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辽宁公司再创辉煌业绩的必然选择
2009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五大”体系建设的构想,这是国网公司实现以特高压输电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之后,推动国家电网公司真正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战略转型的、事关全局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变革。
在进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国网公司推出“五大”体系建设,在公司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企业文化等几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对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省公司三届四次职代会暨2012年工作会议将“五大”体系建设确定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多种方式宣传“五大”体系建设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召开动员大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集中公司上下智慧制定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创新变革是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五大”体系建设是历史抉择,势在必行。通过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必然会促进省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价值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必然会推进省公司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步伐,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全面形成集约高效管理模式,也必然会推进省公司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教育培训作用,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对它的认识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五大”体系建设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围绕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五个电网核心的业务环节,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支撑服务,遵循效率优先、目标导向、实事求是、安全稳定的原则,通过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发展能力。这种变革将带来广大员工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的重大调整。
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行为习惯,教育培训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为行动领航,学习为思想导航,学习是永不枯竭的资源。西门子的成功经验预示,一个企业的存在和继续发展只能依靠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不断取得新生产水平,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终生不倦的学习来取得。教育培训是决定企业命运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省公司素来有重视教育培训的良好传统。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保障,支撑教育培训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显著。高培中心作为省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员培训基地,依托省公司的坚强后盾,取得了教育培训工作的丰硕成果,为省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发挥教育培训在实施“五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要突出四个基本原则:
一致性原则:所属各级培训组织,要紧密围绕省公司的总体部署,根据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统筹安排培训工作,确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在统一的计划体系下实施培训。
层次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需要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所担当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各级培训组织机构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要有清晰的界定。
阶段性原则:“五大”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任务,而是省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和实施的管理体制变革,需要一个持续的周期,各阶段有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培训组织机构要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需要的人力资源培训保障工作。抓住宣传发动阶段的有利时机,提早开展培训工作,做好思想发动,使各级干部、全体员工从思想上做好“五大”体系建设的准备,为五大”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奠定基础。
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五大”体系建设培训要打破传统的培训思维模式,纳入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保证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与引领性。
三、提前谋划,助推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方面工作,都是优秀人力资源基础的集中体现,“五大”体系建设也将带来省公司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的大幅提升。素质与教育培训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关于“五大”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训工作,省公司在三届四次职代会和“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说明省公司要发挥宣传培训在管理模式变革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培训成果在管理实践中的转化,确保“五大”体系建设高起点启动和顺利实施,将培训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硬件环境准备:借鉴重庆电力教育培训中心的经验,实施“五大”培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教室作为支撑。高培中心克服教学硬件资源紧缺的困难,压缩员工办公场所,建设了符合“五大”培训基本要求的教学环境设施。
培训流程准备:以突出干部个性化差异和培训需求为切入点,调整培训计划,充实“五大”体系培训内容。建立了党校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加强对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监控。推行培训班项目管理试点运行,实行全程跟班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建立优秀学员档案,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师资准备:作为管理人员培训中心,需要的是高层次重实效的培训。高培中心积极与国内高层次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省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智能部门联系,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高端培训兼职师资。完善《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制定品牌培训推广计划,以做精“品牌课程”、做优“品牌教师”为原则,加强自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现场实践、送出学习等形式,完成专、兼职教师从教师向培训师、从培训师向技术技能专家的转化。
模式创新准备:推行竞赛调考式培训方式。以营销专业为试点,开展“营销训练营”,满足省公司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需要。研发咨询指导型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省公司“三集五大”、“四化”、同业对标等工作,以自主研发或与咨询机构合作的方式,建立咨询式培训指导科研课题,综合对企业的咨询服务、管理指导、培训服务等多项功能,使中心从单一的培训服务,转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将培训真正融伸于企业管理。推进模块化教学。根据不同培训班的要求,将讲授式、菜单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理论教学中,激活课堂氛围,扩大学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升理论课教学效果。
