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保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 义
1、吸引优质客户。申请办理国际保理业务的一般都是那些出口业务发达、交易金额巨大、业务经验丰富、经营信誉良好的大型外向型企业,属于银行积极争取的客户群。通过为其提供国际保理一揽子服务,可以为争取和稳定这些客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完善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国际保理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财务管理、理财顾问、国际结算等的综合性贸易结算方式,通过拓展此项业务,可以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整体业务的更新和完善,促进商业银行建立综合化、高效率的业务品种服务体系。
3、提高商业银行收入水平。办理国际保理业务的手续费不菲,一般为结算金额的0.1%—0.4%左右;由于保理业务的结算金额都相当高,因此该项业务可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如果再加上由此业务可能派生的存款利差收入、结售汇差价收入、转汇结算收入等等,该项业务的收益率将进一步提高,当属商业银行的高利品种。
4、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知名度。由于国际保理业务的成功操作,有赖于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的支持,需要进口保理商对进口商的资信、履约付款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并最终监督货款的支付,因此,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扩张,有利于其加强与作为主要进口保理商的国外各大银行的合作,增加交流机会,提升其在国际银行界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
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制约因素
由于国际保理业务可以使出口商、进口商、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各得其所,实现多赢的效果,因此受到国内银行业和外贸企业界的广泛欢迎。然而,经历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后,其在国内遭遇了瓶颈,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外进口保理商数目少。国内从事出口保理商角色的一般是商业银行,尽管有一些专门的保理公司,但数量少,规模小。商业银行出于业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一般仅在主要经济体选择一至两家进口保理商作为合作伙伴,这些进口保理商又以专门的保理公司为主,而非国外商业银行,从而限制了进口保理商对出口商的服务规模。当然,也有进口保理商是国外商业银行机构的情况,但这些商业银行并不是将国际保理作为主营或特色业务来经营,一般没有明确的业务扩张目标。
二是进口保理商的资信状况堪忧。由于进口保理商最终对进口商的付款义务负责,因此进口保理商的资信状况应该高度稳定可靠。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到众多大大小小国际知名或名不见经传的银行机构,更使某些专业的保理公司面临灭顶之灾。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作为出口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国际保理融资服务时,一般是将进口保理商作为唯一的担保,而不占用出口商的信用额度,因此进口保理商的资信状况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一旦稍有风吹草动,便影响到国际保理业务的正常开展。
三是进口保理商对出口商核定的保理额度无法满足出口商的业务需求。由于进口保理商对国际保理所指向的贸易行为承担最终付款责任,因此进口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别的出口商可以叙做多大金额的保理业务,完全由进口保理商核定。在进口商对应的出口商户数较多时,同时在进口商资信确定的情况下,进口保理商为每户出口商核定的保理额度便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出口商的业务需求。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无法为某一出口商核定出保理额度,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四是国际保理手续费较高,限制了部分出口商对该业务的选择。正是由于国际保理所具备的综合化的业务功能,可以满足出口商提前收回应收账款、美化财务报表、及时锁定汇率风险的作用,因此国际保理业务的收费标准也偏高。通常情况下,国际保理手续费由出口保理商向出口商收取之后在出口保理商与进口保理商之间分成,一般不低于1%的水平,甚至要高出更多。但国内大部分出口商特别是专业外贸公司,利润率都偏低,偏高的国际保理手续费是其无法承受的,因而也就无法向出口保理商申请叙做国际保理融资业务。
五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由于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很短,在银行和企业界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太高。尽管国外进口保理商在国内的办事机构倾注很大精力进行宣传,但银行和企业的从业人员接受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对企业负责人员多次进行宣讲,但仍无法最终打动其办理这项业务。
六是业务辐射面窄,客户范围有限。尽管国际保理业务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办理该种业务的客户都是具有出口业务的外向型企业,因此,其在银行业的整个客户群体中只占一小部分。加之银行能够受理国际保理业务申请的又都是信誉较好、交易额大的大型客户,因此能够符合办理该项业务条件的客户是受限制的。从客户角度来看,客户业务需求也不够旺盛。由于国际保理业务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还很短,且主要在银行界传播,造成企业界对该项业务知之甚少,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都不了解该项业务的存在,纵然知道该项业务,对其意义和操作程序也只是一知半解,因而即使符合办理该项业务条件的客户对该项业务的需求也不是很强烈,限制了其拓展幅度。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面临着种种不便和困难,但鉴于其对银行业务拓展和效益增长的重要意义,国内商业银行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1、加强人员培训,储备国际保理业务人才。国际保理属于综合性的业务品种,对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很高,因此,在推广该项业务之前,应加强人员培训,可通过专家授课、同业交流、观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员工了解该项业务,熟悉其操作程序,掌握此项业务的来龙去脉,并能够对客户讲清楚,引起客户的兴趣,树立起办理此项业务的信心。这就需要加强实战演练,以点带面,客户提出业务需求时能够迅速进行操作,满足客户的预期。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业务有效需求。针对客户对该项业务知之甚少的现状,商业银行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客户日常办理业务过程之中,向其宣传该项业务的优势,并为有意向开办此项业务的客户提供方便条件,使其尽快掌握办理程序,调动其办理该项业务的积极性。
