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学培养计划

建筑学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学培养计划

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本课堂 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

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九个年头,其目标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量反复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老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学生只负责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被动接受知识,因此上课时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老师很累,学生更累。“生本课堂”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吹向师生,课堂重新恢复了活力。所谓“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堂,具体地说,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预先设置好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怎样做,就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师作为生本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己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做到学生自己亲力亲为,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生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自在地讨论,自由地表述、探究、质疑等,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学习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生产、生活。如何在“生本课堂”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呢?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内驱力就是认知需求。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乐于创设认知需求的重要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学习信息中,让他们感知学习是为了解决新的问题,诱导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主动探究,激发探究的脑动力。因此,教师要是一位重要的“引路人”,好的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习相关的情境,营造和谐氛围。例如在高中化学必修2《乙醇》这一节课中,我们先通过《舌尖上的中国――“黄酒的酿造”》的视频引入,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简单了解粮食制取酒精的过程。乙醇除了做酒精饮料之外,又有了新的用途,展示图片,开发利用乙醇汽油作为动力燃料。乙醇为什么有这些用途呢?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乙醇的性质。创设的情境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以上对话,学生思考,产生疑问,以此为背景,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及探究的目标去感知新知识、内化新知识。

二、感悟规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干”,倡导学生动手实验,自主学习探究,感知科学事实规律,达到的良好效果是我们不能预料的。多次磨炼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一定能提高,同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乙醇的结构时,让学生根据碳四根键、氧两根键、氢一根键的原则,自己搭建球棍模型,搭建出那么为什么有人醉酒后会感到不舒服呢?乙醇与氧气反应能否转化成其他物质呢?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探究目标:观察乙醇的催化氧化,你能发现其中的反应规律吗?让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感知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原理,观察并感受铜丝的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这样,学生在明了探究的具体目标后,展开积极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探究,可在同学质疑问难处探究,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究,也可在求新、求异、求变中探究。最后学生归纳出以下探究的结果:Cu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乙醇与氧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了新物质乙醛。乙醛进一步催化氧化可以变成乙酸,这也是“酿酒成醋”的原因。阅读课本P74资料卡片,思考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驾的原理是什么,体现了乙醇的什么性质?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生本课堂”中的合作探究通常有两种组织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组织方式。这两种方式:一是生生合作。一般4―6个学生一小组,组内有组长,每个成员各有分工:记录、动手操作、发言等。组内合作,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师生合作。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参与到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对话、辩论,在关键疑难处加以引导及点拨,给予及时帮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学得主动,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自信心也必然随之增强;还能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良性竞争,从而获得双赢。同时,教师的适时参与能使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

四、评价激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一阶段是前三阶段的激励和评价,也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这也是检测学生和教师活动的依据,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同时查漏补缺,综合运用和提高,也是进一步内化的过程。评价措施能激励学生,使学生知道,这一节课的收获颇多,汗水没有白流,促进以后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如在归纳“乙醇”的性质后,笔者提供了以下练习:

1.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摇?摇?摇?摇)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

B.钠块熔化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钠块表面有气体放出

2.能够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是(?摇?摇?摇?摇)

A.金属钠?摇?摇?摇?摇B.无水硫酸铜?摇?摇?摇?摇C.无水氯化钙?摇?摇?摇?摇D.浓硫酸

3.乙醇结构与性质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摇?摇?摇?摇)

A.乙醇结构中有-OH,所以乙醇溶解于水,可以电离出OH■而显碱性。

B.乙醇中的羟基可以和钠反应,同样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所以乙醇显酸性。

D.乙醇与钠反应非常平缓,所以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氢原子活泼。

4.将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分别再将其放入下列溶液中,取出洗涤、干燥后质量没有变化的是(?摇?摇)

A.水?摇?摇B.乙醇?摇?摇C.醋酸?摇?摇D.硫酸

练习结束后,应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可由教师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再由教师补充。

“生本课堂”能否获得实效,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怎样参与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改变机械的、枯燥的课堂教学的现状,让课堂生机勃勃。每一步探究应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就可以使“生本课堂”的教学进入理想境地,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探索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生本课堂”,是每一个有理想的教师的心愿,我们更应该主动践行。希望每个教育人都能不懈追求和勇敢探索,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本化,力争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让课堂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53-02

