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生 语文素养 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基语文素养

如果说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的素养体现,那么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书写工整,能直接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现在打印稿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手写,一些字迹不太好看的人,可以因此而避短,但是如果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字,无疑是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当然,良好的语文习惯还包括勤查工具书,在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时,这种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多练笔,多阅读,这些习惯是语文学习中经常强调的内容,之所以经常会被强调也一定有它的道理,这种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注重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他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让学生课后在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地方查找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举行“李白诗歌背诵比赛”。这样,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

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领悟其“总—分—总”的谋篇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反复诵读,并配以图画、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南海海面瑰丽旖旎的风光,又以这种绘画美、音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啰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四、加强写作指导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采取了以下做法:

1.拓宽训练时空。从训练时间上来说,我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抓好平时练笔。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到作文课上,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兴趣或缺少素材,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出来一段话,也是空洞无味的。我注重让学生在平时积极体验生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梳理、概括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课上,学生只要在我的指导下,将平时积累的这些素材进行润饰、提炼,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了。从训练空间上来说,我积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拓宽训练渠道。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放性教学 学科素养

现代社会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两大特点,那就是在日益强调“开放”大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开放型社会呼唤开放型教育,开放型教育催生开放性教学。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传统封闭型教育的大门被逐步打开,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三中心”的教学模式被逐步打破,以课本为唯一知识源、以教师为知识唯一传授者和以课堂为知识唯一获取地的“三唯一”教学阵势被逐步打消了,整个教育领域显现了生机勃勃的活泛态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语文课来说,积极而又深入地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涵养背景和极具活力的滋润水源。如何在小学语文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呢?

1.注重在生活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不可分割、难以摆脱的渊源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投放到无比广阔的生活大背景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能够赋予教学内容及其实践活动无限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以认字识词教学为例。“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字词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课程活动的始终,从某种程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应从字词教学开始。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等字词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雒妫黄浯危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的感受。有的说“我感觉真的好冷啊”,有的说“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要把头缩在脖子里”,有的说“脆躲在家里不出门”,还有说“我想出去滑雪,还可以打雪仗玩”……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认读活动,小学生读出的不仅是几个词语,更是各自的独特感受。

2.注重在情境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总是用色彩、形象和声音来进行思维的”。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他们从中获取更具体、更深刻的情感实践体验。以多媒体情境活动为例。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而是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大家直观呈现出一幅“红杏出墙”画面:一枝惹人怜爱的红杏挂在树上,正伸展着身姿,悄悄地探出了院墙,引人注目地跃入眼帘。以此激励学生充分想象墙内春景。有人说“墙院内还有一些刚刚长出的红杏,正在努力地攀爬着”,有人说“除了红杏,还会有桃花、梨花等多种春天的花在竞相开放”,有人说“花园内肯定是色彩斑斓一片”……待到诗文赏析时,正是因为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了超前思维,学生们既为自己的合理想象而兴奋,又对自然生命力现象有了实质性的体会。

3.注重在整合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人类智慧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学科之间的划分却是一种人为现象。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和最基础性学科,它与许多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种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进一步把握,从中攫取“1+1>2”的效益和效应。以《负荆请罪》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这则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笔者充分借助历史知识元素,把当时七国争雄的社会背景及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引发“将相失和”的历史因素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把“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的重大意义充分地显现出来,才能更加凸显廉蔺二人都“以国家为重,以大义为本”的精神品质。如此,在讲求“文史不分家”的同时,也密切体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从而充分显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4.注重在自主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科基本素养中的主体核心因素。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在教师的科学引领和有效主导下,积极开展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化教学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而且能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逐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螳螂捕蝉》教学为例,本文内容简单,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非常适合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主化教学活动。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提问如下:(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2)大臣们与侍奉少年是怎样分别劝阻吴王的?其结果各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3)从本文学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研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总结提炼”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获得了情感实践。

