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 高中化学 资源平台 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

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改革也必将烙上信息化的特点。化学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化学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下论述:“未来教育=人脑+计算机+网络”,“化学教育信息化”以它具有的资源全球化、教学多样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等优势,成为化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它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法,一般按教学素材类、课程网络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教学应用平台等4个层次来建设化学教学资源.但如何将“化学教育信息化”引入高中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化学教育信息化”教学,如何快捷方便的获得教学所需的资源等实际难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以下结合这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二、信息技术中的化学教学资源

1.化学信息资源来源例析

信息资源来源的媒介可以是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通过电视、报纸等关注与化学相关联的社会新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手机生产车间的“中毒”事件,中毒物为烷烃家族中的“正己烷”,让学生感知物质的毒性,树立绿色化学概念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关注每年11月份评选出来的物理、化学等诺贝尔奖事件。2010年物理诺贝尔奖颁给了石墨烯发现者,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石墨烯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运用化学方法对石墨烯这种材料进行改造,如石墨烯和氢气进行部分加成反应,使之成为半导体,氟化石墨烯使之失去导电性等,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011.3.11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电厂核泄漏事件,在处理核危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硼酸物质吸收快中子,以阻止核裂变;在核污染通过大气层扩散后,人们因怕辐射伤害而引起恐慌,出现购买大量含碘食盐的现象,一度造成缺盐局面,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科学上讲,吸收一定浓度的碘元素可以阻止I-131的核辐射危害,但含碘食盐中碘元素含量少,无法满足摄入的碘元素处于饱和状态,若过量摄入碘元素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伤害身体,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指导性的重要性。互联网的信息更是海量,从微观结构到宏观世界,从单一教材图片到色彩丰富的图像,从静态的描述到动态的变化,从过去的化学史到现代的科学家,从课本中的实验到现实中令人惊异的化学实验等等,向我们展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2.化学信息资源特点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取长补短,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完善教与学。综合分析各种媒介的化学主题信息,主要表现了如下特点:

(1)关联“化学”名词的获取和问题的产生通过媒介迅速获取新闻中相关“化学”的事件,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产生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2)提供物质微观结构中的图片和比例模型资源平台提供了每种物质微观世界的结构式、晶胞和比例模型,还有丰富的色彩样式,是教师制作课件时的好素材。

(3)准确可靠的物理量数据参考资源平台附有详细的物质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物理量数据,方便查阅者直接引用或使用,为使用者提供了严谨的逻辑思考习惯的依据。

(4)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资源平台对化学物质的应用和联系具有时代性、新颖性,链接丰富,很好的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寓化学原理于实际问题中,可以使读者很好的体会学以致用的理念。

(5)化学实验视频的有趣性资源平台提供的实验视频多以巧妙、奇特又合理的视角冲击着我们的想象力,是课本教材外很好的实验视频补充,是化学实验付之于实践很好的启蒙老师。

3.化学信息资源的应用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相关的社会新闻”素材常常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又可以用来进行化学命题,而且,了解这些新闻是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现。

(2)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网络作为一个免费、开放性的资源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是巨大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平台进行搜索备课时相关的化学专业知识,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而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报告、反思、评价等过程,完成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再是课堂上的强化化学概念的理解等“灌输模式”,而是新课程所要求的理念,发展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和观念,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沟通能力。

三、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如何让技术恰如其分的发挥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备课中将技术与我们的化学教学相互衔接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要实现整合,其核心是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要在先进的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指导下,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个性化、系统化、实用化.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导致少数学生沉湎于网络;另外,不能利用模拟实验代替化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微观结构的动态显示时也容易犯科学性错误.因此,希望本文为后续的化学信息化学教学提供一些积极正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整合;网络平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8-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日益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教学效果更优化,切实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在整个医学、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学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卫生化学,其中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实验课。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教学系统,相互之间不通气,各自为政,重复讲授、漏点讲授现象严重,而且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未很好解决。因此本文将研究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医药类化学基础课程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期全面辅助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设计理念

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1]。有研究表明[2],网络教学平台可分为两种: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针对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讲授、讨论、作业、实验、考试和教材”进行支持或辅助。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旨在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支持学生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能支持教学情景创设、学生分组、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案制定、问题探究、探究资源共享、讨论与协作、探究成果呈现、教学活动评价、教学协助与指导、教学控制与管理等教学环节。这两种教学平台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支持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后者支持学生以问题、项目或案例为中心的协作探究。鉴于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信息量大,教学平台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其特点,本着为医药学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做基础的思想,以实现各课程的整合和优化为主要目的,构建一种综合型教学平台。即以第一类平台——辅助课堂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同时以第二类平台——面向协作的研究型教学平台为辅,加入各类互动版块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构

