官创业倾斜,但是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申请门槛过高,或者贷款申请程序较为复杂或金额较少。

2、创业专业化培训水平低

连云港处于江苏苏北地区,经济服务水平较苏南水平整体偏低,现有服务能力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需求,不能很好的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培训指导。同时,连云港高校也缺乏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高校的创新资源尚未完全融入当地的创新系统,给予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

3、创业阵地分散,空间各类社交功能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主要创业阵地在新农村各个乡镇街道,较为分散,不像其他创客一样可以聚集在众创空间。而目前不少众创空间入住率低,对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较低,没有完善的各类社交功能,缺乏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创业思想碰撞及沟通互动,没有人才、技术、资本和专业服务等信息的交流,难以促进创业成功率的提高。

4、资源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资源整合能力是众创空间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众创空间具备的基本能力。连云港不少众创空间都提供了很完善的物理空间,甚至提出了创业导师培训、融资对接等创业服务,但真正在执行层面上仍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急需的培训、融资、社交等要求。

三、“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选择

1、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弘扬创业精神,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营造宽容失败、敢于开拓的氛围。要及时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树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推荐创业项目,真正形成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2、建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导师队伍

邀请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等建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导师教学与学员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各方面的针对性辅导。设立大学生创业导师服务热线,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3、设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专项资金

加大“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建设的财政投入,对市级以上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引导资金,对进入众创空间创业的创业者,对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给予支持,按规定给予一定的创业担保贷款,大力推广“苏科贷”、“人才贷”等科技、人才金融产品,其中部分按规定给予贴息。

4、完善“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优化办公场所与社区配套等硬件基础设施,鼓励“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以零租金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新创业场所或对众创空间的房租给予适当补贴,对众创空间孵化的成效给予一定奖励。对于大学生村官相对分散的问题,可以尝试逐步建立互联化、数字化的众创空间。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建立信息对接、项目选择、经验推介、资金扶持、智力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系统提升众创空间软实力。

总之,我们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查佐明等.2010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郑文范,崔明浩.创客模式与战略变革契合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27-30.

[3] 刘志迎等.众创空间:从奇思妙想到极致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77-03

一、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一)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背景

以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红色教学资源优势,调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依托,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客观规律,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以学生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主要关注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具体内容表现为,一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状况,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指导学生熟悉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做好学业规划;四是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参加专业考证和学科竞赛,为以后就业和考研奠定基础;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和大学生“三创”计划项目,进行专业的科研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业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1.有助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深入开展

本科生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一般都在400人以上。他们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行为,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导员难以进行相关的帮助和指导。学业导师的加入使得辅导员集中精力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去,学业导师可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有助于深入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另外,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联系较少,学生在下课之后很难见到专业教师。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生了改变,形势比较严峻。专业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求职和考研,因为学生就业和考研直接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学业导师制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教育管理模式,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将增加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有助于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业导师可以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科研基础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参与学业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了解科研前沿,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真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三创”计划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科研训练和竞赛获得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模式,逐步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有益。通过学业导师制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各个方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学业导师制发展现状

为了调查学业导师制在陕北某高校实施效果和运行情况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2014年5月组织相关学生向全校十几个学院的本科学生发放,包括文科和理科专业,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为96.3%。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一)实施背景和实施效果

在回答“您对我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目的和背景了解吗?”时,有0.69%的学生回答“完全了解”,有12.46%的学生回答“比较了解”,有76.47%的学生回答“基本了解”,还有10.38%的学生回答“不了解”。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基本了解学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背景。在回答“您觉得我校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如何?”时,有1.73%的学生认为“优秀”,有7.96%的学生认为“良好”,有71.63%的学生认为“一般”,还有18.69%的学生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总体感觉一般。

(二)学业导师的指导情况

在回答“您的学业导师指导多少个学生?”时,有4.15%的学生选择“1―10人”,有11.07%的学生选择“10―20人”,有12.11%的学生选择“20―30人”,还有72.66%的学生选择“30人以上”。这说明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偏多,基本都是指导20人以上甚至一个班的学生。在回答“您的学业导师对你的情况了解吗?”时,只有2.08%的学生回答“比较了解”,有10.38%的学生回答“一般了解”,有62.98%的学生回答“不太了解”,有24.57%的学生回答“不了解”。由于每个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偏多,导致很难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的很清楚。在回答“您的学业导师的指导方式是”时,有5.19%的学生回答“定期集体约见”,有37.72%的学生回答“不定期集体约见”,有54.32%的学生回答“等待学生主动询问”,有2.77%的学生回答“不定期个人约见”。

