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医学检验;产学研结合;医学检验公司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72?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先进仪器和技术的采用,医学检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其自身的不足,如起步晚、创新能力低、技术整合能力差等,严重限制了其发展[1]。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是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产学研结合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教育模式,是指企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活动。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学生实验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3]。

一、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1. 教学方面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传统的教育中,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便是实验教学中,也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根据事先选定的实验内容,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只需按照要求去做,不必思考实验的真正目的,很少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再加上现代化仪器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仪器的自动化和试剂的商品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就更少了,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甚至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且自身学科间缺乏沟通,对理论综合运用能力低。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缺乏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

2. 科研方面

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学科起步晚,学科的科研氛围相对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医学检验人员对科研价值认识不足。多学科间缺乏交叉综合,一些科研方法及技术不能融入课堂及实验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缺乏对科研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认识,及自身科技检索水平不高的限制,检验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对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认识不足,自主设计科研性、综合性实验的能力较低。检验医学生进入临床操作阶段,在工作中多是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学生在检验过程中动手不动脑现象严重,导致科研素质相对偏低。

3. 企业方面

现代化的检验技术在促进医院医学检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另一个产业,即医学检验公司的发展。医学检验公司,就是独立医学实验室,产生

于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分工,将原本属于医院检验科、病理科的诊断业务外包集中检验,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2005年浙江等地大幅降低临床检验价格(估计20%左右),促使大量医院将诊断业务外包,独立实验室行业快速发展。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鼓励居民基层就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将其不具有检验能力的项目外包,助推独立实验室行业快速增长,近几年增速达40%。目前国内有50多家独立实验室,如迪安医学检验中心、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高新达安医学检验中心等,由于医疗水平及观念差异,不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行业正处于全国范围的网络建设阶段。卫生部统计的2010年国内独立实验室行业创收仅占整个临床检验规模的1.4%,相比成熟国家的30%有很大差距,因此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发展空间巨大。现在中国医学检验界进入了规模化阶段,需要形成强大的实力集团,这就需要包括高等院校、检验中心、有实力的检验科,以及厂家、科研单位共同参与进来,以尽快完成产业整合。只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三方形成一种真正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提升我们国家医学检验的水平。

二、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探讨

1. 更新思想观念,发展医学检验的产学研结合教育

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大胆的对理论知识实验过程提出质疑,自己根据兴趣设计实验。同时要改变对科研单位、企业公司的看法,不能只将思维固定在医院,忽视对企业、科研单位实习、科研的重要性。让产学研结合教育变成一种观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2. 实施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教育

有研究显示学校是核心因素,是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人才最大的影响因素,这就包括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4]。因此应首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把文化科学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协调融合[5]。搞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力求构建以学生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全新的产业促专业,专业带产业的产学研结合科学体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保障[6]。

3. 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医学检验的发展

加强学生实验能力锻炼,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科研水平,用理论指导实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实验往往会涉及教学经费不足、实验场地紧张、实验涉及部门多、难于管理的问题[7],这就对各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促进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沟通交流,建立一体化的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设有医学检验实验中心,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练习操作和开展初步科研工作。同时本系还注意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如派学生到肿瘤研究所进行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让学生增强对科研的认识。

因此,提倡产学研结合教育,实行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是适应医学检验未来发展的较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徐克前,李登清,龚道科,等.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4):3-4.

[2] 赵彬,晏永刚,刘诗卉君,等.科学发展观思想下复合型人才构建的新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477-479.

[3] 黄睿彦.论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科学推进产学研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246-249.

[4] 邓峰.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2):125-127.

[5] 潘春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学理论,2010(7):146-147.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关 门诊部 知识服务

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生物信息学的广泛应用,为生命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人类对于疾病认识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不断深入,诊断已经不只停留在症状的望闻问切和器官组织病理的检查,基于细胞和分子水平(蛋白、核酸、多肽、其他标志物)的诊断技术持续升级,从抗原抗体反应到DNA、R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从肉眼显色到荧光显微观察,从单样本检测到生物芯片的批量处理,使得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个性化医疗服务正在加速发展,新兴市场在不断开发。机关门诊部人员需认清医疗改革大局,更新和拓宽新知识,提升服务质量。本文就生物诊断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生物诊断

