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第1篇

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GDP增速仍是各地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等问题的存在,阻碍着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应认真做好节能减排的调查研究,深入重点部门、行业、企业,分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对节能降耗的作用,研究节能降耗指标的科学性,确立统一标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少的产业,加快调整和淘汰劣势企业、产品和落后工艺。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潜力,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抓重点耗能单位。对重点耗能企业,可以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并实行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在上海,宝钢等11家纳入国家千家重点用能单位管理的企业,其耗能量占全市耗能总量的1/3。根据国务院要求,上海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对宝钢等11家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审核工作。通过审计,对这些企业提出整改措施148条,提出节能技改措施137项。这种做法,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应尽快采取措施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再生资源产业门槛,规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符合规定的资源再生型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完善、规范的废旧物资收购网络;加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抓紧出台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毒化工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评定制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障;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在企业开展群众性节能减排活动。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企业可以广泛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设等活动,大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职工,增强职工的创造力,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群众基础。

加强机制建设。一方面,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机制建设。目前,一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漠视甚至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面临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不达标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应尽快研究制定我国的企业责任标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另一方面,加强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和问责机制建设。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市(地)县和重点单位,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第2篇

[关建词] 大学生 德育 考核 实践

德育体系是由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过程调控及德育环境等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具体来说,德育考核体系既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引导和启发,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完成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又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完成个体品德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对影响德育层次的因素进行调控并达到优化的过程。

一、德育考核制度的建立

(一)德育考核的内容

德育的基础内容既要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依据,又要考虑社会大环境道德体系的特点提出新的要求,主要内容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每一学年有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并且做到有序衔接,形成良性循环。例如,低年级德育侧重理论认知,辅之以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和道德情感,内容可包括:迈好大学第一步,适应大学生活,做合格大学生;校风、学风教育,校规、校纪学习;进行文明建设活动,志愿者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高年级德育则侧重于理性思考、形成意志和信念并付诸实践,即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可包括: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逐渐形成健全人格;热爱所学专业、诚信自律、团结合作,增强团队意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培养世界眼光、辨证思维方法;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等。

(二)拟定的德育考核计划

辅导员要给自己所带的每一名学生建立德育考核档案,班级增加一名德育考核委员,专门负责本班级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平时表现部分的工作,与辅导员建立每周一报的工作制度,由辅导员审核德育扣加分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然后分别录入每个学生的德育考核档案中。德育考核分数由班级德育考核委员每月公开宣布一次,学期末将平时表现分与学习成绩得分综合计算,按最后得分进行德育成绩排名。而在学生两年的在校学习结束后,将思想道得分,军训成绩、体育成绩、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成绩按照各自比例计算出综合德育考核成绩。根据德育考核成绩的高低分配实习岗位,并在学生毕业时将德育考核成绩盖章后装入学生档案。这样即有利于学生正面的评价自己,让其不足在不断的约束和控制中得到进步和完善;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尽可能地了解新员工,让其长处在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的实践

(一)重视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教育。

让同学们端正思想,用正确的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时刻以党和国家为学习和工作的前提,要养成关注国家时事的习惯,用与时代相结给的进步头脑来武装自己。

从大学生来到学校的初期,进行多层面的入学教育,牢固知校爱校的思想。一个个具有跨跃性的成绩,这一个个具有标志性的日期,都会加固学生的爱校情结。同时,专业课老师也会在这个时候,给学生们做生动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同学们在刚刚接触所学专业的初期,就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并给自己制定学习方案,做为辅导员老师,要帮助并指导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生活,甚至规划自己美丽的人生。

(二)重视军训和平时的体育训练。

军训是大学生入校以后的第一课,也是考验他们意志的有效途径,军训得分必须纳入学生综合得分,记入学生德育考核体系的最后成绩。虽然军训时间大多很短,但这足以说明一名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打出合理公正的军训分数,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体育运动是当代大学生应提起重视的一项政治任务,根据我们学院的要求和布署,从新生的早操开始,辅导员应与各班体育委员共同为班级同学的早操情况打出分数,其中包括出勤分、跑步分、自由活动分。

