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范文第1篇

大学为何诞生于西方

学术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吗

国家大学生学习质量2013年度报告

论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学习信念的提升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以甘肃为例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高校多元录取的有效衔接策略

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雇主以及政府间的合作模式

论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困境与策略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现状、问题与挑战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大学教师发展动机探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向度

应用型大学教师践习:实施现状与发展逻辑

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的机制转变与规模扩张

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模式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2049发展蓝图、指标、挑战与实现途径

学科教学论:知识生产与身份建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大学生学习经验调查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高考公平与应试主义

论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目标原则及推进策略

日本短期大学的危机

区域现代化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国发展的轨迹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

我国高校联考的历史、现实与前路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后续效应

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生存方式

论教育研究的本质追求与反本质思潮

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属性及其建设

协同创新——一种新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

论大众高等教育与多元参与治理模式建构

学院组织及其治理结构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要素解析

创新人才大中学衔接培养实践探析

日本国立大学的财政制度:历史性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分析

影响大学经费筹措的主要理论综述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化挑战与高等教育范式转型

美国社区学院的市校合作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课程模式

卓越教师是怎样炼成的——台湾地区大学教师发展的经验与启

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印度高等教育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组织行为

大学生在接受、体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满意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视角对高等教育进行剖析,通常忽略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此,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大学生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体验高等教育之后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期望、过程和收获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其独特的个体感知,同时学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不同学生个体和教师群体构成的组织,因而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去分析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 学生个体因素是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内部导向。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也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随着对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增强,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育质量。

1、 大学生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剖析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将学习动机分解会自身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价值观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产生了某一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细化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学习的四大支柱[1]。因此,对学习持有积极态度的学生,会更主动去学习,并且具有较高的学习满意度。

2、 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任务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不同的专业要就学生运用不同的智力能力,所以大学生必须完全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其劣势。同时,能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以及应该所具备的能力。

3、 学习兴趣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的教育已不像高中教育的模式一样,而更多地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当代大学生大都具备自我判断能力,能够对大学生涯整个过程、对所属学校、对所体验到的教学、对所参与的学习以及自我成长都能够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完善自我的发展。如果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势必会降低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满意度。

(二) 学校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学校因素可以细分为教学引导和学校环境。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体验的活动,所以教学引导是大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学校内的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存在于接受高等教育个体之外,但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行为产生了引导性。

1、教学引导要素中的具体指向。在教学引导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引导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是否充分这几项内容[2]。另外一方面的内容则主要涉及教学关系,具体说来主要由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在上课期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给学生学业的负担量大小这几项来体现。

2、 学校环境要素的具体指向。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这两大要素。

首先,学校各种设备及资源配置构成大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其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体验和感知。

其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软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满意度可以反映出大学学习体验在制度上的感知与期望之差,构建出一种制度性指标。大学生对软环境的满意程度会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影响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环境影响是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外部导向。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细分为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会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直接作用,如果社会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大于大学生的供给,那么大学生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积极态度,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满意度。

二、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由参与大学学习的诸多方而组合形成,而这些具体活动、事件、过程形成的体验通过一定的逻辑相联系,构成大学生满意度的结构。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如图1的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图1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三、 提高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建议

1、 学生方面。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对学习进行感知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习满意度会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首先,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应该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要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因为每个专业开设都有它应有的价值,只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大学生才会有足够的主动性。其次,在进入大学时,大学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生想进入某家企业或某个行业,那么大学生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比如:从业资格证、学分绩点、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最后,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应该利用好学校的资源,特别是图书馆资源,这样不就可以减低学习单位学习成本,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学校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以提高其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第一,学校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以帮助大学生制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第二,在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特别是评奖评优和处罚制度,一定要做到三公,这样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习满意度;最后,在教师教学方面,不仅要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同时也要做好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社会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社会劳动力。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来刺激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首先,应该促进就业的公平,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补贴,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去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88.

