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降雨的意义

人工降雨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降雨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降雨的意义

人工降雨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司僵局 一人有限公司 破解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公司实践中,公司僵局的出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公司僵局的发生使公司的正常运作处于停滞状态,公司股东利益受损,其投资面临重大风险。因此,破解公司僵局,完善公司僵局的救济途径,既是回应公司实践的需要,也是完善公司法理论的需要。我国新《公司法》颁布和施行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规定,对解决公司僵局状况大有裨益,但在适用过程中,对条文理解的偏差,条文可操作性的缺失等,都使得对公司僵局的救济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如何完善《公司法》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规定,以期更好地解决责任公司僵局,就成了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所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公司僵局含义之解读

在学界,对公司僵局的定义理解宽窄不一。笔者认为,对公司僵局各种定义的表述,从实质上看并无本质的区别。一般认为公司僵局,是指在公司存续期间,由于股东之间或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导致公司的有效运行机制失灵,股东会或董事会因对方的拒绝参加而无法有效召集,即使能够举行会议也无法通过任何议案,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消极应对股东提议、建议,致使股东应有的参加公司决策和管理的权利,以及股东等利益之期待落空的一种事实状态。

公司僵局是公司实践中难以杜绝的一种不和谐状态,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资两合性、资本多数决、资本维持原则和自身的封闭性等原因,它多发于有限责任公司。

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规定对解决公司僵局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公司法》第58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而且《公司法》在第二章用了7个条文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做了专节规定。

首先,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规定,从立法上规避了公司僵局产生的可能性。由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只有一个股东,不设立股东会,因此不会产生股东会僵局,而对于公司董事会的设立与否及如何设立运行,也由公司的唯一股东掌控,因此原则上也不会产生董事会僵局。

其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规定,对完善公司僵局的自力救济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僵局的救济方式有股权的自愿转让、强制收购、司法解散、强制由第三人托管等制度,但股权的自愿转让这种股东的自力救济方式,应是解决公司僵局最好的事后救济方式。自力救济之所以成为最佳方案,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无须外力之出现即可解决问题。而其他方式或多或少地需要辅之以公力救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存在,使得股权转让在公司仅有两名股东时成为可能。

四、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规定在解决公司僵局时可能出题的问题

为解决公司僵局,当公司股权转让后,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由原来的2人~50人转变为股东仅为1人,则发生了股权归一现象,即出现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我国1993年的《公司法》除承认国家作为惟一股东的国有独资公司外,并不承认由一个自然人或一个法人作为惟一股东的普通的原生型的形式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对股权转让后股权归一的继发型一人公司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但2005年颁布的新《公司法》允许一个自然人或一个法人作为惟一股东设立普通的原生型的形式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并且在第三章中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做了明确规定,这使得当股东股权转让后导致股权归一时有了法律的保障。

但若有限责任公司出现僵局,为化解公司僵局,股东采取协议的方式进行股权转让导致公司的股东归一,但同时无法满足《公司法》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金、出资期限或禁止复式等强制性的规定时,对于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新的《公司法》未做任何规定,这就会给司法实务界在解决该类问题时带来许多困惑。

五、完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立法建议

实际上,大多数允许设立一人公司的国家,当出现股权归一现象后,即使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也是按照最大限度地挽救公司原则来进行处理的。

人工降雨的意义范文第2篇

这次全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是在“xx”开局之年、全州上下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州委、州政府召开的一次专题研究部署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确保今年人口计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刚才,会议表彰奖励了XX年度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县(市)和州直有关部门,灵英州长代表州政府与州直有关部门签订了XX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虎成同志全面总结了去年的人口计生工作,对今年的工作作了具体安排。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人口计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形势,切实提高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重要性的认识

