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现状
城市化的推进引起了一系列人口急剧增长、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一些极具破坏城市开发性的行为不断发生,比如生产生活的污水的乱排乱放,垃圾的随处堆积,水环境被随意的填埋、污染,这些行为都直接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潭活水变成发臭的死水; 现代的防洪措施也改变了河床的形态和水文规律,使河道消失;不合理的修建水库,使河岸自身的水量调节能力变弱,使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失调,破坏了相关的生态系统平衡。
二、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存在问题
水生植物净化作用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净化塘和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塘是以某种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而组成的特殊水生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滤、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体的吸收、积累等作用而达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而人工湿地系统是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污水的又一发展方向,由于建造和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效果好,且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在国外,这些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处理于市政、工业、农业和城市暴雨径流废水技术,但这些技术在国内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总的来说,目前应用的水生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而本土水生植物的诸多优势可以弥补目前水生植物多样性。其次,某些水生植物如凤眼莲、千蕨菜等具有高入侵性,容易抢占其它物种的生存空间,严重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再者水生植物配置只片面地追求艺术美感,往往忽略了植物群落生态学、微观生态学等角度来考虑植物与植物间的搭配是否合理,这个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植物修复是指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就是以水生植物忍耐和富集某种或某些有机、无机污染物为理论基础,利用水生植物或其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清除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一种环境生物技术。
在自然界中最好的水净化莫过于通过自然的沙石和水生动植物的相互作用。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净化水体,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让“死水”变成“活水”。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绿色技术。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修复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富集、吸附、沉降、过滤及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并且多种水生植物的组合作用对水体环境的修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只要求水质的PH值为6~8,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N、P及微量元素,是再生能力很强的绿色能源植物,在生活污水或养殖业排放的污水中可以更加速生长。水生植物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草茂盛则水质清澈,水产丰盛,水体生态稳定;缺乏水草则水质浑浊,水产缺乏,水体生态不稳定。
四、水体净化植物选择的主要原则
1.适地适种
利用水生植物来净化水体,“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是它的重要特点,特别是将人类作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外。 同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存在地域的差异和特殊性等,因此优先选用本土植物, 慎重引入外来植物, 避免引发生物安全性问题。
2.具有抗逆性
由于水生的植物根系长期浸泡在水中并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 因此, 选用的水生植物应具有抗逆性,即耐污能力, 耐盐能力, 抗冻、抗热能力, 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物种, 有助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3.净化能力强
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和非离子氨等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水生植物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 因此选择选用根系发达、茎叶茂密的植物,一方面是植物的生物量较大, 另一方面是植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较高。
4.观赏性
水体是城市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具有较高观赏性的植物,通过合理的群落配置,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环境优雅的湿地植物景观。
5.综合利用价值高
资源化程度高,即植物便于再利用,如作饲料、肥料、沼气、药材等。
五、结束语
对于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普遍认为漂浮植物吸收能力强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最差。利用水生植物对被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吸收、分解,并通过不同的水生植物及组合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的水体,可是污染水体得到有效地净化并能保持水体纯净,而且净化效果稳定,所以在污水净化修复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微生物的组合来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慈维顺.芦苇湿地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天津农林科技.2011
【2】周晓慧,许伟,高慧.植物修复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中应用.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展望
环境的恶化不仅关系到本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是一个全球化的环境问题,对于农业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在生态环境受到各方面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中所具有的自净功能以及缓冲功能和综合生态能力正在不断随着污染的加重而丧失,类似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了人们广泛高度重视。
一?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的现状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任重道远
土壤受到社会中各种途径的影响存在着重金属的污染,由于化学和生物以及物理等作用的影响造成了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断的积累,由于重金属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难解性等特点,使得对于重金属的治理越来越困难,土壤的污染和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生态效应显然具有滞后效应,其表现形式比较隐蔽,但是一旦受到了污染就非常的难以恢复。