2012年,***县成人与民办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关于农村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发展提高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努力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农村成人教育
(一)总体思路: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坚持“传播技术、带头示范、自我造血、带动一片”的工作原则,强化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资源,确保农村成人教育抓好抓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成人教育内涵发展,不断增强成人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工作目标
1、大力推进标准化成技校的创建工作(重点建设小沙河成技校,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
2、承办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和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研讨交流会议。
3、强化基地和项目建设,以示范引领促进项目的推广工作,达到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集团化基本雏形。
4、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完成年度培训工作任务(培训2万人以上),并取得实效。
5、扎实做好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巩固提高扫盲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制,提升学校工作水平
继续坚持乡(镇)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加强学校及教师的基础性和过程性工作管理,规范档案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校长、教师考评指标体系评价工作,实施表彰优秀、末尾淘汰的奖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学校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坚持集体效益优先、教师创收为辅的原则,完成农村成人教育再发展储备基金(每人3000元)任务。严格财经纪律,保证集体资金、学校财产合理合法使用。
2、加大经费投入,创建标准化学校
在成技校软、硬件建设上增加投入,除保证今年24万元的县成人教育专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之外,争取上级支持,多方位筹集资金,重点对小沙河成技校和基地进行规范建设,按省定标准完成年度阶段性工作目标,并以此带动全县其它成技校的发展,确保我县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在省内领先地位不动摇。
3、强化基地建设,突出重点项目,积极开展项目推广工作
突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的实验、示范、引领功能,切实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明显、宜于推广普及的实验项目,做好示范引领。要加大推广力度,重视科技服务,重点做好小沙河基地的地栽木耳、石门的养蜂、两江的辣椒、长兴的马铃薯栽培、个别地区的特色产业项目的推广普及,力争实现以成技校基地为龙头,以农户为主体,辐射全乡(镇)村(屯)的农业产业集团(合作社)化基本雏形,带领农民脱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作目标。同时,要把基地作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发挥基地的教育辅助功能。
4、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不断完善县域成人教育培训网络,结合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建立以乡(镇)成技校为骨干、村(屯)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农村中小学为补充、各涉农部门为辅助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打造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两个品牌。采用普及型培训、大型集中培训、个别指导、村干部培训、妇女绿证培训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培训,并增强培训内容的科技实用性。组建农村实用技术宣讲团,深入各乡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今年,计划全县完成年度培训任务2万人以上。加强初中绿证教育,创新所设科目内容,加强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承办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研讨交流会议,展示我县成人教育工作成果,不断提升我县成人教育工作水平。
5、求真务实,做好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
今年要做好县域内文盲人口的普查统计和脱盲工作,各学校要制定扫盲工作计划,有具体实施方案,落实扫盲教学“一对一”。要改革教学模式,将“脱盲”和“脱贫”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提高扫盲教育质量和效益;要继续做好全县脱盲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教保学工作,采取长期与短期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培训,使其掌握1—2项规范化生产实用技术和必要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
承办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安排扫盲经费,组织开展“送教下乡”、“流动课堂车”等以培带扫的扫盲活动,建立全州示范性扫盲实验试点,不断提升我县农村人口文化质量。
6、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大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积极协调县有关部门并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强对成技校校长、教师的培训指导,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开展与骨干教师“捆绑”式发展活动,加强校本研修,形成教师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以标准校为样板,实施县域与外地学习交流计划,积极探索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提升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二、民办教育
(一)总体思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省、州民办教育管理相关规定,结合《***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评估体系,以文化补习和其它综合类职业培训为关键领域,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措施
1、继续完善《***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评估体系,明确审批管理权限和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相关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完善各类教育机构设置标准,严格准入门槛,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制定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学校投资人、行政负责人、财务人员和审批部门干部4个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依法办学、依法管理。
3、严格执行各类民办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年度工作评估实效。加强对学校整改情况的调查监督,以评促建,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时向社会公布合格办学单位名单。
4、加强工作指导和日常监管,经常性的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情况检查。
***县教育局
2012年2月7日
附:
2012年***职成教科月工作安排
1月:讨论2012年工作计划。
2月: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召开全县成技校工作会。
3月:检查“一网两工程”落实情况,规范成技校档案材料;对已审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检查指导。
4月:筹备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现场会;迎省检。
5月:筹备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现场会;对各学校进行基地项目建设工作检查。
6月:承办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研讨现场会;上半年工作检查。
7月:筹备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
8月:筹备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县域内校际学习交流。
9月:承办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
10月:基地成果验收;成技校教师工作经验论文评比。
