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优化中的作用
1.1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会导致各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会相继提高,而通过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及泥沙的流失量,防止江河洪水或是淤泥淤积的灾害发生。水土保持工作中开展的植树造林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性,而这种平稳、平衡对于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主旨。
1.2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作为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基础,土壤质量也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孔隙的状况、有效加强土壤通气度、排水能力。此外,水土保持还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土壤中所蕴含的有机质含量,且根据实践表明,采用不同水土治理土壤的措施,所含有的有机质含量、全磷、氮含量等皆大于对照组,也能够较快的为植物补充养分,具有良好的自动调节功能,同时还能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得以恢复。所以说,科学的水土保持举措对于土壤的理化性质起着改善作用,使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得以有效保障,并促进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
1.3气候条件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改善局部气候条件,尤其是帮助近地层地区的小气候转向良性气候发展,降低近地层的温度、增加湿度、减小昼夜温差。同时,气候条件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所开展的挖条沟工作还能够改善板结土壤和母质层地表,并起到蓄水拦沙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皆有利于林木治理区植被的生长恢复,丰富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提高。
2、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2.1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活质量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粮草植被、草场畜牧业等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森林的蓄e量也会急剧骤减,降低地面的覆盖率,改变径流方向,致使生态环境动态平衡失调。此外,若是遭受暴风雨,洪水肆虐淤积,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现象也会频繁发生,容易造成山洪水涝自然灾害,使得下游江河地区的泥沙顺势形成淤积现象,进一步加深洪涝灾害,严重破坏当地的农业、畜牧业的生产条件,致使我国的农业经济环境、健康发展皆受其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苦不堪言。
2.2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及其地面的完整性,导致土地资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也不能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土地退化严重,土壤肥力、水源涵养能力也有所下降,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土地资源愈发贫瘠稀薄,土壤没有吸收足够的养分,质地逐渐粗糙化,通气性、排水蓄水能力逐渐刷若,农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且尤为不稳,部分农村甚至出现绝产现象。长期以往,随着水土侵蚀程度的不断加深,土地生产力只会加快降低,水源也会不断减少,人类甚至会面临水源短缺的危机。
2.3山体滑坡频发
土壤表层,导致泥沙大量下泄,地表径流也随之流入江河水库,致使下游地区淤积加重,沟渠江河的河床不断抬高,水位上涨、水库防洪能力逐渐削减,洪水排水不畅,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导致水库使用寿命严重降低。在此形势下,水污染加剧,江河湖海多淤积,江河泛滥威胁增大,若是暴雨时节频发,雨水不能及时下渗,时涨时落,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皆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发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2.4水资源平衡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遭受破坏,且随着土壤的不断退化、草场的沙化,生态环境也与之失调,植被生长难以得到恢复,这也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分配利用。而地表植被破坏程度加深,降水截留、滞缓径流及水源涵畜等功能也会逐渐失去,导致地表径流大幅度增加,而地下径流却随之减少。两者间平衡的水量关系被彻底打破,致使土壤的储水库容量不断缩小,破坏农作物需水量与土壤水分供给间的关系,许多地区的旱灾次数不断增多,年作物产量急骤下降,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们粮食供给严重不足。
3、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技术
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恶化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迅速恢复地表层的植被覆盖。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大,近几年,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退化问题难以应用人工方式对其进行控制。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应用先进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开展相关工作,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率。技术人员可以应用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并提升技术的应用效率与应用质量。
3.2不科学采伐与开垦修复生态技术
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应用退耕还林与人工种草等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在此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生态环境分为几个单元,将各个单元有效联系在一起,然后根据各个单元物种适应能力与进化能力的分析,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各类物种组合成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维护物种多样性秩序,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提升技术应用质量。
3.3人工防护林
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实际发展期间,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人工防护林与人工操场种植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方案,例如:在某县土壤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当地土壤相适应的树木品种,同时,还要积极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保证人工防护林的生长效率的提高,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
4、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某县水务局生态修复过程中,虽然生态修复技术逐渐增加,水土保持效果较为良好,但是,还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4.1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监测问题
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实时监测,难以提高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效率,无法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实时监测生态修复c水土保持工作,保证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要归纳总结各类相关资料,提高生态修复技术与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效率,增强某县水务局生态系统建设效果。
4.2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某县水务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还不能全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归纳生态退化与水土保持问题产生的原因,难以提升生态建设工作效率。因此,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技术实际应用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某县生态退化与水土保持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生态系统承载压力情况制定管理制度,保证可以缓解生态系统的各类压力,全面理解生态修复技术,进而提高我某县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效率。
4.3不同区域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问题
在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生态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如果相关部门不能根据某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态建设技术,将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某县区域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生态建设期间,相关技术人员都要全面分析当地降水量、土壤类型与人口密度等情况,确定当地生态系统修复潜力,科学选择各类生态修复技术与水土保持技术,进而提升生态系统建设效率。
结论
综上,针对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严格执行规划、完善设计、重视招投标、加强施工管理、全面落实监理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保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后发挥其预期的综合效益,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斌.试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0:164.
