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业态分析

商业业态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业态分析

商业业态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关键词:零售;业态;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108-04

[作者简介] 潘红梅,上海电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上海 200245)

零售商业是一种将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传递到最终消费者的商业经营过程。在这一经济过程中,商业资源的节约,流通时间的节约,是零售商业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基础,也是零售商业内部竞争的核心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以来,我国零售商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观地认识、分析这些变化,是我国零售企业制定其发展和竞争战略的重要前提。

一、跨国商业资本日益表现出明显的战略竞争优势

商业资本是商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零售商业格局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商业资本构成的变化,即外国商业资本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商业总资本中的一个日益强大的组成部分,已经和正在我国零售市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6年,各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国大陆的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其中,百盛商业集团同比增长86%,家乐福同比增长52%,易初莲花同比增长34%,沃尔玛同比增长30%,大大高于本土零售企业12%的平均增长水平。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零售业,是我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政策的结果。大量外资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但同时对我国原有的市场结构以及商业竞争格局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当今中国的零售商业企业中,跨国商业资本已经显示出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源于其规模大、成本低,还源于其全面监控所有经营环节的、高效灵敏的信息指挥系统。因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好、价格低、适销对路已不再是成功的秘诀,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和组织能力才能构成现代零售商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竞争的压力上迫使零售商对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做出正确、迅速的反应。这就要求零售商建立连接总部与各分店之间、各销售点之间、各经营环节之间、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及时汇集和处理数据库交换系统中各个销售点的销售数据和交易数据,对市场需求及变化作出更加准确、更加迅速的预测,及时将货架上的信息和消费者的意愿反馈回来,并迅速传递给采购、储存、配货、运输等环节,传递给制造商等其它生产企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订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加强装货与需求在时间、空间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存货,使盈利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如沃尔玛的电子计算机配售体系,从计算机开出定单到商品上架,比我国本土超市快了3天,降低成本2.5%,在减少库存并保持货架充实率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沃尔玛的商用卫星系统,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数据库,甚至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数据库还要大,其中所潜伏的巨大市场创造力,本身就成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跨国商业资本的另一优势是其遍布全球的采购、储运、销售系统。依仗这一系统,跨国商业资本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采购、加工订制、产品购进以及资金、人员、设施、信息、技术、专利等商业资源的再配置,使其商业资源在最广阔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使用效率。自由贸易论认为,在资源的总量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效用水平。同理,在资本总量和结构一定的前提下,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同样可以增强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跨国商业资本就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越来越渴望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选购商品。各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同,历史传统和消费偏好不同,对商品的选择性也就当然不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建立全球性的商品购销网络,目前也只有跨国商业资本才拥有这样的网络。在跨国商业资本的战略版图上,中国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销售市场,同时也是其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商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采购市场。这种以其雄厚的商业资本和国际化购销网络为基础的战略优势是我国零售企业在一个较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的。

在中国零售商业的竞争格局中,跨国商业资本已成为重要的一极。尽管跨国商业资本的竞争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尽管某些跨国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经营业绩还不甚理想,尽管它们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大中城市,还没有对我国本土零售业在战略上构成全面威胁,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零售商业的竞争格局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零售业的领导者地位是最不巩固的,沧海桑田之变也常常发生在一夜之间。跨国零售商在我国市场的利润虽然还不够丰厚,但这与它们“先要市场,后要利润”的战略思想有关,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意图。况其雄厚的财力足以支持它们度过艰难的市场开发期。若考虑到这些因素,跨国商业资本在我国零售市场的崛起则在预料之中。中国零售商业格局的这一新变化,或许能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福祉,但肯定将给中国的本土零售商们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

二、零售业态的演化持续加速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市场。200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过才3.4万亿人民币,到2006年,这一指标增长为7.6万亿元,6年间增长了123%。2007年1-6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比2006年同比增长13.7%,说明整个零售市场仍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如果继续按这一速度发展,到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将有3万亿元左右的增量。如此广阔的市场,为我国零售商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另一角度考察,在发达国家中,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为15%左右,而我国目前仅为8.3%,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商业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商业发展潜力巨大。广阔的市场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加入到零售商业中来,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先导型行业,同时也加剧了零售商业内部的竞争,推动了零售业态的更新,最终形成了大型百货商店、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三足鼎立,方便店、专业店、专卖店星罗棋布的零售业态新格局。