(三)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交往、品德上的相互影响,建立起主体与主体间民主、认同、合作的活动关系,形成有效的育人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四)创造各种环境,组织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十左右岁的孩子,有着很强的尝试欲望,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参加过特长培训班或从小学习某类专长,因此在大学里,我要尽全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不断的搞活动,也鼓励他们尽可能的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另外一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制度创新;对策及建议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总理强调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中央企业全面实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任期经营责任制,各地也都要对所监管的国有企业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可见,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出资企业实行经营业绩考核,是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必然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开创性,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

一、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出发,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有企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既要有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肩负着经营好国有资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任,要自觉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比如,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结构调整缓慢,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不强,发展中存在大起大落现象;少数企业亏损严重,部分企业能耗、物耗过高,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少数企业管理薄弱,决策程序不规范,盲目投资,资产负债率过高等等。为此,必须进一步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国有企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和资源配置水平,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促进国有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利的保障。加快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搞好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是对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良好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考核方法,优化指标体系,健全考核制度,形成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业绩考核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方向和企业经营行为的导向功能。概括起来,业绩考核有“五个导向”作用:一是对国有资本有保值增值导向作用;二是要把企业引导到加强战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上来;三是要把企业引导到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上来;四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来;五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节约能源资源和提高增长质量上来。发挥好了业绩考核工作的上述导向作用,业绩考核工作就能够较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能够成为国有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助推器,也就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这样从制度上为国有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引导和激励国有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树立正确业绩观,在追求效益最佳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企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科技投入、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促进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出资企业共同肩负的神圣职责。要做好保值增值的事,管好保值增值的人,关键是加强监督和管理。没有考核,就谈不上监管。过去,企业负责人“任命没有任期、任期没有目标、目标缺乏考核、考核和奖惩不挂钩”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不落实、经营质量和效益不高。实践充分表明,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做好业绩考核工作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负责人的利润和资本回报意识,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机制,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资产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挂钩,实现激励和约束同步,更好地体现效率和公平,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关于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确定问题

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是目标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值主要是根据企业现有的业绩基础,结合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加以确定的,重在纵向比较,企业的业绩主要是看企业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值的程度,容易导致企业在上报考核目标建议值时留有较大的余地。在确定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时,总体上要求企业“自树目标,自加压力”,上报的目标值原则上要符合“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即不低于前三年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不低于上一年实际完成值。大多数企业上报的目标值能够满足上述条件,但是随着企业近几年由于整个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好,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之后,按照上述原则来确定考核目标值的难度在逐年增大。如何与监管企业博弈确定合理的考核目标值,是一项十分艰巨、困难的工作。

(二)关于如何更多关注企业价值创造的问题

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都比较注重利润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考核,大都使用了两项基本指标,即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应当说,在现阶段强调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很重要,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利润指标并非至善至美,也存在一些缺陷。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财务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认为,在传统会计制度下利润为正的企业并不一定真正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利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如国务院国资委在2006年组织了一个EVA

专门小组,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部央企2005年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测算。结果发现,在测算的183家中央企业中,2003年净利润为正的企业有156家,亏损的有27家,但EVA为正的企业只有49家,为负的企业占到134家。

(三)关于经营业绩考核与战略规划如何有机衔接的问题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了避免企业负责人短期行为的产生,要在实施年度考核的同时,更要实施任期考核,把企业战略规划和任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省属企业,战略管理都相对薄弱。以中央企业为例,在2005年之前,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有较为完整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其余三分之一的企业介于这二者之间。

(四)关于中长期激励约束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从经营业绩考核实践看,目前考核的激励手段主要偏重于短期激励,中长期激励措施还未真正实施。只有少数省份在这方面研究了一些制度和办法,大多数还处于前期学习和调研阶段。

(五)关于考核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相衔接的问题

这几年地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绝大部分已改制为多元化持股企业,集团公司本部的改革改制也在不断加快。如何适应这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依照《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合理做好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对企业业绩考核的职权划分,研究出台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的考核办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六)如何正确对待经营业绩考核结果

一是正确认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的关系。由于国有企业行业分布宽,规模大小不一,基础条件不一,要切实引导企业负责人树立正确业绩观,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结果固然重要,正确对待和运用考核结果更为重要。年度考核是任期考核的重要基础,但又不是决定性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那就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任期考核目标。二是要正确对待兄弟企业的考核结果。国有企业大都分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处于不同行业,行业内部客观上也有较大差异,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对标,多看、多学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切实提高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业绩。三要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差距。业绩考核制度的建立,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业绩目标和工作要求。要求处理好纵向比和横向比的关系,进一步开阔视野,着眼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查找自身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深入开展对标挖潜,取长补短,不断做强做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为指导,加快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对策