3、加强进口保理商的遴选工作,除不断增加可以开展合作的进口保理商数量之外,还应特别关注其资信状况、资金规模、收费标准等因素,因为更多的进口保理商可以为更多的出口商提供服务,壮大业务规模,而资金实力雄厚的进口保理商,不仅抗风险能力较强,便于长期开展合作,还可以为更多数量的出口商提供保理额度或者提供更高标准的保理额度,满足更多出口商的业务需求。国内银行和企业界做大国际保理业务规模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业务磨合,可以与进口保理商重新谈定收费标准,降低手续费支付,从而降低出口商办理国际保理业务的成本,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良性循环。
4、加强风险研究。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高收益的业务品种,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综合风险的业务品种,风险类别涉及汇率、追索、进口保理商选择、出口商信誉等诸多领域。国际结算业务整体上属于风险较高的业务种类,不过随着国际结算业务在各商业银行的推广普及,其风险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国际保理尽管属于国际结算整体业务中的后起之秀,但国内商业银行可结合已有的业务经验,并结合务虚探讨,提前识别该项业务的各种风险,并找出相应对策,为该项业务的拓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进步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
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国家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的医疗保障。消费者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在改革前沿的广州市寿险市场上,虽然各家寿险公司都涉足了医疗保险这块领域,开办了各自的住院津贴型或门诊津贴型医疗保险,但是业务量并不大。
制约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定位不清,大多和社会医疗保险对接。由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1998年才开始实行,政策法规对社会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业务是否划归商业医疗保险没有明确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很难在产品设计、精算定价方面清晰定位,直接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向社会提供充足、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医疗保险需求。费用赔付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缺乏合理的利润创造模式。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问题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首先应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满足健康保险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改革,没有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而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赋予商业健康保险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享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二)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
(三)商业医疗保险应有规范化的管理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树立专业化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推动专业化经营管理。改变现有多家经营但都不转的模式,设定独立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系统,确保技术优势。利用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如: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就是要认识健康保险的特殊性,树立按照健康保险自身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把握健康保险自身规律,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开发体系、专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专业化的核算和考评体系等。第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就是要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三、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多管齐下、全面发展
从包括企业补充保险领域、个人储蓄保险领域、健康保险领域、农村保险领域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广泛的扩展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综合多次医改中商业医疗保险地位的显著提高,发动各个生活阶层的群众关注商业医疗保险。从投入、收益等多个方面推广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广大
商业医疗保险在国外一般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如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的医疗保险制度都相当发达,尤其是美国,85%以上的人口拥有各种商业医疗保险。据我国台湾地区“统计部门”1998年4月份公布,至2月底,台湾岛内参加健康保险投保人数达到2006万人,投保率高达96%.其中,癌症患者最多,其次为慢性精神病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而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投保率很低,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广州市为例,其健康保险投保率只有10%左右。因此市场广度很大,用很大的推广和应用空间。