“xxx”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创新思路,强化基础,健全机制,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xxx”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州农村符合政策生育率从89%提高到了现在的96%,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二是计生整体工作水平显着提升。4个县(市)创建成为国家级优质服务县,4个县成为省级优质服务县;计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去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被国家命名的全省三个综合改革示范市州之一。三是基层基础建设取得新成效。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站所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共争取中央新增投资3096万元,新建和改扩建46个县乡服务站所,基础设施和服务装备得到很大改善。人口信息化、队伍职业化、群众自治化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去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任务,省上在永靖县召开了现场会。四是利益导向政策惠及更多计划生育家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困救助等奖励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少生快富”工程受益家庭达到3.12万户,落实奖励资金1.02亿多元,进一步健全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探索走出了一条民族贫困地区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新路子。五是计划生育重点难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坚持把党员干部贯彻执行计生政策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查处了一批党员干部超生问题,维护了计划生育国策的严肃性。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鉴别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的行为,维护了正常的生育秩序。总体来看,这几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综合改革、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州委、州政府是充分肯定的,在此,我代表州委、州政府向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计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我州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同省内其他兄弟地区相比,我州人口计生工作的水平仍然不高,工作差距仍然比较大,人口和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协调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从基本州情看,我州最大优势在人多善经商、最大劣势在人多资源少、最大差距在人多受教育程度低,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口密度大,高达每平方公里247人,人口多资源少成为制约我州发展的一大瓶颈。从人口形势看,尽管近年来我州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将持续增加,全州总人口还将以每年大约1.5万人的速度增长,人口压力仍十分沉重,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从计生实践看,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相当一部分群众把脱贫致富的希望仍然寄托在生育男孩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彻底转变,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的现实风险。从工作现状看,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多数县(市)优质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人口和计生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去年,在全省人口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考核中,我州排在全省末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群众婚育观念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工作不扎实、不到位造成的。一些地方对人口计生工作在思想上产生了滑坡和松懈,认为计生工作水平已经较高了,对人口计生工作重视程度下降、工作力度减弱、工作有所滑坡。对此,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都要引起高度重视,保持清醒头脑,正确面对现实,深入分析原因,强化工作措施,变压力为动力,着力解决人口和计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人口计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人工降雨的意义范文第3篇

根据原劳动部、财政部《关于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劳部发〔1995〕449号)精神,本着对离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做好企业离休人员与机关离休人员离休费的平衡工作通知如下:

一、凡我省企业离休人员,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移交地方管理的原行业统筹企业的离休人员,均纳入与国家机关离休人员离休费平衡的范围。

二、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按照国家机关离休人员离休费计发办法进行平衡。

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平衡标准为国家机关同类离休人员1999年6月30日前按月计发的基础工资、级别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及国家、省规定的津贴、补贴。

企业离休人员现计发的离休费高于平衡后离休费的,高出部分暂予保留,在今后的待遇调整中逐步冲销。

按本通知规定增加的离休费符合有关规定的部分(即基础部分四项之和),可以作为计发1至2个月生活补贴费的基数。

三、从1999年7月1日起,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不再执行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执行国家机关离休人员离休费调整政策。企业离休人员的管理仍按原规定执行。

四、企业离休人员的职务、任职时间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按干部管理权限,以组织人事部门确认的为准。

五、这次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平衡所需费用,凡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已列入统筹项目的费用,从统筹基金中支付,未列入统筹项目的费用,由企业支付;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按原资金渠道解决。

统筹项目包括基础工资,级别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规定发放的生活补贴、物价补贴、保留津贴、1至2个月生活补贴,不包括护理费、医疗保健费、洗理费、交通费、书报费等。

六、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平衡工作审批程序:由企业申报,主管部门审核,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或人事部门核定离休费标准,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调整金额。

七、企业离休人员按本通知平衡后的离休费标准,从1999年7月1日起执行。

八、符合《劳动人事部关于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劳人险〔1983〕3号文)规定条件的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参照本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九、平衡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政策,密切配合,保证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平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工降雨的意义范文第4篇