多年来,我国对于土壤中所存在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直至目前依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国外具有很多治理重金属的办法,例如化学冲洗以及离子交换和电化学法等,但是这些治理方法运用与我国的国情不相适应。
(二)污灌及化学品面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不够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成分,作为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的一种有效措施,污水灌溉对于农业的增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地区进行污水灌溉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进行,导致污灌的地区农田土壤环境严重盐渍化并污染浅层地下水多年来,环境科技工作者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农业环境保护》报道了大量的有关污灌生态效应的文章,但污灌的潜在生态效应和危害性分析和研究并不多。
(三)农业环境保护研究的多样化
我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的研究内容及领域趋于多样化,从《农业环境保护》报道的研究内容不难看出多样化的特点:全球环境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污灌环境效应研究、化学品的代谢与残留研究、农田微生态学研究、农作物环境抗性研究、农业资源的再生利用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和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研究等。这表明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已经开始由过去单一的“三废”污染研究向大环境保护方面发展。在这方面,《农业环境保护》也更多地增加了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和报道,可喜的是这些文章引导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紧追国际研究步伐。
二?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建设项目环境评价中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评价都是简单的重视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强度,而对于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和重视,特别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给予全面的考虑。虽然我们国家很早就对于污染物的排放可能影响农业环境做出重视。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大中型项目已经逐渐的远离城市选在郊区依靠农村地域而建,这样直接导致污染物的排放发生了转移,对于周围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价
风险可简单地理解为不希望出现的那种灾难性事故的概率(P)同该种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D)的乘积,对于一个特定的事故X,其风险(R)可表达为:R(X)=P(X)×D(X)风险分析和评价主要目的是研究和找出潜在事故的诱发因素,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潜在的损失程度,目标是把综合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作为战略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环境保护角度上讲,任何建设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农业环境保护中环境风险评价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各项政策实施过程可能对农业环境带来的影响反过来对工业、经济和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一般的影响外,还要考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因素和影响,即考虑可能受到的不可逆转的、累积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等。
(三)重视对废水治理和资源化的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废水资源的有效治理,是我国实施环境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今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更加的满足不了人类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所以现今必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对过去传统的治理方法给予替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展可持续化观念。针对现有的工业污水处理率低,而人工合成类的化学可生化性较差,难以有效的降解微生物等特单,目前国内外正在着力研究O3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法、高温氧化法等新的污废水处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有些方法虽然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运用操作中的力度明显还是不够,对于这样的研究应当加快步伐,加大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将对于全面有效的改善农业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研究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以恢复或部分恢复土壤原有的环境功能。生物修复包括了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修复等类型,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改变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或将其有毒物质作为生物的碳源或能源,使污染物得到固定和吸收,实现对土壤的净化。但是,在生物修复技术运用的过程中仍然还是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苛刻的修复条件和处理之后的污染物依然不能够有效的满足质量指标的要求,共存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有机物微生物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迁移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张震,吴文虎. 基于微观主体行为视角的聊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2)
【关键词】山体;生态景观;恢复治理
山体是城市建设和开发中遗留下的恶疾,一方面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和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七台河市城区周边山体恢复治理的现状分析、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对城区山体治理的方法及实施建议。
一、山体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七台河市城市周边山体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开山采石对山体的破坏形成的山体,对城市景观破坏较大,山体高度从5-50米不等,多为不规则的裸岩坡面,坡度大,交通不便,无土壤覆盖,岩石裂缝少,植被生态恢复难度很大。二是由于公路、渠道、水库建设等工程对山体的破坏所形成的边坡,这类山体坡面短,坡度较小,局部有残留土壤,岩石裂缝多,比较容易恢复植物生态。经过调查,七台河市山体主要分布于城市出口,这些山体严重破坏了地表结构,不仅影响了七台河的生态景观,同时也极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极易引发生态环境恶化。
二、山体治理进展情况
