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毕业感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害羞;心理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个体会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确定自我同一性,个体的自我品质得到优化。大学阶段,个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但由于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不足,在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及环境适应等问题时常出现内在矛盾与心理冲突,并影响其成长与良好适应[1]。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黄山学院大四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58份。其中男生113人,女生145人;城镇77人,农村181人。
2.研究工具
(1)安全感量表
由丛中、安莉娟2004年编制的安全感量表。该量表共有16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从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来考察安全感,人际安全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5]。
(2)羞怯量表
由Cheek1983年修订的羞怯量表。该量表共13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即“完全不符”、“比较不符”、“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量表的Cronhach a系数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45天重测信度为0.88[4]。
(3)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黄山学院大学生害羞的现状及特点
黄山学院大学生害羞的总体现状。根据害羞量表的评分标准,被试总分在13-65分之间,34分以上者(含34分)为害羞组。统计分析发现,258名被试中,有200名大学生属于害羞组,占总人数的77.5%,并且害羞组的平均分为38.90分,非害羞组有58人,占总人数的22.5%,平均分为27.38分。二者差异非常显著。黄山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害羞人数过半,这说明大学生害羞问题十分严重。
2.黄山学院大学生安全感的现状及特点
(1)黄山学院大学生安全感的总体现状
黄山学院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得分为57.95±7.73,并且单个项目平均值>3,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大学生害羞与心理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安全感对黄山学院大学生害羞的影响,分别以心理安全感及其下属因子为自变量,黄山学院大学生的抑郁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分层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心理安全感进入回归方程,且模型的解释率为20.4%(R2=0.204),这表明心理安全感能有效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害羞水平。
四、讨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问世,并被人们广泛使用,比如手机、电脑等。这些电子产品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使人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在现代,人们习惯了在网络上聊天,而忽视了古人的促膝长谈;人们习惯了网上购物,却忘了与人沟通的技巧。沉迷于网络,使人们的性格越来越内向,在与人面对面交流时变得害羞。害羞作为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高度的害羞严重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会使人产生强力的抗拒感和不安全感。
近些年来,关于安全感的研究大多属于描述性或理论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在安全感的测量研究中,马斯洛编制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为安全感的测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学者沈学武、丛中等也试图对安全感进行了更为专业化的测量[5]。安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自信,自尊,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积极探索自己的潜能,人性和价值的全面实现。在本文中,结果表明,黄山学院大学生的安全感处于中等水平[6]。
关于害羞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没有过多的涉及,因此不具有可比性。从害羞与心理安全感各维度的关系分析来看,害羞与心理安全感各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人们都希望自己被认同、被接纳、被肯定,而经常受惩罚、遭到拒绝、否定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会变得更加消极,在应对生活中的刺激时也会表现出较高的不确定感,这样还会使他们以否定、拒绝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当然也无法获得较高的人际安全感,这也就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降低。大学生的生活重心已经转向学校和社会群体,同伴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摆脱负面害羞对大学生来说十分的重要。
五、结论
黄山学院大学生的害羞水平受到性别、专业的影响,而心理安全感得分不受性别、专业、年级等的影响。害羞与心理安全感总分及其下属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且心理安全感能有效负向预测黄山学院大学生的害羞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彩娜.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0(9):93-95.
[2]杨勋.大学生害羞问卷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2006.
[3] Freud S.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M].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41.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关键词 高校应届毕业生 心理健康 择业效能
一、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与职业相关行为的研究和人口学差异的研究,并且被试样本主要集中于所有高校大学生,而对正处于择业,就业时期的应届毕业生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本研究基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心理健康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择业效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河南省的8所大学,中州大学,濮阳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中抽取被试。在各大高校毕业时间对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08份,剔除19份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86.4%。被试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由Berogatic编制,王征宇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含90个测验项目,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与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描述心理健康程度。每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严重程度从1(无)~5(严重)分为五级。
择业效能感的测量选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搜集已有择业效能感问卷。将搜集到的已有问卷中的项目按职业成熟理论中的维度进行归类整理,并选取8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进行访谈,根据整理的访谈结果对各个因子下的项目进行删减和整理,最终形成问卷。最终问卷包含34个题目,六个因子,分别命名:自我评价,问题解决,职业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社会支持。
同时问卷还收集了年龄、性别、是否独生、专业类别、学历等人口学变量。
三、结果统计与处理
(一)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和LISREL8.7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统计处理有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项目分析
计算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34个项目的总分,并按照总分的高低对其进行升序排列,找出总人数的27%所对应的人群分数,划出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两组在34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低分组在所有项目上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
(三)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在评价一个模型结构的合理性时,必须检查多个指数,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其中的某一个指数。
问卷表明,拟合指数都满足拟合优度模型的条件,表明自编问卷的五个因素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效度。
结果表明,各题项在指定维度上的载荷在0.39~0.66之间,各因素 一致性系数在0.683~0.866之间,表明项目在指定维度上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量表 一致性系数为0.934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四)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表2),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上存在专业差异(P
(五)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择业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法,以择业效能感总分,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两个因子为因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九个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恐怖对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的预测力较好,解释量分别为5.4%和4.7%(见表4)。
四、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与职业成熟理论以及以往的问卷研究结果一致。由于本问卷各因素下的项目是在以往修订和编制的问卷相同因素或结构下的题目进行的整合,出现个别项目因素载荷偏低,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项目并进行二次筛选,从而保证问卷项目的高质量。
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表明,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理科生,这说明在面对从学校到社会这个生活转变过程中,文科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这种改变;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于专科学生,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毕业之后的择业、就业等问题时仍存在对自身学历的认可及正确的认识。因此这需要学生及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而不仅仅局限在学历水平上。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刘永贤的研究一致。
五、结论
(1)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而在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上差异不显著。
(2)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择业效能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因子中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科院)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1).
[2]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3]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4]刘永贤.大学生就业效能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