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商业 发展模式 综述 研究框架

在关于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极少,然而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将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于绿色商业研究的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发展绿色商业”并创建了“绿色商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我国“绿色商业”的新纪元,“绿色商业”成为商业的时尚。自此,“绿色商业”的研究拉开了帷幕,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熊凯(2004)明确提出“绿色商业”的内涵,从商品及商业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方面进行分析。此后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商业的构想,朱成钢(2006)指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特别是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联合组织“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刘建湖(2007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提出构建“以绿色商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强调了绿色商业的产业经济生态功能,沈小静、宋超(2010)对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商业绿色采购的概念,认为商业的绿色采购主要是在商业流通过程中,以批发和零售为主要业态的商业流通企业应采取对环境最小化的不良行为,从外部获取商业企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即商业流通企业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绿色产品和服务用于销售和自身使用的行为;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学术交流中,高观分析了“绿色商业发战略问题”,周殿昆论证了“构筑绿色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等学术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从宏观视觉论证和诠释了绿色商业对我国的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绿色商业事业在我国商业经济实践中的发展前景、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2010年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和成就,通过行业论坛峰会巨大推力,进一步提升了一批优秀绿色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促进了商业企业绿色品牌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部分学者还对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障碍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论证。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运作的的动力和能力使得绿色商业难以推广;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错位;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滞后;绿色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等制约着绿色商业的发展进程。宁薛平、文启湘(2007)对绿色消费障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消费模型,提出绿色消费障碍类型,诸如市场需求障碍、价格障碍、消费环境障碍。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1957年,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2005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掀起热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日渐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业模式演化的五个阶段。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商业模式的概念、要素和类型。王伟毅、李乾文从创业视觉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创意开发的最终成果,对商业模式的本质进行了研究(2005)。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规范期、强化巩固期、适应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骏对上海社区商业进行研究,把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归纳居住区商业模式、街坊型商业模式(2007)。2005年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对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陈红华(2005)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差异性:国外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一般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经过严格设计;而中国社区商业以住宅底商为主,往往是开发商独立操作,布局随意性很强。李曼(2006)从社区商业发展的优势进行了研究,提出社区商业具有的优势在于它是整个城市商业信心相容的基础,是未来商业重要的投资对象和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张晓娜(2008)对社区商业选择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云(2009)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城乡市场网络化模式、供应链网连接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小城镇商业模式、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并以重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绿色商业的研究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系统,鲜有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够,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较多,缺乏多学科的理论支持,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国绿色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框架设计

以中国的绿色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构建绿色商业模式体系,转变商业业态类型以引导和培育我国消费市场,提升我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相关概念、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主体进行界定,并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为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体系进行构建,这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运用商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深入分析绿色商业的特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的有效结合,明确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趋势。第二,分别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出发,研究绿色商业体系的构建及相应商业模式的设计,结合政府推动、企业自主行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构建出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起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控制平台。第三,为政府绿色商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及企业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四,从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层次,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时的评价、反馈,使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得以规范,不断修正管理控制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广泛运用。

再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实际案例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查找问题,给出建议。

实证研究工作量很大,费时费力,调研数据的取得有一定难度,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庞杂,梳理取舍困难,确定绿色商业模式评价体系要素和标准复杂,构建评价体系难度大。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首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如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其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模型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多个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城镇绿色商业进行访谈、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传统商业模式和绿色商业模式,总结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第四,典型案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绿色商业企业,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思路方面: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以绿色商业为主线,以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为目标,充分分析绿色商业的体系构建,归纳出绿色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并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进行实时评价、反馈、修正和动态优化。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具体案例,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摘 要:20世纪末世界互联网发展迅速,我国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商务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开始大范围的发展,同时政策的倾斜更促进了其发展。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吸取了国外先进的经验,但同时我国也有自己的国情和特点,过快的发展也衍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总结了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经济特征并加以比较,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了分析。

