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09

1 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本情况

由于小农业的特殊性,天津市在农业科技领域中的国际合作起步较晚,21世纪初期才逐步与国外展开了农业科技合作。初期的合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科研项目方面的,但这些合作研究的最终成果未能实现在农业行业推广与应用。近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定位下,天津市在农业科技领域与国内外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并加强了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了与农业科技强国以色列的合作。2010年以来,在天津市政府的带动与促进下,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傲绿农副产品集团、天津市梦得集团及天津水高庄农业风情园等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科技合作开发、设备与技术引进、新产品引进及专家互访等多种方式与途径与以色列在农业科技领域展开了全面合作,以上项目区分别为天津中以示范农场、天津中以农业示范园、天津中以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基地与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和中以智能化示范牧场5个项目。本课题组通过对以上项目区的调研认为,目前项目区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效应,对提升天津市农业技术水平、科学开发与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步伐,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快天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步伐,交流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仍然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示范带动作用弱,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2 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重点

2.1 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国际科技合作

根据未来10年天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发展趋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以及国际农业环境,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应以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与示范辐射作用,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提高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

2.2 根据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天津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不应期待所有园区采用相同的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如对科技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园区应采取较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合作的内容为农业合作研究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合作的主体为企业主导型。而对科技水平较低的农业科技园区,可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国际技术贸易与引进外资并重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模式。

2.3 根据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确定合作的重点产业

根据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各区县农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确定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从而确定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产业。

环城四区(北辰、东丽、西青和津南)发展以高科技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环城四区凭借其经济、科技、市场和区位优势,围绕花卉、蔬菜、食用菌、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发展以苗种繁育、设施化生产为主的高科技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集农业生产、成果展示、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

滨海南、北翼板块(大港、塘沽、汉沽)发展以出口创汇农业和休闲渔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三区县凭借海洋、滩涂和水库等丰富自然资源,发挥特色资源、沿海口岸、人才、科技、政策等明显优势,以玫瑰香葡萄、冬枣、水产品以及果品、蔬菜和食用菌等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大力发展滨海特色渔业资源为基础的休闲渔业。

近郊北、西、南部平原板块(蓟县南部平原、宝坻、武清、静海、宁河)发展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该板块为天津郊区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挥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果蔬产业,特用玉米、专用小麦、优质水稻和传统小杂粮等优质专用粮产业,以及以牛奶、生猪、肉鸡、蛋鸡等优势畜产品产业,形成以高科技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

蓟县山区发展以生态绿色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蓟县山区具有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山区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葡萄、盘山柿子、板栗、设施蔬菜等为重点的绿色、有机种植业;发展以散养鸡、牛、羊为重点的绿色畜禽养殖业。

3 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的措施

3.1 政府层面

3.1.1 对不同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实行不同的政策导向 不同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企业获得的效益以及承担的风险不同,为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导向。从合作内容来看,国际技术贸易虽是较低级的合作模式,但该模式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应给予大量的资金扶持政策,当合作较成熟时,减少资金扶持政策。互访与交流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合作模式风险较小,投入也较小,政府可在审批程序上给予政策倾向,缩短审批时间。农业合作研究的关键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政府应加大该合作模式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政策导向。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基地的关键是示范与推广,政府应在提高示范区周边区域的综合环境给予政策倾向,使其与示范区的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的发展思路对接。

3.1.2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提高社会效应 只有扩大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天津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如一般农业服务中对示范园周边农区的生产者提供农业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生产者素质并转变其观念,以示范区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示范区社会效应,加快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步伐。

3.1.3 鼓励多元化投资体系 通过对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区的调研可知,资金难是影响项目区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项目区建设所需的资金规模庞大,政府扶持比例较低,企业融资途径较少,大部分资金需企业自筹,从而限制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天津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应走多元化道路,即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国内外投资,既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投资,又存在民营经济)为主体,银行贷款和社会各类资金为依托,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3.2 企业层面

3.2.1 以市场为导向,在补偿贸易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基于项目区产品价格效应较弱、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中方与国外签订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合同时,可借鉴补偿贸易的做法,在信贷的基础上利用对方国家已打开的市场及其品牌拓宽国际市场,从而解决中方资金难和农产品销售的问题,使项目区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同时增加。

3.2.2 注重技术吸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吸取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失败的教训得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要在以色列专家指导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特色进行科技创新。在以色列专家指导和管理期间,中方必须在完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方项目区的生产需要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使其真正成为“为我适用”的技术,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并探索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模式。

3.2.3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当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示范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示范区的周边农户以及全国甚至国外的高科技农产品将会给示范区带来严峻的挑战或竞争压力,即示范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这就迫切要求该示范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即在第一产业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该农业示范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2-06-11].http://district.cecn/zt/zlk/gb/201206/11/t2012*

06*11_23397801. shtml.