(三)加强商业医疗保险相关研究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商业医疗保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单一性研究较多,切研究具有时代局限性,研究成果不系统,零散现象明显,缺乏实证研究,没有形成的模型或框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现实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特别是武汉市商业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
(四)搞好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为国家医疗保险事业开拓新纪元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带来了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需求上的差异性。为使医疗保险条款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就必须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情况,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医疗条款,拟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根据市场变化,对目前经营的一些医疗险种进行淘汰和再开发,加强对险种的管理,推出受市场欢迎的新险种。及时开发新险种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发医疗险应是我国寿险业“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就将医疗险的开发、销售和管理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此乃寿险公司比较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市是在一个传统农业地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新城市。建市以后,我们从新*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总体工作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我们的战略重点之一。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市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因此成为限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研究和部署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有关工作。刚才,张市长已经深刻阐述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对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并就下一步努力方向和工作任务作了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当前我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这里,我们不妨先看这样一组数据: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发达国家为65%,中等发达国家为50%,发展中国家为30%。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总是和本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再生产条件,活跃城乡经济,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市以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市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太适应,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有些地方只是刚刚起步,个别新领域甚至为空白。目前,我市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4%、41.8%、26.8%,第三产业明显是一条“短腿”,而随着全市工业的进一步扩张,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也必将日益凸显。因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我市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全市上下都要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思路,锐意创新,抓住机遇,下大力气,切实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商务中心区和现代化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同时把我市建设成知名的旅游城市。
二、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我们面临的机遇
建市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始终保持较快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刚才市长说的那几点外,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市作为消费型为主的中心城区,城市的服务功能一直停留于满足城市内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交通、市场等设施也只能是以城市居民为对象“量体裁衣”。城市的服务对象内涵和外延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生产功能的缺失,弱化了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市的联系。同时,我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南宁、桂林、柳州等周边城市,*目前还缺少能够吸引消费人群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大型综合商场以及高档名牌商店。
二是三产内部结构不优,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主要体现在传统第三产业占较大比例,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大,尽管呈现“传统行业为主体,门类齐全,各业并举”的势头,但市场结构不尽合理,量多体小,先发效应减弱,传统服务业市场逐渐饱和,总量不能有效扩张,仍处于分散、规模小、单打独斗的局面,现代化水平低。金融、房地产、家政服务业、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因为经济不发达、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才和经验等原因,发展缓慢。