1.建设化学基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使各科教师之间有相互沟通的平台。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其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是重复的,但在不同的教材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时常会有偏差,因此在知识的前后贯通方面容易使学生糊涂。相反的,有些内容在某一课程中不是重点,由于学时限制教师会选择略去不讲,但跟后续课程却是有关联的,导致出现讲授内容学生不需要,需要内容不讲授的现象[3],与后续课程脱节。因此,可将各门化学课程进行整理,以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为两条主线[4],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卫生化学及仪器分析融入其中,合并重复性的内容,删节部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重点突出与医药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删除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标准加入法等过于难深的内容[5];压缩“滴定分析”,侧重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同时将卫生化学和仪器分析整合为一个板块;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内容放到有机化学中,与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结合,主要针对分子构型与药物活性的关系;同时,调整各课程实验内容,精简验证性实验,压缩纯化学的性质及测试,增加与医药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等[6]。

2.构建网络数字化PBL虚拟课堂,实现资源的共享。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建立一种虚拟网络在线课堂,将所有化学知识以板块的形式放在一个教学平台上,利用医学案例引出化学内容,以PBL(Problem Based Learn,基于问题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一部分知识都与医学是相关的,摒弃学生的“学医不用学化学”的观念,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该课堂采用多媒体小组协作互动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教师负责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课题提出,及时对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作出回应[7];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自助式、讨论式等),节约学习时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交流,或共同完成任务。

3.构建数字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虚拟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和自我考核等,从被动的学习者转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可随时参与教学,解惑答疑,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

总之,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既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又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也能方便教师查阅资源库合理安排讲义内容。在构建网络平台时还应注意,要以方便学生为主,比如平台界面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提示明显等。

参考文献:

[1]张华,徐强,刘志广,等.现代分析化学网络开放教学平台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70-74.

[2]曲宏毅,韩锡斌,张明,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05s:55-59.

[3]徐立恒.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安全,2010,(7):57-58.

[4]李涛,何海滨,蔡向阳,等.高等学校基础化学课程的体系重构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11-112.

[5]丁邦琴,邱鑫.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07,7(34):142-144.

[6]印家健,崔扬健,姜李.立体整合——高等农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9(9):34—35.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高中化学知识抽象难懂,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高中化学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就选择了死记硬背,把知识背下来,这种没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背诵是没有意义,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会忘记,而信息化手段正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模拟危险实验,提高实验课程安全性

高中化学实验有些危险性较大,比如硫酸的实验,这类实验危险系数高,一旦学生不小心将硫酸洒在身上,将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我们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模拟危险的实验,既可让学生看到了实验过程,又有效降低了实验风险,提高了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安全系数。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化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不如音乐、美术课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很多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没有学习兴趣,这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下降。[2]通过信息化技术,老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视频、音乐、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讲解实验重点

在高中实验课程中,以往老师都是在前面操作实验,学生在下面观看,之后自己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室比较大,而且实验器材多,很多学生由于前面的遮挡不能看清楚老师的操作演示。现在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这样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老师的实验操作了。在学生独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下面指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个实验室时,老师可以先在投影仪上播放实验步骤,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实验中的细小步骤,倒溶液的方法、倾斜角度等,这些在幻灯片中的演示都很清楚,学生在自己配置溶液时,就能注意到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二)利用网络搜索,丰富教学资源

我们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能通过网络搜索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学习更加新颖的知识。由于基础设施的差异,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学资源相差较大,但是网络的发展缩小了这一差距,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通过网络资源享受到一样的信息。例如,在学习“铝热反应”这个实验时,老师在实验前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讲授实验时,老师可以在演示过程中采用视频、音效等,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知识。在学习完这个实验后,老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与本次试验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强化学习。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有力的支撑了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媒体的数字化升级与更替;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兴起,促进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也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随着各界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与创新,近年来兴起了MOOCs、微课等课程资源建设风潮。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有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和实践。翻转课堂和微课亦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融合,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改革和资源创作,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译成颠倒课堂,是近年来兴起了一种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新教学模式。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1]2007年,翻转课堂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两位化学教师首创。具体做法是用录屏软件制作讲解PPT的音视频,然后把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后复习或补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解决同学们的自学困难。逐步发展成为学生课下学习知识,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的模式,这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下作业的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立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翻转课堂于2011年成为风靡全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虽然翻转课堂引发了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浪潮,但如何给它一个精准的定义、系统阐释它的本质与优势,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美国的FlippedLearning Network网站认为,“翻转学习即直接教学从面向群体学习空间转向面向个体学习空间,而群体学习空间则转变成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应用概念和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则在身旁进行指导。”[2]范德堡大学的教学发展中心认为:“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翻转,学生首先在课外接触课程即将学习的新材料(通常是阅读文献或观看视频讲座),然后在课堂时间通过问题解决、讨论或辩论等策略完成知识的内化。”[3]国内的学者针对相关课题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探求翻转课堂的过程和效果,以秦炜炜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翻转学习是学生利用视频为主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合作、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翻转课堂正是基于翻转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4]综合中外多位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在教学方式、资源创作、教与学的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有了大幅创新,是新兴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发展,对研究信息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其有着显著的优势:

