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园建设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Smart Campus Platform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 Qingyuan New Campus
CHEN Bin, WU Li-zhi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40, China)
Abstract: The smart campus i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ized campus and the highest state of campus informatiza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urrently carrying out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ry to promote it.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for the Qingyuan new campus. Using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in Qingyuan new campus as a ca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latform building of smart campus with the bases of its practice.
Key words:Smart Campus; application platform; resource platform
1 引言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目前智慧校园没有标准的定义,学者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智慧的学习环境[1]。也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校园应用[2]。还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学校信息化回归“以人为本”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智能感知、资源组织、信息交换、管理逻辑与科学决策等[3]。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社交网络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个体课程和学习、工作情景,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职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创新服务。[4]
2 智慧校园的顶层规划
因此,如何理解智慧校园?智慧校园能更透彻地感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与人,物与物,系统之间实时的感知;智慧校园拥有一个高速互联的网络,通过4G移动网和高速互联网,实现三网融合,方便随时随地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交互;智能校园具有更好的实时控制功能,能及时关闭闲置电器,实时监控校园治安和交通;智慧校园具备面向服务的运算,通过云计算和数据挖掘,能优化资源利用,实现量化评估,提供专家系统。
智慧校园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和演进,是信息化建设主要趋势。我院在清远新校区的规划中,以建设智慧新校区为总体目标。根据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以此为目标,设计学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资源架构和数据架构,将学院的所有业务、应用和数据进行高度关联,设计出学校未来5-8年内可操作性较强的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实现平安、生态、绿色、和谐和科学校园。拟建设的系统有: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一卡通支付平台、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智慧校园消息中心和移动应用平台。拟建设的应用有招生管理、迎新服务管理、就业管理、电子离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协同办公、开放实验室管理、电源能耗管理、公寓水电管理、校园照明管理和安防管理等。
3 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
结合学院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强化顶层设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并以一卡通建设为依托,理清发展思路,加强融合创新,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中,校园一卡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它实现了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同时,校园一卡通可与银行卡、支付宝等相关联,实现校园一卡通的金融功能,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校园一卡通还实现了校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等的门禁管理,又是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能够实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考勤系统等的无缝对接,可以成为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校园一卡通是“智慧校园”中应用支撑平台的一个重要基础。
智慧校园中的应用支撑平台还包括: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身份认证系统不仅仅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服务,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实现各系统的单点登录功能,而且要建设基于校园一卡通、二代身份证、指纹等介质的身份认证系统,配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提高智慧校园的安全性。数据中心至少包含三个部分:具有学院特色的信息标准、共享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标准在学院范围内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共享数据中心是对智慧校园中的各种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提供了深层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与分发,提供对被交换信息进行清洗、转换、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服务,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智慧校园中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智慧的人性化服务。
4 智慧校园资源平台建设
智慧校园中业务应用平台主要包括: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教务系统,教材管理系统、课室管理系统、评教系统等;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招生系统、迎新系统、学工系统、宿舍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顶岗实习系统、就业系统、离校系统和校友系统等。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有: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目前,学院在业务应用建设取得了很好成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实现与校园一卡通的无缝连接,打通学院基于“人,财,物,管理”的数据流,为迎新,教学质量监控,高校决策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育,因此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也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学院数字化学习中心包含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和顶岗实习平台,基本满足了学院数字化教学科研的需求。在未来的智慧校园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会是高并发性、高带宽和大容量的,因此智慧校园中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同时进行。硬件方面,搭建学院的私有云平台,以支持各院系搭建有专业特色的学习中心,及支撑高清录播教室和智慧实训室的建设等。软件方面,建设一套基于多智能终端,围绕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资源分配、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网络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及资源平台。
