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师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卓越人才;车辆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77-0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工程人才的重大改革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要培养的是不同层次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但不论是何种层次都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各自岗位的工作[1]。对于省市共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应用型本科工程人才,着重在培养学生社会的适应性,提升知识的转化能力,提高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现就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谈几点认识。
一、确立车辆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而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应用型,以服务江苏省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江苏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汽车设计制造的理论基础,适应汽车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控制、维修及工程管理工作,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车辆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明确卓越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我校人才培养定位是立足江苏,服务全国。因此,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方向上,应充分考虑江苏省的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江苏省及盐城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为江苏省地方经济服务。以此定位为出发点,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构建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的实际训练,培养行业企业当前急需的工程人才。
2.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工程特色,学制采用3+0.5+0.5模式,校内的学习时间小于3年,在企业的学习、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累计超过1年。累计半年的实习和项目设计是分散在前七个学期内进行的,采用一年三学期制,第二学期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实习和项目设计,第八学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要求,以汽车制造和服务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通识课程群,主要设置人文、社科、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第二层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主要专业课程有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设计等课程。前两层三个课程群构成了车辆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为汽车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层为专业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背景知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就业需求来选择课程,其课程设置是根据江苏省及盐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汽车类专业工程人才知识的需求而设置的,目前主要有汽车现代设计、电动汽车、汽车安全、汽车检测等课程群。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的前十周完成,有些选修课是在企业实习期间学习的,课程体系结构。
3.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突出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从做中学的工程训练方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加深对工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应与课程体系总体结构相适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主线,采取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模式,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①基本能力实践模块,基本工程能力的培养对应于课程实验模块,是在单一课程范围内以项目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汽车工程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工艺规范,培养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实验过程,并认真地分析实验结果,而且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课堂上,还进行必要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地从实验课中学到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②综合能力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是基于课程群项目设计的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项目内容结合工程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汽车及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掌握汽车及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方法和项目研发程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和团体协作能力。综合能力实践模块主要由机械CAD模块、检测与信息处理模块、汽车产品设计模块、工艺装备设计模块、专业综合训练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等组成。机械CAD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图的绘制方法和现行的国家制图标准;检测与信息处理模块培养学生机械参数的测量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汽车产品设计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汽车产品相应的设计与制造规范及标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装设计模块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维护、回收等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与技能;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培养产品开发、生产等过程中人员协调、分工、协作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先进制造技术模块以数控加工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知识,实现CAD/CAM一体化。