[2] 文静,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要素与结构探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3(12):87-94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卷调查;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专业承诺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并出现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它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 [1]学习倦怠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质量,甚至导致学业终止的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研究学习倦怠现象,为学校对此现象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我们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有关信息,对北京三所重点高校的工科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量化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8份。本报告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本次问卷调查。

一、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了三个规律性特点:

(一)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较为突出。具体有以下表现:

1、部分学生学习情绪较为低落。在回答“你觉得你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投入是否适合大学学习的要求”时,50.4%的人回答“不太适应,学习缺乏主动性”,23.4%的人回答“很不适应,学习上总是很懈怠”。在回答对自己专业的兴趣状态时,53.1%的人选择“兴趣一般”,有5.5%的人“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而对专业没有兴趣”,7.9%的人“因为入学后了解了本专业而失去兴趣”。25.3%的人“只要一读书就会觉得厌烦。16.7%的人认为学习是“无趣的事”,42.5%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13.9%认为学习是“讨厌的事”。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倦怠、厌烦和缺乏兴趣的状况。

2、部分学生学习行为失当。43.1%的人表示自己会偶尔逃课,41.1%的人经常逃课。45.9%的人表示自己想努力学习,但因为社团活动、网游、娱乐、睡觉等因素的干扰而没办法努力;6.6%认为到大三时再努力也不晚;6.6%的人认为大学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在上课时学习专注度为“一般”的人占30.4%,“不专注”的占22%。45.6%的人从来不会主动与老师讨论问题。

3、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就感体验较低。51.4%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度为“一般”,17.3%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42.7%的人认为“大学课业负担太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5.7%的人感觉自己“学得很辛苦”。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成绩评价、发展预期、快乐感受方面都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学习成就感体验较低。

综上,可以这样认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学习倦怠的情况是较为突出的。

(二)呈现出随着年级增高而学习倦怠更为突出的趋势。

逃课是学习倦怠的直接折射。调查表明,一、二、三、四年级中分别有33.3%、32.4%、 41.5%、53.2%的人经常有逃课情况发生。呈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逃课率增加的趋势。

四个年级认为自己“不太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学习缺乏主动性”的比例分别为47.8%、、45.8%、57.4%、51.3%, 认为自己“很不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学习上总是很懈怠”的比例分别是34.8%、27.1%、14.8%、19.2%,呈现总体上升。

(三)女生与男生在学习倦怠的情绪体验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男生比女生有着更多的不当行为表现。

在学习情绪体验上,调查所采集到的数据没有体现出男女生的明显差异,但在不当行为的现实表现方面,男生却比女生更严重。比如,经常逃课的女生、男生分别为32.8%和43.7%。

大学生们历经艰难的高考岁月,迈进国家重点高校的大门,理应是带着对自己的自信和未来的憧憬开始新的生活,但为什么会出现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呢?

二、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与学习倦怠的出现有着很大关系。我们主要研究学生个人与学校因素的影响。

(一)从学生个人的角度看,出现学习倦怠的总体原因是学习动机的缺乏。

学习动机是把学习需要和学习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推动学生持续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起着激励、指导、反馈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所致。由于面临着从中学进入大学的转变,很多学生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表现。

一是上大学先松口气的心理。26.6%和9.7%的人“经常有”或“一直有” 到大学后松口气的想法。二是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倦怠。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专业兴趣的人只占被调查对象的10.7%,32%的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考试、毕业和考研的压力。53.1%的人对专业的“兴趣一般”, 7.9%的人“因为入学后了解了本专业而失去兴趣”,而四年级被调查学生因为入学后了解了本专业而失去兴趣的占到19%。三是一些学生在大学的竞争中不能体现个人优势,自我评价走低而导致学习倦怠。24.7%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既然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优秀位置,所以就干脆放弃努力”,认同这个选项的在四个年级分别占24.5%、19.7%、23.2%、30.4%。

2、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对大学自主性的学习不适应。45.9%的人表示自己想努力学习,但因为社团活动、网游、娱乐等因素的干扰而没办法努力;6.6%认为到大三时再努力也不晚;6.6%的人认为“大学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大学的管理相对宽松,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容易放任自己。

3、一些学生学习抱负水平低。抱负水平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将要达到什么程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属于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配着行为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2]由于学习愿望弱化,学习方面的投入不足,也就不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就感,这使他们的学习动力进一步降低。调查中,22.7%的人看不到现在的学习对培养一个人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6%的人认为分数不代表什么,能力强就行。

4、进入大学后出现理想目标的真空期。

在回答“你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是什么”的问题时,41.5%的人选择A:“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4.5%的人选择B:“做一个能够很好地承担家庭责任的人”,21.6%的人选择C:“做一个平凡而开心的人”。从数字来看,选择A和B项的合计达到66%,加上选择C的21.6%,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对未来自己的期望是非常积极的,但为什么会呈现出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状况呢?