(一)积极稳妥处理好几个关系,提高经营业绩考核的质量

提高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质量,核心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企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求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至少要保持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水平。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有利条件和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考核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历史包袱多、企业办社会负担重、潜亏挂账数额大等问题,通过深化改革、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分离办社会职能、清产核资等措施,近几年的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但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在考核时,消化的历史包袱和潜亏挂账部分,在经过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可考虑视同当期业绩利润。

三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经济效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没有利润的增加,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除利润的增加外,还包括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源占有和配置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等更为丰富的内容。从出资人的角度,不可能对所有的指标都进行考核,只能选择出资人最关心的指标。但作为企业,一定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将涉及到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奖罚分明。

四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国有企业所处的地位决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要做出积极贡献。但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所监管的企业资产都是经营性资产,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成本、讲回报,在创造企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构建股东满意、社会放心、企业发展、职工高兴的和谐企业。目前存在着一些片面性的倾向:有的企业偏重于社会效益,放松了对资产效益、资本效率的追求,个别企业甚至提出“最好不要考核企业的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这些倾向都是偏颇的,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必须加以纠正。

(二)加快完善考核体系,切实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

围绕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具体为完善“五个体系”,实现“五个结合”。

一是抓紧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把坚持完善基本指标与优化改进分类指标相结合。要牢牢把握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绩效指标,抓住出资人最关心、对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下功夫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强战略管理,改善薄弱环节,加大科技投入,注重资源节约,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考核指标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切忌“把考核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要进一步完善目标值的确定方法,确定的目标既要使企业能够达到,又要具有挑战性。要在坚持“同一行业、同一尺度”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对标工作,掌握并运用好国际、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这“两把尺子”,推动企业追求卓越,创造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内部的情况也很不一致,健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要从实际出发。

二是抓紧完善考核组织体系,把业绩考核与强化经营责任制相结合。要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业绩考核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激励层层链接”的组织体系,形成国资监管机构被监管企业下属企业基层岗位的责任链条,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层层传递好、落实好。

三是抓紧完善考核方法体系,把继承完善与借鉴创新相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内部的情况也很不一致。继承完善考核方法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行能够体现行业特点和战略方向的“精准”考核,尽可能把考核的共性要求和企业的个性特点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分类考核和分类指导的水平。要在保持考核办法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考核理念和方法,大胆探索和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成功道路。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把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绩效管理方法引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研究把上市公司市值纳入考核的方法,不断增强企业负责人的股东回报意识和资本成本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如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都比较注重利润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考核,大都使用了两项基本指标,即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利润指标并非至善至美,也存在一些缺陷,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

四是抓紧完善考核激励约束体系,把业绩考核与奖惩任免相结合。重点在规范,关键在考核。要坚持年度业绩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紧密挂钩,任期业绩考核结果与奖惩任免紧密挂钩,逐步建立起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业绩优秀的企业负责人,给予和贡献相称的薪酬和奖励;对超额完成个性化指标的企业负责人,给予单项特别奖励;对困难企业实现大幅减亏、扭亏为盈的企业负责人,给予特别奖励和重用。

五是抓紧完善考核信息管理体系,把业绩考核与动态监控相结合。要认真做好经济运行动态分析工作,抓紧建立健全财务信息、风险防范的监测体系,依法加强财务监督,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为提高考核质量和水平畅通信息渠道。要推动建立会计、审计、统计“三计”协调统一、有机衔接的出资人财务监管机制,实行事前控制、事中约束、事后整改的全过程监控。

(三)完善业绩考核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配套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工作的监督制度,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一是要扎实做好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值的确定和报送工作。当前,国有企业要围绕“十一五”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也是第二个任期考核期间。要求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立“三个三”的业绩考核工作体系,即在考核主体上建立决策、咨询、操作三层架构,在考核目标确定上抓好事前摸底、指标选择、目标值确定三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坚持季度分析、情况通报和跟踪督导三项制度,把业绩考核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国有企业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深入分析本行业本企业面临的利好条件和不利因素,未雨绸缪,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更加科学、准确、合理地确定年度及任期考核目标,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报送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审核确认。

