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生态轨道交通产业园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基于现存问题分析的规划设计框架构建

1.1基地特征

(1)区位特征: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项目规划范围约4平方公里。产业园紧邻新会南新区,与南新区之间有多条轨道线路贯穿联通,设有两个轨道交通站点,即江门南站和城际轻轨新会站。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是城市新区的一个功能组团,也是城市的门户节点地区。

(2)生态基底:产业园滨临江门水道,处于生态廊道和几个生态绿地之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东侧的江门水道是新会的主要生态廊道之一,串联着六个区域级的风景旅游区和森林公园;而南侧数公里处是小鸟天堂生态保护区;西侧是规划的大型城市公园。基地内部现状用地平坦,以农田和鱼塘为主。

1.2规划要求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东轨道产业园已有控规方案,但新的定位要求及新的城市发展趋势,需要对原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更高的定位要求:

(1)目标要求:项目委托方要求将本项目发展成为国际先进、全国一流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区规划需要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布局外,同时规划需要体现技术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同时要体现江门本土人文特色。

(2)可持续发展要求:土地利用需要考虑远期产业升级的需求。目前计划进驻轨道产业园的主要是绕动车车辆修造基地,虑到未来第二产业升级到二、三产业兼容、甚至部分用地转变为纯第三产业性质的可能,规划需要配置相关的动车研发、服务、科研等功能空间。

(3)城市与产业园“一体化”的要求:规划需要考虑产业园与周边的衔接,特别是与南新区的功能衔接,包括就业居住之间关系、提供方便公共服务设施,梳理产业园与南新区交通衔接等问题。

(4)梳理轨道线站点和产业园的关系、依托轨道站点交通优势,打造城市门户形象。规划需要考虑充分发挥站点周边土地价值。

针对新的目标要求,规划方案对原控规进行了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更紧凑,增加生态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满足多层厂方建设需求;优化绿地景观结构:连通南湖公园与江门水道绿廊;增加四个公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工业地块划分;

1.3规划设计框架

(1)产业园规划主要是通过四方面体现和落实生态低碳理念,包括,1)生态格局:保留原有生态肌理和要素,梳理生态网络结构,与周边区域生态结构想衔接;2)低碳市政: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的生态循环水系统等;3)绿色交通:高效的客、货运对外交通系统,实验性轨道交通,特色水上交通,绿道网; 4)生态建筑:建议主要建筑的设计符合世界主流绿色建筑评定标准。[1]

(2)规划方案通过设置科研组团,以及给予部分土地利用兼容性,以适应产业未来升级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设计来引导研发办公建筑与工业厂房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

(3)打造地域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方案保留了主要的水系肌理,通过绿线控制滨江生态绿地廊道,设置四个主要的滨江公园,并以具有江门特色及岭南水乡的格局进行景观设计。

(4)以TOD发展模式,依托江门南站、城际轻轨新会站的交通优势,适当提高周边用地的开发强度,承载城市和产业园所需要的商业服务、科研办公等功能。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和规划控制,形成城市的门户空间节点。

2基于生态低碳理念的轨道产业园总体城市设计

2.1总体空间形态控制

(1)规划形成“两带、三廊、四园、五组团”结构。两带:生态景观廊道、商贸发展带;三廊:三条东西向绿化廊道,连接江门水道与南湖公园。四园:即南部门户公园、科技公园、文化公园、湿地公园;五组团:南站商业科研组团、轻轨站商贸组团、以及三个工业生产组团。[2]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综合考虑服务设施类型、等级、服务半径等因素,配置文化娱乐、商业设施等生活服务设施。设置4个公共服务设施核心:轻轨站交通服务核、文化公园公共服务设施核、南入口公共服务设施核、南站站前公共服务带。

(3)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开敞空间系统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区域型):轨道绿化隔离带、江门水道生态廊道;第二层级(地区型):湿地公园、水城文化公园、滨水休憩公园、南入口公园;第三层级(地块型):绿化通廊、组团绿地。

图1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2.2生态格局梳理

根据基地现状与产业园的特点,主要在延续自然景观、控制污染排放、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空间三个方面对产业园进行生态规划设计。

2.2.1与周边生态廊道相衔接,融入区域生态格局

通过对基地进行GIS系列分析,得出规划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图。设计方案梳理出三条东西向的绿化廊道,将江门水道和南湖公园及南新区的城市绿廊联接起来。同时严格控制江门水道两侧的生态绿地,保证绿地的连续性,并与东西向绿廊相连,使轨道产业园融入区域生态格局中。[3]

2.2.2延续原有生态自然肌理要素

从自然肌理中提取出池塘、农田、农业组团、田坎、河流河涌肌理等肌理,然后抽象成相应的设计要素,从而控制组团和厂房的尺度,构建“廊道+斑块”的生态景观。

2.2.3构建多层次立体绿色空间

在尽量保留现状水网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立体绿色空间,包括现状河涌水系、园区道路绿化、地块内部绿地、低碳建筑、仿自然生态屋面等。通过立体的绿色空间,大大增加园区的绿化覆盖绿,实现满眼见绿的效果。

2.2.4 生态低碳规划指标体系

参考国内外先进地区相关指标,结合基地实际,从低干扰园区开发、高标准生态建设、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长效预防四个方面提出生态低碳规划指标体系,为建设国际先进、世界一流的轨道产业园区提供实施和考核标准。

图2立体绿色空间示意图

图3 生态低碳园交通产业园实施考核标准

2.3低碳市政技术应用

为了实现低碳市政建设,建立了一套低碳市政指标体系。根据园区的现状、规划定位和制约因素,选取了若干个市政建设控制要素对低碳市政建设进行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2.3.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节水为核心,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提高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推行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2.3.2发展先进的节能产能技术,制定推行节能减排的政策

以可再生能源的现代利用技术,全面推进园区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通过试点示范工作,使太阳能热利用、节能建筑等技术不断规模化推广,进而投入商业化生产。

2.3.4结合先进的通信技术,建立高效的通信系统,搭建数字城市。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科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将轨道产业园建设成为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市。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内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2.4低碳建筑设计指引

低碳建筑针对“节约能源”和“降低碳排放”的要求,需要借助以下几方面技术策略:(1)建筑材料及技术的革新。包括建筑维护结构节能技术、屋顶技术、涂料技术、屋面技术等以及高效节能的采暖空调设备或系统;(2)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3)充分利用自然光与自然通风。(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室内植物景观绿化、建筑墙面垂直绿化及屋顶花园。

结语

生态低碳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高效集约、特色突出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尽管在操作层面各有侧重,但其系统框架主要均侧重在融入生态格局的集约土地利用、低碳市政技术应用和低碳建筑技术提高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蒋彦.低碳生态导向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 绿地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91-04

