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计划经济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竞争均衡,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在很长时期内,忽略了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最早,lewis(1954)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他认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部门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结构学派和世界银行的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化,提出了“structural bonus”和“structural burden”理论。然而,哪些关键因素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其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structural bonus”效应和"structural burden”效应会不会同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最新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进而构筑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思路。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需求因素
人的需求是无限和多样的,但它总是与一定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之下;可支配收入总是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自然将有限的收入首先用于解决温饱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便有可能将增加的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需要,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层次“享受需要”和第三层次的“发展需要”。因此,现实的需求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移。这里明显地看到,需求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
(二)供给因素
供给方面的因素,一般指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状况。它们的供给程度和相结合的效益如何、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等,都关系到该产业的发展。因此,供给因素的变动,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的需求水平下,供给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引起的。由于技术进步会开发新的产品生产,形成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相对成本低的产业,会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吸引资源向该产业部门流动,使其获得迅速扩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变动。
(三)贸易因素
这是来自外部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一般说,各国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化,会引起各国进出口结构的变动,从而影响其产业结构的变动。各国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往往建立在该国生产要素丰裕赋存的基础上,如某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在一定时期中,由于某些生产要素价格和投入费用低,从而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这种建立在生产要素赋存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必将导致出口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需求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影响。
三、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配置理论
劳动力配置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的劳动力配置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两个假说:1.“structural bonus”假说。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初,社会经济会以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主导产业逐步发生变化,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业将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由此认为: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2 “structural bur-den”假说。即结构变化会对总体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这是由Baumol的不均衡增长理论提出来的。他认为各个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假设需求不变)的机会存在本质不同,导致劳动力从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向生产率增长慢的产业转移;在长期中,人均GDP会逐渐保持稳定。
(二)扩张需求的投资理论
投资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的投资力度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经济的产出产生影响。大量研究和实际经验表明,各产业都可以通过开发新市场或提高消费者支付意愿来扩大总需求,然而,在扩大需求的投资方面,各个产业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一般来讲,只要是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竞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投资(比如:在R&D、广告或人力资源等方面)。也就是说,只要技术进步的机会存在,并且,消费者可以接纳新的产品组合,企业家积极寻找新市场的行为,就会自动地促进各产业呈现不同的增长势头(Peneder,2001)。在社会经济中,!如果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产业份额越高,整体经济增长能力就越强。
(三)技术进步理论
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在技术进步方面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各个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同,不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存在差异;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就得到更快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就会更高一些,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支柱产业。同时,技术进步也往往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各产业部门的产品都会经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转变。由于消费具有一定层次结构,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总消费中的各产业比重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有的产业比重会不断增加,成为消费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而有的则会不断下降,甚至退出消费结构。
