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设计培训

多媒体设计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来西亚;多媒体;职业培训;连接主义;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杜修平(1974-),男,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职业教育、教育技术;王怡雯(1985-),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杜文睿(1986-),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夏军(1976-),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课题项目:天津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化网络学习的理论研究”(编号:TJJX10—1—812),主持人:杜修平。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88-04

一、引言

2012年5月25日至6月9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化部主办,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承办,芙蓉中华独中、巴生中华独中、曼绒南华独中联办的马来西亚华人教师多媒体中文教学培训班正式开课。天津大学杜修平和夏军两位教师承担了全部教学内容。

培训班分别在芙蓉中华独中开展了3天2个班的培训课程,在巴生中华独中开展了3天1个班的培训课程,在曼绒南华独中开展了3天2个班的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学员人数达200余人,每位教师的授课量达到了9天60个学时,日程非常紧凑。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此次培训的教学目标是使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汉语教学中。

天津大学在2008、2010和2011年已经成功举办了3次马来西亚华文教师多媒体中文教学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次这种国内培训的时间都长达一个多月,但是此次赴马来西亚培训,每场培训只设计了3天时间。由于授课时间短,要介绍的课程又比较多,这给培训讲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训讲师在出发之前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根据以往在天津大学举办的马来西亚华文教师培训班的授课情况,结合马来西亚华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按照这次培训团的时间要求,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及其内容进行筛选,初步制定的课程计划表如表1所示。

(二)学习者分析

这次培训的对象为马来西亚在籍华文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师由于年龄的差异大,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很好,但是一些资深教师(年龄比较大,有些已60多岁)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少数教师甚至不知道如何新建文件夹,不知道文件路径是什么意思。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讲师们要尽量照顾到所有教师的水平,使参加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所收获。

为了让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培训讲师与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承办中学负责人等进行了多次沟通。在与校方充分协商后,培训讲师听取校方建议和要求,又对所授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例如芙蓉中华独中资讯主任吴老师建议:由于大多数的老师都学过Word和PPT这两个系统,而且也经常使用这两个系统处理教学和教务上的文件,是否可以将第一天的课程调整为交流与讲座的方式进行?主题内容是关于e时代教与学新发展,让思想飞的更远、让行动更为坚实。针对此建议,培训讲师解释了培训内容中不会介绍PPT和Word的基本操作,而会专注于“Office汉语教学应用”,主要介绍汉语授课中常见的笔顺动画、拆字、显示拼音、偏旁输入、内容控件应用等。对于讲座的要求,培训讲师特意设计了“课件中的教学设计”内容,重点介绍授课型课件的标准、原则和制作方法等。调整后的课程计划如表2所示。

此外,马来西亚华文老师日常使用的软件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对中文术语不熟悉,例如“U盘”的叫法就不一样。还有,不同的学校可能安装不同的软件,软件系统会在版本上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对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

(三)项目式教学设计

为了让培训效果更明显,整个培训课程体现了项目式教学的思路。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分为四个阶段进行:(1)确定项目任务、名称;(2)设计项目的结构框架和计划;(3)按计划实施项目;(4)项目的展示和评估[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授课过程中,打破过去“先学后做”的授课习惯,采取“边做边学”,“先做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 从而完成教学[2]。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第2篇

培训过程中对教师每次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并指导教师反思任务完成情况,形成培训过程中的观测点,在培训结束时出具完整的评估报告,这有利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长。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取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参加培训的130名教师进行培训前后问卷调查。培训前发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验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83%。培训结束后,再发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验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08份,其中有两份为空白问卷,实际回收106份,回收率81.5%,结果如表1所示。

2.1结果无差异及分析

由表1可见,在多媒体设备操作、网络交流、资源获取及整合、教学环境创设和自我教学调整、评价及结果分析等方面,培训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前后无差异;多媒体设备操作已进入集控时代,大大简化了教师多媒体操作过程,这提示我们在下一轮的培训中要适当减少多媒体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内容;微博、微信、邮件和QQ等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与普及,使教师的网络交流能力普遍较高。目前,资源获取主要通过网络下载和购买,培训中主要涉及如何搜索关键词、如何识别资源,这些资源获取技巧教师很容易掌握,所以培训前后无差异。