二是要切实加强业绩考核动态监控。搞好动态监控,对确保企业圆满完成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都至关重要。要把经济运行监测和业绩考核动态监控结合起来,注重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的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指导、督促企业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

三是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工作。要深入总结推广业绩考核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边实践,边总结,深交流,广借鉴,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业绩考核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第二个任期考核时,紧密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完善目标确定机制、分类考核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与董事会评价办法和其他制度的配套衔接,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谈话制度,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精准考核,引导国有企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工作机制。

四是建立业绩考核工作的监督制度,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在加强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约束和惩罚。对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完不成考核目标的要降低薪酬收入,对不胜任岗位要求的要予以调整。有功必奖,有过必罚,进一步树立业绩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首个任期考核(2004-2006年度共3年的任期考核)结束,严格经营业绩考核契约管理,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共有15位央企负责人任期考核不称职而被免职。

五是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业绩考核队伍,是高质量、高水平地做好考核工作的重要保证。

六是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国有资产损失责任制度。在第二个任期考核周期中,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将与董事会的评价办法、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和其他制度相衔接,实施精准考核。

总之,建立健全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需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提高业绩考核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实践,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春波.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评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2).

[2] 杜萍,王兰. 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的现实选择[J]. 求实,2004(S4).

[3] 余振昌. 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的难点与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2005(03).

[4] 金波. 建立在EVA基础上的经理人激励制度探讨[J]. 特区经济,2004(11).

[5]孙克新,王晓艳. 薪酬规划中业绩衡量标准的评价[J]. 财会月刊,2004(24).

[6] 郝冰. 论完善国有大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制度[J]. 煤炭经济研究,2005(01).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第4篇

一、火力发电企业引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目前火电企业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从企业外部形势分析,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管理好未来绩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引领先进管理方法方面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在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将绩效考核的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国有企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

另外,电力行业未来发展对企业绩效考核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随着新能源迅猛发展和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加之煤炭市场紧张、环保收费不断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火电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激烈竞争局面和低碳调度的大趋势下,发电企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员工的绩效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绩效考核是企业人事决策的关键参考指标,它为企业的薪酬决策和激励机制提供依据,并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企业自身来讲,首先,绩效考核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绩效考核,是企业激活人力资源存量,凝聚全员之力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蓄积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必然要求;是通过目标分解,搭建公平竞争平台,形成激励机制的有效管理手段;是以目标为导向,通过绩效指标的制定和完成过程,使管理者与员工在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及努力方向上达成共识,激励员工持续改进工作绩效,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方法途径。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力、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及企业的发展都将依赖于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因而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的战略性决策。建立和运行有效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是发电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整体绩效果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再次,火电企业现行的绩效考核存在的不尽人意之处,对引入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发电企业普遍采用了以双文明考核为主体,结合安全奖惩条例,劳动竞赛活动实施对员工考核、评比以及奖惩。这些考核办法都有很实用的一面,但就员工的绩效考核来说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还有不断完善的需要,概括起来存在如下问题:指导思想不明确,考核目标错位;考核制度不规范,没有形成体系;指标设计不合理、缺少统筹兼顾;考核方法较简单,经常走向两个极端,要么领导说了算,要么是过多依赖职代会的测评;对考核结果疏于管理,没有后续处理措施;量化指标偏少,而主观性指标偏多。因此,研究建立起适用于火电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二、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只有拥有好的管理思想,才能拥有好的管理实践,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就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发电行业特点和管理实际,以核心管理理念为引领,以过程控制为重点,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绩效考核体系。

第一,以核心理念为引领,明确绩效考核目标。要通过认真分析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设备运行的规律、员工思想活动的规律,建立适合火电企业特点的管理理念,作为推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以过程控制为重点,优化绩效考核流程。针对火力发电厂是一个高精度、高自动化、高速运转、庞大复杂的运行系统和电力生产对生产过程严格、准确的要求和出现偏差和事故不可逆性的特点,在绩效考核流程设计上要突出过程控制、超前预防原则,扭转以往救火式管理、事后考核的不利局面。

