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饮食;习惯;健康;关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前言:健康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身体健康,有人说是思想健康,其实都没有错,人类完整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并且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论述的是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与身体健康密切联系的人类饮食习惯。依靠药物维持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在未来社会,只有通过日常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创造的健康才值得提倡,对健康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如果不注重饮食的卫生和合理的膳食搭配,都将导致人类产生健康隐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很容易满足,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搭配,怎么吃才能获得健康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大事。
1 什么是健康
关于健康,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给出的,它指出健康是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全的一种状态,评判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对感冒和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牙齿清洁,皮肤富有弹性等,这些表现都与人的饮食习惯有着紧密联系。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诸多人群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理念的肥胖症状,是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健康的表现,除疾病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过多摄入营养,暴饮暴食。
2 饮食习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吃,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但怎样吃,吃什么对健康才有好处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吃很多的美味佳肴,很多人经常饮食习惯不一样,不按点吃饭,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并且暴饮暴食,这些对身体健康真的有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要想维持身体健康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靠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必需的营养。相关调查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年摄入的食物量可达1000千克,是靠每天的食物摄取日积月累形成的,因而,维持身体健康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轻易做到的,必须长期依靠科学、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得以获得和保持,反之,如果长期处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下,人的身体机能往往会出现问题。
笔者以前也很挑食,爱吃肉,不爱吃水果,蔬菜,导致身体发育较慢,肥胖,个子也长得不够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果蔬里面富含维生素,对人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肉里面脂肪和纤维含量很高,过度食用容易导致肥胖,伴随肥胖而来就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学过食物营养学这门课程后,我明白了食物均衡搭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后我每餐都加强菜品的营养搭配,过去不爱吃的食物只要是对身体健康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再怎么难吃,也会坚持吃下去,同时加强锻炼,身体健康状况较之于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3 现在生活中应该坚持的健康饮食习惯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忽视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列出一些比较科学的饮食习惯,供大家参考学习。
3.1 要按时吃饭,并形成长期规律。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忙这忙那很多时候就耽误了饭点,造成吃饭时间不规律,时间不够就少吃甚至不吃,时间充裕就暴饮暴食,这是对身体健康具有严重不良影响的饮食习惯,必须加以摒弃,同时不要过度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2 要注重食物营养的搭配,摒弃过度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对自己来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就是美味佳肴,不喜欢吃的就难以下咽。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过度依照自己的偏好来决定食物的摄取,自己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甚至不吃,身体的健康需要均衡的营养来维系,这种择食观只会造成营养的失衡,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3 摄取的食物对象要正确。我们吃的食物一定要正确、科学,病从口入,千万不要为了满足好奇或个人口味而去吃一些野生动物,因为这些不是人类使用的食物,野生动物身上通常寄居着一些尚未被人类发现的寄生虫或传染病,对人体的健康会构成巨大威胁。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起因就是由于人类非法食物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导致原本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变异传染给人,造成严重的灾难。
3.4 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不吃变质的食物。国家相关质量监督检查部门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的生产和质量安全,保证人体健康。我们自己也应该小心谨慎,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含三个因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认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许多课题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体育活动也理所当然地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1体育课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育课对身体形态的影响,有人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发现,是否参加中学生是否参加体育课对身体形态指标有一定的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为身高的变化反映骨骼发育的情况。是否参加体育课身高变化不大,属于正常变动范围。体重,胸围二项指标受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环境、气候条件、营养状况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影响,中学生的生活条件及营养基本稳定,在上述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体育锻炼起主要作用,参加体育课体重、胸围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与不参加体育课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体育课前后身体形态变化不大,但是体育活动可使儿童的心脏和呼吸系统的能力及力量素质有所增强,但对身高和体重却无显著影响,这些研究说明,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存在着显著性的影响。
2体育课程与德、智、美的关系
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
