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第1篇

一、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

利用统一的评价手册,虽然能定期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同学的相处、劳动、关心集体等方面。但是,这些评价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也没有将非学业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的很多评价项目显得空洞和不切实际,操作起来也费时费力。所以,教师应该在采用即时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形成规范和有效的纪录,形成对学生整体和深刻的认识,加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作为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评价活动什么时候进行、具体有什么评价要求等,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评价活动中,很难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学科自身的特色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以往单纯的鉴定、证明而变为导向、发展的评价功能。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1.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中的全面发展。而现在,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用新角度去评价学生,欣赏学生。

2.学生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状况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在学期结束前,教师设计评价表,由学生自己和小组成员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了别人的长处,不仅仅是评价了知识,更养成了怎样正确看待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使评价双方都受益。

3.家长的评价。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观念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提倡家庭与学校联合评价,新课程评价的内涵变得更为宽阔,除了传统记忆知识的评价之外,家长也应重视实践与技能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搜集材料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方法。如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期末,家长在学生的评价表上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成长的情况,并给予学生学习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第2篇

盗传必究

形考任务一

一、填空题

题目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在外载荷作用下其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

题目2

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题目3

金属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断裂前所能承受塑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塑性。

题目4

在铁碳合金中,莱氏体是由奥氏体和渗碳体所构成的机械混合物。

题目5

疲劳强度是表示材料经受无数次交变载荷作用而不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值。

题目6

优质碳素结构钢的牌号有两位数字表示,这两位数字具体表示钢中含碳量是万分之几。

题目7

合金钢就是在碳钢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钢。

题目8

橡胶按用途可分为通用橡胶和特种橡胶两大类。

题目9

常用的表面热处理工艺有表面淬火和表面化学热处理两种。

题目10

淬火前,若钢中存在网状渗碳体,应采用正火的方法予以消除,否则会增大钢的淬透性。

题目11

砂型铸造中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有整模造型、分模造型、挖砂造型、活块造型等。

题目12

根据药皮所含氧化物的性质,焊条分为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两类。

题目13

冲压生产的基本工序有分离工序和变形工序两大类。

题目14

电焊条由焊芯和药皮两部分组成。

二、是非判断题

题目15

冲击韧性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选择一项:

题目16

抗拉强度是表示金属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选择一项:

题目17

硬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其他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选择一项:

题目18

金属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断裂前所能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塑性。

选择一项:

题目19

冲击韧性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选择一项:

题目20

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大,硬度值也越高。

选择一项:

题目21

屈服强度是表示金属材料抵抗微量弹性变形的能力。

选择一项:

题目22

冲击韧性值愈大,材料的韧性愈好。

选择一项:

题目23

硬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比它更硬的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选择一项:

题目24

通常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选材的主要指标。

选择一项:

题目25

一般来说,材料的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

选择一项:

题目26

测量布氏硬度时,压头为淬火钢球,用符号HBW表示。

选择一项:

题目27

测量布氏硬度时,压头为淬火钢球,用符号HBS表示。

选择一项:

题目28

测量布氏硬度时,压头为硬质合金球,用符号HBW表示。

选择一项:

题目29

测量洛氏硬度时,压头为120°金刚石圆锥体,用符号HRC表示。

选择一项:

题目30

疲劳强度是表示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而不致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

选择一项:

题目31

受冲击载荷作用的工件,考虑力学性能的指标主要是疲劳强度。

选择一项:

题目32

冲击韧性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选择一项:

题目33

合金钢在工业上应用于制造承受压力、要求耐磨和减振的零件。

选择一项:

题目34

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3%。

选择一项:

题目35

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5%。

选择一项:

题目36

合金钢就是在碳钢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钢。

选择一项:

题目37

合金钢的所有性能都优于碳钢。

选择一项:

题目38

纯铝的强度很低,但塑性很高。

选择一项:

题目39

可锻铸铁实际上是不能锻造的。

选择一项:

题目40

灰铸铁在工业上应用于制造承受压力、要求耐磨和减振的零件。

选择一项:

题目41

通过热处理来提高灰铸铁力学性能的效果不大。

选择一项:

题目42

通过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灰铸铁的力学性能。

选择一项:

题目43

碳素工具钢含碳量为0.65%~1.35%。

选择一项:

题目44

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慢一些。

选择一项:

题目45

热处理按目的与作用不同,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选择一项:

题目46

对钢进行热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细小、均匀的奥氏体组织。

选择一项:

题目47

钢加热到给定温度后,要有一定的保温时间,保温不仅是为了热透工件,还为了获得成分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便冷却后得到良好的组织与性能。

选择一项:

题目48

对高精度零件淬火后要进行冷处理,目的是尽量减少过冷奥氏体。

选择一项:

题目49

正火目的与退火目的基本相同,正火与退火的区别是正火保温时间较短,生产周期短,成本较低。

选择一项:

题目50

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选择一项:

题目51

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范围内回火。

选择一项:

题目52

根据药皮所含氧化物的性质,焊条分为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两类。

选择一项:

题目53

焊接属于永久性连接金属的工艺方法。

选择一项:

题目54

用交流电焊接时,无正接与反接的区别。

选择一项:

题目55

根据药皮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焊条分为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两类。

选择一项:

题目56

用直流电流焊接时,焊件接正极,焊条接负极,称为正接。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二

一、填空题

题目1

根据孔、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配合分为三大类,即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题目2

基本偏差是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位置的。

题目3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内容包括选择基准制、公差等级和配合种类三个方面。

题目4

形位公差带具有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四要素。

题目5

位置公差可分为定向公差、定位公差和跳动公差三类。

题目6

形位公差带的位置有固定和浮动两种。

题目7

跳动公差分为圆跳动公差和全跳动公差两种。

题目8

Ra值越大,零件表面越粗糙。

题目9

测量表面粗糙度轮廓时,应把测量限制在一段足够短的长度上,这段长度称为取样长度。

题目10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光切法、针触法和干涉法。

二、是非判断题

题目11

从制造角度讲,基孔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孔,基轴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轴。( )

选择一项:

题目12

过渡配合的孔、轴公差带一定互相交叠。( )

选择一项:

题目13

实际尺寸较大的孔与实际尺寸较小的轴相装配,就形成间隙配合。( )

选择一项:

题目14

基孔制配合要求孔的精度高,基轴制配合要求轴的精度高。( )

选择一项:

题目15

基本尺寸就是要求加工时要达到的尺寸。( )

选择一项:

题目16

孔的实际尺寸大于轴的实际尺寸就是间隙配合。( )

选择一项:

题目17

基本偏差是用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 )

选择一项:

题目18

Ф30f5、Ф30f7、Ф30f8的上偏差是相同的。( )

选择一项:

题目19

配合公差总是大于孔或轴的尺寸公差。( )

选择一项:

题目20

按同一公差要求加工的同一批轴,其作用尺寸不完全相同。( )

选择一项:

题目21

公差值可以是正的或是负的。( )

选择一项:

题目22

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规定得越小越好。( )

选择一项:

题目23

公差通常为正,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为负。( )

选择一项:

题目24

图纸上没有标注公差的尺寸就是自由尺寸,没有公差要求。( )

选择一项:

题目25

圆柱度公差是控制圆柱形零件横截面和轴向截面内形状误差的综合性指标。( )

选择一项:

题目26

采用包容要求时,若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在最大、最小尺寸之间,同时形状误差小于等于尺寸公差,则该零件一定合格。( )

选择一项:

题目27

图样上所标注的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是该表面完工后的要求。( )

选择一项:

题目28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不影响零件的耐磨性。( )

选择一项:

题目29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不影响零件配合性质的稳定性。( )

选择一项:

题目30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影响零件的耐磨性。( )

选择一项:

题目31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不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 )

选择一项:

题目32

零件表面越粗糙,取样长度就越小。( )

选择一项:

三、计算题(每题16分,共32分)

题目33

已知

,按下表项目要求填表(单位:

mm)。

解:

题目34

已知,按下表项目要求填表(单位:

mm)。

解:

形考任务三

一、填空题

题目1

切削用量是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三者的总称。

题目2

影响刀具耐用度的因素主要有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和切削用量等。

题目3

刀具磨损形式分为正常磨损和非正常磨损两大类。

题目4

切削运动包括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两种,其中主运动是切削运动中速度最高、消耗功率最多的运动。

题目5

常见的切屑有带状切屑、节状切屑、单元切屑和崩碎切屑四种。

题目6

按照工艺范围机床可分为通用机床

、专门化机床和专用机床。

题目7

机床的传动方式最常见的是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

题目8

标准麻花钻头一般由高速钢制成。

题目9

标准麻花钻头的工作部分包括切削部分和导向部分。

题目10

钻削加工和镗削加工都是加工孔的方法。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6分)

题目11

刀具耐用度为刀具加工完一个工件所用的切削时间。( )

选择一项:

题目12

切削用量主要是指切削速度和进给量。( )

选择一项:

题目13

切削用量是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三者的总称。( )

选择一项:

题目14

刀具耐用度为刀具两次刃磨之间的切削时间。( )

选择一项:

题目15

切削液具有冷却、、清洗、防锈四种作用。( )

选择一项:

题目16

材料的切削加工性是指对某种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

选择一项:

题目17

切削速度是通过切削温度来影响刀具耐用度的。( )

选择一项:

题目18

切削层为切削部分切过工件的一个循环所切除的工件材料层。( )

选择一项:

题目19

背吃刀量指工件上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间的水平距离。( )

选择一项:

题目20

刀具寿命是指一把新刀从开始切削到第一次刃磨时之间的切削时间。( )

选择一项:

题目21

切削速度指切削加工时,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的瞬时速度。

( )

选择一项:

题目22

进给量指工件或刀具每转一转时,两者沿进给方向的绝对位移。( )

选择一项:

题目23

提高表面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增大刀具的前角与后角。( )

选择一项:

题目24

衡量材料切削加工性的常用指标有刀具耐用度、切削力、切削温度、相对加工性。( )

选择一项:

题目25

切削加工中使用切削液目的是降低切削温度、、冲洗切屑。( )

选择一项:

题目26

刀具寿命的长短、切削效率的高低与刀具材料切削性能的优劣有关。( )

选择一项:

题目27

车床的进给运动为主轴的回转运动。( )

选择一项:

题目28

按照自动化程度不同机床可分为手动、机动、半自动和自动机床。( )

选择一项:

题目29

在车削加工中,车刀的纵向或横向移动,属于进给运动。( )

选择一项:

题目30

有的加工方法可以只有进给运动而没有主运动。( )

选择一项:

题目31

用分布于铣刀圆柱面上的刀齿进行的铣削称为周铣。( )

选择一项:

题目32

特种加工中工具的硬度可以低于被加工材料的硬度。( )

选择一项:

题目33

钻削加工适于加工孔系。( )

选择一项:

题目34

特种加工中工件和所用的工具不受显著的切削力作用。( )

选择一项:

题目35

端铣是用铣刀端面齿刃进行的铣削。( )

选择一项:

题目36

磨削加工多选用低浓度的乳化液,这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大量的切削液,浓度低可以降低成本。( )

选择一项:

三、计算题(每题14分,共28分)

题目37

分析图示万能升降台铣床的主运动传动链。要求:

1)写出该传动链的两个端件。

2)写出传动路线表达式。

3)计算转速级数

4)计算主轴当前位置转速。

解:

1)传动链的两个端件:电机和主轴

2)传动路线表达式:

3)计算转速级数

4)计算主轴当前位置转速

当前转速=

题目38

分析图示的主运动传动系统。

要求:1)写出该传动链的两个端件。

2)写出传动路线表达式。

3)计算转速级数

4)计算主轴当前转速。(皮带的传动效率为0.98)

解:

(1)传动链的两个端件:电机和主轴

(2)传动路线表达式:

(3)计算转速级数及主轴当前转速。

(4)计算主轴当前转速。

形考任务四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题目1

工艺基准可分为下述几种:(1)装配基准

,(2)测量基准

,(3)工序基准

,(4)定位基准。

题目2

夹紧装置的组成包括:力源装置、传力机构、夹紧元件。

题目3

生产中最常用的正确的定位方式有完全定位和不完全定位两种。

题目4

零件的加工精度通常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

题目5

机床主轴的回转运动误差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为径向圆跳动、轴向窜动和角度摆动。