[2] 黄学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77-21,58.

[3] 胡景辉.农业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能力贡献率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2(S1):425-428.

[4] 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问题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S):18-21,58.

[5] 王.加强农村科技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9(9):3-5.

[6] 魏秀芬.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与效应的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12(10):61-63.

[7] 崔奇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管理浅析――以农民工太仆寺旗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S1):181-185.

[8] 陈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1(4):87-91.

[9] 张兆敏,赵阳,任子君.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8):5-9.

[10] 朱建国,郭晨莲,胡月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民工农业科技,2003(1):75-78.

[11] 姚建民,杨瑞平,樊军亮,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道路选择[J].山西农业科学,2011(3):284-286.

[12] 魏秀芬,郑世燕,邸娜.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7-89.

[13] 黄学群,李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9-64.

[14] 喻明达.对河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19-22.

[15] 王晓蓉.都市型设施农业农民对合作社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2(8):899-922.

[16] 刘清平.基于DEA的中部省会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1-4.

[17] 朱洪峰,韩慧君.以色列农业在中国~走进北京中以示范农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优质粮油棉为主,畜禽和水产养殖也初具规模,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为充分发挥我县农业的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摆上位置,紧抓不放,大力实施。目前,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怎样做强做大,带着这个课题,近日,我们深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访了相关涉农单位,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我县农业传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力地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到底,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62家,主要集中在油脂、棉业和粮食加工行业,年产食用油20万吨、棉纺10万锭,年加工粮食1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15亿,带动就业2万人,经营范围覆盖全县所有农副产品,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到底,在162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涌现出一批如大平集团、振花棉业、鹰皇麻油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通过近几年发展,我县油脂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共发展油脂加工企业41家,年产各类油脂5.7万吨,其中麻油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第三位,培育出大平、褒禅山、益和、鹰皇等一批部、省、市名牌产品,一个叫响全省乃至影响全国的油脂生产基地日渐形成,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3、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我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以水稻、油菜、棉花、茶叶等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共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创建农产品品牌15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省级名牌7个,市级名牌7个,有8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平牌系列食用植物油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4、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创办领办农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每年落实优质稻、优质油等生产订单近10万亩,带动农户4万多户。目前,全县共成立了46个农业专业协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通过走访,我县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摆脱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基本上都以出售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利润空间薄。如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0多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技术水平落后。全县粮食加工企业近10家,除吴楚米业有一定规模外,其它都是小型的大米加工厂。

二是收购资金大,融资困难。资金需求量大和资金筹措困难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县除少数几家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业普遍缺少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银行贷款,手续繁杂,除了正常的调查论证之外,还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所以在企业急需资金时,往往难以及时到位。

三是市场预测难,价格波动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如何把握不好,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棉花价格,最高价达3元多/斤,去年底,棉花价格跌2元左右/斤,如果企业在收购环节把握不好,将会给企业带动巨大亏损,甚至破产。

四是政策扶持少,发展环境不优。我县虽然制定了投资工业的八项规定,但其主要针对是招商引资企业。对本县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资金、场地及生产经营等方面扶持政策很少。少数部分执法、执收部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

五企业人才缺,创新精神不足。由于各种原因,民营企业难以留住人才,人才不愿前往民营企业现象特出。如振花棉业去年招聘1名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任职,工资待遇也不低,但由于振花棉业地处运漕镇,文化娱乐活动落后,结果只干了几个月就走人了。另外,不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业精神不强,小富即安,小收即满,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不够,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图个眼前利益,不愿花高薪聘请企业各类人才。同时,由于不少企业是由家庭式企业,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庭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

三、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做到有规划、有规模、有产品、有效益。如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相当于全县年产棉花产量的10倍。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对棉花产业,我们在规划时不能搞“小而全”,要搞“大而精”,建议以塔运路为轴,规划建设轻纺工业园,但要主动限制一些小轧花企业发展,只允许上一些符合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企业。对油脂企业,要以巢宁路为主线,规划建设油脂产业带,以大平油脂、鹰皇麻油为龙头,以食品工业园为一极,集聚油脂企业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以粮食产业园为基地,加快发展大米深加工龙头企业,改变我县是农业大县却无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现状。