关键词:B2C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引言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以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为其主要的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把传统的商务活动从以往的商场食物交换演变到电子交易的实现,是传统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B2C(Business to Customer):商家与客户模式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商对客模式”,是电子商务的一种经营模式,也是零售的一种方式,主要依靠电子网站模式进行网络销售,没有实物参与,只有描述和图片以及购买者的评价等相关信息提供给消费者,消费者自己根据以上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这种消费模式既节约了实践也节省了店家的成本,但由于交易中没有实物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我国“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的发展迅猛,相应的企业不断涌现,当然资质也是参差不齐,截止到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的总交易额已经增加到5亿,最近几年的交易额也是每年都创新高,而且电子商务也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有了发展的机会,中小企业的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1.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比较晚,但发展的比较快,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2002年,这几年是我国电子商务的萌芽阶段,当时国外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信息化产业建设也趋于平稳,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逐步引进到中国,可是当时中国的网民还仅限于电子邮件和QQ聊天刚起步的时候,急需高科技知识的引入,市场还不够成熟,新技术也刚有新意,但这几年的萌芽阶段让我国网民看到了未来电子商务的模式;第二个阶段就是2003年起到2006年这4年,在这几年中,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主要是阿里巴巴,当当网,卓越网都开始在中国建立电商企业,尤其淘宝的异军突起,让人们从最开始的不信任,怀疑,到最后的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中,它的方便快捷让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07年至2011年,这几年是我国电子商务深层次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中,淘宝,京东已经引爆了整个中国,大部分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到电子商务的购物模式中,同时,人们也有个更高的想法,可以想象未来生活中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高度的融合。

2.发展概述

电子商务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上下各个省市纷纷发展电子商务,我国有独特的优势,地理范围大,人口众多,所以电子商务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巨大,网购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国的网购渗透力还不够,因为还有些偏远地区的人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去发展电子商务,但与此同时,地域的差异比较大,沿海城市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网购率很高,远远高出其他地区,那么中国所有城市的电商业的发展也是我们将来要面临的问题。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从最初的几家电商企业的建立到现在人人谈电商,人人用电商的地步经历了区区十几年,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从最初的将信将疑到现在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依赖”,无论是衣服电器还是食品团购都可以通过电商网站实现,并且有些模式也发生了改进,因为原来一些易腐和保质期短的食物或商品消费者是不愿意在电商网站上购买的,因为没有实物只是图片等简单信息不足以让消费者有信心购买,但现在的电商业者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电商网站上卖购买的代金卷,消费者可以拿着代金卷到当地的实体店去取货,既可以仔细检查实物,又可以拿到优惠,在日益激烈的电商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如下几个趋势:

多方面发展:最初的电商业只卖单一商品,如京东最初也是卖电子商品起家,现在也发展到全方位商品的销售,中国的连锁企业苏宁,建立了线上销售苏宁易购后,也把产品的种类由原来的电器发展到类似淘宝一般,可见,将来综合性电商企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融合各个网站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晚上中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大众化趋势:大众化趋势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生活条件、自然条件都不尽相同,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也有地域性差异,但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电商业能够抓住各个地区的特点和特色,找出特产进行销售,摸透各区域消费者的心理,能够照顾好各个地区的融合,就能令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更进一步。

国际化趋势: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有国外先进国家引进而来的,所以国际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中国由于其特点,也早被国外的电商业看中,将来的电商业若是能够和国外的先进电商业合作,必能带动中国电商业的发展,也能更适合消费者的口味,带来更大的实惠。这种融合,也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给中国商家提供了机会。

2.遇到的问题

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段,但很迅速,所以遇到的问题也很多,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物流发展落后拖了电子商务业的后腿,电商迅速发展,消费者大部分都很满意,但小部分的问题出现在物流业上,因为物流业受天气、地域的问题影响较大,所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很难和电商的发展同步,所以电商业的发展和物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其次,为了扩充电商业的普及,很多大型的网站,以淘宝为例,开店的要求很低,很多人都可以做店主开店,而这些资质比较差的店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用次货或假货充当正品卖给消费者,这样自己的声誉收到了影响,网站也会被消费者所认定为不可靠的电商企业。同时恶性竞争下,价格大战也是电商企业的硬伤,频频打价格战,小商家利益少,纷纷倒闭,为了维持发展,很多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也频频爆出,商家的信誉再一次低落谷底,曾有中国工商局的白皮书曝光各电商业的正品率都偏低,让消费者在电商购物的信心再次降低。最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技术手段还是处于很落后的位置,我们还需要多向其他发达国家的吸取经验,再结合自身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业。

四、总结

目前正是我国电子商务高速深层次发展的阶段,电商业必将有进一步的拓展,新一代的电子商务业也将面世,可以想象,将来的电子商务业,一定会把生活中的所有行业涵盖,真正实现不出门购物,并能很好的完善购物环境和制度,让消费者真正放心,安心,再者,国家政策的倾斜也给了电子商务也更好的支持,21世纪,电子商务是经济发展的重心,我们必将积极探索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来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高峰。(作者单位:辽宁行政学院信息技术系)