绿色化工产业园是一个新的产业园区概念,也是国家实施循环化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全新要求,更是实施两型社会的战略部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是对绿色化工产业的全面诠释。地区发展的生态平衡、人与环境和谐、产品可控、经济效益优良、城乡统筹一体、区域内物质与能量良性化循环、区域生态环境优美等均是建立两型社会的具体要求,也是绿色化工产业园的发展目标。

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地域综合体,是一种新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破坏。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尤其对专类化工产业园区,工业生态化是产业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工业园区生态系统中,园林绿地系统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维护地区生态平衡、美化地方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绿地系统成为关键。

1 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与产业规划

1.1 园区概述

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前身云溪工业园)成立于2003年,园区位于岳阳市东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与临湘市接壤,西北与湖北省监利县隔江相望。境内驻有长岭炼油化工总厂、巴陵石化公司(原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华能岳阳电厂等三家中央大型企业,是湖南省重要的石化基地、火电基地和纸材基地。2013年6月由云溪工业园更名为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进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1.2 产业发展定位

云溪发展目标定位:以原油、煤气资源为基础,发展石油炼制产业、催化与助化剂、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产品、合成材料深加工产业,延伸丙烯、碳四、芳烃、碳一化学四条产业链,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并借助大交通优势发展大型物流业及其它工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力争成为岳阳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点。

1.3 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园区现有产业空间分布及地区整体空间发展形态,将园区产业功能分为:“一园、三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园就是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包含“三片”指云溪城片区(巴陵石化厂区、云溪精细化工园区、新材料产业区),长岭片区(长炼厂区、长岭工业园区),儒溪片区的临湘滨江工业园区。

1.4 产业规模

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控制范围为230 km2,至2020年发展规模约52 km2,精细化工产业园核心区用地为26.77 km2,十二五末工业产值规模达2500亿元,总人口达10万人。初步建成一个工业与城市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1.5 产业园生境条件

1.5.1 区位优势

云溪区位于湖南北部,是省唯一沿通江达海的城市,园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齐全,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岳阳市又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5.2 交通优势

境内公路成网,通衢四方。有多条国家级主干道在此交错经过: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杭瑞高速、随岳高速、107国道等横穿境内,有近30 km的长江水岸线,有岳阳城陵矶国家级直航港口,交通十分便利。

1.5.3 地形与水文气象

工业园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传统农耕文化发达。园区规划地多以低矮丘陵为主,穿插众多大小湖泊,在沿长江不到30 km的水岸线南侧,汇聚了芭蕉湖、松阳湖、白泥湖、洋其湖等较大的湖泊,还有白杨湖、枫桥湖、鲁家湖、莼湖、肖田湖等面积在300~500亩左右的小湖泊,区域内湖湖相连,水生湿地景观优良。

1.5.4 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绿色化工产业园区也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资源。古镇陆城系公元994年建成的原临湘县治,历经千年。区内存有培风塔、寡妇矶、擂鼓台、五爪松、尚书墓、贞节牌坊等8处古建筑遗址。古树名木众多,100年以上的古树120余株,有坪田村岳飞手植松、有新华村700年的古银杏树、有荆竹村古树群落。园区传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人文环境特质优良。

1.5.5 区域劣势

环境现状:由于园区是传统的石油化工基地,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都不容乐观,化工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日益突出,环境形势严峻。另外,区域内农村养殖业众多,猪鸡等畜禽粪便及水产养殖污染非常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一定影响。

绿地现状:绿地总量严重不足,缺乏植物造景特色,自然山水条件未能充分利用,缺乏自然生态保护体系规划,未能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网络结构。

2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原则与规划思路

工业园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破坏与修复的过程。一方面,工业发展要求土地成片集约化、高效化及配套节约化,在工业用地大量成片开发时原有地表植被资源被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失调。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又污染着周边大气水体与土壤,破坏着周边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改善区域环境,人们又不得不去改造和修复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破坏与修复在区域内循环。作为两型社会和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应将生态保护与修复摆在园区绿地规划的首位。

2.1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2.1.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法建绿治绿

按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编制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各类绿地的定额指标,创建多样化的绿色空间及安全、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并按国家与地方相关的环保及绿化法规及条例,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严控绿地系统建设指标、治理和恢复恶化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

2.1.2 区域协调,生态优先

按区域丰富的湿地生境条件控制生态基本构架,划定生态功能区,建立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做到绿地“斑点、廊道、基质”的有机结合,生态修复与保护结合,城乡环境统筹结合,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2.1.3 突出重点,强化特色

绿色化工产业园核心规划区现状河流污染严重,大量原有植被破坏,大气质量较差,生态系统弱化。应当努力加强河流污染治理,保护沿河植被及土壤原貌,建立河湖与园区间的生态缓冲体系,并加强园区道路、企业与园区周边绿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1.4 以人为本,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园区生产、经济及社会活动的需要,以人为本,为园区及其周边居民生活提供舒适、方便、实用、优美的绿色环境空间。规划中,按照“近细、远粗”的思路,远近结合,首尾相顾。使近期项目建设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为远期规划发展又留出余地。

2.1.5 实地适树,景观多样

大力开发利用区域内乡土树种,有节制地引用外来物种,构筑有地域性的植被特征,构建园区生物多样性特性。

2.2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思路

自然生态条件是区域生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景观规划的本底和基础,是大地景观的骨架。区域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相互耦合和镶嵌而形成的生态格局,即是“斑块、廊道、基质”的空间镶嵌体。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沿长江岸线规划,一江多湖,具有浓郁的湖泊生态系统特征。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形成以企业附属绿地、园区公共组团绿地、古树及古建筑遗址绿地为斑点;以长江水线及岸线,多主干道、高压线通道、化工物料管线为廊;以多个湖泊及农林基地为基质的综合绿地体系。注重大环境绿地与园区中小型绿地结合,开放型绿地与经营型绿地结合,线型绿地与块状、带状绿地结合,绿地系统与园区水系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结合。

3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3.1 多斑点绿地格局

斑块是景观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类型,一方面可以美化改善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城市生态中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地和庇护所,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所以应结合现状绿地斑块,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开辟新的绿地斑块,并使其均匀合理分布。