三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市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对重要旅游景点建设资金投入较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提升品位,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名胜意识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应看到,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市民的旅游名城意识等都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旅游业的行、住、吃、游、购、娱等要素还未配套完善,未能形成点线结合、能留得住旅客的旅游城市。
四是服务业人才较为缺乏。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因受传统观念影响,轻视服务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现象严重,金融业、物流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都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制约了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在看到问题和不足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机遇。经过建市两年来的积累和发展,我市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第三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充分抓好当前新城市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经济建立、泛珠经济区启动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我市第三产业必定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三、增强四大观念,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要增强中心城市观念。大家知道,南宁、桂林、柳州等是传统的中心城市,也是传统的消费中心。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不仅难以改变现状,而且将会造成新的消费流失。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增强中心城市观念,抓紧占领制高点,以优质的服务业,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争形成一个半径达100公里左右的服务业辐射圈,把这一区域内的消费有效吸引过来。
二是要增强市场观念。要放手让市场选择取舍,用市场观念、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只管市场的规划建设、规则制订和监督管理,而资金、场地、人才、经营等都靠市场解决。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尽快改变部分企业和行业“小、散、弱、差”、经营方式陈旧和过度竞争的状况,促进第三产业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多元投资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
关键词:商业银行;GTS;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4-0065-04
GTS是Global Treasury Service或Global Transaction Service的英文缩写,通常被译为全球资金管理服务、全球财资管理或全球资金服务。GTS业务是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的账户开立、收付款结算、现金流动性管理、账户信息报告、国际贸易融资、资金保值增值及相关短期融资安排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其重点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而不是分散地进行相关产品的销售。现金管理是GTS业务的核心产品。在欧美银行,GTS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和词汇,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这一名词还有些生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GTS业务日益成为国际性商业银行维护和巩固客户关系、满足客户个性化资金管理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产品和手段。而随着我国现代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GTS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领域,势必成为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
大力发展GTS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GTs业务是商业银行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构建自身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维护与客户长期稳定关系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内静资金管理水平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优秀企业,为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务成本,迫切要求银行根据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全面、高层次的全球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GTS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争取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