在回答“您觉得怎样和学业导师联系合适”时,有29.76%的学生选择“自己主动找导师谈心”,有17.99%的学生选择“导师联系自己”,有25.26%的学生选择“在规定时间见面”,有26.9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在回答“您对学业导师工作态度的评价是”,有5.19%的学生认为“很认真”,有42.21%的学生认为“比较认真”,有28.37%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4.22%的学生认为“不认真”。

(三)学业导师指导的内容及主要问题

在回答“您的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时,有87.54%的学生选择“专业培养方案的介绍和咨询”,有21.45%的学生选择“专业兴趣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有57.79%的学生选择“考证指导与考研指导”,有10.38%的学生选择“无帮助”。在回答“您希望学业导师给予哪些方面的指导”时,有85.12%的学生回答“专业课程学习与考证”,有18.69%的学生回答“学科竞赛及学术指导”,有82.70%的学生回答“考研与就业指导”,有37.02%的学生回答“人际关系与生活方面”。

在回答“您认为学业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时,有83.39%的学生认为是“学业导师太忙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认真指导学生”,有40.14%的学生认为是“对学业导师制的监督和奖惩机制没有落实”,有71.63%的学生认为是“学业导师的资源有限,指导学生太多”,有43.60%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固定的指导场所”。

三、学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二级学院的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动员不到位,学生对实施背景了解不是非常清楚

经常有学生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咨询了解学业导师的相关事情,学业导师主要负责什么方面的事情?和班主任辅导员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学校出台了学业导师制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但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动员,这些制度并没有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学业导师制还比较陌生,如果缺乏广泛的宣传动员,只能使得制度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二)学业导师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存在一些交叉或重叠的地方

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找学业导师,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咨询请教。学生一般同时配备学业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于这3个角色的职责界定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每个学业导师对于自己工作内容的判断存在较大差异。

(三)学业导师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

由于学校缺乏相关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措施,本科生学业导师报酬偏低,缺乏积极性。与不担任导师的教师相比,本科生导师要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大多数学业导师所得到的报酬却远少于他们付出的劳动。因此,一些教师对待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的导师会不定期地约见学生进行相关指导,还有部分导师等待学生主动询问,甚至有的导师每个学期只和学生见一次面,这和真正意义上的学业导师制相差甚远。

四、对策建议

(一)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加强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宣传动员工作

首先是学校和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政策和相关制度。其次是培养专业教师对于学业导师制的责任意识,如果教师对学业导师制相关制度不熟悉和不认可,就难以在学生中取得良好的示范和指导效果。最后是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通过展板、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方式宣传学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业导师的职责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业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以及如何从学业导师那里获得专业学习、考证考研和科研训练等方面的指导。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的应多与学生交流和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高级人才,而不是把指导学生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要把指导学生看成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工作去完成。学校各级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业导师指导的重要性,要积极主动与学业导师保持联系,加强沟通,根据学业导师的指导意见与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做好个人未来发展规划。

(二)正确定位学业导师的角色,注意协调好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系

将学业导师制与本科生学生管理制度有机联系起来,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社团活动、日常生活等方而进行指导和帮助,班主任负责全班性的事务和活动,学业导师则主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考证考研、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并保持定期的交流,共同做好本科生的学生管理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提高学业导师的积极性

建立学业导师管理考核机制,成立学业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监督考核学业导师的工作情况。为了加强导师的业务培养,要把学业导师制作为教师岗前培训重要内容之一,组织有经验的教学管理干部对新聘学业导师进行培训,提高学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将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作为教师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导师工作业绩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评优奖励及职称晋升挂钩。每年评选“优秀学业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年度评优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此来吸引广大优秀专业教师担当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对于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称职的学业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可以取消其学业导师资格和年度评优资格。

参考文献:

[1] 沈佳丽.本科生导师制改进对策探究――以闽江学院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3,(1).