专业综合实验模块是利用现有专业实验室如机械创新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机电传动控制实验室等对学生开放,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利用实验室的条件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使学生的工程能力达到完整的训练和提高。毕业设计全部在合作企业进行,结合企业产品研发项目,在学校、企业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课题。③拓展能力实践模块,主要是项目研发、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项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任务、产学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和技能竞赛和企业现场等。该模块主要是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拓展能力实践模块主要由科研训练、学科技能竞赛、企业实习等模块构成。科研训练由兴趣小组、科研任务、创新项目等引导参与;学科技能竞赛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汽车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每个项目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概念性方案、工程计算与分析、正式设计做出一个小产品,全部工作在一年内完成,每个项目由4~6人为一组共同完成,分别评分,其中多数项目题目来源于企业。完成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评定,同时,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指导项目完成的专业综合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和鼓动能力等。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养模式,建立起以生产过程的顺序来组织的教学模式。使得学习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参与的项目大多来自于生产实践,所以能保证学习内容总体上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产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现的关键是产学结合,学生累计超过一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我们制定的企业实习计划共46周。学生每年暑假前后安排6周进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第四学年安排28周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我校与企业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合作。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企业专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综合性项目主题和问题的确定,由企业界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在企业共建学生实践教学中心,便于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增加,可以促进专业水平和项目的不断产生。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互利的合作机制。我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能否培养出“卓越”的工程人才。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使得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因此,我们制定了青年教师到企业轮训工作制度。对于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政策,每年安排2~3名教师到企业训练半年以上,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对于过去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他们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或有计划地定期安排到企业工作,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并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不仅引进了部分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还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了部分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他们还担任学生在企业实习、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从而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实施。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多年的实践积累,需要几届学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建设也是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目前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教师缺少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大量工科专业学生难以找到足够的合作企业;企业受利益驱动缺乏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1、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离不开艺术教育科学家或者工程师通过直觉、灵感、顿悟和机遇等,开拓了自己的思维,从而实现创新。而艺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形或者旋律培养人的主观表述能力,最重要的是对艺术洞察力的培养,这一点和培养科学洞察力的目标是一致的。文学可以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力,历史为人们展现经验教训并揭示发展规律,哲学能使人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而艺术则能启迪创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从不同层面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的新要求;现代的创新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创新,更强调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当前卓越计划下的教学改革号召学校积极开展校企联合,鼓励团队运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与艺术教育的普众性相形益彰。
2、良好的道德品质离不开艺术教育工程建设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它一定存在一种内在社会伦理,同时工程活动作为工程师个人的职业活动,自然也就必须有相应的职业伦理道德。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活动屡屡出现问题,道路塌陷、水管爆裂、塌楼垮桥每有发生。据统计,在2007年至2011年5a间,全国已经有至少17座大桥发生垮塌事故,共造成200余人伤亡。2012年出现的大桥垮塌事故是近5a里最多的,有8起之多。在垮塌的大桥中,有近6成的大桥寿命不到20a。更可悲的是,曾获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的中国体育博物馆15a就变成危房。人们在痛斥这种“豆腐渣工程”和“腐败工程”的同时,也不断地呼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品质建设。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艺术教育能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搭建平台。可以说,艺术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载体。