零售业态,一般是指零售商业企业存在的形态和从事商品经营的方式。零售业态同时还是商业资本在零售市场中的生存条件和竞争手段。对商业资本而言,零售业态是可以选择的,科学的业态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资本的比较优势,加快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增强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业态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商业资本自身的规模。业态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量也就不同,方便店需要的资金最少,大型百货商店需要的资金最多;业态的选择还取决于零售市场的供求态势。零售市场总是在非均衡状态下运行,交易双方的力量对比依供求态势的不同而转化,进而影响商业资本对业态的选择。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业资本成为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它自然要选择则简便、最廉价的方式销售商品,而无须消费者认可。当商品供过于求时,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商业资本为了迅速出售商品,争取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只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和偏好决定零售业态的取舍;业态的选择也决定于商业资本经营的对象和内容。不同的零售业态,代表着不同的经营条件、交易形式和物流手段,商业资本所要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能各异,适应着不同目标顾客的需要,对商店的地理位置、经营空间、销售设施、物流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这些特定要求当然也要成为选择业态的依据;零售业态的选择,最终取决于商业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业态是形式,对商业利润始终不懈的追求是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否有利于销售额的扩大?是否有利于流通费用的降低?是否有利于商业利润的增长?这是商业资本评价、选择零售业态的核心内容。离开了这个核心内容,任何零售业态都将失去其存在的经济意义。

但就全社会而言,某一时期零售商业的业态结构,即各零售业态的商业资本在社会商业总资本所占的比重,却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多样化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回顾世界零售业的发展过程,19世纪以前,只存在小型零售店这种单一的业态。1852年在法国首先出现了百货商店;1930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折扣商店;10年后又出现了便利商店。近30年来又出现了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专卖店等新的零售业态。同时,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非昔日可比。各种业态之间,出现时间的间隔变化表明,每一种业态都显示出“产生――发展――繁荣――衰微”的周期性变化,而且这种周期性变化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在各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业态不断出现,并与旧的业态形成竞争关系,迫使旧业态的市场地位不断下降,由主导变为从属。业态变化周期由过去的100年缩短到30~40年,到新世纪,可能将进一步缩短到15~20年。零售业态的更新,业态变化周期的缩短,以及零售业态结构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然,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过程。

加入WTO 5年来,中国零售商业业态的演化已印证了上述原理。在我国没有加入WTO的上世纪90年代,大型百货商店曾被人们视为零售商业的“常青树”。加入WTO以后,在以大型超市、大型仓储超市为主要业态的跨国商业资本的强大攻势下,本土百货商店且战且退,至今难以摆脱衰退的阴影。在2006年全国零售业100强排行榜的前10席中,百货商店只占了4席,其余大半壁江山已归大型超市所有。即使这4家也不是单纯的百货商店,而是兼有大型超市。很多久负盛名的百货商店都无奈地把“零售业霸主”的宝座拱手相让给大型超市。如,2006年老字号的天津劝业场百货商店销售额下降13%,著名的深圳铜锣湾百货商店销售额下降54%。我国大型百货商店的式微,虽然并不说明百货商店这一零售业态生命周期的终结,却象征着我国零售业已经进入了业态多元化的新时期。

大型超级市场的崛起,是我国加入WTO五年来国内零售市场在商业业态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变化。2006年,太原唐久超级市场销售额增长82%,漯河双汇超市销售额增长68%,新合作商贸超市销售额增长157%。大型超级市场虽然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一是由于它们的商品价格低廉,购买方便,适应了占消费者大多数的工薪阶层的需要;二是由于它们都是新建企业,没有历史包袱,管理者和员工素质较高;三是由于它们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尤其在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比较多比较早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中,国内的超级市场和仓储商场在和沃尔玛、家乐福、万客隆等世界零售巨头的竞争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与国外超级市场的发展过程相比,中国超级市场只用了15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外国超市80年才走完的路程。目前,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大型百货商店这三种业态已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预期,它们将与方便店、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一起,为中国零售市场带来空前未有的繁荣。

三、连锁经营模式为我国零售商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资源

进入新世纪来,中国零售商业竞争格局的演变,其实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线索是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大规模地取代以大小百货商店为代表的传统业态,我们将其称之为零售商业的业态创新。另一条线索是以连锁经营的方式重新塑造和整合我国的零售企业组织,使它们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后一条线索,我们一般称之为零售商业的组织再造。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为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织资源,强有力地推进了零售商业格局的演变过程。

