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培训学习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主题培训,系统设计。从2009年9月开始,开展了每学期一个大主题,八次小主题的培训活动。我校的校本培训有着完善的体系和思路,不仅每年培训有大主题,而且在一年当中还分着不同的小主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教师论坛、沙龙活动为研修模式,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题,以个人经验介绍、研讨论辩和专家点评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专题的研修活动。在教师沙龙论坛活动中,老师们围绕某一个主题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是教学反思、育人感悟、教育故事、学习心得等等,不仅让自己在发言过程中受益,更是引起其他老师的一种共鸣。
(二)干部先行,全体参与。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把培训引向管理层面。于2010年上半年开展了主题为“探索有效途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干部培训先行,教师培训跟进”的培训活动。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带给思考,引领行动。如第二次干部培训活动的方案专题为:“尊重理解,和谐发展。”内容包括目的、时间、形式、用具、过程等。首先,首师大专家郭友让干部每人填一张多元智能自测表,通过展示和活动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使干部们不仅在活动中增长了智慧,并且对活动策划又有了新的认识。
(三)结合实际,不断跟进。加入优质校工程后,从2009年7月的第一次活动到现在,每次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实施都是根据向教师代表进行征集,在进行充分的研讨后进行的。例如:2009―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校本培训,我们采取了“干部先行,教师跟进”的方式,是因为我们在对2009―2010第一学期进行总结反思时,发现干部培训落后对教师培训起到制约作用,不利于教师培训的开展。2010―2011学年集团总体进行课改,所以这一年校本培训紧紧围绕课改进行,课改进行中的问题,通过校本培训有效的解决。因而,在首师大专家的指导下,两年多来,我们的校本培训活动始终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始终对上一学期活动进行反思,不断跟进。
(四)广开资源,立足校本。我校的校本培训活动包括校级培训形式,教研组培训形式,个人自学培训形式,全力利用优质校工程广开资源,立足学校实际,因而实施主题参与式校本培训只是我校校级培训方式的一个典型代表,除去这一方式,学校还有外出学习汇报式校本培训。几年来,我校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希望通过实地考察,让教师与名师、名班主任和优秀学校管理干部零距离接触,达到了解最前沿课改信息、学习先进教学和管理方法、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同时为实现学习成果共享,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制定了“学习汇报式”校本培训制度。规定:外出学习教师回校后要及时将学习情况进行汇报。通过汇报课、讲座等多种方式在学校内传达学习的精神实质,传递新信息、谈出新感受,使全体教师都受益。例如:学校向项目组请求多派一名教师学习,回来后进行学习汇报交流、上课,对教师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精心策划,关注生活。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末的时候,我们在专家郭友教授的帮助指导下,研讨制定了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对以前校本培训的改进和完善。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更加注重每次活动的精心策划,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
本次校本培训我们实现了:1.培训内容整合。培训内容首次将班主任培训与任课教师培训有机整合在一起,既关注了教师的培训,更关注到班主任的培训,把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班主任的培训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体现一种理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办学质量。2.策划主体转移。策划主体由学校向年级、教研组转移。每个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策划到实施,改变了“我让你动,你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师参与更加深层次。3.活动主题跟进。每次活动有小主题。学校有学期活动方案,年级组或教研组有具体方案。主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形式多样创新。不拘泥于形式,不断创新,校本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景剧、三句半、学习唱歌、新闻播报)5.培训过程完整。有启动,有总结,有表彰。(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总结表彰)
总之,我校的校本培训活动,在优质校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形成了体系,使我校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升华,行动上有了方向,落实上有了目标,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校校本培训之路上最精彩的地方,使当前校本培训更加给力。可以说没有两年的系列校本培训活动就没有“杨二”今天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力度,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行风建设,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2、认真完成《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任务, 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素质。
3、争取在“奉化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取得满意成绩。
4、继续抓好教师英语300培训。
5、落实师徒结对工作,促进新教师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6、每位教师本年度继续教育课时达到48课时以上。
三、工作措施
1、积极推进师训工作的层级管理。校级决策层(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把握师训工作的方面);培训执行层(教导处、教科室要组织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要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活动)。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把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训作为本学期校本培训的核心工作来抓。围绕《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的专题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完成好培训任务。专题培训突出重点性、实现开放性、强调实践性、注重全程性、关注层次性;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结合、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每章后面的一个练习题;摘录有关理论30条;点评一个案例;撰写一个教育教学案例;设计并实践一堂教研课。
3、深入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明确师徒双方职责,签订师徒合同,建立考核监督机制,保证结对工作的成效。
4、继续分阶段抓好教师英语300句培训,本学期的目标为100句过关。
5、继续实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回校归来要求他们写学习汇报材料,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三、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拟订、学习本学期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2、制订“新课程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实施方案
3、新教师拜师活动
4、“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内容培训
十月份
1、“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内容培训
2、“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学校选拔赛并上报成绩
3、设计《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学习手册并分发,并建立网上学习档案,共享资源。
4、自学《新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第一单元。
