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课教学总结

劳动课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课教学总结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劳技课教学计划(一)

一、教学内容:

① 种植几种观赏植物;种植油菜花

② 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

③ 生活小常识,劳技课教学计划。

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二、本学期劳技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种植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生活,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三、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和种植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和种植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3、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兴趣。

4、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技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劳技课教学计划(二)

一、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根据1992年秋季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编写。本册教材为二期课改后实行的新教材,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编排了一些看看、说说、做做的内容,工作计划《劳技课教学计划》。尤其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有:一,工具的认识与使用,二,自我服务劳动,三,家务劳动,四,公益劳动,五,简单生产劳动,六,创造与制作。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适当补充校本教材,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二、班级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的五年级劳动技术课教学,每班学生数为50人左右。由于去年我已经开始教劳动技术课,知道学生对劳动技术课还是比较喜欢,他们喜欢动手,喜欢做实验,这对我来说有利于上好本学期的劳动技术课。虽然我不太熟悉这一学期的学生,但在三年级时,我也给他们上过课,所以还是有所了解。所以,我有信心上好五年级的劳动技术课。

三、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的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能进行简单的生产劳动。

3、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措施:

根据本学期五年级劳动技术课的要求、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尤其做到亲自动手。凡要求学生会做的小制作、小物件,首先自己会做,并在课堂上认真做好演示,激发学生上劳动技术的兴趣。

{2},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摸索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课整合的方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上课作好充分准备,按时进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35分钟教学质量。

{4},关心好差生,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一、怎样才爱劳动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不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繁荣和昌盛。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体。”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说:“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怕劳动、苦劳动变为喜劳动、乐劳动,这样便可以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现就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劳动,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1、激发爱劳动,从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开始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课堂教学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了。作为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是名人说的,也是我们大家的共识。路边、操场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树叶、花草,我就让学生在休息日收集各式树叶、花草,并且找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找四叶草等,然后专门设计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树叶、花草拼图,是否找到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否找到四叶草,在这一节课当中学生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互相帮助,提出不同的意见,拼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淋漓尽致,都很有创作的灵感,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两片叶脉完全相同的树叶”,找到四叶草将是很幸运的,这样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爱劳动

从小学生天生爱玩特点入手,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比赛:我们的口号是“比赛比赛赛出风格赛出成绩。”是激励学生好胜心,取得优良劳动成果的手段,是利用情感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得到增强,因此,爱劳动效率会有很大提高。比赛的方式有个人比赛、团体比赛、自我比赛和能力分组比赛。如“课前可采用小组进行材料准备,进行尝试性实践,课中针对劳动过程开展个人或团体比赛,课后对劳动成果开展评比,使自己在不断比赛中提高、超越。表演: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如:叠衣服表演、拌凉菜表演、茶艺表演,插花表演等。这样,通过多次的准备、多次的表演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会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培养积极的爱劳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1)、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开头要教学生方法,鼓励孩子干好。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维持他们的劳动热情,事情做完后,要检查并给予评价,给于一些适合的物质奖励,评选“优秀项目生”等形式,以表扬为主,允许失败,并要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要为孩子参加劳动而感到自豪,当他们体会到劳动带给他的成功之后,学生的劳动热情会越来越高。(2)、劳动课里对于比较枯燥的课程,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如: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3)、音像配合,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锻炼,受到熏陶。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

4、让学生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

手的运动可使人的大脑变得聪明灵巧,我发现要使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他们折纸、废物利用无疑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于是在以后的劳动课上我就教他们用纸折一些小玩意儿,用易拉罐,矿泉水瓶、充电器线等制作一些艺术品。以使他们对劳动课产生兴趣。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以后就会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期待劳动课的到来。

5、作品展示,“展”出学生劳动成果

作品展示是一种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方式,人们在学习知识和实践劳作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期望获得荣誉,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都很愿意将自己付诸心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为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使他们精神上受到鼓舞,坚定努力成功的信心。第一在课堂上展示,第二、教室里设立展示台,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付出就有回报”。同时,展示的过程也是分享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能相互启迪、发现不足、冒出新的灵感等等。只要我们肯动脑子,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便能心情愉快地去学,学得更有劲头,自信高涨。作品展示机会要平等,即使是未完成的作品,我们也要允许学生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闪光点,“瞎子背瘸子――取长补短”。一位伟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作为劳技教师,我们必须从内心认可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展示它们,对小学生而言,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作品被老师同学、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创作活动中去。所以教师不要吝啬那一块小小的展示台,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让每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及时获得反馈,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例如,在执教了《小风筝》一课后,我和学生一起挑选了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有燕子风筝,有花蝴蝶风筝,有大鲸鱼风筝,有长龙风筝……作品被选中的学生就觉得非常自豪,很有成就感。当他们向别的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秘诀时,内心的成就感与自信便油然而生。

二、怎样才会动手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产生于情感之中。因此,教学中的情感的环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那么,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小学生情感呢?