1.1 生物诊断的定义与内涵 是指为了明确诊断疾病或检测相关信息,在体外使用生物试剂、诊断对照物、试剂盒、相关装置以及系统生物诊断产品的技术。其内涵包括分子诊断技术、细胞诊断技术。

1.2 生物诊断的发展 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化学实验阶段,发展到20世纪的基因芯片诊断阶段,从检测病原体、疾病蛋白发展到检测相关疾病基因,检验的准确性、灵敏度越来越高,并且开发了适用于医院、防疫站、血库、体检、海关检验、法医学等各种场合,方便易用快捷的生物诊断产品。

1.3 生物诊断产品 生物诊断(体外诊断)产品可分为临床化学、血液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其他等领域。由于血糖、血脂以及其他指标的监测及普查的需求,临床化学诊断试剂在生物诊断市场占首要地位,占37%。其次是免疫学检验试剂,由于其可检测范围广,包括免疫疾病、血液疾病、肿瘤及心脏病标志物、激素、传染疾病、血清蛋白、血药浓度(治疗性药物监测)、禁用药物、甲状腺素等,费用低,因而也占据了市场的重要位置,达26%,并且其增长率居所有检验类别首位,达8.8%,高于传统的医学生化检验。

1.4 生物诊断用途 主要应用于医院、血库及检验中心、非处方药(OTC)等。目前,医院及检验中心是最主要的消费场所,约占市场的70%~80%。由于小型诊断仪器以及OTC的普及,在生物诊断产品产业发展较成熟地区,例如美国和欧洲,医用检验试剂份额在逐渐下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健康知识的普及,虽然目前OTC用检验试剂的市场份额不足10%,但将有较高的市场增长率。

1.5 分子诊断技术 分子诊断包括9类技术:扩增技术(基因和信号)、印迹技术、电泳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探针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RELP)分析、RNA干扰(RNAi)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和软件。此外,还有核酸序列分析等,都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更多的辅助信息。以核酸为基础的探针产品,基本都用于检测传染性疾病,如沙眼衣原体、淋球菌和结核分支杆菌;其余为电泳和印迹技术产品,主要是用于亲子和法医学检查鉴定。

1.6 细胞诊断技术 细胞诊断是基于细胞的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肿瘤、血液学、组织病理学与细胞学、微生物学与病毒学、血液产品的安全、组织移植等多领域的临床检测诊断。细胞诊断在医学检验、活检研究领域的应用已经长达60年,经典的如血液细胞计数和细胞成分和分析。20世纪90年代,该领域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阶段的细胞诊断高度多样化,基于多个学科(血液学、组织学、细胞学、微生物学和组织移植医学与技术),包括血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显微镜及分子诊断等。通过细胞诊断与分子诊断的融合,实现基因检测、细胞分析与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管理的交融。

2 生物诊断领域的发展趋势

全球生物诊断技术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趋势是:定性向定量转化;单项检测向多项组合同步检测演变;手工操作转向半自动及全自动化操作;要求检测试剂特异、快速、准确;诊断试剂向配套、备用试剂和配套服务方向发展。配套的效益,源于改进服务方便用户。现在国外市场上,几乎都已有成套试纸条、配套溶液、预填充色谱柱、预涂薄板、各种参比标准以及专用工具和使用方便的小仪器。诊断试剂的研究集中在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基因芯片的研发上。全球诊断试剂市场2008年度可以达到391亿美元。主要市场集中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高达85%。

经过多年的演变,一系列技术发展促进了分子诊断的完善。随着人类对自身基因结构更深入的了解,将研究出更多的诊断方法和试剂。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给早期癌症、基因型缺陷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

3 启示

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人类对于疾病预防和快速诊断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物技术发展为新的诊断试剂提供了动力,生命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都未被及时应用到临床。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使检测可以更加方便、快速、准确。在这种背景下,应借助一系列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知识,以提高机关门诊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范文第4篇

而检验医学在健康鉴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基础性学科。因此检验医学技术的完善、设备的更新、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提高都会对特勤人员疗养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一是随着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被检项目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过去有大幅提高。以往不易被检出的罕见疾病,及处于早期或潜伏期的疾病的检出率也同时增高。为下一步医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验数据。降低了不再适合从事特勤工作的特勤人员继续带病工作的可能性,有利于部队的安全稳定。二是检验医学的准确性、检验范围、检验项目也逐渐增加。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特勤人员的健康状况,为特勤人员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治疗、控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间接地减少了特勤人员因病减员的数量,增加了各类特勤人员的服役寿命,为部队节省了一部分人力、物力资源。

