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老师的讲授显然跟不上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单调的教学手段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本文从信息化社会对学习的要求出发,来探讨如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并进一步对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以便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都在不断地变革。不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是终身教育,它们都蕴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教学也不例外。网络环境为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当前营销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大多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策略性知识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

三、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沟通便捷等优势,将网络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支撑平台,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一)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撑

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真实环境中,虽然符合学习中要体验生活的要求,但学生毕竟不是科学家,也不可能像科学家们一样有足够的精力深入社会实践去搞科研,如果不克服现实环境对研究性学习带来的障碍,不但达不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无谓的负担。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向:

为师生确定研究主题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如:品牌有什么作用?模拟运做一个或一系列品牌等。

2、学习资源:

指供师生用以论证研究主题的大量网上资源。这类资源可以是学习材料、相关知识库、与主题相关的网站链接,也可以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交的作业和阶段性学习报告

3、在线交流:

为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提供在线交流的机会,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讨论和疑难咨询。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到真实环境中进行主动研究,网上大量工具软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方便学习者计划和管理个人学习的工具:书签、通讯录、个人主页区、个人日历等;基本的交流工具:视/音频会议、实时聊天、BBS讨论、Email、留言簿等;研究工具:报告生成工具、研究日历、公共文件夹、成果工具、研究数据统计工具、几何画图等;协作工具:公共文档共享编辑、投票决策工具等。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

4、作业上传

为文件师生对学习成果的讨论和评价,可以运用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陆(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牌(BBS)及网络会议系统(Conference)等工具,这些为方便学生上传作业,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交开题报告、阶段学习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提供了技术支持。

5、学习管理

运用数据库及相关技术来管理学习资源、师生档案并控制学习过程。学习管理应具备的功能有:针对性的辅导、疑难解答、协作学习监控、作业管理与评价等。

6、虚拟实验环境

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对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提供帮助。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这不但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样能够 “身临其境”的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教学。

因此,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克服上述种种障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想象、验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情境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具有实际意义。这一阶段活动主要有:网络信息浏览、网络社区讨论、开设科普讲座、实地参观、参加社会实践等。其目的就是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困惑,发现“问题”。

2、确定选题、拟定方案

在情景体验阶段会生成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自己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又无从下手等。在这一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则在网络和书籍中查找资料,确立完成课题应选择的方法、步骤,必要时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对课题的可操作性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有:网络资源检索、自愿组成研究小组、网上信息寻求专家指导等。最终确定课题,撰写出研究方案。

3、探索研究、具体实施

4、总结发表、推广反思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结果的总结发表与推广反思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学习者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上传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等),交流和研讨研究经历与经验,参与对研究性学习成果及研究过程的评价,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之后发表推广。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处于先进水平,可以帮助他们撰写论文,在社会上公开发表其成果。

5、形成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评价的作用需要学习者主动改进来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各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和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市场营销的授课提供了新的模式。但它决不能代替现实情境中的学习。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借助网络实施,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需要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网络环境的优势相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学滨,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探析[J]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 博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反复讨论、交流、探索、总结,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师通过博客建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反思性、建构性的优势,可大幅度地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一、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核心部分

1.教师博客群与学生博客群。

教师博客群主要由生物专业教师组成,其核心组成是同一年级备课组的成员。教师通过博客日志写下自己对研究性学习课的教学感受,体会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且与周围的教学群体相互交流,既有助于及时进行教学行为的检讨,又能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思维的前提和原始资料,使其他教师得到借鉴,充分显示网络世界中的共享、交流、协作和发展的优势。

学生博客群主要有全校学生组成,每一班级可形成一个博客群体,每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产生的每一课题组也可形成一个针对性更强的博客群体,其形式多样,根据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不断产生变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思想都可以写成微博发表上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体现出研究性学习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特点。