3.1.1 以企业附属绿地为斑点的绿地建设

园区各企业是园区规划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园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地是一个企业精神文明与企业价值的体现,并可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应结合各企业生产平面布局及工艺流程特点,以在降噪、除尘、防火、通风、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基本要求下,处理绿化与路、管、线之间的关系,合理营造人工植物景观群落。在企业主出入口、主体建筑、高大构筑物等作为工厂标志性景物前,营造起点缀、衬托作用的植物景观;在不够美观生产建筑前,用植物材料进行遮掩,用植物界面替代建筑界面,形成一个新空间,起到替代、分隔作用,达到视觉美化、转化目的;利用浓密树叶遮挡与吸附工业粉尘;利用乔木的高大树冠,为道路、广场等提供遮阴,避免夏季高温和阳光刺激,获得适宜的小气候和满意的光影效果。

3.1.2 以园区公共组团绿地,节点绿地为斑点绿地建设

在园区各个主要的交通对接口(如园区大门与临湖路接口处,云港路、长江路、临湖路交接处,园区规划的主次干道与园外交通干道的多节点处),园区边角余地,重要企业的主要出入口等景观节点处等,规划建设面积不等的开敞绿地空间,每一个景观节点都作为重要景点进行控制建设,形成与周边环境特征相协调的景观环境。

3.1.3 以古建筑遗址绿地及古树保护为斑点绿地建设

散落在园区规划地的八处古建筑遗址是地区人文景观的见证,要根据遗址大小及实地环境合理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可大可小的斑点绿地,或遗址公园、或绿地组团、或防护绿地等,要突出遗址特色,再现当年历史风貌。

古树名木承载了多个世纪的历史和风雨,是地区悠久历史文化象征,是地区珍贵文化遗产,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环境变迁、植物分布等的重要活物证。一颗树就是一道景,就是一片绿地。园区新华村古银杏树龄达700多年,高25 m,胸径达1.8 m,冠幅达35 m,树势雄伟苍劲,秋日满树黄叶,700年树龄还每年结实,极为绚丽壮观。要做好园区规划内的大乔木特别是古树名木的现状调查和保护方案,确定应保护树木位置、保护方案和景观利用设计,使古树这一不可再生的地区文化底蕴得以延伸。

3.2 多廊道绿地格局

3.2.1 以长江岸线为屏障的滨水景观廊

园区沿长江近30 km的水岸线既是园区对外水运物流的交通承载地,更是园区滨水绿地景观的营造本底。要合理布局岸线的港口,码头及仓储建设用地,将长江生态绿化带融为一体设计,合理营造防护林带、滨水景观带。在滨水景观规划中,设立滨水步行道,休闲观景平台、将护坡,草地和原有树木以及交叉口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变的亲水空间,为工业园区创造一个开敞的,融绿树碧水为一体的自然滨水景观廊。

3.2.2 以园区多条交通干道为轴的道路景观廊

道路景观廊是园区物料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通道,也是区域内的景观廊与防护廊。既联系斑块,引导通风,使园区绿地形成连续的体系和网络结构,又为园区提供真正的氧气库和舒适的外部空间。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或建设了多条红线宽50 m的主干道(长江路、云港路、瓦窑路、白泥湖路、道云路等)。

长江路生态景观带:与长江岸线平行,规划有10 m宽的中央绿化带(环湖路―沿湖路)。在绿化设计上,应分段大规模的片植特色树木,要求全线特征段明显,形成“春、夏、秋、冬”植物季相,并进行轮替。中央绿化带上不设置步行道,避免行人从花园横穿马路的安全隐患。两侧人行道上栽植大中型乔木以形成林荫道,并与生态景观带形成生态廊道。

云港路、瓦窑路、长江路、白泥湖路、道云路设计为三块四带式,形成了东西或南北贯通的绿色景观脉络。路两侧沿企业用地红线规划了7~9 m宽的绿带,宜乔、灌与花草搭配,树木郁闭度尽可能达到90%,起到隔音降粉尘作用。规划人行道宽度为4~5 m,宜种植一排高大乔木,形成林荫道。规划2~3 m宽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绿带,宜小乔木与花灌木球或铺地植物搭配,形成一道分割空间。绿化种植形式可丰富多样,分段变化,使得林荫道四季绿意浓浓。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另外对贯穿园区南北向的随岳高速与东西向临湖高速过境公路两侧要规划30~50 m宽的防护隔离带,以自然植被为主,起隔音降尘与吸附汽车尾气作用。按《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对修路破坏的山体进行护坡与植被恢复,按要求种植行车道隔离带。对与园区交通干道接口形成的交通绿岛要高标准规划设计,宜树组景,宜园林雕塑或小品成趣,展现化工园区对外新貌。

3.2.3 以园区高压走廊及物料通道为线的防护景观廊

对园区规划或建设的高压走廊与物料管廊要设置防护绿地。对长江路西侧预留110 kV高压走廊及在临港铁路南侧及随岳高速公路西侧预留的220 kV高压走廊,都要设置不小于40 m宽的防护绿化隔离带;对接长练片区、巴陵石化片区及岳阳绿色精细化工园核心区的物料输送管廊要设置20~30 m宽的防护隔离带。防护隔离带绿化,近期以自然植被为主,远期可根据其不同功能选择不同植物及不同的种植方案进行人工生态化改造,形成一条条绿色生态走廊,发挥绿带更大的生态效益。

3.3 多基地绿地格局

3.3.1 以松阳湖为生态恢复性蓝色景观空间规划

岳阳绿色精细化工园核心区与新材料园围绕松阳湖流域规划建设,松阳湖湖叉众多,为树根状,因承纳巴陵石化建厂初期化工生产水及过去云溪城区生活污水,河流污染严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湖泊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发挥湖泊生态功能的最终目标。一要加大治污减排力度,促进清洁生产,减少化工生产对湖泊的继续侵害;二要加大河湖改造,修建人工河道,实行清污分流,边治理边修复;三要在园区土地开发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现有的生态稳定,尽量做到不填湖汊,维护已经脆弱的生态系统;四要利用多种绿地形式修复恶化的区域生态环境。

在松阳湖湿地生态恢复规划时,要少填湖汊,对自然式河道予以控制保护,让自然湖叉伸入园区中心形成一条条楔型绿地,并沿湖岸线预留30~60 m宽的河道植被生境带形成生物通道。楔型绿地可有效起到降温、输送氧气、增加湿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生境的多样性,快速修复生态系统起着巨大作用。对松阳湖流域实行清污分流的清水区,要通过非生物化和生物化手段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非生物化方面:对河场多年污泥进行换填或去富营养化(换水或提高储水量),改变水质;生物化方面:加大水土保护,改造或改良保留地的植被,营造良好的陆地生态系,并沿湖岸低水位区逐步引进水生植物群落,营造水生生态系统,提高湖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对生态保留地与沿湖岸生物通道植被带的绿地建设,可根据园区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分期实施,逐步形成以松阳湖为基点的湖泊湿地景观与滨水景观。