二、当前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艺术教育问题
1、教育地位不明确卓越计划的提出和当前其他教育计划的提出一样,没有把艺术教育提到纲领文字中来,也就是说,两者是相对孤立的,正如艺术和教育两者在当前联系并不紧密一样。理论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分促进了艺术和教育在各自的领域进行发展。因此它们在各自领域中有着各自的技术语言。例如艺术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始终不能从第二课堂走入第一课堂,多样的艺术形式仅限于美术、音乐、舞蹈等少量传统形式。艺术教育的管理始终不能和工程师教育管理步调一致,艺术教育的地位实际上仍处于从属位置等等。究其原因,长久以来的高等工程教育强调实践应用能力超越了人文素质,重物质而轻精神,导致人们在改革过程中很难扭转这种观念,造成现在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匹配的局面。
2、培养标准不清晰卓越计划下,工程师培养的标准是非常清楚的,即是按照企业行业的人才规格培养。形成的是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时间短,见效快。这种标准易于操作,便于评估,属于硬件比较多,软件比较少的评估标准。而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注意培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各种社会沟通交往的能力。与专业教育相比较,艺术教育显得形式更多样,方法更灵活,时间跨度长,见效慢。
3、教育和管理模式不科学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各个在试点院校不断探索新的改革方案,涉及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依托企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资金支持、学生就业等多个方面。但是,长久以来固有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还是在许多方面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艺术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以至于在教育和管理的层面上显现出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大学里的课程既可以是专业课程也可以是选修课程,大学课程应该朝着层次性、综合性和开发性出发。而现今的课程教学似乎缺乏灵活性,艺术教育课程很难作为主干课程。由于偏重工科的管理模式影响,艺术教育被迫采用专业教育的方法进行备课、教学、实践、考试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统一的教规和教材。德国设计师G•马蒂亚斯就说过,中国的设计教育依赖的是按部就班的课时安排和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人们根本不重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这样的教育模式使中国的大学貌似中学。
4、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现如今我国普通高校目前所实行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内容单一的教学活动。对广大工科类学生,大部分只能选择少量的艺术概论和艺术欣赏课等选修课,比如艺术概论、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学科体系。课时不高,教师不重视,讲解不深入,学生不主动等问题一直存在。一些学生直言不讳地认为选修就是混够学分,在“选修课”这样的观念下,艺术教育是无法完成培养创造力和培养优秀人格的目标。学生想要真正达到全面发展,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适应卓越计划的艺术教育改革途径与对策
显然,卓越计划强调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发展,由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径就是发展,体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综合的大工程教育观。从改革的思路来看,应该先从政府、机构以及高等院校方面入手。
1、政府、机构组织层面
(1)完善组织机构职能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脱节在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连接和维系。一般情况下,目前许多专业有着各自的专业委员会,经由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隶属于该科主管部门,如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筑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水电信息专业委员会、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等。同时,相应专业还有相应的专业学会和专业协会,这些组织架构,完善了各自的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在协调教育与其他部门(诸如艺术教育)上面,缺乏对政治和行政的监督权利。例如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明确定性就是“国家教委领导下的咨询机构”。虽然它有“接受国家教委委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指导、督促、检查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的义务,但是,显然它在政策制定、资金监管、人员安排上是没有说话权的,也就达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2)制定共同的战略方向卓越计划有着一套完整的战略目标,这种背景下,教育政策必须和孤立的文化政策标准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教育规划。艺术教育的一些应用和成果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战略方向的制定,应该是如前所说的专业教育部门与艺术教育部门之间的组织机构来协调,以此满足卓越计划的良性发展。
(3)合理分配经费支持众所周知,当前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力度远远不如对自然科学的支持,社科基金资金小,难度高,从很大的程度上伤害了从事人文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英国,凡是学校聘请社会上的艺术家担任学校的艺术教育辅导工作,国家直接给予艺术家经费上的支持和赞助,英国文化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投入资金7000万英镑的项目——“创造与合作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综合艺术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教师能力。而我国艺术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条件不足的困难,更不用说请人上课、拿到资助项目等。
(4)制定平衡的评估标准评估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考察卓越计划实施取得的效果,为卓越计划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意见。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出台,但是可以看到,有关大学生德育、美育的评估一直是难点。为此,有必要通过公共管理,在卓越计划相关教育标准的制定方与实施方之外设立一个独立的评估部门,认真研究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评价标准之间的差异,综合考量,提出平衡方案并试点实施,同时监督相关责任部门的执行情况。