2.教师问题区与学生问题区。

(1)有利于教与学的交流。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总存在着一定距离,很多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而在家里,学生可以通过博客日志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还可以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博客进行统一解答,从而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因为其更看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发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惑,发表他们对问题的独特看法,甚至可以发表他们的各种猜想。另外,教师也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议题。教师通过博客这种独特的个人思维表达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习惯。

3.课题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平台中设置的内容包括申请课题、开题报告、开题评审、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课题报告、组织答辩、结题评审等栏目,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4.链接。

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经过过滤的生物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将生物信息传递给他的伙伴,同时自身也可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使知识获取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也可以使用高级编辑来添加友情链接,如中国科普博览(省略)等。

二、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选题。

利用博客上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来选题可以保证各课题组的学生选择课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在教师博客群组上展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大量材料,提供许多参考课题开放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选的课题题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资料放入自己的博客里,在群组内保存和交流。在教师问题区和学生问题区内,教师和学生就选择的相关课题题目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写入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收集的其他材料,经过多次的交流会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想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多个课题组。形成课题组后,这个小组成员就集中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上,将自己筛选的课题题目等需要他人了解的资料传进去。一个班级根据学生特点设立几个相对独立的群组区。在每个群组区内,课题小组进入申请课题、开题报告、开题评审环节,以进入群组里的先后顺序编排一个代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阿拉伯数字后面写上课题小组成员名单和课题名称。当一个课题小组打开另一个课题小组的网页时,只能阅读,不能修改。只有本组成员知道自己小组博客的密码,能进入后台对本组课题的内容进行修改,将博客的共享性与建构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本阶段的优点是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拓展了师生互动的时空,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多元化讨论,多次反思,多次修正,为师生在非课堂时空的交流提供高效的平台,充分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决策者的作用。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也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认识。在讲到《生物圈的稳定》时,我在教师博客群组上展示了大量的环境被遭到破坏的图片、文章、录象等各种资料,其中本地区的几幅环境受到酸雨破坏的图片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学生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感到出人意料,在学生博客群组上纷纷发言决心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同学们在网上经过几次讨论、交流后最终了解到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再经过广泛的交流、讨论,学生最终产生了三个研究课题:(1)二氧化硫对植物有直接影响吗?(2)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呢?(3)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场所在排放二氧化硫?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的优势,全班同学按三个课题小组进行分类研究,积极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去。

2.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完成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平台能让教师全方位地参与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课题报告、答辩、结题评审每一环节,能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创造良好的机会,能让不同的教师、课题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多次交互讨论、反思。此外,还能让同一班级各课题组宣传自己的课题,展示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共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学会表达,让他们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课题报告,直到课题最后通过。这是在教室里、在一节课时间进行传统研究性学习教学所难以完成的。在《生物圈的稳定》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后,学生又是如何开展下去的呢?

(1)制定计划。研究第一个子课题和第二个子课题的同学在网上反复交流讨论研究后,决定两组共同做一个实验,然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实验结果,形成实验结论。他们共同提出如下思路:选取三株长势相似的大豆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水溢法测出玻璃罩放入幼苗前后的容积,根据化学反应和放入植物幼苗后玻璃罩的容积配置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开始进行实验观察。

(2)实施实验。实验所需的材料有:大豆幼苗(三株)、玻璃罩一个,天平一台,小烧杯3个,比玻璃罩口径略大的玻璃板3块,亚硫酸钠,稀硫酸,凡士林,水,照相机,电脑,等等,学生在网上安排了各人所要准备的工具、实验的时间、地点,分工合作,实验过程中观察结果随时在网上公布,学生通过博客共享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3)课题报告。三个不同课题小组之间、同一课题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与总结,教师始终参与每一个环节,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答疑、指导,最终由各组的组长分别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组的同学得出结论:当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植物的忍受程度时,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当二氧化硫浓度一定时,二氧化硫对植物危害程度与植物接触二氧化硫的时间成正比关系。第二组同学得出结论:在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范围内,叶片的受害程度与叶龄有关,成熟的叶比幼嫩的叶敏感,容易受伤害。植物受害的顺序是:先期是叶片受害,然后是叶柄受害,后期为整个植株受害。第三组的同学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网络与走访调查获得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本市两家大型工厂周围的树木的叶子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白色的病斑,说明此处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很大。说明二氧化硫最主要的来源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因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此外火山爆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是大气二氧化硫增加的原因。要想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一方面要尽量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要栽种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例如美人蕉、银杏等。