题目6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表层金属受到切削力的作用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使工件表面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又称冷作硬化。

题目7

加工阶段一般可划分为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和精加工阶段三个阶段。

题目8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有(1)计算法,(2)经验估计法,(3)查表修正法。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3分)

题目9

欠定位在机械加工中是不允许的。

选择一项:

题目10

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的定位,称为完全定位。

选择一项:

题目11

欠定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的。

选择一项:

题目12

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采用过定位的。

选择一项:

题目13

固定支承在装配后,需要将其工作表面一次磨平。

选择一项:

题目14

夹紧力的作用点应处在工件刚性较差的部位。

选择一项:

题目15

夹紧力应尽可能靠近加工表面。

选择一项:

题目16

夹紧力的方向应有利于增加夹紧力。

选择一项:

题目17

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不需要限制工件的全部自由度,这种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

选择一项:

题目18

固定支承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调整,高度尺寸是固定不动的。

选择一项:

题目19

专为某一种工件的某道工序的加工而设计制造的夹具,称为组合夹具。

(

)

选择一项:

题目20

工件加工时,采用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都是允许的。

(

)

选择一项:

题目21

在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高低是以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评价的。

选择一项:

题目22

要减少工件的复映误差,可增加工艺系统的刚度或增加径向切削力的系数。

选择一项:

题目23

在一个工序内,工件只能安装一次。

选择一项:

题目24

在一个工序内,工件可能只需要安装一次,也可能需要安装几次。

选择一项:

题目25

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设计基准。

选择一项:

题目26

加工高精度表面时所用的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

)

选择一项:

题目27

零件在加工、测量、装配等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统称为工艺基准。

选择一项:

题目28

辅助定位基准在零件的工作中不起作用,只是为了加工的需要而设置的。

选择一项:

题目29

在尺寸链中必须有减环。

(

)

选择一项:

题目30

提高加工效率,只能是设法减少工艺过程的基本时间。

(

)

选择一项:

题目31

装配尺寸链中,组成环和封闭环都可以做公共环。

(

)

选择一项:

三、计算题(每题11分,共33分)

题目32

如图所示,在外圆、端面、内孔加工后,钻孔。试计算以B面定位钻孔的工序尺寸L及其偏差。

题目33

在铣床上加工如图所示套筒零件的表面B,以C面定位,表面D、E均已加工完毕,要求保证尺寸mm,试求工序尺寸A及其偏差。

题目34

如图所示为轴套零件,在车床上已加工好外圆、内孔及各面,现需在铣床上以左端面定位铣出右端槽,并保证尺寸,试求工序尺寸及其偏差。

考核说明

1.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为国家开放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科)的学生。

2.启用时间

2016

年秋季开始使用。

3.考核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获得机械制造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零件几何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及选用,具备制订机械加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了解特种加工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4.考核依据

本考核说明以国家开放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机械制造基础》(崔虹雯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为依据编写,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5.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

50%。课程考核成绩统一采用百分制,即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课程综合成绩均采用百分制。课程综合成绩达到

60

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二、考核方式与要求

(一)形成性考核

1.考核目的

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测,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地方电大教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

2.考核手段

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形成性作业成绩和学习过程表现成绩(或学习行为评价)两部分,形成性作业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

80%,学习过程表现(或学习行为评价)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

20%。学习过程表现(或学习行为评价)成绩评定由分部(省校)负责设计组织。形成性考核采用纸质形成性考核册。

(二)终结性考试

1.