体育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育德。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互相接触、共同协作、相互竞争的机会比其他课程多。而且都是实际的活动,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显露出来,因此,体育具有培养道德品质的较好的条件。特别是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勇敢、勤劳、坚毅、机智和富有进取心等品质,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体育课程能为学生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增强智力的手段。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大脑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状况有密切关系。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从而使他们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提高。可见。学校体育健康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体育课可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况,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神经生理过程中的均衡性与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管系统调节作用提高。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功能的提高。体育运动时,由于人的体内能量消耗增加,代谢产物增多,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速,从而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都得到改善。特别使机体的重要脏器――心、肺在构造上发生改变。如心脏产生运动性肥大、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容积增大。安静时频率变慢,从而出现心脏工作“节省化”现象。肺活量增大,呼吸深度加深,肺通气量增大。
体育运动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我国研究材料表明:长期坚持进行长跑的人,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多,免疫调节功能增强,nk细胞活性增强,这有利于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和病后康复力,并能推迟人体衰老的生理过程。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4体育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由原来的“没有疾病、不虚弱”而转化为“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然而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又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甚至导致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体育运动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消灭文明力量的贯性影响,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
一、活动主题:与生命共存
1、子主题一:“我和绿色有个约会”——世界森林日
2、子主题二:“小水滴,大世界”——世界水日
3、子主题三:“关注气象,关心生活”——世界气象日
二、活动时间:3月21日——3月23日
三、活动内容:
1、各年级组探讨和选择适宜本年龄段可以有效开展的活动。比如:大班——气象日。
2、各年级组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世界水日”的来历、我国水资源现状、节水标志等相关知识,了解天气和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各种气象灾害对人们健康和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让幼儿纷纷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护林、节水等活动中。
3、50组开展“与生命共存”为主题的书画比赛。内容可以是节约用水、保护地球、关注气候、节能减排等等。
4、在幼儿园开展“节水我有妙招”大行动。让每个幼儿从我做起,节水进家庭、节水进社区,努力保护全人类的水资源。
四、各节日活动实施
(一)“我和绿色有个约会”——世界森林日系列活动:
1、让幼儿欣赏我们美丽的地球、美丽的森林,并知道没有森林的家园变得不再美丽。
2、森林故事:以纪录片形式真实而完整地回顾森林的历史,引起幼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树的故事,以欣赏、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感受树木真好!
3、教师讲解森林与人类、动物的关系,鼓励幼儿动手制作大树妈妈。
4、植物角:小小盆栽让孩子感悟生命最初的感动,在城市中让体验一片绿意。
5、变废为宝:纸盒、纸张循环利用,亲眼见证废旧包装盒如何转变为环保时尚手提袋;感受废旧纸张变纸屑,亲手体验纸张的制作过程。
6、环保小卫士:幼儿担当环保宣传员,向家长们宣传环保的小知识,倡导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为森林贡献一份力量。
(二)“小水滴,大世界”——世界水日活动计划:
1、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地球用水紧缺的现状。让幼儿知道水是一切生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如果地球没有了水,世界将是一片荒凉,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无尽的沙漠,一切生物也将不复存在,生命的迹象将消失。人类也将无法生存,并知道水的作用。
2、组织幼儿学习儿歌《关好水龙头》,观看《美丽的水》宣传片、听《小水滴哭了>》故事等。让幼儿了解水的用途及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3、让幼儿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重要性,并向幼儿介绍日常生活中节水的好方法。
4、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各种关于“节约用水”的醒目标志,时刻提醒幼儿要节约用水、科学用水。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更加升华了孩子的节水意识。
(三)“关注气象,关心生活”——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
1、进行气象科普知识课程。教师运用一系列气象视频,把幼儿带进气象科普的广阔天地。通过观看电影《龙卷风》、《后天》等,了解有关海啸、暴雪等“天灾”对人类的危害,丰富幼儿预防灾害的常识,提高了自护自救的能力。
2、开展“天气播报”活动。每天早餐后开展 “天气预报”活动,促使幼儿坚持每晚收看有关的气象预报的电视节目,争当“小小气象播报员”。通过观看天气预报、了解气象常识帮助幼儿和家长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中生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W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存在不协调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其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中,其认知水平、能力人格、社会生活经验都有待完善,同时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也较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更容易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模式。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学生的问题心理为导向,甄别问题学生,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这在学校的个体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干预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因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其针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健康、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也造成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的缺失,教育效果欠佳,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我们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应该研究并发展人身上如美德、幸福感、成就动机、价值观等积极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解读,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不断挖掘增强潜在的思想和能力,以促进个体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展示了先进的视角和方向。
本研究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坚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关注积极情绪,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和教师快乐投入地生活,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拟以高一新生为样本,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效果。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班级整体随机抽取陕西省宁陕县宁陕中学2015届高一级7班、8班共126名新生进行研究,其中男生69人,女生57人。随机确定实验组、对照组。被试此前均未接受过积极心理学取向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试所在的班级以入学成绩高低为标准划分,两班级为平行班,学习成绩属中等或偏下,男女分配均衡。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28人,对照组男生34人,女生人29。
(二)研究工具