2检验医学在特勤疗养中的探索

2.1检验医学对特勤人员疗养的重要性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具有独特应用目的的学科。正是基础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使检验医学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检验工作已经渗透于临床的每一个环节,为特勤人员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更直接的科学依据。检验医学已经成为特勤人员疗养期间健康鉴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2联勤体制下检验医学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对特勤人员的生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各类特勤人员容易发生特有的职业性疾病日益显现。作为检验医学的实践载体,检验科应转变思想认识,及时更新相应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增加与特勤人员易患疾病密切相关的检验项目,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由初期的一般检验项目普查向特殊项目筛查转变,针对不同特勤人员种类,职业特点,生理上的差异,相应增设不同的检验项目。紧紧抓住质量控制管理不放,不断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下一步医生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2.3加强检验医学在特勤人员方面的研究根据各类特勤人员的职业特点、生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知识研究和专业技能学习。在日常工作做到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和善于总结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并围绕特勤人员健康鉴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撰写科研文章。不断借鉴中外期刊中优秀文献的宝贵经验和先进的检验技术方法,从而达到在工作中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中提升为特勤人员服务工作能力的目的。

2.4针对特勤人员加强疗养院检验科的自身建设近年来,检验医学发展迅速,检验科实验室更新了仪器与设备,改善了工作环境,增加了检验项目,在特勤人员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单克隆抗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验技术向小型化、简单化、床旁化发展,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作为部队疗养院检验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更好的完成卫勤保障任务,为特勤人员做好健康鉴定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是加强检验科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和医技质量的稳定性,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全方位满足各类特勤人员健康鉴定的检验要求,重视检验项目对各类特勤人员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二是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储备。

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伦理原则;探讨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加深,由于疾病与分子和细胞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医学检验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1]。医学检验的主要目的是对人体内的排泄物、分泌物、体液以及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些活性物和因子的活性和质量变化,推断出疾病的发展和发生,帮助医生正确判断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缓解患者的痛苦。

1医学检验中的医学伦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疾病的预防、康复、治疗以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并且科学选择实验项目,为患者解释检验结果,为医生开展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而正确的信息[2]。在医学检验的发展中,一些现代化设备和仪器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检验人员在关注检验项目质量控制的同时,对医学伦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认为医学伦理只是简单涉及到护理人员和医疗人员,因此,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医学伦理缺乏探索和思考[3]。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医学伦理是对检验工作中的道德行为、道德意识以及道德关系的说明和概括,其对医学检验的规划化和科学化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是促进医学检验工作发展的关键基础。

2当前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2.1缺乏相关教育

医学伦理是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医学教育中,很多学生对医学伦理并不了解,即使一些医学院开设了医学伦理这一课程[4]。但是由于工作性质、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课程并没有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2.2检验废弃物处理不当

检验废弃物包括废水、分析仪器、菌种以及标本等,如果对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对医院环境带来影响,导致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况,甚至引导患者的交叉感染,为患者增加痛苦。

2.3泄露患者隐私

保守患者个人隐私是最重要的医学伦理,而在一些小医院,一些检验人员会随意将检验单放在别处,让患者自己领取[5]。在领取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随意翻阅他人检验单,进而知晓检验结果,进而泄露患者隐私。同时,一些医院的检验人员采用点名发放检验单的方式,如果遇见重音或者重名的情况,也容易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

3医学检验中的主要伦理原则

3.1自主性原则

在采集标本前,一些患者由于担心检验结果对自己不利,进而心理压力较大,在骨髓穿刺以及抽血等创伤性采集过程中,会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对检验结果带来直接影响或者间接影响[6]。因此,在采集标本之前,检验人员要与家属以及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注意事项以及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减轻思想负担,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针对一些具有较大创伤性和风险性的采集,例如骨髓穿刺等检验,要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时,检验人员要耐心以及认真听取家属以及患者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建议权、选择权以及知情权,在获取家属以及患者的同意和理解后,积极争取家属和患者的配合与协作,避免出现医疗纠纷[7]。在检验实施过程中,如果有涉及到患者隐私的项目,例如阴道细胞标本、尿液标本以及标本等,检验人员要提供给其适当的采集场所。如果是一些意识障碍或者住院重病患,特别在没有陪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检验人员要尊重其知情权和隐私权。在检测监本时,检验人员不能进行检测项目之外的项目,不能利用职务的便利,窥探患者的隐私,增加没有申请的检测项目。如果患者询问检测用途以及项目,检验人员要及时告知患者,并且正确以及耐心地解释结果。