智慧校园要实现真正智慧化,关键在大数据的运用。相较于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最核心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传感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与状态数据,并基于这些海量数据分析而掌握事物的规律,提供智慧服务。因此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中,大数据应用平台是最关键的地方。
关键词:RFID技术;智慧校园;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校园的必备条件。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主要是运用网络信息化RFID技术来构建一个具备感知、协作、控制等功能的校园信息系统,以达到优化校园资源的目的,从而为校园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除此以外,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运用FRID技术可以实现校园的系统化管理,为师生提供一整套先进快捷的校园管理系统,有效加强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校园的安全性。
1 RFID技术概述
作为物联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技术之一。RFID 技术,又可以叫作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属于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主要技术原理是:只需要通过相距几厘米到几米距离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电波,读取一个直径小于2毫米的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出点子标签代表的人、事物的身份,而不需要特定目标与识别系统建立机械或光学的接触。
2 RFID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校园中的RFID 应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1 智慧校园中的人员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校园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人员不断增多,校园人员考勤、安全管理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RFID 人员进出管理系统示意如图2 所示。
以校园一卡通为载体,借助RFID(电子标签)技术管理学校人员,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拥有一张唯一的校园卡。管理学校人员出入校园、宿舍、上课下课、会议考勤都可以用一卡通来实现。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
(1)远距离感应功能。借助RFID技术可以让学校人员进出校门凭一卡通无接触式自动检查登记,当系统接收到无线电波之后会自动识别校园卡包含的信息,实时在屏幕上显示人员照片、个人资料等信息,实现自动放行,而校外人员或者没有携带一卡通的人员需进行身份登记。系统会自动存储每个人员的出入记录,这方便管理部门通过系统了解学校人员的在校情况和出入校园的时间。
(2)宿舍管理智能化。当学生携带有RFID 卡出入宿舍时,无接触式感应技术可以记录学生的出入情况,可以自动统计出学生宿舍楼的住宿人数,甚至连具体人员都一清二楚,这个功能可以帮助管理部门掌握学生晚上夜不归宿的情况,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回到宿舍,系统会自动给学生发出短信提醒,并同时给管理人员发送提醒,从而实现网络可视化管理学生的宿舍考勤,使管理部门可以及时统计宿舍人员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3)上课考勤简单化。当前大部分学校学生的上课考勤都需要教师来点名统计,这样的考勤方式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不高。如果运用RFID技术,在教学楼出入口处安装相关设备,就可以实现学生上课考勤的自动统计,学生上课时携带一卡通,只要经过教学楼出入口就能被系统感应到并自动识别,精确记录该学生的上课考勤,实现可视化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方便管理部门即时统计报表,掌握学生到课、缺勤、迟到、早退等情况,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2.2 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RFID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智慧图书馆,运用FRID技术可以实现图书馆管理中的智能统计、自助借还、智慧管理等功能,达到智能管理图书馆的目的。
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只要包括读者办证系统、自助借还系统、图书馆藏管理系统、智能安全门、柜台工作站、图书编目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等子系统。通过运用RFID技术建设智慧图书馆将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现高效率借书还书。传统的借书还书需要每次通过读取条形码来识别图书,而且必须用条码扫描器对准图书条码,而使用FRID技术可以实现无线远距离感应识别,比扫描条码的效率高很多,也更加方便。无论图书摆放在哪个位置,只要它在感应器的感应范围之内就可以同时进行借书还书操作,较之传统扫描条码的方式,借书还书的效率提高了几倍,同时也提高了图书借阅率。
(2)真正做到了自助借还。通过智慧校园系统中的自助借书还书机可以做到图书自助借还,自助借书还书机可以自优卸贤际榈慕杌棺刺,达到和工作人员手动操作一样甚至更加精准的效果。这样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成本,而且机器可以实行7×24 小时全天候服务。
(3)使图书盘点更加便利。智慧图书馆系统提供全新改进的图书盘点模式,可以实现流动工作车方式,使图书盘点的效率和精确度大大提高。
(4)可与永久性磁条的共存。以前的图书馆都是通过永久防盗磁条达到防盗目的,而这必须要求防盗词条具有可冲消性才可以应用门禁系统。因此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将图书馆中的几十万册图书更换成可冲消磁条。可以在图书上粘贴RFID电子标签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去清除图书中的永久性冲消磁条,同时也能降低图书的损耗。
(5)RFID标签很隐蔽,有效减少读者人为破坏。可以在图书的任何两页之间夹缝中粘贴RFID电子标签,而且标签本身是双面敷胶,一旦粘贴好了,读者很难发现其位置,因此可以有效较少读者有意或无意的人为破坏,确保图书的安全。
(6)增加了防盗监控功能。RFID电子标签中不但包括条形码和磁条的信息,还包括了可以改写的防盗识别位。在图书的借还过程中,可以通过修改该防盗识别位来更新图书的在馆状态。当读者携带图书出入图书馆门禁时,系统可以自动读取并判断该图书电子标签中的防盗识别位是否符合出馆条件。如果不符合条件的图书在经过防盗门禁时,门禁系统会发出报警声,从而使图书管理更加安全、人性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应用框架;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7114-03
校园信息化发展历经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各阶段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目前和未来,校园正在进入智慧化建设阶段。智慧校园通过透彻的感知,高速的互联,面向服务的运算,实现更实时的控制,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制定更科学的决策,从而营造绿色、和谐、高效、舒适的校园环境。
1 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技术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利用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1]。关键技术涵盖物联网架构技术、统一标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服务与算法、硬件、功率和能量存储、安全和隐私技术及标准等方面。
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讨论:感知层负责通过对条码、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卡等在内的自动识别与近场通信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核心技术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传感网自组网技术;网络层负责完成对感知层所收集到的信息向数据中心的传递任务,通信网络包括有internet、WIFI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等,核心技术包括局域网技术及广域网技术;应用层是构建在物联网技术架构之上的应用系统,主要完成对网络层传输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智能决策和提供服务,核心技术有专家系统、云计算、API接口、GIS、ERP、垂直行业应用、系统集成、资源打包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