(二)帮助解决企 业融资难。建议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将阳光工程延伸到中小企业。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款主渠道作用,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加工生产、市场营销等进行扶持。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简化贷款手续,及时满足需要。充分发挥县投资担保中心的作用,增加投资担保中心的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品牌、形象好、潜力大的企业,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大平集团加快年产10万吨米糠油及综合利用、年产12万吨双低菜籽油项目建设。扶持振花棉业新上400吨打包机,鼓励其发展棉纺加工等上游产品,处长产业链。做大粮食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年产10万吨优质精制大米及含油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使其成为我县粮食加工业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稳定和扩大油菜、粮食、棉花等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原料,减少风险、降低企业成本。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1产业现状

1.1因势利导,打造重点乡镇

六合区的水芹种植起源在马集镇的大圣地区。该地区属丘陵地,小型水库多,水质独特,环境优越,种植水芹有百年历史。过去当地种植水芹基本是农户自家消费,仅有少部分供应本地市场;种植地主要在低洼地不能种农作物的地方,种植面积小,难显地方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需求出现了变化,新、奇、特的优质蔬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马集镇的大圣地区水芹开始逐步被人们认识。因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水源、土质,使水芹以“长、白、细、嫩、香、脆”的特点显著区别于其他地产水芹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马集农民开始到周边城镇和南京市场销售。由于传统的粗放种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个体销售效益低而不稳,地方特色还是没有完全显现。但从2000年开始,六合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并根据马集镇农业生产特点,因势利导,打造水芹种植特色乡镇,发展水芹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市级特色基地项目的政策扶持,加强马集镇水芹种植基地建设,大力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水芹种苗繁育,促进该镇水芹产业向规模化发展。目前,马集镇是六合区水芹生产的主要地区,该镇的水芹种植面积已达540 hm2,占全区72%以上。水芹产业已成为马集镇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1.2发展龙头企业,创立产业品牌

2001年,六合区成立了以南京马集金盛利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水芹生产企业。该公司位于六合区水芹产地――马集镇,定位于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科技型企业,现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流动资金120多万元,年实现经营额1 200多万元。公司常年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大园艺学院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以科技发展水芹产业。注册了“大圣”牌商标,全面介入水芹产业化开发,以品牌促销售。现建有水芹标准化基地300 hm2,每年组织水芹净菜配送达10万多kg进入南京主要生鲜蔬菜超市销售。公司的水芹产品不仅稳占南京市场的85%以上,而且水芹净菜包装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销售火爆场面,水芹产品已销往北京、大连、上海、福州、马鞍山等地。公司先后申报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大圣”牌水芹还被评为南京市名牌产品,南京市著名商标。

1.3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

近年来,六合区围绕蔬菜产业向优质、高效目标发展,大力推广水芹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了六合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了大圣水芹的IC卡管理,完善了产地监测体系和销售管理体系,保证了水芹产品品质。“大圣牌”水芹因其生产环境无污染,并按“大圣水芹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和“有机食品水芹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控制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加强生产过程安全质量管理,坚持田头准出的“农残”检测,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目前,按标准化生产的面积达530 hm2,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并顺利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1.4引进新技术,创新种植模式

为了解决水芹田每年3-8月上旬空闲,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2006年起在杨云水库水芹种植基地引进水芹、小龙虾间作种养技术[1],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10年,该模式已在杨云水库水芹种植基地推广间作面积达33.3 hm2。每667 m2产水芹4 000 kg左右,产值6 400元,效益3 400元,与单纯种植水芹相比基本持平。同时,产龙虾50 kg,产值1 537元,效益950元。每667 m2总效益达1 900元,增加效益1 000多元。通过近年来种养间作实践表明,该模式经济效益好,是龙虾养殖技术的一种创新,适宜在水芹种植地区进行推广。其茬口种养模式安排为:龙虾3月中旬开始养殖,6月份开始上市,8月上旬捕获结束。而水芹8月中旬种植,当年10月中旬开始采收,到第2年3月上旬采收结束。水芹池间作龙虾,既在生长时间上互不冲突,互不影响,又提高了土地(水面)利用率,增加了种、养效益。

