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中的空间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景观设计;大学校园;不特定空间
1 校园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行为学要素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校园景观设计的行为学要素主要是指环境的使用者――师生等要素。
2 “不特定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提出了“不特定的空间”概念。认为在信息时代,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反馈加速,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因此设计的空间应去适应人们的各种活动和交往。“不特定的空间”的构想更多地考虑了人的行为因素,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随机的行为,而且通过空间和布局去诱发各种新的人的行为活动,使空间更加富有活力。
3 校园不同空间环境中的景观设计
3.1 与建筑邻接的不特定空间
校园内建筑的入口、前庭和后院、建筑中的内庭等都是这类空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这些区域交谈、读书的身影,也是最喜欢的地方。
这些户内外公共开放空间,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主要是为开展学习活动、师生交往和课余休息服务的。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就是个特征的建筑,尤其是门廊的处理,外形为三角形的歌特式架空门廊,突出了建筑学院的特色。而在其前庭门廊,经常可以看见班级举办的建筑设计交流展示,师生们积极参与构成了生动的景观意象。而这些意向的产生正是建筑师通过朔造建筑空间,构建了一个传递专业信息的空间环境,才使得这里成为师生乐于交流体现校园精神的场所。这种不特定空间的塑造也使原来的交通性空间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师生交流的场所空间。这种不特定空间的创造需要设计者从行为人的角度出发,构建起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环境空间。
3.2 公共开敞空间中的不特定空间
公共开敞空间是构成校园景观意象的重要节点,也是校园场所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往往成为师生心目中母校的形象代表。
中心草坪在校园内作为宝贵的开敞空间,是师生喜爱的休闲、读书和交往场所。与校园内许多的学生活动相联系,如同学聚会、班级讨论等。在这里,建筑成为整个画面的背景,而草坪和参与其中的使用者成为景观的前景和主体。师生的活动构成了校园景观意象,体现了校园场所精神。
3.3 交通性空间中的不特定性
交通空间是校园中的线性空间,是学校的公共活动频发的地方,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师生欣赏风景攀谈等。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场所。
道路两旁自然景观的设计,可以加强道路的线性空间,同时有特色的植栽将会加强空间的活力和文化特性,如西安交通大学腾飞广场两旁的樱花道,每年3~4月,樱花争相怒放,洁白如雪,而青松翠柏点缀其中,如诗如画。每年这个时候吸引无数市民前来参观,无形中提升了学校的人文价值,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而期间人们的各种行为,如拍毕业照、纪念照、同学之间的合影留念等,都在无形中为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创造出不同的画面。
新时期大学校园“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应考虑校园使用者在行为上的多样化,塑造层次丰富的道路空间。师生们常伴随交谈、休息、等候、观望、阅读等各种活动,设计师们更要挖掘其本质的需求,不应单纯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而应结合“不特定性”空间的理论,挖掘出更多的随机性体验式的空间场所。上海大学新校区步行干道的设计,就脱离了单纯的步行交通的作用,与绿化相结合,拓展到水面,做成入水的叠落台阶,形成一个个凸空间,且在每块空间上放置名人雕像和布置绿化,做到“寓教育于休闲”。
4 结语
大学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因而,人造景观、自然景观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景观。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景观环境中,各种行为活动方式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特殊场所下的空间景观设计,只有以师生的行为为导向,以自身校园文化形态为原则,才能使校园的景观充满活力,并富有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36-01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线、角、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对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能够正确的描述,以及能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出各自具有自己特征的图形。要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起空间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由于低年学生的数学思维都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从物到形的抽象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提炼生活-----抽象图形------引导概括------回归生活”实现对图形概括的积累、发展和丰富,不断完善学生对几何概念的感知、理解和建构。
1、空间观念的建立,来源于生活。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时,课一开始,我就从生活情境开始,出示手工课上使用的常见物品。让学生从纸工袋、剪刀、三角形、三角尺、钟面的指针等物体上面寻找角的痕迹,初步开展对的角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起点出发,唤起起学生对图形的再现,积累图形的外在特征,在儿童的认知世界中形成图形的表象。
2、空间观念的建立为了生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应基于生活,立足与生活。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多给提供应用空间观念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带领学生探究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条边的差小于第三边。虽然通过探究得出这么个空间概念,但是同学都不知道这个空间概念有一个什么样的价值,且这个空间概念很容易理解错误,容易发生混淆。我在教学后就紧接着出示这么一道生活题目,学生看着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一下子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空间概念的意义。学生在运用空间概念的过程也是再次巩固和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感知空间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空间观念的建立也是来源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处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空间观念建立的过程。
