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建设目标。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中心和培养人才好坏的衡量标准,校园文化也被视为大学的风骨。它包括园林景观、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学风、校风、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传统以及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人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和体现出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之根。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高校重视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兴建绿色、生态大学,推动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和符合生态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国民摆脱经济贫困状态时日不多并深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接受和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较少,因而公民环境知识与水平、环境保护活动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环保形式多表现为在政府倡导和引导下广泛的行政动员模式。且环境意识极度缺乏,国民被动的接受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环境保护活动,除大学或职业学校开设的环境专业外,环境保护行动更多是在中小学校的学生居多,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手段有限,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出发,以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高校为目标,以高校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辐射源,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视野转向各种形式的实践行为。通过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所处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求也随着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生态体现着物种之间物与水、热、光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控制论;生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4-02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期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1]。国家、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生态产业成为了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市场需求。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开办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希望能为地方培养能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范围和规模上的发展,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真正落实针对地方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想,遵循地方高校专业培养规律,立足地方,以学科为龙头,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整体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

美国数学家维纳首先提出了系统控制论[2],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从而保证系统达到并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在维纳的控制论中,可总结出三个最为基本的概念:控制、反馈和调节。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内路和外路两条回路信号的控制,各种节点相互关联。内路(由学校、院系和学生组成)进行系统输出的超前控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及时调节。外路(由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院系组成),将系统输出的状况(即培养学生的质量)实时反馈给学校院系,学校院系通过反馈机制进行内涵建设的调节,不断完善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师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最优控制。

二、地方高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

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将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成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复杂系统。学校的招生是系统的输入,毕业生的质量是系统的输出,学校和相关院系作为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节点,教学质量的信息回馈作为系统的内路反馈节点,社会用人单位作为系统的外路反馈节点,将教学中的“质量管理―过程监督―效果反馈”与控制论中的“信息输入―控制调节―反馈修正”进行比对,构建其共同的构式。

1.内路系统模式。内路系统模式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构架。当学生取得学籍进入学习后,本科生管理单位从过程管理、教学执行、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教学质量考核与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

2.外路系统模式。外路系统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的反馈控制过程。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机制:(1)学校紧密跟踪用人单位,根据调查回馈信息重新调整前馈保障体系,进而更好的保障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促进有关教师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

三、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吉首大学位于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拥有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体现落实吉首大学“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多年来对与地区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对湘西地区生态环保市场的了解,确定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地区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根据前述控制论的思路,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路系统模式方面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首先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作为系统的输出,吉首大学所培养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是为地方生态环保市场服务的。因此,为了能让所培养的学生更好的被社会认可,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首先重点明确了吉首大学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特色方向。例如,环境科学专业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特色培养方向,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技术”作为特色培养方向。(2)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改变过去课程设置过程中“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思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分别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而其余课程围绕这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构架。

另外,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外路系统模式方面也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优质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吉首大学与湖南省、四川省多家具有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聘请了企业部分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座教师,使学生理解当前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2)经常根据反馈信息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反馈的就业信息和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信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校内外专家、政府官员、已毕业学生等,适时经常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上,基于双路控制系统的控制论原理,将人才培养质量模式过程与控制论中规划控制、信息反馈和效果调节三个要素契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反馈控制机制。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以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在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办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相关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认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多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的消费指导、消费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引导活动,力争实现“三化”,即生态文明消费教育日常化,生态文明消费理念科学化,生态文明消费方式自觉化,使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消费产品形成特色,生态消费模式基本形成。

(二)具体目标

实现“四个一”。即设立1个“海霞旅游·生态消费”日(确定6月20日为县“海霞旅游·生态消费”日)并开展主题日活动;建立1个系统生态消费教育阵地,使10万人受到各种形式的生态消费教育;培育一批企业(商家)进“县低碳消费与服务联盟”;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消费品,并进行分步骤重点宣传。