同时,GTS产品具有一定排他性,特别是在客户投入一定财务资源实现与服务银行电子渠道的对接后,客户一旦使用了该家银行的资金管理服务,在一定时期内则不太可能更换服务银行,这也使得GTS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实施复杂、周期性较长以及与客户密合度高等特点,成为稳定客户、维护与客户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GTS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中间业务收入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是增加非利息收入、改善收入结构、稳定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收入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在成熟市场上,GTS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盈利空间。据安永公司估算,近年来美国市场上GTS业务年收入额高达230亿美元。自90年代末以来,GTS业务被世界上很多银行视为业务和收入新的增长点,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美国银行等国际一流银行都将GTS业务列入未来发展的重点,并设有独立的GTS业务单元。特别是,GTS业务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它所涵盖的现金管理、资金转账、外汇交易、清算、国际结算等产品,均能产生巨大的非利息收入。据统计,美国银行GTS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0%,其中近一半为非利息收入。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现了高速发展,但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还十分显著。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尽快改变长期以来以资产业务为主导、获取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迅速转向提供金融服务获取非利息收入、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经营模式,实现业务结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GTS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势在必行。
中国的GTS业务虽刚刚起步,但更具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中国收付款业务市场交易金额将从7.7万亿美元增长到83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8%。这一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21.5个百分点,居各国之首。正是看到GTS业务的市场和盈利空间,在华外资银行均将其作为市场竞争的一项核心产品,纷纷在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加大了对此项业务的投入。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资银行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在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之前,迅速将资金管理业务做大做强,率先占领市场,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从花旗、汇丰、美国银行等先进欧美银行的经验来看,其GTS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的组织管理架构;二是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经营模式;三是丰富的产品序列、精细化的产品管理以及科学高效的产品研发机制。而在上述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在组织机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设立统一的GTS组织管理机构,业务协调发展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欧美银行GTS组织机制和我国银行具有本质区别。欧美银行一般整体实行业务单元制,并在其公司与投资银行单元下设独立的GTS业务单元,横向集销售、客户服务、产品开发、人事、财务、企业战略等职能和权力于一身,纵向实行垂直条线管理,并按产品或客户细分为不同的销售团队和相应支持团队。
与这些欧美银行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般多为总分行体制,没有专门的GTS条线,GTS业务的各项产品及服务多分散在公司业务、国际业务、会计结算、电子银行等多个部门管理,总行业务部门对各分支机构也没有相应的人事及财务管理权。这一体制导致了如下问题:
1.管理模式分散,业务流程复杂,效率较低,职责不清,协调难度大。GTS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的资金管理解决方案,并以有效的交付渠道整体实现方案功能,而不是向客户分散地销售资金管理产品。欧美银行GTS业务单元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各种配套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提升这个优势,并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灵活及时进行相应调整。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GTS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从业务管理的角度难以使这么多部门共同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而且各个部门在职责划分和管理目标上相对独立,不是以GTS业务发展和收益增加为统一目标,跨部门管理带来矛盾和
冲突难以避免,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单个部门的管理需要,还会以牺牲业务发展机会为代价,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特别是,欧美银行多将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服务纳入GTS业务板块之中,为客户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服务,提升其为客户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而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能够提供与欧美银行类似的贸易类产品和服务,但一般在产品管理上由国际业务部门单独负责,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较少交叉,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客户的国内和国际资金管理服务需求,影响了对客户需求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并进行综合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2.没有针对GTS业务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现行制度难以配合业务的发展。欧美银行GTS组织体系中有一套针对GTS人员的完整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和程序。这套制度通过特定的程序将全行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个员工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中,首先保证员工的个人工作目标与全行和本业务单元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然后再通过科学的衡量标准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并给予其相应报酬和奖励,这样就将员工业绩和报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保证了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没有统一的GTS管理机构,就无法针对性地制定考核和激励制度,如果采用现行考核和激励制度,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由于考核和激励不到位造成的脱节现象,难以达到GTS业务发展的目标。