(5)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意识人们已经意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高等院校一些艺术讲座和艺术欣赏,而是要让广大的学生,未来的工程师们理解艺术的深刻内涵与力量。西方国家美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各个地区开展艺术教育宣传,甚至将艺术教育深入到社区中,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艺术活动,以此来培养公民对艺术体验的需求,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并从根本上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这些对于我们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2、高等院校层面高校的艺术教育改革研究,很多集中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探讨,如如何发展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开展项目合作、大力开发实践动手环节等等。高校是艺术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具体地方,因此,结合上述观念,在高等院校中实施艺术教育改革必须考虑如下方面:
(1)改变观念,提高艺术教育地位高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承认各种艺术形式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艺术与科学一样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因此,必须将艺术与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很多方面,如学习新文化促发展,纳入学校核心竞争力,学习质量,科学管理的各个方面。
(2)动态的教育方法要针对艺术教育对象复杂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抽象等特点,充分考虑美学和学生个性的创造力,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艺术教育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艺术作品上,还要继承一些独特的文化遗产,给予一些特殊的艺术家机会来学校教学。
(3)先进的教学理念卓越计划培养的是当代具有开拓精神的工程师,目光直指世界前沿。因此,艺术教育也必须迎合时代潮流,特别注意新科技和当代艺术,着眼于当今文化定位的探讨而不是纯的技术主题。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支持艺术教育措施,革新教学方法,实施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政策,为在正规教育中的卓越艺术表现提供广阔空间。良好的公共关系对外为了更好地处理政府、机构、学校的关系,对内处理好艺术教育、市场经济、专业教育,以及为教师、校长、合作伙伴等进一步的进修拓展和协调服务、咨询、项目等,学校必须要借助公共管理平台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并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运行、管理和效率进行有效监督,为广大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
四、卓越计划下艺术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
1、健全组织构架综上所述,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根据艺术教育特点和当前的教育发展要求,应当形成专业教育、艺术教育之间的组织、监督、公共基金的三角关系,这三角又是分别建立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这里,组织机构起着协调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作用,含有制定方向、制定质量标准、组织评估、制定资金分配条件、试点建设、宣传与合作等功能。这种框架组织,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政策、行政以及资金方面的监督管理,促进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也能有效地把握卓越计划的整体方向。
2、改革艺术教育内容卓越计划下工程师的培养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内容。为了适应全面发展的新思路,艺术教育必须跳出框框,从原来的课堂教学、讲座、课外社团活动,上升到以具体目标实施的项目操作上。由原来传统的艺术技巧、德育教育、美学教育,发展到涉及生态环境、人类行为、文化实践、公民意识、社区活动、国际合作、多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跟上当代思想活动的步伐。习借鉴的地方,通过各种品质高、规模大、影响面广的项目,不但是学生、老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到某种能力,更能针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决,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拓展,有助于着眼于更深层次的核心问题,符合卓越计划的发展思路。
五、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卓越工程培养;桥梁工程施工;本科教学;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海良(1966-),男,河北定州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赵瑞斌(1964-),男,河南中牟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与概论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G-1182)、“结构实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180)、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编号:C05-0810)、“土建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B01-0810)、“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施”(项目编号:C03-08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90-01
“桥梁工程施工”课程具有信息量大、与其他专业基础课联系密切、实践性、工程背景较强、对教师要求更高、内容更抽象等特点,[1]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土木工程专业下桥梁工程方向及道路桥梁及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进、落实,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一、“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现状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置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在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上设置有“桥梁工程施工”限选课,在后期建设的“道桥及渡河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中将其列为必选课,共24学时,原教学大纲中规定此课程仅设置理论教学内容,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主要为大四学生,开课时间在每年秋季,即大四第一学期,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已完成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及“基础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对结构构造、施工工艺等涉及实践性非常强的内容十分欠缺,也没有建立非常强的规范意识,且不能很好的将已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贯通、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了较强的积极性,但由于学生存在以上知识缺陷,导致学生对“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内容掌握不牢,存在似懂非懂的现象,背景资料发生变化后不知用何种已学知识解答、解决,对现场实际问题不知如何简化,缺乏现场应用的灵活性,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不够强,没有遵守规范的概念,而国家、行业、地方规范是工程界应严格遵守的“法律”,这些不足将影响其今后工作的质量,对我国交通建设也将埋下重大隐患。[2,3]