3.组织答辩、结题评审。

通过小组博客,各课题小组建立了自己的课题区和多主体开放性评价区,在动态展示每一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各种资料、个人总结、结题论文等内容的同时,通过学校网络博客群组,不同课题组的学生、教师和其他社会团体、个人对课题进行评价,然后本组成员进行反思、修改,最后达到完善。

本阶段不仅可以对该课题组研究成员已有研究活动进行综合、全面评价,而且可以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不仅可使研究者及时科学地反省修正自己的研究活动,而且对其开阔思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学生通过微博不但可以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写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湖南省津市市第二中学黄新荣

摘 要: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能起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本文着重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实施和类型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和推进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个体自觉主动地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那么,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对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即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中学各学科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依托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生物科研究性学习过程通常以学生主动提出的某个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应用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全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以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和获得亲身体验结束活动。它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目标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它包括:

2.1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首先要发现问题。所谓“问题”,是指包括某一学科中的某个问题,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社会生活的问题和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例如,关于基因工程问题、器官遗植问题、艾滋病等等。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的提出来自于情景。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观察、教师的讨论等体验活动,逐渐在真实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和提出不同的问题是情景调动了学生思维材料的各种储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宝贵,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学科有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学生提出问题出自于狭义的知识背景和比较被动的时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提出问题是基于广义的生活经验背景和比较主动的时机。这样在生物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

2.2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

研究性学习以生物问题解决为基本内容,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这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由学生自选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本校学生袁军对生物学习兴趣不高,但开展研究性学习后,他的“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课题获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等奖,从这之后他学习生物的兴趣剧增。

2.3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为以后各种创新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如:学生研究“探究种子里含有无机盐”实验时,提出如下改进方法即用燃烧匙分别对水稻种子、食盐进行加热。水稻种子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便开始燃烧,完全燃烧后余有粉末状的灰烬。食盐加热没有燃烧现象,但失去水分后成粉末状。

2.4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开展探索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传统的教育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比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的,是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最终目标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2.5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会沟通与合作交往的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交往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而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调查、实验面广,有很多时候需要这样的合作,如实验、探究和调查中的合作等。例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就必须由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合作能够提高探究的效率,使实验的结果更准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同时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加强与他人的合作。

3、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课题研究。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3.1 创设问题情景阶段

本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和教学中适时地插入相关的问题等,做好知识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同时,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

3.2 选题和确定课题阶段

3.2.1 课题来源

选择课题应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课题一般来源如下几方面。即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城市噪声危害的成因与防治”、“SARS研究过程”等课题;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如:“我校学生近视现状分析与预防对策”、“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等课题;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找出问题。如:“探究种子里含有淀粉实验改进”等课题;从学习资料信息中分析比较提炼出课题。

3.2.2 选题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3.2.2.1.组织准备阶段 在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始,介绍生物科学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就,使学生视野开阔;在生物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为学生提出课堂学习中想要研究的相关问题做好铺垫,为学生自主选题做准备。同时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动态,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1)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学生课题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2)在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各自介绍成功的经验,交流“如何选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写研究报告”等。(3)研究方法的介绍。如介绍“控制变量法在课题研究中的应用”、“信息资料的检索方法”等。

3.2.2.2 教师选题 教师根据课本已学知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分别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题,向学生展示和介绍教师选择的研究主题的目标、内容以及意义,激发学生的选题兴趣,吸引学生申报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脉博与运动的关系”、“关于环境的保护”等主题。