[2] 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3] 余军华.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

[4] 樊建新.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academic tutor system

XU Li-zh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构建起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创业实践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体系大多照搬国内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当前本科院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相对成熟完整,从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普及、创业技能培训,到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创业项目孵化均有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实践模式,并且本科院校在硬件配套、政策的支持与落地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均能满足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各种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统一颁布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背景下,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行业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短板,以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水平评估不足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符合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导,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出旨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指向性的实施意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没实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对接。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储备,自主获取创业技能以及承担创业风险等方面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创业实践指导意见,对象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却没有将“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果能贴近占据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将实现教育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的细分与对接。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简单模式化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无法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和地位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照搬本科院校现有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层次和规模差异明显。再加上相关硬件配套和政策的限制,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照搬本科院校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无法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所以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教育的成果不被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认可。二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被学生所认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由于学生学制短而导致的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短、无法亲自操作实施实践项目,创业创新理论与现实实践严重脱离等实际问题。【2】三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师资团队无法有效构建,由于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就无法从学校师资建设的层次去构建。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简单模式化,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指向性的缺失,高职院校自身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最终都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创建与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是建立在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学生学习、实践目标评价合理、创业实践平台成熟的基础之上。倘若没有这些要素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只能停留在空泛的层面之上。比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的现有条件,尝试将有条件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者将现有的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功能,使其具备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的功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将创业实践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行业指向性和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匹配度。

二、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对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明确的认识。盲目照搬和简单沿袭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并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势在必行。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是指在以某项行业或产业为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围绕行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和综合素质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开展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首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丰富高职院校办学内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种种困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办学内涵,反哺教学,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可以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与学校办学竞争力关联性越来越大,通过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实践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渠道全面拓宽”的三赢局面。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具有行业背景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条件保障。当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批具有高端制造业背景的产业将重新布局与重构。随着国家中高端制造业转型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将需要一大批具有行业产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以产业对接和产教融合为有力依托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将有更加宽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竞争之间的矛盾,为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实践思路与实践路径。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生问题。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也是有效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三,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技术人才。在行业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能有效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能进一步能提升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内涵。第四,在培养整个民族创新创业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转型与重构同在。如何能突破机遇期的瓶颈,成功实现国家产业战略调整,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整个民族是否具备成功实现转型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全民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与能力提升的历史使命,从而在转型创业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实验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有力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平台优势,紧紧围绕“创新在南科院,创业在基地,实业发展在产业园区”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科技园在政策、资金、服务的有力条件,积极打造特色明显,多元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效开展行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背景简介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科职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建有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科创园(以下称为“两园”)。学校依托“两园”积极建设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目前在两园内建设有“全国高校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围绕两个创业基地,根据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学校努力探索建设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方法路径与实践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相适应,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高职办学特点相吻合的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

(二)具有行业特质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及其初步成效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从“工作理念创建”和“工作机制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先进的工作理念可以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作理念的总结和凝练。工作理念的创建既要符合自身学校的办学实际也要具备一定的原创性,而工作机制的构建既要围绕工作理念展开也要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调整与更新,以达到工作长效开展的目的。1.理念先行,发挥优势:全面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开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从而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的方法路径选择、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平台的建设。南科职院从“两个创业基地”的建设为突破口,确立开展学校创业教育的工作理念,有序推进各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4】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两园”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确立了由“两园园区”、“学校教学系统”和“学校学工系统”三方协同指导的创业教育实践领导机构,三元协同的领导模式推动了以“教学系统”为主导的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学生学分认证和创新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工作,完成了以“学工系统”为主导的“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培育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与实践”活动内容制定工作,强化了以“两园园区”为主导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与创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从而形成了由“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与教学评价”—“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打造”—“创新创业大赛检验与学生创业工作室立项”—“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与项目孵化”四个维度的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这种“三维四层”的高职院校创业工作格局,可以发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长处,有效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5】2.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长效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这种长期性决定了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创业园区沟通协调,统筹构建学校大力扶持、两园有序引导、政府与社会事业多方资助的创业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的“南京市大学生就创业指导站”落户于两园园区,“指导站”的建设搭建了学生就创业政策咨询、企业创办服务和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申请帮扶等创业长期工作平台。同时南科职院与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了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帮扶工作机制,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对学校推荐的优秀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业项目进行落地孵化帮扶,并帮助项目申请地方优惠政策支持,如小额贷款申请担保,创业场所免费使用等。此外,南科职院与由政府举办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了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帮扶接力机制,南科职院将已步入正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学生创业企业推荐给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省大创园引入风司,对学生企业进行评估,从而进行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投资。同时省大创园优先推荐学生企业申报相关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政府专项资金,助力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南科职院已成功推荐2家学生企业入驻省大学生创业园,学生企业成功申请了政府专项资金,实现了转型升级。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从“生存型创业”转变为更优质的“创新型创业”。