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即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该量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至中学阶段学生,该问卷信效度较高,为我国目前测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量表[2]。MHT有100个测试项目,9个维度:即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被试在某一维度上得分越高,说明其在该维度上显示的症状越明显。
(三)研究方法
采取不相等准实验设计,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法。从2015届高一级新生选取7班、8班两平行班作为实验被试,在入学之初均接受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统一按要求说明指导语,由学生在电脑上接受测试。
7班作为实验组,接受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8班作为对照组,期间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其他环境、教育等条件一致。
一学年后,即2016年9月,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心理健康水平后测,进行结果统计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适应本地教学的校本教材,0.5课时/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按照心理团体辅导的原理和技巧设计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全体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提供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倾吐感受、表达情绪,阐述观点、讨论探寻办法,鼓励学生积极特质,从而发展、提高相应能力,完善人格。课程内容包括:积极适应、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开展的知识性宣传讲座,但寓教于乐,将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理念散播于学习、生活,解读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消减其不必要的猜疑担心,引导学生提升认知,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处理问题,发展自我能力,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成就感。讲座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心理干预、优化宿舍关系、塑造良好行为、青春期男生女生生理心理讲座等。
3. 个别心理辅导: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问题学生及问题行为,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困难、烦恼,让学生体验到被重视、鼓励和相信,并且运用心理学咨询技巧,引导学生疏理情绪、宣泄情感、审视行为、改善认知、转化为积极行为。
4.心理情景剧、心理成长晚会、心理微电影大赛、走心歌舞晚会、家长成长晚会等富有趣味,参与性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辨析解决心理矛盾,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正向行为的活动形式。
(五)统计处理
数据利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总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课题配套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北京师大易度科技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以及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三、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前测的八个维度及总量表得分中,实验组7班与对照组8班的大部分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在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7班的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程度及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班。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后测―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经过1年的心理干预后,实验组7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差值上与对照组8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表3各因子及全量表得分的差值平均数上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焦虑程度均有所降低,而对照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全量表得分均有升高的趋势。
四、论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对照组高一学生在升入高二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的焦虑升高程度上都显著高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组。
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是度过高中一年的时间,学生感受着来自环境的压力,比如学习遇到瓶颈、自我苛刻要求以及来自他人的过高期望,班级氛围不佳,交际圈狭窄,缺少积极人际关系的情感支持、价值得不到肯定或实现等等。
二是学生自身经历着“心理不稳定期”,自身的认知、思维水平有限,较自我中心化、情绪化、高敏感性,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激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三是尽管学校提供了体育科技艺术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文艺比赛以及道德主题教育等综合素质实践平台,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缺少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教育渠道,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事物的独立看法、潜在优势和能力等等得不到宣泄、挖掘、肯定以及提高,造成了心理积压的烦闷。
四是本校学生都是来自于中小城镇、农村,接受着学校及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者们未怀有一种教育心理学甚至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内在动机、价值感以及乐观希望等等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忽视也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造成了消极影响。
所以,从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缺少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导向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和能力的提高,也无法为学生带来持续的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关系的构建、专注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未来的乐观等等,它依靠的只是学生自身固有的人格素质、自我调节以及外界帮助知识的获得和有限的促进发展。
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着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传统教育思路、方式必需采取措施去改变。积极心理学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带来了令人欣喜的理论研究基础,让我们再次审视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方法。
第一,改变教育的消极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重视积极潜能的挖掘,以预防为主、全面发展为目的,创设积极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经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万万不能忘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的职能。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树立积极理念,当学生出现问题心理和行为时要用发展、成长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和积极的解释风格,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生活,更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行为,获得价值和效能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根据塞利格曼把解释风格划分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广义教育教学之中,这点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要将学生的积极、优秀行为表现对待为永久的、持续的,将学生不符合期望、消极的行为对待为暂时的和可以改变的;将学生的积极表现及优点扩大化,增加表扬的“横度”(面积范畴)和“纵度”(时间范畴),把学生的消极行为具体化、局限化;根据情况合理使用归因方式评价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归因【3】。比如:“你这次没有投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而不是“你从来都对团体活动漠不关心”;“部分同学请保持自习纪律”而不是“自习时大家请保持安静”;“你很真诚,你的分享很打动我们”而不是“你说的这件事情很感人”,从这些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教育效果的差别。解释风格只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每位老师时刻都在运用的东西,有时老师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释风格有何不妥以及它是怎样深刻影响着学生成长的。我们要把积极解释风格有意识地使用在教育教学之中,直至形成习惯行为。