3.2.2.3 学生自主选题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课题,可以以生物学科为主干知识,包含其他学科知识;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还可以是需要调查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总之,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选教师列出的课题。学生要填写并上交《选题意向表》,以便教师分组和合并学生相近课题。最后,各小组成员集中,推选出各课题小组的组长。

3.2.2.4 确定学生课题研究方案 在学生课题小组分组后,各课题小组自主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研究内容,并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课题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3.3 实施体验阶段

各课题组学生根据研究计划,自动制定调查问卷、访问提纲、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然后实施调查、访问、做实验和查寻资料。这个环节是通往学生自己进行研究的一条必经之路,因此要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完成研究而有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初步研究方法,如调查法、文献资料查找法、上网查询法、实验法等,同时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点拨。通过师生交流、引导点拨,完成研究实施阶段。

3.4 表达与交流阶段

3.4.1 处理资料、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已有的资料,开展讨论研究,不仅要从表面现象进行分析,而且要善于寻找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学生在研究报告撰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基本格式和规范还不清楚,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表达形式即图形、表格、曲线等对记录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使之一目了然;启发学生分析图、表、曲线图中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分析判断,提出规律性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3.4.2 报告答辩,交流评价

研究报告完成后,可以在班级或年级开展研究报告答辩会。由小组代表陈述报告和学习的收获,由有关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小组成员答辩。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更熟悉研究过程、内容;又可让学生具有成就感,培养其学习兴趣;也可使本课题组研究结果和报告更加完善;还可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观点的表达能力及与他人的信息交流能力。同时应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时主要关注研究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以鼓励学生为主,用新的理念确定一种新的评价标准,来如实反映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不同进步。如: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采集与加工能力、合作与组织能力、研究结果的价值及成果展示答辩能力等。

4、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必须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类型一般有下面三种类型:

4.1 探索性实验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但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索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局限。因此,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通过自己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用具、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得出实验结论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如:课题1 《光合作用》一节,教材主要用演示实验来讲述这一生理功能。在按照教材完成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根据什么选择光合作用的实验材料?书上所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我们周围环境中有没有更好的可作为实验材料的植物?提出课题:“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材料的选择”等。教师进行相应内容教学小结时,让“课题”小组公布他们的学习成果,从教学方式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可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实验结果是次要的,甚至有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己有结论)。但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结论的习惯。有些小组经历多次失败才完成实验,获得结论,在这种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理解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与科学的方法、严谨的作风有多么重要的联系。

4.2 社会调查类

生物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选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去调查、去分析、去研究,一方面可使学生理解和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课题1 《神经调节》中的第六节,主要介绍了眼的结构与近视的形成,学生学习后选择了“我校学生近视现状分析与预防对策”课题;课题2 《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水的作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经由教师启发,学生提出了“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课题;课题3 《环境保护》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污染的种类及其环境保护,学生学习后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了“关于我校校园垃圾产生及处理的调查”课题。

选定题目后,学生根据内容和准备完成的任务共同讨论需联系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如环保局、技监局、眼科医院、眼镜店、自来水厂、各纯净水厂等。可发动学生积极想办法,最容易的办法是发动家长,通过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家长或与这些部门有关系的、有朋友的家长帮助牵线;其次,让学生通过网站搜索查询这些部门的网址,通过登陆这些网站去获得需要的信息;第三方面,指导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的处理。

各个小组完成研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以报告的形式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学生们的调查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我校学生近视现状分析与预防对策”(本文获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等奖)、“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本文获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等奖)、“关于我校校园垃圾产生及处理的调查”等等。虽然有些结论显得幼稚可笑,但那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思考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加深理解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例如:如何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如何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因为这类课题主要是针对生活中常见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的,这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的帮助。