5、邀请求真学校董秀亚老师上主题培训辅导课(一)
6、英语300句培训(一)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市“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
2、自学《新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第二单元
3、邀请溪口镇校徐治平老师上主题培训辅导课(二)
4、英语300句培训(二)
十二月份
1、自学《新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第三单元
2、英语300句培训(三)
3、邀请西坞中心小学孙红怡老师上主题培训辅导课(三)
4、师徒结对成果汇报。
一月份
1、做好师训档案整理工作
2、学期师训工作总结
关键词:移动通讯(微信);教师培训;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职业学校教师继续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移动通讯(下指微信)具有交流方便、快捷、及时的特点,将这种新型的交流平台应用于教师培训,能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有效延伸培训链条,使培训者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及时了解培训需要,改进培训方法和手段,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终身学习带来新的活力。
一、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1.教师职业的特点
复杂性和繁重性。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繁重的脑力劳动。
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
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的劳动除了运用教育手段作用于教育对象外,还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主体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
长期性和长效性。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必须坚持不懈,反复施教,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成长。
个体性和集体性。教师的劳动过程呈现为个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又呈现出集体的性质。从劳动过程看,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集体培养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从劳动结果看,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的进步并非某一个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努力的成就。
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以上几方面特点,才显示教师职业的神圣、伟大;才要求教师以自学为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参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成长是有规律的,即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
教师专业发展应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教师成长一般要经过适应与过渡、分化与定型、突破与退守、成熟与维持、创造与智慧五个阶段[1]。这五个阶段对应于教师不同的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基础、条件、目标和要求,也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障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思想、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实践阅历等方面,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3.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培训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须经过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才能成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每个阶段,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和反复实践外,还要经常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升,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2]。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其中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与观摩,与同行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才能成为专业化、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二、发挥移动通信(微信)在教师培训中的优势
截止到2015年6月,腾讯公司统计微信用户已超过6亿,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利用微信来进行教师培训,培训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并相互交流和研讨。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将培训延伸到互联网互通的地方,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率。
1.将培训延伸到了校外,突破了时空观
微信交流平台使得培训者能随时随地学习,师生、学员(指培训者)之间可以快速、方便、即时地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新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培训突破了时间、地点、距离的限制,将培训延伸到了校外,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减少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扩大了培训受益面。微信交流平台是对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使校外师生、学员以及培训基地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使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
2.提高了培训者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微信交流平台具有传送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的功能及群聊功能,培训基地可在培训前将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法等在微信交流平台上,供培训者选择。培训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先期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向培训基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提出培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培训基地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手段,适应培训者的需求。
培训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需求和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培训。培训基地按培训者需要建立相应微信小群,使各小群内学员之间进行统一研讨和交流,解决学员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提高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了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交流与沟通,满足了培训者的需求
微信平台具有信息推送、群内分享功能。培训基地创建公众微信平台,要求培训者时时关注微信平台,处处跟进微信平台。培训基地定时推送相关培训内容,培训者定期在群内分享培训经验和收获。培训基地依靠微信公众平台,挖掘培训者典型案例,并及时在微信平台上共享。改进和完善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互动,加强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交流与沟通,使培训方法和手段更加贴近培训者的需求,培训者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基地就能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基地快速跟进,满足培训者的需求。