(三)实现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与措施

建立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保障体系,可以尝试从“保障机制建设”、“硬件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宗旨是要保证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所以在探讨具体保障措施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从“能否服务于行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从而提高保障措施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应在学校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与管理下,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核心目标,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的特征,以“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实训和创业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主要形式,竭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创业者。【6】一是建设一支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在投资融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企业诊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交易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入园创业学生提供服务。学校以省级科创园和科技园为依托,将“两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全部为入院创业学生开放,并为他们提供免费、全程和一对一的企业注册、入园、投融资、税费减免等服务。同时也积极帮助入园创业学生配备校内创业导师和行业创业导师各一名,帮助初期创业学生能快速让企业走向正轨。二是聘请园区企业、共建高校、化工园区专家,建立一支学生创业导师支持队伍,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指导,对学生创业中的项目选择、风险评估等难点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积极与南京市人社局展开有效合作与工作对接,依托南京市人社局在园区建设的“南京市就创业指导站”工作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人社局的统筹下,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导师的培育工程,在人社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多期“SYB”师资班,培养了一批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教育实践的要求。三是制定、完善和落实促进学生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有成效,创业、就业有途径。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科创园与科技园创新有关入园企业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政策与制度,与入园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责任状,以企业经营面积为基准,按面积进行学生实习实训的人数包干,有效倒逼入园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拓宽了在校学生的创业就业路径。四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特色和对地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来构筑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坚实基础。学校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组建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积极引进能有效依托区域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尤其在绿色化工、生物制药、环保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产企业,同时与企业深入对接,使得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实质性的关联。五是完善风险资金运作机制,制定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专项鼓励政策,满足大学生创业初期和项目孵化阶段对风险资金的需求。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投资软环境,更好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我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市人社局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三方风险投资评价机构,与南京银行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服务。截至目前,我校共为入园12家学生创业企业担保小额无息贷款220万元。2.创业实践硬件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完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支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创业实践硬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统筹规划,有效推动政校企联动建设。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已经纳入地方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统筹规划,实现政校企联动建设。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中地方政府已经注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其中300万元指定为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基金,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二是争取多方面融资渠道,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南京银行达成协议,成为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发放九家试点高校之一。截止到目前,共为基地创业学生担保小额无息贷款8笔135万元,占南京银行年度小额无息贷款总放款量的27%。三是建设高质量创业园区,提升创业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园区建设三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将为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3.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创业长效机制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地”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在硬件投入、政策宣传、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努力打造我院学生创业的“政府—社会—园区—基地”四级联动体系,逐步形成创业长效机制。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基地建设,专门规划学生创业用地总计面积达5000平方米。基地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和学生创新工作室,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创赢南京企业家创业导师高校行”活动并举办创业大赛三届。举办各类创业专题培训班6期,截至目前,共举办SYB师资培训2期,学生培训3期,共有30名学院教师获得SYB师资证书,270名学生获得SYB培训结业证书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结语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业;技能;实践教学

创业创新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国务院在《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作为青年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责任,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是促进高校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工匠摇篮的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经管类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压力,如何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有效提升创业能力对经管类高职学生的重要性尤为明显。

1 经管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不足

纵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辅助教育内容一直存在,但多数学校偏重在学生课余进行创业教育的辅导,以学工教师、学生社团的模式培养,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分离。

1.1 创业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的鼓励,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加强。创业实践的成功对学生的创业认知推动作用也益加明显。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外,对自主创业的热情逐步增强。

1.2 创业项目选择与专业技能脱节

在调查学生创业情况时,通过整合发现学生创业项目主要归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经营类项目,包括快递小邮局、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微商销售项目、实体销售点等,以商品销售为主,学生主要掌握营销技巧、市场推广技能,占到总数的70%;另一类是技术服务项目,包括电子焊接工作室、打印服务、设计服务等,主要为顾客提供一般技术服务,只有少数学生开展这类创业服务。总体来看,创业项目普遍选择基本经营和基础服务,极少能体现出学生专业特征,创业脱离专业,既不利于专业技能提高,也无法体现专业优势。