一、概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商业、文化、科教、卫生、交通等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持续高涨,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专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需要大量熟悉设计流程、设计规范、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能够快速上手的毕业生资源。这种人才需求模式,在提出对学生实际工程经验的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中专业实践部分的要求,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性工程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但是在许多高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对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重视不够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并没有掌握与未来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增强高校建筑学教育中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成为满足建筑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通过分析建筑学教学现状,探索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建筑学教学中变更教学体制、更新教学观念、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素质,以保证教学内容满足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需求,是建筑学专业立足于未来教育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

二、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1. 建筑学专业现有培养目标的误区

建筑学的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的学生也普遍被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艺术修养、丰富的人文知识、熟练的创作基本功,大多数学生也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都开始崇拜“建筑大师”梦想成为“大师”,充满激情地投入方案创作。学生以为,建筑设计是能够实现自己设计梦想的理想职业,忽略了建筑的构筑是需要花费巨大财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实;建筑设计不是满足个人的设计理想,是为了满足多数或特定人群的使用要求;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不是艺术家,而是设计工作者,是为业主提供设计方案的服务者。

2. 现有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通过近几年来学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现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不太满意,多数从事方案设计的学生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快速进入状态,对设计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进行施工图绘制的学生对国家的相关规范了解较少,不能够独立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反馈信息说明了建筑院系在教学模式上和用人市场脱节。市场需要的是拿来即用型的建筑学毕业生,而学校在实际教育中对学生的实际工程的应对能力却不够重视,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为真题真做,但是面对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时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当浪漫而空洞的学院派理想面对经济利益冲击下的现实时,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会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 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建筑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院教育在教学环节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多试验、多制作的三多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增加实际工程中的应对能力。这种教学环境需要建筑系院要完备声、光、材料、物理、力学实验室;需要模型、计算机、基础教学、古建筑制作实验室。但是,在各高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老八校的建筑系院外,只有少数的高校具备这种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实施“图、模、机”的创作思维培养手段。

三、建筑学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快速、高效发展的态势,决定了我国建筑教育与研究体系应植根于为市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之上,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来完成。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反应了两种内在要求,一是需要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加大建筑工程实例部分的讲解,二是工程实例的讲解需要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据此,在建筑学专业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开业建筑师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欧美建筑教育均经历了职业型培养模式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工作室教育体系,主要按学生毕业后参加的设计实践进行职业训练,其后如北美建筑教育发展的选择型教育模式或学术型教育模式,也是职业型培养模式的发展或补充。世界各国院校十分重视实践性环节培养,各国做法不一,基本上结合本国情况,由教师或委托建筑师指导,在建筑师事务所里通过工作实习了解实际工程的全过程、专业之间的配合情况、施工图的绘制、方案报批及建筑师应有的组织和协调的能力。

在我国目前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通过特定的课程设置,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贯彻到建筑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此作为新的突破口,为设计课题的深入研究与类型拓展提供现实的社会研究素材。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志向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其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有所进步;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 计划型教学变为市场型教学

现有的“计划型”教学模式,大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小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列入学年计划。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将教学当成任务。通常,教师几年的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学方式几乎不变,设计课程纸上谈兵,理念和概念成为衡量设计创新的标准。因此,很多学生在学校里似乎很有想法,而一旦走向社会,很多设计概念与工程实际和市场需求脱离。

当然,计划性对于学校的整体教学的秩序和安排是必须的,但是在计划的课程内容中应具有应对和调整市场反馈信息的灵活性,并将其适时地应用到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中。市场对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建筑学的教育应该纳入到市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中。要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接触市场,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而非单纯地将建筑设计当成艺术设计。

3. 更新教学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目标,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途径等进行系统整合,在原有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强化融贯机制,生成“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基础平台”三个具有开发功能的平台,每个平台注重专项训练,打破课程组织按时间递进的方式,使之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途径,又相互衔接和交融,逐步提升,整体推进,使专业实践纳入职业平台教学中去,增加学生融入实践教学的客观性,完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架构。

4. 推进建筑设计教师职业化

职业建筑师的培训强调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实践背景,国外不少建筑大师既是成功的开业建筑师,又是造诣深厚的专业教师。教学相长,学生蓬勃的创作热情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创作能力,教师丰富的设计实践是教育学生的基本条件。曲不离口,艺不离手,最好是优秀的建筑师来做教师,设计教师必须是开业建筑师。设计教师队伍应与社会结合,良性、合理地选择与流动。建筑设计研究所是现行计划经济情况下学校出人才、出作品的模式。只要学校重视、支持,将是建筑设计教师职业化的可行途径。学校应该也可能成为一流的建筑人才的聚集地,成为一流的建筑作品的发源地。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对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中国建筑教育是一条改革、充实和发展之路,必须通过对现有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个性化、多元化、研究性教学[J].建筑与文化,2004,(11).