(四)外部效应理论
外部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在外部效应方面存在差异,那么,产业结构就会对总收入产生明显的影响。大量的研究部门和其它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相似的特征。比如:在共同的区域范围内(由于空间接近并且/或者共享外部制度设施),生产性知识的简单扩散会引起“Producer relatedspillovers”。相对应地,当使用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而带来积极的外部性时,就产生了“User related spillovers”,这种情况在中间商品中比较普遍。可见,商品内在知识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在消费者支付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这一层面上,商品的可交易性代替了空间接近性。
四、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假说
按照资源配置理论,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有很大的差异。由于配置方式和各产业部门结构的不同,不同的生产部门单位产出效益的不同,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将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当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如果社会能够充分满足产出效益高的部门对资源的需求,并将产出效益低的部门中滞留的过剩资源转移出去,则会使总体劳动生产率和GDP得到较快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产
生负面影响。
在一个大的经济体系中,由于各个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条件也存在差异。对于一些劳动生产率或增加值份额比较高的产业,如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绝对或相对),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呈现上升趋势,劳动力向这些产业转移,或者劳动力向生产率或增加值份额上升的产业转移,这种就业结构变化对总体劳动生产率或GDP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产品需求不断下降(绝对或相对),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果结构效应显著大于零,则说明积极的产业结构变化起主导作用;如果结构效应显著小于零,则说明消极的产业结构变化起主导作用:如果结构效应不显著,则说明产业结构变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基本抵消。由此,得到假说1。
假说1: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总体劳动生产率或GDP增长)的效应取决于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的综合效果。
对于不同国家(或经济区域),由于各自面临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条件也存在差异。在一些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率高的产业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生产率低的产业吸纳较少的劳动力;且对于大部分生产率高的产业,当其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其就业份额也不断攀升,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起主导作用,总体结构效应大于零。然而,在另外一些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起主导作用,总体结构效应小于零。由此,得到假设2。
假说2: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总体劳动生产率或GDP增长)的效应,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呈现不同的形式,结构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投资动机;投资分配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38-04
1.引言
过去20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显著增长,加速了生产要素跨国界地自由流动,进而是传统的以要素不可流动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失去了解释效力。这些结果可看作是跨国公司海外生产活动的分配及动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探究同一经济一体化区域下,非成员国海外生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就可以清楚地阐释跨国公司在此番一体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的效果。
由于欧洲悠久的经济一体化历史以及美国在此市场一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早年有关FDI的经济一体化效应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但自198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欧洲经济一体化也不断深化,这样,有关日本在欧洲的直接投资及美、日FDI的比较研究产生了。特别是与日、美跨国公司在欧的活动有关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效果,为管理学者及实践人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发。由此,本文探讨了日、美自1975年起对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变化的方式和原因。
2.文献综述:经济一体化及日、美对欧洲的FDI模式
经济一体化理论建立在巴拉萨的理论成果(Balassa,1961)基础上。其他学者如罗伯逊(Robson,1987,1993)、EI-Agraa(1977)等都对该理论进行过详细地阐述。经济一体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初由传统的贸易理论发展而来,它们假设市场完全竞争,并将生产的区位分布作为第一要素(伊姆布里娅尼,Imbriani and Reganati,1997)。相比之下,国际生产理论介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而将跨国公司视为其中的一个组织上的层级机构,使跨国界的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进而主要关心生产效率的分配问题(Dunning,1993)。
Srinivasan和Mody(1998)根据美、日从1977到1992年对欧共体10国FDI流出量的数据,发现东道国变量(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凝聚要素(先前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基础设施)、经济开放程度及国家风险是解释日、美对欧共体国家FDI的重要变量。Neven和Siotis发现,日、美两国1984~1988年在四大欧共体国家(法、意、德、英)八个产业部门内的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技术资源,它代表了日、美与东道国之间研发程度的差距。