二、课程教学探索、改革的思路及做法
分析“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对于没有相关从业经验的在校学生,教师如何通过实例介绍、动手操作、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贯穿、联系在一起,将其中的原理更简练的介绍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将对课题组已开展的课程教学方法加以介绍,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增加4学时,即将理论学时压缩到20学时,使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占到总学时的15%以上。增加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为张拉千斤顶工作原理及标定,先张、后张法混凝土结构施工原理两部分,每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占2学时。
选择增加这两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基于以下考虑: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实验中心具有张拉千斤顶、压力试验机等开展张拉千斤顶工作原理及标定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学校结合卓越计划培养构建了先张、后张施工台座和反力架等;此部分内容在桥梁工程施工中经常用到,可以说现在绝大部分桥梁工程会用到预应力结构;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没有接触过现场的学生来说,掌握好此部分内容比较困难。
在此部分实践教学中,学生可将张拉千斤顶拆除后组装,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张拉千斤顶的内部构造,了解张拉油表读数和张拉力之间的关系,理解在标定千斤顶时为何应是千斤顶顶试验机,而不是试验机压千斤顶,以及张拉千斤顶校验系数为何会是大于1等知识。
在先张法施工中,需要对端部部分钢束套上PVC管,以便将此部分钢束和混凝土隔开,使其丧失粘结力,以减小放张时预应力产生的梁体端部负弯矩,防止放张时在预应力和梁体自重作用下梁体端部上侧开裂,此称为“绝缘”。在以往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时,学生总是和电工学中的绝缘联系,掌握效果不好,通过学生在先张法台座上自己亲身操作,再由指导教师对着实物讲解,学生可更加牢固掌握此知识点。在先张法、后张法施工内容教学中,先通过理论教学,然后再开展实际操作、测试等实践环节教学,再由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使其知识由理论、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使其真正掌握预应力施工的原理,以便能在今后工作中活学活用。
2.加大课程网站建设
首先,“桥梁工程施工”内容相当丰富,不同结构类型的桥梁施工方法不同,同种结构形式的桥梁所处场地情况、施工单位所具有的临时结构情况不同,施工方法也不相同,由于课程学时限制,将所有类型桥梁施工方法全部介绍清楚是不现实的;其次,随着计算手段提高、施工设备能力增强、新材料的出现等,国内外新型施工方法不断出现,在规定学时内无法完全介绍。而在校学生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桥梁工程施工进展,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是必要的。另外,每年国内外桥梁工程结构由于各种原因,都会出现病害,甚至在使用过程发生垮塌事故,这些病害和垮塌事故往往和施工有很大关系,分析其病害、垮塌原因对防止今后类似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课程特点,在进行课程多媒体教学时需要很多图片、现场实际资料,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图片、现场实际资料观看时间不会太长,导致学生掌握效果不佳。
结合“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的以上特点,应建立课程网站,在网站上保留课堂教学中的图片、现场资料,学生在课下也可浏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在网站上设置课堂以外的知识拓展区,主要介绍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的施工特点、进展,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此领域的最新进展;设置桥梁工程病害、事故讨论专区,介绍国内外桥梁工程病害、事故情况,探讨产生病害、事故的原因,研讨避免此类事故的措施,使学生在浏览、探讨过程中逐步提升其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结合主讲教师主持、参与的实际工程介绍,在起到以上效果的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编制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
目前,我国有大量有关桥梁工程施工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有的属于某种类型桥梁施工的介绍,有的内容过多、过深,基本上面向桥梁工程师,这些出版物虽然可作为本科学生的课外拓展资料,但作为本科学生的教材不是很合适,国内还没有适合本科教学的“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材,大多以教师编写的课程讲义替代。[4]
笔者以为,适应本科教学的桥梁工程施工教材内容应深入浅出,重在原理的介绍,理论和实践应能兼顾,编写教材的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一线实践背景,编写过程中应积极征求一线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意见,应适当加大实例的介绍。
三、结语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是天津市“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被列入天津市“十二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所有单位都是全新内容,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是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桥梁方向、道桥与渡河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对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落实是必要的。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该工作的落实、执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课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只是针对“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特点,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开展了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讨,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探索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从近年用人单位反映及与学生日常交流情况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相信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重视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落实,学生培养质量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海良,董鹏,杨新磊,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桥梁工程施工”课程建设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15-116.
[2]徐洪涛,等.我国近年来桥梁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教训[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90-95.