3.人事和财务管理制度安排不能满足全球资金管理服务业务发展需要。欧美银行GTS业务单元具有自己的人事决定权和财务决定权,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多没有独立的人事和财务决定权,有关决策须经人力资源部门和计划财务部门批准。业务部门相应权限的缺乏也会导致运行效率的降低,出现配套措施制约业务发展的现象。
(二)在经营模式方面,统一销售、分散管理的方式不利于实现GTS业务的专业分工和“流水化”作业
欧美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存在显著不同。欧美银行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团队(见下图)一般包括客户经理、全球资金管理销售人员、信贷审批经理、投资银行经理、项目实施和客户服务人员等,不同团队负责客户的不同业务需求。
欧美银行在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服务的每一阶段都有专业人员负责,各司其职,互不交叉,密切配合。其职责分工和销售服务流程见下图:
与欧美银行不同,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没有专业的GTS服务团队,GTS业务的销售人员由身兼数职的客户经理承担,客户经理既负责GTS产品的销售,也负责信贷产品的销售,还负责客户关系的日常维护和客户需求的挖掘等工作,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GTS业务中,在信贷产品短期内利益更大的情况下,资金管理服务的销售得不到保证。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国内银行也大多没有专业的产品经理团队为客户经理提供专业支持,在销售完成后,缺乏专业的实施和客户服务团队保证实施效率和售后服务质量。
(三)在产品管理方面,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产品研发能力较弱
一是产品种类不丰富,现有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收费依据。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GTS产品在大类上没有显著区别,但各类产品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服务,没有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收费缺乏科学量化依据。而欧美银行的产品更为丰富,信息技术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各类产品中,使用更为方便,收费依据更为科学合理。
二是缺乏科学高效完善的产品研发机制,新产品开发速度慢,对原有产品的二次开发能力较弱。欧美银行的GTS单元有专业的产品团队对GTS所有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研发,拥有研发预算的主导权和决定权,产品研发贴近客户和市场,效率较高。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产品由多个部门管理,研发力量分散,有限的研发资源不能集中使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业务部门对产品研发的预算没有决定权,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新产品和原有产品新功能的研发主导权在电子银行和信息技术部门,研发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调整部门职责,推进业务单元制建设,搭建集中统一的GTS业务平台
根本上来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关键在于缺乏更能贴近市场和客户需求、能够独立运作的专业机构和业务运作机制。因此,若要使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水平达到质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整合资金管理服务业务,重构资金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及业务运作机制,推进资金管理服务业务的专业化运作。要改变当前总分行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业务单元制建设,在对公业务板块设立独立的GTS子单元,建立完整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赋予其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将GTS产品销售职能、对公电子渠道建设职能、本外币结算产品的管理职能等一并纳)kGTS业务单元之下,系统地为客户提供统一的GTS产品和服务。
(二)改变现有业务经营模式,分离客户经理职责,建立专业的资金管理销售、实施和售后服务队伍
要按照GTS销售人员直接或GTS销售人员、客户经理共同进行GTS产品的专业化销售,在销售过程中由产品专家提供专业化产品支持,销售完成后移交相关的项目实施团队进行协议签署和系统安装,并由客户服务团队提供售后服务的模式构建业务流程。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客户经理职责的分解和改变,更是建立GTS产品销售流程的基础和资金管理业务顺利开展的保证。可以先从着重建设相关专业团队入手,再过渡到从机制到流程的体制性变革。
(三)加强产品管理,优化产品研发机制
关键词:余额宝;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0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超越于传统金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P2P网贷、众筹平台、大数据金融、第三方支付六大发展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阿里金融的第三方支付。由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联合推出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余额宝一经推出,便受到大众的关注,有关话题更是持续不减。
余额宝实际上是顾客购买了一款由天弘基金提供的名为“增利宝”的货币基金,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购消费和转账。余额宝基金投资结构中,投资银行存款占比92%,投资债券占比7%,其他投资占比1%,余额宝通过互联网积小成大,将小笔资金汇聚成超大额资金,然后主要通过协议存款方式获得较高的存款收益率,再返还给用户。余额宝起到银行与储户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由此盈利。余额宝刚上线半个月之际,累计用户数已经达到251.56万,随后更是一路向好,截至2014年3月31日,余额宝规模达到5413亿元,坐拥8100万用户,其高收益性对商业银行业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引发商业银行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同时也推动了微信理财通、百度百发、京东小金库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相继登场。而后“宝宝”类收益率却集体下滑,到2014年5月12日,余额宝收益率跌破5%。