连锁经营本身并不是一种业态,而是一种在一个中心的统一领导下,以资产或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纽带,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属同一业态或经营同类商品的众多商店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是商业资源在微观层面上的一种配置整合形式。在零售商业中,它表现为可供各种零售业态选择的组织载体。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实行连锁经营的商店可追溯到1859年,但在其后的一个世纪中它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连锁经营才大行其道,成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06年,在世界零售业50强中,大型连锁超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其销售额占到50强销售总额的35%,而大型百货商店的销售额仅占到14%。连锁经营在中国起步较晚,至今只有10年的历史,但已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到2006年年底,中国已有连锁企业2500余家,各种形式的销售网点5万余个,实现销售额2500亿元,同比增长50%。超级市场和仓储商场这两种业态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组织创新,连锁经营使它们如虎生翼。

连锁经营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实行了10个“统一”,是由于联购分销,而其深层次原因却在于:连锁经营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大商业的经营过程之中,成功地实现了商业经营标准化(统一了商品、服务、质量、店名、店貌);商业职能专业化(采购、储存、运输、销售、决策等职能相互分离);商品流通集中化(商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统一调度管理);商业操作简单化(使商业经营的每一环节、每一岗位的操作程序尽可能简单),从而大大提高了商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它把众多单个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商业资本,提高了其竞争能力和知名度,为在市场中展开全方位的战略性竞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超级市场连锁是连锁经营原理在我国零售商业中最具创造性的运用。上世纪末,在传统百货公司大一统的格局下,连锁超市凭借其灵活、方便、便宜、实惠的优势在大中城市中建立了巩固的战略根据地;近几年来,连锁超市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网点辐射力和品牌号召力,牢牢地控制了大中城市的商业终端,培养出了大批的忠诚消费者,逐步夺取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连锁超市的崛起,证实了连锁经营的巨大威力。

专业连锁和特许连锁是当前各种连锁店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种连锁形式。无论食品、服装、家具,还是建材、装潢、文化用品、家用电器,都已成为专业连锁和特许连锁的领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家用电器行业中的国美、苏宁、五星、大中和宏图三胞。身处中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最早、市场竞争也最激烈的家电行业的销售终端,上述5大连锁集团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在家用电器生产销售的市场链上,处于上游的家电制造企业在竞争中数量变得越来越少,规模却越来越大。处于下游的销售商在与制造商的博弈中要想取得主动权,就必须牢牢地控制零售市场。而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零售商们要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只有走连锁经营之路,通过连锁来扩大规模。为了突出重点,增强实力,降低风险,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连锁必须突出行业特点,集中资本于家用电器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目前这三个连锁集团已在家用电器行业中举足轻重,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2006年,这5家连锁集团的销售额增幅分别为74%,53%,22%,12%,53%,仅国美一家的销售额便占到全国连锁百强销售总额的10%以上。近几年来,国美集团屡屡抛出亿元采购大单,要求厂家按自己提出的规格生产,使众多家电制造商无可奈何,只好任其安排;苏宁集团也加快了向全国市场资本扩张的步伐。可以预期,在中国未来的零售商业格局中,专业连锁和特许连锁将是我国本土零售商业企业重组、再造的基本形式,将继续在国内商业资本与跨国商业资本的博弈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当前,中国零售商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有些因素是有利的,如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零售市场秩序的进一步确立;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均购买力逐步提高;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等等。有些因素则可能对国内零售商构成新的挑战,如跨国商业资本的大批进入;国内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行政壁垒的残余;政府职能转换的滞后和迟缓;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存在;零售企业中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的低下等等。不管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都需要政府的有关部门和零售企业的决策者们仔细思量。认清形势,抓住主要矛盾,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是我国零售企业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N,Myres H,The Retail Internantional-isantion Process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0,17(4):334-353.

[2]Currah A,Wrigley N,Network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in Retail TNC[J].Global Net-wokes,2004(4),1-23.

[3] Vignali C,Tesco Adaptation to the Irish Market

[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2).

[4]黄飞.跨国零售企业的本土化 [J].商场现代化,2003,(4).