在作风建设中,**市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作风建设作为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我就我市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把作风建设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重点,列入市委2008常委会工作和党建工作要点之中,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心协力,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全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党委(党组)书记作为作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部门作风建设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范围内的作风建设机制。年初,对全年的作风建设进行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年中,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市纪委将于8月上旬召开常委会专题听取27个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情况汇报。年终,结合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进行专题检查,促进作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二、健全学习长效机制
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夜学”、领导干部学分制考核及综合知识考试等学习制度,充分运用“**论坛”等多种形式,大兴学习之风。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全年累计不少于12天,每季安排一次理论辅导或知识讲座,每年集中2-3天组织一次作风建设专题读书会。中心组学习及机关干部“夜学”在年初提出学习计划,确保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次数、学习效果“五落实”。把作风建设教育纳入党校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重点保证课时。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重点抓住当前领导干部在执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廉洁从政规定、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倡导“八种良好风气”。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继续开辟作风建设宣传教育栏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今年2月,在全市开展了“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项目推进、破解难题、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出“六破六立”。通过大讨论活动着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改革束缚创业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弊端,改正缺乏全局观、维护部门利益的做法,去除只求过得去、无所作为的思想行为,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机制
1、健全领导干部蹲点调研联系制度。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市直、县(市、区)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选择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产业(企业)、一个低收入农户、一项重点工作或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中蹲点调研。蹲点时做到确定一个主题,形成一个调研报告,理出一个工作思路,帮助联系单位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4月份以来,**市级领导干部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分别到各自联系村蹲点调研,加强工作指导,重点帮助解决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难题。上半年已有14位市级领导干部开展专题蹲点调研。在市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55位市直单位负责人、220位县(市、区)领导干部、1200多名县属单位负责人、1300多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相应开展了蹲点调研,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撰写蹲点手记、蹲点感悟和“创业创新建议书”300多篇。
2、建立实事承诺制度。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市、县、乡每年确定为民办事十件实事,并对确定的实事内容、责任单位、责任领导等有关内容进行公示,公开承诺,确保群众知情、参与、监督权。今年3月,市直各单位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共梳理出了今年要办的实事和要做的重点工作共计461项,并将此工作作为“实事实办461”项目在《**日报》上公开。4月,市委市政府在**各主流媒体上公布了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为进一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市委将6月定为“为民办实事推进月”,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推进月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办实事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努力实现完成一批、启动一批、推动一批。市委书记陈荣高对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和市直部门“实事实办461”项目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卢子跃要求切实抓好电网、路网、水网、“天网”等“四网”建设,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各位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也都按照工作分工,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截至目前,**市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进展顺利,“实事实办461”项目已完成94项,基本完成40项,正在有序推进中327项。
三、建立健全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机制
1、推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围绕中心工作,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每年梳理出一批难题,按照“一题一组一策”的要求,实行难题交办制,逐一落实责任领导。对确定的难题,将难题项目、责任人、破解方案、拟完成时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示。市领导根据职责分工,确定一批联系的重点项目。各项目责任单位、建设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向联系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今年按照市委开展“创业创新年”活动的总体部署,5月,围绕项目推进集中开展了蹲点调研解难题活动。市级领导根据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制度,分赴所联系的重点项目,通过现场进行调研、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对项目存在问题进行协调落实,提出具体方案措施,解决了一批存在困难和问题。同时,深入有关企业,对用地用房、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税费负担、招工难等重大共性问题进行调研,逐一进行分析研究,要求有关市直单位协调落实,对一些不能解决或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
2、推行领导下访包案销号制度。领导干部针对所包案件,安排时间集中下访。简单问题当场解决,复杂问题落实责任时限,共性问题出台统一规定。实行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按照“谁包案谁负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做到不推诿、不扯皮。职能部门对涉及问题跟踪督办,及时了解问题解决进度。实行难题破解销号制,问题不解决,不销号,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下半年**将集中开展稳定问题包案调处活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排查矛盾纠纷,有效化解重复上访和破解疑难问题,切实做好涉奥稳定工作,确保实现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省委提出的“三个坚决”。安排市委常委到联系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对稳定面上工作进行督查。同时安排市政府副市长对市区重点疑难案件包案化解,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党政领导稳定问题包案调处活动,争取7月底前基本实现息诉息访。
四、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