1.5成立专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经营的难题

大圣水芹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7月,现有个人社员102人,团体社员2家,资产总额38.62万元,年销售水芹1 600万kg,年销售额3 000万元左右。合作社已达到市“五有”标准,即有制度、有场所、有服务、有渠道、有品牌。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水芹种植户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标准,全面推行“大圣水芹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和“有机食品水芹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使用大圣牌商标;统一包装,合作社统一印制大圣水芹无公害包装袋;统一收购,合作社组织专业收购人员到农户地头收购水芹;统一运输,合作社统一组织将水芹运到南京等地;统一销售,合作社组织一批营销人员,在南京白云亭市场设立直销摊位,统一进行水芹销售。水芹合作社实行六个“统一”的服务,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水芹种植效益,解决水芹生产经营的难题。

2存在问题

2.1品种单一,新技术应用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水芹因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少,无污染,而受消费者喜爱。从目前的蔬菜市场上来看,对水芹的长期供应需求非常大。但是,本地的水芹供应时间短,种植主要还是以地方品种大圣水芹为主,采取深水栽培,无遮阳网覆盖栽培和湿栽水芹保护地栽培等技术。一般在8月中旬种植,当年10月中旬开始采收,到第2年3月上旬采收结束。供应市场时间5个多月,品种单一,新技术应用少,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2.2技术力量薄弱,影响水芹产品开发

一是技术指导力量弱。水芹生产开发不同于其他常规蔬菜,它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技术。从目前的生产情况看,技术指导力量同水芹的生产开发还不配套。主要原因是区级从事蔬菜技术指导的人员知识老化,乡镇级农业部门农技人员大多数是从事常规农作物技术指导,还没有专业的从事蔬菜技术指导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技术水平针对技术要求高的水芹生产已不相适应,因而在水芹的配方施肥、无公害技术应用等方面指导能力不强,影响水芹产品开发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水芹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二是从事水芹生产的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当前的水芹生产虽然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但是从事水芹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和学习技术能力不强,种植水芹还是凭老经验、老方法的较多,因而影响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开发。

2.3投入还不足,生产基础有待提高

水芹栽培对水利条件要求比较高,能灌能排才能确保水芹安全生产。目前水芹生产基地建设投入还不足,大部分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排灌设施还不配套,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还较差。另外,基地栽培还是以露地为主,设施栽培技术因投入不足,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4受土地流转制约,水芹产业发展不力

发展水芹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是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六合区的水芹生产情况看,产业化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土地流转的制约。本地农户的思想认识还不高,不愿意把土地转让出来进行规模化经营;习惯于小商小贩式的经营流通,不愿意参加合作经济组织。致使水芹产业除马集镇外在其他丘陵地,如马鞍、金牛湖、竹镇等乡镇发展不快,辐射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进展不力。

2.5市场体系不够建全,缺乏专业批发市场

蔬菜生产受市场影响较大,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提供蔬菜交易平台,扩大销售空间,解决蔬菜供求矛盾。目前本地蔬菜市场体系还不建全,还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蔬菜交易平台,大部分水芹主要还是靠合作社在南京范围内销售,还缺乏向市外、省外销售的广阔空间。

3发展思路

3.1认真规划,建立水芹生态产业园,促进水芹产业发展

在水芹生产重点乡镇马集镇建立水芹生态产业园,带动全区水芹产业跨越式发展。(1)指导思想。以现有水芹生产基地和产业为基础,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支撑,因地制宜,高起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规划原则。依托科技和市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水芹产业开发的贡献率。紧紧把握现代社会人们绿色健康消费需求,通过规模化、清洁化生产,确保产品数量、品质安全,满足消费市场需求。(3)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占地667 hm2、并强劲辐射带动667 hm2预留发展区的南京大圣水芹万亩生态产业园。通过水源保护与规范使用、内部物质循环,形成水芹良好生产体系。通过水芹新品种、新技术及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以及水芹贮藏、初加工和深加工的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形成较为科学的水芹生态产业链。通过水芹种植、技术研究、文化挖掘、科技普及和农业观光的和谐融合,形成园区集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景观优美、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实现园区水芹100%采用有机栽培技术生产,其中90%达到绿色食品标准,10%达到有机食品标准,667 m2平均收入万元以上,平均效益8 000元以上,力争园区成为全省水芹产业优势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3.2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保证水芹周年供应

在种植基础较好的水芹基地,引进推广水芹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及湿栽水芹保护地栽培技术,并开发好与两项技术相适应的配套品种,保证水芹能够周年供应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选用的主要品种有常熟白芹、玉祁红芹、湖南深山浅水芹等,其中以湖南深山浅水芹为最佳[2]。该品种香味较浓,种植上不需要开挖深池,浅水栽植即可,收割方便,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3月可上市,11月结束,共能收割7~8茬,667 m2产1万kg,可有效填补南京夏季市场水芹供应的空白。