1、摸一摸。例如吴正宪老师在2017年“和美课堂”中教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面积?单单用概念来说学生是不会理解,也建立不了面积这个空间概念。吴老师就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两个不规则图形,一个大,一个小。首先让学生回忆周长的概念,并动手摸一摸黑板上两个图形的周长,同学们很快的就摸出来了。紧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虽然不是很明确,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摸出了面积,感知到了面积的大小。通过 两次摸,一次摸周长,一次摸面积,学生建立了面积其实都是被周长给围起来了,从而总结出面积的概念:被周长围起来的面的大小是这个物体的面积。在初步感知面积概念之后,吴老师又让同学们动手摸一摸课桌、地砖、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一次一次动手摸的过程,就是面积概念构建的过程。
2、画一画.例如在做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练习题时,经常会出现拼接和分割的题目,这个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单看文字的叙述,可以将图像的大致拼法显现出来,但是对于图形的长和宽的精确长度却无法在脑海中构思出来。但是如果同学们可以将脑海中的图像画下来,根据画下来的图形,精确计算出他们的长和宽,推算出周长。这样的几何图形就被我们精确的构建出来。学生动手画的过程,也是空间图形构建的过程。
3、量一量。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时,需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于是,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大量的“量一量”环节。首先是感知厘米,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书本,课桌,文具盒,手掌的长和宽。然后感知米,让学生动手量黑板的长和宽,量教室的门的高,量教室的长和宽。在量的过程中,同学们感知了厘米和米大概有多长,在量什么物体的时候是用厘米来量的,在量什么物体的时候是用米来量的。在动手量的过程中,也是对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构建的过程。
三、发挥想象,升华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事迹问题,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中,出示这三组直线,就要求学生想象这三组直线无限延长会出现什么情况?例如在推理圆的面积公式的时候,需要我们
去想象“分的三角形越多,每个三角形越小,拼成的图形就约等于长方形”,从而根据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空间观念的发展与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数学的教学中。以上三个方面的策略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综合运用的。教师要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投入发展空间观念的元素,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和构建,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关键词:培养、能力、练、想 、形象思维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训练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了适应生产上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日益增长以及今后学习的需要,亦对计算机成图技术有所了解。本论文主要以画法几何、制图基础等理论作为提高学生绘图能力的理论基础来论述。
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画法几何部分需要通过大量的作题才能掌握其理论和获得解题的能力,制图部分尤其要通过大量的制图作业才能掌握作图方法和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分析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进行制图课程教学时必须突出一个“练”字和一个“想”字,“练”是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制图技能,“想”是为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曾有些人说学这门课其实不需要死记一些规则,只要通过三视图能想出它的立体形状,或者通过立体结构能画出它的基本试图就可以了。通过我的教学时践确实是这样的。在教学中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有一些学生就是不能共同达到“练”和“想”这两个字而导致自己的绘图能力特别差,原因就是“想”和“练”分离。有些学生的想象力好,一看图就说他已经想出图形的结构了,不想动笔画了;而有些学生是不停的在画而不去想,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有些图画完了还没明白图形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上述两类学生的学习就很难长进。那么在制图教学中又如何去体现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即如何突出一个“练”字和一个“想”字呢?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于“练”字
1、要认真学习投影原理,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作一系列大量的练习和读图实践,不断的又物画图,有图想物,分析和想象空间物体与图纸上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逐步提高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然后掌握正投影的作图法及其应用。
2、做大量的习题和作业时,应在掌握有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作图,养成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习惯,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同样影响绘图的能力,如图面的整洁、图线的清晰度等这些情况。
3、对于学者们对学这门课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最好的练必须要求学者做到:要认真绘图,一丝不苟,勤学苦练,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二、对于“想”字
1、 空间概念的形成阶段
空间概念属心智技能范畴,它的特点是内部性空间思维创新活动,与之相关的制图课程内容是投影概念,点、线、面,基本体的投影。在教法上应重视表象与实质联系的直观性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
2、 空间形体分析能力的形成阶段
空间形体分析能力是建立在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之上的一种判断、推理、归纳的综合能力,在制图课程中是借助投影原理用平面图解法解决空间问题的一种能力。它的特点是动作技能、心智技能结合十分密切。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有相贯、截交组合体的画法及看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一方面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着重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的讲解和图解技巧,如相贯线、截交线的画法、辅助线、辅助平面的灵活运用、补视图、补漏线的解题技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先引导作图再结合所绘制的图讲解理论知识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作图技能的培养
学生作图技能是制图课程又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地动作技能的形成到掌握有以下三个过程:
1、建立正确的视觉形象。
2、视觉控制与动觉控制相结合。
3、基本上有动觉控制。
以制图课程中的《平面图形的画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以下三个过程:
1、视图形象。平面图形是曲线段、尺寸构成。
2、动觉形象。线段定位、连接,画出图形,学生抄画。