依据1980~1990年间EC在日、美FDI存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类型的数据分为两种,即流量和存量。FDI流量指FDI在一段有限时间内的数量,通常以年为单位;FDI存量指初期开始的FDI累积数量)中所占份额的数据,Buigues和Jacquemin研究发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间互补关系方面,日、美两国有共同之处。然而,非关税壁垒是日本对EC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对美国企业而言却不尽然。除此之外,根据日、美1984~1989年间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数据,Clegg和Scott Green(1999)发现一体化区域内技术密集水平对日本的投资决策具有高度的影响,而这一变量对美国FDI却有着消极的影响。他们还发现东道国公司税率积极影响着日本FDI,却消极地影响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经验式的研究,影响日、美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已变得越来越多维化,它从一国变到另一国、从这个产业跨到另外一个产业(Casey,1998;Seyf,2001)。
3.假设前提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MFDI的影响建立在以下假设前提的基础上:①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②日本对欧洲MFDI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这是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而言的,因为后者对日本MFDI的影响并不显著。③决定美国对欧洲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因为后者对美国MFDI产生很大的影响。④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4.数据与研究方法
4.1 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五种产业部门与日、美1975~1996年对世界制造业FDI总存量的比例。使用FDI存量取代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每年FDI存量的变动比流量更稳定些。由于本文鉴于一体化区域的扩大(1973年爱尔兰、英国加入一体化区域,其后1986年西班牙也成为EC成员国),预计到日、美FDI模式可能会发生重组,因而数据包含了1975~1984和1985~1996两段时期。这样做的基本原理不仅在于观测样本容量有限,而且在于1985年内部市场计划(IMP)的启动,以及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国集团(G-5)财政部长及五国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第一次会议(达成了有名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发生急速升值。
4.2 自变量
出口强度、全球化、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税率、基础设施、通胀率(INF)等是自变量,反映了本国与东道国相互作用的特征,其中的解释变量包括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它们分为自然资源、市场、效率及战略性资产寻求几类。由于无法把某些变量,特别是在L和I之间或者是市场和战略性资产寻求间进行清楚地区分,所以有些变量不止用于一种优势。
4.3 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布莱克(Bryk)和劳德布什(Raudenbush)创立发展的阶层式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对假设1进行检验。主要原理是得到回归参数的最佳估计量,模拟不同层次水平间的影响,并将方差和协方差部分从嵌套的数据中分离开来。由于HLM采用广义贝叶斯线性模型(Lindely、史密斯Smith,1972),通过用较高水平或集团的信息来估计较低水平或个体的回归参数,所以可以导出最佳的估计量(Vancouver et al., 1994)。HLM还提供了回归系数估计的迭代最大似然法。因为随即误差非独立且在估计方程中是非恒定的,方程中低水平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就变成了高水平模型的结果变量,所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在此处不适用(布莱克和劳德布什,1992;霍夫曼Hofmann,1997)。
对2、3、4假设进行检验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我们采用下列假定进行两阶段(广义线性回归)估计:①所有跨国公司都受相同区位优势的推动。②它们受世界或区域经济环境影响的水平相当。③跨国公司首先决定的是FDI的范围、程度(Barrell和Pain,1996),而后才决定如何跨区域或跨国家分布(Mody和Srinivasan,1998)。
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法的主要原因是修正由混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产生的异方差和自相关。当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时,因为变量是由方差―协方差矩阵变换而来的,所以系数和相关系数并不具备清晰的含义(Neter et.al.,1989)。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日、美的方程进行邹氏检验1(即(ESSR-ESSUR)/K)/(ESSUR/(N+M-2K))。ESSUR=ESS1+ESS2, ESS1和ESS2代表回归方程1、2的残差平方和。ESSR表示合并1、2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和M分别表示回归模型1、2的样本容量,K指合并方程待估参数的个数),对所得的系数等式采用标准检验。
统计结果:
(表1)显示了HLM的统计结果。表中列有方差部分的最大估计值。日、美在第一个时期FDI下,位于第一水平(产业内)的方差分别为2.2和5.4,第二个水平(产业间)的方差分别是5.6和15.4。这些估计值显示,两国FDI的方差大多数是来自产业间的,而非出自产业内部。而且,在第一、二两个时期,美国的制造业FDI的方差部分都大于日本制造业FDI的方差。因此,检验的结果是,假设1成立,即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
(表2)和(表3)反映的是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IF)。其中一些相关系数在0.5以上,并且方差膨胀因子足够大2(“VIF的最大值超过10通常被认为多重共线性可能对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产生不当的影响”,Neter,et. al.,1990, p387),以致应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日本数据中的税率以及美国的GDP和税率数据或许是值得商榷的;但是由于这个变量在理论上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将其包括在内。
(表4)显示了对日、美在欧洲制造业FDI决定因素的回归结果。在日本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税率的估计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非常显著,并且第二时期除市场规模和税率以外的自变量的所有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显著。两个时期内劳动力成本、通胀率和税率的系数的变化方式说明,日本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产业分布已经转向了在欧洲寻找更低劳动成本和更有利的商业环境。不仅如此,尽管出口强度在第二个时期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GDP的变化仍然是最显著的。