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建筑学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在我校专业设置上有相应专业作为补充。在技术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都作为有益帮衬。在艺术方面,有艺术学院的资源作为补充,各个学院彼此互为依托,谋求发展的需要,学科间的互补可以带动学科的迅速发展。

建筑学专业发展模式

1结合市场需求,走向职业化

1.1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计划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研,在对建筑学培养计划修订的过程以“从实际出发,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学院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力求充分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培养计划制定了“1+2”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修完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在设计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每学期以1类建筑类型为核心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配备两个不同学历背景、知识结构的指导老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层次。

1.2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补充以及拓展都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来体现,实践教学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建筑教育家齐康院士曾提出:“目前中国的建筑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国际建筑教育接轨的速度缓慢,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瑕疵,应在实践上多下功夫。”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要以验证型实验为基础、突出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合理安排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关系,尽最大能力的锻炼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老师必须严格检查,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能结合工程现状尽心分析总结。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在这方面去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结合地域特点,迈向区域化

2.1针对区域特点确定办学思想我校建筑学专业生源主要来源于陕西周边,同时就业也相对集中于陕西,因此在培养方向上主要面向陕西境内,面向设计第一线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建筑学专业发展依托地域特色的必然趋势。,作为立足于陕南地区的高等院校,加强地域建筑的教学与研究,将有利于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在学科建设中树立““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依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乡土建筑科研特色。

2.2强调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通过建筑认识实习、古建测绘实习、建筑师业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当地的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院每年分别组织学生前往青木川古镇以及安康周边进行古建测绘实习,并且与青木川古镇合作将其建设成为实习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周边民居聚落进行测绘,收集了大量资料,研究陕南民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结合相关专业,向跨学科发展

1.1校内学科间的跨学科合作模在校内,与土木工程专业合作,可以从建筑结构的角度出发,正好补充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弱势。与工程造价专业合作,可以从工程量与造价的角度出发,弥补建筑学学生在某些设计上的华而不实。与艺术学院相关专业合作,可以培养理科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为。这样就可以做到相近学科的互为支撑就能推动学科的共同发展。

1.2与设计院跨学科合作在校外与设计院密切合作,在校教师与校外设计院共同组成“工作室”,期间高低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工作,互相交流。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结语

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针对三本院校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学生现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氛围、教育现状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期探索合理的三本院校教学改革的方法,研究结论是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性形成合理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借助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字:三本院校、设计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建筑设计课是学习的核心之所在,也是五年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由此可见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建筑学的教师来说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通过五年的学习让学生能具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和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建筑师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现代建筑师的要求,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学的改革,很多学校已经初见规模和成效。本论文旨在针对三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研究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三本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现状

首先,三本院校的学生是高考第三批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重点院校的学生相差较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们的智力水平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只是学习自律性较差,缺乏主动性、遇到困难容易放弃、自觉性差。其次,三本院校每一届会有几个分数较高的生源,有一些平常成绩较好,但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这样就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再次,三本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就业会有帮助,这些有利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他们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2.2师资队伍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建筑市场繁荣,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较高的排名,建筑行业的收入也相对较高。一般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都会选择进入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或进入房地产公司成为甲方。这种情况之下,三本院校师资的引进就比较困难,老八校的毕业生很难引进,硕士学历以上的更是困难,这样就导致了三本院校的师资人才梯队和储备不合理,不能形成高层次的师资力量。

2.3教学条件

建筑学专业具有它的特殊性,和其他的工科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设施上有较多的配备,比如:专业教室、模型制作室、物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等。现在很多三本院校是因为看到近些年建筑学专业一直有很高的就业率所以开设了建筑学院,可是校领导包括有些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些实践教学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没有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来建设专业教室,和其它的工科教室没有什么区别,有的没有建设这些实验室,有的建成了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缺乏认真的管理, 这样就丧失了它的意义,也就对建筑学的教学和专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

2.4学术氛围

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学术氛围会影响到整个学院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好的学术氛围会带动整个建筑学院的活力,从而引起学校领导对建筑学科的关注度,形成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力。但是现在三本的建筑院校普遍缺少这样的学术氛围,不过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以及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的。