[5]李飞.零售革命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商业业态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商业银行

一、引言

金融以其资金融通以及解决跨期消费和跨期投资问题的巨大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核心部门,其生存和发展更是关乎社会利益。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并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将维持新常态,社会经济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市场化、脱媒化、综合化、数字化、国际化等进程继续加快、金融监管不断完善、金融法制不断健全的金融生态环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虽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外部面临着保险、券商、信托、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的竞争,加上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但商业银行仍显示出较大的竞争优势。

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运营网络和丰富的客户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运营网络资源并累积了丰富的客户基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网络覆盖全国、股份制银行运营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所在城市的运营网络覆盖更加深入,各种商业银行运营网络资源既有竞争又有优势互补,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受中国传统储蓄文化的影响,社会大众在储蓄时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度非常高,即使是在目前各种非银金融机构包括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大量理财产品充斥市场和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仍然是人们的信赖之选。加上,商业银行的自身创新,其产品亦不断丰富,能够极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维护其客户资源。

(二)资金实力雄厚、资金使用灵活

商业银行同时经营存、贷款业务,使其具有了跨期融资的功能,且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巨大,商业银行成为央行货币调节工具的重要环节。而且在银行负债成为信用货币供应主体的情况下,使商业银行体系获得了超越存款来源进行信贷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根据人行2015年的统计数据,存款类金融机构(包含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的各项存款余额达136.81万亿元,占全社会货币供应量(M2)的98.26%。商业银行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较保险、信托、基金、券商等传统非银金融机构的限制少,资金的使用更为灵活、效率更高。尽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主体发展迅猛,但其资产规模、交易规模等各项指标都还无法与商业银行抗衡。

(三)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监管体系更为健全

风险管理是贯穿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主线,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在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约束与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推动下,商业银行已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建立了完善、专业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健全各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严控各类风险。根据2013年起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需要在2018年底前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其风险控制体系。

(四)较高的准入门槛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更承担着整个社会的支付和结算媒介、支持经济金融活动顺利运行的社会职能,因此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虽然随着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逐渐放松,旧有的高度垄断和集中的市场结构逐渐改变,但商业银行仍享受国家在资金、政策、调控等方面的支持,以及拥有合法的金融牌照,其特许权价值仍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

(五)拥有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

在人民银行牵头的银行征信体系建设下,加上开放第三方征信市场,商业银行通过征信系统、尽职调查、抵质押担保等方法可以较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拥有较其他金融机构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加完善的征信体系。

三、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以及直接融资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压力空前巨大;与此同时,同业业务作为可以打通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三个市场的特殊业务,其复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突出,使得同业业务具备了极大的创新潜力,同业业务在内业银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成为继零售、公司业务后,商业银行第三个重要业务板块,成为银行获取利润、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同业业务经过2010至2013年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流动性风险上升、逃避监管、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在近两年监管机构不断出台同业监管规范的环境下,同业业务发展进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银行竞争力为目的、以标准产品创新为主线的新阶段,呈现新的发展机遇。

(一)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

在2013年国务院对金融业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指导意见以来,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市场扩容,资产证券化市场日渐常态化,规模持续增长,流动性明显提升,创新迭出,产品结构更加丰富。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6,032亿元,市场存量7,704亿元,预计2016年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发行规模预计超万亿元。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繁华,将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FICC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固定收益、外汇以及大宗商品业务(FICC)在国外金融机构中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国外大投行中均占据较重要的业务地位,且对企业的利润贡献较大,而在国内金融中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投资交易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衍生品交易等都还不活跃,FICC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银行同业业务的利润的重要来源。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步加快

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储蓄需求逐步变成理财需求,为此银行需提供各种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FOF基金、MOM基金、公募基金、分级基金、私募基金、信托理财等各种各样的投资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银行资产管理、同业投资的重要标的。

(四)城市产业基金模式成为新的创新热点

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PPP模式)代替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重要融资模式,2015年国家部委、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PPP政策文件、部门规章,促进和规范PPP运作,各级政府推出了海量PPP项目,PPP投资新机会凸显,商业银行通过成立城市产业基金或通过同业非标资产投资的参与PPP项目成为商业银行的创新热点。

(五)节约税负

在金融机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下,短期同业拆借、质押式买入返售金融产品和持有政策性金融债券享受免赠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因此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可使得商业银行提高利润的同时降低税收负担。

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经营战略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同业业务具有适应利率市场化、熨平市场波动、承担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逐步转变的尝试等功能,在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下,同业业务的经营战略主要有:首先,回归同业业务本源,实现银行资产负债调节功能,已实现银行资产规模、负债规模的快速增长。其次,由非标资产向标准资产业务转变。通过以短套长、期限错配的方式挖掘同业拆借的利润空间,抓住资产证券化和FICC业务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资产证券化、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衍生品交易等标准资产业务,提升同业业务的利润空间。再次,推进票据业务发展,开拓上市重点大企业的商业汇票业务,开拓利润来源。最后,强化风险控制、合规建设,严防操作风险;加快业务创新,提高与公司、投行、资管等部门的协同发展,申请各项业务的承办资格,向全牌照经营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平.“十三五”时期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福建金融,2016(03):09-12.