1、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带着办法、带着感情下移工作重心,走向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指挥协调、解决问题,力求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促成、业绩在一线创造。通过推行“一线工作法”,形成党员干部在一线体察民情、化解矛盾,在一线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全面、广泛地听取群众呼声,问计于民、完善决策;解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不够,了解民情不多,具体工作不会的问题,加深对群众的感情,提高工作能力。上半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群众的送服务活动,市卫生局等部门牵头开展“百名名医送医下乡服务”、“百名法律工作者送法下乡服务”、“百场戏进农村服务”、“百名农业专家送技术下乡服务”、“百场普及科技知识展”和“百名优秀教师进农村上示范课活动”等“六个百”活动;市妇联等单位在工业区水阁行政村,开展“关注外来人口,关爱母婴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等。
2、继续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住村干部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建立住村干部双向选择机制,对住村干部进行一年一考评,三年一次双向选择。考评结果作为乡镇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对因执行制度不到位而引发的负面案例,及时查处和通报,并严肃处理当事人。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1—2个村,每年到村召开两次以上的“民情分析会”。同时,要求各地围绕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推进村级组织换届、巩固和深化村级民主管理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乡镇党委政府结合新一轮“先锋工程”创建活动的实施,把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作为“创五好”工作的主要内容,加以健全和完善。自6月份开始,由市主要领导带队,到各乡镇、村进行夜谈,对“住村联心”工作情况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防汛抗灾、农村社会稳定等工作开展督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至目前,已组织夜访16次,走访乡镇16个、村18个。
3、加强技能型乡镇政府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明确乡镇政府在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组织建设三个重点方面的职能定位,及时组建以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和村级为民服务站为主体的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结合乡镇机构改革,以内设机构调整为契机,设立“一办若干中心”,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和末位交流淘汰制度,合理优化人员、机构配置,理顺乡镇政府的工作运行机制。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和重点工作任务设置课程,由乡镇干部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科目,规定每人每年至少取得1门以上技术证书。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把培训延伸到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示范户、低收入农户、企业主身上。依托“住村联心”流动辅导团对乡镇干部分片、分类、分批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乡镇干部统一参加技能考试,考试合格的,统一发给乡镇干部技能证书,并将干部的技能学习培训及认证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400多名乡镇干部通过技能培训,考取技能证书。坚持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市级机关向全市农村选派了4批共400多名农村工作指导员、2批共100名科技特派员,在为农村直接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极大充实了乡镇、村干部技术培训师资力量。
五、健全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继续开展“两减一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施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对不符合“两创”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依法予以改正、修改、取消或者废止。今年确定废止规范性文件22件,修订24件。确定修订的24件规范性文件,6件已完成修订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发文实施,有8件已基本完成修订草案。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实行重大项目审批会审制度和一般项目审批主办部门负责制度,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和联合审批,推进审管分离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快审批管理、监督、运行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行网上审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被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和后续监督工作,防止借机不作为和把备案、核准变成变相审批。
2、进一步推进机关行政行为规范化。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力度,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逐步建立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全面推进政企分开,加快对依附于职能部门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脱钩步伐,加大监管力度。行政机关不得借行业协会、学会等名义乱收费、乱摊派,不得与行业协会会计合账或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行业协会必须独立设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实时监察系统,完善对行政行为的社会监督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目前市本级电子监察系统已经完成审批平台的初步改造建设,市直34个部门已经有19个部门212个行政许可项目进行网上审批,进入电子监察系统,占全部行政许可项目的63%,实现数据自动生成,受理和办结二个节点的实时监察。
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长效机制
认真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简化公务礼仪,切实做到“同城不吃请、乡镇廉政灶、村级零招待”。财政部门严把单位接待费用核销关,按季度汇总上报。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必须有关规定执行。出国学习考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列入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一律从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严格执行《**市财政性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办法》,项目概算超过一定数额的要报原批准机关重新审批。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财政直接拨付资金制度。目前,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后,也将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七、健全激励引导绩效考评长效机制
健全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效能建设、效能监察和效能投诉“三合一”工作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机关绩效考评办法。将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范围,作为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由市委书记、市长等9位常委带队组成的检查组,到九县(市、区)对落实作风建设情况、长效机制贯彻落实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召开社会各界人员座谈会,了解他们对作风建设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不断推出和宣传身边的作风建设先进典型,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示范教育;定期剖析典型案例,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典范,大力表彰先进事迹和优秀干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