由此,产生了下面的思考:在竞争品相继出现,监管政策不断趋严的状况下,余额宝类产品未来该何去何从?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又该何以相对?本文想要以余额宝为例,通过研究余额宝与商业银行的博弈过程,分析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商业银行间的关系,进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关系做出简要展望。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学者着重讨论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邱峰(2013)基于列举互联网金融相关数据和理论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将会产生以下影响。
第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
第二,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二是触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第三方支付极大地威胁着基于银行支付功能而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第三,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亟待完善;二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有待创新;三是商业银行互联网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尽管如此,邱峰认为互联网金融尚无法取代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相互合作、融合才是发展之路。徐英江(2014)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等的理论分析指出,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多元金融脱媒威胁:一是存款业务方面,如果存款利率不能市场化,商业银行存款下滑态势将难以遏制, 资金来源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贷款业务方面,小贷、担保、民间借贷、P2P 网络借贷直接对商业银行个人、 小微企业业务构成分流。三是支付结算方面,从现代支付信息传输而言,大、小额支付无本质区别, 未来第三方支付大额资金似乎并无不妥。四是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具备平台开放、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交互良好的优势,银行中间业务面临全面威胁。王天宇(2014)在介绍“余额宝”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余额宝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归结来说,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银行吸收活期存款业务的影响,王天宇认为,如果仅从微观人群来看,由于个人闲散资金并不会很多,同时很多人群涉及不到余额宝的领域中来,其对存款业务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从基金角度来看,根据美国经验,长远看来,货币基金而不仅仅是余额宝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影响较为显著。二是对银行代销理财产品业务的影响。余额宝以其门槛低、低风险、便捷性而优于商业银行,必然会减少银行这部分收入。
相应地,一些学者侧重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应对策略。邱 勋(2013)认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该重视互联网“长尾效应”,不断提升客户价值,积累数据,制定大数据经营战略,加快转型等。施丹(2014)分析了余额宝等各种“宝”类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要坚持转型发展的方向,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完善风险管理和定价管理体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同业的合作和竞争等策略。同时,李倩玉(2014)指出,商业银行要提高“客户价值中心”意识,加强创新,重视与信息技术结合等措施。
另一些研究则侧重分析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未来发展。王莹(2013)运用流动性、收益性及风险三个维度对余额宝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维持余额宝4%左右的收益率是其发展基础。范敏(2013)认为,余额宝的发展趋势为支付机构竞相效仿通过提高收益率进行揽存、支付机构纷纷向金融或类金融领域拓展业务等。而邱峰(2013)则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二者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针对这一话题的分析很多,但关于博弈论角度的研究微乎其微,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同商业银行间过去及未来的发展关系。
三、关于余额宝与商业银行间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模型假设
本部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参与方
博弈的参与方有两个,即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方和商业银行。他们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即都会在给定情况下,追寻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2.策略集合
余额宝方的策略分别为与商业银行合作签订协议存款或者不与商业银行合作,另寻其他途径投资。合作的目的是寻求高的存款收益率,不合作的目的是寻求高的其他投资收益率,两个策略都是为了寻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策略集合可表示为{合作,不合作}。商业银行的策略也有两个,即与余额宝合作签订协议存款,解决资金问题,或者不与余额宝合作,另寻其他余额宝类产品或者自己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或者改变存款利率吸引存款等。两者的目的也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策略集合也可以表示为{合作,不合作}。