这是因为,有的大学生的所谓理想,不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把这个理想转化为大学生活的具体目标,他们没有在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那么所谓理想就不能成为牵动大学生活的动力。这是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人生规划造成的。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1、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应有足够的关注和支持。60.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主动性预防工作少”。尤其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2、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因素与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密切相关。调查中,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为40.8%和15.9%;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18.2%。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会到的是枯燥、乏味等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学习倦怠。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不喜欢可能是导致其厌学的直接原因。

25.1%的人认为“课程难度过高”,42.7%的人认为“专业学习负担太重”。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疲于应对,无暇顾及自由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发展,容易诱发学习倦怠倾向。

三、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设想

(一)学校要更加主动地关注和疏导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生在四个年级所面临的学习心理方面的挑战各有不同。学校要根据各年级、各阶段的不同情况,事前主动预防、事中有针对性地疏导。

学校应加大心理普查与辅导密度,一是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矫正偏差观念和行为,比如厌学、沉迷网络;二是依据个性测试结果,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如果确实没有兴趣或者相关能力不足,就要为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转专业早作打算。

(二)教学活动设置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为中心。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专业承诺反映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喜爱、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等积极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心理基础。[3]

研究发现,学习倦怠与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学业压力、教师人格魅力、教学水平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学校要在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仅靠学生自我培养专业承诺水平,更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教学活动设置等各种方式主动引导,以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这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提高专业承诺水平。

1、切实加强学生入学之初的专业教育。调查表明,缺乏专业兴趣是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即使有一定专业兴趣的学生,其对专业的喜爱可能更多的是源于直接兴趣,对所学专业的理性认识还不够。要以讲座(比如专业导论)、参观等方式,帮助新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到底是什么、未来要做什么、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及如何达到要求,使学生尽快强化专业学习动机,树立新的人生理想。

2、有效开展大学生活规划和职业生涯辅导。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是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最重要方式。通过大学生活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把学生的人生大理想、大目标具体为各子目标,在大理想、大目标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让理想真正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天,从而激励和感召学生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索氛围。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性、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参加专业设计竞赛、课程小设计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无生命的知识转变成灵动的思考和科学探索的方法、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和最新科技动态,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和专业成就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科技创造能力。

4、加强师资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一,要调整课程设置。从本科生毕业后可能的去向来看,无外两种类型:应用型和研究型。本科生培养要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实践特征。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培养其专业思维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或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重视专业共性培养,又要重视专业个性培养。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在应用中学会应用,在研究中学会研究。这将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独立探索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减少甚至避免学习倦怠的发生。

第二,要强化教学管理。要采取措施,完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大管理力度;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奖励、考核等方面,加大教学评估结果的权重,把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在教辅的辅助教学能力、态度、责任感等方面加强监督,促其优化完善。

第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和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手段。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授课的着力点要放在对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突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要围绕教学目的,倡导互动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第四,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学生最喜欢知识渊博、研究能力强、授课水平高、待人亲和、善于沟通、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师。人格的无形魅力能够让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授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5、调整学生参观、见习、实习安排。一是入学之初,组织新生多次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公司、企业。让学生亲密接触科技发展趋势,消除与前沿科技的陌生感、距离感,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素质技能要求,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二是在大二时组织学生进行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深入工作场所,参与具体工作任务,学以致用,增强对专业知识应用性的理解,获得专业成就感。

6、教材要定位于本科生适用。对于专业从零开始的本科生来说,有些经典教材思维跳跃、深奥晦涩,甚至是打乱人类认识新鲜事物的逻辑规律,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够完全听懂,需要另外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其他简易教材,这就导致学习任务增多、难度加大,增加了学习压力和受挫感,可能引起学习倦怠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保证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教材的选用、授课的内容要及时调整、与时俱进。

(三)学生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信念。人们总是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在自己的能力之外的任务和情境, 而承担自己认为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避免失败的产生。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4]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行为的选择。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并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一是学生要增加成功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学生要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客观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度的自我效能;三是建立榜样示范;四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社会、家庭、自身的责任感。

注:本文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 朱小麟.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其对策[J].教育研究,2009(2):60-61.