第三,以规范化管理为基准,实现绩效考核全过程控制。规范化管理是在绩效考核中实现过程控制目标的保障。规范化的核心是5W1H1S,即对每一项工作,我们首先明确实施目的(WHY),再通过合理解决WHY、制订时间(WHEN)、地点(WHERE)、人员(WHO)、工作内容(WHAT)、怎样做(HOW)和做的标准(STANDARD)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施,优化与再造业务流程,对管理层与作业层细分,为绩效考核提供科学KPI选取与考核标准的确立,体现“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的核心管理理念。

第四,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造规范化实施、全过程控制的绩效考核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模板化设置使管理成果有效固化和延续;能够通过海量数据采集与整合,使流程分析清晰透明,使考核信息共享,考核运算简单高效、科学合理,提升绩效考核的公平、公开、公正和科学实效性;能够实现任务定期触发、预警提示;能够自动跟踪业务流程,自动反馈工作进程,自动进行监控、进行有效追溯;能够有效实现量化管理、协同管理和互相监督,有效实现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的绩效考核目标。

三、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绩效反馈是绩效考核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企业针对员工采取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而绩效被认为是员工通过努力所达成的对企业有价值的结果,或者员工所作出的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行为。企业绩效结果应用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员工奖金分配和薪酬调整的主要依据。这是绩效考核结果的一种非常普通的用途。员工每季的考评得分与季度奖挂钩,员工的年度考评得分与年终奖挂钩。根据员工的年终考评成绩不同,由部门经理提出工资调整意见,人力资源部审核,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新的岗位工资标准。

第二,用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考评作为企业的一种导向,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取向。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是强化了员工对公司价值取向的认同,使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序发展;二是通过激励功能的实现,使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得到更快的发展;三是通过考评信息的反馈,有利于员工认真分析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用于培训教育。通过认真分析考评结果,能够发现员工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的不足,帮助培训部门有的放矢地做好下一步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四,用于员工制定个人绩效改进计划。从绩效考核结果,主管及员工均可从不同角度上看到员工绩效的长处及不足。对于不足方面,主管可协助员工制订绩效改进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

第五,用于人才激活沉淀。绩效不佳的员工,若这些员工不再积极进取,将逐渐成为沉淀层,并最终会被淘汰出局;但若他们通过培训并勇于拼搏,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绩,从而在竞争中取胜。因此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把平庸之才进行激活,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六,增强上下级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考评办法中,公司可规定在下达下级季度绩效计划、半年绩效计划、年度绩效计划前,上级、下级之间要充分沟通,协商确定绩效计划,然后付诸实施。在每次考评结束后,直接上级要把考评结果反馈给被考评者个人,通过沟通与交流,说明其不足之处,并指明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48-06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以劳工维权、消费者权益和资源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逐渐向全球范围扩展,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社会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2010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科学、平衡、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既是我国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金融机构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传递价值的特殊公众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做尽责的企业公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的殷切期望和普遍要求。

目前国外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已有不少研究,一些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并致力于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标准建设,而我国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设在我国尚属空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缺乏评价标准和数量依据,制约了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及成效。因此,加紧开展我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探索建立一套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评价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促进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具有积极作用,也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概念、准则及主要内容

(一)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

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理念源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提出及推动。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公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对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及环境尽责。相比生产性企业而言,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资金融通业务,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就是以金融杠杆的力量推动自身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互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目标有机统一和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相关准则

21世纪以来,部分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并加强了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标准的建设。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准则包括:2000年联合国发动的“全球契约”号召,该契约包含了企业要尊重人权、维护劳工权益和保护环境等数十项基本原则;2002年拟定的伦敦原则,该原则规定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保护环境三方面的相关基本原则;2003年出台的《关于金融机构和可持续性的科勒维科什俄宣言》中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即金融机构要保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不伤害利益相关者利益,对股东负责,信息透明,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可持续等;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共同制定了赤道原则,该原则规定宣布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必须要制定与该原则相一致的内部政策和业务流程,并要对项目融资中涉及到环境和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审慎性审核和调查;2010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公布实施了首个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在上述诸多准则标准中,赤道原则最具影响力,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金融机构宣布遵从赤道原则,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份额的80%以上,赤道原则已成为衡量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最主要的国际标准。