3.基本假定
这个交易的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存在很多商业银行,余额宝可选择与其中的一家或多家合作。双方的博弈为完全信息的博弈。
假设协议存款的金额为C,协议存款的利率为r,协议存款的期限为t。虽然余额宝与银行签订的协议存款比较特殊,包括提前支取不罚息的政策等。但由于其结算的方式,如单利或者复利等,对博弈过程的分析影响不大,故假定该协议存款为连续复利的。则其t期的资金总额为:
手续费等设为A。则其利润为:
(本文不考虑余额宝支付利息给其存户的环节)。
(二)随余额宝发展时间变化的完全信息博弈
本部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上线之初
假设协议存款额为C,按照模型假设中的假定可知,如果银行同余额宝合作,余额宝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期望效用为:
而余额宝不合作,将这部分资金投资其他渠道,设其利率为i,为使计算简便,也假定其收益为连续复利,且手续费等不变,则余额宝不与银行合作的期望效用为 :
如果银行不与余额宝合作,余额宝想要同银行合作,其寻求合作所花费的成本设为P,因不能合作而只能另觅它径所得收入为:
余额宝也不合作的效用为
对银行来说,若余额宝选择合作,与余额宝合作可以解决银行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协议存款给银行带来的收益设为B,其支付给余额宝的部分为:
则其期望收益为:
而其不与余额宝合作,则其头寸短缺所导致的一切风险后果为-D(此阶段D足够大)。若余额宝选择不合作,银行寻求合作的成本设为Q,且仍有头寸短缺的后果-D,若银行也不合作,其收益也为-D。二者的支付矩阵见表1。
余额宝的上线是瞅准了2013年6月份银行的钱荒,就当时的银行状况来说,如果余额宝不合作,银行的期望效用均为负,而若余额宝可以合作,则银行有希望使得效用为正,或者说至少损失更小。对银行来说,只要与余额宝协议一个利率r,使得
即
即可。而对余额宝来说,只要合作且协议利率r>i,即 其就能达到期望效用最大化。综合来看,只要如下:
(由于头寸短缺风险D足够大,B也很大,使得r有解),就可以达到{合作,合作}的纳什均衡。由于完全信息,余额宝知道银行有寻求合作的意愿,且其资金额庞大,上线之初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没有严格的监管,故拥有很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在r的可能取值范围内,余额宝可以获得一个相当高的收益率。
2.逐步下滑直至收益率跌破5%时期
该时期,余额宝同商业银行的博弈过程与前一状况类似,只是某些变量和变量值的大小逐渐发生变化。这一过程的不同之处有:一是银行的资金短缺状况早已缓解,没有那么缺钱,则D是逐渐减小的,甚至对某些国有大银行来说,几乎为零。二是随着时间推移,余额宝的高收益率排挤了银行的存款,影响了银行的部分业务和理财产品的销售。这使得在余额宝主动要求合作的状态下,与余额宝合作损失了一部分原先业务收入M,如果余额宝主动不合作的话(即表明余额宝有能力独立,且不影响自己揽储),此时银行仍然会由于余额宝的吸金力而损失收益M。三是余额宝的竞争者相继进入市场,都想要分一杯羹。使得余额宝揽储力下降的同时,银行选择也变得多样化,且银行的讨价还价能力上升。四是监管限制措施初显矛头,削弱了余额宝的揽储力和话语权。五是由于之前依赖于银行合作,如果在现今状况下银行不愿与其合作,其调整资金管理结构的成本为N。此时,二者的支付矩阵见表2。
该时期,尽管余额宝状态下滑,但由于国内很多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于资金还是有相当需求的,因此,该博弈还是存在的。此时只要满足:
即可达到{合作,合作}的纳什均衡。由于D的大大减小,以及成本M的增加,使得r的上限下降 ,同时余额宝讨价还价能力的削弱,以及宏观条件下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的走低也导致了收益率r的下降。而且随着银行的业务创新以及限制的趋严,这种下降还会有所延续,最终将回归基金产品正常的水平。
3.未来发展展望
前面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合作签订协议存款等对其业务造成的影响是其不想看到的。这样,银行未来可能通过创新业务和产品,提高存款利率等,预期不合作的短缺风险D大大降低;且银行认为:
(M足够大),则对银行来说,其占优策略为不合作。完全信息的状况下,余额宝知道银行的占优策略为不合作,则余额宝也选择不合作效用更高,双方陷入了{不合作,不合作}的囚徒困境。
但是,囚徒困境终究不是帕累托有效的博弈结果。如何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呢?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设想一下,如果商业银行与余额宝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合作模式,余额宝的角色相当于银行的一个揽储平台,可以得到高收益,但是不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排挤力,而是为银行提供了各种客户信息,帮助银行筛选优质客源,那么“合作”后所呈现的期望效用会不会与之前不同呢?见表3。
此时,若可以“合作”,由于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客户数据等信息,使得收益B大大提高,确定一个r可以使成立,则整体来说,银行是可能倾向于“合作”的。对余额宝来说,如果保证“合作”的高收益,那么余额宝也偏向于“合作”。但是此时该博弈类似一个猎鹿博弈。即在银行选择“合作”时,余额宝选择“合作”的效用更高,但如果余额宝选择“合作”了,而此时银行不合作了,余额宝的状况就会达到最差。反过来也是如此。那么,由于猎鹿博弈的经验检验显示,博弈方大多是风险厌恶者,最终似乎也将形成{不合作,不合作}的状态。但同时,这是一个合作博弈,信号传递将会改变这一结果。库珀等人的研究曾发现,在猎鹿博弈中,两方参与者如果都被允许传递信号时,选择支付占优均衡的人数有91%。因此,只要双方均明确有“合作”意愿时,将会达到{“合作”,“合作”}的均衡。此时,达到帕累托最优。
四、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余额宝收益的变化与余额宝同商业银行的博弈环境息息相关。上线之际的高收益,是得益于银行对资金需求的紧迫,以及其客户群体的广泛和其他宏观利好因素,使得其在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后收益率的下跌,也是市场变化、竞争品出现以及政策限制下的正常回归。而今后,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可以依托银行,与银行达成一种互补的合作,利用自身丰富准确的客户信息、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以及其他后续可以发展的规模效应等为银行创收,同时也为自己带来高收益,从而促进传统银行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信用化(减少风险),达到最优的金融市场状态。
参考文献:
[1]范敏.“余额宝”业务发展趋势、影响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9).
[2]李倩玉.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4]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8).
[5]施丹.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4(3).
[6]王天宇.浅析“余额宝”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