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系统分析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工作

一、自闭症儿童与社会学习理论

(一)自闭症儿童的界定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肯纳提出“早期幼儿自闭症”这样一个病名,归类于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直到1980年,医学界才将自闭症定义为“广泛性的发展障碍”。在中国,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精神健康研究所中心陶国泰医生在专业文献上报道了4例自闭症,首次在中国引进了这个观念。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对自闭症儿童的界定,基于社会交往损伤,语言能力不足和刻板行为三方面,且限定出现上述症状的年龄为三岁前。

自2005年开始,自闭症患者被列入中国残疾人目录。《中国残疾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的数据显示自闭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一左右。自闭症不再是罕见疾病,正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最常见的疾病。患自闭症的孩子,智力异常,其中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

(二)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其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矫治的可行性讨论

社会学习理论也称模仿学习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在观察学习或模仿中获得的,学习的基础就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儿童通过互动来学习各种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儿童与其周围的人产生互动,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应对压力,经过长时间的互动,儿童可能变得对特定的人或情境产生特定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有可能是恰当的,也有可能是不恰当的。要让儿童与各种不同的情境产生互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儿童学习恰当的反应。最后通过刺激强化来巩固儿童即成的恰当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自闭症儿童矫治的可行性在于:儿童的行为是与环境互动产生的结果,自闭症儿童不恰当的行为是其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做出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变自闭症儿童周围的环境,使儿童模仿恰当的行为与反正模式,正确与他人互动。

二、自闭症儿童的集体课活动分析

(一)Y儿童发展中心中班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情况

Y儿童发展中心中班共有6名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为6岁。全托有3人,日托3人。儿童A,8岁,自机构成立以来就在此学习,模仿能力较强,数字识记多,精细动作课表现优秀。儿童B,3岁,刚来机构不久,站立行走能力弱,总喜欢爬在地上,伴随语言障碍。儿童C,4岁,是试管婴儿,父母曾带他去北京矫治,稍微好转之后送往机构,不爱大运动,喜欢音乐课,伴随语言障碍。儿童D,5岁,画画能力稍好,伴随语言障碍且有轻微暴力倾向。儿童E,6岁,从不开口说话,上课没有秩序,什么都往嘴里塞,但跳蹦床最棒。儿童F,10岁,班里年龄最大,自闭程度最严重,不会说话,没有参与活动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爱撕纸,撕衣服,伴随严重智力发育迟缓。

(二)Y儿童发展中心的集体课活动方法

在助教过程中,大多采用结构化教学和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结构化教学法主要分三个方面:(1)环境的组织。机构一楼分为烹饪区和个训课区,二楼分有小组活动区、教室一、教室二、洗漱区、游戏器具储藏区。老师根据课程内容来安排功能区的使用。音乐课、游戏课在小组活动区。精细课在教室一等。(2)可预测的活动顺序。机构中班儿童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弱,难以统筹规划自己的活动,当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活动内容时,这种不确定性和意外的变动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焦虑和恐惧感。因此有必要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得把各种活动安排的有规律。比如从进教室,收拾衣物书包,上课,游戏,喝水,吃饭等都有固定的顺序。(3)视觉提示。中班儿童视觉信息接收的能力比处理听觉信息的能力强,所以一般喜欢看颜色鲜艳的卡片,老师在上水果认知课时会用水果卡片来吸引孩子注意力,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零食奖励,教课过程也顺利得多。