3、通过多次练习形成动作控制,即掌握作图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促进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的过程,一般地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1、 活动的定向阶段。即预先熟悉任务,以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为活动本身和结果定向。
2、物质活动和物质物化活动阶段。即借助实物、模象或图表等为支柱而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
3、不依赖物质而借助内部语言――思维进行心智活动。即从抽象到表象的转化。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形象――抽象――形象这个心理活动规律来安排教学。应该指出的是,心智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呈曲线上升状态,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技能是靠练出来的。
五、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等,这些教学手段能更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制图课中三维空间形体和二维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如在讲剖视图时,学生对有些剖视图中的一些规定画法不太理解,但是利用 solidworks,pre/e等环境中绘制的三维模型可以随意的旋转、剖切、放大等,学生可以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来观察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的空间结构及组成,加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外 ,在介绍零件上的工艺结构及过渡线画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铸造、锻造、焊接。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加工操作过程的录像,学生们既增加了感性认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对零件上的倒角、钻孔结 构、退刀槽、铸造圆角。过渡线、表面粗糙度、公差配合及螺纹、凸台与凹坑等概念有了更 好的理解。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轻松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并将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三方面潜力很好地协同在一起参与学习,有助于课程教学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灵活、充分、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指导思想,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再加上制图教学中思维能力开发的特点及规律,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仅在制图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从技能的形成与培养的角度,作了一点关于思维能力创新的探讨,本人在经验上、知识上有好多欠缺,希望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表现形态复杂多样,这也是任何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作为一种以建筑艺术空间作为主体,以其他造型艺术空间为辅的空间体系,空间构成不是简单地基础造型设计,而是与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环境技术设计工作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空间与造型,对于空间的研究与设计,必须要遵循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透视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保持理性与感性的空间思维与空间创造力。构成类教学是艺术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空间构成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概念的基本认识、探索空间的构成手法、构成类型以及空间的创新手法。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则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重要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教学,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空间的基本涵义,明确空间构成设计语言、设计方法与步骤,掌握空间设计基本规律与形式;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于空间色彩、形态、光线的敏感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实践当中。
2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的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空间涵义与构成的教学,教师需要寻找出于环境艺术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将建筑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地复制。同时教学当中也需要将造型艺术作为主体,广泛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空间理论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营造方式的研究与感悟,掌握环境艺术空间涵义与空间表现技巧。注重空间意识培养。空间构成教学中有着非常多的概念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后期的主体性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实践设计当中对于空间的功能性考虑欠缺,空间造型语言不同意,创造性不足。究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对空间感与空间想象力的掌握力度不够。因此,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初期的空间形态构成教学,在此过程当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空间涵义知识理论基础,也要在教学中贯穿针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空间需求设计的理论分析。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空间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打破传统造型艺术空间概念与习惯。以造型艺术作为根本,促进学生掌握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空间表现技巧,领悟园林营造以及建筑的空间表现;并且也要借鉴舞蹈、音乐等艺术对于时间空间驾驭的方式,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的领略。重视空间审美固定性。环境艺术教学中注重环境整体的设计意识及设计风格的教学研究。一些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环境的空间艺术特征,忽略了对于地方环境特征及本土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流行,盲目宣扬“舶来品”,对“洋”工艺与材料的效仿与抄袭使得设计脱离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必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灌输,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的环境当中,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的体现。只有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这种固定性风格,才能够发挥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打造出区别其他造型的艺术。锻炼创造性思维。我国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其意思为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空间构成教学中,需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方式,有效结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时代观念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增添设计思路。