4.3 文献综述类

生物学素养的内涵之一就是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的了解和对生物科学发展历程的把握,形成生物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质疑假设、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选择一些专题,让学生通过对有关资料、知识的查询,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综述报告的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生物学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生物学思维的训练。如:在《遗传》教学开始之前两周,提出课题:“孟德尔与遗传学”、“DNA检测技术与刑侦破案”、“遗传工程与我们的生活”、“克隆生物的产生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每个小组的综述报告在教学进行到相关内容时进行交流。例如,讲“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概念”之前,利用课前5分钟,让“DNA检测技术与刑侦破案”课题小组在课堂上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样,“孟德尔与遗传学”综述报告的交流放到“遗传规律”讲授前导出新课;“遗传工程与我们的生活”、“克隆生物的产生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综述报告的交流放到本章教学结束的时候,作为对这一章内容的总结和延伸。

4.4 创造制作类

根据课题提出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造性设计制作生物的宏观标本和微观标本(模型)、实物标本或模拟实验。如:制作小生态瓶、制作各种装片、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等。又如:学生提出收集津市的蕨类植物并制作成标本课题,课题组收集并查阅生物资料对其进行命名、制成标本等。

5、生物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面对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教师角色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5.1 从一次学习到终身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课题的多学科性等。要求教师不应只满足于“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长江”。教师应树立变更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不断充实自己。不仅终身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积极探索其他学科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的指导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作为一群体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组进行指导。

5.2 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为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旧观念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中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

作为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5.3 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主要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运用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启发,但要做到“点到即止”和“授之以渔”,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授之以鱼”。教师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证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5.4 从教材的执行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和研究的课题都应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与社区的联系更密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更贴近。教师应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内,主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环境和校内有专长的教师;二是校外,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三是网络资源。教师不仅要了解情况,而且要敏锐地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组织并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

5.5 从仅注重学科教学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活动,其实施程序与科学研究方法一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研究书,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原来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适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科教学中围绕教材、资料和高考绕圈子的做法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教师首先走进研究性学习,科学、关注社会生活,开发研究课题,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把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真正实现由“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6、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在不经意的潜移默化之间,生物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学后,与以往那种认为学习生物就是背几个概念、记几种生物的同学少了许多,生物课的听课情绪比以往高涨了许多。这也许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吧。

6.1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特别是学生都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在讲《生物的遗传》前,要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遗传类知识时,他们列举了一些遗传病和人类基因图谱知识介绍等。

6.2 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后,自己设计了许多种探究的方法,应该说也是学习方式的突破吧!

6.3 使学生学会了沟通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特别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者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又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6.4 发展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课堂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学习完《传染病》后,学生们针对今年暴发的禽流感自觉展开了相关的讨论,这无意识间的深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建平.走进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常德市教育局

2、郭永峰.张祥沛.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生物学教学.2004(1-2):16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06-02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落脚点。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越性。那么,现有条件下,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有一些想法和体会愿意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 过程体现自主性。从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己操作,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与以往课堂教学相比,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调者和服务者。在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更好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教给学生正确的研究策略和思维方法,设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学生自主参与,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趋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设十分宽松的学生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体现了开放性。教学内容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教学空间是开放的。研究性重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地点不再限于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很多时候是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许多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再是以前单纯地从课本和有限的参考书上获取信息。

3. 研究趋于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汇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取向过程性。学生对物理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则总以“对”与“错”来评判,而研究性学习评价更关心学习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5. 活动要求全员性。研究性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二、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做好准备工作

1. 介绍科学方法。要让学生能够自主顺利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掌握一些物理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了结论的得出过程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并在课后阅读资料中介绍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如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翻阅科普书籍、物理杂志、甚至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物理资料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提高思维水平。

2. 激发学习兴趣。物理学是前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归纳、抽象、验证等思维环节而逐步建立,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它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卓越的贡献。通过知识竞赛,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知晓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历程,基本观点,奇思妙想,重大发现等,让学生感悟物理的魅力和对人类进步的深刻影响力,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开展研究的欲望。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趣味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研究的良好手段。物理还是一门实用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例如,物理在能源开发利用,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日食、月食、海市蜃楼等奇妙的自然现象也与物理的光学知识有关,这些无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