3.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力量

一是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3]。针对现有区、镇技术人员对蔬菜生产管理知识的缺乏,加大知识更新力度,通过推荐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学习,以及安排他们参加省、市区举办的高效农业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农户服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对水芹种植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种菜水平。充分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对社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指导。利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大对从业人员水芹生产技术培训,改变他们水芹种植的传统观念,提高他们学习技术的能力,促进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培育一批水芹种植示范户,以示范户引导周围群众科学种菜,从而带动全区水芹种植水平的提高。

3.4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重视水芹产业发展,加大对水芹种植乡镇的投入,每年通过支持河塘清於、小流域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改造各种植区域水芹基地农田排灌设施,增强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投入支持科技发展基金,发展设施栽培,提高水芹种植的科技含量,提升水芹产品市场竞争力。

3.5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带动水芹产业发展

通过马集镇大圣村的试点,在水芹种植的主要乡镇成立土地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鼓励土地向大户或生产企业集中,促进水芹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发挥规模优势,形成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区水芹产业发展。

3.6建设专业化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推动水芹产业发展

通过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完善蔬菜市场体系,推动水芹产业化发展。2010年南京江北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已在六合经济开发区沪江商贸城内建成,项目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7万m2,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及无公害检验检测等。预计全年可实现年交易量约750万t,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这给六合区的蔬菜规模化经营带来契机,将有效推动六合区水芹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荣,郭燕,朱训永.小龙虾、水芹间作种养技术[J].水产养殖,2010,(8):33-34.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秸秆利用;现状;问题;对策;宿城区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83-03

1 宿城区秸秆利用现状

宿迁市宿城区位于苏北平原,现辖11个乡镇、4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域总面积854km2,总人口82万。种植业以稻麦轮作、小麦-玉米等生产模式为主,全区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以秸秆全量还田为主,其他多元化利用为辅。秸秆全量还田率94.5%,主要为稻麦秸秆进行粉碎就地还田作为作物基肥,其他多形式秸秆利用率达5.48%,主要形式有: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工业化利用、基料化利用。

1.1 秸秆资源总量 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32240hm2,根据草谷比测算,累计产生秸秆量约为 376900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733hm2,产生秸秆约为124300t;小麦种植面积29373hm2,产生秸秆约为185000t,玉米种植面积7406.6hm2,产生秸秆量约为57800t;油菜、豆类及其他作物种植面积2866hm2,产生秸秆量为9800t。

1.2 秸秆多形式利用项目建设情况或典型情况 主要是实施好每年省级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项目,最近几年,每年省级拨付补助资金85万元,2015年申报补助资金秸秆利用主体2家,经第三方审计机构核查确定3677.28t,发放补助资金11.03万元,结余73.97万元;2016年申报补助资金秸秆利用主体5家,第三方审计机构初步核定26603t,预计发放补助资金79.8万元,结余0万元;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利用率不大,与省市要求存在一定距离,需今后进一步培育壮大秸秆利用实体,建好村乡区三级收储体系,重点帮扶光大新能源发展收储点,稳步扩大秸秆收储规模,切实提高秸秆收储利用效益,激发区域内生秸秆收储利用能力,推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质增效。

1.3 收贮体系建设情况 全区历年过程中秸秆收储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处许多从事稻麦秸秆收储、压块、造粒,稻壳收储造粒,玉米、大豆、稻麦秸秆青贮、水稻秸秆编织等形式的收储利用实体。普遍规模较小,收储利用能力不强,经营状况不稳定,经济效益偏低,新建和倒闭的实体轮番出现,经过多年市场选择现如今所剩无几,截至目前,尚存5个:宿迁市宿城区开源禾利秸秆专业合作社年收储秸秆8000t,宿迁市宿城区胜利惠农秸杆加工专业合作社年收储秸秆7600t,宿迁市志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年收储秸秆5200t,宿迁市长安牧场年收储秸秆6200t,光大生物质能源预计今年下半年分设4个点收储水稻秸秆,预计全年收储秸秆量达16000t,相对秸秆产生量的比例较小。整个秸秆收储体系不完善,收储个体整体偏小,吸收收储本地秸秆能力较小,满足不了全区秸秆离地多元化利用的需求,秸秆收储的地方影响力较弱,秸秆收储空间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建成“组有堆放点、村有收储站、镇有收储中心”的完善收储体系。