[2]翟永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融合发展路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42(3):46-50.

[3]石中心,梁彧.对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思考.南方金融,2014(9):8-12.

[4]陈德胜,邓莉.回归本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新变化.南方金融,2015(8):71-74.

[5]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证券化研究组.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债券,2016(1):42-49.

[6]梁琰.国内外FICC业务的发展现状.期货日报,2015年9月29日:003.

商业业态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支付系统 设计与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随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商务活动。电子商务也就是利用互联网把各个需要交易的实体变成互联网操作:让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交流和下单,运用网络把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相互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交易。商流就是商业洽谈、下单、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交易活动;物流就是商品物资的配送。资金流就是在购物中钱的转移;信息流就是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信息公布出来。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就是把除了物流以外的其它方面,都通过互联网进行整理整合的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现代电子产品的发展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只要在家下单就可以购物的方式更是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以至于现在对于电子商务系列主要是对一些相关的企业产品的研发更是层出不穷。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让现在的电子商务具有如下的特性。普遍性:互联网的普及让电子商务逐步的发展,变成一种日常消费的新模式;方便性:电子商务没有地方的界限,只要拥有网络,可以二十四小时下单购物,方便快捷;整体性:电子商务运用信息整理技术,把很多不同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安全性:电子商务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加密,保证购物的安全性,通过例如验证码等方式来进行身份核实;协调性:电子商务把各个信息处理的部门综合到一起,运用信息集中处理的方式来进行整体整合,具有协调性。

三、电子支付系统简介

电子支付系统的起源是依靠于传统支付,传统支付全部是用手工操作,运用银行的网进行核心控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凭证的传递,利用具体的金钱进行结算,这样的方式能够保障安全,同时效率不高。

现在的电子支付系统,是依托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运用电子转账等方式,对于银行之间的具体转账,电子支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人和网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这种方式方便了网上购物,如果没有电子支付系统,恐怕现在的电子商务没办法发展得如此迅速,创造了新的购物环境,新的购物途径。

电子支付对于传统支付方式有着巨大冲击,电子支付的具体内容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中间的媒介改变了,由原先的人进行汇款操作,变成了银行之间的操作,通过互联网进行监督和定位整个交易过程。

电子商务最根本的就是电子支付系统,如果没有电子支付系统,那么电子商务的便捷性就无法体现。现在的大部分电子商务运用的都是安全套接口层SSL协议以信用卡或电子现金等方式进行钱款转移。在一九九七年的时候,几个大型公司对于电子支付系统提供了一个只属于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协议SET,这个协议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下,运用信用卡支付而协商的一种支付方式协议,其中需要发卡银行、支付网关、Internet、电子商店、客户和认证中心等等一系列的支持。

四、物理商品交易支付系统模型假设

根据资料显示,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不管是交易的媒介,还是交易的方便程度,都有着巨大差异。

1、交易系统中实体的行为特征

在交易系统中,实体的交易行为能够满足于以下特点:在我们生活中,如果逛街买东西,需要承受较高的管理费等各种费用,一件物品到手中大部分都已经增加了很高的费用。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购买物品的时候,物品会通过各种程序,最终到达我们手中,而我们在交易中,往往已经掏了很高的手续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交易量也较大,并且比较集中。在某一方面,对于一些数据的存储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在交易中,一旦受到损失需要提供的能够解决纷争的一种凭证。

2、电子商务内所进行的交易中,其交易过程特点

(1)可追究性:系统在双方一旦产生纠纷的时候,就会为双方提供足够的证据,也为仲裁机构提供了很多证据。(2)公平性:在交易期间的任何阶段,不管是买卖双方都没办法从系统中占到便宜。(3)原子性:在交易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只有两种程度,就是成功或者失败,能够让买卖双方准确的知道自己的操作结果。(4)交易的时限性:在交易的一方能够对另外一方进行时间上的限定,如果任何一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此类活动或者操作,另一方就有权收回,并且也能够准确的知道对方的当前状态。

五、物理商品交易付费系统模型

1、系统描述

(1)系统结构。我们在进行的这个系统是运用SET协议来进行实验的,其中包括客户、商家,支付网关(收单银行)、发卡银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交易公证中心等六部分。我们客户端被称为“持卡人软件”,商家端称作“商家软件”,CFCA端称“证书授权当局”。