1) 射频识别(RDIF)技术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也称电子标签技术[2]。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最基本的RFID系统一般由天线、读写器、感应标签和相应的应用软件组成。
2) 编码技术
物联网是全新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这需要从公共物联网的角度探讨物品的编码方法,使全球物品都纳入到统一的编码之中。编码技术包括EPC、条形码、国家物品编码体系等[3]。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是新一代的产品编码体系,相对于可标识一类物品的条形码,EPC可标识到同类物品中的每件单品,通过附着于需跟踪物品上的射频电子标签,可全球流通并对物品进行识别和读写,实现信息的传递。EPC 码中包括物品的一些基本信息及简要参考信息,可通过与后台数据库相连,实时获取EPC 码对应的物品详细信息。
3)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是物联网中采集信息和实现现实世界感知的重要设备,是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中感知层的基本条件。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WSN技术主要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实现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等功能。在实际应用项目开发中需考虑实用性,在设计WSN时,要充分考虑传感网中的传感器功耗、节点供电、节点寿命和节点失效等问题[4],选择最优可行的解决方案。
1.2 云计算技术
在物联网中,从感知层采集了大量的数据,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智能分析,以实现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云计算将数据存储于云上、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获得[5]。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帮助实现高效、动态、大规模扩展的计算处理能力。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又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第二大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设虚拟实验室[6]。
2 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为师生构建的一个集教学、管理、科研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7]。主要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现代校园的智能化管理需求,综合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西南大学的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和方案,该文提出了由五个层面构成的智慧校园系统总体应用框架,自上而下分别为:校园网统一信息门户、校园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智慧应用、公共支撑平台和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并且在各个层面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遵照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根据工作体系与管理机制,考虑了应用系统需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努力使系统建设具有标准规范化,系列一体化,数据共享化,应用智能化,扩充可行化等特点。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8]的建设,最终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一个开放、协作、集成、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 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在校园中的运用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一个逐步和长期的建设过程。
3.1 建设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
智慧校园需要解决物和物、人和物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通讯与信息交互,无线的末端接入手段是必要条件。建立有线/无线双覆盖的网络环境,是实现泛在的感知信息接入和多源信息互联的前提,也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基础设施[9]。
3.2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中心和建设校园网统一信息门户
统一身份认证可以实现全校统一的用户管理,为校园网各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的身份认证服务,实现网络单点登录或手机认证登录。建立安全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架设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方便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数据存储管理,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统一信息门户是将校内各类应用聚集展现与集成,应用内容管理,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个性化工作界面定制。
3.3 建设统一校园卡应用系统
通过为师生手机上SIM 卡贴上RFID 电子标签,由标签识别器(射线辐射传感器)读取师生用户手机SIM 中嵌入的EPC 码信息,实现身份标识、身份认证与消费、考勤、图书借阅等功能,实现手机终端以及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融合,实现“一机在手,走遍校园”。如目前校园“翼机通”客户数量在不断增长。
3.4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智慧应用
采用多种传感器、传感器网络、RFID 、GPS、视频技术、智能物体等标识、定位、实时感知物理对象的状态并进行远程控管。如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现对图书的查询、定位、自动借还、书架智能导航和图书错架报警功能[10],大大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能力。如通过安装智能表,延伸接入网络,实现远程集抄和实施监控,建立用能设备的监控系统,建立校园路灯控制等,建设绿色校园。通过建立门禁系统、校园巡更和安全监控系统,实现智慧安防,建设平安校园。
3.5 建设校园综合信息应用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打破部门界限,以师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为线索,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应用系统,并将教师和学生综合应用系统有机衔接,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创造便捷、人性化的校园e生活。重构管理流程,打造一体化应用,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文档管理等一体化系统。用好沉淀数据,建设共享数据库,做好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科学的教学、科研、师生管理和财务和资产管理决策。
4 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需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9] 智慧校园不仅是实现物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要实现人与物、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实时感知。因此,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数据融合,需要重视资源与应用的开发,实现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充分融合[11]。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来提高校园的智能化程度,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从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出发,实现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变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应用和服务,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以及服务的实现进程,提高学校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让智慧校园成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2-14.