1.4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采取的主要政策

1.4.1 施秸秆还田补助项目 收割后的秸秆根部留茬不得高于15cm,秸秆粉碎深翻土壤还田,深翻深度不低于20cm。2017年夏收麦秸全量还田补贴通过分户补助、农机手耕作补助、合作社承担还田补助等形式对实体或农户按照面积给予375/hm2的补贴。全区共安排12个乡镇(街道)参与资金分配。项里街道、双庄镇、洋北镇、中扬镇、龙河镇、埠子镇以实际种植户进行补助,计划补助面积12933.3hm2,占全区补助面积的46%;罗圩乡、蔡集镇、王官集镇、屠园乡、陈集镇以农机合作社进行补助,计划补助面积14266.7hm2,占全区补助面积的50%;耿车镇以农机手作为补助对象,计划补助面积1133.3hm2,占全区补助面积的4%。分配小麦还田面积是27333.3hm2,还田率95%;水稻还田面积是946.66hm2,共计下达还田面积28346.6hm2,按照省补375元/hm2的标准进行作业补助,结合剩余的奖补资金,共下达省补资金1063万元。

1.4.2 实施省级秸秆多形式利用项目 实施按量补助,限额核定。按照“多收多补、多用多补”的原则,对全年秸秆收储利用量600t以上的市场主体,给予一定标准的补助,资金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凡在我区范围内从事秸秆(小麦、水稻、玉米)多种形式利用的市场主体(只扶持初级秸秆利用主体,不包含二级及以上利用主体),年收集、加工销售或利用农作物秸秆量在600t以上的均予以补助。补助标准:(1)能源化:通过秸秆固化用于直燃发电或供热、秸秆气化用于发电、秸秆沼气化用于集中供气等途径使用秸秆,每t补助资金40元;(2)饲料化:通过青贮、氨化、微贮、膨化等技术处理秸秆,转化为可供家畜食用的饲料,每t补助资金30元;(3)工业原料化:用秸秆制作板材、工业包装部件、托盘、草垫、草帘、草席、纸浆等,每t补助资金30元;(4)与以上利用途径类似,可消纳相当数量秸秆的其他利用方式。2016年秸秆多种形式利用补助项目正在实施,委托具有审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定2016年秸秆利用量,全区共有5家申报2016年秸秆利用奖补,其中1家收储加工原材料不符合奖补条件;2家就地就近收储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秸秆作为奶牛饲料;2家常年从事小麦秸秆、水稻秸秆收储压块销售用于生物质发电、造纸;截止目前,初步核定全区2016年农作物秸秆利用总量22600t,预计发放奖补资金79.1万元。

1.4.3 申请创建国家、省级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2016年积极申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区,未有通过专家评审;2017年积极申请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区建设,因创建名额有限未能成功申报。申报省级现代循环农业试点成功的县区每年对照项目实施内容通过省级考核后可获得100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目前,全区以秸秆生物质发电能源化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为依托,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建立健全秸秆收储利用体系。按照“划片收储、集中转运、规模利用”的原则,完善“企业+乡镇收储中心+村级收储点+农户”的收储运营模式。计为了扩大秸秆循环利用规模,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正在洽谈秸秆工厂化生产有机肥招商引资项目:中福源生物能源科技宿迁有限公司。

2 存在问题

全区秸秆收储利用体系不健全,产业实力不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现阶段利用方式多局限于: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收储对外销售、秸秆简易工艺加工、秸秆饲料化等初级利用方式,缺乏专业化收储服务经纪人或机构,收储利用实体规模普遍偏小,秸秆机械化收储水平低,秸秆离田利用比例不大,秸秆随意堆放造成的水体污染时有发生,产业配套程度不高,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秸秆利用现状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秸秆利用宣传,提高对秸秆资源价值认识 秸秆利用好,增收又环保。秸秆焚烧害人害己,综合利用利国利民。实施秸秆还田,对于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优化农田生态环境都有十分良好的效果;秸秆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发展食用菌的良好基料、新能源的替代材料、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秸秆作为原料,开发建材、轻体板、快餐饭盒、包装材料等,发展环保型绿色产业,都能发挥秸秆的作用,代替木材制成多种产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通过干部入户宣传、悬挂标条幅、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支持,切实转变老百姓对秸秆利用的传统认识,自觉参与秸秆综合利用中去。