2.2结果有差异及分析

由表1可见,在信息环境下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课件制作能力,静态、动态网站制作能力以及信息环境下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P<0.05),说明培训前后有统计学意义。2.2.1信息环境下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培训前后差异分析培训前很多教师还没有尝试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培训中通过给教师普及网络特点和网络平台分组及内容流程管理设置技巧,让教师在实际的网络课程中进行小组划分和分组对照,深刻体会了网络教学的基本概念,对教师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有帮助。2.2.2教学课件制作能力培训前后差异分析培训前教师普遍认为教学课件就是PPT,教学课件的内容就是书本的电子化。我们在培训中首先对教师的认识进行转变,介绍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课件设计的原理并重点讲解PPT在教学课件的制作,同时鼓励教师尝试采用ArticulateStudio、Flash等工具进行课件制作。通过讲解、任务实战和现场指导等系列课件制作方式来培训教师,使教师课件制作能力明显提升。2.2.3静态、动态网站制作能力培训前后差异分析培训前教师对网站制作没有任何概念。我们在培训时首先介绍HTML、CSS等基础的静态网站必备知识,然后给教师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静态脚本编写来创建网络课程内容,再介绍常用动态网站的语言和网站建设的流程。通过培训,教师对网站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静态网站基本代码的编写和阅读,培训前后效果提升显著。2.2.4信息环境下科研创新能力培训前后差异分析培训前教师普遍没有信息环境下科研创新的概念。我们培训聘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邀请学校信息环境科研创新获奖教师进行经验分享。培训期间取得的成效显著,多媒体获奖3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方剂学》、《金匮要略》、《推拿手法学》、《中医伤科学》并在“爱课网”网上线使用,中医课程通过多媒体方式走入公众,服务社会。视频公开课《呵护您的颈椎》在“网易公开课”上线以来获得广泛关注。培训期间活动课程(网络课程讨论区、测验区时常更新)数量达到582门,对网络课程建设产生辐射作用。

3讨论

3.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多,培训涉及操作、设计和研究三个维度,单一的培训模式很难适应培训需求。

3.2任务驱动模式为主导的优点

3.2.1培训开展灵活任务驱动为主导的培训模式兼容讲授式、研训一体式等其他培训模式的引入。3.2.2培训目标明确参加培训的教师兼有成人学习的特点,任务驱动能有效把培训内容化繁为简形成可操作的小任务,通过小任务的完成形成培训实体,对教师更有吸引力[6]。3.2.3有利于教师团队意识的形成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培训任务,让教师通过团队互动完成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更利于能力的成长,教师团队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学中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7]。3.2.4有助于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理解任务驱动中频繁的角色互换让教师更能深刻体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3.2.5培训进程更易把控通过任务驱动细化后的培训内容完成起来简单且耗时少,更有利于教师掌握。

3.3以任务驱动模式培训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

培训团队建设是培训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培训团队肩负培训模式修正、培训内容制定、培训对象分析、培训内容任务驱动设置和培训评估等工作。培训团队成员要不断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理论学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对教育技术学科前沿的洞察力。网络培训支持系统也是培训开展的影响因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时间相对集中,难免会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时间冲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学习支持同步、异步和打破学习时空的特性,加强网络培训支持系统的建设。教育技术培训团队要及时更新支持系统的培训内容,并通过网络培训支持系统加强和教师的交流互动,及时解答教师在培训和日常教学中的教育技术问题。可见,采用以任务驱动模式为主导,改变传统的培训考评模式,引入长效测评机制,构建网络培训支持平台拓展培训时空,形成培训、评价、交流互动和服务支持的动态循环培训模式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有很大的益处。在硬件设备操作、多媒体教学设计和信息环境下教学科研三个方面的培训中应该弱化设备操作的培训,巩固多媒体教学设计培训效果,通过模式调整提升教师信息环境下教学科研的能力。

4总结与展望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第3篇

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技术产品更新周期快,这就决定了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走在时代前沿的特点,所以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及时代性于一体的特点。针对其课程性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与探讨。