1.1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工程绘图、实验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撰写论文的能力等,应开出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我校在“卓越计划”班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开出了信息检索、电路基础(包括常用仪器仪表、元器件识别、测试,电路焊接工艺、装配、故障排除)、微机组装与维修、实用写作技能训练、知识产权法等课程。为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还设计了企业认知实习、就业指导、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大学生与社会礼仪及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学生经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将具备进入毕业设计必需的一些基本技能。
1.2改变一人一题模式,尝试团队选题模式
1)改革以往由教师提出选题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在毕业设计前首先让学生到社会或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提出选题,指导教师组织课题组进行开题研讨会,通过提问、质疑等完善选题。即使是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选题也要尽量让学生先到相关行业进行调研,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预期成果等,使学生由“要我学、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做”,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2)改变一人一题选题模式,尝试团队选题模式。我国高校采用“团队选题”模式的并不多见,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在于2010年首次尝试团队选题模式,即让不同专业的学生3~5名组成课题组,完成1项有意义的真题,由不同专业的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相比一人一题模式,团队选题模式有许多优点:(1)教师一次只带1~2个题目,指导工作量大为减少;(2)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搭配,取长补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更多地担负方案设计、电路制作工作,能力弱的学生可以负责资料查找、实验、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工作;(3)时间安排上可以发挥更大的灵活性,如课题组有个别学生要考研、工作面试,也不会中断整个课题组的工作,课题质量不会因为个人而变差;(4)团队选题模式更贴近实际工作方式,更符合“卓越计划”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1.3自主选择毕业设计开题时间,提前进入毕业设计
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必然与各种招聘会、研究生入学复试等冲突,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实施灵活的毕业设计安排。哈尔滨工程大学采取的一种方案是,将毕业生根据去向分为不同类别,实施不同安排,将学生分为3类:考研或保研学生、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和找工作的学生。保研学生直接进入导师研究室进行毕业设计,由硕导进行指导,考研学生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初开题;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做课题,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找工作的学生则安排在第7学期开题并大致完成毕业设计[5]。在多年的管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时,才发现本科期间并没有选修完成课题所必需的知识,在开题后才学习入门知识,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提出另一种毕业设计时间选择方案,以在实际操作中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思路是:将毕业设计贯穿于学生专业课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即在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公共课、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就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选题调整自己的课程选修计划,有计划地去涉及一些学科前沿、熟悉相关的开发环境、仪器设备操作等,通过学生两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4与企业合作,真题真做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社会主体,其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技术改造项目、新技术试用等[6-7],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毕业设计,不仅能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指导教师和学生也会更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挖掘毕业设计题目:(1)加强与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开发企业真题;(2)开发来自教师科研课题的毕业设计题目;(3)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关系,挖掘、自拟毕业设计题目。
1.5创新毕业设计评价模式
在现行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要完成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方案设计、实物制作、论文撰写、英文翻译等大量的工作,加上学生投入时间不够、导师指导不力,答辩走过场等,使学生论文质量低下。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以实习报告、设计方案、研究报告、软硬件作品等代替毕业论文作为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团队选题模式下,还需要继续探索评价方式,以尽量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其他措施
2.1发挥实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
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不能像目前一样将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寄予毕业设计环节,应充分发挥平时实验、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改变平时实验中教师指定方案,指导过多、过细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分散的环节把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2.2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提高毕业设计
质量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机械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半开放进行的赛事,让学生尽早习惯以团队方式进行合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举办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举办信息检索、毕业论文写作、项目开发案例分析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尽快入门,还可针对毕业设计中常用的软硬件使用进行短期培训。同时,还可共享往届优秀毕业设计资料供学生参考,缩短学生毕业设计入门时间,助力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3结束语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选拔流程;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积极进行不同专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及其与之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显著特点。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应用,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最终成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同时,我国目前电力工业的规模和装备水平已置身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大型电力设备制造、运行、维护技术、大型风力、太阳能发电技术、智能仪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诸多领域急需一批高水平和起领军作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这对各高等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专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电气工程师,使之更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建于2004年,多年以来招生和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质量得到国内外专家、机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09年底,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开始实施,通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本文就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学生选拔、实施途径等内容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部推行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国内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总体来讲,大多根据国外目前成熟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围绕“卓越工程师”构成要素,结合我国国情和本校教学目标制订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基础扎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适应我国电力及相关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国家、行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拟采用“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两年基础能力培养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基础能力培养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精选对学生职业生涯起作用、最核心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大模块,如图2所示。