GDP系数明显增大代表了日本FDI全面分布具有相似的模式,即从资源寻求转向了市场寻求。这似乎证明了,由于日本是欧洲的一位后来者,日本跨国公司与EU的关系更多是以贸易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投资为基础(UN,1990),而且它对欧洲的FDI自1970年代初就完全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邓宁,1994)。在第二个时期,一体化的影响、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变得相对次要。换句话说,此次检验的结果能够预知到,EU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使日本FDI的类型变为在EU那些日本已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产业(如汽车、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的防御性出口替资,以及进攻性出口替资,目的是提升并使经营更加合理化。
因此,检验结果是支持假设2,即日本对欧洲FDI的决定因素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
在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除税率和出口强度以外,所有变量系数在统计意义上都是显著的,这表明美国跨国公司投资欧洲的动机是基于其所有权优势的市场寻求型。但是,在第二个时期,反映市场规模的GDP的重要性明显降低,而税率、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所增加,这表明此段时期美国跨国公司的动机变为寻求高效率或战略性的资产。最引人注意的变化还是属一体化的影响了,出口强度在第一时期并不是重要的变量,但在第二个时期却变为了最具说服力的变量。在1960年代初期,美国大多数流入欧洲的FDI,以防御性出口替资为特征,在交易成本理论、寡头垄断理论的基础上供应当地市场(UN,1990)。这看似证明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使美国FDI类型改变为合理化投资和进攻性出口替资(邓宁,1988;UN,1990)。
应变量是制造业FDI在五类产业部门的份额,产业部门的最大年度观测样本容量为5。第一个(1975、1977年)样本观测值是由每个产业部门自相关修正时简化而来的(实际观测值是变化的)。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3成立,即决定美国对欧洲M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M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
(表5)是对日、美方程的相关系数等式进行标准检验的结果。从统计意义上说,日本第一时期(1975、1977~1984)和第二时期(1985~1996)之间的FDI决定因素,以及美、日在这两个时期的决定因素,这些所有的情形可以拒绝零假设,即两段时期间及两国之间的决定因素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相同的。但是,F值显著程度从第一时期的583降低到第二时期的274,这表明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差异已经变小。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4成立,即鉴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5.启示及局限性
我们的调查为FDI理论和管理实践者提供了用武之地。首先,经济一体化通过激发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在彼此之间进行更多的跨边界的经济活动,明显地增强了欧洲的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就日本的情况而言,区位特征变量,如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税率在第一个时期在统计意义上都非常显著。但到第二时期,与O、L、I相关的所有变量都变得相当重要。而美国在这两个时期中有许多不同的趋势。市场规模、通货膨胀的重要性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发生了显著的降低,这明显地反映了市场寻求不再成为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主要动机。它暗示了用全部O、L、I要素的配置解释FDI活动的折中范式,它仅关注三个要素中的一个或两个要素,发挥了比其他FDI理论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对管理实践者来说,本研究或许并没能提供直接的应用成果,但是,它的确为反映日、美对欧盟FDI决定因素变化的战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的影响(EXFDI)只有在第二时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明显表明,从第一时期(1975/77~1984)到第二时期(1985~1996),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了日、美对欧盟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但是,一体化变量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它在第二时期对美国FDI的影响比对日本的影响更大。这意味着,由于美国对欧洲的投资有着较久的历史,因而经济一体化在第一时期,对在欧洲范围内重构原有的FDI产生的影响比激发新FDI的影响更深。相比之下,由于日本在1970年代初才开始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而且一直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所以,经济一体化对日本制造业FDI的影响在第一时期并不显著,只有在第二时期才产生较深的影响。
本研究的缺陷不在于数据不易获得,而是检验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非常困难。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主要影响在于具体的产业类别,影响来自于其他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如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稳定程度,以及成员国之中或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企业内贸易。而非来自于一体化本身。对所有可能的要素进行全面考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
6.结论
第二时期(1985~1996年)日、美对欧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与第一时期相比较,其相似的模式不仅可以由欧洲经济一体化解释,而且还可以由19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来解释。首先,经济实体(国家和企业)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以增强其竞争力。全球化促使经济联系的纽带更加紧密并且相互依赖,它又被自由化、市场开放及新技术进一步地激化。其次,日本跨国公司不断增强的全球化特征是另外的原因。由于跨国公司是在其国界以外开发所有权优势的主要力量,所以跨国公司相似的国际参与度导致了FDI相似的决定因素。由于重构和重造的帮助以及1980年代日元增值,日本跨国公司赶上并达到了美国跨国公司全球化较高的水平。再次,发达国家当中宏观经济集中的趋势也可以导致相似的FDI决定因素的模式。相似的宏观经济条件如生活水平、工作条件和收入结构,通过创造全球消费者和产品,为日本和美国提供了崭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 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Promoting link―ages, United nations, Geneva and New York,2001.
[5] Ethier,Markusen,1996“multinational firm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
[6]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Trends and Deter-minants,United Nations, Geneva and New York,1998.