3.3.2 以白泥湖为休闲性蓝色景观空间规划

白泥湖区域是生态敏感带,植物、动物、微生物已经形成了合理的食物链。但近年来随着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如沿湖周边生猪养殖、河蟹养殖、茨实种殖等,严重影响了湖水水质。在规划建设中,近期:应以慎重保护为主,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是保护和恢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要大力控制农业生猪无序发展和无限扩张,特别是要控制禽畜粪便的乱排放现象;河蟹养殖要减少人工饵料喂养方式,多发展水草生态养殖;对水质直接造成恶化的茨实种植面积要严格控制,直到取缔,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中期:根据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要逐步取缔周边围湖造池,围湖造田等缩小水面的农业行为,扩大湖水面积,提高水位,保护自然水生生物群落,全面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并鼓励环湖周边进行荒山绿化,还绿于大地;远期:规划营造一个大型的环湖生态公园,建设环湖生态走廊,运用地形、自然河湖汊、丰富的植物群落、园林建筑小品等进行空间组织和分割,创造出不同的自然及人工小景,形成绿色化工产业园开敞的滨水空间。

3.3.3 以肖田湖、杨其湖为半农业的绿色景观空间规划

肖田湖和杨其湖湖泊区由园区浅山丘,湖泊和规划的城乡防护隔离林带共同围合而成,它直接的生态作用是保护和过渡聚居斑块与农田自然生境本底,形成园区的保护林带,同时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用地。规划将远期发展用地及长期保留的耕地、林地、园地等自然生态用地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制定严格保护政策,控制居民区侵占。规划结合区内的自然生态条件,重点保护区内山体林地和沿湖生态林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构筑良好的生态背景,重点引导和发展休闲性农业,控制禽畜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园艺与生产绿地等的种植,形成观光农业区,逐步建成园区的绿地保护与补偿地带。

3.3.4 以陆城古镇为修复性紫色景观空间规划

古镇陆城系公元994年建成的原临湘县治,至今还保留着古镇部分风貌,现已纳入国家古建筑修缮保护建设规划。在修复过程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保护、发掘和利用其历史人文景观遗存,创造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并合园区其它古建筑遗址,对外形成一条独特的古文化景观廊。

4 植物生态景观规划

4.1 地域植被调查

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区属低山丘陵地带,低矮的山丘地和河湖相连,地貌多样,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树木繁茂,自然植被丰富。经实地调查生境物种多样。

乡土乔木树种:香樟、杜英、榆树、朴树、枫香、银杏、枸骨、红果冬青、桂花、杨梅、国槐、紫薇、木芙蓉、椤木、炸木、三角枫、构树、栾树、白蜡树、乌桕、皂荚树、杉类、臭椿、香春、苦楝、棕榈、石榴、柿树、枣树、白花继木、竹类等一批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树木,也有马尾松、山杉、桤木等人工林。此外还引进了雪松、樱花、红叶李、石楠、柚树、玉兰、竹柏、梅花、罗汉松,柏类、铁树、柳类等外来乔木树种。

灌木类:红继木、珊瑚冬青、六月雪、迎春花、南天竹、胡枝子、夹竹桃、黄栀子、海桐、茶梅、红枫、茶花、龟甲冬青、十大功劳、黄杨类、杜鹃、女贞类、紫荆,木槿、花碧桃、火棘、月季类、梅花、五针松、海棠、含笑等。

藤本类有:紫藤、山金银花、络石、常春藤、猕猴桃等。

多年生花卉类有:美人蕉、紫茉莉、、鸢尾、月月红、黄花菜等。

地被植物:沿阶草、麦冬草、葱兰、韭兰、酢浆草、虎耳草、狗牙根等。

水生植物有荷花、棱角、鸭丝草、茨实、辣蓼、芦苇、毛蜡烛、灯芯草、荸荠、凤眼莲、千屈菜、菖蒲、野稗等多种水生植物。

4.2 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4.2.1 适地适树原则

一是根据地缘因素选择乡土树种,构建有地域特点的植物景观;二是根据种植地段的不同,选择适宜树种,达到绿化种植目的。

4.2.2 乡土树优先原则

乡土树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性强、培育简单、生长快,成景效果好等,要优先考虑。

4.2.3 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工业园园区绿化树种选择要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兼顾景观美学价值。

4.2.4 乔、灌、藤、花、草复层混植配置原则

在植物造景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特征,注意多层搭配混植,提高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指数,努力营造丰富植物景观的同时实行绿地生物量与系统的稳定性。

4.3 树种规划

4.3.1 基调树种

基调树种是指各类园林绿地均要使用的、数量最大能形成全园统一基调的树种,应以本地区的适生树种为主。

香樟、杜英、银杏、红果冬青、桂花、杨梅、国槐、紫薇、栾树、石楠、柚树、玉兰、红继木、冬青、夹竹桃、铁树、茶花、龟甲冬青、杜鹃、火棘、女贞类等。

4.3.2 骨干树种

骨干树种是一个地域的绿化支柱,对保护环境、营造植物景观、反映区域面貌等方面作用显著。下列树木宜在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作骨干树种选用。

庭院绿地树种有:香樟、杜英、榆树、朴树、银杏、枸骨、红果冬青、桂花、杨梅、国槐、石榴、紫薇、木芙蓉、椤木、炸木、三角枫、栾树、棕榈、竹类、雪松、石楠、柚树、玉兰、竹柏、梅花、罗汉松等一批观赏价值高的园林乔木树木。