巧妙导入―唤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全力付出的爱心期待,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毫无保留地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积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教学的情境,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打动学生,往往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创设情境在每节课组织教学中,努力精心设计导言,使导入方式巧妙生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愉悦的环境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成果展示法,谜语法,谈话法,故事法,游戏法……但是,选择某种方式以达到唤感的效果,必须要根据课文的类型来确定。

动手实践―融入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所以在劳动教学中,面对复杂的学情,以保证课堂生成的和谐高效,教师要注重教学全程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动手实践是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情感教学中,我采用了”交给方法―合作操作―完成作品”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情感进一步向前发展,如在《纸制彩灯》一课教学过程中,我便采用了这样的方式:1.交给方法,采取教师演示并叙述,学生仔细观察后复述的方式。在突破本节难点时,我先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片子,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制作方法,接着再让学生到教室前面边叙述边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从而达到用实践完成感知的阶段。2.合作操作。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感知制作方法后,同桌或分小组动作操作,教师可给予适时地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更加深了学生的认知程度。3.完成作品,这是对学生放手,让其独立操作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适时激励,激感,使学生有了竞争意识,自信精神,不仅体验了成就感与艰难感,增强了教育效果,达到了实践过程与情感发展的结合,还促进了大家和谐发展。

感受评价―升华情感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培养兴趣对于劳动技术课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创设轻松愉快但又富有竞争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喜欢劳技课,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时,我适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意。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具有新意的作品。

二、情景致趣,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育已成为风靡世界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目的及培养人学习能力的体现。这种教学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创新意识。因而劳技课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阵地,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看作一项特别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来上课,形象生动的展示能给学生带来创作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的学习就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开始。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学生乐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许多摄影知识。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澈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才智。

三、劳动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坚实的技能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把想到的制作出来,逐步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如:在劳动技术课《绳结艺术》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个“中国结”,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组绳结的图片,在多姿多彩绳结艺术的展现中,同学们看到了艺术的魅力所在,都想赶快动手,创作自己的作品。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探究总结―创新。首先教师把已做好的中国结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把中国结拆开并了解发现编“结”的顺序,根据拆“结”的情况自己是否编的出来,通过对中国结的研究和动手实践,一部分同学能编的出来,并能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成品。另外,对没有编出中国结的同学采取的方法,学习―实践―创新,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帮助,掌握中国结的编法,同时多动手练习,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构思、每一点进步都要鼓励他们,让他们觉得“我行,我能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最后总结出编“结”的“压”、“穿”“回”“挑”四个步骤及注意的事项。课后,为拓宽学生的思路,掌握更多的中国结的打法,我适时启发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汽车里的挂件、我们家中墙上装饰结的作品、旅游时我们买回来的绳结艺术品等。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中国结的不同打法,经过各种“结”之间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了许多新作品。如: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书包、钱包、壁挂等。为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我们举办了中国结作品展览活动,这次活动的举办,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好评。

四、善于质疑,挖掘创新的潜力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的确,有疑才有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创新的关键因素。然而要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因素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倡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如当学生提质疑时,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合理的见解要表扬,特别注意当学生的见解不一致时,不能用简单的“对”与“不对”来评价,这样就会扼杀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兴趣,扼杀他们创新的兴趣。必须用勉励性的语言婉转地指出不妥之处。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实践,在模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五、获得成功,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劳动课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一、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改原来以“智、德、体”为序的教育目标,将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1989年2月,日本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道德教育的目的规定为“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1]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日本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目的,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主张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二、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围

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有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训练等等一系列内容,称之为大道德教育。而西方国家则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区分开来,日本亦如此。日本学校也有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并未被笼统地称作“道德教育”。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得到了确认,其提出道德教育是把尊重人的精神有效地应用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努力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为培养能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而奠定道德的基础。其道德教育内容正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而关于中学生则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2.有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脚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3.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4.爱真理,求真实,期望实现理想。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类型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复杂,社会职能分化增多。与此相适应,调节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有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之分,学校教育也包括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私人生活方面的道德意识,养成其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日本更重视公德教育,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私德教育主要由家庭负责。

从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的内容看,日本小学道德教育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日本社会公共生活极为丰富,注重个人私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公德意识,尤其是强调具有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觉悟,愿为国家的发展尽力,甚至进一步提升到对于全世界的人们具有正确的理解和热爱的心情,希望成为一个能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

四、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计划的制定

文部省规定,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年度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其目的,一是使道德教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二是使学校道德教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三是使道德教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年度教学计划则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年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学校抓好道德教育总体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

与我国一样,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也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等内容,相对来说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他们的道德教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他们的道德课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通篇内容都是从具体、细微的方面把学生导向对善和美的追求。如尊重生命,端正礼貌规矩,整顿好日常生活,尊重自己和他人自由,行动诚实,热爱正义,爱护大自然,尊重美好和崇高的东西,体贴弱者和不幸者,理解别人的心情和立场,爱护公物,敬爱家中和学校中的人们等等,都是通过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行为。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关于自身方面的内容——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行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关于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人类关爱;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奋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校,爱国心,热爱乡土及世界和平。1977 年7月,文部省颁布《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们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制定,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学校道德课教学内容。其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科目构成。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将小学所必须实现的28 个重点指导项目进行组合,分别落实到要求层次不同的低、中、高年级,并且三个年级段的要求和目标有明显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日本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的特征保证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六、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品德结构

一般认为,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必要条件,没有认知就不可能有道德情感。同样,缺乏道德意识支配的行为无论实际产生何种令人满意的结果都不是道德行为。反之,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都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不成一种美德。与品德构成相对应,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分别进行。

对比日本学校道德课教学大纲可以发现:相对于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他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条目中,中高年级都增加了考虑、理解、批评、判断等具体要求,如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正确理解物质和金钱的价值,不盲从他人的意见和行动,考虑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经常反省言行,深思熟虑地行动,创造新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常规和规则的意义,正确理解权利,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恰恰是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提高的根本方式。

七、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拓展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受西方国家影响,重视通过情感等潜在因素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是“看不见的道德教育”,具有隐性化特征。如除对于授课教师在仪表、语言、职业道德上有严格要求,利用潜在因素影响外,日本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还明确规定了应培养学生具备的思想品质。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并且通过修订学校教学大纲,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积极推进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 小)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 用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或许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一方面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分层,使之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借助于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精神,以便进行道德选择。同时要加强道德规则教育,改变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充分发挥道德规则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 聂火云.中日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新余高专学报,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