八、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监督员作用,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制度,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按照“为百姓说话,让百姓说话”的要求,整合投诉资源,健全投诉网络,完善群众诉求机制,依托“百姓热线”等载体,深化“开门听诉、公开办理”等活动。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民主评议活动。在今年市“两会”期间,代表们对市直各部门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办事公正和廉洁自律、工作实效和社会影响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评议,把评议结果纳入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龙泉市还开展了“万人评议职能科室”、“局长作风大家评”活动。松阳县开展了“百家企业评涉工部门”、“星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加大效能监察的力度。坚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今年1-6月,全市各级监察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1965件,已办结1902件,办结率96.8%。其中市本级受理1432件,已办结1421件,办结率99.1%。
作为与经济、产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应把握“五大理念”的基本精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理念的大背景下,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高职教育模式、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节约型校园、促进多元协同育人、夯实公共服务平台等工作环节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并初见成效。
关键词:
五大理念;高职教育;教育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谓一脉相承,是在充分汲取以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总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作为与经济、产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把握这一重大发展趋势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冷静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应当看到,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说,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着如何解决服务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以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助推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创新理念位居“五大理念”之首,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30余年的探索,正处于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期,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动力不足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体系、制度、政策、标准等宏观方面的创新;二是行业、企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多元办学体制机制等中观方面的创新;三是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等微观方面的创新。本文仅涉足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微观层面的内容。
(一)高职创新发展切入点
众所周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高职教育模式相对陈旧是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此,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与企业强化合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阐明:“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方式。”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均明确强调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厂中校”、“校中厂”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特别是在2014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做出了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这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一般认为,高职教育模式通常是指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而采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体系,涉及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教学组织、评价考核等诸多要素。以高职教育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开展工作,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助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教育模式创新实践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工职院)在推进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抓住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职业教育模式。一是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实施办学模式改革。与特大型央企东风汽车公司采取“双牵头人”模式,联合300余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湖北省汽车服务职教集团,着力解决职业教育相关者利益平衡问题,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完善政、校、行、企协同办学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校企合作由目前以用工为主的浅层次向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深层次转化。二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工与学结合最为紧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法治化与师徒化的本质特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结合不同产业和专业特点,开展多样化试点工作,如机电系的“双师傅制”、汽车系的“双元制”、艺术系的“工作室制”、建工系的“竞赛引导制”、环化系的“系企互融制”等,这些实践活动均基于课程基础,通过抓住课程建设这个“牛鼻子”有效带动其他教育教学要素同步发展。三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为有效克服高职教育“学术本位”倾向,学校逐步强化职业导向和能力导向指导思想,不断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标准,根据课程性质不同,灵活采用行动导向式、项目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关注“教师要教什么”变为关注“学生要学什么”,从学生被动听课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评价从只注重结果变为同时注重教学过程,学生从被动受评到主动自评;师生关系从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教师逐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四是以校内评价为重点实施评价模式改革。高职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环节,其中校内评价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评价对象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训以及教师、学生等,学校秉承评价工作“永远在路上”的方针,注重校内常规性和周期性评价工作,坚持多元办学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1]。
二、以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助推协调发展
人们对于协调理念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兼容并包”等相关思想。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协调理念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自由发展、市场化、均衡发展、可持续性等思想逐步成为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重要内容。而基于一般系统论观点,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并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协调主要涉及系统要素和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协调问题。因此本文以为,高职院校的协调发展主要涉及多元办学主体间协调问题和自身职能协调问题。