3.2 培育秸秆收储利用实体,建立健全秸秆收储体系 完善离田多种形式利用按量补助机制,完善“区-乡-村-收储点”四级收储运体系建设。鼓励村级临时集中堆放草场,乡镇建设集中收储站,区级建设秸秆收储集散交易中心及服务机构。拓展中节能宿迁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江苏国信泗阳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光大环保能源(宿迁)有限公司等3家生物质发电公司与地方的合作,依据秸秆分布情况设立固定秸秆收储点,发展壮大农村秸秆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成均匀分布覆盖全区的收储体系,实现农作物秸秆收割后田头就能出售的目标。同时,扶持现有的中小规模收储利用实体从事常年收购加工秸秆。引导开源禾利、胜利惠民等2家实体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引导热点能源、凯丽新能源等2家实体新上秸秆造粒生产线;指导长安牧场、志明牧场等2家养殖场扩大收储玉米秸秆规模;鼓励罗圩草栅协会收购当地稻草编织草帘,发动千家万户分散加工,统一收购对外销售;撮合光大新能源公司新设立5个秸秆收储点,发展一批专业秸秆收储经纪人;鼓励长安牧场引进秸秆机械化件事打捆专业化服务机构,有效提高田间秸秆收集打捆拖运效率,力求逐年增加机械化打捆收储利用的比例。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切实拓宽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升秸秆利用经济效益,以实际综合效益带动种植户自觉搞好秸秆综合利用。

3.3 发展秸秆利用配套产业,增强秸秆就地消纳能力 坚持农用优先、综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农作物“五化”利用。更加注重提高农作物秸秆多形式利用量,科学合理确定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比例,注重培育规模利用主体,延伸利用产业链,提高利用企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强化与本地3家生物质发电公司合作,培育壮大农村秸秆收储专业化服务经纪人队伍或秸秆收储专业草场,不断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扶持可以消纳秸秆为饲料的养殖实体发展,推进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升级,坚持维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养殖场+种植户+秸秆的订单生产关系;转型升级现有秸秆造粒生产实体,提高秸秆利用水平与利用效益,促成秸秆造粒实体与发电厂合作,以实实在在效益推动秸秆造粒能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结合秸秆存量与种类发展食用菌产业,围绕市场适度发展草菇、双胞蘑菇、鸡腿菇等品种食用菌生产,有效吸收消纳本地的稻草、玉米芯、麦秸等农业废弃物。同时,依托本地秸秆资源进行口相关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秸秆有机肥利用、秸秆工艺品生产等方面项目,跟进洽谈中福源生物能源项目,争取早日落地生根,切实解决好全区秸秆资源利用问题。

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上下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项目攻坚突破作为宜秀追赶跨越、率先崛起的主攻点,认真落实“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化、项目推进目标化、目标落实责任化”的要求,扎实苦干、强力突破,项目建设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从规模上看,呈现扩张性。表现为项目数量的增加和经济总量的膨胀。项目数量上,20__年以来,全区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0多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省“861”和市“3231”项目21个,引进了旺旺集团、阿尔博白水泥、华泰织业、艾诺威电子、江苏舜天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了清怡纺织、英德利汽车城、光彩四期等一批实力项目,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1家。经济总量上,项目建设带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20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6亿元,分别是区划调整时的3.7倍、5.1倍、6.5倍和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00多元。累计改造d类危房近7000平方米,新建、改扩建校舍10000多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10000多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0多人,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8.3%。

从思想上看,形成共识性。通过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统一思想、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抓手”,“发展决定一切,项目支撑崛起”的意识,在广大干群思想中逐步树立;形成了发展动力由依靠外资带动为主向外资内资竞相发展,产业结构由主攻工业逐步向工业与服务业并进,空间布局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发展格局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共进的新理念。所有这些,已成为全区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从机制上看,具有创新性。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项目办,负责协调项目引进、落实及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以及项目的督查督办,避免多头管理可能给项目带来的不必要影响,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建立健全了一个大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和全程服务、推进纪实、效能问责等11项制度,形成了项目推进的强大合力。与此同时,在项目的建设实践中,培养造就了一批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熟悉项目建设规律和锐意创新、百折不挠、脚踏实地的项目建设队伍。

从布局上看,产生集聚性。在区域布局上,今年全区排定的61个重点项目有44个项目分布在大桥开发区、北部新城区和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三大平台,占重点项目总数的72%,形成了产业聚集的空间基础。在产业布局上,主攻工业取得突破,规模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__年,全区三次产业比12.1∶56.4∶31.5,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行业布局上,确立了以旺旺食品、福约禧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英德利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华泰纺织、清怡纺织、新广通玻璃为代表的轻工纺织业,以广润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业,充分发挥了宜秀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产业集聚,凸显了宜秀独特的产业特色。