1.促进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能

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育传播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内建设了大量的公开课、精品课程、名师名课等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近年兴起的MOOCs、微课,更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在资源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一直困绕着教育界与教育领导机构。翻转课堂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

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资源需求也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程建设有着显著的区别。翻转课堂的视频多是基于知识点的讲解与实操,而非传统的课堂录像。课程制作的方式与理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飞跃、教育媒体和工作也有了|的变化,最初的翻转课堂是录制的PPT演示与讲解、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可以实践视频、动漫、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跨平台传播,丰富了教学视频的形式。翻转课堂的视频以微视频为主,时间长度一般在10分钟以下。翻转课堂的出现,提高了教学视频制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意义重大。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深入的学习和分享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赋予了学习者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力,根据需要,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探索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传统课堂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模式,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教学时间和环境限制,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的出现,克服了上述缺点,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时空,学习者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资源或辅助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和深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将疑难问题带回课堂由教师解答,促进了新型师生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3.促进网络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移动终端的功能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动漫等多种信息载体的跨平台制作与传播,丰富了信息形式、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了信息交互功能。为信息的分众化、精准化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媒介工具。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网络化学习模式,在数字化、智慧化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可以更深入的应用和推广。教师可根据课堂计划创作教学视频、上传到信息平台,供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自由支配时间的学习,通过论坛、公告板、朋友圈等多种渠道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拓展学习时空、不断创新学习实践。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可实现体验式学习与探索,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效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二、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微课的兴起代表了新型教学视频的创新,有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微课成为近年来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学界、教育界高度关注的新理念、新实践,各级教学单位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微课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 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可视为最早的微课理念;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于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为微课雏形。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则是由美国胡安学院的DvidPenrose在2008年提出。[5]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的关注始于2010年,相关概念最先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他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6]

2010年开始,国内兴起了微课建设浪潮,为促进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提高,举办了大量的微课比赛。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都跃跃欲试,纷纷组织教师录制微课。很多机构和公司也都快速响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组织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比赛等活动。[7]资源建设推动了资源的应用,微课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广泛应用到教育和商业领域,甚至一些网络商城为推销产品都制作了大量的精品微课,微课的网络共享也促进了资源共享和知识的分享,为促进教学改革、探索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有力支撑了教学资源的创作与传播,既丰富了资源的种类、又丰富了资源的形式。与微课几乎并行的还有一个概念――微视频,而且经常被视为等同的含义,这也表明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和应用还有着较大的分歧、微课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学者关于微课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微课和微视频的概念相近,强调微课是一种视频载体的教学活动,时间大致在5-10分钟;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畴,认为微课是数字化的在线学习资源;三是从课程的角度审视微课,认为微课应该包含课程的计划、目标,及配套的其它辅助资源(课件、视频等)。从教育对象、学习模式、应用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观点均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考虑到正在实现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模式,则微课应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属性。从翻转课堂的角度思考,微课应该首先满足“课程”的概念,其次是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概念,因此从翻转课堂的角度研究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微建设与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学视频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知识点讲解与演示、学生特征分析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微课又是特殊形式的教学视频,特点就是时长非常短、知识量丰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所以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微课制作与应用,需要考虑教学计划、资源、平台、策略等一系列的因素,具体如下:

1.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微课资源库建设水平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需求,提高微课的应用水平,首要问题是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适时切换)的设计。教学设计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规划、教学计划、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师生互动等多种因素做出综合性的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程序。其次要依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梳理、根据授课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文字、图像、图像、视频、语音等),满足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再者,要对课堂做好系统性的规划,选好适合做成微课的知识和内容、提炼信息精华,适宜用短小的视频片段清晰传达信息,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微课的制作水平。最后,为更好的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方便他们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知识,课程视频资源库的建设必不可少,高水平的微课资源库是翻转课堂及其它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和保障。

2.推进微课平台建设、规范微课制作标准

微课资源的创作与建设如火如荼,各类微课比赛、信息技术比赛也日益增多,但微课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至今没有良好的微课教学平台广泛应用,这限制了微课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微课的长远发展。平台的功能除了满足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微课作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参赛教师针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应该为参赛教师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8]缺少平台的支持,微课建设将囿于教师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生、课程资源的共享,也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初衷背驰。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制作工具非常丰富,微课的制作方式也多样化,如录屏、视频录制、多媒体素材剪辑等,不同来源的微课、技术层面的差别非常大,一些微课的音视频质量非常不理想、难以达到信息传播的需求。因此,学界应加大研究力度、拟定微课的技术标准,为微课的创作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保证微课等教学视频的质量。