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标志的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的迅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手段、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基于“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以“强化辩证思维、促进研究探索、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率先在2006年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爱迪生班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成果第一完成人负责的6项国家质量工程等支撑下,实施“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开放式、学习计划和教学模式个性化、课程体系系统化、工程能力教学实践化、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化”的五位一体改革思路,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整体性,实践与研究体现多样性。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大类专业覆盖电力、电机、电子、IC、控制等多个方向,具有培养强弱电有机融合人才的优势。但是传统专业化培养方案单一,电类课程多且相互独立,内容繁、难、旧,强弱电知识体系相对分离,信息化渗透不足,创新性教学环节过于单调,导致人才综合创新能力偏弱。为解决电气工程大类学生共性与个性培养的融合问题,强电类专业的基础电类课程强弱电融合问题,贯穿大学四年一贯制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融合问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过:(1)制度创新。制定柔性化的电气工程本科生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学科,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导师制,多样化的创新研究平台与学生成效激励政策相结合,在学生中尽早建立创新学习意识。(2)课程创新。基于系统观整合关联课程,构建内核宽泛精炼、外延交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新、实验项目开发、实验设备研制同步进行,并依托课程练习形成问题导向的启发式、研究探索型教学新模式。强化强弱电的融合,将电工、电子、信号等课程进行整合,构建集成电子电气的课程体系。(3)过程创新。贯穿四年一贯制的大学生创新学习理念,建立以探索性课程实验、开拓性工程实践、自主性学科竞赛、创新性项目研究为主体的一条龙的创新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爱迪生班”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过程教学中灌输创造、创新的教学理念,以“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开放式、学习计划和教学模式个性化、课程体系系统化、工程能力教学实践化、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化”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培养新方法,实施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科学训练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

教学资源与培养方案开放式

提出“电气工程-爱迪生班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案,从培养计划源头进行调整,精炼电气大类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自主选课比例(达到总学分的40%)、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的训练与考核。推进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特色实验平台的全开放,满足学生自主式、开放式培养的需求。

学习计划和教学模式的个性化

电气工程大类内制定电力、电机、电子、控制、IC设计等方向的贯穿4学年个性化、柔性化的培养计划。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瞄准专业方向制定各异的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搭建校内科训、校外实践、国际交流等多种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并通过多种自主学习的学分互换机制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

电类课程体系的系统化

以提升拓展探索能力为目标,按照知识递进和认知规律进行电类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率先建设“内核+外延”式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以关联为中枢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强弱电知识融合的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了系统关联的课程体系。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核”涉及电路、电子、信号系统、场与路的核心知识点的精炼与整合,“外延”则体现工程应用及专业课程衔接。课程体系既有“精、宽、新”的内容,又能使得强弱电核心知识按螺旋式递增。

电气工程能力教学的实践化

以50余个创新性课堂实验和自制6大类20余种先进教学设备为支撑,构建了“四阶段(电气认知、电气基础、电气融合、电气电子集成),三层次(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研究能力)”实验教学平台;与27个国际著名企业建有校内联合实验室,与国网浙江电力、飞利浦电子等26家电气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校外学生长效实践基地。既能适应低年级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需求,又能满足高年级学生工程实践需求。

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化

除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外,还依托电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构建开放式大学生智能汽车、智能电网、IC设计等大学生研究平台,完善多种激励与奖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开展高水平研究、发明专利提炼等能力提升,并通过大量的SRTP、导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成果的创新点

在培养方式上,提出了“开放式、个性化、系统化、实践化、研究化”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形成了电气大类强弱电专业学生多样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率先创建了“爱迪生班”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验与实践环节、科技创新、教研互动等全方位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体现微电子IC设计、功率器件设计、功率转换装置、复杂电子与电力系统等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培养特色,有机地辐射到电气工程大类专业学生的交叉培养与个性化培养。以开放式与个性化转变知识的接受方式,以系统化转变知识的传授形式,以实践与研究型学习转变知识的迁移过程,最终达到“三个转变”的教学效果。该项教改得到10个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支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在课程体系上,强化电气工程强弱电的紧密结合,建立了电类专业课程关联性集成化的新颖教学体系

面向新能源、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强化强弱电融合、电气与信息的交互,率先以系统观整合优化了原有电路、电子、信号等基础课程内容与结构,重新建立电子电气课程教学体系。结合专业方向,构建了“层次化、模块化、探究式”的专用IC设计、电能转换、系统集成等整体化大类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编写完成了电气新技术发展的立体化优秀教材73部,含“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9部。

在培养过程中,提出了实验―实践―科训一条龙的研究型学习方法

首先在低年级电类基础课程学习中实施探索性实验,建立了课程实验-工程应用-科学研究的四年一贯制大学生研究实践平台,提出多样化的学生科学训练以及导师制的个性化教研结合学习方法,达到学生在合作研究与探究中获取新知。从基础到专业建有“十一五”“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和首批“十二五”“机电类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国际500强等企业建立了26个工程实践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学生培养质量