三、基于移动通信(微信)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
结合微信的特点和教师培训需求,构建出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训前需求调研、方案制订,训中有效实施、过程控制,训后跟踪回访等环节,这些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训前、训中、训后,集中、分散有效衔接,研修、交流、回访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1.训前需求调研分析
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的训前需求调研分析主要包括培训学员需求分析、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内容的准备等。
培训设备和培训环境是进行教师培训的基本保障。分析学习条件,培训基地需要考虑培训者移动设备的拥有情况,是否能熟练使用微信,是否需要进行移动设备培训,是否具备相应的网络环境等。同时,基地还应明确利用微信进行教师培训的相关要求,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学员需求分析是培训实施的前提。需求分析包括学员的基本情况,诸如年龄、学历、专业、教学经历、企业实践阅历、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学员所在学校基本情况,诸如学校所在地、学生规模、教职工人数、实验实训条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获得的荣誉等。培训基地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为培训的开展制订有针对性的方案。
训前分析的核心是培训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设计包括培训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在培训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员开展主动学习及协作学习,培训如何开展等。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适宜模块化,内容短小精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结合讲授、提问、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实施培训,同时应根据培训内容的变化及时变换培训方式。
2.培训有效组织实施
培训有效组织实施是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的核心,培训基地根据训前分析制订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策略,通过训前调研分析、训中有效控制和训后跟踪回访构成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
训前互动。培训基地先建立一个班级,并为这个班级建立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要求培训者都加入微信群,并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根据班级情况可分成几个协作小组,每个协作小组可以组建单独的小群。训前基地将学员要完成的任务、培训内容、培训师资等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群。这部分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和师资、要完成的任务(需小组讨论,协作完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背景资料和知识。学员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协作小组可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培训基地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实时跟进指导,并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帮助学员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训中互动。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通过微信平台交流互动。每个小组分别汇报该小组的培训实施情况、培训收获、所完成的任务(作品)、遇到的问题等,并要求班级成员进行阅读和评价;每个学员将自己完成的任务(作品)在其朋友圈中进行展示,作品以文字、音频、视频为主要载体,并要求小组其他成员进行阅读和评价。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跟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供学员进行自主阅读和个性化学习。
通过汇报,教师掌握了学员所完成的培训任务、学员培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教师全面掌握培训实施情况,不断挖掘典型案例,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点评,并让学员展示。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应及时激励和表扬,并在微信群中进行推广;对于培训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开展集体讨论,提出解决办法,迅速给予回应。
3.实施过程控制,进行训后跟踪回访
教师培训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过程控制环节。过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改进培训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一方面,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基地安排教师随时监督学员学习情况,保证任何形式的互动和交流都能有效进行。另一方面,过程控制要与学员反馈相结合。训前互动和训后互动阶段,基地均可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学员的反馈及时了解学员学习的难点和掌握的程度;训中互动阶段,教师通过小组汇报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总结培训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对训前、训中、训后这三个阶段的有效控制,及时发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总结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
四、移动通讯(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1.培训内容要引入“任务”
在以微信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模式中,要想达到训前、训中和训后三个阶段衔接合理,关键是优化培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培训内容要引入“任务”,这个任务需小组进行讨论并协作完成,也就是说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要完成某一具体而真实的任务。如机械加工专业小组,要求学员加工某一个零件。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也可围绕 “加工某一个零件”这个中心点,推送与“加工某一个零件”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丰富学员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应该模块化、微小化。合理整合培训内容,使其结构微小但内容相对完整。学员通过完成一个小任务,较为完整地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契合了移动学习特点,保证学员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微学习,达到培训目的。
2.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主动参与的程度,因而,如何调动学员积极运用微信进行学习和互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中,要建立评价机制,及时对学员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肯定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如把在微信群中的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作为培训考核标准之一,对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的学员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里展示学员的优秀作品。对积极参与者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持续、良性地发展。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一方面,其强大的交互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兴趣,为培训者构建了新型培训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契机。作为新时期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网络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有效组织实施教师培训,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摘 要】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却突显出来,其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泛化、培训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本文在对“翻转课堂”特征及其核心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解决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且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师培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4-0026-05