考核要求

终结性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试题类型以客观题为主。

2.考试目的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3.命题原则

²

在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所规定的目的、要求和内容范围之内命题。在教学内容范围之内,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题目,不属于超纲。

²

试题的考察要求覆盖面课程知识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

²

试题兼顾各个学生的能力层次,其中掌握内容占

60%,理解内容占

30%,了解内容占

10%。

²

试题的难易程度和题量适当,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较易占

30%,一般占

50%,较难占

20%。题量安排以平时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者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作完并有一定时间检查为原则。

4.考试时限

终结性考试时间长度是

60

分钟。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工素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育人资源;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29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化工素材,一方面体现了化学科学来源、发展于社会实践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化学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丰富生活阅历、完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在上科版的化学教材中,化工素材的内容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第一,以简约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出现在正式文本中;第二,以“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库”的板块出现在辅助资料中;第三,以“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复习与思考”的板块出现在课堂活动的要求或课后作业的设计中。

对于化工素材的处理,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其一,作为导课的材料。例如,“自来水生产中使用氯气进行消毒杀菌”(文字),常用作“氯气的性质”一课的开场白。其二,作为问题的情景。例如,“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呢?”(文字结合图片),这样的引言就是针对“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课创设的问题情景。其三,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例如,“拓展视野――电池的发明”(教材板块),即为“原电池”一课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材料。其四,作为授课的内容载体。例如,“工业制硫酸”(整节教材),整堂课以工业制硫酸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和载体。以上做法,应该说对促成日常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众多教师的教学常态。但是,在当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形势下,其发挥的能量和教育的成效显然存在不足。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为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工作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1 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在化工素材中的蕴含分析

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正成为热点。吴俊明教授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若干基本观念、相应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态度与责任心,其中既包括具有化学专属性的内容,也包括跟化学有联系的、必备的一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内容[1]。吴星教授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2]。刘前树老师提出,化W核心素养包括4个维度:①化学基本观念;②化学过程;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④对化学的态度[3]。2016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4]。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到课程实施、课堂实践上有相互融合和补充的优势。它们的共同点是,一方面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反映化学学科中必须养育的作为一个人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本文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主要采用征求意见稿中的观点表述,同时吸纳其他专家的成果精粹。

那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素材有什么特点,它们又蕴含着哪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呢?

其一,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载体,贯穿整个知识点或课堂教学的始终,其蕴含较多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载体型化工素材是一个支持某个探究点或整堂课教学活动的、数量较多且相互关联的素材群。以上科版教材第2章第1节“海水晒盐”一课为例,教材以“海水取盐”为背景和载体展开,其中分布了7个化工素材点(参见“表1编号1”)。素材1:“海水取盐的历史、盐田法”的文本;素材2:图2.1《天工开物》中制盐海图;素材3:图2.2现代盐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情景;素材4:表2.1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素材5:[学生实验]粗盐的提纯;素材6:[资料库]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素材7:[拓展视野]从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首先,素材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素材1、2、3是为“理解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素材4是为“感受制盐生产中利用控制卤水密度范围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服务;素材5服务于“理解粗盐提纯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素材6、7,一方面服务于“知道海洋是人类可利用的最大资源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服务于“领略海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海洋资源的伟大意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个素材共同成为本堂课授课内容的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素材之中富含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机会。素材1、2是一种实证古人取盐的资料,素材4呈现了现代制盐的技术和环节,它们共同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培养机会;同时,利用这些素材并结合“溶解平衡”知识,可以进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素材1、2和3的组合,又是反映人类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文明发展的对比材料,为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素材4、5是反映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教学资源,为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埋下了伏笔;另外,素材6、7是一组化学科学的信息资料,可以为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5]创造条件。

其二,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提供即时联系和实践论证的需要,其蕴含较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高中化学的有些内容与化工生产有一定距离,而且教材中设计的化工素材也不多。这些孤立或关联性化不强的化工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整个探究点或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而只能作为其部分内容或活动的佐证材料。它们蕴含的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维度也相对单一。例如,第3章“离子键”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3.4食盐的实物照片和结构模型),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机会;第4章“热化学方程式”一课中的化工素材([资料库]比较常见的燃料的热值),用数据表明液化气是一种高热值的民用燃料,为“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载体。再如第2章“盐酸”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2.6氯化氢合成塔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3”),其实物图片及工作示意图为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资源;同时,氯气在内管、氢气在外管燃烧的示意图(保证氯气燃烧完全保护环境)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了铺垫。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挖掘