感觉统合训练是每日中班儿童的必修课。每节课40分钟,分为个训课和集体课两种形式。个训课就是一名专业老师一对一辅导一名儿童,弥补在集体课中儿童缺失的方面。集体课就是中班儿童集体上课,由一名专业老师授课和几名志愿者辅课。欣雨星机构在感统训练上针对中班儿童的前庭功能失调、感知觉障碍、本体感觉异常,以游戏的方式,运用多种器材辅助教学,协调心理、大脑、躯体三者的关系。器械包括滑板、旋转抱筒、平衡木、蹦床、滑梯、弹力球、篮球、跑步机、呼啦圈等等。每个儿童的每样器材的运动时间以十分钟左右为宜,每节课三到四种器材辅助。游戏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吹泡泡、向上够天空、丢沙包、两人三足、保龄球、抓尾巴、打地鼠等等,既增强了与老师、小伙伴之间的互动,对于协调自身动作也有提升作用。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力量。这6名自闭症儿童的在机构的学习过程贯穿了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注意过程。自闭儿童的心理特征、老师榜样的活动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尤其是机构里儿童和老师的亲密关系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由于忙碌的工作,无暇参与课程互动,把孩子康复的希望全都寄托于机构,反而不利于孩子回家之后的强化训练。第二,保持过程。第三,复制过程。保持和复制过程一气呵成,儿童模仿老师的榜样行为,并转化成动作展现出来。第四,动机过程。榜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当老师表扬肯定了某个儿童的正确行为,别的小朋友也会下意识地去模仿正确的行为。

四、反思

(一)矫治效果分析

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的自我意识(上课点名的反应)、上课秩序(尽量保持良好站姿、坐姿)、自理能力(课间喝水、入厕、洗手、吃饭)、运动课(锻炼肢体协调能力)等强化巩固的效果较好。而社会交往、发声表达取得效果比较困难。

(二)矫治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中绝大部分的精细动作模仿能力差,精细课只有儿童A能顺利完成。第二,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由于自闭严重程度不同,在进行游戏课时面对着众多游戏设施,在活动中大部分是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缺乏与他人的互动。第三,训练难以兼顾各个程度的儿童,有的儿童平衡感好,能很轻松地跨越滑板,玩旋转抱筒;有的协调能力差,不敢上平衡木,不愿跳蹦床。过一段时间就会对器材产生厌倦情绪,根据自己的喜好只玩一种或某几种器材。第四,虽然机构开展单独的家长课和家长培训,但是并没有使家长真正和儿童能共同参与某节课的活动。

(三)建议

第一,建议延长一对一授课的时间,针对性的训练儿童的精细动作,教师反复演示,儿童反复模仿,用零食奖励来强化儿童的动作。第二,在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要多进行一些有助于增加儿童之间互动的游戏环节,比如两人三足,皮球互传等等,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小组协作的成就感。第三,感觉统合的训练过程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就是游戏,在训练的过程中伴随着游戏的欢乐体验,他们的积极参与是课程成功的关键,所以要首先关注他们的兴趣点。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和安排活动项目给予儿童适当的回应和刺激,形成良性循环。第四,机构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要更加细化,家长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儿童的课程中来,把家长培训课和家长会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互动的实践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 侯冬梅.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08(2).

[4] 杨晓菡.自闭症儿童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沈阳市某康复机构为例[D].辽宁大学,2013.

[5] 王梅,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16-01

一、前言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高校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大众教育模式所取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火如荼,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学生单纯依靠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水平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人才需求。面对这种形势,各个高校想要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契合时代精神的教学改革方案。

二、大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概述

系统分析是系统论理论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具有普通适用意义的问题分析方法。在信息管理这个特定的领域当中,系统分析主要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而存在,即,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整个问题,并对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划分,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构成整个系统的有机部分,而后对每一个部分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交互实现途径等进行分析,最终实现系统目标。相应地,系统设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在信息管理领域当中,系统设计主要是倾向于利用修改、删除、增加等一系列改进技术来对某个完整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重新装配。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类型而言,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均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方法,更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

大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突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积极价值和重要作用,是借助于信息管理平台让学生获得相应能力素养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主要课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该类专业的精品课程,并以此为切入点,快速而且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相关课程改革建议