[2]庄丽. 高师院校新生抱负水平现状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17-19.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范文第4篇

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作为衡量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育质量具有导向、规范和改进的作用,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以学校声望、资源及产出为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质量,因而不能有效地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th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简称NSSE),因其设计严谨、资讯丰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迅速推广。该测量工具是一个针对全国范围内四年制本科院校学生投入学习和发展程度的年度调查。它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和社会活动的分析,弥补了传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缺陷。本文基于对NSSE的介绍和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NSSE的产生背景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下,很多院校为了提高其排名及学校声誉,实施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如提高入学门槛、盲目扩建等。学校的资源尚未用到更有实际价值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感受完全被排除在教育评价之外。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由“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掀起了学生参与度与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热潮。

二、NSSE问卷的理论基础

“学生参与理论”核心价值的确认,为“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泰勒(Tyler)就提出了“任务时间”(timeontask)理论,他认为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成效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阿斯汀(Astin,1984)提出了“学生卷入”(studentinvolve-ment)理论,他认为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效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关联的。因此,衡量一所高校的好坏,主要是看其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1]。而汀托的“社会与学术整合”理论认为好的大学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个体顺利实现学术整合和社会整合的大学组织实践行为和过程,他对泰勒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同时也是阿斯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1986年,齐克林和甘姆森(Chickering&Gamson)提出了“本科教育阶段有效教学七项原则”理论,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时,库恩(GeorgeKuh)提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engagement)理念,并定义为: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测量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支持力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2],并提出从两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参与状况:一是学生做了什么(whatstudentdo),包括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等;二是高校做了什么(whatinstitutionsdo),指高校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或提供怎样的资源促进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3]。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全美高等教育管理中心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印第安那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了NSSE调查问卷。

三、NSSE调查体系和测评指标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方式,NSSE是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其“学习性投入”的一种工具。所谓学生的学习投入,其本质是学生学习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NESS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内部机制,它以独特的调查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参考。

(一)调查机构NSSE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跨校调查,由美国Pew慈善信托基金以及卡耐基教学促进会资助,对在校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状况做年度调查。因合作方都为独立调查者的身份,监督委员会由教育研究专家以及公众代表组成,使得调查具有更高的的可信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

(二)调查对象及评价流程NSSE的对象主要针对大一及大四的学生,这两大学生群体能更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实际,因为低年级和高年级在一些专业及课程体验上会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提供的投入学习活动的经历以及活动安排报告,具有更强的研究价值。参加NSSE的高校首先要签订协议,协议规定了参与院校对调查资料和数据的处置权,即可以使用调查结果进行本院校的研究,但是结果不能公开。协议签订后,根据参与院校提供的学生名单及个人信息进行抽样。在调查对象确定后,NSSE会以书面及网络调查的形式将问卷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填答时间约15分钟,问卷回收后,由评价机构对问卷进行统计,获得五个可比指标的原始得分,并将结果反馈给院校。

(三)NSSE的关注群体NESS因其科学的调查流程、独特的评价视角以及不同的应用价值,为学校领导、大学教师及职员、学者、咨询机构、政府机关、新闻记者、学生以及家长等关注和受益。

(四)主要评价指标

1.学业挑战度(levelofacademicchallenge,LAC)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为在校学生提供高期望值的平台,提高课程要求和标准,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LAC题项包括:专业期刊、杂志以及非指定书籍的阅读量,本学年写作长篇论文或报告(5000字以上),中篇论文或报告(2000—5000字左右),短片论文或报告(2000字以下)的数量等。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阅读量、所修课程对学生智力活动的挑战程度以及学生达到教师、学校要求的努力程度等。

2.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tiveandcollaborativelearing,ACL)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更不失为解决困难问题的有效方式。ACL的题项包括:课堂是否积极提问或参与讨论,课后是否和同学一起讨论作业或完成相关实验,课堂上帮助同学解疑释困、辅导学生以及做口头报告的频率等。

3.师生互动(student-facultyinteraction,SFI)正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所说:“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水平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深远。SFI的题项包括: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和教师谈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观和理想问题,学习表现得到教师及时反馈以及通过书面形式、邮件等多种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活动的频率等。

4.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enrichededucationex-periences,EEE)学生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不仅体现了自身学习体验的多样性,更是对学生认知的一种提升。EEE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语言学习、选修或辅修第二学位,参加专业设计比赛、实习、社会实践、田野调查以及社区服务等活动的频率。