笔者以上科版化学教材高一年级“第2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6],尝试研发基于“化W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化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作好准备。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了编号,形成了序列: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E-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F-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7];G-公民素养[8];H-社会素养[9];I-人文素[10]。在此基础上开展“三项”工作,形成如下成果(见“表1”):

第一,梳理化工素材。详细阅读教材,将教材中所有涉及化学工业的资料(包括化工产品、化工知识、背景材料、技术前沿、模拟实验等),进行全面梳理。用简要的文字、课本原有的图表编号、栏目名称进行呈现,用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参见表1)。

第二,完善化工素材。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上既有的化工素材有时不能实现(或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此时可以增补、完善化工素材,或标注修正或使用的说明。例如,在“氯碱工业”一课中,书上只提供了实验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示意图(图2.5),为了合理地解释电解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效率问题,可以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的实物照片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2”)。

第三,定位素材类型。化工素材分为“授课载体型”和“佐证材料型”两类。前者,是由数量较多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群,形式多样,一般有照片、图表、文字等;同时,呈现于不同的教材栏目。例如“化学史话”、“资料库”、“拓展视野”、“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等。素材之间相互补充、关系密切,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后者,是由数量较少、相对独立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点。由于数量少,其形式、栏目也相对单一。确定素材类型的原则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化工素材的匹配程度(数量)、互动时间(深度)、实施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一般素材数量多、匹配程度好,互动时间长、深度大,则定位成“授课载体型”;相反,则定位成“佐证材料型”(参见“表1-素材类型”)。

第四,确定培育目标。这里的培育目标是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由于一个化工素材可以针对多个培育目标,多个化工素材也可以针对同一个培育目标。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也是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以某个核心素养为基准,选择相应匹配的化工素材,然后反向进行目标匹配性评估及针对性修正,以此类推。以第二章“氯碱工业”一课为例(参见“表1编号2”),第一步以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宏观辨识);增补“电极反应及顺序判断”(修正后针对“微观探析”)。第二步,以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强调“电解是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修正后针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第三步,以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5,图2.5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工作示意图。第四步,以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6,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实物图及工作示意图”(修正后针对“创新意识”)。第五步,以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1,p25氯碱工业的产品介绍;素材2,图2.4上海氯碱总厂离子膜电解车间;素材7,[化学史话]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

3 运用化工素材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研究

下面以第2章第2节中“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中的“载体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例(参见“表1编号5”),对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总结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上的具体做法(“佐证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实施可参照于此)。

3.1 明确化工素材的辅助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理解氯水的概念,理解氯水漂白和杀菌原理,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理解氯气跟碱的反应,知道漂粉精的制法和消毒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氯水化学性质的讨论中,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微粒的性质是影响物质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制漂粉精的工业生产的学习,感悟化工生产对人类生活作出的贡献,以及化工生产中对成本、效益等诸多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解决的意义。教材中正式的文本内容是:氯气的用途氯气贮存、运输的不方便次氯酸盐的特点工业上制造漂粉精的原理漂粉精发挥效能的原理。化工素材的设计、运用必须建立在辅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选择、运用化工素材的重要依据。

3.2 用好教材主体的培养资源――系统设计、合理布局

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除了化工素材,还有承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主体资源,例如核心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还有针对非化工素材的教学素材,例如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史实材料;等等。特别是承载着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主体资源,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上起着关键作用。笔者的做法是: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即:根据先前的研究成果――化学课堂“有效共识”[11],以“目标、线索、结构、问题、环节、方法”为抓手,全面、系统地设计一堂课,形成以教材主体资源为主线,以包括化工素材在内的辅助资源为支持的课堂结构,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的运用及其探究活动。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课堂结构[12](化工素材的育人资源蕴含在问题设计及其探究环节之中):

3.3 抓住化工素材的实施策略――融入设计、彰显落实

针对化工素材的教学设计,我们采取“融入设计”的工作对策,即: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化工素材融入整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课堂结构及探究活动中全面系统、有选择地布局化工素材,包括素材运用的契机、呈现的形式,素材使用的时间、需要配合的资源,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师评论;等等,让化工素材最大程度地为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