5.注重在综合类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既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实战演练场”,又是培养他们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最佳制高点”。郑国民教授在定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提出它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是语文与生活综合的实践活动。佐藤学在区分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时认为,综合学习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进而提出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并行组织。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每一单元不是安排了“语文天地”板块,就是设置了“综合活动”专题。所有这些都是激发并引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向灯”和“铺路石”。

比如教完《题西林壁》,笔者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蕴含各种“哲理现象”的古诗句,并且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认识,通过思辨、演讲、写心得体会、出墙报等多元化形式,谈论并交流自己的实际感悟,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目标。又如教学《与时间赛跑》后,笔者要求收集有关“时间”的诗句名言,开展“我的时间哪里去了”主题辩论活动,实际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我的一天时间”的规划。既锻炼了手口脑互动能力,又对学生开展了惜时的良好教育。

6.注重在个性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在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现,是个体赖以存在与发展且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质,也是学科基本素养甚至“核心素养”中的最根本元素。小W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少儿时代正处于有效培养和初步形成个性化特质的原始黄金时期。“没有个性化教学,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从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显得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如教学《负荆请罪》时,在讨论交流环节,就关于“如何评价角色人物”议题,小学生之间形成了不尽相同的个性化评价。有人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历史人物;有人说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同样令人可亲可敬;有人说赵王是“伯乐”,善于发掘蔺相如这样德才兼备之人;还有人说秦王虽然霸道,但具有爱才惜才的胸怀和品质……对于这些“见仁见智”现象,我们应给予珍视、欣赏和保护。

综上所述,开放性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有利于涵养学科基本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放性教学既是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的客观反映,又是考量教师能力与水平及其师风师德的重要反映,我们应为之贡献心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志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策略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2]乔浩.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3]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8).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71-01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所谓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究其本质是新时期所需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标准。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综合各大教育学刊的理论,概括为听说读写思,是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审美品质等的有机整合。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理论体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值得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了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积累整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言语体验,使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又着重强调交际工具,这就把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锁定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水平的提升。要求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形象产生直觉体验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感悟、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运用基本的语言逻辑规律,分析归纳、概括整合获取的文学信息,丰富自己对生活和文学的感受与理解,并自觉反思和重建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领悟和欣赏评价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美,鉴别赏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风格的文学名作,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并运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而其中的人文性就包含了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理解、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文化意识,根据已有的言语经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开阔文化视野,包容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同时在传递本民族文化的时候能够增加或者摒弃一些东西。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阅读

文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材料主要以课本为主,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要从某一点切入,深入下去。譬如读《春》,就让学生感受富有韵味的语言;读《爱莲说》,就让学生W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读《背影》,就让学生体会父子情深。教材中涉及课外的地方教师要做好拓展延伸的工作,若是能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更是可收“一石多鸟”之效。例如在学生学过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引导学生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此长期坚持,对于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二)重视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有效思考。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假问题、浅思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掌握不到位,或者课时少、时间紧,便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甚至小组合作学习等也只是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讲清楚,又不能全都讲清楚。“求异”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中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若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会打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重视表达

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随着学生知识视野的逐渐开阔,他们会迫切地想运用丰富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抓住此时学生“想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也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如课上的续写仿写等。

三、结语

总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在领悟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创设健康轻松的语文情景,帮助学生扎实文化基础,健全思维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5.

[2]何方.论“语文素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16-17.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第5篇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好的语文素养,为此,需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综合培养方案;同时根据语文“核心素养”指标,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检测方案,以检测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套检测方案可作为中文师范生自我水平评估和中文专业教学水平评估的检测工具。