行道树有:香樟、杜英、银杏、红果冬青、杨梅、国槐、三角枫、广玉兰、栾树、朴树、马卦木、水杉等。

防护林有香樟、杜英、三角枫、乌桕、马尾松、桤木、梓树、白杨、构树等。

抗大气污染的树种有柏树类、榆树、朴树、银杏、国槐、构树、白蜡树、臭椿、苦木等树种。

湿地树种:水杉、池杉、落羽杉、柳树等。

4.3.3 植物园林特性规划

观花与香类植物:桂花、紫薇、栾树、石榴、梅花、夹竹桃、黄栀子、茶梅、杜鹃、木槿、花碧桃、月季类、海棠、含笑、木芙蓉、茶花、紫荆、樱花等。

观果类植物:银杏、枸骨、火棘、栾树、柿树、枣树、柚树、石榴、红果冬青、杨梅、胡枝子、南天竹、皂荚树、海棠花等。

观叶与姿态植物:银杏、枸骨、三角枫、乌桕、棕榈、红枫、红叶李、铁树、红继木、五针松、竹类、十大功劳、龙爪槐、南天竹、金叶黄杨、石楠等。

藤本攀缘类有:紫藤、山金银花、络石、常春藤、猕猴桃、凌霄花、爬山虎等。

地被植物:沿阶草、麦冬草、葱兰、韭兰、酢浆草、虎耳草、狗牙根、四季青草皮等。

水生生态群落植物有:荷花、棱角、鸭丝草、茨实、辣蓼、藻类、芦苇、毛蜡烛、灯芯草、荸荠、凤眼莲、千屈菜、野稗、菖蒲等多种水生植物。

4.3.4 植物配置规划

根据植物形态(乔、灌)、喜光性(阳性、阴性)、季相(落叶与常绿性)、抗性(烟尘、毒气)、喜水性(耐旱与耐涝),生长势(速生与慢长)等生态习性,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与慢长树、乔木与灌木等的比例关系。落叶树种中多选择色叶树,边坡绿化以地被植物和藤蔓植物为主,湖泊湿地选择耐水涝植物与水生植物,近期应适当增大速生树种比重,以加快绿地系统成形步伐。主要节点、交通岛、公共服务区等重点地段要选用园林观赏特性强的树种。植物布置总体上要丰富植物层次和季相变化,并且疏密有致,既有密林,又有疏朗草坪,既要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又要体现景观效果。在大面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幽径到林中开阔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要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多元化空间,创造出富有活力的感悟空间。

4.3.5 生产绿地规划

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生产绿地面积要占建成区2%以上。要大力护持发展一批较大规模的绿化苗圃基地,中期使园林绿化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不断加大园林科研力度,利用开发乡土树种的同时引进和驯化新品种,以丰富园区植物的多样性。

5 规划目标

以园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与园区功能有机结合,营造出各种园林绿地类型齐全,分布合理,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生态稳定,游赏方便,城乡一体特色的山水园林工业园区。

(1)规划区至2020年绿地率达到15%,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2)在规划期内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和完善的绿地网络,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的修复和改善,进入良性发展阶段。(3)加强重点地区,包括沿江、河湖岸、主干道、城市门户等地区绿化建设,构筑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现代化化工园区风貌的生态绿地景观系统。(4)充分保护区内古建筑遗址、古树名木及珍贵植物资源,突出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8.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时玉芹,陈东田,宋棣,钱兴华,高燕青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第一,规划六大生态景点,构建良好的生态景点格局;第二,加强景观斑块互补,注重产业生态循环,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以土地适应性分析为切入点,以景点建设为落脚点,将景点与生态相结合,总结出生态景观的表达思路,以期为山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山地农业园;土地适应性;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简介:时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东东营人,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讯作者:陈东田,男,1970 年出生,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农业资源得到逐步开发利用,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分异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部分农业园区规划无法完全兼顾全园的生态功能,不能营造多层次的景观,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农作物种植不妥,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1-3]。山地农业园的规划涉及农村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多个方面,目前学者主要对与农业园规划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4-6]、物质循环[7-8]和农业园分类[9]等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景观[10-11]、生态农业[12]和景观生态应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论之间缺少联系,实践项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适应性分析,并且针对于山地这一特殊地形的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较少。如何在保证基本经济产业生产的同时,基于生态景观的构成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分析,探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农业园景观景点和生态系统格局成为当前山地农业园区规划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农业园项目概况分析

1.1 现状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以东3 km,属于泰沂山区北麓中低山区。龙泉镇土地为富硒土壤,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山东省天然适硒区域镇”。位于山东省四号旅游区齐文化旅游线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聚相山农业园区东西跨1810 m,南北长2210 m,实际可控制总规划用地面积200 hm2。三面环山,峪谷错综复杂,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为537.8 m。园区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设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类型较单一,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图1 所示。

1.2 生态景观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聚相山农业园而言,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差异受项目类型的控制和影响[14]。从不同项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人文建设景观三大类。不同景观类型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态因子的差异性也是其必要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各类广域景观构成和镶嵌景观类型,在表中并没有重复说明。

1.3 土地适应性分析

土地适应性是山地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对环境敏感度的综合评价[15-16]。规划中结合景观构成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聚相山农业园不同海拔相应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从地形、风速、温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聚相山农业园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进而根据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如图2、表2 所示。

2 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

2.1 景观生态规划布局

聚相山农业园规划形成“二线连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二线”分别是指特色种养景观线和人文旅游景观线。“六区”是指六大功能分区:分别是宗教文化区、民俗休闲区、生产加工区、特色养殖区、养生度假区、杂粮种植区。六大功能分区的布局,以民俗休闲区为核心,向宗教文化区和养生度假区辐射,形成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观线;由杂粮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形成贯穿园区东西的特色种养景观线,为游客游览的辅助地带,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达到生态、景观和生产的统一,如图3 所示。

2.2 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景点格局

聚相山农业园意在打造以特色种养为主体,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内涵,以观光游览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力图成为区域性的绿色生态走廊。根据生态景观构成类型的不同拟规划打造六大景点,分别是佛缘生辉、农家风情、烟林五色、菜园撷趣、聚相烟雨和浮岚暖翠,如图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观选择山体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和空间形式多样的区域营造自然景观,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乡土树种,建立全区基本的背景基调和天际线轮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感。选择园区远眺可见的山峰,规划打造浮岚暖翠景点。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加强树种规划。在最高点建设聚相阁,营造乡土文化气息,通过道路、树木和景观的结合,强化山体斑块和廊道,美化山体。

2.2.2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生产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复杂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和植被的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17-18]。规划中结合山地生态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开垦梯田,以“种植业出特色”为目标,突出农田景观,同时增设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区域,旅游与产业相结合,使产业景观化。主要包括菜园撷趣和烟林五色两大景点。

(1)菜园撷趣。由梯田种植打造的生产景观,利用层层大棚,种植层层不同种类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节,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营造休闲摄影的好题材。同时,在部分梯田坡上种植晓裳黄菊、桔梗、金针菜等经济作物,间隔不同斑块,丰富景观组合形式。

(2)烟林五色。丰富沟峪生产景观建设,主要种植杂粮,以谷物、花生为主,采用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方式,力求经济最大化,兼顾景观生态化,在收获季节体现五谷丰登的场景。

2.2.3 人文建设景观 人文建设景观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而塑造的,它拥有着经济、环境、美学及文化层面的绩效,能够体现持续的发展动力[19-20]。开发人文景观,要从景观本身的可利用性出发,既不忽略其历史发展过程,也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潜能。考虑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观的风格与之相对应,采用古朴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历史民居,同时,在传承文化中升华,加入部分现代元素,增强景观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缘生辉、农家风情和聚相烟雨三大景点。

(1)佛缘生辉。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佛缘堂的建设能够提升景观人文化,是景点的主体性建筑,场地适合大型宗教活动的举办。同时,珍味斋提供配套的餐饮服务保障。