(一)课程现状分析

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该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满足未来信息管理者的各种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困难克服、解决措施寻找等全方位的教育,但是教育重点在于系统实施方案的设计而非具体执行方案和实际操作的编制;相应地,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是满足系统技术人员的各种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工具运用等全方位的教育,能够掌握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和初步实现能力。从大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效果来看,这两项课程的积极作用无疑是非常显著的。

根据笔者近年的的学习和观察,发现虽然不少学生均能够非常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两项课程的理论知识,但是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时,不少学生便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要求。所以,对于处于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的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则显得更为必要。在实践当中,学生一般均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很好地完成功能结构图、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业务流程图等定量分析任务,但是如果遇到某些定性分析任务,则在处理时便显得自身的能力捉襟见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些学生依然没有充分而且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也没有具备初步的信息系统分析能力。面对学生不能够有效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这两种分析工具的局面,迫切需要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研究。总体来说,当前的课程教学存在着下述几点问题需要解决: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重视课堂内部教学而忽视课程外部教学的重要价值;学生习惯于解决自己熟悉的问题,对于新困难、陌生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升;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相关解决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相应的实践课程大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增强学生自身竞争力的必然举措。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实践教学是分量非常重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所掌握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更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建立健全相应的实践课程大纲是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践韵味、为学生提供综合训练机会的重要步骤。依照课程要求、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学生水平等要素来科学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大纲,例如,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调查与可行性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测试等实践项目,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对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学生,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其新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帮助其加深理解企业管理和培养其的工程化意识与基本技能,具体的编程实现技术不是他们的目标。因此,我们为这部分学生专门设计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招标与投标训练,在管理信息系统调查与可行性分析与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的实践项目基础上,选择1-2个小组为招标小组,负责制作标书,其余小组为投标小组,负责制作应标标书,再将各应标小组组长组成新的评标小组。此外,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其他的所有实验,并将他们安排到实际企业、公司参观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与维护过程,以及信息系统实际开发过程与组织流程。

第三,实践考评模式。实践教学过程比实践结果更重要,为贯穿该教学理念,我们针对不同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上述实践项目都特别强调团队协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由于个体差异和理解、领悟能力的不同,不同学生完成同样任务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此时,就要求老师能正确对待,合理评判,不以结果为目的,而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信息类专业作为当前高校非常重要的专业类型之一,需要彻底转变以往重技术、轻思想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实现社会资源和教学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和世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林,王锁柱,王瑞梅.应用型本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5):155-156

[2]黄素莲.《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02):125—126

[3]景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06):126—127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1998年教育部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林业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学5个背景专业整合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我校于2001年在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组,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时间。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该专业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包含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而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这些课程特点也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在强化理论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本文将就我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本身复杂度较高

由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综合性、专业性较强。分析、建模、设计、实施、编程的流程很多,而且也十分繁琐。所以该课程的实验复杂程度是其他专业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如涉及到企业具体系统的设计开发周期较长,另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等多种复杂的问题。因而实验本身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2 实验设备单一

目前,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没有专有的实验室。用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设备仅为常规的计算机软硬件,没有其他相关的实验环境支持。这势必会使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受到限制。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对网络、ERP、DSS等专业概念的认识和了解。

1.3 学生认识程度不够

信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课程基础,平时与计算机相关的实验课都是以程序设计、编程、调试、运行为主。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一些较为具体化的问题。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了解整个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利用管理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信息化的方法构造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模型,然后再利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将问题逐步细化,最终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构造出真实的信息系统。整个过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验上,认为上机实验就是编写程序做出系统,缺乏充分的分析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仅凭空想做出来的系统即使界面友好,功能也很齐全,也无法取得好的实用效果。