[2] 吴健.从M2M到物联网——智能化的未来[J]. 通讯世界,2009(11):15-17.
[3] 张明会,孟印.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 物流科技,2012(2):92-95.
[4] 徐喆,张军虎.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瓶颈分析[J]. 物联网技术,2011(8).
[5] 张克宏.云计算平台下物联网助力B2C电子商务的策略分析[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491-493.
[6] 李征,王璐.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5):48-50.
[7] 杨志和.智慧校园的基础网络建设[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1,14(3):182-185.
[8] 刘岚,翟鸿雁,陈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讨[J].科技视界,2012(7):175-176.
[9] 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15-19.
一、教育信息生态观与智慧校园体系框架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和实践的和谐”。这里的“人”包括我们每位师生,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则是实践。技术进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明确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核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
从以往强调没有生命的“物”到现在的以“人”为中心,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与飞跃,为智慧校园构想与建设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现阶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是以软硬件设施、无线网络设施等为基础,以管理应用中心和教学应用中心为重点,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创建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资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学队伍、升级信息化教学制度体系,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在先进的硬件保障与优秀的软件资源基础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可操作的系统框架,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
任何体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作为支撑。在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指导下,珠海一中从设备、人力、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便利,确保了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成长动力与操作基础。
在基础设备铺设方面,学校在原有校园信息设备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财政,实现了信息终端覆盖校园生活学习各功能区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千兆校园网出口链路连接教育城域W,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在家里访问学校资源;建设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课堂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场馆,实现了微课辅导终端进课室;校园一卡通覆盖教学、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领域。随着学校发展脚步的加快、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校园内部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
在人力培养方面,学校优化师资、管理服务团队,力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信息化素养较为深厚、能够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智慧型校园人力资源队伍。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里,“人”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校总动员,人人做技术的主人。学校组建了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师生通过锻炼提高信息素养,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技术探索与制度完善方面,学校聘请了专门的研究与服务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构建了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以及技术专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学校实施全校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分管部门确立系统建设方案,由各年级师生充分表达实际细节需求,由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了每个系统功能明确、反馈及时、操作便捷、技术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设备使用与管理、资源建设与使用等制度,各种设备设施使用、保管、维护均有专人负责,为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园的科研纽带
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课题起步”,借助课题研究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探索。“十一五”期间,学校申请了大量的国家级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的规划课题“珠海一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电教馆的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
截止目前,学校教师已制作多达4300个微课,总时长350小时,累计播放超过25万次,总时长3000小时,等效于4500节常规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研究目标也均已达成。除了积极建设微课堂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资源、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智慧校园的应用实践
学校坚持以“应用”为目标,基础建设、科研纽带最终都要通过“实践见真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计不仅覆盖了教与学的全程管理,而且涵盖了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为多元化的学习和优质环境的打造带来了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学校多年来追求的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
第一,在基础学科教学方面,规范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通过标准化技术形成测评、题库、数据、个人成长四大数据库,最终服务于四大应用范畴――整体宏观教学管理、学生的个人学习管理、基于知识点的微观教学管理和动态的素质教育管理。除了不断深化微课堂课题研究与成果落实外,还设计了成绩单、错题本系统,统称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学“三大系统”,辅之以选课系统,全面倡导学习中的个性、高效和整体思维。
成绩单系统自动完成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并引入动态视图。而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多次考试之间的趋势分析完全自动化。从年级整体数据到学生个人单科数据都实现了自动跟踪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各班级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隐藏的问题,从而有效调节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图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应该注重改善的科目。
错题本系统实现了错题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错题的题目、答案、统计数据),并提供了自动的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学生从难度、类型、错因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的复习内容。这些因学生而异的个性化功能通过大幅减少错题收集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学生们能够贯彻“错题复习”这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校本课程选修系统”进一步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创新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类、科学类、德育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特色活动类等六十多个特色课程,形成了素质均衡、架构完整、特色多元的“创美育人”新课程体系。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突显了课程实施的基础性、选择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发挥信息化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素质发展系统,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操行、社会实践、文体素养、学业学分、社团活动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把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和获得的相关奖项等列入德育评价量化内容,实行学生填报、同学监督、教师检阅的审验模式。这一运作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求学履历,主动地表述自己获得的成就,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综合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学生毕业之际,系统将能够自动汇总信息,并以省教育厅要求的档案格式自动生成及打印。学生高考档案的生成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精_、标准、高效,不但减少了人工制作的错漏和繁琐,更充分展现了学校“师生为本、规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管理作风。