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当前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培训的效果问题突显出来,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本轮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度变革”,广大教师对培训有了内在的需求和新的期望,而一旦当前现实无法满足这种新的期望,教师就容易产生失望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在教师集中培训时,更容易得到感染和传播。事实上,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还是体现在三大方面:培训内容泛化、培训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其根本症结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脱节。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如何传授理论知识,并让这种理论知识和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产生共鸣,最终成功地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去指导教学实践。由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着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很难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上发挥作用。通过培训,不仅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动机,反而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新课程中的新观念、新方法没有被教师真正地掌握。
“翻转课堂”的特征
2007 年,美国科罗拉州的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 Baker J. Wesley) 成为勇敢的先行者,在化学课上大胆使用“翻转课堂”,并取得了成功。2011年,萨尔曼?可罕和可罕学院的“教学视频”受到无数人的喜爱,“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并引起争论。“翻转课堂”教学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内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翻转,让学生在课堂外观看教师设计开发的精简明晰、富于个性的“教学视频”或“讲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教师提供在线辅导。实现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即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来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时间以师生、生生之间协作的方式完成练习或家庭作业的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始终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体现学习个体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学习过程的自觉参与性,以期达到在学习时间内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作为师生间进行面对面讨论和作业辅导的场所,学生展示、提出问题,师生间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对话,在课外以“教学视频”平台为媒介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学生与“教学视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从知识传授与互动的课堂空间扩大至网络空间的传授与互动,延伸了课堂教学对话,实现教学对话主体的多极化,扩大了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空间。
翻转课堂在教师培训中的优势
1.“翻转课堂”的内涵符合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翻转课堂”秉承“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一切学习活动的中心”,其核心理念有二:一是“让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这是提升学习绩效的最根本保证,揭示出网络环境下课堂学习的一般本质;二是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教师通过在教室里巡查或者学习管理平台监控,适时地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当两个核心理念相互配套转化为方法论时,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课堂。教师培训从其本质上说同样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培训。其培训过程必定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并且是处于丰富的情境中。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翻转课堂”,为学习者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培训环境,突破了传统培训的形式,拓展了教师培训的时空维度,在此基础上,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相信参与培训的学习者是能够为自己的培训负责,同时要以参训学习者的自我需要为培训基础,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样,参训学习者就有责任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容易全身心地把情感和理智投入到培训中,并对自己的培训成果做出评价。这样也就基本实现了“人本主义”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和辅导者、学习者彼此之间都在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知识、构建知识。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学习者可以看到彼此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思想,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翻转课堂”教学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了让参训教师在课堂外观看培训专家设计开发的精简明晰、富于个性的“培训视频”,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实现学员与培训材料的首次“对话”。随后专家提供在线辅导,学员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就视频内容进行互动讨论,实现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二次对话。在集中面授的时候,学员在课堂上参与集中讨论、互动的过程中,更是可以得到培训专家和其他学习者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产生共同学习的向心力和集体归属感,既实现学员、专家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也实现课堂与课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延伸和衔接,优化了学习方式。
2.“翻转课堂”适合成年人的学习方式
成人学生通常是带着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来参加学习的,大多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基于这样的特点,成人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往往能够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具有较坚韧的学习毅力。在教师培训时,正是参训教师这种明确、有针对性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给予教师培训较为持久的推动力,让他们利用工作之余自觉地充电、学习。在“翻转课堂”上,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提前通过观看培训专家录制的视频,在培训的网络平台上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参训教师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疑惑提炼出来,有针对性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先期在网络培训的平台上通过在线方式或者留言方式和培训专家及其他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寻求帮助。