(2)农家风情。规划建设一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乡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习俗等的文化展示馆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挖掘宣传淄川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另规划拓展训练基地、动物运动会等体验观赏类项目,增强园区的娱乐性。

(3)聚相烟雨。位于园区东南部,以养生度假为主题,生产和景观相结合。梯田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草药园,融入“五感”养生活动,体现经济和旅游价值。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聚相人家,以农业服务、农业示范和科技推广为主,兼顾餐饮、居住和会议等服务,与山体自然生态结构融为一体。

2.3 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加强景观斑块互补 景观斑块是各类物种的聚集地,也是景观内的生态流场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观生态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互补,如耕地和园地的轮作和间作种植以及立体农业种养技术,都是重组斑块类型,对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2.3.2 注重产业生态循环 全园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模式。该模式下园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旅游区人粪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产生的沼气供给旅游业,沼液和沼渣提供给种植业[22-23]。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产业间相互循环,加强系统内部物质的有效利用,构建立体循环网络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 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淄博聚相山农业园实践现状,首先进行生态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得出三大广域景观和六大镶嵌景观,根据土地敏感度绘制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为后期的景观景点建设提供依据。进而进行景观生态的项目规划,从三大景观类型入手,因地制宜。山体自然景观体现山脉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规划山顶标志性景点;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要考虑梯田种植,打造农事田园景点;人文建设景观注重民俗文化,可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景点。在规划中注意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始终,最后得出一套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方案,以期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类型的农业园建设提供思路和内容的借鉴。

4 讨论

(1)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涉及到生态、经济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物质循环、景点构建等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环境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性,注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意义。但是,还需考虑城镇化进程、社会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是规划强有力的后盾。规划方案考虑生态林、经济林、杂粮、蔬菜、养殖、休闲设施等对用地环境的不同需求条件,对生态景观景点进行有序分类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中尽量减少大面积平整土地,保护环境。

(3)由于研究范围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规划存在局限性,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24-25]并没有系统研究。如果规划范围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前后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将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马立辉.基于生态流与适宜性分析的重庆山地农业景观的规划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14.

[2] 徐欣.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0-14.

[3] 毛华松,张兴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以重庆柳荫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5):612-617.

[4]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5] 王晓燕.基于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J].城市问题,2012,11:22-27.

[6] 文友华,范俊芳.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探讨——以长沙县金井水库休闲农庄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8] 刘嘉龙.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可循环模型研究[J].浙江学刊,2010,5:178-182.

[9] 杜姗姗,蔡建明,陈奕捷.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67-175.

[10] 侯锦雄.应用生态面积因子在台湾云林县的永续农业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杨金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及其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08,6(2):37-40.

[12] 郑雅元.农业生态产业化中的绿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态经济,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6-10.

[14] 李阳菊,王海洋,冯辉.重庆南岸区山地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1,33(12):145-149.

[15] 钟学斌,喻光明,张敏,等.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J].山地学报,2008,26(4):473-480.

[16] 张勇荣,马士彬,谌洪星.基于格网的山区城市地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170-2173.

[17]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1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19] 谢奇,潘晓棠.宜居的人文景观保护和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乡村地带景观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1:10-18.

[20] 杨劲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晓颖著.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70-71.

[23]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40,51.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园规划设计空间意向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软件园的概念及功能特征

软件园作为包容软件产业活动的科技工业园区,是发展软件产业的综合体,以生产知识和信息产品的产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密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科技工业园区。密集创造性智力劳动的出现引发了企业对办公物业的新理解,进而催发了科技工业园区的出现。从国际上看,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它诞生起,业态和空间都经历着不停的转变,这一演变按两条轴线进行,一条轴线是企业性质,企业逐渐从低技术含量的其工业向高技术含量企业演变,第二条是形态和结构,从小规模单一生产型基地项大型的集生产、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演变。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空间、商业服务配套、综合社区配套、绿地等开敞空间相继出现,并逐步完善,使园区成为兼顾产业发展及地域人文因素的自给自足的产业综合体。

在软件园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综合体中,具体的功能设施可分为软件研究和生产、附属设施、社会网络等三部分:软件研究和生产是软件园最核心的部分,是实现创新的理念实施到产品和技术上的具体场所;附属设施是软件研究和开发中心发挥功能,进行生产的物质支撑体系,它不与软件的开发直接相关,但却不可缺少;社会网络是软件园外部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环境,是激发创新的网络。

二、软件园的基本空间意向

2.1城市发展的标志空间

作为新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园在城市的起步普遍晚于城市整体建设进程,所以大多数的软件园被选址于非城市中心区域,并成为政府推动区域发展及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触媒。因此,软件园的开发建设需要以城市发展框架为基础,通过整体空间的布局与组织,演绎全新的区域发展形象。随着软件园区开发建设水平的提升,软件区开始逐渐改变严格的功能分区以及一楼一天下的初级模式,开始尝试采用更为混合的空间布局策略,并且重点关注业态的复合和互补性、园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衔接,园区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志性空间场所。

2.2多元立体的复合空间

软件园的三种功能设施反映在具体的空间上分别对应于生产创作空间:中小规模工作室、大空间商务办公用房、需要安装大型专业设施的专业工作空间;配套服务空间:满足会议室、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宾馆酒店、等功能需要的大面积商业空间,提供餐饮服务、健身娱乐、金融服务、零售商业等服务功能的小面积商业空间,集中布置的SOHO公寓、LOFT住宅、居民社区等居住空间。交流空间——为交流、培训、学习等教育功能提供的中小型交流空间 ,作为开场空间的绿地、广场、空中花园等。

应对于软件产业的特殊工作状态,软件园区通常会成为24小时的工作与生活区域。园区在强化办公、研发等生产功能外,需要对综合配套设施如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居住、教育培训等加以拓展与补充,并且倡导多元混合的空间组合方式,从单纯的平面混合走向立体化的混合开发。建筑邻里之间、建筑单体之内的复合开发在有效提升园区公共设施获取的便利性的同时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员工归属感与工作效率,并赋予园区动感与活力。

2.3分区协同的组团空间

软件园的各功能组团按照其与周边城市区域关联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公共性空间如商业服务配套、销售展示、休闲娱乐等设施、半公共性空间如产业办公、集中孵化、教育培训等设施、私密性空间如研究开发、居住公寓等设施。各功能区域应按照对外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程度,成组团化落实于软件园区的空间布局之中。产业办公组团、商业服务组团、配套居住组团之间不仅应各成体系,而且需要相互渗透,形成有分有合、分区协同的组团空间布局模式。