(一)多元办学主体协调发展
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从广义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既包括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也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涵盖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并受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左右,同时要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个别主体的利益[2]。各办学主体利益实现共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利益张力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平衡,高等职业院校才可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湖工职院为协调各方利益,秉承“他方中心”理念,通过秦巴地区高职教育论坛、湖北省汽车服务职教集团、十堰市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教集团等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体制机制平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以有效提高区域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效益。
(二)高职教育职能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高等院校三大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履行三大职能不可偏废,必须遵循均衡、协调的办学规律,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然而,缘于种种原因,大学职能发挥不均衡、不协调现象十分普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职能“短板”问题尤为突出,似乎已经成为大家共同面对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难题,湖工职院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实施科技工作“以横带纵”战略。摒弃偏重纵向课题研究的传统观念,注重服务产业企业技术开发实效,不以课题层级和经费数量论英雄;坚持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思想,走科技活动、生产活动、教学活动三融合的道路,在生产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研究技术问题,无论小改革、小创新还是大项目、大课题,始终关注技术技能的不断积累,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实施社会服务“供给侧”改革。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产品供给种类错位于市场需求,即培训课程品种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岗位的发展需求;二是教育产品质量失位于市场要求,即培训课程质量不能完全达到职业岗位的规格要求。鉴于此,湖工职院启动了第二轮课程建设工程,协同有关政府、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实施校内专业课程与社会培训课程融通相长,逐步打造了汽车企业职工培训、转业军人培训、妇女再就业培训、保安培训、消防培训、电商精准扶贫培训等社会培训品牌。
三、以建设节约型校园助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通常是指一种以和谐、效率、可持续等为价值取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几乎与所有社会主体利益息息相关。绿色发展理念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极富指导意义,一是绿色发展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排放成为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应当满足绿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二是绿色发展追求可持续价值,高职院校在不断培育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绿色发展要求降低资源损耗,高职院校应逐步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
(一)专业建设满足绿色产业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统筹社会总体需求和学校自身长远发展,同时适度超前建设[3]。湖工职院地处闻名中外的“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为满足地方“国际商用车之都”的发展战略以及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学校根据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与延伸,适时调整专业布局,专业结构逐步从“制造类专业为主、服务类专业为辅”向“制造类专业与服务类专业并重”转变,在夯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传统制造类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工业机器人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改装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等新兴服务类专业。此外,为契合十堰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战略,学校不断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专业建设,助推地方经济绿色崛起。
(二)高职育人倡导全面发展理念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认为,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两者不可偏废。湖工职院早在1976年就开始举办高等师范教育,在学术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后于1998年开始进行技术技能教育探索,稳步实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较好地兼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要求。同时,学校在注重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加强公共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专业素质拓展课平台建设,灵活运用项目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持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
应当承认,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行政化倾向相对严重、大学治理经验积淀不够、管理队伍素质偏低等“硬伤”,极易导致资源消耗偏大,从而减损学校整体办学效益。为此,湖工职院以推进依法治校为抓手,一是努力在思想上解决问题,促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逐步养成合法性、程序性和权力制约性等思维习惯;二是着力在管理制度上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相关内部规章制度,大力推进人事、科技等重要领域改革,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以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三是大力在运行机制上解决问题,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高治理水平,强化依法办事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化解风险能力,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增强管理透明度等。通过高职办学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建设,特别是重点加强对“三重一大”问题的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降低办学成本,逐步打造节约型校园。
四、以促进多元协同育人助推开放发展
系统论认为,所有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内外需要有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也毫无例外应是开放的,在强调自身学术性、自治性的同时必须重视其开放性。实践证明,开放是一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亦如此。本文以为,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开放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引领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对内,以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推进政、校、行、企和其他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模式;对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层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对内协同开放办学