[2]蒲浪超.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6,24:277-278.
关键词:景观河道;生物生态技术;河道生态修复
Abstrac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iver by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technology of low cost, small disturbance to the environment, simple operation, high value of beautifying environment, is an emerging application widely, environmental friendly and cost effective restor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riv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ecological river
中图分类号: X171.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随着诸城环境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河流水体营养物质负荷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诸城市加大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水生态城市建设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实施河流水资源保护,有效改善了城市河道环境。
一、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讲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环境绿化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1、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
水生植物在治理河水,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环境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CO2、放出O2改善水体质量,而且能消除氮、磷等许多污染元素。植物的根、茎、叶大量吸附或吸收耗氧有机物、酚、氰,对有机农药、重金属也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河道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表明,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是富营养化治理和河道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是目前较普遍和便于使用的方法。
2、水生动物对水体的净化
草鱼、鳊、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是水体中的“卫生员”, 当水体中水生植物过多,岸边杂草较多时,套养这三种鱼类可以有效净化水体环境,同时增加鱼产量。草食性鱼类的残饵粪便、植物碎屑以及水体中的底栖生物等,可为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提供饵料。鲤、鲫、鲴是水底的“清洁工”,栖息于水体底层,摄食底部的残饵剩屑和腐殖质。滤食性鱼类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可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3、人工湿地系统
从生态学原理出发,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河道沿岸带生物群落演替系统,根据污水处理的目的加以改造和强化,并利用不同自然条件下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群落时空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型污水净化系统。诸城市将人工湿地与旅游观光活动结合起来,将潍河、恐龙公园、扶淇河、三里庄水库、青墩水库串联起来,建设人工湿地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湿地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 潍河城区河道治理案例
1、潍河概况
潍河,源出莒县,流经临沂、日照、潍坊等十个县市区。诸城境内长78公里,河床最宽1000米,最窄250米。根据2006年调查数据,潍河九台断面水质污染严重,透明度小于40厘米,水体中TN、TP、CODMn、NH4-N、NO2-N、NO3-N和PO4-P浓度均较高,分别达到3.412mg/L、0.403 mg/L、7.100 mg/L、1.824 mg/L、0.307 mg/L、1.104 mg/L和0.165 mg/L。TN和TP均大大超过国家地表水质标准V类(GB3838-2002),水质总体评价为劣V类。
2、 方案思路
针对潍河城区河道底泥污染和污染物释放为题,考虑心在河道内沉水植物较少,考虑在河道中心疏挖底泥,保留近岸5米的沉水植物作为今后沉水植被生长发育基地。针对水体污染问题,开展河道湿地修复工程。对堤岸进行修复,在南侧斜坡岸堤修筑岸带水下浅滩,在斜坡和岸带水下浅滩上重建挺水植被。在北岸由于现有岸堤形状限制,需要因地制宜开展适度岸堤改造,并开展岸带挺水植被修复。通过增加河道两岸挺水植物面积,扩大植物吸收、转化与讲解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质能力。在河口建设以芦苇为主、香蒲和茭草为辅的生态湿地,利用河口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进一步削减河道中污染物。在河道中央的较深水域,利用漂浮植物净化水体。
3、修复措施
(1) 水生植物群落修复
进行群落修复前,应对底泥进行疏浚,对岸带基底进行土方平整修复。具体方法如下:一是水下缓坡平台构建。河底基底改造北侧,修筑4米宽的水下缓坡平台,抬高岸边河床基底,使新建缓坡平台表面距离常水位0.3米-0.6米,新建缓坡平台外缘坡比为1:1。南侧,将现在岸坡变缓,坡比为1:2.5。二是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在河道南侧,以美人蕉、花菖蒲等品种为主,配置湿生植物群落。以芦苇、香蒲为主构建挺水植物群落,分布在靠近河道中心水域一端(湿生植物外侧)。北侧,种植的湿生植物与南侧相同,但根据基地条件的不同,挺水植物宽度宽度为2米。三是在河道上游,栽植荷花、睡莲等具观赏价值的水草。在水流相对稳定的水面上,还可以布置浮床、浮岛等区域性水草区,在岛上栽培水生花卉,形成“水上花园”,为水面增添景色。