关键词: 语文素养;中文师范生;养成;检测

一、“语文素养”概念的学理反思

与基础教育对接是加强中文师范教育的重要举措。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6)“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已引起业界广泛重视。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听、说、读、写诸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养成,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诸多环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好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提出来的,但这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解释,更没有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界定。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语文素养”像个时髦的“标签”,被人到处粘贴。于是,“语文素养”变成一个无边无底的“框”,什么东西都可往里装,其外延不断扩展,由此导致内涵的模糊泛化,其中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等。在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里,与“语文素养”概念相关的表述为“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有论者认为,“语文素养”要表达的就是“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比前述几个单一概念更妥帖、更科学、更新颖生动的“集合式”短语。实际上,“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如果过于宽泛,则会丧失其应有的理论生命力,其突出的弊端即是无法凸显语文课程的目标特性与核心定位。有论者对“语文素养”概念提出尖锐批评,称“语文素养”为“怪胎”,认为把语文课程目标定位于无所不包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定位、定性发生了原则性的差错。也有人指出,“语文素养”的提出,只不过造了一个新词而已。“语文素养”作为一种理念,其合理性比较容易论证;但关键是新课标把它当作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其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因为理念的相对模糊性与目标的相对明晰性本身就存在深刻的矛盾。

综合各方面的观点,我们认为,应将“语文素养”分为“学科素养”与“基础素养”两部分。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属于“学科素养”部分;而思维品质、知识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品位等属于“基础素养”部分。“学科素养”是表现语文学科独特性的核心目标,是“语文素养”的显性标志,应该予以重点强调。“基础素养”是基础教育各门学科共同承担的目标,每门学科在突出强调自己的学科素养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素养”的目标。总之,既要有牢牢把握“学科素养”的目标意识,也要树立“基础素养”的目标意识。“基础素养”是“人”的最基本的素养,基础教育要培养的学生的整体素养不是各学科素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这样来理解“语文素养”,就可以摆正语文学科教育与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关系,从而清楚地认识语文学科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和恰当位置。

二、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素养是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可以说,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思想理论水平、语言能力、表达技巧等诸因素的提高,都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中文师范生如何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语文素养?

第一,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课内,我们要走进“教材”,让学生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外,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多渠道学习语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自然而然地提高语文素养。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动。语言材料不断积累,就是学生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二,从语言运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语文课不是“语言学”课,不需要大量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却需要大量有计划地进行言语训练实践。因此要培养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行为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写字,写一手好字,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而且也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感染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

第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1](13)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较好的途径。我们需要在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堂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融合这四个方面下苦功,逐步提高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提高语文素养。“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另外,从性质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学科资源和活动资源,从形态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从显现形式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等等。语文学习环境也是语文学习资源,属条件性资源、课外资源、隐性资源等。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中逐渐形成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品质。它的发展和培育,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基于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综合培养方案。本培养方案分为以下四个板块:①“听”:对所听到的信息归纳概括,再用恰当的语言重新表述;②“说”:学说普通话;在即兴和规定情景中能够自由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③“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阅读,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④“写”: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对自我内在思想进行创造性表述。

三、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的检测

从目前中文师范生(准老师)的语文素养总体情况来看,许多师范生尚不能充分胜任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任。为使中文师范生能够顺利就业上岗,必须加强其语文素养的培养。但目前我们缺乏一套系统的语文素养培养方案;同时,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我们也缺乏一套有信度、可操作性强的工具对之进行有效检测。故此,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检测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前已述及,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提出来的,但此概念缺乏明确的解释。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模糊泛化,无法凸显语文课程的核心定位;同时,“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也影响到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为此,我们在中文师范教育过程中需化繁就减,提炼出“语文素养”中的“核心素养”,并对之进行系统训练。但训练效果如何,在目前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无法体现。为此,我们需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以及语文“核心素养”指标,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方案,以检测每位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一套方案可作为中文师范生自我水平评估和中文专业教学水平评估的检测工具。而目前全国还没有哪所高校在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方面,构建完善的培养方案与检测标准。正如新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所言:“中国之大,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研究语文教学质量的检测研究机构,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家。”[2]

针对目前“语文素养”概念的模糊泛化,提炼出“语文素养”中的“核心素养”,便于中文师范生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中能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师范生“语文素养”综合检测工具,突出语文素养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尤其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等能力。总之,一套科学的“语文素养”综合检测工具,能够客观有效地检测中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亦藉此检测中文师范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