3.探索网络化教学模式、促进微课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或工具进入教育领域,如虚拟现实技术、微传播平台、仿真技术等,提升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层次,对新教学模式和新型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兴的网络学习模式日常成熟,为微课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建设良好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平台,及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为实践新兴的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提供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新兴教学资源的创作与应用能力,通过技术培训、比赛、项目、科研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化、自主性学习能力,泛在学习的发展将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以便有效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实现终身学习。

综上,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网络化教学与学习模式对视频教学资源(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为实践网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理想的资源,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于翻转课堂的推广还受到诸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微课的有效利用,教育界仍需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推动微课的建设与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Flipped Learning Network.What is flipped learning?[EB/OL].(2014-03-12)[2015-05-19].http:///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6/FLIP_handout_FNL_Web.pdf.

[3]Vanderbilt University,Center for Teaching.Flippingthe classroom[EB/OL].2013-01-22)[2015-07-16].ht-tp://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flipping-the-classroom/.

[4]秦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6]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2014(4).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17-01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具有短小而精悍的特点,迅速精准地突破重难点。在普通学校广泛开展微课实验之后,聋人学校也积极引入微课教学,以适应信息化学习的发展需要。在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微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软硬件优势,在高效的学习时间内积极思维与互动学习中,实现个性自主的高效课堂,促进听障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一、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障碍补偿

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其言语发展,学龄期思维方式长时期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其获取信息主要依赖于视觉方式,视觉的注意观察力主动代偿听觉障碍,所以充分地利用视觉补偿教学是激发思维和高效学习的关键。微课本身就是流媒体形式为主要载体,能以丰富的视觉元素集中呈现知识点相关的海量资源,使听障儿童学习更为直观、更易模仿与内化,更符合听障视觉思维与创新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中,微课设计元素要直观、新颖,语音、文本要和手语相结合,重难点的处理要以启发视觉思维和实践操作为主。

二、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突破重难点

微课短小精悍,任务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核心就是重要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难点的突破。模仿与掌握已经不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主要任务,知识学习的探究过程形成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信息素养培育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不可等于示范操作,微课设计主要在于启自主思维、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微课教学中,以丰富的视觉元素做好知识铺垫,以问题启发与尝试实践贯穿探究学习过程,力求学习过程和交互活动均高效集中指向重难点。

如七年级《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中演示文稿模板学习中,在微课教学中展示丰富的风格迥异模板对比,通过视觉元素的冲击与对比让听障儿童感受到模板设计对于演示文稿表现方式的重要性,提升其审美能力。通过微课展示演示文稿模板自主设计的各个细节,给予大量拓展性的或技巧性的设计创意,学生通过个性学习、探究尝试、创新内化等环节,突破模板风格的选择与个性设计的重难点。

三、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自主学习

微课教学内容聚焦于知识点,学习过程交互性强,可灵活地用于课堂内外多种学习情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可交互的学习。微课学习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精神,可利用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自主学习。听障儿童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每一名学生在学习是都有不同学习需求,在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中可以充分照顾到这种差异,学有余力者课前自主先学,课中积极巩固与拓展,稍有困难学生可反复观看后顿悟学习,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获得知识结构。这种分层学习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听障儿童自主学习的差异,提高其信息化个性学习能力。微课教学中所有学习活动均以学生为中心而开展的,学生获得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这其实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培养目标。

四、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课堂高效

微课设计核心是精细化,目标明确,内容精炼,学习活动聚焦于重难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独立而灵活,立足点在于课堂学习高效。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微课设计也应着力于高效课堂的建立,从教学目标直指重难点,学习过程充分预设精细设计,学习策略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诱导、任务驱动、讲授内容与同步演示等多种形式。聋人学校的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在自主先学、尝试操作、交流分享各个环节中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要着力于自主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参与学习过程的分享。根据听障儿童的学习特点,8~10分钟微课学习后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内化,精学多思,多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符合听障儿童学习特点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五、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精心选择

精心选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精心选择微课内容,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微课来表达的,有些知识是不适合微课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硬要把它弄成一个微课的形式那就适得其反。学习设计要重新分解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要精细,才能高效。二是要精心设计或选择微课素材,微课本身就源于“积件”式共享形式,可以分享别人的微课课例,信息技术的微课素材虽然很多,但要选择适合听障儿童学习特点的微课作品和设计方法。对于低年级听障儿童在微课作品设计中要注意激发兴趣,高年级要选择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可操作性较好的微课设计。

微课教学广泛开展,反映了信息化学习时代学生移动学习需要,微课是自下而上的主动变革,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微课教学会使课堂更为高效,同时培养听障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听障儿童的信息素养,促进各科信息化学习开展,推动听障儿童适应信息化学习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