(2) 水生动物种群恢复
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自然增殖鲤、鲫、鲴等杂食性鱼类。利用滤食性鱼类消除富营养化,遏制水华,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从而调节水质,同时又为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这种放养模式既发挥了生物间的互补作用,又保持了水域生态良性循环。
三、小结
岸堤是城市水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城市滨水地带的工程和景观基础。两江四湖的河流穿梭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按堤岸的冲淤变化可将其分为冲刷岸带、淤积岸带和稳定岸带三种类型。在护岸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岸线类型及其力学特性,兼顾景观,使生态护岸与工程护岸达到完美结合。
两江四湖的生态护岸建设充分汲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在对柳枝、浮石带、河坡模、河湾和浮岛群落生境护岸方法进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桂林的实际情况,从稳定性、抗水流冲击、工程造价和施工难易等多角度,对生态岸堤的结构、形式和选材等多个角度,对介质筛、仿湿地、鱼鳞角和根稳定等生态岸堤形式进行了优化,并分别运用于两江四湖的各段岸线,从而实现生态岸堤的滞洪补枯,涵养水源、改善生境、丰富群落、强化自净、完善景观和人文亲和的作用和功能。
城市河道的治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直立式护岸,这种方法可节约土地、解决防洪和排水问题,但是,它破坏了自然河流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结构,林木被砍伐,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失去了生存的场所。另一种方法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城市河流规划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城市河流的自然地貌、生态环境、支植物组合都是千万年来自然水流、阳光、空气长期作用的结果,都会有独特的自然形式与之相适应,相平衡,相和谐。
在漓江和桃花江中上游,整治前的两岸岸堤基本呈现自然状况,由于常年冲刷和上游环境的恶化,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水系整治中,选用了宽体岸堤技术新建河堤,这是因为一方面宽体岸堤的小倾角将减缓丰水期河水对岸堤的冲刷作用,缓解洪峰快速迁移对下游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宽体斜坡护岸种植植物,进一步稳定护堤,同时还能够形成生态式的河堤景观。因此,在桂林漓江和桃花江上游建设了保护岸堤的生态宽体护岸,并在护坡上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榛树以及芦苇、菖蒲等耐湿喜水性植物,在坡面上间种景观植物,追求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形成了生态式并与环境融合的河堤景观。
河流进入城市中心区后,鉴于城市用地的局限,无法采用宽体式斜坡护岸技术,主要是采用立体式石砌生态护岸技术,建设形成滨水生态空间,丰富水景景观。从结构和功能上讲,下游立体式石砌生态护岸在解决城市的防洪问题,减免洪涝灾害,保护原始河道及河流两岸植被的前提下,侧重构建鱼类、岛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使之能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大名县古城复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大名县位于河北东南部,东联山东莘县、冠县,南接河南南乐县,为三省交界之地,总面积1052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大名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曾三次为都。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名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而选择打造特色旅游成为大名县的重大工程。2009年,大名县政府就启动了大名府古城修复工程,欲再现宋明古城风貌。然而四年过去,笔者实地考察大名县,发现大名府“古城复建”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2.大名府“古城复建”现状与问题
2.1古城建设现状
2.1.1古城内部建设现状
大名县古城内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商业沿十字轴两侧布置;历史遗存主要分布于古城南部,城内建筑主要为1-2层;城内道路较窄两条主干道宽度不到6米,次要道路宽度一般在3-4米;城内空间尺度宜人,道路格局较为整齐。目前,重建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东、西、北三个城门楼,东大街仿古包装已完成。四面城墙修复已基本完成,建成后的城墙高 9.2 米,宽 8.34 米,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修缮原则,外部用手工蓝砖堆砌,内部用三七灰土填筑。整个大名府古城复建过程经过反复推敲,城墙建设及城墙所包围区域文物古迹维护较好,府衙、女子五师等明城景点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比较成功。
2.1.2古城建设现状
古城护城河正在施工中,东、西城门外广场已建设完工,北城门外街道改造已出具古街形象,大名府路经过整治已较为整齐。古城西侧建筑风格、色彩不统一,布局较乱;东城门外和南城门外为大片城中村,环境较差。
2.1.3古城复建工程进展分析