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模块,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包括课程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加强课程相互衔接与统筹协调,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内的知识要素和单元,更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和学科前沿信息,为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2.一年专业能力培养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两个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学生按选择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在这一阶段,理论课程的学习根据课程性质可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或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任课教师也可以项目形式进行该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工程师基本素质和熟练的专业能力,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则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和实验等进行实施。
3.一年工程能力培养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第三、四学年的学习当中,包括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和综合工程能力培养两方面。其中基本工程能力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电气识图、画图、接线、调试、检修和维护等基本知识,而且需要深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性质、行业应用、企业工作环境、企业要求等知识;同时,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了解先进设备,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对企业、社会的了解和对企业社会的适应能力,熟悉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工作经验、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此外,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放式实验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开发思维。
综合工程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电气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每位学生都指派一名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即双导师制,采取项目驱动制实施方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具体的企业培养计划由两位导师共同制定,共同指导该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二、学生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选拔途径
1.选拔原则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要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品学兼优、立志从事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的优秀学生,[2]以将其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首先,整个选拔工作应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在选拔之前应面向所有学生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优势等进行宣传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和发展方向等自愿报名;其次,坚持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信息公开、流程规范、沟通及时;最后,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参考指标进行选拔。
2.选拔时间
不同学校具体的选拔时间不同,总体来讲有在招生或入校时进行选拔的,也有在大一或大二结束时开始的。为了提供学生更多的专业了解和选择空间,扩大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我校2010年开始实行电气信息大类招生政策,即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不填写电气信息类具体专业,入校后同院系的同学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教学计划是一样的,到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时再根据个人的兴趣、条件选择所学专业方向。因此,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选拔工作和电气信息大专业分流同步进行,在大二下学期所有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学生根据自愿都可以参与报名。为保证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选拔名额为20名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的学生自动转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3.选拔流程
经过学院领导和专业老师反复酝酿和讨论,为保证培养效果,将具有较好工程潜质的学生选,确定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选拔流程,如图3所示。
学生自愿报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第一步,凡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有志成为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学生均可报名,以全面、综合选拔具有工程实践潜力者。根据报名情况学院组织笔试,笔试内容主要涉及数学、电路原理、数电/模电等知识。按选拔总分10分计算,笔试成绩占3分,大学第一学年和大学第二学年所修课程综合成绩占4分,避免了部分优秀学生因为笔试发挥不好而落败。随后学院组织专家和专业老师进行面试,面试成绩占3分。面试内容包括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同时根据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获奖情况适当加分,通过面试全面考查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工程实践的兴趣程度及对工程实践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老师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奠定基础。最后,根据面试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统计和排序,择优录取前20名,并对录取结果进行公示。
三、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探索
未来的卓越电气工程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不仅能指导工程实践,而且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发创新的基础,同时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启发和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及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根据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在培养工程实践环节采取“双导师制”,[3]即每位学生分配一个学校导师和一个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选拔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开学时经过“双向选择”进行分组和确定导师,并开展第一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一名合格的电气工程师不仅应了解电气行业的规程、规范,而且应具有识图和绘图等工程基本知识。[4]因此第一阶段的卓越工程师培训主要涉及电气识图、画图、接线、调试、检修和维护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走进企业进行现场系统或设备的学习。在学生对工程实践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拟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工程项目以“项目制”方式着手第二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过程和开发管理知识,加强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三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和工程管理等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不仅能整合高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企业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团队协作和交流管理能力等工程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同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提高我国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工程素质、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贺晓蓉,贺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8-60.
[2]刘华彦,毛筱媛,项斌,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途径探究[J].现代物业,2012,11(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