1.4 实验教学内容综合程度不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较广,旨在培养学生对多种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实验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过程将成为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而事实上,目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却较为陈旧,传统验证型实验内容占主要地位,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的综合型、设计型以及创新型的实验开设较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课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1.5 实验过程缺乏有力的反馈机制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过程还缺乏良好的反馈机制。没有好的反馈机制就没有办法使老师更多更好的了解整个实验在学生中开展的情况,也不能让老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目前,多数高校用于检验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还是通过书写实验报告,而学生对待实验报告的态度往往是敷衍了事,所以老师很难真正的从实验报告中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另外,实验过程也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检查往往耗费的时间较长,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而且由于一次实验课的时间有限,老师并不一定能检查到所有的学生,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反馈的效果并不明显。

2 解决思路

2.1 扩大对外交流

交流是学习的最佳方法,对实验教学的建设更应如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请进来”主要是请其他高校有关方面的资深学者介绍其所在院校该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和开展情况。另外我们还可以邀请本地知名企业的代表介绍企业对本课程知识的需求和使用状况。这样便于我们根据需求及时的调整课程结构并设置更为合理的实验项目。“走出去”一方面可组织老师到其他高校去学习和观摩,了解他们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上的经验和进展。另一方面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专业建设的最新动态,并应用到实验课程的程建设中去。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必要保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要求。只有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对实验教学有所贡献。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实践教学工作做出一定的倾斜,使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另外还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到其他实力较强的高校进修,学习先进的实验操作技术,巩固专业知识。

2.3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本身综合性较强,包括的内容范围较广。针对目前我校该课程实验内容较为单一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重新设计实验环节,在原有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设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总结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双管齐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实验课程的设置和教授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详细的实验教学方案,以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电子商务,2010(12).

[2]景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6).

[3]连仁包,陈端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性 公路路线 设计

公路路线在公路建设中占有主体地位,公路路线一旦选定,那么无论路线质量的优劣,都不能改变,山区高速公路同样如此。因此,作为公路的主体,其路线的设计好坏,对公路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不同,都会对公路建设产生一定的作用,制定相关路线的设计要针对先进性以及科学性进行突出的设计,这样公路建设才会取得优质的效果。

1 公路路线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公路设计的核心,路线的线性代表着公路的骨架,意味着线性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公路的构造、路面以及路基等方面。在公路建成以后,假如需要对公路线路的改变那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针对高等级的公路路线,一旦建成以后就无法对其线路进行改变。因此,可以将公路路线看作为公路的生命,不但在安全方面,而经济与通行能力也需要进行分析与完善。

相比国外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发达的国际针对设计的理念是从汽车的动力学进行要考的,然后逐渐考量驾驶员的心理特征,不但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注重发挥公路路线设计的舒适性,同时展开了一系列的路线设计研究。然而,我国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多数是采用我国比较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工程设计方面的考察,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忽视,没能从全面的角度对路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最终在经济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2 公路路线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公路路线的优化,主要存在不可公度性与目标件的矛盾性两个方面,首先,设计目标的不可公度性主要是指公路路线的设计目标没有进行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其次,线性设计目标间的矛盾性主要是指在采取目标值的过程中,会影响其他目标。对此,可从可靠性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路线智能优化法三方面来进行优化。

2.1 可靠性研究分析。我国在公路路线的设计中运用可靠性理论研究已经初步进行了研究,但是在公路路线方面的运用还没有万群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可靠度理论在领域中,主要是在岩土工程学以及结构工程中运用的较为广泛。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公路排水管道设计、交通信号灯间隔时间可靠性分析,信号配时设计等。总之,可靠度理论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用概率来描述工程结构可靠性的问题。