2.5教育现状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师的培养,职业技能窄,缺乏综合能力,这样就业的渠道就难免单一,这就需要对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的配合补充。现在的社会现状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都能从事建筑设计这一职业,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既需要前期的建筑师的方案设计,也需要施工图人员的深入配合,还要有后期的施工,以及甲方的开发人员。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掌握建筑运作过程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高校建筑学教育距离社会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3.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

目前不论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把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职业建筑师作为主要的目的。但是三本院校和重点院校的差距决定了办学质量的优劣,所以三本院校应该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应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师,应该面向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的多样性。应该包括其他领域,比如:施工图人员、建筑经济与管理、房产策划以及施工技术人员等方面。应该根据建筑市场和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培养计划。

有时候教学改革单靠学校内部的力量是不够,还需要多听取设计院以及相关企业对学校培养计划的意见,做到教学计划和市场需求的统一。还可以请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院工作人员以校外专家的名义参与一定的教学,也可以是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对设计院的工作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了解。

3.2根据专业特性形成合理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

在专业教学体系方面,应该突出建筑设计课的主导地位,由深入浅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探索最优的设计方法;设置丰富的专业选课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经常举办专业相关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还可以通过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的影响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浏览设计方面的网站,建筑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但是建筑还具有功能性、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就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保持思维的创新性。

3.3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本院校的建筑学专业通常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师大都比较年轻,实际的设计经验较少,所以在上课前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自律性的培养。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自身应熟悉所要讲解的教材,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对上课相关的最新资讯和前沿动态有所掌握,及时的传授给学生。第三,分科目形成教研小组,集体备课,共同完成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大纲以及教案。第四,认真辅导和批改学生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和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引导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工作,师资力量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校的学术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三本院校在招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时候首先是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目前的社会现状很难引进学历水平和实践水平兼备的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以目前的现状来说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是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将已引进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给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样比直接引进的可能性更大,效果会更好,也会降低成本。

对于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学能力、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培养,让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整体的建筑观,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

3.4借助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学专业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在实习单位的实践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工作能力,了解实际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让学生对自身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做出调整,也能让学生及时的形成正确的职业规划。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的软实力邀请省内知名的设计师或负责人,来学校给学生讲解他们所做的实际建筑项目,以及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让学生对建筑设计的运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也让学生对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个心理上的准备,让学生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和发展前景有个正确的认识。

4.结论

对于三本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探讨和验证。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还要根据每个院校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地借鉴和照搬别的院校的模式。这就需要每个建筑学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形成一个完备的适合于三本院校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地方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曾磐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通过比较分析,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补充,建立以设计为核心、通识为基础、建筑技术为支撑、美学和人文素养为拓展的课程群,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培养、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建筑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建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工程设计中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国际化招投标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场逐渐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而过去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了在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缺乏良好对接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尝试通过课程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1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根据对建筑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历史、建筑施工等,其内容涵盖方案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技术和施工几个方面。同时,从事设计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划分知识模块,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适当增加人文艺术类课程。在制定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以毕业生实际从事岗位需要和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为依据,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模式,将课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划分为通识基础、设计系列、理论系列、美学与人文素质、建筑技术五大课程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通过分阶段的建筑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设计思维及创新能力、方案沟通与协调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课程体系比较

传统的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着重于学生基础美术训练、制图和表现能力、平面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可以结合目前世界建筑发展趋向,增加建筑节能、生态建筑等课程,结合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师业务、建设法规、建筑施工等课程。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学、建筑赏析、建筑绘画及表现等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加快和完善校外实习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参与到专业实习中。1)原有课程体系。以我校为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2)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的建筑绘画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理论类课程、美学修养与人文素质课程、建筑技术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六个课程群,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建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结合实践,渗透美学和人文知识的课程体系[2]。

3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都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策划及工程施工知识,毕业后能在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因而,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1)明确目标,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的提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场地设计、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建筑方案设计、快速表达等。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一般的设计工作。二是创新能力,设计实际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根据建筑及环境的复杂程度不同出现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场地要求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建筑和环境问题的方案。所以创新能力是理解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3]。2)学分制改革。国内目前的学分制借鉴于国外大学的做法,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自,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包括:专业选择权、学业规划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但从学分制的实施来看,国内主要停留在课程及教师的选择权上,并且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的选择性有限,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协调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实现跨专业和学科选课等,都是推行学分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与市内多家设计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其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同时便于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专业学习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完成就业对接[4]。

4结语

根据建筑学专业评估要求和行业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作者:林楠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樊莹,董晓婉.浅谈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及实施[J].教育技术研究,2012(4):211-212.

[2]孙超法,张万奎.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