二、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项目进展缓慢。今年全区排定的61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52个,其中续建项目34个,实际新开工重点项目18个。52个开工项目中,达到或接近序时进度的21个,一些项目仅处于开工前的准备和场地平整阶段;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与序时进度相差5个百分点。二是项目结构不优。引进落户项目涉及建材、塑料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大的工业性项目较少,传统产业依然在全区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缺少国家鼓励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如20__年引进的项目中传统产业项目12个。三是项目质量不高。传统行业比重较大,项目规模小、投资密度不大,项目整体规模、水平和档次不高,具有牵动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大项目、好项目比较少,竞争力不强,很难形成产业链,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项目储备不足。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可形成产业链的项目少,储备项目老、小、低、粗、少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质量有待提高。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等更深层次的储备项目占项目总数比例不超过30%。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财和环境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人”的因素,表现为项目建设管理人才缺乏。懂项目、跑项目人才少,谋划项目的思路窄,优势资源项目、优势产业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经营理念落后,能干成项目、管好项目的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区经济产生持续冲击,企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信心指数下降,市场运作能力不强,以致项目进展缓慢。“财”的因素,表现为项目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今年排定的61个重点项目,一季度已开工的52个项目多数存在资金缺口,未开工的项目也因资金不到位受到影响。由于我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尚未形成,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银行 贷款资金大部分流向大企业和大项目,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质低、诚信体系不健全、缺少抵押物,资本金筹措困难,缺少承接项目的能力,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同时,一些项目业主自身实力不强,在资金筹措上过多地依赖政府扶持,或获得土地证抵押贷款,扶持资金未落实或贷款不到位,导致建设停滞。环境因素,表现为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个别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办事效率低,推诿扯皮,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承诺不兑现等问题依然存在。项目建设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个别重点项目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服务意识不强,协调企地关系不力,给项目建设带来影响。另外,由于管理权限分割,地方部门协调上级单位难度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三、推进项目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项目建设,牵动发展全局,决定发展地位,必须紧抓不放。实现项目建设的突破,必须要“有严格措施来推动,用实际行动来落实,凭工作实绩来衡量”。

(一)把推进工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历史和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工业化的带动,城市化就缺乏依托,市场化就缺乏支撑,农业产业化就缺乏龙头。区划调整以来,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20__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工业先进县(区)”称号。但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发展不优仍是我区发展的最大差距。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区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材水泥等行业的冲击已经显现,工业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保增长,首先要保工业。当前,要抓住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给我区工业发展带来的良机,把工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推进园区建设。园区是加速工业化、加快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大桥开发区在提升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同时,立足做大做强工业板块,做新做深物流市场,选准主攻方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北部新城区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化并进,强化配套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科教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大学经济;各乡镇(街道)要尽快改变工业布局分散的局面,推进布局集中、企业集群。大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实质性进展。二是推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旺旺三期、英德利汽车城三期、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吉港白鳍豚等一批新上项目开工建设,促进产业上下延伸、左右配套、形成链条、抱团发展,由单体优势转变为群体优势,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三是加快项目投建投产。通过分类指导、政策激励、要素支持等有效措施,采取倒排工期、强化督促以及优惠政策与建设进度挂钩等“倒逼”和“紧逼”机制,促进阿尔博白水泥、艾诺威电子、清怡纺织、福约禧食品、精博工业园、怡建化工、盾安民爆等在建(扩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提高运营效益,增加税收贡献。与此同时,统筹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及城需型农业、商贸、旅游以及教育、文化、卫生、计生、公共设施等社会类项目建设,形成各类项目竞相推动的生动局面。

(二)把项目储备作为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强项目的规划布局。尽快制定和完善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规划和相关上下游产品开发计划,编制系列项目建议书。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危机的根本之策,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着手研究“十二五”规划,突出结构调整,彰显产业特色。二是加强项目的收集储备。坚持“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依托资源区位优势,超前谋划,强借外力、激活内力,千方百计寻找项目及线索。要围绕国家投向、产业政策和市场、资源、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项目的筛选取舍,做到常年筛选、滚动储备,切实把各级项目储备库建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库。三是加强项目的优化整理。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储备项目,抽调专门人员,组成项目筹建工作班子,给予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确保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重点在抓大项目、重点项目上下功夫,集中精力搞好储备项目的可研、设计、论证和评估,从源头把好项目质量关;加强项目的包装策划和市场推介,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