第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可能会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堆积和传授,这种工作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效果极其有限。而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更要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寓教于乐,尤其要注重在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情感和心理过程,突显学生人格特质,引导实践积极行为,培养人际技能、智慧、韧性、宽容等优良品性,帮助普通或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发觉内在的优势,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积极的心态,激发正向情感,提升他们对环境的幸福感,也能够专注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能力、价值体验和成功期望,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实践中,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分享思辨性较强的心理活动课,学生投入度较深、感悟性较强的心理情景剧,趣味性强、参与面广、集体氛围浓厚的团体拓展训练等活动方式在本次实践中都是学生满意度较高,也卓有成效的心育方式。
教育时刻体现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过程中,教育者自己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积极力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形成积极的关系网络,这样积极教育才能在彼此的关系中“流淌渗透”,所以,积极的心育工作并不只是几个心理老师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渗透在整个学校的教育环节过程之中,这就对我们所有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肯定人性内在的积极力量,同时也认为个体人格和经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不成熟,环境对其的影不可忽视【4】。因此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促使个体发挥潜在的积极特质,比如美德、利他行为,责任感等等。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深入的因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人际关系圈和重要教育过程;学生从社会获取间接和相对少量的直接学习经验,耳濡目染,形成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通过宣传、实践,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播贯彻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本校处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城,更应该多多利用充满意义、关爱、善良的社会实践途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来体验交际能力、利他、自我欣赏和成功,创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乐观,以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通过个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来塑造、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的“力量”。
五、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数量有限,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更大样本更大时间跨度来进行再验证和推广。
(二)基于本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校本教材需要进行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和再修订,本校心理老师的专业素质、职业人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序.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1.
一、心理健康现状
军校环境特殊,封闭而严格的管理,艰苦紧张的学习, 会显著增加学员的心理压力,据调查,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心理,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心理,妄想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学习训练压力、物质滥用等,严重者还存在各类心理障碍和身心症状,这些问题男性要高于女性。根据调查,军校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军龄、兵种等因素与其身心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涉及到军营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因学习军事训练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引起烦恼苦闷,焦虑不安、情绪消极、恐惧不适;二是对严格纪律存在逆反抗拒心理,行为上产生懈怠对抗;三是因长相、能力、家境客观条件等不如人而有自卑心理;四是因进步受挫,而变得不思进取、为人冷淡;五是因神经衰弱,易兴奋、易激怒,精神抑郁、感情脆弱;六是因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惊慌失措、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厌世;七是由于在恋爱上的不幸打击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丧失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等。
二、教育对策
军校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生理、心理变化迅速,一旦上述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经过量的积累,可能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引导,采取灵活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进行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军校应该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推进。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心理学课程作为军校大学生公共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还可以聘请有知名度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要针对军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前瞻性教育,合理安排“抗挫折”教育,帮助大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军校大学生一般处在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外部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个体的心境发展,所以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外部环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首先要注重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其次要营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成就和荣誉是新时期军校大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给一个学习机会,创造一个成才环境,最能给军校大学生一个心理满足。最后,还要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热点”问题处理不公,已经成为导致军校大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在学员中评选学习、训练、守纪等标兵,以此作为评选先进、优先晋级、入党、分配等问题的基本依据,使大家认识到领导做事的民主和公开,自己始终处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