该成果以“爱迪生班”为试点、辐射到电气工程大类3个专业,受益学生数已达到2280名,已毕业人数1020名,其中继续深造的学生获得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研究生录取率达到20%,实施前少于5%,55%应届就业学生进入国际500强企业工作。本科生在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Power System(导师第一、本科生第二)以及第一作者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国内顶级期刊上217篇,其中SCI、EI收录89篇。

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3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项,公开发明专利45项,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29项,获得国际学科竞赛一等奖18人次、二等奖11人次,国内特等奖6人次、一等奖56人次、二等奖35人次。

课程体系与教材独具特色,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集成电子技术”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出版了体现电类课程整合的教材73本,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9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教材与课件已经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100多所高校参考使用,部分教材连续使用15年以上,同时也得到包括李衍达、马伟明、韩英铎、严陆光、臧克茂、唐任远6位院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指委主任胡敏强教授,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指委主任王志功教授,自动化教指委主任周东华教授等35位专家的推荐与好评。

自主开发研究型实验教学内容与设备广泛应用

强化电类课程基础实验的启发式与探究式,研制开发了模块化、关联性的实验设备与组件,并列入由全国实验示范中心电子组牵头编写的“电工电子创新实验”教材,得到推广。此外,相继开发6大类20余种实验教学设备,涵盖电气信息类所有基础课程,通过与教学仪器公司合作,辐射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50多所院校。

人工降雨的意义范文第5篇

现将省人事厅、计经委、教委《关于做好199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做好199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省人事厅  计经委  教委  一九九八年一月九日)

省政府:

1998年全省普通高校、中专校共有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14.3万人,比1997年增加近2万人,增长16.26%。其中:师范类毕业生2.5万人,职大、电大普通专科班毕业生1.3万人,其他非师范类毕业生10.5万人。非师范类毕业生中,毕业研究生3168人,比1997年增长6.1%;本科毕业生24457人,比1997年增长10.1%;专科毕业生19505人,比1997年减少12.9%;中专毕业生57870人,比1997年增长30.51%。总体上看,全省毕业生资源丰富,但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中专毕业生增长过快、比重过大的问题较为突出。为切实做好199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批转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做好199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7〕6号)的基础上,现对有关问题提出以下调整和补充意见:

一、允许非师范类国家任务计划和自费计划招收的毕业生自谋职业。对本省要求自谋职业的毕业生(不含毕业研究生),由学校审核后报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案,不再办理派遣手续,其中国家任务计划招收的毕业生不再收取培养费。学校要及时帮助迁转户粮等关系。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分配原则上仍按以往规定执行。

二、对省属医学院校毕业生和驻江苏部属医学院校留成的毕业生不再实行指令性计划分配,主要通过有组织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在省内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或岗位就业。特别是要引导一部分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三、加强对外省籍毕业生来我省就业的宏观调控。省、市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和帮助引进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外省籍毕业生,适当控制专科以下学历的外省籍毕业生进入我省就业。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吸引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地区工作。

五、对截止年底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将其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街道或乡镇(入学前为农业户口的,保留其非农业户口),由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按待业人员有关规定管理。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毕业生待业期间的管理办法。毕业生应在户口所在市、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自主择业,落实单位后可以录用,也可以聘用。对在次年年底前落实单位并需要办理派遣手续的毕业生,可由市、县人事部门报省人事厅办理。

六、为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根据国家教委要求,凡经“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统一签订由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印制的《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省内普通中专校毕业生统一签订由省人事厅印制的《江苏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七、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无主管企事业单位和采取聘用方式使用毕业生的单位服务,努力做好收集需求信息、提供毕业生情况、办理接收手续等工作。各地人才交流机构要为上述单位做好人事等服务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毕业生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八、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地、各学校应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使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逐步规范化。

九、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严肃纪律,认真执行毕业生就业计划,严格按照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手续做好派遣、接收工作。坚决制止不按规定派遣和接收毕业生、干扰毕业生就业秩序的行为。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不得为未取得毕业生就业资格的学生办理就业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