(2)系统特点。主要是运用数字加密系统,这样能保障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运用认证中心的具体理念,CA在电子商务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运用自身的资料来核实双方的信息。在整个的交易过程中,都是运用整体的安全性来进行制约,每一次进行的交易,都要有上一步的证书,才能够有下一步的操作。

(3)系统有效性。交易支付曾经提供了电子交易公证中心的相关理论,电子交易公证中心和传统的公正中心相比区别很大:电子交易公证中心是用来区分整个电子交易的可行性和真实性的,传统的中心只能够验证双方的信息真伪,只能够保证双方信息资料,不能够验证整个的交易的安全性。也能够对于交易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对于今后一旦产生纠纷,也能够在第一时间从中心获得证据,从而让仲裁机构得到赔偿。

2、系统操作流程方案设计

在我们的系统中,交易进行的几个重点阶段是由持卡人注册、商家注册、购买请求付费认证、交易信息公证、付费获得几方面进行的。

首先就是对于持卡人信息核实。持卡人软件就要像证书授权当局进行整体申请,在获得相对应的证书之后。持卡人软件把相关信息储存并且在今后的交易中进行验证。其次是对于商家身份进行验证和注册。同时如果想要处理SET业务,商家要先行的在验证当局进行CA注册。另外,要向CA传输SET消息,商家一定要明白CA的数据交换公钥,这个数据是利用由CA的数据交换公钥证书提供。商家还需要到相关部门获得注册表格等相关内容。最后是买家看到商品并且进行支付购买。在买家对于产品进行了挑选,下单和支付之后,才能够利用整个电子支付系统。要向商家推送SET消息,买家必须知道相关的密匙数据。当买家交换了数据之后SET开始处理相关的订单。买家的信息能够准确的标注在购买的时候,使用了哪种付费方式。最后是付费的验证。在获取到买家的订单之后,卖家可以开始申请付费,中心也会对于买家的指令进行验证。付费得到,在购买到商品在发货之后,卖家像中心提出申请,中心收到指令之后,进行专门款项的冻结,在顾客收到货品的时候,做出相应的指令,之后进行款项的解冻,之后卖家就能够收到这笔款项,从而完成整笔交易,电子支付系统完成。

3、模型分析

(1)第一点方便了像商店解决了证明定购是由信息准确的消费者提供的。具体办法如下:使用数字签名技术,买家在提交订单的时候运用SHA算法或MD5算法得出一组数据,在用这笔数据和自己的数字密匙进行整合,再将自己整个的数字密匙和自己完整的身份证信息提交给商店方面。在线商店,运用自己的密匙解答顾客的数字密匙,之后运用数字密匙和身份证信息来得到数字公匙,从而整体解密。

(2)能够在SET安全协议没有相关数据处理之后,安全的销毁相关数据。这里就是电子交易认证中心一旦双方进行交易成功,那么双方都不能否定这笔业务。电子交易认证中心在有效期内的信息盖上时间戳,在一段时间内保存,如果交易出现问题,那么就可以第一时间提供证据。

(3)在银行接收到在线商店的收款凭证之前,能否要必须收到货物接收凭证的问题。如果一旦在线商店的货品不够优秀,不符合买方需求,那么责任担当的问题。

4、操作流程分析

(1)满足了交易过程的安全需求。首先,支付系统运用数字签名技术和以认证保证保证了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双方面的身份核实。其次,在支付系统的信心传输中运用高加密度的方式来进行商业保护和钱款保证。再次,对于交易和付款进行了稳定的安全保证,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整体构造,安全性能极佳,也是现在的电子商务急缺的安全型电子支付系统。

(2)满足了支付过程的安全需求。在买卖双方和安全平台中间搭建更加安全的第三方平台,能够最大化的实现钱款的安全型。除了买卖双方都不能了解产品资讯,除了银行外其它任何企业和平台不能了解支付内容。对于信息的数字签名和电子交易公证中心的交易确定来防止有他人盗用或者冒用信息,对于信息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支付信息能够安全可靠,不具有争议性,其次,银行能对于支付结果进行保密,外人不能进行篡改和盗用,最后,卖方验证银行的数字签名、买方验证银行的数字签名。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整个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平台的研讨和构思,想出了一套解决现有电子支付方式不够安全的方法和系统,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也要明白,所有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系统都需要在后期进行验证,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希望在今后的支付系统研发中,能够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毕竟一个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要素,也是顾客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文琴: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

[2] 刘静:浅谈电子商务安全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05(2).