5.校园环境的支持度(supportivecampusenvi-ronment,SCE)该指标从两个角度考察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力度,一是考察学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情况;二是从学生与学校各类人员的关系来考察。SCE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就读院校是否强调对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或情感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是否强调活动,是否帮助学生积极应对经济问题,是否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和同学、任课教师、班主任或办公室行政人员的关系等。同时,NSSE通过检验教育过程的七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学习性参与情况,即:课程的教育认知目标,课程要求的严格程度,课程学习行为,课程外拓展性学习行为,向学和厌学,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以及在校满意度。

四、NSSE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启示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对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它更侧重对学校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财政资源以及科研状况等的考查及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质量。针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不足,NSSE研究则颇有启发及借鉴意义:

(一)教育评价应关注大学生这一高等教育质量主体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外乎两大方面,即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其中,外部评估体系是由国家对高校的认可、评定以及国家鉴定构成的,而内部评估体系的主体是院校本身,包括学校的自我评价、对在校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等。而目前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表现为大学生作为评估主体的缺失,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始终都被排除在教育评估体系之外。NSSE作为针对在校生的学生参与度调查,其研究对象已从关注学校本身情况转向学生学习经验,侧重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以此为鉴,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将目光从高校主体投向学生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高校自我评估报告,通过了解学生的在读经验和发展状况来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

(二)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更要以其就读经验为评价核心。因为,即使大学生被纳入到高教质量评价体系中,也往往“以最佳状态代替常态、以静态代替动态、以终点代替过程”,只看见大学教学资源的拥有量,而不了解其使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况。而NSSE则注重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的研究,关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增值过程”,如师生互动情况等,反映出教育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

大学生学习规划报告范文第5篇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bility can be learned, effective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but not related to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bility.

关键词: 学习能力;职业发展;独立性

Key words: learning ability;career development;independenc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87-03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学习能力能使个体行为或思维方面引起比较持久变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提高职业成熟度,是否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明显的职业能力差异,这说明指导性课程有助于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高。现在大部分高校仍然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但是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发展已经成了教师和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文化课学习是否与职业发展能力有相关关系。

本文假设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有效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策略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关。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的现状的调查,研究学习能力是否与职业发展能力相关,进一步获得学生职业发展工作的抓手。主要运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为高低两个等级,将职业发展能力调查得分也划分为高低两个等级,研究两个等级划分是否存在独立性。

职业发展的能力是指建立在职业素质基础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使工作能够延续且能够适应经济和专业发展要求而持续性提升和发展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含具体的专业能力,也表现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而人的各种能力,被定义为在一定基础上,通过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能力”就是从事一个或几个职业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是指高校学生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目的所必备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是学生用前瞻性的眼光针对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使个人准备参与社会变革,准备从事以一个或几个职业的能力。它包括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心理适应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能将学到的知识整合运用于不同工作的能力。就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而言,它注重的是塑造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持续成长的能力,它的意义是多元的、综合的, 与此同时它又是发展的、动态的[2]。该能力的核心在于通过专业的发展,让学生继续学习,适应社会环境,培养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国内,刘爱华(2011)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大学不同年级职业成熟度差异[4]。杨平等(2008)调查了大学生的学习状况[5]。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从单一年级来看,每个年级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从总体来看变化趋势很不乐观,随年级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持以消极的态度,功利心趋势比较明显,越来越多的人都是为了成绩而读书,大一新生中竟然也有7.5 % 的同学学习目的竟是通过考试,令人担忧。而在正常情况下高校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应该越来越积极,但是这情况与调查结果的趋势却完全相反。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的比例在22 %~27 % 之间,占所有学生的四成。该研究也调查了大学生学习的其他方面,最后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表现不理想,缺少学习目标。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将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纳入研究范围。朱盈彦等(2011)[6]就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现状、原因和改善期望等采用问卷和访谈进行了调查, 并利用描述统计、列联表等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学生对专业难度的判断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课余时间安排的选择,因此这一结果十分有意义。在5%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专业与实践的重要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或相关关系微弱。其中的可能原因是以为内大学生未能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这项研究涉及到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实践的认识,以及这两项因素之间的关系。董伟英等[7]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学习问题与学风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只运用了简单的数据分析,相对于非参数统计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够深刻。刘冬(2011)[8]的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学生自身的努力,也关系到教学体系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拓展高校专业知识,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研究职业发展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考虑运用卡方独立性检验。