2.4绿色生态的交流空间

软件研发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因此在软件园开发建设时应该更注重对人性化方面的考虑,尤其是注重将产业建筑和园区景观进行充分融合,营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以缓解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应提供以绿化广场为载体的多类型户外交流空间。

交流空间的扩充是软件园区整体品质提升的有效措施。面对面的首位交往需求应在园区内得到充分满足。交流空间既应该包含位于企业之外以商业、休闲、娱乐设施为基础的公共空间,又应包含位于企业内部的半公共及私密空间,并应形成网络状的布局结构,使其相联系。

受软件园的整体开发强度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软件园有条件在环境空间规划方面做出新的尝试:规划可以利用功能组团的边界,建立连续的生态网格系统,并赋予其特定的主题与功能,在创造舒适的园区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园区内部最为核心的外部交往空间。同时连续的生态网格系统有利于基地内部步行系统的组织,进而促进功能组团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2.5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

2.5.1适应不同企业发展需求的组合空间

根据软件园区发展特点,为适应不同规模大小,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发展需求,园区内将同时存在园区综合办公中心、集中孵化、大企业独栋、研发中心等多种办公类型。不同类型的办公企业在建筑空间规划设计时对空间尺度、外部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

针对这一特点,软件园在规划阶段应从建筑空间组合角度提供多种不同的空间模式。常见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2.5.2具有成长性的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设计需要对软件企业生产流程及企业成长方式给予充分关注。本文选取软件外包企业的空间来说明建筑空间的成长性问题。(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软件外包主要分为ITO(IT开发外包)与BPO(业务流程外包)。随着中国软件企业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软件外包形式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的ITO向具有更高产业附加值的BPO转变。)

BPO所涉及的行业非常专业,不同组的人在空间使用和场所相关功能上都有不同的要求。相比而言ITO中软件编程员可以给很多部门做事,因为他们掌握的工具及技术是通用的。BPO则不同,假如要开一个呼叫中心就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但假如从事保健或医疗诊断信息,则需要另外一批人和一批设备。因此我们可以说ITO企业规模不管是人员还是用地上的增长模式是一种线性模式,而BPO则是一种跳跃模式。

为应对BPO企业的跳跃式增长,建筑单体平面应当具有灵活性,并适应于未来建筑群体空间的重新组合。因此,对于软件园的集中孵化区域,规划应建立基本的建筑单元模块,通过外部连廊、内部中庭等交流空间的设置将各模块相连。建筑单体间灵活连接,在群体结构上巧妙布局,使各楼宇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又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可适应不同企业发展性需求的任意组合,强化建筑单体的可变性与成长性。

三、结语

在软件园的开发建设中,除了对空间意向的分析认知外,我们更需要加强对园区产业空间的开发管理,通过规划有效的约束与积极的引导促进其开发效率的提升,进而充分发挥产业集聚、设施共享的正外部效应。

此外,软件园开发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脉等多方面因素,单纯的空间意向分析仅能对软件园的物质环境优化起到促进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软件园区的开发应当在注重物质空间硬化资本优化的同时,强化产业定位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

2. 杨冬梅,我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7

3. 王大伟、许茗劼、吴文浩,功能特质解析与空间形体表达——中兴南昌软件产业园概念性规划方案,华中建筑,2006.12

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Key words: multimodal transport;logistics park;plan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90-04

0 引言

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物流园区是这个庞大系统中功能最全面、业务最丰富的节点设施,而城市交通即是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物流系统的支撑纽带。从物流运行角度分析物流园区布局与城市综合交通的关系是决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目前对物流园区研究较多的是其本身形态和功能,很少对物流园区布局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关系进行详细梳理,文章以沈阳苏家屯物流园区规划为研究案例,试图探讨依托交通优势促进物流园区合理布局的有效手段。

1 物流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物流园区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济组织方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通过对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水平。物流园的建设对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1 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物流园快速发展对提高流通行业运行效率、整合流通全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加速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产业链全面整合带动区域的快速发展。物流园的重要功能就是集聚整合,通过集聚扩大了企业服务范围,增加商贸机会。现代物流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项目越来越多,如今更多企业已将主要精力放到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将辅助业务进行外包。物流园通过这种聚集效应,使企业能方便的寻找到不同特色的物流服务商[1]。

1.2 优化投资环境发展 很多地区早期的产业园区为了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政府往往首先采取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使园区迅速壮大,这在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能够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优良园区环境显得更为重要[2]。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渔区物流系统的支持能够使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将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综合竞争能力。

1.3 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通过将现有零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物流园的优势,利用统一发展的模式,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形象,还有利于满足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比如改善环境、优化交通、方便生活、利于生产等。

2 物流园的区位特征与交通需求

2.1 区位特征分析 物流园区布局一般靠近交通枢纽地区,紧临航空港、铁路枢纽和便捷的公路交通,园区宜采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衔接;靠近城市干道出入口区域,便捷的对外交通是配送中心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临近城市流通节点,靠近交易市场,可缩短运距、降低运费,具有较大物流量或者供给需求;同时考虑土地要素,不占基本农田,周边用地拓展空间充裕,土地成本较低;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居住区的干扰,对于大型物流园区,应适当布局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将有利于城市交通的运行,改善拥堵的道路交通状况,提升城市整体机能。

从园区位置与城市的关系角度,物流园区的区位条件分为三种:内含――建设在城市之中,或是接近城市中心;咬合――建设于城市近郊,融入城市脉络;独立――建设于城市远郊。三种区位关系中,咬合式发展是综合性物流园区较为适合的方式。苏家屯区目前的区位正适合发展该发展模式。(图1)

2.2 交通条件分析 交通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网络的高级综合节点,一般是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节点,通过外部交通网络实现中转运输、物资集散等功能。

物流园区外部交通系统包括外部交通设施、集疏运通道网络及物流园区与外部交通的衔接部分[4]。外部交通设施在城市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外部交通设施主要包括港口、机场、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和口岸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通道网络是指连接物流节点的货运干线系统,包含城市干道、公路、铁路、水运及空运等多种方式及其组合。另外物流园区与外部交通的衔接通过道路交通完成,衔接处通常是物流园区交通的关键以及瓶颈所在。(图2)

一般物流园区多采用公路运输模式,内部功能组织也主要依托公路运输模式,是典型的城市以及区域运输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园区,除与外围公路交通衔接外,还会通过铁路专用线引入园区内部实现与国铁干线系统相链接;采用水运交通的物流园区,从空间布局角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前方码头堆场与后方陆域园区结合的非集中型布局模式,第二种在有充足开敞空间港口区,将作业区与集装箱堆场集中在园区内部建设,岸线资源较为有限的地区,一般采用依托港口外建设物流园区的第一种模式;依托航空港的物流园区,一般紧邻航空港通过专门的装卸作业空间进行运输衔接,因为航空港内部空间较为紧张,而且建筑高度有限制要求,其建筑空间将会较为局促,仓储能力有限。