针对化工素材的课堂实施,我们采取“彰显落实”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使用最佳技术呈现素材,组织最佳活动使用素材,运用最精致语言诠释素材,从而彰显、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和结果。其中,诠释素材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最关键操作。

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及其教育效果:

[H1]一、氯水

[投影/引言](素材1)图2.15氯气的用途。氯气有许多用途,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天我们来讨论水的消毒以及漂粉精的制造。

[演示/讨论]展示一瓶氯水,将氯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讨论现象、原因。

[小结]

1.化学反应

现象:试纸先变红再变白。

原因:变红是因为盐酸具有酸性,变白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讲述](素材2)次氯酸能使许多有机色质褪色,还能杀灭水中的细菌。

[意图与效果]素材1,以投影形式呈现,配合教师精简的导入语。一方面起到导课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的贡献,起到激发“社会责任”的效果。素材2,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一是拓展前面的实验讲解(次氯酸功能),二是作为证据材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实践证明,这两个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2.微粒种类

[讨论]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区别?(久置氯水就是盐酸)

[意图与效果]虽然教学内容“2.微粒种类”、“3.化学性质”没有用到预设的化工素材,但教学设计中却清晰地蕴涵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契机。在联系了“1.化学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之后,启发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判定物质变化的结果,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这里也可以作为“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

[H2]二、工业上制造漂粉精

[讲述](素材3)HClO不稳定;Cl2贮存、运输不方便。而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得多,且能溶于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能生成次氯酸。

[提问/互动](素材5)为何不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价格高,且容易潮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3,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从教学过程上来讲,它起着承上启下、教学衔接的作用;而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上来说,它提供了一种“证据推理”的论证材料。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展开,它起着强化“变化观念”的教育效果。素材5,采用提问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旨在体现一种“社会素养”的培养,即: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讨论] 2.漂白原理

[指导阅读](素材6、7)水的其他消毒方法、漂白粉消毒游泳池。

3.贮存措施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素材8)失效原因:漂粉精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见光分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逐渐展开,是“变化观念”教育的载体。素材6,以资料库形式呈现;素材7,以图片形式呈现,两者均通过指导阅读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化W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起到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目的;同时,素材6中“臭氧的消毒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微观探析”思想。素材8,以提问形式呈现,并以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旨在培养一种基本的“公民素养”,即:“漂粉精露置在空气会变质”是一种生活常识。以上素材,均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结]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作业](素材9)自由组合成3~5人研究小组,自制褪色灵,二周时间内完成。

[意图与效果]素材9,源于[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课堂实验,现改为实践性作业的形式,既尊重了课堂实际(课上没有时间完成);又体现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同时,从时空条件和小组合作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但要注意,需要加强过程管理,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结果的“假研究”。

总之,化工素材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可以支持教学内容的落实,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可以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上发挥积极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5][7][8][9][10]吴俊明.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J].化学教学,2016,(11):3~8.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3]刘前树.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化学教育,2016,(21):4~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6]姚子鹏.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21~54.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第4篇

教师的心灵有阳光,才能照亮学生精神的家园,让学生感受世界的温暖上教师的心灵有色彩,才能缤纷学生智慧的眼睛,让学生发现世界的美丽。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之一便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反映到教育上,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在内容、体系上体现这种综合化的特点,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经整合的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的能力等基本素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1 化学课程综合化的含义

课程综合化译自英文“CurriculumIntegrauon”,又称课程整合、课程统整等。其中“integrauon”一词具有“成一体”、“使完整”、“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之意,因此,在这里“综合”有两层含义:

(1)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整体性或统一性为目的。

(2)把事物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

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不同学科领域、同一学科领域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即强调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避免各科之间重复脱节等配合不好的问题,从整体出发设计课程结构,这包括:

第一,概念结构上的统一,以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以跨越学科界限的科学主题或科学观点为核心统整不同学科。

第二,探索过程的统一,以各学科共同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测量等为组织核心。

第三,思考问题方式的统一,根据实验来提出问题,解释现象,提出假设,经过验证得到结论等。

近来,有人又指出,课程综合化除了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外,还要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学习之间的相互联系、渗透,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等,从而拓展了课程综合化的内涵。