3结语
关键词:地理图像;绘图;析图;用图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加深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而成为地理的“第二语言”。正如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不少教师也知道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图”代替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因缺乏自主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下降。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以图考地、以图考理”已成为学科特色。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图析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概念,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以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为例,谈谈我的教学体验。
一、在绘图析图训练中,掌握地理知识,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句格言告诉我们,要想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实践。所以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动手获得知识。地球运动知识较为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教学中的难点和考试失分点。所以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绘图、去尝试析图,以达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空间概念目的。比如,在讲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1.分别计算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点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在图1中用折线画出。
■
图1 图2
2.根据所画图(如图2所示),说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3.读图2,分别回答6月22日、12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值分布情况。
4.太阳直射点沿da方向,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怎样变化?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又如何变化?反之沿bc方向呢?请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
原理图是学习自然地理的灵魂所在。所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重绘原理图,动口读原理图,动脑分析原理图。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相关的地理知识图式模型。
二、在读图、用图训练中,引导学生挖掘图像隐藏的信息,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事物分布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获得。例如,在对图2的研读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
(1)分析二至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与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为正值)之差随纬度的变化幅度分布有何特点。
结论:
(1)23°26′N-23°26′S之间的一年中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2Φ;23°26′~90°之间的一年中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46°52′。
(2)23°26′N~23°26′S之间的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Φ+23°26′;23°26′~66°34′之间的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46°52′。从极圈―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极点为23°26′。
三、在绘图、析图训练中,构建地图模型,培养学生化归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纵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卷中的任何一幅图哪怕是再新颖的图其实都是原理图和规律的变形。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化归方法。实现“化繁为简,变抽象为直观,未知化为已知”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等太阳高度角分布图的判读,由于空间性强,学生在学这一部分时往往无从下手。等太阳高度角分布图的实质是在某一时刻昼半球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的俯视图,其圆心为太阳直射点。因此在遇到等太阳高度问题时,可根据直射点转化相应日期侧视光照图,然后将等太阳高度角图上的点线转绘到日照图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注重绘图、析图、用图训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考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事象,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观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太阳高度密切相关的有热水器的安装、楼间距、物影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等。
比如,物影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学生学习太阳高度的又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判读要点,其中日变化要抓住三点:(1)弄清日出、日落和正午的太阳方位;(2)知道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影子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短;(3)太阳与影子方向相反。正午杆影的年变化抓住两点:(1)全年正午太阳与杆子的位置关系;(2)正午太阳高度大,影长短,直射时影长为零,正午太阳高度小,影长长。所以,理解了影子朝向和长短的判断方法,无论读图还是绘图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绘图、析图要领的指导,在解题中教会学生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就不仅会解决地理记忆难、答题难的困惑,而且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