成人学习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成人有自己的经验基础,学员往往要基于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和接受培训者的观点。借助以往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中形成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成人学习者在新的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理解消化、反思总结,比较容易实现构建和完善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这个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角色定位——培训者是引领者,而学习者是基于经验的学习者。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培训中不是记录培训者的观点,而是将培训者的观点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在认知层面的连接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现场对话或书面表达,只有内化到学习的认识结构中去的培训者的观点或思想才会有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创设多元化、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创设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习者在经验与经验的碰撞中发现矛盾、问题、不足,再在培训者的观点、思想指引下去分析、整合和解决。“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恰巧在于,通过前期的理论前置,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再被理论的讲授所占用,在培训课堂中参训教师作为被培训者,有足够多的和培训专家、其他学员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和平台,他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一互动讨论的机会,说出自己的疑虑,阐述自己在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请培训专家、其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帮助他们答疑解惑。
3.“翻转课堂”利于教师知识的建构
在教师培训中,从培训对象来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教育行动的主体。教师以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其专业,专业情意的鲜明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和专业能力的全面性构成了教师专业特点。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具备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显性知识,还需要在大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停地实践、反思,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与环境的对话与交流,逐步生成属于个人独有的教育经验,这就是教师的隐性知识。参训教师往往具有丰富多样的个性化知识和经验,而他们又总是带着种种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问题来参加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就要求与其自身职业发展及个人内在世界的提升相联系。借助“翻转课堂”模式而进行的教师培训恰好能够很好处理教育教学理论的传授和教师自身个性化知识和经验的关系。尤其是通过最大化地利用集中面授的课堂时间,培训者与学习者之间就培训前期的理论、学习者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开展对话,培训者基于学习者的观点进行引导,学习者基于培训者的讲解和引导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反馈。培训过程必然成为培训者与学习者两个主体间交流理解的过程。根据社会学中互动理论,主体间的理解必然是在彼此互动中生成意义,并形成理解,最终达到视域的融合,二者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因此,只有在培训中学习者和培训者之间形成了互动参与的状态,才能保证双方彼此理解对方的话语脉络,实现培训内容的生成,才能真正保证参训教师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相互融合,在进一步内化各种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去建构更具个性和开放的教师知识体系。同时,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最终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4.“翻转课堂”的课程方式有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矛盾
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培训内容泛化、培训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三大问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似乎刚好凭借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为我们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培训内容是教师培训活动的要素之一。教师的培训内容,应该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教师的主观需要来制定。客观需要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机构、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对教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即可理解为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地方教育机构需要解决教师的什么问题、所在学校和岗位需要教师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主观需要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和岗位要求与自身教学素质、教学能力相对比所产生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内在需要和期待。培训内容的制定,应该是在满足主客观需要的基础上,整合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形成较为综合的教师培训内容。“翻转课堂”在集中培训之前,培训专家可以借助培训的网络平台,先期对参训教师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包括被培训者的目标及需求、特点及预期,并让参训学习者提供他们认为最重要、最相关的信息。据此,培训者可以在综合客观需要和参训学习者的主观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和课程支持服务,并以此录制相关课程的视频内容,上传到培训的网络平台,供学习者在集中培训之前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既提高培训的灵活性,也提高培训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培训方式是指对教师培训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应该与受训教师获取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方式是统一的。针对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翻转课堂”采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既包括传统的集中面授,也包含其他手段的远程学习方式,既有理论的前置自学,更有针对理论的互动课堂讨论与分享。其优势明显:学习者可以利用前期的网络平台,完成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先期消化理解部分教育理论知识,也可以思考、总结理论学习中的困惑;在集中面授的时候,学习者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支持,正是“翻转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参与才使得培训者与学习者站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在理论与经验的交互中实现内容的生成。