目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准则主要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制订,对金融机构有较高层次的要求,而我国金融机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国际准则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国内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社会责任制度和办法,如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但这些指引文件大都为原则性规定,不具有强制性且操作性较差,为此需要根据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和承受能力,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区域实际及行业特点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评判标准和行为指南,进而从操作层面保障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可行。

(三)我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从结构层次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和公益责任几个层面。法律责任是金融机构的基本责任,主要指金融机构必须依法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如依法纳税、遵守劳动法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等。经济责任就是要求金融机构搞好自身改革与发展,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实现稳健经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这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机构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根本保证。道德责任指金融机构的各项活动要符合公平、公正的社会基本伦理和商业道德,其履行要求金融机构有较强的社会责任理念,客户意识和市场导向能力,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公益责任指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的组成成员,应该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公益责任是金融机构的自律责任,同时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是一种较高目标的社会责任。

2、从利益相关者看,与金融机构具有利益相关性的主体包括了国家、社会、行业、股东、员工、环境等。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要对国家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责任;对社会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责任;对政府金融机构要肩负起努力创造税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责任;对股东要承担起保持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责任;对消费者要承担起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责任;对企业员工要承担起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员工发展成长的责任;对资源环境要承担起减少资源消耗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从行业属性看,鉴于金融机构社会功能的不同,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方式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这是可以得到实践支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关键是要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和金融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延伸和拓展服务领域,促进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的发展。证券业金融机构重点是要发挥财富功能,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资金周转运作效率,增强金融体系弹性。保险业金融机构重点要发挥市场化利益调节功能,协调各利益群体、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提供丰富多样的风险保障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要,真正发挥保险业的稳定助推作用。

三、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

(一)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参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及相关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责任、法律道德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公益慈善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六个方面,分行业构建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模型的建立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并确定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1、算法设计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本文中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是总目标,分别由经济社会责任、法律道德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公益慈善责任、环境责任等六项准则构成,每一项主准则再根据各行业特点分解为多项子准则,子准则层下则相应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

(2)构造判断矩阵。本文采用“1-9标度法”,按照各层次指标对上一层指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aij),由专家对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生成判断矩阵。

(3)计算层次单排序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表示的是本层次中与上一层某因素有联系因素的重要性,可以简单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于判断矩阵A,就是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wn]T就是本层次元素对于其上一层次某元素的排序权重。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当CR

(4)计算层次总排序权重及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完层次单排序权重后,还要确定最低层各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即层次总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是由自上而下合成得到。

依据上述算法设计,计算得到甘肃省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各层次的单层权重和总排序权重。表2列出了各行业一级指标的单层权重。

2、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本文采用线性模型对各指标标准化数值及其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构建了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Z■=■d■w■*100,其中,Z■为机构j 的社会责任评价值,d■为第i项指标(三级指标)的标准化值,为第i项指标(三级指标)的总权重,m为三级指标个数。

(三)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分析过程

本文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及规模,选取了甘肃省省级具有代表性的18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10家、证券业1家、保险业7家)作为评价对象,以其2007-2011年年度数据为评价依据,计算得到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值(见表3)。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总体趋好,银行业中,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较好,平均评价值分别为88.08分和80.7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平均评价值也分别达到了80.45和79.24;证券业机构平均评价值为79.94,整体表现良好;保险业中,寿险公司平均综合评价值为74.87分,略高于财险公司的74.04分。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在社会责任理念还是社会责任实践中,大型金融机构较其他金融机构表现优异,能够较好地承担起企业公民相关责任。

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本文对2011年度甘肃省18家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列表排序(见表4),并结合2007-2010年度情况,以构成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内容的六个方面为分析框架,从时间序列、行业及机构等维度进行分项评价比较。

1、经济社会责任。受评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贡献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评价值最高,为20.09;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次之,评价值分别为19.07和18.64;股份制银行排名最后。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在基础设施信贷支持、服务密度以及金融安全等方面贡献较大;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信用联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方面表现优异;地方法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增加地方税收方面贡献突出,股份制银行在机构稳健经营方面表现较好,在维护区域金融安全贡献较大。证券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这主要与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低迷、投资者热情降温有关。保险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总体趋势向好,其中财险公司评价值较寿险公司略高,主要原因在于财险公司在税收贡献和赔付支出方面贡献较大。