1.3 系统化创业课程未纳入课程体系

很多学校将创业教育单独划作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以学生工作处为核心,由学工人员、辅导员开展工作,以社团竞赛、创业大赛等形式进行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虽然有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创业大赛,但普及率较低,仅占学生总数的小部分。以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现有创业项目团队十余个,每个项目平均成员5人,以社团、创业大赛形式存在的创业人数不超过100, 即使加上基于微商平台创业的学生,所占总生比例也不到10%。这样的比例,相较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目标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在于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代替创业课程,而不是开设创业学导论之类的推动创业意识建立的系统化课程。

1.4 创业思维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未融入实训课程体系

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一般基于职业需求细分、采用工作岗位导向的改革,实训课程设置围绕专业技能设置。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操作岗位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使各专业在设置实训课程体系时,以专业技能需求为导向,忽略了基于专业特色的创业能力训练。

2 高职经管类学生创业能力融入专业技能实训体系设想

创业创新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提升阶段,其主要任务在于转变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只有建立以培养创业创新能力为基准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训练体系才是推动高职经管类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从创业进而创新的助推器。

2.1 转变培养观念,适应时代对创业创新的需求

职业院校要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要看到创业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须需求,是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对学生创业培养,需要从校方、专业、教师整个教育体系入手,转变传统教育的学习第一、就业导向的培养观,支持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和训练。

2.2 规划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创业教育实训体系的目标是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训教育目标应加入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一体的创业能力训练,并将这些训练融入经管类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中。

2.3 归类经管类高职创业能力的层次

在对湖南某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在创业过程需要用到哪些技能”时,普遍列为前三位的是:社交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营销能力,其次是沟通能力、财务核算能力、计划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对于学生创业项目的运营,基本社会活动能力、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能力都是急需培养的。在回答“哪些实训练习中接触过这些能力“时,7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市场营销计划、大学生创业指导、销售心理、计算机办公软件等课程,但绝大多数创业学生认檎庑┦笛盗废笆保能力培养力度不足。因此,经管类高职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该从理论课程和实践体系中系统化分析创业能力,并形成能力分层结构(如表1)。

2.4 构建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经管类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果要实现创业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经营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对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分析,遵循实践教学内容深度、实践技能的逐步递进,划分为基本能力训练、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能力训练模块。

基本能力训练模块中,一方面以基本职业指导训练为主,通过职业指导课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创业概论、创业识别能力,使学生对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能力需求有初步认识,促进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训练,强化学生信息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现代资源运用能力。使学生既具有初步创业意识,又掌握一般信息化技术,为后期专业技能训练和创业实践奠定基石。

进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阶段,根据经管类各专业课程要求不同,开展专项能力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计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小微企业需求,开设如营销实练、市场调查、会计核算、专业能力训练等实践课程,以个人和小组形式训练,培养学生团队管理、组织控制、成本核算、专业技能等方面能力,树立经济和成本意识,为学生企业管理夯实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最后一步,进入专业拓展能力训练,为了弥补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理论不足,可以开设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课程,以模拟企业经营形式,提高学生的经营风险规避、企业管理等实务操作能力和较高端经营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实践教学体系与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结合,是实现经管类学生创业培养的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要做好这点,应该加强两个方面的配置。

第一,要构建多维校企合作创业平台。以专业教师和专业团队为核心,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基于专业特色选择创业项目,推行校企共建、学生经营,企业导师指导的创业平台。既可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又有助于专业建设和实践训练,还可加深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交流,实现三方共赢。

第二,要形成细致考核制度。目前创业教育与技能实践教学融入后,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考核要加入创业能力的考核点,形成创业能力成绩评定的依据,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将专业实践技能与创业技能共同培养。如仓配管理实训中,实践课程可推行个人作业和团队作业两种形式,个人作业除了考核学生仓配设备应用、仓配流程设计、仓配软件操作外,还可加入方案美化来评价信息管理能力,方案制定来考核计划能力;团队作业中则应重点考核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对方案成本核算和优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样的考核细化,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提高创业基本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经管类理论课程知识(如企业管理、管理学等)内化为经营管理的技能。

3 结论

经管类高职学生在创业能力培养中,要发挥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将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业经管管理能力,带入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使管理知识、企业经管理念、市场营销思路、人际关系管理等知识对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层次化技能点。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将有助于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为高职生就业、创业拓展空间和机会。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基于创业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HA2015001)阶段性成果。

⒖嘉南

[1] 石岩,刘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45-247

[2] 张文安.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广西教育,2015(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