第三,在校医室建设方面推陈出新,研发了校园医务管理系统,包括就诊系统、医务流程、数据统计三个主要模块。就诊系统完全替代了传统式手写登记,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校医了解患者既往病史与诊疗记录,以务实的态度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医务流程能够及时有效地联系校医、学生、班主任、家长,更好地沟通学校各个部门,排除了校园卫生安全的隐患,共同为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数据统计模块能够帮助校医根据数据的异常变化做出预警,采取措施,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对校外则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进行数据统计上报,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园的根本核心
学校始终坚持“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智慧校园平台。
学校汇聚全体师生智慧参与校园建设,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教学应用设计创意大赛;各部门的教师团队出谋划策,参与需求分析;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精益求精,持续改善。例如,学校建立了技术支持快速反馈改善机制,当师生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或待改善之处,该机制确保技术团队能够在1小时内确认问题,3小时内出具解决方案,95%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校信息化系统使用方式的设计力求满足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而且切合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客观考虑使用情景的时间和地点;使用了超过30种数据图表持续跟踪使用状态,不断调整以完善用户体验。
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
市梅苑学校校长段红波,刚刚被淮北市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新闻人物”,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的他深知,从一所农村学校发展起来的梅苑学校,只有把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力构建智慧型校园,才能打造出梅苑学校自己的品牌。
梅苑学校针对本校特点,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梅苑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梅苑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将梅苑学校构造成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
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校园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互动等方面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应用层次,制订出台《淮北市梅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德育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后勤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工作技术维护小组、教育信息化应用智慧办公及档案资料工作等多个小组认真落实方案实施。
五个一体智能化工程
2013年,学校建成了皖北地区首家高规格的录播室,75个班级“班班通”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学校全面改造校园网站,将校园网络宽带升级到100兆。规划建设独立的内外网服务器,将视频服务器与网络进行整合,最大限制发展网络宣传及资源共享的功能。
学校一方面充分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等技术,或以其它各类教育资源库为依托,多种途径开展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同时又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共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乐教云”教育云平台,构建出高效、便捷的学校信息化支持环境以及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为了建好智慧校园,学校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 五个一体智能化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校园网站、学校“班班通”、学校计算机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校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学校数字图书馆、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覆盖中学部和小学部的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以及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系统等其他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统一电子校务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一体化;以省市“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学校的统一的校园安全工作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实现了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与评价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体系,实现了教育服务一体化。
信息技术助“同课异构”
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管理,学校构建了多元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依托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联盟,定期选派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老师观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开展校际间应用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和异地网络教研活动,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专题讲座,进行校际培训;根据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培训和层次培训;利用学校网站、淮北教育网、安徽教育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乐教云资源应用平台,引导教师积极进行网络教研。
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信息化教学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自制课件,积累学校的优秀课件,推荐参加各级课件比赛,同时推进学校的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学校开展聚焦信息化课堂“三课活动”,暨新招聘教师的“上岗课”、中青年教师的“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并将优秀展示课拍摄成课堂实录,放在网络平台上“晒课”,供网络教研之用。
如今,梅苑学校将信息化应用囊括到教育教学、教科研、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便捷、教师教学更轻松、学生学习更快乐、学校管理更高效,建成了立足于以教师教学为核心的“助教”平台、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助学”平台和以数字化校园管理为核心的“助管”平台,实现了以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构建了以体现教育信息化思想和要求的信息化校园,同时实现了以网络共享思维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创新,使学校的管理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下,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信息化建设也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庞莹老师在2013年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周伟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机器人竞赛,荣获小学组足球比赛“冠军”一等奖。刘婷婷老师荣获2014年淮北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