二、活动载体

(一)建立生态消费教育阵地,拓展生态消费教育面

1.建立生态消费教育学校。由县工商局、教育局、消保委联合在各工商所所在地建立1家生态消费教育学校,主要任务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态消费教育,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长的生态消费意识,发挥其在生态消费教育工作中的主流作用。

2.建立海霞旅游、生态消费景区。推进海霞旅游与生态消费文化的深度结合,大力丰富海霞文化内涵,把海霞品牌贯穿到生态旅游消费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创造特色生态旅游消费精品,塑造海霞生态旅游景区形象。

3.建立生态消费体验基地。由县工商局、消保委联合在全县选择1-2家企业,建立生态消费体验基地,主要任务是以实物来宣传感受生态消费的好处,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消费模式,获知生态消费商品信息,引导消费者自主选择生态消费方式。

4.建立特色生态消费教育学校。要在社区、乡镇(街道)、老年大学、企业等,建立消费教育学校或消费教育课堂,发挥其在生态消费教育工作中的主流作用。

(二)成立“县低碳消费服务联盟”

分期分批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成为各行各业助推生态消费的排头兵。同时,利用县中小企业信息网、土特产交易网,有计划地宣传、引导“县低碳消费与服务联盟”成员单位和其他企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注重生态文化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人居实验园区,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生态消费纳入中小学生教育课程

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把生态消费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学校的生态教育格式,对学生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知识传播。

(四)组建生态消费宣传义务宣传队

生态消费宣传队由各社区中的海霞妈妈组成,通过组建生态志愿者队伍来提供多元化、常规化、规范化的宣传服务,大力实施“生态旅游”、“生态消费”、“生态生活”等生态文明公众参与行动,把生态消费宣传融合到学校、家庭、企业、酒店、景区等过程中,融合到3.15国际权益日、环境日、地球日等各类主题活动中,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开展海霞生态旅游宣传活动

结合海岛特色,利用陆岛相连优势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指导旅行社和导游选择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目的地,避开脆弱、敏感的生态地域,组织各种有助于自然生态保护的公益活动;在景区里倡导绿色旅游、生态消费行为,对游客进行事前教育指导,提高游客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弘扬生态旅游文化。

(六)创新生态消费宣传教育载体

举办主题论坛、开设电视专栏(如县电视台蓝色风栏目)、生态消费公益广告亮丽一条街,同时突出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受众面广、互动灵活、宣传力度大的优势,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并突出“生态消费”的引导。

三、教育重点、形式及责任分工

(一)教育重点

1.对消费者和学生。开展生态消费教育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景区等活动,倡导生态、绿色、低碳消费方式,积极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养成节能、节水、节材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景区内倡导绿色旅游等。

2.对生产经营者。教育引导企业倡导崇尚自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新风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发展和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创新开发生态产品,自觉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追求绿色效益。

3.对机关干部职工。加强生态消费教育,宣传生态伦理道德,实施节能、节水、节材行动,树好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二)教育形式及责任分工

1.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主力军作用,围绕绿色旅游,生态消费等内容,开设专栏或专题节目,从消费观、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等多层面进行探讨和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共话生态消费的热潮。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工商局、消保委、新闻媒体。

2.开展海霞旅游·生态消费引导活动,通过消费调查、消费体验和比较试验活动等方式,提示一批有悖于生态消费的行为,积极引导消费者认同并接受生态旅游、生态消费方式。责任单位:县工商局、旅游局、消保委。

3.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生产(经营)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展示活动,培育企业作为消费第一责任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在全社会示范引领。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环保局、工商局、旅游局、个民协。

4.开展生态消费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知识竞赛等活动。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工商局、消保委。

5.建设一支“海霞妈妈”生态消费宣传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生态消费理念和生态消费方式的宣传。责任单位:县工商局、消保委、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

6.开展生态消费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景区等活动。责任单位:县工商局、旅游局、教育局、消保委、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海霞旅游·生态消费教育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工商局,负责生态消费教育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督查。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区为目标,积极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街道区域绿化进程。