七台河市从2005年以来对城市开发建设中采石取土等造成的山体缺口进行了治理。分别对南北两出口、万寿山山体进行植被恢复,采用削坡、平台修复、局部加固、客土喷播等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山体的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效果。
三、山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七台河市在整治山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山体的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全市主要交通干线及重要进出口两侧,仍存在不少废弃石场、遗留边坡,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必须继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由于先前开山采石大都是沿着山体表面进行,没有统一的开采规划,因此在山体上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岩壁,补种上去的植物很难在这些岩壁上形成覆盖,绿化的难度要比单纯在山坡地上植树种草大的多,虽然有关部门在这些部位采取了挖洞、开辟台阶等工程措施来营造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增加山体绿量。因此陡峭岩壁的绿化成为制约山体复绿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
四、山体治理方法
(一)传统的工程护坡方式
传统的护坡方法包括挡土墙护坡、干砌块石封闭护坡、浆砌块石棱形网格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等,均属于工程护坡的范畴。其优点是护坡能力强,但一次性投资大,难以恢复自然植被,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外观上较为单调生硬,多数情况下与周边景观不协调,与目前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因此,上述工程护坡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做为局部特殊处理。
(二)生物护坡方式
常见的生物护坡形式有直铺草皮、铺设草坪植生带、液压喷播等,主要特点是能快速形成覆盖,防止水土流失。直铺草皮是把草坪直接铺植在坡面上,可以迅速形成地面覆盖,杂草少,景观效果好。草坪植生带中有木质纤维、草坪种子、保水剂等,铺植后既覆盖了坡面,防止水土流失,又固定了种子,防止种子被水冲走,而且杂草少,造价低于直铺草皮方法。液压喷播法是把纸浆、木质纤维、保水剂、胶结剂、水、染料、肥料、草坪种子等混成浆状,通过专门的高压喷播设备喷到坡面上,必要时在上面覆盖无纺布,防止水分蒸发。草籽通过喷播层得到水分,发芽出苗,形成草坪,该方法适合大面积的公路护坡工程。
以上几种植物护坡方法的应用条件是坡面上必须有一定厚度的土层,以保证植物发芽出苗后能正常生长,对于岩面则不适宜。也有人用攀缘植物覆盖地面,对于粗质岩坡来说这种植物绿化效果非常好,而对于有土层的边坡固土能力则比草本植物差,但这种植物覆盖的方法造价低廉。
五、山体治理建议
(一)山体治理与开发利用
有些山体的治理可以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处于市区和城镇内及其周边的山体,根据其分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体的特征,可通过工程美化(如浮雕、叠水)成为观光景点。对于绿化难度较大的岩壁,可以结合一些游乐设施的开发来进行治理,增添新的旅游资源。
(二)清除危岩
对于山坡上的摇摇欲坠危岩,在治理前宜进行适当清理,以避免坠落危及到人和破坏树木、草皮影响绿化效果。
(三)规范采石点
政府应控制自发性地去采石,开山采石应该以科学的规划,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采石地点不应在市区主干道附近,影响城市环境,依法进行严格管理。
(四)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整治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进出口岸两侧的山体缺口;重要工业区、居民生活区、生态风景保护区等区域附近的山体缺口。
(五)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应定期对山体绿化范围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六)乔灌优先,乔灌草藤结合
关键词:城镇河道,河道治理, 规划,对策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iver is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river stream town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river regulation, small towns on the rive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to small towns of river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repair for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river, the river management,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镇河道主要包括了城区内用在防洪、排涝、蓄水、排水及航运的天然或人工水道。根据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通常要保持上下游断面的完整性,这造成了水流多样的不断变化。对于河道与岸上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这使得很多河道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与附近的环境难以和谐发展。而政府采取的河流整治措施只是将问题局限在当前,未能考虑河道周围的生物,使得治理过程中对水生物的生长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给城镇河道的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一、 江南小城镇河道水系现状存在问题
(1)部分河网水系遭到破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原因,加上无完整的河网水系规划,地块建设时随意填没河道现象也存在,导致部分河网体系布局遭到破坏而难以恢复,不能适应江南小城镇开发建设需要,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局部河道被填形成断头河,造成总体水面率下降。②河网布局不合理,水系不畅通。在河湖水面下降的同时,现存河道的分布也不合理,城镇区、工业区河道密度小,农业区河道较多③路河交叉建筑物严重束水。在开发建设中,由于强调节约工程投资,在路河交叉处,束水涵洞小桥较多,或直接筑坝堵断,造成水流不畅。
(2) 泄洪河道防洪标准偏低,危、险堤岸仍然存在。近十几年来,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大量农田被有覆盖的房屋和路面等替代,水面积减小,水面率下降,使得河道的调蓄和排泄能力锐减;另一方面,下垫面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地面产流加大、汇流时间缩短,排水强度有增无减,河网水位雍高,排水不畅,造成内涝。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为村级河道淤塞面广量大,加之水利维修经费不畅,年久而堵塞;其二为工业与市政建设的发展,不少村级河道湖泊被任意填没;其三为在道路交通建设中,村级河道被填没或埋设涵管,从而形成水系不畅,减少了水面积,也加速了河道的淤塞。排涝动力严重不足,城区平均排涝模数仅 ;工程配套差,设计标准低,机电设备动力老化年久失修,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等。
(3)地面沉降严重降低了防洪其工程的标准。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降低了防洪工程的标准。
(4)部分河道雨污合流,水土保持滞后,水环境恶化。由于规划范围内原污水处理设施较少,致使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大部分河道因雨污合流,使河道污染严重,甚至已发黑发臭,COD、BOD 和氨氮严重超标,水环境日趋恶化。部分沿河居民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清水河变成垃圾河,造成河道淤塞、水流缓慢,暴雨时河水位高,影响了河道排水。此外,河道两侧没有防护绿地,住宅和工业厂房多沿河堤建设,水土保持建设迟后干工程建设,既影响了防洪综合效益的发挥,也影响了水环境。
二、江南小城镇河道生态建设对策分析
1. 完善防洪排涝规划
防洪排涝规划方案为:
(1)河道布局调整工程:包括确定新开河道工程、截弯取直工程、填河造地工程。
(2)河岸驳坎:包括确定各河段的驳坎工程、河道拓宽与瓶颈改造工程,提高河道河网的行洪排涝能力。
(3)水闸建设:通过水闸改造,提高蓄水排洪御潮能力、增强水系循环能力。