2.2 系统分析法。将公路路线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法,主要是对路线设计的定量或者定性进行评价,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后并进行完善,进而达到最优路线的目标。当前系统分析法主要包含目标、评价标准、现状数据、分析评价以及优化决策五个方面。通过对公路设计的现状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同时将公路环境的约束与设计现状对比分析后,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公路路线的合理性。对此,论证只需要对公路路线进行改进,就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公路路线的技术并不能满足公路设计的实际需求。可看出,采用系统分析法,达到技术的要求时却无法满足经济的需求,而满足经济需求的而无法达到技术指标。对公路分析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合并、归类,找出重点.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法,并付诸实施,同时对公路优化后的成果数据进行再分析与优化。当前系统分析法主要包含系统与定量两个方面,经过这两个因素可将系统分析法的形式展现的多种多样,由于系统与定量的准则来分析,那么系统就需要根据明确的准则来定量具体的数据。采用系统分析法来对公路路线的设计质量进行设计后,利用较少的工作量就会对定量进行明确的分析。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的背景下,可以在公路路线中推广系统分析法,不但一定程度的减少工程量,更重要的是还会提升公路路线的设计质量。

2.3 路线智能优化法

在路线设计的过程中采取智能优化法,主要是以多目标遗传算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为核心来解出最优的公路路线。在路线方案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采用CAD系统为初始的设计方案,进而达到提升公路路线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与设计层次进行设计的目标,最终形成提升公路路线设计的决策能力。

公路路线设计优化过程必须从公路原始空间数据库中真实及时地提取、分析与公路路线相关的空间数据,为公路路线目标函数计算提供数据资料依据;按所需空间数据的属性和查询方法,路线设计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可分为点数据挖掘、线数据挖掘、面数据挖掘。公路是敷设于自然界的人工构造物。所经区域的地面高程决定了路线的位置、工程量等因素,是公路路线设计的关键信息。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可获得路线地区任一点的地面高程,由于公路路线设计需要纵断面地面线和横断面地面线,所以必须将公路路线设计领域知识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以获得所需地理地质和公路区域的有效信息。公路路线在布设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公路、铁路、河流等相交,通过gis的拓扑关系查询,获取公路与线状构造物的拓扑关系,合理地确定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的类型。而通过分析路线所交河流的宽度、流量等信息,则可以合理确定拟建桥涵的跨径,从而为公路路线方案优化提供充分的信息。面数据挖掘方式,为公路路线挖掘面域信息,为路线设计提供依据。建立公路路线智能优化系统模型,有利于解决路线优化过程中模糊性、不确定性问题,为公路路线的设计提供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总之,通过对公路路线的设计进行分析后,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方式。只有通过全面的公路路线设计,才能达到有效的节约资源的目标,进而完善公路路线的同时降低建设费用。

参考文献:

[1]邢琳琳.山区公路路线设计[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07)

[2]王健.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与质量控制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7)

[3]代龙平,王昶,畅奔.可视化与一体化技术在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15)

[4]史超平.浅析公路路线设计的规划因素[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 团队考核 表格量规 课堂品质

一、引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更新较快,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该课程区别于一般信息类专业课程,除了需要丰富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外,更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此类课程的考核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信息系统建模工具的应用等方面,这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该课程建设中探索新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方法,尤其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

针对该课程往往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以此来检验学习效果。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团队考核较传统考核对提高该类课程课堂品质有显著的效果。

二、团队考核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现代教育考核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考核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团队考核法就是根据项目团队中的分工与合作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让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考核方式。在实践中,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尝试制定具体的表格量规来进行考核,在体现考核的全面性、客观性方面有很大成效。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使用表格量规具有以下特点:

(1)清晰呈现各级考核指标内容。

(2)使考核更客观、方便。

(3)通过各级权重指明学习重点。

(4)让学生清楚能力培养的方向。

1.多维考核角度。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考核学生,考核内容要综合考虑学生智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传统考核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是违背现代课程理念和学生智能差异的,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特点,我们把握目标预设,制定和试行一套四维考核表,如下所示。

通过该表量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从知识维和逻辑维可以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及逻辑分析能力;通过协作维和创造维可以考核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细则中做到与任务特点相呼应。在权重的设置中,我们更加侧重于对“活”知识的考核,让学生明确学习重在举一反三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概念。该表只是我们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考核的量规设计,我们认为在保持多维角度设计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科目、不同教学对象,可对该表量规做适应性修改以满足需要。