二、任务目标

按照区“创模”考核要求,加快区域绿化水平,主要指标达到“创模”要求。搞好生态绿化公益宣传,组织开展群众性义务植树;积极做好济青绿化带提升工程,配合实施白泉湿地工程建设;提升村庄绿化水平,加强古树名木管理,提高森林村建设水平;提升道路绿化水平,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搞好河道堤岸绿化;搞好学校、社区、驻地企事业单位绿化,全面提高区域绿化水平,以“创模”为契机,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使街道驻地、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0%和25%以上,农田林网率达到90%以上,道路、水系绿化率达到95%以上,义务植树率达到90%以上。

三、建设重点

1、区域绿化工程。利用公园、单位闲置地、社区隙地、街区空地,辖区主要道路,见缝插绿,植树美化。机关、学校、庭院绿地率达到35%以上,新建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旧居住区改造绿地率达到25%以上。

2、济青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提升工程。按照市区工程要求,搞好租地、工程招投标、工程实施和养护,建设好、管护好。

3、水生态绿化工程。搞好小清河、韩仓河植树绿化,建设河流林带,绿化美化流域环境。

4、农田林网建设。补植完善2013年植树的道路,完善农田林网500亩,新建农田林网1000亩,带动群众植树绿化和组织义务植树,植树株数达到7万株。

5、街道、村庄绿化。建设一处休闲公园、一处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简家村、川流村、刘家村、曲家村、孙家卫村、南滩村、北滩村、裴家村8个森林村;提升梁二村、梁四村2个庭院绿化示范村。

四、阶段安排

1、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1月)

成立街道办事处“创模”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创模”工作开展。召开动员会议,广泛宣传,上下动员,全民参与,形成浓郁的“创模”氛围。

2、制定实施方案(2015年2月)

按照区“创模”实施意见要求,对照“创模”工作考核办法,结合街道办事处实际,制定创模实施方案。

3、任务实施阶段(2015年2月至9月)

按照创模任务要求,组织街道办事处上下积极行动,相关单位、相关村按时间要求逐步推进,对照考核指标认真完成。并做好材料整理、建档、上报。

4、迎接评审

汇总、整理“创模”资料,做好自查工作,搞好整改,迎接检查。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街道成立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街道副主任为副组长,财政、宣传、团委、工会、妇联、城建、经济、教育、农业、管理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模”领导小组,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相互协作,实现软件、硬件达标。

2、强化宣传。通过做“创模”宣传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标语,召开动员会议,开展学校主题班会等形式,多层次、多形式搞好宣传,使创模活动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创模”氛围。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给学生开设环保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仍不够重视,措施较少,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其表现有:(1)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程度低。对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后果和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感知程度非常低。(2)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3)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如:浪费水、电现象时有发生;乱倒饭菜还是学生的常见行为。大学生是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二、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认真研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力度

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如成立“党的十精神”宣讲团,分专题开展宣讲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举办学习贯彻“十”精神的主题培训班。采取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深人解读“十”精神,加深大学生对“十”报告的深层次理解[2]。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理论教育与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加强大学生生态理论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专业教育,高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积极研究教学方案,开设生态文明的专业课程,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专业的院系,通过系统、全面地教育,培养专业的生态研究、建设的人才。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建设的发展。

(二)构建立体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生态理念全面渗透

为了实现生态理念的全面渗透,即生态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必须构建立体式的环境教育教学体系。第一,结合地域特色,应重视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列入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的需求。第二,把环境教育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障,使学生形成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人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第三,应在各门学科教学中体现生态理念。应本着“普遍渗透,有机结合”的原则,使其逐步从部分相关学科教学活动上升为全体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层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应该说,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开展各种主题日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校外实践中增加生态文明的体验。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感受。每学期我们都会跟衡水著名企业进行联系,如:衡水老白干、养元、冀衡药业等,安排学生到企业考察参观,观看企业发展的宣传片,参观企业文化和创新产品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始终贯穿一个主题:低碳环保节能,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空气监测,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