(4)河床清淤:一方面解决河床淤积、抬高以及降低蓄水和防洪能力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河道内源污染问题。同时,通过清淤,减少阻水河段,增强水系循环能力。
2. 加强水环境治理规划
根据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江南小城镇污水处理目标为远期全部采用分流制排水,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废水治理率达100% ,治理达标率达100%。采取以下措施:
(1)为了保证河道水质,在污水管网覆盖地区,污水必须纳入输送干线和管网,不得任意排放。河道建设应彻底截断城市污水入河途径,防止污染物入河,并保证水环境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保持水面的干净、清洁。利用截污暗涵将沿途城市污水、雨水区分截流,引流至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将达标的水或生产利用,或排回河道。
(2)对污染企业的治理,一是严格执行排放强度准入,促使企业革新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数量,提高回收、处理利用率;二是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要与污水、污物处理厂连通,将企业的污水、污物集中处理。
(3)对于农业区,尽量恢复河道的自然特性,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系统,建立不同规模的独立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改进肥料、农药用法用量,从源头上消除农村河网污染源。
3 加强重要技术措施,保护城镇河道的生态发展
(1)河岸带植被设计。设计沿堤岸布设景观节点和绿化廊道,并在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种植芦苇、营蒲等喜水植物。植被覆盖的绿化廊道可以涵养水源,减缓洪水影响;能够有效地减少来自周围的各种溶解物污染,保证水质;同时还能为水生食物链提供有机质,提供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环境、控制污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营造河流中的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也可以称为土壤生物工程。将湿地、绿化廊道、休闲景观相结合,利用植被和湿地来巩固堤岸和修复河道生态环境的理念是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将大大改善凤河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2)生态型护坡。以往的河道治理,出于对行洪、排涝的考虑,大多河道的护坡护岸采用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板块等形式。由于其坚硬的结构,不仅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于生存的基础,而且也隔断了生物和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破坏了水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致使河道天然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因此,在江南小城镇河道治理方案设计中,大力推广生态型护坡,尽可能避免河道渠道化。将直立式护岸和斜坡式护岸相结合。直立式护岸采取由混凝土预制件构成的各种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坡结构(如不规则鱼巢结构、盒式结构、自然石连接结构形式)。斜坡式护岸直接采用松木桩,表层覆盖腐殖土,以便在表层进行绿化。这两种护岸方式结构均属于典型的多空隙防护结构,具有透气、透水性。不同于混凝土和浆砌石结构的完全封闭,混凝土预制件结构护岸并没有完全阻隔河道内外环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此外,石块间的孔隙为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对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河堤驳岸根据河道条件及景观功能进行分段,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
4. 完善管理措施
(1)政府政策。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项目,禁止擅自填堵河道,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核定镇区各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并定期组织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得从事堆放、倾倒、排放各类废弃物以及易燃、易爆和含有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危险物品。
(2)社会宣传。河道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有直接联系。在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宣传的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对生态河道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于河道严重破坏,主要源于人们对于利益的盲目追求与环保意识的薄弱。因而,加大河道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并大力宣扬奖励保护河道的优秀典范。
三、结语
河道整治是一项集防洪排涝、改善水环境、提升片区形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复杂项目。在对江南小城镇城市河道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根据河道的破坏程度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相信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景观规划,一定能恢复江南小城镇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松,闭祖良,国洪梅等.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种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8):36.
[2]范红社.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山西水利,2005,(4):50-51.
1唐山湾国际旅游岛项目概况
1.1地理区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2、岛屿面积32.25km2。
1.2现有资源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3存在问题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1.4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2规划理念与定位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规划理念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规划构思与设计
3.1规划结构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3.2功能分析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3)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范围北部,以居住、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3.3绿地系统设计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3.4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口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4结语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4.1生态保护与修复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4.2滨海岸线和旅游功能互补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主要承担海洋生态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以及温泉度假的职能。滨海岸线旅游区主要承担商务会展、海滨度假、渔民风情、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