按综合的范围,化学课程综合化分三个层次:

(1)化学学科自身范围内的调整与综合,如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就包涵了综合的思想,其内容包括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改变传统的化学教材体系,从日常生活、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方面人手,以专题问题为组织核心。如美国化学学会编写的一套中学化学教材《社会中的化学》(Chemistryin C0mmunity),分为八个单元(水源、化学资源、石油、食物、核化学、空气、健康、化学工业),把传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概念融入其中。

(3)将化学与其他一门或几门学科综合起来,不再将这些学科单独并行设置,如综合理科课程等。

其中,第一个层次属于分科式,第三个层次属于综合式,第二个层次介于两者之间,有分科的形式,也有综合的内容。

一般说来,分科的设计模式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学科所独有的那些概念和化学学科的独特性,保证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学生在化学知识掌握牢固程度方面比较好一些。而综合的设计模式强调知识的普遍联系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整体认识、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多角度看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影响化学课程综合化的因素

影响课程编制的因素较多,但从本质上来看,任何课程都是立足于一定社会背景、科学发展的状况和对学生学习的认识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的。

2.1 社会因素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既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因此化学课程综合设计不只是考虑培养专门从事化学研究的人才,而是主要集中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结合,为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化学素养和生活质量而努力。

2.2 学科因素

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从化学学科的发展来看,化学作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及其产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只有客观地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状况,才能使学生更易适应未来社会、为社会需求服务。

2.3 学生因素

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首先就要认识、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因年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存在个别差异,传统的在学科结构范围内强调化学课程的学术性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高深化,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编制不同类型的化学课程。

上述三因素决定了化学教育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化学课程综合化的实质可表示为:在系统整体论哲学的指导下,以化学学科知识为基础,把化学学科体系、学生认知发展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协调整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的难点

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要研究课程综合化,就必须弄清楚课程综合化的特性、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等。

3.1 课程综合化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综合化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认识和超越。传统中学化学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学术性课程,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化学理论和概念体系为框架,强调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从化学专业化的角度去讨论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在化学知识的传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既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不足。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沟通学科与社会的联系,是克服学科中心课程弊端的合理思路,为此,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1 强调科学知识的整体效应,加强学科间、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和统一,避免由于知识的狭隘产生片面的看法或偏激的态度和行为。

3.1.2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地学习,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1.3 强调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综合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3.2 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综合化设计意味着要研究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这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它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材或课本的编制以及包于其中的知识、技能、事实、经验、理论的呈现方式等,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以及以什么依据统整有关的内容。这是当前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

3.2.1 综合的范围和程度

一般而言,综合的范围指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学科领域的广度;综合的程度是指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强弱程度。综合的范围和程度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合理地确定综合的范围和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化学课程综合的范围和程度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来决定。一般来说,初中阶段,课程的目标指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那么综合的范围可以大一些,综合的程度可以减弱,即课程内部知识间的联系和结构可以比较松散。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课程的目标指向统整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应是在分科基础上的改进和综合,因此其综合的程度较强,课程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比较严密。

3.2.2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以课程目标、综合的范围和程度为依据。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塔巴(Taba)提出了六项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这对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1)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2)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3)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4)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

(5)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

(6)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从本质上说,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的核心是要将化学学科知识要素联结成一个结构性知识体系,以实现化学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平衡。课程综合化强调知识的关联和整体性,按新思路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即通过“联系”,达到课程内容相互关系的结构化,这与传统分科课程主要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线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里“联系”包括两层含义:

(1)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可能。

(2)对相互有联系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组织与设计,并使之结构化。

“联系”是课程综合化、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切入点。因此,必须要做较深入的研究,弄清楚知识间的联系,以构建结构层次和逻辑顺序较严谨的知识体系。

由于课程目标的不同,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较强的灵活性。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的线索或核心可以是:以问题为核心,以科学概念、科学观点或观念为核心,以科学的认识过程或研究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实验、假说)为组织核心等。课程体系建构的依据有着一定的复杂性。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