(二)做好选题工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选题阶段是学习的起步环节,一个研究课题选题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课题研究成果的优劣甚至是研究成败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重视和加强对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选题环节的指导,将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成效。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初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中选题过程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把握好课题的来源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课题的来源。一是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通过研究,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结合其它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拓展研究。二是教材中的某些选学内容。新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大纲要求作为知识的扩展内容学生了解即可,并且课文内容属于知识介绍、讲解类,又是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学生很感兴趣的部分,非常适合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教材中的某些必学内容。其实《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能源与环境》、《日光灯原理》、《电视和雷达》等内容都可以经过安排,调整作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是课后阅读材料提供的资源。新教材的编写中加入了许多阅读资料,一些是当今的热点话题,一些是科技前沿发展情况的介绍,它们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学生们既感到很远又很渴望知道的内容,如黑洞,磁与生物,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等。我们可以从中提炼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五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物理有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指甲钳的杠杆原理”,“为什么轮船的头部要造成球形?”,“笔杆上的小孔有什么用?”,“水沸之前为什么会响?”,“飞机会被雷击吗?”,“日食月食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更是学生有能力利用自己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经过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研究课题很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2. 课题选择的原则。在选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其中可行性研究是选题环节应着重考虑的方面,选题的可行性一般指学校,家庭或社区能否提供学生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具体有资料信息,实验设备,时间精力及经费等,还有开展研究的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年龄特征是否适合该课题的研究。选题时禁忌课题题目过大,研究内容过于抽象,选题提出的依据不足。特别是在学生自主选题时,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学生大多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主观感受出发,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做调查研究,找出确定研究课题的依据,然后将个人认知转化为问题,保障课题具有研究价值。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于物理教学时还要注意以课本知识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是从产生研究动机到形成研究基本思路的过程。为了获得有价值的课题,学生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广泛摄取信息,还需要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提出初步假设,并广泛查询资料,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一步寻找理论、实践依据,分析研究的可行性,最后,经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过程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所以选题过程实际是一个研究过程,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力,又是学生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更是研究性学习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研究方案在确定后,即可按计划分头进行研究

1. 资料收集。查找文献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研究中查得最多的是图书和期刊。

2. 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是指剔除假材料,去掉相互重复、过时的资料;以研究任务为目的的来评价资料的可使用性,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一切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在资料数量和类型很多的情况下,还应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编排,并编制目录索引。对准备利用的文献资料,必须对其可靠性进行鉴别和评价,对那些不完全可靠的或有待进一步明确的资料,则不予采用。

3. 课题实施。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计划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同时,各小组应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既为研究小组内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及时对课题研究的偏差进行正确指引。由于这是一项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活动,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研究小组所制定的方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失误。此外,指导教师还需检查各小组的阶段研究报告,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

4. 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评价。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

三、在高中物理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它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满足,而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积极的态度。这在物理的学习和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1.切实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只提出问题,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优劣等都由学生来完成。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对他们提出的每一种方案都不妄加评论,而是引导他们用实验来验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打破了教材的条条框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首先教师是一位听众,要善于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其次是一位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领路人,要让学生从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感到自己的成功,同时感知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三才是一位评判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前两个角色的充分发挥上。

2.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学习环境是开放的,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呼应,小组内与小组外互补;这种思维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在知识获取的思维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跟随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思维设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建立在自己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又接触到其他小组对问题的不同感性认识和不同的理性思维,当然,也有老师的思维启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思维环境。

3.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来源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绝对控制,并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了一定的内心满足。如果学生的行为是被动的,受制约的,那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就会远逊色于对自己的纵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正好提供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 参 考 文 献]

[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主动;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22-04

作者简介 牟觉怀,柳州市北站路小学教师。

众所周知,人类已迈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明确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 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对本国的学校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革。而各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于是一种名为“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的课程应运而生。