参考文献:

[1] 王东学主编.电子商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P键词】实体经济 “互联网+” 转型升级

自2015年3月,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随着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大背景的发展,我国传统零售业发展出现增速放缓、经营效益下滑、客源流失加剧的态势。根据中国零售业总体发展相关数据报告,2016年全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增长4.4%,增幅连续6年回落,净利润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约55%的实体零售业企业净利润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少企业甚至出现销售负增长,“关店潮”涌现。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发展及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已经给发展中的实体零售业带来了冲击,并将持续影响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在整体行业状况不景气的情况下,实体零售业如何重新给自己在经济坐标中界定一个新的位置,以及能否与高速增长的电子商务实现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业内及社会人士关注的焦点。实体零售业的改革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及实地调查,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实体经济多项指标下滑,其表现及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方面:

首先,商业主导权的变化及消费者消费倾向转移。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商业的主导权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在商业中的体现已越发明显,传统的以商家为经营核心,依靠地理位置垄断商业的模式已经过时,尽显疲态。新一代的数字消费者特点体现为高速大量线上迁移,通过被网络等新技术高度“赋能”,消费行为与消费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孤陋寡闻”变为“见多识广”;由“分散孤立”变为“相互连接”;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参与”。

其次,自身商业模式的缺陷导致进销存积压多重瓶颈。中国百货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使得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导致存货进销存不能快速顺应变化。与此同时,一些诸如连锁超市的“前台毛利+后台毛利”盈利模式,难以形成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导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经营效率不能得到改善。

再次,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过剩。根据世界五大物业管理公司仲量联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营业的购物中心有3100家左右,2020年将达到4000家,2025年达到10000家。根据相关预测,我国平均每个地级市的购物中心在10多年后将达到30多家――这其中还并未包括除大型购物中心以外的商业业态。各地商业用地比重依旧不断加大,购物中心建设规模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商业地产过剩加上同质化,必将导致消费者消费审美疲乏,消费群体分散,致使行业发展受阻。

最后,成本竞争方面劣势明显。由于房租、人工等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实体零售业企业经营成本相较互联网模式企业更高,企业负担更重,导致行业发展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由于网络零售企业多为轻资产公司,成本节约优势明显,若实体零售企业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节流”,或加速高成本与高收益之间的转化,将为自身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成因,结合当前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市场是实体零售转型的决定因素,需求是实体零售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创新是实体零售转型的直接动力。对此对面临转型发展必要的实体零售业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首先,“创新+融合”是必然趋势。国务院在今年3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融合”必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趋势。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智慧零售”将成为未来发展新概念,这就要求实体零售必须合理的运用新技术,创造零售新模式,而其的本质就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充分感知消费习惯,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行业结构优化是重点。我国实体零售业按照现有层次大致可分为: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卖场--连锁超市--社区商业。近些年来,以体验和服务为主、有经营特色的购物中心正不断吸引消费者,但处于行业基础层次的社区商业方面,依旧有很大发展潜力亟待开发。同时,在地区结构平衡问题方面,面对一二线城市商业基础设施相对过剩,而三四五线商业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商业零售基础设施结构与布局将急需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划,以形成以一二线城市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实体零售规划体系。

再次,趋势预测提供方向。目前,由于实体店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在商品甄选、资源整合及客户源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也让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消费者“重回实体店”的趋势。实体经济应当以该切入点为抓手,充分扩大自身优势,同时结合商业最新发展趋势,在屏幕化,多媒体化,软硬件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顺应趋势,不断预测并更新创新经营理念,使得实体零售业发展始终保持前瞻性和创新性。

最后,协同发展是根本。面对实体零售业面临困境,却又不可替代的现实情况,实体零售业应当借此契机,借助政府及社会力量,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线下连接线上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即O2O中的“2”,借力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中的新思路,探索协同发展的新方法,形成线上线下,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局面。这将对中国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将是一条可持续化发展的长期道路,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实体零售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微商行业本身确实存在诸多的问题,从业人员过载之后这些问题就会无限放大,带来的后果就是行业大洗牌,但是这并不代表微商行业的死亡,而是行业升级变革的开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是未来趋势,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支撑下,传统企业将加速进入微商行业,随着微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B2C微商必将引领未来移动电商。