湖工职院始终秉承高职教育社会开放思想,在政校、行校、企校、校校协同办学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建构初现端倪,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例如,在政校协同方面,由十堰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湖工职院承办的“一村多名大学生”项目,在招生计划、新生录取、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市政府相关部门直至村一级组织共同参与办学,在智力扶贫工作方面收获了不少有益经验;在行校协同方面,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2014年十堰市电商协会成立并入驻湖工职院,一年多来电商协会利用其资源和信息优势,组织、引导电商相关企业参与办学,在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社会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企业专门人才储备建设等方面卓有成效,对汽车零部件、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在企校协同方面,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大中小微各类汽车企业广泛开展定向培养、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各种形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深度合作中,企业参与招生遴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组织与管理、实习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主体;在校校协同方面,湖工职院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于2014年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启动了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二)对外深化国际合作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深度不够、水平不高是普遍现象,大多仅限于校际互访、教师进修交流、学生出国留学等活动。湖工职院于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中德汽车机电实验班试点学校,基于德国模式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以下教育教学特点:一是教学组织创新,构建了“五个专门化”,即经过培训认证教师组成的专门化教学团队、经过中德共同认定的专门化教学计划、符合理实一体教学标准的专门化教学区域、根据工作任务开发的专门化任务工单、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化管理制度;二是课程体系创新,设置了学习领域课程,采取同时推进、逐层递进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三是教学模式创新,推行“一引二导”理实一体化教学,即任务引领、工单导向、问题导向,有效落实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训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通过深度、高水平国际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2015年该试点班首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极高评价。此外,为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校正在积极探索与东南亚、台湾等地区的高职教育国际合作。
五、以夯实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意欲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本文以为,具体到高等职业教育应主要包括高职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等内容。
(一)高职教育资源社会共享
近几年,湖工职院积极发挥区域职教龙头作用,大力发展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着力打造汽车行业人才、研发、培训共享平台,通过有效推进“校中厂”和“厂中校”办学模式,建立公共性技术技能实训平台,充分利用东风汽车公司、其他中小汽车企业生产经营资源和学校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汽车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专门人才培养,以及技术服务活动和企业职工岗位培训活动;二是着力打造校际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与本地区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签订共建协议,实现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科研机构、教师、课程等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办学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着力打造继续教育共享平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成立了社会培训中心,该中心囊括市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市中小企业家培训基地、转业军人安置培训定点机构、保安员资格培训指定机构、武当山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市税务系统干部培训基地、市妇女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等社会服务培训平台。此外,学校主动承担地域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任务,使之成为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倡导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努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正义价值理念。一方面,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在学校层面设立学生素质拓展教育领导小组,系部层面设置思政课教研室、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素质拓展教育中心等实体机构;在教育教学上将素质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课程体系和项目活动体系建设,将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中;在保障措施上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团队、教育研究、校内外基地和网络平台建设,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多路径成才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中职、高职、本科职业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单独招生、中高衔接、专本衔接等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拓展职业教育多样化成才渠道,以满足学生不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
(三)高职教育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国家战略,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应尽之责。广大农民应当共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理应在精准扶贫特别是智力扶贫方面有所作为。近几年来,湖工职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扶贫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例如在电商扶贫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学校协同市政府相关部门、电商协会、电商企业共同拟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与地区性知名电商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为扶贫对象提供运营平台;在县、市区一级组织,大力开展电商创业培训,为扶贫对象讲授电商运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乡镇一级组织,建立电商扶贫服务站,整合农副土特产资源;通过与农村干部座谈研讨、一对一结穷亲等方式,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种植和绿色养殖等致富途径;在村一级组织,借助“一村多名大学生”项目,遴选高职大学生作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组织、服务、指导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学校牵头组建农科和电商专家服务团队,解决电商服务站和电商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和运营问题;适时总结扶贫工作经验,不断优化实施方案,复制工作成果并广泛推广。
作者:陈海峰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海峰.探索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助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5(27):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