3 沈阳市苏家屯区物流园发展优势

沈阳市苏家屯区交通四通八达,“海陆空”交通体系完备,航空、高铁、高速、轨道交通等构成的“沈阳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成形,并在沈营和沈本两大城际连接带上发挥更加重要的枢纽作用。机场路及东西延长线横贯苏家屯区,将为临空物流业、临空制造业、临空休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将成为苏家屯东西走向的重要产业带。机场路以南3公里处的四环线以及确立的五环线,线形走向科学合理,一方面,拉开了沈阳城市发展的骨架;另一方面为大浑南留足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图3)

如此看来,苏家屯区地处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区域。苏家屯铁路货运编组站与桃仙机场,两者相距仅10公里,并且有现代化的宽广的快速路――苏桃路相连。在“编组站―苏桃路―机场”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多条国道、省道干线穿过,本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交通运输条件极佳。

4 交通导向下的苏家屯物流园规划策略研究

4.1 依托铁路枢纽促进物流业发展 由于受到铁路运输能力、运输经济性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近年来,沈阳市铁路货物运输一直徘徊不前。从铁路运输设施和城市发展布局的衔接来看,也存在较大问题。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以及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大型工业、仓储等向郊区迁移,原有铁路货运设施布局相对滞后于货运需求改变,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布局结构调整要求。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过分强调了公路货运和铁路货运的竞争关系,忽视了两者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特点,造成目前沈阳市公铁联运不完善,不能有效发挥铁路运量大、长途快速的优势和公路运输方便灵活、门到门的特点。

沈西编组站、苏家屯编组站是沈阳铁路枢纽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设给铁路运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苏家屯物流园区的发展也是苏家屯铁路枢纽的发展需求。依托苏家屯铁路编组站,特别是与中铁集装箱、中铁特货、中铁快运三大专业化运输公司相结合发展,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有关的物流业,走地、铁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路子。在优势互补、业务合作、战略联盟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发展综合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整合地、铁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构建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重点发展物流方案策划、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门到门物流运输服务,铁路、航空、公路、水路(干港)和中转、联运货运等项业务。通过共同开展一体化物流业务,迅速造就一个竞争力强大、生命力活跃的“苏家屯铁路物流”品牌。

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物流业选择发展地区位于苏桃路西段,沈大高速路以西,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之间的地带。有多条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通过,与城区、高速公路的联系十分便捷,靠近苏家屯铁路货场,同时便于引出铁路专用线,并有较为广阔的扩展空间,是沈阳浑南地区实现多方式联运的最佳选址,是苏家屯区多式联运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4.2 依托公路主节点促进物流业发展 公路具有运输灵活/便捷的特点,凭借该特点公路在货物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效的衔接了各种运输方式,公路主枢纽就是在促进多式联运打通综合运输关节的指导思想下的产物,可有效促进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公路运输枢纽对于物流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般来说,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的地理位置较好(多在城市中心边缘),具有交通便利/地价低廉/扩展余地丰富等优势,物流园区初期可以利用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的上述优势,依托公路运输枢纽进行发展,比如首先以某个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或站场群为基础,扩大其土地、建筑规模和主体功能,将其改造为一个初级的物流园区,然后再通过运输方式的整合和中立经济责任机构的设置对其进行功能上的改进。

通过路网间快速联系通道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现有公路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和配货中心,促进区域公路物流发展向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建立区内各类主干道路之间快捷的联系通道,基于现代物流业“实时运输”的基本需要构建、完善和优化道路网络体系。其次,注重完善和优化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发展运输实时跟踪定位系统、运输路径优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网络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和红外线感应系统等新型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支付结算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根据沈阳市周边高速公路布局及立交桥、通道桥位置,结合城市现状的功能分区及工业布局,可以判断出沈阳市道路货流主要方向。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起点或讫点在沈阳市内部的内外货流交通、起点和讫点都在沈阳市外部的过境货流交通。

通过对沈阳市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进行分析,以及对沈阳各方向主要出口路的货运交通流量进行抽样观测,可以得出西向是沈阳市出入境和过境货运交通的主流向。由于西部的铁西新区是沈阳最大的工业区,京沈高速出口附近的沈新路和沈辽路是沈阳市货运交易最为繁荣的地段,其次是南部的沈大沈丹方向,最少是北部。

4.3 航空物流发展重点 沈阳航空货运主要依赖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货运站。机场货运站位于国际机场内部,是目前处理沈阳地区航空货运、货邮的重要基地。1995-2003年度桃仙机场的航空货运趋势是稳定增长,2003年的货邮吞吐量已经达到8.8万吨,同比2002年增长19.4%,在总货运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02%。虽然沈阳航空货运量增长速度较快,但对于快速货运需求量的急剧增长以及沈阳对外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航空货运量在沈阳市货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有待增加。目前,航空货运的集疏散全部通过公路来完成。

根据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规划把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建设服务沈阳经济区的国内骨干机场,逐步发展成为振兴东北民航事业的中心机场。机场部分跑道和站坪满足A380等F类飞机滑行要求。桃仙机场规划总面积为19平方公里,远期布置四条平行跑道。2040年预测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2020年预测旅客吞吐量2500万人次。2040年预测货邮吞吐量110万吨,2020年预测货邮吞吐量40万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经贸交流的进一步加强,21世纪初将会给现代物流业带来快速的发展。促进临近机场的物流发展优势真正地转化为现实。一是要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当前的物流基础设施协调,补充设施的缺口,改善设施功能,在苏桃路东段1机场临近区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主要包括国际货站、快件中心、现代化的仓库设施等,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二是要发挥航空港、航空公司和地方政府多方的积极性,通过各级行政引导、行业之间的协调构建综合化、集团化物流运营公司。三是把与空港物流相关的物流加工区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临空型”产业基地。

4.4 促进海运物流(内陆干港)建设

内陆干港(简称CPS,也叫集装箱货运站、中转站)将沿海地区的口岸优势与腹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把沿海口岸的保税、港口功能延伸到内陆腹地的重要城市,可以实现保税港区、内陆干港的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东北物流大通道2。要协调铁路集装箱运输,抓住大连港、营口港等港口完善腹地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基础网络体系的机遇,打造苏家屯区内陆干港,形成沈阳经济区的集装箱中转、拆装箱、放关的主要场所,形成港口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商品展示、研发检测等功能区。

根据内陆干港以及保税物流区的选址要求,在临近主要交通枢纽区、交通条件便利、扩展空间较大的地区,单独选择建设。