[3] Alf Roberts:R-commerce/R-business/R-strategy[J].R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0(12).

商业业态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渠道渠道整合

和传统渠道相比,网络渠道有着巨大优势,但是如果没有传统渠道,网络渠道也不能单独存在。顾客在一次购买过程中包含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定单反应的速度、产品交付的便利性、技术支持的能力等,不同的渠道在满足这些要求时各有优势。同时,不同的渠道在满足这些需求时所发生的费用也是不同的。为了在降低渠道成本的同时保持最好的市场效果,需要将传统渠道和现代网络渠道结合起来。

1.渠道费用分析

无论是在传统营销渠道还是在网络营销渠道,都会发生一定的费用。随着渠道类型选择的不同,发生的渠道费用也不同。例如在区域销售代表、商业贸易伙伴、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这四种营销渠道中,费用就是逐渐递增的。我们可用支出收益比E/R来描述渠道费用,即用平均渠道支出除以平均渠道交易额。下图显示了四种不同的渠道支出和渠道费用E/R。

2.渠道整合的利益

在任何一次交易活动中都会发生一系列不同的交易任务,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渠道,就叫做渠道整合。通过渠道整合,可以把高支出的交易任务推入到较低支出的渠道中去,从而大幅度减少整体交易活动费用,如下表所示。此表显示,使用销售代表需要500美元,渠道整合后只需220美元。

3.渠道整合的策略

在理想的充分发展的网络营销网站中,根据各自网站发挥功能的不同,我们通常可分为顾客知晓型网站、B2C销售型网站、企业外联网、商业合作伙伴四种类型。不同的站点对应着不同的整合方式。

3.1顾客知晓型站点整合

知晓型站点是最简单的一种整合,它通常作为公司产品手册、年度报告、公众商业公告牌和人力资源需求的电子版本而存在,给客户提供有关公司产品、公司背景、企业服务和公司地址的有关信息。

通过渠道成本、渠道效用的综合分析,知晓型站点是完成消息传播最全面、最广泛、最及时而花费最低廉的方式。在渠道整合中,知晓型站点通常作为企业电子化或营销电子化的第一个阶段,或称初级阶段。如通过知晓型站点激发因特网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兴趣,帮助他们收集决策支持信息,而将用户的购买需求移至离线渠道处理,从而达到缩减渠道整体费用的目的;或者通过Email方式接受顾客询问,将企业对顾客问题的反馈移交至其他渠道,如呼叫中心等。这种做法也类似一个直接渠道方式,可以在整体上减少销售人员工作量,减少渠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最后达到提升企业市场份额的战略目标。

3.2B2C在线销售站点整合

B2C在线销售站点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给公司提供各种信息,而且允许顾客通过互联网购买各种产品。B2C在线销售站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com公司,它在网上设有商店主页,主要通过网络给顾客提供直接的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服务,但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不设前台服务点,即零售门面店。

发展最早和最有规模的该类型公司当数网络书商亚马逊公司,现在该公司的工作范围已扩至玩具礼品等其他业务。为了响应网上客户的巨大产品需求,亚马逊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和仓库基地,以保证在三天之内能够依照顾客需求顺利将产品送交至顾客手中。

第二种类型是传统的产品制造商和经销商,它同时通过网络和现实商店销售产品。由于网络商店和销售门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成本差异和可能导致的价格差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消费者流失现象,这些传统制造商和经销商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整合措施,即开设网上商店以适应不可阻挡的网络营销浪潮,但同时保持着与传统零售商及零售商店链之间的和谐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和依存关系。

在线销售站点的最后一种方式是由中国直销商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中国的国情独创的。由于中国人均消费能力较低,且产品质量问题有时难以保证,中国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总希望能直观地看到、接触到甚至试用。中国直销商通过在网上建立销售站点,在全国各大城市广泛建立直销店或直销连锁店,就可以满足中国消费者要求方便快捷、质量可靠和维护方便的需求。日本最大的7211连锁便利店也采取了类似的模式,例如将送货点分散至各居民区最小的便利店或零售点,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并给制、销、购三方都带来利润。