【关键词】细节化护理;神经外科;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86-01细节化护理是全面、整体的系统护理,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护理方式[1]。神经外科患者由于病情复杂,突发性强,对这类患者的护理尤其要注意细节,不能马虎大意。本次研究为了探讨细节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策分析,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细节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现将结果报导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在8-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5岁;病种类型:16例脑外伤,12例脑血管意外,4例脑神经肿瘤,8例家族遗传病。干预组4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在9-56岁之间,平均年龄32±2.7岁;病种类型:20例脑外伤,13例脑血管意外,5例脑神经肿瘤,6例家族遗传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分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
1.2护理对策
1.2.1术前护理医护人员在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并注意观察患者表情神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疑问以及他们的需求。对于严重的心理失衡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心理辅导[2]。给每一位患者讲解手术的全部过程,排除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让患者感觉到手术的安全和科学,在讲解手术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患者提出疑问,护士需及时解答,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提高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度和对治疗的配合度。
1.2.2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和病人沟通,询问病人是否有任何不适,给予病人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让病人安心地在关爱中接受手术。与此同时,护士需严密监控病人的生命特征,按需要给以吸氧,如遇突发紧急状况,应立即告知医生。手术中遵循医嘱及时准确地给予药物并且做好相关记录。护理过程要及其小心和细心,避免患者的眼睛和耳朵进入液体或杂物;保证患者舒适的;为患者贴减压贴,保护受压部位;准确及时地评估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及早准备防护措施[3]。
1.2.3术后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告知病人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向患者解释心电图监测的作用,为患者解答困惑,消除他们的疑虑。护士做一些健康宣教和营养知识宣教,当面向患者普及神经外科的基础知识、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也可以间接宣传,通过定期更换宣传手册或图版内容,达到知识普及的效果;治疗期间不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心理状态并做记录[4]。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
2.1干预组44例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在并发症方面,干预组感染2例,没有压疮发生,对照组感染6例,压疮4例,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主要实施了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细节化管理,尤其注重患者心态的护理,通过全面的心理护理来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提高治疗的信心,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细节化护理的观察组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达92.5%,与对照组的83%有显著差异,满意度方面,干预组的平均满意度超过96分,而对照组仅为84分,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细节化护理注意护理的各个细节,尽可能降低患者的风险,增强患者治疗的配合度以及对医生的信任度,从而提升对医院的满意度。
临床护理主要处理一些琐碎的、细小的、重复的事情,稍有疏忽就会引发护患纠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仅仅通过提高医疗技术和扩大医院的规模是不够的,需要患者、护士、医生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保持长期而细致的工作,护士要认识细节的重要性,确保以合适的心态、谨慎的作风为病人服务,降低护理中的感染或压疮发生率,从而提升护理诚信度,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的安全性[5]。
综上所述,细节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和压疮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参考文献
[1]尤小娜.细节化护理管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24):91-92.
[2]田红艳.细节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04):503-504.
[3]邓洁英,吴赛芬,李艳芳,等.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河北医学,2011(04):512-515.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老年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 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0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olonoscop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our department,66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3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symptomatic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nsp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SAS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olonoscopy and arrive at the terminal ileum of time,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AS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AS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Colonoscopy; Elderly patients;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Nursing satisfaction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结肠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多数患者不能耐受该项侵入性检查,对该项检查存在紧张、焦虑或恐惧感,尤其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适的情况较严重,患者常同时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甚至不能配合检查。人性化护理是使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满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内涵。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护理质量。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将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0岁。均为首次行结肠镜检查,除外肠道手术史,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病等。其中男37例,女29例。其中腹痛9例,便血20例,便秘11例,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脓血便15例,其他11例。文化程度:小学40例,初中15例,高中及中专7例,大专及以上4例。将66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文化程度、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检查及对症护理,干预组同时于检查全过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检查前护理 检查前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和疑虑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与患者诚恳、亲切地交流,缓解患者的忧虑和恐惧等心理。检查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目的、检查步骤、插管过程、如何配合等。指导患者检查前3 d进低脂、细软、少渣的半流质饮食,检查前24 h进流质饮食。检查前督促患者清洁肠道,确保患者肠道清洁。