微商行业大洗牌从2014年就开始初现端倪,2015年5月份央视有关微商传销的报道更是加剧了洗牌的速度。

日前,有业内人士判断50%的微商已经死去,剩余的微商90%都出现了大幅业绩下滑。微商行业大洗牌一方面原因是商户过多,但更多的是行业发展本身存在诸多弊端。

不过,微商在经历过行业大洗牌进行升级、变革、规范之后,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的发展趋势,而B2C微商将更受业内瞩目。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微商提供了良好的产供销环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上网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信息传递越来越去中心化。微商是去中心化的电商形态,它利用社会化平台,进行强关系营销,通过朋友之间口口相传,提升用户信任度。微商可以进行用户沉淀,然后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更精准锁定目标用户,并了解用户需求动向,同时与用户进行互动,拉近用户和品牌商的距离,从而完成熟人经济。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商必将是移动电商的趋势。

其次,B2C微商拥有完善的商业体系,未来将成为微商主流。B2C微商拥有稳定的货源、品牌化的产品、完善的基础交易平台、社会化分销体系、完备的售后服务能力。这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C2C微商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手段单一、缺乏维权机制等问题。当然C2C微商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成为企业的分销商。B2C微商的成熟还需要企业做好线上线下渠道的整合,以及大数据相关体系的建立,如社会化客户管理系统等。

最后,“互联网+”战略加速传统企业进入线上市场,微商将是传统企业主要选择之一。“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线上市场将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

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1、艺术与商业跨界的概述

艺术跨界指艺术的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元素,经过“交叉、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质点的过程。在文化多样的今天,全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文化艺术领域愈发百家争鸣。崇尚多元化,审美价值取向多样性,不断寻求艺术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目光跳出了自己的领域,开始注意到跨文化跨领域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这种艺术跨文化、跨领域交流与合作便是艺术的“跨界”。不同艺术家之间,不同艺术类别,风格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甚至艺术与时尚、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领域间彼此合作借位越发广泛的发展趋势,说明艺术跨界不单纯是某个或者某些艺术事件,而是一种足以引领当今的艺术时尚和潮流的发展趋势和区别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型艺术理念。

2、艺术与商业跨界的发展状况

2.1 艺术实践跨领域表现

19世纪波特来尔鼓吹的综合美感所强调艺术的超验经历和全体艺术等概念为跨领域艺术指出一个历史的前置点。20世纪历史前卫主义不断探寻跨领域艺术,未来主义对科技与速度的想望,达达主义的“反艺术”、俄国构成主义政治艺术的趋向,包豪斯中艺术及功能性的结合,超现实主义中经由潜意识对现实的颠覆等,经由这些实验及前卫性的艺术语汇的表现方式,彰显出艺术突破其既有框架的限制。

艺术家往往会依据自身审美喜好与创作诉求,追求开拓新颖的艺术表达语言,他们会借助别样的艺术媒介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寻求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涉及的领域也几乎囊括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等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如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等。艺术家们的华丽转身,掀起了国际流行的“跨界”风潮,也拓展了欣赏艺术的群体。2014年在北京朝阳区798举办的中意双年展展示的作品中,很多作品都不再局限于绘画材料,而是用药丸,钢丝,布料,甚至老信封和作业本来进行创作,同时这些作品更是与空间交相呼应,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油然而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2.2艺术与商业的跨界交流合作

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了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设计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交叉融合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艺术跨界走向了国际,走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物品仅仅具有功能性,更希望通过物品体现使用者的审美品位,更重视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商品,尤其是时尚品牌开始倾向于与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元素的介入而使自身的符号价值和品牌文化得到提升和延续。今天的艺术品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观点被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合作便应运而生。

3、对艺术与商业品牌跨界合作的认识

进入消费时代的今天,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生产主体而是消费主体。人们对商品的消费更多的是对符号和品牌的消费,这种消费会给人以自尊心的满足和虚假的自由感受。满足受众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同样需要艺术的跨界。如今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跨界发展,可以实现商业品牌与艺术的互利互惠。生活的重要的精神食粮是艺术,商业品牌因为艺术的加入更加具有创意性,商业品牌的营销因为艺术的加入而更加成功。艺术与商业跨界合作可以提高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能促使社会对艺术的普及和人们对品牌的欣赏,从而使艺术与商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些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认为,满足人们感受的过程使得艺术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艺术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艺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以及艺术作为比生活更高的价值体系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对此,环铁时代美术馆馆长孙晓娟认为,当代艺术将分为具备学术价值的纯粹艺术创作和市场和商业和品牌相结合的当代艺术品两个大的走向,并不矛盾。北京时代美术馆学术总监杭春晓认为艺术品质并不取决于谁介入,而是取决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否纯粹。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流行,其价值在于文化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