本课题试图研究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独立性。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问题包括反映学生职业发展准备能力的10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学习职业规划课程,主动思考过未来职业发展,持续关注某一行业,关注一种技能,通过阅读获得职业信息,经常阅读专业课之外的书刊,主动通过阅读发现未知领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参与过社会实践,适当学习文科知识。我们认为这些行为都有助于职业发展。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应该尽早得到培养,因此我们课题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我们使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在上海电力学院全日制本科学生范围内随机选取4个班,共发放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88%。对问卷进行简单评分,总分10分,得分7分及7分以上为职业发展能力良好,6分及以下视为职业发展能力不好。即职业发展能力分为两个等级,7分以上为高等级,6分以下为低等级。

关于学习能力的度量,我们选择了分别代表理科学习能力和文科学习能力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成绩。另外,这两门课程的成绩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度量标准统一,不需要特殊处理。我们通过教学管理系统采集了学生成绩数据。对于每门课程,我们设定成绩大于或等于70分为高等级,70分以下为低等级。

本课题将对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独立性进行统计分析。学习能力分别用“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度量,职业发展能力用问卷等级度量。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检验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两种指标是否独立。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利用卡方检验和Pearson检验以及秩和检验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以P

2 职业发展与学习能力的独立性检验

运用卡方独立性检验方法,假设H0:职业发展能力与高等数学成绩独立,运用调查数据建立列联表(表1)。

上表数据表明,p值=0.517>0.05(设定的显著性水平),说明观察值与理论值偏离程度太小,不能拒绝无效假设,还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认为样本所代表的实际情况与假设的理论情况有差别,即职业发展能力与高数成绩能力没有显著关系(χ2=0.419,p>0.05)。

同样,检验职业发展能力与大学英语学习能力的独立性,假设:职业发展能力与大学英语成绩独立,运用调查数据建立列联表(表2)。

上表数据表明,p值=0.869>0.05,说明观察值与理论值偏离程度太小,不能拒绝无效假设,还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认为样本所代表的实际情况与假设的理论情况有差别,即职业发展与大学英语成绩没有显著关系(χ2=0.027,p>0.05)。

3 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成绩的分布位置

采用秩和检验法对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的分别进行研究。由于两个样本容量为80大于10,秩和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因此可以用检验,其基本公式为:

式中:T为较小的样本的秩和。

步骤1:在显著性水平?琢=0.05的条件下,建立假设:H0:两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Hv:两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步骤2:对两组样本数据进行编秩,即将88位学生的大学英语平均取整成绩以及高等数学平均取整成绩作为两个总体的样本,n1,n2分别记做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样本容量。将两组样本值按照从小到大的次序编号排列成如下形式:x1

步骤3:求样本值的秩和及其分布。因为n1=n2,两个样本容量相等,故选求第一组样本值的秩和,记为T。由秩和检验的理论可知,当H0为真时,T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步骤4:采用Z=作为检验统计量,在显著性水平?琢下进行检验。即判别Z的绝对值Z是否在拒绝域z0.025=1.96内,若不在,说明评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反之,有显著性差异。

统计推断:由于Z

4 结论与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大学英语成绩与高等数学成绩分布相同,而职业发展能力与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能力没有显著相关。一般认为,大学生只要学习好就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途,上述研究表明专业学习能力不足以为职业发展提供足够支持。那么,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需要专门训练,而不只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②由学习成绩反映出的专业学习能力很可能只反映了读书能力或者考试能力,没有真正反映出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

③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究其原因,它既不是某一教学环节,也不是哪个学科能在短时间实现的,它需要有效整合多学科的教育、反复实践的历练、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学校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通过学校、企业(社会)、教师、学生的协同努力,实现学生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为上海电力学院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内容选择,既要根据高校学生在校的特点,还要根据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等理论中对职业人素质、能力的客观要求,同时要从已毕业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成功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吴前进.论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7-29.

[2]王济平.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5-67.

[3]滕杰.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1(1):148-149.

[4]刘爱华,张晓红,王金琼.职业成熟度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高教论坛,2011(12):22-23.

[5]杨平,黄彬兴,徐露.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J].今日科苑,2008(8):239.

[6]朱盈彦,臧倩,甄峰.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调查与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184-185.

[7]董伟英,赵B,胡滨,闵跃.大学生学习问题与学风建设情况调查分析――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