1.2.2 检查中护理 术中向患者说明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指导其深呼吸,同时播放柔和、轻松的背景音乐。护士除了在检查中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心理安慰及放松疗法外,正确的手法按压腹部、协助医师顺利进镜也是重要一环。当医师进镜到这几个难点时,护士应在相应的部位行手法按压,使内镜能够顺利通过,同时用手适当按压疼痛部位也可缓解患者的不适。
1.2.3 检查后的护理 术后嘱患者无腹胀、腹痛后可进食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虚脱、腹痛、便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如出现面色苍白、腹胀、剧烈腹痛、血压下降、脉率及心率增快等提示肠穿孔,大便次数较多提示肠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积极处理。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焦虑症状评分 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评分,共20项,每项0~4分,SAS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评分越高,表明其焦虑症状越明显[6]。
1.3.2 两组患者肠镜到达回肠末端的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肠镜到达回肠末端的时间。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括对护理工作中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仪表、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心理疏导等方面,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3 讨论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肠道疾病常用的方法,由于该检查为侵入性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迷走神经受刺激,肠道平滑肌牵拉,使患者出现疼痛等一系列不适的症状及紧张、担心、恐惧等负性心理,尤其是老年患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常存在血管硬化、血流动力学代偿能力差、呼吸功能下降等因素,反射性引起肠道痉挛收缩,加重腹痛,影响进境,甚至导致检查失败。因此,护士的护理服务行为直接影响检查质量。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要求内镜室的护理工作应该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通过对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等方面达到最高的愉悦程度,将不适度降到最低,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检查。
本研究干预组老年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着重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检查。进入内窥镜室后,热情迎接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在安全、舒适、放松的氛围下完成检查。检查完毕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待患者完全清醒,帮助患者穿好衣裤,在家属陪同下离院,使患者真心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真诚爱心与呵护。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干预后显著低于对照组(40.83±7.83 vs 45.64±6.12,P
综上,对老年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其焦虑心理,使患者对手术的适应性、配合性增强,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林丽娌,李佩,雷艳,等. 舒适护理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0,8(12):1041-1042.
[2] 汪梅枝. 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中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54-256.
[3] 陈金娟. 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770-771.
[4] 杨琴,徐颖霞. 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7):155-156.
[5] 岳新霞,何江渝,周润茂. 人性化护理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当代护士,2014,3:80-81.
[6] 朱金早,刘善红. 护理干预对老年便秘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3,12(7):20-21.
[7] 常青,叶克凤,胡素芳,等. 老年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术的心理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4):136-137.
[8] 郭菡. 对老年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4):90-91.
[9] 张茵.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4-45.
[10] 龙美丽.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 右江医学,2013,41(2):306-307.
关键词: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宏观调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讨论和探索,终于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然而,伴随着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也出现了另一种思想倾向,即全盘、彻底地否定“计划经济”,一时间对“计划经济”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使国人误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落后的原罪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大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达不起来的“万恶之源”之势。结果是使“计划经济”声名狼藉,至今一提起“计划经济”还有“引狼入室”之意,似乎只有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才是中国的最终出路。有人甚至公开讲:“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上个世纪影响最深的一场“国际马拉松大赛”,其结果是经过70多年的激烈较量,以“计划经济”的失败而告终。对此,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如果不是无知的话,就是与当初我们全盘、彻底地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犯了同等程度的错误。为了澄清这些思想上的迷误,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以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避免犯过去同样的教条主义错误,同时也使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是撰写本文的宗旨。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市场经济”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这是主流认识;另一类是把其看成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了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实际上这两种解释有内通之处。国外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对商品生产实行调节的一种方式,也是个资源配置问题,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主流观点。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本质属性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 因此,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认识得更加清楚。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2] 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 梢匀我庋竦模??侨【鲇谌死喽宰匀唤绲娜鲜冻潭群透脑炷芰Γ?瓷??Φ姆⒄顾?健5鄙??Φ姆⒄故?值拖率保?死嘀荒芤揽俊叭说囊览倒叵怠崩凑绞ぷ匀唬??阕陨淼男枰??饩褪侨擞胱匀恢?涞摹白匀痪?谩笔逼冢坏鄙??Φ姆⒄钩鱿至松缁岱止ぃ??卑樗胬投?晒?辛耸S喽???接兄埔院螅?擞胱匀坏奈镏时浠还叵稻鸵??⒃凇耙晕锏囊览敌晕??〉娜说亩懒⑿浴毙问缴希?慈嗣峭ü?吧唐方换弧钡男问嚼词迪致?阕陨淼男枰??嬷?死嗌缁峋?没疃?男问揭簿徒?肓恕吧唐肪?谩狈⒄故逼冢坏鄙缁嵘??Φ母叨确⒄梗?股缁岵聘坏囊磺性慈?汲浞钟苛髦?螅?投??晌?死嗌?畹牡谝恍枰??接兄埔菜嬷??觯?鋈说玫饺?娣⒄梗?鞘比死嗌缁峋?没疃?问骄筒恍枰?ü?敖换弧钡男问嚼词迪郑?簿筒恍枰?凹壑怠辈迨制浼洌??且浴案骶∷?埽?葱璺峙洹钡男问嚼绰?阕陨淼男枰??佣??搿安?肪?谩钡姆⒄菇锥巍?/P>
可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一阶段上的形式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形态。正如马克思当年批判蒲鲁东时指出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因此,“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3]