2、法律道德责任。金融机构都能很好履行此项责任,各行业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且得分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为18.96,评价值相对较高,其中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的评价值较高,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基本一致,平均评价值分别为15.63和15.05,法律道德责任的履行情况整体良好。

3、客户责任。金融机构客户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各行业客户责任得分较以前年度稳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平均评价值为13.59,其中股份制银行客户服务意识最强,平均评价值为17.04,得分较高。证券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评价较高,平均评价值为15.9,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有效提示金融风险方面履行责任较好。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评价值平均为14.02,行业整体履行客户责任情况较好。

4、员工责任。受评金融机构均能较好履行员工责任,各行业员工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9.55,其中股份制银行在维护员工责任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地方法人机构和政策性银行。证券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最高,平均得分为11.93,较好地履行了各项员工责任。保险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相对较低,平均得分仅为7.38。

5、公益慈善责任。从评价结果分析,受评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评价值较2007年均有所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平均评价值为8.97,主要是在各项服务民生贷款发放、扶贫济困以及慈善捐助方面贡献较大。证券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评价值提高较为明显,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证券业机构在慈善捐助方面变现积极,平均得分达到了9.35。保险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平均评价值为6.68,其中寿险公司和规模较大保险公司由于在慈善捐助和公益活动开展方面贡献相对较多。

6、环境责任。近年来受评金融机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有所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6.60,其中履行情况较好的是政策性银行,评分为8.30分,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评分较高主要是因为发放了较多的节能减排贷款,并在经营发展中注重降低能耗。证券业金融机构能够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及上市规则履行核查及督导职责,在辅导上市公司上市和再融资过程中按要求进行环保评估,因此环境责任评价值较高。保险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4.69,其中财险公司和小保险公司的评价值相对较高,分别为4.98分和4.31分。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取得的积极进展:一是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和履行意愿增强。总体来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和履行意识、履行意愿有所增强,对社会责任内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二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业特点较为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发挥信贷支持及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证券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发挥投资银行专业优势,辅导、帮助地方企业上市融资,并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投资者权益等;保险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三是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年来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向社会民众及金融消费者普及、宣传金融知识,介绍相关金融产品,同时根据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相应的销售方案,帮助客户了解和识别金融投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但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理念不平衡。分行业和机构看,本次选取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类金融机构中,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意识和理念较强,不仅对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一些较新的社会责任原则也有所了解;而证券业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反映出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没有将履行社会责任内化到企业发展理念和目标中,制约了对社会责任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履行,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意识理念差距较大。二是金融机构社会责任长效机制仍然欠缺。从机制建设看,目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还停留在提高认识阶段,长效机制建设普遍缺乏,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在社会责任理念、履行领域及力度等方面都还亟需加强;既使是社会责任理念较强的金融机构,也还缺乏独立的社会责任目标和考核评价体系,各金融机构仍然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价值目标,在考核时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忽略了社会效益,这将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深入、长久、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三是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未能有效履行环境责任。近年来面对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号召金融机构要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的企业和项目要进行信贷控制。然而受利益驱使,有些金融机构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占比偏低,与低碳环保相关的金融产品仍然欠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

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还需在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并加强:

(一)加强观念上的引导

通过加强宣传,使金融机构树立社会责任核心价值理念,深刻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发展对企业公民的内在要求,从而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金融机构战略转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转变金融机构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要从中看到发展机遇和长远利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进行体制上的改进

金融业的任何微观机制都是依托宏观环境和制度条件而运行的。应加快各项体制改革,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改革的一项新内容纳入体制改进中,如设立自上而下的社会责任事务部门,制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等,从体制上保障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性。

(三)推进机制上的创新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建立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目前建议采取倡导性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融入金融机构发展战略,落实到经营服务各个环节,将履行社会责任与组织体系建设、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内化到金融机构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当中,成为有组织的行动演进。

(四)建立科学的指导标准和约束规范

建议出台相关标准或指引,并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量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各自行业属性和发展状况履行社会责任,待条件成熟后建立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约束规范。

参考文献

[1]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45-150。

[2]胡赵华,郭江.中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比较研究[J].金融参考,2008,(8):28-30。

[3]黄群慧,彭华岗等.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9,(10):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