一、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层次化、板块化教学体系

基于电子技术内容多而杂的特点,在兼顾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仿真设计等教学环节后,重新编写了各版块的教学大纲,然后分块设立,有机结合。我们把整个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的板块:1模拟电子技术;模块2数字电子技术。这一层教学内容为必学。第二层,实践和上机操作环节。包括的板块:3电子技术实验;模块4计算机仿真与设计。这一层教学内容学生必学。第三层,创新环节。包括两个动态板块:《电子设计竞赛》《家电维修实践》。这一层学习内容为学生选修。这三个层次各有侧重点,第一次重基础,第二层重实践第三层重创新,层层深入。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掌握电子技术发展新动向

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成果、新器件不断涌现。为了适应电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在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上重新整合。在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这一前提下,要精简和整合经典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加强新知识的选择,加强对集成电路的分析及应用,及时跟进电机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在有关物理机理的内容中,浓缩二极管、三极管、基本门电路、场效应管等单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对不符合电子技术发展的内容,如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阻容耦合电压放大电路等要进行大胆删减。重点内容,如基本电路原理、基本方法要重点讲、反复讲。在各章节教学过程中要以集成电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处理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的关系问题。在新内容方面,增加EDA仿真软件学习。在根据上述内容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对电子技术发展的时代方向也把握的更好了。

三、进行教学研究,编制与教材相配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逐渐被改变,多媒体、互联网逐渐走进课题。多媒体、互联网信息含量大,资源丰富,可以很好的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在近几年时间里,学校集中师资编写了一套与我系《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实验技术》教材匹配的电子课件。在这几年的多媒体电子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将我院4个班级200多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多种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对课件内容、课堂节奏、表现形式的调整的感受,并征求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看法、建议及要求。在取得学生信息反馈后,我们在课件内容、课程节奏、课堂形式方面又进行了调整,使课堂更加符合学生需求。这样,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获得了学生一致好评。

四、变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初,我们只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两门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以进行先行试验。我们任课教师负责创造多媒体教学的条件。而学校也安排了我系全体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这样,我们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之初,理论课教师带头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率先使用自己制作的电子教学课件。我们积极地研究多媒体应用的规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逐步修改、完善教学课件。经过几年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实验》三门课的电子课件。

最终,多媒体课堂代替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使得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随之,我们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的电子课件及辅导教案上传到校园网,更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五、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创新教育与实践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在系里所有班级中开展了电子电路仿真与教学设计的教学。同一设计题目,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设计与仿真,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设计、实验。不仅如此,我系还先后开设了“电子电路CAD”、“电子设计与仿真技术”等选修课程,成立了“家电维修兴趣小组”、“电子设计培训指导小组”,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被吸引参加选修课及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六、全面改造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系电子技术教学水平,我们实地考察了周边高校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情况。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我校电子技术实验室设备比较落后,于是我院向学校申请进行电子技术实验室改造。在学校的重视下,为我系实验室投资700多万元,进行实验室全面改造及设备更新。购置了“信号与系统实验箱”、“光纤光栅传感实验仪”、“高频电路实验箱”、“单片机微机接口实验箱”、“通信原理实验”,并新建成了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室,配置了EWB、Mat-able、PSPICE等电子设计软件。新的电子技术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我院的教学情况,充分满足了师生教研、学习方面的需求。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校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作为电子技术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培养技术人才、创新人才,使高校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以全面促进改革实践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美娟,李为相.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科技信息,2009,(31):901-953.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字:培训;微学习;设计;思路;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266-03

The Design of Dongyang Rural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Based on Mobile Micro Learning

XIE Rui-bing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322100,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rural practical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and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Exploring new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 based on mobile micro learning,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mobile micro learning. The design will provide new training ideas for the training of rural practical talent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ining; micro study; design; ideas; mode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事关农民群众的直接利益以及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基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1],如何将这一学习方式有效地运用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中去,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东阳市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来,每年都会培训大批的农村实用人才,已经累计培训农民十几万人次。随着信息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农民培训方式,因此寻找一种有效满足农民需求并提高培训质量的培训方法,探索基于移动微学习的农民培训新模式,对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199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 Andrew研究项目。国外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对移动技术本身发展的研究,如系统构架、技术支持和平台实现;另一方面还关注基于移动设备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研究。在移动学习平台与系统构建方面,最具代表的是芬兰的XTask移动学习系统和欧洲的mGBL项目[2]。在国外,对微型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开展微学习研究的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国外发达国家通过远程教育对农民进行培训经验比较成熟,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组织形式,建设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移动学习和微学习同时运用与农村培训,在相关文献检索中并没有发现太多的研究成果,应该说还是处于起始阶段。