对“产品经济”形态的认识虽然并不是本文论述的主题,但有必要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说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社会客观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4] 。“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表现形式。图示如下: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因此,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运行机制,它依靠市场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转,从而形成由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网络结构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在商品经济阶段成熟起来以后的表现形式;作为经济运行机制,它表明“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是通过市场要素自发的有机运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表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不过,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两者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式。对于客观经济形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或否定,只能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去认识它,揭示它的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
一种思想的出现,总是与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因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 “计划经济”同样如此,它绝不是凭空想象或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最初它萌发于16世纪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例如: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状况是由社会领导机构根据“估定”的社会需要量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虚”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的消费需求[6] 。这说明莫尔的思想中已包含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萌芽。这一思想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到18世纪,法国的巴贝夫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则表述的更加清楚,指出:“我们未来的制度将使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因而社会中“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并且论述了社会对劳动投入的有计划调节[7]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深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而且把它付之于他们所设计的实业制度中,第一次把“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设置,并且对计划的制定、审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然,这时的计划经济思想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带有很强的主观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它对后人认识社会经济活动并“自觉”进行组织的问题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出发,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有计划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建立了科学的计划经济理论,并且把它与未来社会联系起来,指出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形式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8] 恩格斯也曾表达过: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终将由社会占有,而那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并且比喻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 沼诒蝗鲜读说谋拘岳炊源?庵稚??Φ氖焙颍?缁岬纳??拚??刺?腿梦挥诎凑丈缁嶙芴搴兔扛龀稍钡男枰?陨???械纳缁岬挠屑苹?牡鹘凇!盵9] 从他们论述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社会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它与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虽然社会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自觉地利用它来人类服务;第三,当人们自觉地利用认识了的经济规律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就是计划经济形式。虽然他们在这里并没有使用“计划经济”概念,但已包含这一思想,“计划调节”就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计划经济”作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经常的、自觉保持的比例性也许确实是计划性”[10] 。这被认为是对“计划经济”经典性的表述,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表明“计划经济”的内涵在本质上就是要经常的、自觉的保持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发展的比例性。在如何才能做好计划经济工作问题上,列宁更是强调对计划“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和更详细的研究来修正它”,否则“我们就会盲目行动”[11] 。他坚决反对用主观计划来代替实际工作,并且明确地告诫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如果把国家经济计划官僚主义化了,“这是莫大的危险”[12] 。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为计划经济正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我们从经典作家对计划经济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主张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并且根据实际的变化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为的是达到合理、充分地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这表明,计划经济应该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计划经济”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社会(国家)从具体情况出发,预先拟定经济的发展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自觉”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它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表达形式。这就不难看出,“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依靠“社会的理智”通过事先的计划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计划经济的本来含意。它与“市场经济”一样,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表现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和自发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立,是自觉地按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表现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内容提要:当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以后,出现了一种全盘否定“计划经济”的思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二者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存在着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存在着同一性的问题。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应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这是计划经济思想的本意。所谓“宏观调控”实质上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