3.3企业外联网整合

企业外联网主要是为企业的大客户和服务商建立的,只有那些拥有特殊账号的特定客户才能登录,其前身作为EDI形式已经存在将近20年。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提供商,英迈集团为全球近100个国家的17.5万合作者提品原料存储、产品制造自动化、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和其他众多的相关咨询服务,进入中国信息市场后,通过在中国建立IM-站点,可以为他们产品服务的购买者提供有关国内信息、各大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个人主机信息服务的及时在线服务。通过企业外联网,网络营销的企业可以大大加强企业集团及他们合作者之间的核心竞争能力。全美最大的网络电脑销售公司戴尔集团是另一个企业外联网的大赢家。戴尔集团的外联网叫做公司“入门主页”(primehomepage),主要是为公司大客户建立,他们首先允许这些特定客户的高层领导通过互联网下单,以预先商量过的价格或较大的折扣价格购买公司某些特定型号的产品,能够增进客户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同时企业外联网销售也减少了公司高效高成本的销售代表在简单交易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促使其将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维护与大宗订单客户的关系和解决产品或大的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通过戴尔公司的市场反馈可以证明,公司企业外联网是维持产品竞争力和公司优势的有效工具之一。

3.4商业合作伙伴整合

商业合作伙伴站点与前三者不同的是,前三者都是通过制造者或与其有直接的上下属管辖关系的企业建立的,而商业合作伙伴站点由第三方建立、维护和管理营销网站,聚集多家制造企业产品进行销售,类似现实生活中的集贸大市场。高科技产业中的计算机数据库和财政界的CharlesSchwab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主要给其他的零售商们提供电子分销渠道,例如CDW提供由微软公司、IBM公司、惠普公司、苹果公司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制造商提供的超过2万种的计算机相关产品和设备。第三方商业合作伙伴渠道站点的销售收入不仅占了某些小型公司销售收入将近20%的比例,对大公司而言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一些已有单个营销站点而没有达到预期销售额的公司相互合作建立的网络营销站点也叫做商业合作伙伴站点。这种合作和整合,主要具有集聚人气及形成产品集聚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劳伦斯·G·弗里德曼,蒂莫西·R·弗瑞.创建销售渠道优势.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不能被忘记的软件分销渠道.计算机世界,2001202207

3.

4.许正文.传统分销渠道的发展.计算机世界,2000208228

商业业态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授信 信用评级 银行风险

一、研究思路

现阶段,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多种形式的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地方银行的出现和银行据点的日益增加,致使银行间的竞争日趋增强,银行授信业务的科学评估日趋严峻,已经成为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参考国内外信用评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商业银行授信的特点,完成基于地域差异与行业差异的M银行企业动态授信评估模型的构建,为指导银行界更好的判断企业授信的影响因素,制定更安全的企业授信额度的限额提供参考。

二、商业银行客户动态授信评估模型构建

在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中,如何评估借款人的信用实况,借以提高放款品质,是授信业务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借客户信用评估不当,不但影响银行债权的确保,也将损及银行的收益性与流动性,甚至造成营运上的问题。因此为确保银行债权,目前银行业者主要系依据借款客户信用、借款用途、偿还来源、债权保障以及借款客户展望等非财务比率要素加以研究分析、综合评估、权衡轻重,决定授信决策,而忽视了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的影响。本文根据商业银行当前中小企业授信操作实践,导入地域范围与产业分类两项调节变项,根据各区域或行业的宏观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设置一定的动态变化指数,最终形成基于地域差异与行业差异的商业银行企业动态授信评估模型。最后借助该模型,完成M银行多项授信业务的管理工作,为该授信模式的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图1 商业银行企业动态授信评估模型

借助以上模型,借助AHP方法调查分析获知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可以计算出银行客户授信等级的评价结果,为指导银行授信工作提供参考。

三、商业银行客户授信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

参考图1,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指标按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履约情况及发展能力和潜力共五个方面设置。根据评级对象所属行业的差异及其资金运用和从事经营活动的特点,按上述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分别设置若干量化或非量化指标,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评级指标体系。商业银行客户授信等级评估指标筛选如表1:

四、M银行客户授信等级设置应用

在以上客户授信体系的应用过程中,M商业银行参照国际惯例,根据授信对象的综合分析,将授信对象的信用等级划分为AAA、AA、A、BBB、BB、B、CCC、CC、C和D级共10个等级。在授信过程中,融入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两项自变量因素,完成客户授信等级的综合分析。授信对象的信用等级和信用度关系见表2:

(1)评级对象。凡正在使用或申请使用M银行授信的客户,如已有至少两个会计年度经营期财务报表,均应按规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2)客户信用评级管理。针对客户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重大不利变动情况,银行必须对客户进行动态跟踪。如发生重大变动因素,须酌情调整有关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

参考文献:

[1]纪志宏.基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地区差异研究[J].金融研究,2013;5

[2]王均坦.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因素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