我国从2000年首度引入了移动学习以后,加大了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力度,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12月做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多侧重于其学习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技术支持研究,而在其应用领域的研究还比较狭隘[3]。在国内的微型学习研究领域,陈维维李艺等学者指出了微型学习的基本特征,祝智庭教授在微型学习的设计研究方面提出了“个人学习环境”的创建。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农民正越来越多的通过远程传输手段来获取教育信息和享受教育资源。我国农民远程培训最早由北京市政府启动,从 1999 年开始至今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北京农村远程信息服务体系。在对农村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平台及其培训资源建设方面,基于移动微学习的农村培训平台的研究,文献研究方面还是基本处于空白。

2 移动微学习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东阳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调查及培训需求分析。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东阳市在浙江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积极认真的落实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东阳市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来,每年都会培训大批的农村实用人才,已经累计培训农民十几万人次。《东阳市2015年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要点》中计划在2015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700人,共有十大类培训项目分布在七家培训单位培训。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是农民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有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对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主要以农村中的生产能手和乡村科技、文化、服务人员以及能工巧匠为培训对象,通过培训,提高其实用技能[4]。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首先要确定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对象一般是想学习、愿学习,希望通过掌握或提高某些技能来帮助就业或创业的农民,这部分农民往往对新事物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二是要准确把握培训内容。农村实用人才因其从业方向不同可能会涉及各种行业,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博而杂。不同的人要能快速准确的选择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在目前采取的集中式培训中很难实现。

2.2 移动微学习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可行性分析

移动学习和微学习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由于其灵活、新颖、高效率、低成本已经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农民、培训资源、培训专家、培训组织者是农村人才培训中的四大要素。通过对其四大要素的特性分析,发现移动微学习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切实可行。

移动微学习具备时空开放性,可以解决农民的工学冲突,为农民的学习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有层次有差别的推送,具有针对性;超媒体的呈现方式使得培训具体直观、生动形象。

可行性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农民移动微学习培训模式可行性分析

3 基于移动微学习的东阳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模型设计

3.1 建设农村实用人才移动微学习培训资源

在移动微学习培训模式下,传统培训模式的培训资源已经无法适用,因此需要对培训资料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要根据培训要求和培训农民的学习特点,将培训资源建设成简明、合理、独立、个性的片段化微内容。微内容在培训目标、培训资源方面所需求的资源、学习的时间对于培训者来说都需要体现“微”、“小”的特点,因此微学习内容的结构一定不会像传统课程的结构完整[5]。设计培训内容时,培训专家要确定好培训目标,正确分析培训者的掌握能力及学习需求,以此制定培训科目、设计培训大纲,并将培训内容设计成若干个独立的单个微学习资源,以此满足培训者系统培训和临时学习的需求。所有的学习资料按一定的索引规则统一存放资源数据库,索引库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到移动终端供培训农民学习。

设计培训资源时首先要立足于培训对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培训对象是普通农民,因此要充分考虑其学习能力及掌握程度。其次要人性化和具有针对性,要能激发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同时还需要支持性和导向性。

农村实用人才移动微学习培训资源建设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农村实用人才移动微学习培训资源建设模型图

3.2 构建移动微学习平台的体系结构

平台拟基于WAP2.0技术架构,真正实现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使手机成为一台微型电脑终端[6]。平台的技术架构由四层组成:表示层、网络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服务层。表示层是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接口。培训组织者和培训专家可以通过PC端访问WAP平台管理平台或资源,培训对象(农民)、组织者、专家都能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和使用平台。网络层通过WAP2.0技术实现无线设备与Internet的连接。业务逻辑层用于封装整个系统的模块功能,对表示层的应用请求做出应答并提供业务服务。数据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功能,是平台的资源库。移动微学习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移动微学习平台的体系结构