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必须找到突破的关键点。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应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固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改变目前教学中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和偏重于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与体验的倾向,学会获取、分析、判断、选择信息,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可以使学科的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中空对空的模式和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会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人。研究性学习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性学习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引导他们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教材,放眼于社会,真正使课堂教学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样要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走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研究什么、发明什么,就是小制作等认识误区,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并轨。

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新的、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课程载体。它有助于教师改变对儿童的看法,重新认识儿童;有助于改变教师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拓展文化结构和素养。

一、在研究性学习的大单元活动中实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依照研究性课程的性质,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接受能力,课题组在每个年级中确定了一个研究的大主题。每个年级的研究小课题有十几个,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间等都据学生的情况随机而定。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并体验了小课题的确定、开题报告的撰写、答辩、计划、调查、访谈、获得第一手信息、反馈、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科研能力。学生和教师的收获都不小,家长对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也大为赞赏。但是老师和学生们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例如:研究性学习的使用手册很多且内容重复,填写起来比较繁琐,应该进行改进;每周一个半天的时间有时候还不够学生的外出调查和查询资料;在时间上是否能灵活处理。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由原来的每周三活动改成了“大单元主题”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三天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结合到秋游活动中去。各班都在活动前定下了活动的详细计划,每一节课开展什么活动都做了具体的部署。四年级的研究主题是“食物与健康”,五年级的研究主题是“神奇的昆虫世界”,六年级的研究主题是“母亲河水与植物的生长”。这些主题都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通过外出调查、上网查询、亲自实践等方式,对各自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四年级的学生在调查了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后,开展了号召不吃零食的倡议活动,还有学生给市长写了信,将他们的调查结果向市长反映。五年级的学生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昆虫,还制作了昆虫标本,写下了研究感受。六年级的学生研究的是我们的母亲河,学生将研究的报告用网页呈现出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柳江,激发人们保护柳江的意识。

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进行广泛的访谈,从书籍、网络等获取资料,从而在亲历整个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了新的认识。在开展交流活动中,学生对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真正做到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二、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单元活动中实现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各种课程,选择一些综合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大量资料的工具来进行学习。教师支持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提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网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学生在研究结束后,还将本小组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用演示文稿和网页进行展示。课题组还制作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专题网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心得体会到网站上,让人们去了解他们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网站还引起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杂志社的关注,并与我们课题组联系,希望我们能与他们合作。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得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能力的途径大大增加,从单一的教材和听讲、阅读、练习,扩展到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媒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了。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单元活动过程当中,教师们深深地意识到:研究性学习只有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在数学课中结合春游我们设计了“春游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在科学课中结合自然科学和劳动实践课学科开展了植物生长的研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美术学科中展开了“色彩与服装”的研究活动,把美的世界带给了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展开了“社区绿化”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大胆发现社区绿化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办法,让学生从自身做起,负责承包一些社区的绿化任务,担当小小环保小卫士,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好评,把研究性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单向型”与“双向型”认知学习方式的养成,其培养造就的学生在处理事务时常表现为“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探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探究型”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探索活动,探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将使学生能灵活、独立地应对各种情况,也将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使得学校课程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促进得到体现,并使得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同时,它的设置还有效地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讲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状况,促进了学校的教育变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学校内部教师的团队合作以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五、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它要求人才不仅拥有一般继承性的知识,更要拥有能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空。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批判地吸收教科书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超越了现有知识,而且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

研究性学习课题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来源于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和周围他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规律、分析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知识再创造,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写出较高水平的实验报告。如张子慧同学的《柳江河水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报告,获得北京某位教授的赏识,推荐参加科学实验论文比赛并获奖。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各种类型的比赛也呼之欲出,学生参与研究和收获的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在尽力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诠释他们对生活、对科学真理的热爱与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单元活动,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使得学校课程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促进得到体现,并使得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同时,它的设置还有效地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状况,促进了学校的教育变革。“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整合,增强了学校内部教师的团队合作以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它有助于教师改变对儿童的看法,重新认识儿童;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拓展文化结构和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