2.多元考核主体

现代课程理念强调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为应摒弃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多做多练,有机会让学生“说”。所以我们在课程考核中强调三元化考核,只有客观地考核才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综合考核应不只反映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而应该包括小组相互考核、自我考核等,才能够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课堂营造让学生参与的考核气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让学生发表对自己和他人工作的感受和体会,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素质。

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该课程的考核中尝试加入学生的自我评定作为最后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让每个团队的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讲解,并与教师和其他团队同学答辩,根据其讲解和答辩的情况采取不记名计分并求加权平均值的办法来确定该部分考核的成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全由教师来决定分数的弊端。采用综合考核机制,体现了多元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

3.多面反馈学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最大特点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单让学生模仿例子,而是要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研究讨论型学习法等展开学习。对于该课程需要完成的分析设计项目,通常都比较大并且需要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我们在布置项目任务时,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各个行业的了解程度自行组成团队并确定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经开题论证后即可开展实施。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所选项目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拟合性,又为实现团队成员今后的合作的高效性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在学生项目选择上把握考核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

针对项目是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故在课程考核时对于语言表达、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都设计了相关分值权重(如表2),已不单单停留于项目表面的印象,而是延伸至项目过程中的个体付出和团队合作。

通过该表量规设置可以看出,本课程的学习方法重在合作学习法,所以对于团队项目报告本身只占40%权重,而团队合作就达到30%。我们认为在实施课程考核时,多面反馈学法是必需的,对于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要对考核表进行修改以体现不同的侧重。

三、团队考核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课堂品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从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两方面考虑,改进考核机制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促进课堂品质的提高。我们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收获有以下三个。

1.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课程项目并自由组织团队,与此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完成项目的开题,并在最后实行多元考核主体方式的团队考核机制将有效克服学生的惰性,并促进团队成员创造性和合作性的发挥,促使团队成员之间及团队与团队之间取长补短。我们发现最后学生提交的项目报告质量很高。由此可见,量与质的提高正是验证了团队考核法的有效性。

2.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类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强调“任务引领,做学一体”,要求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一个完整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这其中要用到的知识技能一部分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另一部分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来掌握的知识,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并达到知识的建构。基于课程特色,如果团队考核注重上述的多元主体,多角度和多方位地开展学法,那么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自然都会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3.教学的良性循环。

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较重,从而形成“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课堂环境。在采取团队考核方式后,教师通过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个人教学水平日渐提高,同时由于多维多元的团队考核真正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课堂教学自然良性循环发展。

四、关于实施团队考核的一些建议

基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和团队考核方式的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在实施团队考核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考核应有的放矢,避免过于频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会在进行综合类知识考核时才会采用团队考核方式。一为巩固知识,二为教学融入更多学习乐趣。我们在呼吁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不能给老师增加负担,频繁的考核机制往往不具备可操作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考核应在学生充分实践之后。

在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实践的情况下,采取团队考核,此刻教师其实已经违背“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只有在学生充分实践之后,才能进行多维、多元考核,从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团队考核应关注差异性和灵活性。

其实这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之一,对于考核的客观评价会有统一的好坏之分,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性,还需要在实践中做进一步探究。另外,由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教师要注意灵活设置考核量规,不同的项目报告,不同的知识重点,不同的学习方法都应有不同的考核细则,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4.团队考核更应关注过程。

虽说项目报告质量反映了学生的工作成果,但是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成长也正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之中。所以我们在考核的时候更应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分析和鼓励,一次考核不仅是对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五、结语

我们结合多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构建基于多维多元标准的团队考核机制,使得该课程考核更具公正性和客观性,并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挥个性特长这一问题,对高校教育中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不过没有一种考核机制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团队考核方法的恰当选用的关键仍然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任务出发,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美]George W.Gagnon Jr,Michelle 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2][美]Weber,E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

[3]詹姆斯・H.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5]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6]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

[8]倪小鹏.多元评价的方法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