应对培训监管薄弱这一问题,“翻转课堂”通过前期网络平台中的师生在线讨论实现了培训教师对被培训者的训前指导,培训中的课堂答疑、分享、展示等多种课堂活动,实现参训教师内化前期培训理论,以及培训后学员可以继续通过网络平台拾遗补漏、复习、拓展提升、反馈培训效果,并整理归档;培训教师则通过批阅、辅导学习者作业和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统计反馈的教学数据,进行培训后期的监管。总之,“翻转课堂”正是通过集中面授和远程学习这一混合培训模式,正是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这一方式,正是利用理论前置、自主选择加课堂答疑、分享的教学活动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翻转课堂”重构中小学教师培训
1.训前设计模块
训前,培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确定培训主题,制定培训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培训课程的设计和视频录制。因为教师职业享有公认专业的基本特征,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成熟度所支撑。因此,教师培训应考虑选择具有严密性与科学性、超越具体情境、具有普遍性和原理性的知识。课前的视频内容中,应关注和选择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东西和学科研究中的前沿动态,又要结合教师自身的主观需求。参训教师在集中培训之前,利用“视频”平台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实现自主学习;在学习者看完教学录像之后,应该对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学习者可对教学视频进行快进或者倒退,可暂停立刻记下自己的疑惑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以便和同伴进行分享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中存在同伴交流和与师生交流两种。学习者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学习者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培训专家亦可在“视频”平台对学习者进行辅导和指引;培训教师亦可实现“训前抽查”与“二次准备”。
2.集中培训设计模块
“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课堂的对话和讨论,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培训专家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帮助其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
在培训课堂的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小组协作讨论学习,二是培训专家“培训答疑”交流会。小组协作学习时,培训专家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者观看教学视频、训前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习者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培训专家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者的选择题目。根据所选问题对学习者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个问题者将组成一个小组。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在翻转的课堂环境中小组合作的优势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活动中;允许和鼓励学习者以低风险、无威胁的方式有意义地参与;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可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学习者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成功和喜悦。同样,为高效利用集中培训的课堂时间,学习者展示汇报的方式,也可采用翻转模式,即学习者在课余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汇报过程进行录像,上传至网络平台,培训专家和其他学习者在观看完汇报视频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评价。
利用“培训答疑”交流会进行集中培训时,我们可以设计“培训专家答疑”和“经验交流分享”。“培训专家答疑”是学习者向培训专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可以是课前学习培训内容中的理论问题,也可以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通过这种“培训专家答疑”的方法,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教学理论知识的解答。“经验交流分享”则是组织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经历向被培训的教师传授教学智慧或策略。
3.训后设计模块
课堂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培训专家要求学习者把学习成果上传到网上,让学习者之间互评共享,最后要求培训专家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鼓励其再接再厉。学习者可以通过“视频”平台拾遗补漏、复习、拓展提升、反馈培训效果,并整理归档;培训教师则批阅、辅导和评价,并统计反馈的教学数据,进行反思、修订。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不仅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吸收内化,而且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专家之间的有效互动,使“视频”的设计和开发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普遍有效联结和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且实现有序、可持续地循环。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减少了重复性劳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重心放到对培训的细致分析中,并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
结语
结业典礼通过PPT、交流发言等形式,回顾了2014年云南希望工程 “教师培训・华能班”在短短15天里给教师们带来的收获。此次培训,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5省、市区的9名专家、学者赴云南为300名来自云南、的华能希望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培训工作,从教学安排和培训内容都获得了参训教师的高度认同,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收效明显。在学习期间,学员们按教学要求活跃地参与,与专家、与同学互动,在培训过程中把听懂的东西说出来,在当天把思考的东西写出来。在大家课后的学习记录上学员捕捉到专家讲授内容的精华,了解了一些目前基础教育管理和教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不少学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写下了对关键词的诠释,通过培训,学员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育困惑到教育反思,从内心自卑到内心的强大,充分体现出学员们急切掌握新思想新方法的敬业精神。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张立胜说,华能公司一直致力于澜沧江流域沿线基础教育的改善,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让他们开拓视野、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也是华能公司想做到的。通过培训看到了很满意的效果。感谢中国青基会教师培训中心、各位专家和云南青基会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杨志鹃代表本次参训学员就培训收获进行了汇报和总结发言。她表示:“我们所有的学员,大多来自工作在地域较偏远、经济条件也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第一线。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理论素养的提升机会,限制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华能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这种高规格、高质量的培训,必将对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从内心深处感谢华能公司的爱心捐助和中国青基会、云南青基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机会,我们会把这份爱传递给家乡的孩子们,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获取新的营养、新的知识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