3.2公正原则

公正是社会上每个公民都具有基本权利,即享受医疗资源使用和分配的权利。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公正不仅简单的指检验形式方面的公正,同时也指检验内容的公正。检验人员要保证医学检验的所有环节,平等而公正的对待每份标本,不能利用职能便利,做出不公正的行为。

3.3有利原则

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的手段与方法不断增加,对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责任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8]。在采集标本过程中,检验人员要做到慎重严谨,并且根据检验要求,保证采集准确无误、考虑周全,根据检验的注意事项和目的,确保标本规范性以及有效性的。例如在采集肠炎患者的粪便标本的时候,检验人员要采集沾有黏液的粪便;又例如在采集尿路感染患者标本的时候,要采集初段尿液标本。同时,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检验人员要尽量用对患者带来最小伤害以及最小代价的方式,获取最理想的采集效果。例如在采集患者末梢血液的时候,为了满足医学检验的需要,不选择静脉采集等体内获取标本的方式,通过采集排泄物的方式,也可以实现检验目的。在送检过程中,检验人员要做到及时、规范以及仔细,标本容器要贴好标签,标签内容包括检验项目、标本接受时间、标本采集时间、标本类型、患者床号、科别、年龄、性别以及姓名等,严禁出现检验内容和标本混淆的情况。在采集标本和送检过程中,要防止标本出现浓度变化、成分破坏、成分分解以及污染等情况,避免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9]。同时,在送检中,检验人员要防止标本出现过分摇动以及跌落的情况,进而破坏标本的有效成分,给临床治疗造成误导。实验室要对标本进行逐个分类和登记,防止出现标本遗失和混淆的情况。同时,如果标本出现明显污染、明显干燥以及采集量过少等情况,要及时与患者沟通,重新采集标本。如果出现申请单的床号、科别、姓名与标本不符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查找。在标本检验中,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对标本做出科学判断,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检测中,检验人员要确保仪器稳定运行、质控合格。如果不能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不能立即开展检验工作。同时,检验人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在选择检验技术的时候,要以患者利益和临床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迷信新技术。

3.4保密原则

保守患者秘密是医学检验中非常关键的伦理要求,其是医学伦理最具生命力、最古老的医学道德。在检验实践中,检验人员要遵守以下保密原则:首先,要保守患者信息,不主动打探患者的个人隐私,也不对外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其次,对于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精神打击的结果,要遵循医师的要求对患者保密。

3.5不伤害原则

在治疗的时候,患者会使用到多种不同药物,但是一些药物会影响到检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清蛋白、葡萄糖以及氯化钾等,会引起血浆蛋白、血糖以及血钾的偏高。如果只是简单地选择停药方式来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治疗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检验人员要采集标本之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检验方案。在采集标本时,例如腹水、胸腔积液、骨髓以及血液等标本,需要通过穿刺的途径获取,因此,检验人员一定要结合患者的个人体质,在获取方便、标本质量的同时,合理选择穿刺器材和部位,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缓解患者的精神负担和肌体痛苦。在进行穿刺采集的时候,检验人员要注重安全,按照要求进行消毒,防止出现血液交叉感染的情况。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学检验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检验人员一定要充分适应行业的发展,加强对医学伦理的理解和认识,在工作中遵循伦理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冰,郑均,杨国斌.医学检验中的伦理原则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179-180.

[2]黄龑.高新技术在临床检验应用中的伦理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3):347-349.

[3]李月华,李梅.分析医学检验中的伦理原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7):202.

[4]李颖,白子军.浅议医学检验中的伦理原则[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6):3355.

[5]范波,方兴.检验危急值临床应用中的医学伦理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1):1783-1784,1790.

[6]陈慧芬,吴瑛婷,樊民胜.浅谈医学检验中的伦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1):29-30.

[7]梁红艳,李正军,姜晓峰.检验医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20-23.

[8]戴云,王颖,张评,等.浅谈献血招募工作中的医学伦理原则[J].北京医学,2008(10):62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