目前,大名县古城复建工程在物质建设层面而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进度仍较慢,仅基本完成城墙附近与标志性建筑(城门等)及东大街仿古街的建设,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于对整体街区仿古空间的复原,包括建筑风格改造、街景整治及街区空间格局的调整等。然而现状古城内人口密度较大、且以低收入居民为主,建筑多为居民自建住宅,且年代较久、质量较差,实现古城街区空间的转变与更新将是一项涉及环境整治、居民搬迁、产业转型等多方面问题的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古城现状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将对古城复建下一阶段的工作造成较大阻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策,是下一阶段复建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2.2现状问题
①古城内活力分布不均。
②城内外业态单一,缺乏特色,后续发展不足。
③古城内外生态环境较差。
④古城规划与建设中过于借鉴已有经验,自身文化与特色挖掘不足。
⑤旅游配套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⑥“古城复建”工程资金来源单一。
⑦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管理机构。
3.大名府“古城复建”应对策略
大名县在2009确定了以打造“宋府明城”统领三年大变样的工作全局,提出“一年恢复明城墙,三年建成新景点,五年完善古城游”的口号。从项目伊始到如今已有四年,古城墙已经复原,古城内部景点也修复较为完善,然而大名的旅游并未走向正轨,政府的投资也没得到相应的回报。
3.1明确大名“古城复建”开发目的
首先,明确大名“古城复建”绝非人造一个单一旅游景区,而是结合古城棚户区改造,是大名进行城市升级改造重大战略。在城市升级改造中想要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大名上千年的文化底蕴融入其中,打造一个集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城市功能片区。
其次,结合大名古城复建契机,改造大名古城落后的道路和市政设施,着力提升古城内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此项措施必定使当地居民受益。
最后,通过打造明清大名府,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大名品牌,为大名其他产业招商引资,将大名“古城复建”作为链条的开端,通过古城的再造,利用“触媒理论”,引发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发展,结合现有武术、宗教、饮食等多种文化,草编、香油等特色产业,整合现有多种旅游资源,将古城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特色产业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丰富旅游内容,最终是使整个城市的发展得到促进。
3.2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景观
华北平原南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较弱、历史底蕴深厚,古城旅游开发必然多以观光型为主,因此建设古城、发展旅游过程中,过于借鉴异地已有经验必然造成特色少、雷同多,缺乏文化内涵。所以,必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与周围城镇协作发展,采用优势互补的策略,把周围小城镇纳入到一定的区域系统中,建立区域性开放体系,相互促进,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将大名千年文化寓于景观,通过景观形成体验,强调历史景观、礼制景观、堪舆景观。历史景观指大名城保存的牌坊、寺庙、教堂等明初至今的各类历史建筑,此类景观反应了大名的历史沧桑;礼制景观即大名鲜明的“方形”布置,前朝后市的宗法象征,及“体仁”、 “乐义”、“崇礼”、“瑞智”四座城门所传承的古人对礼制的强调。堪舆景观是古人在长久的城市建设中适应自然,从而创造出的“堪舆术”,大名中间高而四周低,利于排水,而四周又有大水塘若干,从而又便于排涝和防旱,并可调节古城生态环境 。
3.3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
大名古城建设中由于资金缺乏,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下、品种单一、缺乏特色,从而导致古城建设和发展后劲不足。开发自身优势,在购物、观光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更新元素到服务中,通过开发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大力发展餐饮住宿行业,完善食宿基础设施等策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3.4增加民间资本,拓展资金来源
改变只依靠政府推行,而忽视市场和民间力量的现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更新思路充分动员民间资本的注入;通过政府渠道,争取旅游开发基金,保障古城资金健康运转。
3.5设立专业机构,科学管理,提升公众参与度
改变大名古城开发管理混乱的现状,增设独立机构对古城开发进行运转,责任到人;增加各个专业相关人才在管理机构中权限,使古城开发更科学、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度,公众作为古城土地的直接使用者,民众在其中生活,增加其参与度,对古城的开发保护有极大推动作用,也会减少政府与公众之间矛盾。
4.结束语
古城开发是大名县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正确开发古城旅游,对大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极大的推动作用。古城开发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又是对新文化的创造。科学有效进行古城开发,发扬中华文明,努力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古城开发道路。
参考文献
[1]郑惠华,蒋文浩,苏智勇. 大名县三年“大变样” 谱绘城市发展新蓝图[J]. 河北经济日报, 2011(01).