3.3 设计并实现移动微学习平台的功能

平台的功能必须要依照需求分析来设计,要满足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各项需求,又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培训农民)的实际特征,其功能既要全面丰富,又要简单易用,既能满足大众化的使用要求,又能智能推送实现个性化需求。平台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培训学习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交互模块,各模块都包含了其子功能模块。系统通过WAP2.0技术开发,分安卓和IOS两个版本。平台要能满足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各项需求,其功能需做到全面丰富,但由于其使用对象的主体是农民,其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平台功能在操作上务必要做到直观、简明、易用。移动终端由于屏幕大小问题,使得其在功能和操作上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要妥善解决。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图4 移动微学习平台的功能模块图

4 小结

微学习是学习环境的一种新表现,针对传统学习而言,它表现出了明显的互补性特征。移动学习实现了随时随地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学习。移动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将其应用到农民培训中去,在移动微学习培训平台的支持下,农村培训将突破以往传统培训模式下的时间、地点、资源利用率、工学矛盾等制约,依托目前成熟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构建灵活、快捷、经济的新的农村培训模式。

基于移动微学习的培训模式的提出及应用,将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提供新的培训思路,将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慧慧.交互型微课件的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Bower,M.Affordance analysis Matching learning tasks with learning technologies[J].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08,45(1).

[3] 陶璐琳.基于智能手机的微学习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 刘超.微型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2011(3).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第5篇

一、西部农村学校翻转课堂学习、实践的现状

(一)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内涵一知半解,只知其形,不解其神

自从2013年我国开始实验翻转课堂以来,现已成旋风之势向全国推广,大有颠覆传统课堂之势。但由于西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的学习、培训、实践、交流相对较少,导致对翻转课堂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简单而肤浅。很多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的“先教后学”改变为“先学后教”,但对于如何“先学”、如何“后教”却不甚了解;有的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线视频学习,却不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的视频是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有的老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将新课的学习放在课前,练习巩固放在课堂的教学模式,却不知课堂练习巩固仅仅是翻转课堂在课堂学习中的一部分;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对翻转课堂的理解可谓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二)西部农村信息技术设备不能满足翻转课堂需要

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微视频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然而,西部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学生家庭电脑和网络普通率较低,而且不少学校多媒体设备配备也不够,远远不能满足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师生教与学观念相对落后

影响西部农村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验的不仅有物质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层面的问题。由于地理、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农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观念相对落后。从教师角度来讲,不少老师仍受传统思想束缚,主要以传授式教学为主,“一言堂”现象仍然较普遍。基本教学模式仍是“灌输――接受”式。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没有学生意识、问题意识、发展意识,离开教材就不会上课。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长期受老师传授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形成了“听讲――记忆――练习――再现”为主的“被动式”学习形式。学生处在被动支配的地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探究学习意识,离开老师的教就不会学习。说到底,西部农村的师生大多还没有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这对于翻转课堂改革与实验是最大的障碍。

二、西部农村学校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首先,要加强西部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西部农村学校要借助于全国教育均衡县验收的东风,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电子备课室、微课录制室、微课录写硬件工具、微课制作软件工具、学生用平板电脑、微课平台(网络化教学环境)等等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场所及软硬件设施。为老师和学生开展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提供物质条件和工作平台。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参加实验教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对老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微课设计培训、翻转活动设计能力培训、视频录制剪辑处理培训等;对学生的培训包括网络终端使用培训、学习自律性培训、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等等。从而为师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扫除操作障碍。

另外,要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促进信息技术设备进家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网络微视频和在线视频辅导为主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二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为主的课堂内化提高。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半必须在课堂以外或者家庭完成。因此,学校必须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社会积极宣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家长和社会了解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验。只有这样,翻转课堂的实践和应用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为孩子在家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二)营造开展翻转课堂探索与实践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要做好教师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从理论上明确翻转课堂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学习流程,以及翻转课堂的优势和不足等等,为教师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要做好开展翻转课堂教改实验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从意识深处打上我们学校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改革,我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烙印。

另外,学校教研室要制定详细的翻转课堂实践教研工作计划,安排好示范引领课、新手探索课、教研对比课、精品打磨课等翻转课堂的课堂练兵活动。还要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做好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工作,做到有学习,有践,有反思,有总结,从而避免走形式,提高教改实效。

综上所述,西部农村学校要实现翻转课堂本土化,必须从西部农村学校实际出发,要着力解决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师生教与学观念转变、翻转课堂理论知识培训等问题,更要积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翻转课堂教研氛围,在教研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