[2]王恩川,薛立杰,李珂,周彦青. 大名县古建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11).
[3] 唐秀丽,乔忠,王敬华.我国小城镇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2006年第5期:22-31.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功能;原则
1 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1.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是一项要依赖许多重要的的工程力学的工程项目,而生态水利工程的侧重点就不仅在这些传统的体系建设,而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考虑更多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会结合一定的生态学理论和工程建设的部分方法,所以可以说一门综合性的工程体系。
1.2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生态环境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包括像三峡工程这样的防洪水利的工程,以及像小浪底工程这样的农田水利的工程。
1.3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
生态水利工程有以下特点:首先,生态水利工程有较强的综合性,它能把许多单个的水利项目相互联系起来在形成一个系统,而系统内部之间又是互相制约而又不可分割的,同时工程的建设也会联系到其他的经济建设类项目工程[1];其次,生态工程建设必然要联系到生态环境,所以对从前项目建设都会忽略掉的江海河流的环境以及生态气候都会加以关注,对生态环境发挥更好的作用;再者,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由于会考虑到很多因素,并且工程建设的难度也会很大,是对传统水利建设的挑战,因而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会更多。
1.4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
而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也作如下介绍: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生态水利的建设必然会产生经济效益,因为可以利用水利建设中的防洪期来发电,还可以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等;其次,生态水利工程会更好的利用水资源,因为蓄水能力的增强可以更好的利用到农业发展以及自来水行业等,还可以再干旱的时期满足人畜的正常饮水以及农业应用。所以在生态方面来说,生态水利工程起到了调节的作用,是人类在水资源的需求上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还可以调节作用工程项目对水资源的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再者,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会加强防洪抗洪的能力,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洪灾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注意事项
生态水利工程不同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其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所以更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达到造福社会的目的。所以工程的设计当中需要关注以下的注意事项:首先,生态水利工程顾名思义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所有的水利工程的建设都要把遵循自然规律当作首要任务;其次,在水利工程修建的前期,应该把生态保护当作设计的重要方向,而可持续发展也要摆在首位;再者,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联系要把握好,二者在利弊权衡上要分析的当。因为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而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要做好分析,避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一定要合理,以达到良性发展的效果;最后,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要把前期的工程设计和规划,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施工做好合理的预算。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要点完成,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才会达到改善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最后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3.1针对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其对整个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种自我修复能力的发挥,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能源条件,并且依靠系统的修复能力来选择适合的物种,进而形成合理的生态结构。一个好的水利工程就需要把人工建设和自然保护的比重分配好,二者应该比重相当,不要违背生态水利建设的初衷,去破坏环境来寻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应该从尊重自然、寻求平衡入手,把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发挥最大化。在工程的设计上更多的选择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3.2积极保护河流多样性
河流的多样性的保护也就是对生物多样化的维持。河流多样性生物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里生长着很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河流的水文环境多样性主要有河宽、河流的形状和连续性以及流速等等方面的内容。河流的生态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两相联系,指的是水―陆和水―气两个方面的两相,这样形成的生境条件较为开放;因为上中下游的生境不同,即具有异质性,这就促成了流域生境的丰富多样化。因此,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应该对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予以充分的考虑,对于原有的多样性生物栖息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予以保护和恢复,这样生物的多样性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3.3 重视对生态水域整体生态系统性的修复
河流的生态系统还包括其周边的村庄和田园、森林等,其还承担着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的作用。所以说水域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它还包括水文系统,而水文系统不但包括地下和地表的水系统,好包括和河流相关的湖泊、水塘、湿地和洪泽区等[3]。水文系统还与很多生物联系形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还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河道的问题,因为河道会对总的河流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河流生态系统的其他要素也要考虑周全,他们也是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因素。
3.4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在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同时,还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符合相关科学的工程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所以在工程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洪水、寒冻等情况的最大负荷能力;还要根据地理学原理分析河流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情况,以及河流的动态变化趋势来分析规律,从而保证河流的生态修复的持久性。要保证工程的风险最小而创造的利益最大。
4 结语
总体来说,生态水利建设是一门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学问,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经验技术不是很成熟,所以在项目建设上不是很完善,要想更好的为人类的生态环境服务,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则,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参考文献
[1]阎世忠.浅析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硅谷,2009(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